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2


有學者說︰「宗教有數萬信徒,不如有十數之理解者。一個宗教得億兆之教徒,不足為喜,遇億兆之非宗教徒,不足為懼。盲並非損害於教,而盲從者,乃有大危害於教也。」猶如猴子撈月,以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阿含經》說︰「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解由見聞,而生心解,所謂︰「猶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如對佛法不能理解,縱信佛教數十載,煩惱痛苦,亦不能減少。《菩薩戒經》說︰「四十里內,有講法處,不去聽法,犯菩薩戒。」

  解。要明白大乘佛法,有解始能實行,實行以戒為本,持戒能修福德,解理能開智慧。修行人要有行有解,解行相應,福慧雙修,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諦。乘戒四料簡說︰乘急戒緩,雖生四惡趣,亦可聞佛法,如八部鬼神。戒急乘緩,雖生人天,不易悟道。乘戒俱急,生於人天,聞法悟道。乘戒俱緩,永墮四趣,無所依怙。根遮四料簡說︰根利有遮,生多障礙,處處碰壁。根鈍無遮,雖無遮障,但缺少智慧。根利無遮,非單一切順利,尚有智慧。根鈍有遮,折磨很多,愚癡無知。乘戒是因,根遮是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普賢行願品》偈頌︰「智海廣無量,不測反增謗,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學過。」《大智度論》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又說︰「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又說︰「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中牛。」

  修行佛道,是名為行。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華嚴經》說︰「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所謂︰「解一丈不如行一尺,解一尺不如行一寸。」應要坐言起行,方能得到真實利益。有解無行,名為狂慧,解如火燄,行如水漾,是火燎原,非水莫救。有解無行,易生傲慢,自命不凡,目空一切,行能除我執,傲慢之火熄。古德說︰「行解相應,目足並用,如鳥雙翼,如車二輪。」

  以無漏正智,能契合於所緣之真理,謂之證道。所謂︰「悟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因悟而修,即是解悟,未得神通。因修而悟,即是證悟,已得神通。以天台宗分為三類︰一、斷見思惑。離分段生死,證阿羅漢果,得一切智。二、斷塵沙惑。離變易生死,證菩薩果位,得道種智。三、斷無明惑。離二種生死,證究竟佛果,得一切種智。

  《占察經》說:四種成佛。一、信滿成佛。信於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是為信滿成佛。二、解滿成佛。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無造無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思,心無所佈,亦無所欣,是為解滿成佛。三、行滿成佛。依究竟之菩薩地,能除一切無明法障,菩提之願行,應皆具足,是為行滿成佛。四、證滿成佛。依淨心地,得無分別之寂靜法智,以及不可思議勝妙之功德,是為證滿成佛。

  《心地觀經》說︰「法寶之中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證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教乃起信,理應生解,行即實行,果是證果,所以教理行果,即是信解行證,一切法門,無不包括。雖言行解相應,方能成為法器,而仍多有能解不能行,或能行不能解,縱然如是,亦勝於無解而不行。古人說︰「能言不能行,國之師也。」佛亦曾說︰「師雖是凡夫,然能說聖法,如食母乳,勿嫌面醜,如採枝果,勿嫌枝曲。」又說︰「能行不能言,國之用也。﹂可為世人作模範,﹁能行復能言,國之寶也。」

  經說︰「世間有五種寶,甚為難得。一者、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二者、如來演說正法,甚為難得。三者、能信解正法者,甚為難得。四者、如來演說,能成就者,甚為難得。五者、臨危救厄,知回頭者,甚為難得。其中隨得一寶,即能了生脫死。」


宗教徒有三分呆

 我在多年以前讀過一本著作,現在已經忘記書的名字,祇記得其中有句話說︰「凡有宗教信仰的人,均有三分呆。」如果這位作者對宗教人士的三分呆,徹頭徹尾地明白它的箇中因由,那末,說他們有三分呆並不為過;假若以一般庸俗的觀念遽作批判,那就有問題了。凡批評一事一物,首先要明白這件事的原委,審慎下判,始為恰當,否則,以門外漢的立場,班門弄斧而已。

  憑上說這句話,顯示該作者對佛教教義及佛教徒的日常生活行持一無所知,而信口便說他們均有三分呆,豈非不大妥當?作者可能見到很多宗教人士與世無爭,於人無求,對榮辱得失不繫於心,遂以為凡有宗教信仰的人,定皆迷迷惘惘,麻木無情,過著消極生活。這種觀念是十分錯誤的。須知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其生活性質與觀點均有所不同,前者重視性靈上的修持,修心養性,而後者則大多以追求物質上的享受為目的。

  世人因男婚女嫁,生兒育女,家庭負擔自然繁重,不得不為維持生計而奔波。如果衣食住行未達理想,還會冒險去做些損人利己的事,一旦得到安居樂業,又想求名,總之就是永無休止的去爭名逐利。有時為了出人頭地,還經常壓低別人,處處誇耀自己,終日我長你短,爭強好勝。偶或功遂名成,便得意洋洋,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甚麼宗教道德觀念,宇宙人生真理,均視同戲論。佛教所謂︰「富貴修道難。」即是此理。

  又或若有所失,或家貧親老,便覺得前路茫茫、垂頭喪氣、自感卑微、語言木訥,於是方悟人生痛苦,須求助於宗教。俗語所謂︰「臨急抱佛腳。」像這類祇顧目前光景,沒有遠慮的人,是可憐憫者。

  若遇生兒育女,便烹雞宰鴨,親朋滿堂,盛大慶賀,以殘殺動物的身命而滿足個人的歡樂,又豈是公平之事?佛教所謂︰「害人者自害,利人者自利。」若使眾生短命,令自己長命,不但求不能得,相反,必會自遭其殃。

  人們一旦生離死別,則呼天搶地,朝夕悲傷,廢寢忘餐,甚或悲傷成疾,然如此又有何裨益?人生誰也不免要走上這條路,祇爭來早與來遲而已。古德莊子喪妻,鼓盆而歌。他說︰「凡人死亡,必定悲傷,我也是人,何不痛心,由於我已明白人生由氣而生,人死仍歸於氣,因此我不悲傷。」由此可知,明白人生真理的人,是與一般人的感受有所不同。

  有信仰的教徒是不隨俗浮沈的,他們將精神放在宗教的信仰上,除了世務以外,便不斷地在修持上下功夫,逐漸摒去七情六欲。所以世人以對世間知識精明為貴,而佛教徒則對世間凡情以糊塗為妙。這位作者說「宗教人士有三分呆」,事實上,僅有三分還是不夠的,能有七分方為近道;若要深契佛旨,又豈七分為足呢?其實人的煩惱與痛苦,每因自以為足智明辨。俗語說︰「是非祇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而且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幻妄成相,又何必執為實有,定生分別?

   一切宗教的教義究竟如何?若究其奧義,各家理趣不同。但淺言之,卻殊途同歸,即為善最樂。例如,儒家的「克己復禮」、道教的「寧靜澹泊」、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的「十誡」,凡此都是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宗教信仰的人,應該依其教義坐言起行。所謂︰「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能有此情懷,方為一個真正教徒。因此,人以逆來,我以順受,聞毀而不怒;人以順來,我以承受,聞譽而不喜,絕對不與人爭長論短。

  《華嚴經》云︰「面上無瞋供養具,口內無瞋吐妙香,心無瞋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為甚麼要這樣去作?因為人生事物虛妄不實。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今聚明散,滄海桑田,無常變化,剎那不停,不住便是空。如人生後,由少至壯,由壯至老,由老至死;宇宙萬有,從生至住,由壞至滅,無一不是從無生有,有還歸無,未生之前是空,當滅之後也空,於其中間,何曾有物?人生世間數十載,若與日月比壽,何異蜉蝣?宇宙之大,品類之盛,人與相比,何其渺小!終日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是智者所不取的。古德云︰「人間富貴花上露,世間功名水上漚。」因此宗教徒沒有把榮辱得失放在眼,此非癡呆無知,乃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與「大辯若訥」而已。

  佛教徒並不以位高財多而自命不凡,傲視一切。若遇所失,也不會憂鬱悲傷,捶胸跺腳,自慚形穢。古人舉和尚為「上與帝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這是說,雖上與帝王同坐不以為榮,雖下與乞丐同行不以為恥,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今我中國雖然不易多見,但在錫蘭泰國等佛教國家,依然可以見到。
 

   若論榮辱得失循環,凡有所得,必有所失,有何值得可喜與可悲?世間一切皆是因緣生法,無論親戚朋友,家庭眷屬,因緣湊合,則有聚會,因緣別離,彼此分散。人生如在舞台上,有飾父母、有飾子女,下台後父母不父母,子女不子女,其他一切,無一不是逢場作戲。

  再者壽夭窮通,全由業力因果支配,以前種甚麼因,現今結甚麼果。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如果以前種下多病短命之因,今生要想卻病延年,絕無此理。現今欲想福壽綿長,即使種下戒殺放生之因,仍要等待緣熟始得長壽之果。人之成功失敗,絕非天賜地與,一切乃由自作自受。儒家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亦屬此意。

  故我佛教人士,應喜不驕,遇悲不哀。古德云︰「無喜亦無憂,隨緣度春秋。」此種感受,並非一般人士可以領會。

  《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由此可知,終日在物質上追求的人,怎能知道逍遙物外的宗教人士之旨趣,而不免覺得他們有三分呆!


甚麼是四大皆空

 我相信很多人對於「四大皆空」這個名詞都會聽過的,可惜不少人不能瞭解它的真正含義。即使是知識分子,如果未曾研究過佛學,也可能弄不清楚,依尠道聽途說而隨聲附和。如果有被問及甚麼是四大皆空時,不假思索地便會說︰「四大皆空即是財色酒氣都不要了。」這真是張冠李戴,混假亂真,大錯特錯。

  佛教之所謂四大者,即是︰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風大。此所謂大者,因為內之身體,外之宇宙萬有,沒有一樣不是四大組合所成。例如地大,其性堅硬,能支持萬物;水大,其性潮濕,能滋養萬物;火大,其性溫煖,能調熟萬物;風大,其性流動,能生長萬物。而且此四大種造萬物時,必要適宜萬物需要的成分,方能生長,若火增盛,或水減退,均違背平衡,萬物便不能自然成長。因為四大種為萬物生長的根源,所以稱之為「大」。

  皆空者,是說「我」在四大種的中間,乃空有其名,而無實體,也可以說四大種不是「我」,「我」也不是四大種。因這身體是由四大組合所成,假使將四大種一一分散,這個「我」就無法存在了。例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是屬地大;涕唾膿血,大小便利,是屬水大;溫熱燥煖,是屬火大;呼吸運轉,是屬風大。試將四大分析,如果地大是「我」,那就應該以泥土為「我」,因為,死後埋葬,皮肉筋骨,全部變為泥土;假使水大是「我」,那就應該以海水為「我」,因為身內之津液膿血,全部屬於水分;設若火大是「我」,那就應該以爐火為「我」,因為身中之溫熱燥煖,全部屬於煖氣;若言風大是「我」,那就應該以流通空氣為「我」,因為身上的呼吸運轉,均屬於風大流轉的活動。試問身外的泥土、海水、爐火與空氣,是不是「我」?既然都不是「我」,身內的地、水、火、風,又何嘗是「我」?因為內四大種與外四大種,均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外四大種沒有「我」,內四大種當然也沒有「我」,故說四大皆空。

  再舉以一棵樹為例,樹之生長,事先要有泥土,再加水滋潤,可是,若無日光蒸發與風大的流通,這棵樹也是無法生長的,而且還要四大調節適當,這棵樹苗方可生長。此苗經若干日後雖已長成大樹,但要追究樹之本身,也是空有其名,而無實體。因為樹之皮幹,根莖枝葉,是屬地大;樹之流質,是屬水大;樹之煖氣,是屬火大;樹之運行,是屬風大。如果將樹上的地、水、火、風一一分開,再將它們歸納於外四大種,試問樹之本身又在何處?當體即了不可得,故樹之本身也是無「我」。由此類推,宇宙萬有,皆是假名,而無實體,因為於內身與外境上,除了地水火風之外,並無其他別物,故說身體與世界,均如鏡花水月,空無所有。

  世人不要因為佛教講四大皆空而誤會甚麼都沒有。佛教所謂皆空者,乃是空其虛妄,並非空其真心,因為天下萬物,全是四大假合所成,若要追求實體,畢竟空無所有,故說它是空是妄。可是相反地,我能追求與我能見聞的這個知覺性,它是不會空的,而且古不變與太虛同壽,凡夫祇認心外之假相,不認心內之真我,迷己為物,認物為己,故萬物有生我也隨生,萬物有死我也隨死。若能回光反照,認識真我,不迷假相,自然能夠獲得常住真心,永遠不受生死輪迴,得大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