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佛教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佛教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超生捷徑

心中一起念,便分出十法界,也分別出六道升沈。
    中印度佛法大行的時候,某城中有一位居土,發心供養沙門,他敦請一位沙門,日日都到家裏接受供養,這沙門是已經證得羅漢果的聖人。
    居土家中養了一隻狗,沙門來接受供養的時候,也等運慈心,每每捏了飯團,分給狗吃。狗得到了飽餐,便以好心向著沙門。沙門日日都來,狗兒便日日得到沙門分給的食物。狗每天都很高興見到沙門,沙門也知道狗的心意,來的時候一定分飯團結狗,狗便更加用善心向沙門。
    這樣子經過了一年,狗命終後,魂神投生在安息國王家,作國王的女兒。她生來一知宿命,了知前生是居士家中的狗,日日都分食沙門的飯團。曾向她父母說:「我因受了沙門的食物,得以速棄狗身而轉作王女身。」
    那時安息國,沒有佛寺,也沒有沙門。有一天月氐國王派遣使者到安息國。安息國王見到使者賢明正直,就選來作女婿,讓女兒跟他回國。
    來到月氐國,看到許多沙門,玉女心中很是歡喜。她憶起前身,原來是狗,沙門給飯吃,因此常用好心向著沙門,由此得到人身又作王女,於是便發了大心,要供養沙門。
    月氐國中有許多沙門,婦人每天約供養三五百人,並且親手料理,不假他人。飯食完畢,又親自灑掃。她夫家中的婦人婢女,因此都生起善心:想這女主人原是國王之女,來到此間,常自掃地炊爨,供養沙門,我們也應當用心。於是婢女們就把掃帚藏起來,想說地出她們來掃即可。女主人找不到掃帚,就到衣櫃中,拿出初來時穿著的衣服,捲了來掃地。
    她丈夫見她用新衣來掃地,就說:「雖是崇信佛法,又何必拿衣服來掃地呢?應該用掃帚才對啊!」
    婦說:「我的前世,根本無一物可用來布施,只為存著好心,信有佛法,就得到這新衣。」
    她丈夫說:「您雖供養沙門,可也未見沙門給您一分一毫,這衣服都是我勞力所換來的。」
    婦人便向夫婿詳說宿命本末:「我的前身生在狗中,主人每天供養沙門,沙門每天分食與我,我因此存著好心善意向著沙門,此後捨了狗身,便投生為王家女。」
    其夫非常歡喜:「只為存著好心向一位沙門,竟得如此福報。」於是去掉慳吝之心,行大布施,又齋戒精進,建立許多佛寺。
    他常想道:「只為存好心,就得這功德福報。」
    婦人說:「心能令人成佛,得生大上,得做辟支佛、得成阿羅漢,也會令人入地獄,這都是心力啊!」 (明倫月刊222期)


心力難思

從前在某個國家,由於,收成不好,米價奇貴無比,很多人都處在飢餓狀態。
    有一位沙門在城內挨家乞食,經過許多戶都沒能得什麼,後來,來到一位富豪長者家,才得了些粗菜惡飯,正想出城,在城門口遇到一位依射獵打殺維生的屠夫,正抱一隻小狗,準備回家殺了做成一餐。屠夫見了沙門,歡喜地作禮,沙門為他祝願,祝他老壽長生。
    沙門心知這小狗未來的命運堪憂,故意問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啊!」
    屠夫也故意說:「沒什麼啊!」
    沙門乾脆直說:「我知殺生的果報依可怕,可否用我這一缽飯菜,換這隻狗,給牠一條生路,您也種了無量福德。」
    「不行!不行!」
沙門一再的殷殷曉喻,屠夫不肯就是不肯。最後沒辦法了,只好說:「那你讓我看看那隻狗吧!」
    沙門於是捏了飯團給小狗吃,又用手摸那小狗的頭,含淚咒願說:「你因為業報的關係,墮為狗身,不得自在,任人宰殺,願你宿世的罪業從此消滅,善報從此生長,離此狗身,得生為人,並且得聞佛法,終得解脫!」
    小狗得了食物,善心生焉,踴躍歡喜。後來雖然被殺,但是命終之後,投生在豪貴大長者家,生來便智慧慈憫,柔和安雅。
    不知又過了多久,沙門來到長者家乞食,長者子一見到沙門,便憶起前緣,於是向前稽首頂禮,請到家中,以百味飲食供養,又向他的父母請求,願隨此位大和尚,奉受經戒,為佛弟子。
    他的父母愛重不捨:「我們一門,只有你一個兒子,望你延續宗嗣,興振門風、為什麼這樣就要出家修道,棄我們不顧呢!」
    這小兒啼泣不止,不飲不食,最後他父母不得已,只好任由他去。小兒隨師學道,除去鬚髮,被三法衣,諷誦經典,深解其義,不久便得三昧,證不退轉位。
    心力多麼不可思議啊!沙門的慈心力和小狗的善心力,營造出多麼微妙的境界:小狗臨殺不瞋,以善願力得生為人,又值佛法,而終得成就!覺林菩薩有偈曰:「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念佛行人,以深信願力,持佛名號,臨終往生,得大自在,乃至日用尋常之間,蒙佛加被,亦正是佛力、心力不可思議處啊!
(明倫月刊237期)


佛影免災

世尊在祇洹精舍,廣行度化。一日,午後出定,夕照滿天時,在附近經行,舍利弗跟在身後。
    這時天空有一隻餓鷹正追逐著鴿子。鴿子見老鷹撲殺而來,駭極驚飛,飛來佛附近停住。而佛慢慢走來,經過鴿子的避難所在,鴿身安定,絲毫不起怖畏心,也不作聲。繼而佛影向前移動,而舍利弗的身影卻來到鴿邊,這時鴿子便作聲而怖畏心起。
    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三毒,以何緣故,佛影覆在鴿身,鴿不作聲,而弟子身影覆在鴿身,鴿便作聲,且戰慄如故?」
    佛言:「你的三毒習氣尚未袪除淨盡,因此之故,你的影子覆在鴿上,牠仍會恐怖。」
    佛對舍利弗說:「你觀察此鴿宿世因緣,看牠失為鴿身,已經幾世?」
    舍利弗立即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歷時久遠,乃至八萬大劫,生死死生,常作鴿身,過此之前,則不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佛言:「此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以前,不能復知。」
    佛又說:「你如不能盡知彼鴿過去世,那你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得脫鴿身?」
舍利弗再入三昧,觀見彼鴿,再經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以往,不能復知,不知此鴿,何時能脫此罪相,再得人身?
    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眾及獨覺佛所知的極限之外,復於恆河沙數大劫中,常作鴿身。因牠夙犯淫穢,等到罪業畢了,再得人身。在人道中,經五百生,乃得利根。這期間有佛出世,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佛涅槃以後,有遺法在世。此人作五戒優婆塞,從大德比丘,聞教修法,讀佛功德,種下當來成佛之因。也在斯時,始發無上道心,願值佛世,從佛修法,誓成無上菩提道。其後歷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波羅蜜,備歷菩薩十地階位,終至成佛,度化無量眾生。」 
    是時告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弟子智力微淺,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其他!我今天才知佛的智慧如是深廣。為進修佛慧故,甯入無間大地獄,無量劫中,代眾生受苦,作法供養,行大懺悔。」
    我們知道一一個承放檀香的容器,不再放香物時,餘香猶在,而承受穢物的器皿,穢物倒掉了,餘臭猶存。準此,如果我們的身心像器皿的話,那所承載的,是馨香多了還是穢臭多了而無量劫來,此身此心承載的,是馨香多?還是穢臭多了在天來際,要估承載的是穢臭?還是馨香了? (明倫月刊207期)


石變天宮

從前有一位長者,發心要建塔寺,他已經準備好了木材石料,獨燭缺了一個要擺在柱下的大石頭。他的鄰居知道了,雖是未信奉佛法,卻也肯割愛,助人成功。他家有一塊擣衣白石,平正可愛,原是祖先留下的傳家之寶。這回見了人家有好事,也歡歡喜喜的布施。因此這座寺院,得以迅速落成,而這施石的人,因為作了這件功德,命終之後,得以生到忉利天,七寶宮殿,現成享用,玉女侍衛,不待差遣,一切時中,奉事周到,衣食自然現前,一切受用,不同於人世。
    日月推移,不如經歷幾代幾世,這國度磨滅了,寺廟也衰敗了、傾倒了,只留下錢垣廢墟,無人作主。又不如經歷了多久,廢墟也陷入地下,連同那擣衣白石,也一併沈埋地下,無人知曉了。
    鄰近有片田園,農人勤奮的開拓,逐步耕種,漸漸開墾到昔日的寺院內來了。在耕地時,犁碰到了石塊,農人就想要尋找鐵器,來將石塊掘起,這樣的念頭,驚動了天人。
(凡是上升到忉利天的聖者,大都享有一千歲的壽命,而彼天一晝夜,,合抵人間一百年,天壽千歲,則下界已是三十六萬五千年,在這當中,下界已不如經過多少次滄海桑田的變化了。)
    天宮搖撼,驚動了天人,追尋原因,天眼照去,知道下界的荒廟中,魚碧寂然,牆坍人杳,土堆上荒草蔓生,只因農夫為求生產,耕田犁土,碰到石塊,有所妨礙,所以想把石塊起出來。
    天人思忖:「我因這石頭,得福生升,石若移往他處,則危我天福,我當前去阻止。」下來人間,化為老老,到理石的處所,站在老農面前,問道:「你取了石去,有何用意呢?
    」農人答說:「只為多得些微利,多得些收成,石頭妨我拓廣,所以想要搬開。」
天人說:「即使是這一整片的土地,都讓你耕種全年辛苦的播墾,全年所得,又能有多少呢?現在我贈你黃金五百兩,但是你要保留這石頭的原狀,不要有絲毫移動。」農夫很驚
訝:「出手這樣大方,你到底是什麼人?從那裏來?為何這麼關心這件事?」
    天人說:「老實告訴休,我原是本地人,因有鄰翁造寺,材料都齊全了,只缺少了一塊大石頭,來豎立石柱。我起了「成人美事」的念頭,於是便將我家,祖先留下的擣衣白石,歡喜施予。卻不料,仗著這份福力,得以上升天界,這一向都安安然然。今日忽然天宮震動,享有蹊蹺,用天眼觀察,知道是你起了要搬動石塊的念頭,石塊倘然移開,則損我的天福,所以特來阻止。」
    農人拱手謝罪說:「此既是往日的塔寺,今且又是天人的福田,我為無知,貪取微利,犯下大過,現在既然知道了,絕不敢輕動。」於是天人歡歡喜喜的同天界去了。
    農人想道:「那位天人,過去做了善事,雖然僅僅是布施了一塊石頭,助成塔寺,就有這麼大的福分。播種了一粒小小的種子,收成卻是無量萬億,這般稀有肥美的田地,真是聞所未聞,我是農夫,對這樣的種植與收穫,更覺銘心刻骨,永久不忘!」
於是逢人就宣說此事,大家也都歡喜讚歎,同心協力,重建時殿,不多久便見那寶塔巍然,聳立雲表了。
    因果絲毫不昧,若論耕耘與收穫,誠如農夫所見,三寶福田,種一得萬億,最是殊勝。也許有人會說:何必斤斤計較於施什麼、得什麼。「不因果報方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
    不錯,勸世宜廣讚歎功德,若論修心立身,則當泯除人我,三輪體空,則最最勝矣!
(明倫月刊199期)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這麼多水,我怎麼喝得完呢?

作者:君合

《百喻經》:渴見水喻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機渴須水,見熱時燄,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 旁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 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機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 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於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時所笑,亦複如是。

白話:
   過去有這樣的一個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來,以解除這個苦痛,看到遠處熱霧,當作是水,可是走過去一看,卻又不是。後來東找西尋,終於給他 找到一條河流,河水滔滔不絕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潔;然而,這個人卻只是呆望著,並不下去喝水。別人看也很奇怪,問道∶『你口渴找水喝,現在找到了,為什麽 又不喝呢?』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說∶『你喝得完這麽多的水嗎?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聽了,都笑他。
 
  這個故事比喻有些人強訶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的見解,不近情理,以為佛教戒律很廣泛嚴格,一時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捨棄不受;三藏十二部實在太多,一時也讀不完,所以就乾脆不學。因之仍舊流轉生死,終沒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憐也是很可笑的!
 
    此為世尊親口所說,佛子當謹記!


痛了,就該放下

當死亡降臨,即使我們百般不願,我們還是得放掉一切:土地、房屋、財富、雙親、孩子、家人……等等,甚至必須放離自己的身體,獨自地走。

一個苦者找到一個和尚傾訴他的心事。
 
    他說:“我放不到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放不下的。”
 
    他說:“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和尚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後就往裡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苦者被燙到,馬上鬆開了手。
 
    和尚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道理誰都懂,真正能夠放下的,只有少數的智者。在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甘願飲苦食毒。明明痛苦無比,卻不肯放下那些本不屬於我們生命的東西,好像這樣就會永遠擁有。
 
    然而生命是無常的,沒人知道生命會結束在火?在水?在風?在閃電雷擊?或是因峭壁墜落,會是死於雪崩或山難?會是房子倒塌?戰爭?中毒?還是病痛?即使我 們可以僥倖逃得了種種意外,我們的生命依然如砂漏般不停止,誰也無法令死亡停止,正如同我們無法不讓太陽西下沉沒於山群之後一般,我們是多麼的脆弱,如同 風中的燭火,好像泡沫與露水一般。
 
    當死亡降臨,即使我們百般不願,我們還是得放掉一切:土地、房屋、財富、雙親、孩子、家人……等等,甚至必須放離自己的身體,獨自地走。
 
    所以當我們健康,精神煥發,快樂時,通常我們不會去想到死亡,當我們看到、聽到或想到死亡時,我們應當提醒自己:我有一天也會死亡。
 
    痛了,是提醒我們放下,如果還不放下,執迷不悟的話,死最終會讓我們全部放下。


佛陀安慰悲傷的王子

世間如國王華麗的車乘,
愚癡的人沈緬其中,智者則不執著。 (偈 171)

  阿婆耶王子平定邊境的叛亂後,凱旋歸來。頻婆裟羅王非常高興,恩准他在七日內享受君王般的恩寵和榮耀,同時特地派一位女舞者加以慰勞。第七天,當這女舞者正在花園娛樂王子和他同伴時,突然心臟病發,當場倒場死亡。王子受到驚嚇,感到十分沮喪。他非常哀傷地前去面見佛陀,尋求佛陀的安慰。佛陀告誡他:「王子,你累世以來所流的淚無可計量,愚癡的人才會深深陷入世間五蘊(註)之中。」

註:「五蘊」根據佛陀的說法--眾生由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色由各種力量和性質組成,心也有五十二種心理狀態,當中的受和想兩種心理狀態獨立出來,為五蘊之一,甚餘的五十種心理狀態通稱為「行」。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惡隨喜的苦果

有一位梵志,積有無數財富,膝下只有一個兒子,在兒子二十歲時,就為他娶來一妻。
    新婚夫婦,結婚未滿七天,春天三月,佳景無限,於是二人相偕,到後花園遊賞嬉戲。後園有一棵高大的樹,結滿一樹的好華,新婦見了好不歡喜,只可惜無人為她取得花來。夫婿知道婦人心意,便攀爬上樹,為麗人摘花,花摘得一朵,更想再摘一朵,腳踩踏另一枝樹幹,一不留神,樹枝折斷,人也墮地,一時便死了。
    於是一家大小,驚慌失惜、梵志夫婦呼天號地,哭斷肝腸,全宗族人也都聽了哀傷, 見了哀痛。梵志夫婦,直到殮葬完畢,回到家中,涕泣猶不能止。
    世尊如來,了了澈知,憐憫他們的悲苦,於是前去慰問。 
    一見佛來,梵志夫婦,陳述辛酸,淚不能止。佛說:「長者!暫且止住悲哀!世間萬法無常,沒有一物長久不壞,有生就有死,罪業福報緊相追隨,現在有三家都在為此兒哭泣,他們的懊惱悔痛,一般無二,但究竟這孩子是誰的?誰是他的親人呢?」
長者長跪問佛:「這孩子宿生造何罪業,一切美滿順利卻突然夭折?祈求慈悲說解他的本行、宿罪。」
    佛說:從前有一個小孩子,他背著一把弓,在一棵大樹下玩,忽見樹上飛來一隻麻雀,小孩凝望著,想要奉弓射鳥,這時旁邊有三個大人,看見這情形,就鼓勵說?「嗨!如果你射得中,那可稱得上是小英堆了!」小孩高興起來,引弓一射,果然中的,麻雀死了。三個人哈哈大笑,共同歡喜,而後各自離去。
    自此之後,雖經歷了無數劫,生生死死之中因緣會遇,這三個人都同受業報。在這一生,那三人之中,一人有福,投生在天上,一人生在海中,化生為龍王,另一人就是如今的長者你。那射雀的小孩,先前生在天上,做那天人的孩子,命終之後,下生來作長者的孩子,墮樹命絕之後,又化生為龍子,才一出生,就被全翅鳥取去吃了。四王天一晝夜,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人間一百年,對那天人來記,喪子的傷痛正熾烈時,而轉生人間的小兒已長大又殞命了。
    所以以此刻而論,正有三對傷心的父母,在那懊惱啼哭不可開交,這是因為他們過去世隨喜那小兒殺生的行徑,因此多生多次,乃至此世,當射雀小兒遭受短命的業報時,這三人都受到涕泣相向的苦果啊!
    法律的制裁,只及於身口具體的作惡,但清淨高潔的品性,卻應照顧到起心動念的一絲一毫。戒律上,自身親做,或令他人做,或是見聞他人作罪而隨生歡喜、勸讚激發、方便助成,都是犯戒的。在業報上,意業和身、口二業同會招來苦果。從前離越羅漢,在因地時,曾作農夫,因走失了牛,誤以為是深山中一位辟支佛所為,在一晝夜十二時中,心頭橫生惡意,想把辟支佛軀逐出山,送到官府,這十二時的惡心惡念,感招的結果是:雖在羅漢果位,仍被農夫誣陷偷牛,落人監獄中十二年,是連本帶利加倍償還。而意讚同更出言隨喜他人為惡,如射雀小孩與他的三對父母,所召感的業報,又是何等的淒慘而可懼?如此說來,信因果,當信至起心動念處的因果,這才是其信!論修行,在心地上,念念護守,克念作聖,這才是其修行!(明倫月刊239期)


福海指南

佛說有七種布施,既不費財物,又能得大福報。
    一、眼施:常常用好的眼色看待父母師長,以及一切修道的人,絕不用惡眼。此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名第一大福報。
    二、和顏悅色施:對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人,不用皺眉惡色,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妙色相,未來成佛,得金色身,是名第二大福報。
    三、佳言施:對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人,出柔軟語,不出粗惡語,此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殊妙辯才,所說的話人皆歡喜,信受奉行。未來成佛,得四辯才,是名第三大福報。
    四、身施:對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人,起身迎接禮拜。此人往後得端正身,長大身,人所敬重。未來成佛後,如大榕樹,無有能見頂相,是名第四大福報。
    五、心施:雖然用上述四種方法行供養,而心如不和善,不名為「施」。如以善心行善,則和善功深,是名為心施。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明燎心、不癡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是名心施第五大福報。
    六、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之人,為敷床座,請其安座,乃至以自己所用安樂座位,請他安座。此人往後,捨身受身,常得尊貴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是名為第六大福報。
    七、房舍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之人,請來自己所有的房屋舍宅中,得行住坐臥,給予歡喜安樂,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舍宅,未來成佛,于一切時處,得寶蓮花座,是名第七大福報。
    善惡禍福的因果之理多麼微細而又如響斯應啊!經律異相詳載,同樣化生為天人,在四天天王,忉利天、燄摩天……,一化生的身相,就有如人間二歲、三歲、四歲…等等的不同;同受自然現前的天食,福多者飯色自白,福中者飯色自青,福少者飯色自赤,這都根源於宿生布施持戒功夫的淺深啊!再論到三小災的刀兵劫、饑餓劫、疾病劫,則說:如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殺生,終不生在刀兵劫中;若能以一呵梨勒果施僧,終不生疾疫劫中;若能以一食施僧,終不生饑饉劫中。
    那麼,是不是一生的修善或為惡,都到下一生才結果呢?經上說,四天王常在每月初八日,救諸使者,案行人間,觀察人民孝父母、敬沙門、受持齋戒布施的情形,一一啟奏天王。天工聞善則喜,聞惡不悅。在月十四日,則遣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王躬自巡視、勘驗,而後啟奏帝釋,帝釋聞惡則憂,聞善則樂,說偈讚歎說:這些受持齋戒的善男子善女人,將要來與我們同行啊!
    而帝釋天王又遣八王使者四布覆行,案校四天王所奏,地獄王亦遣輔臣小王同時俱出,有福有罪都做記錄,又和前太齋日比較,若福強於過,自然安穩,若罪多於福,則減壽命,減到無可再減,文書下到地獄,獄鬼持名錄強行召去了。若福多者則增壽,增到福與天齊,天便遣善神,營護其身,則此人命終至少能生天上。
     原來,一生的修為,不必等下一生!地藏經說: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曰、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罪結集之日。我們這一生的每一個齋日,都是一個禍福的轉關。人間私語,天上聞雷,暗室心念,神鬼洞燭,其個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既是如此,還敢不兢兢修善 而修善的下手處在那裡呢?福海指南告訴我們,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人,就是當今末法眾生的最大福田,是白衣學佛的立腳處,以此為基礎,再將修善持戒,一一善因向彌陀願海,念念中更得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久久淨業精純,自能身居穢土,而早已神棲安養矣!(明倫月刊235期)


蝸牛角上爭何事

;佛陀在羅閱祇竹園中時,有大姓子弟四人,父母早亡,雖住在一起,卻常為了財分配的事起爭執,他們自己也覺得這樣不好,一天,遇見了舍利弗,歡喜非常,請他開示開示,但願從此不再起爭執。
    舍利弗說:「善哉!善哉!我的老師是三界至尊,威德無極,你們何不隨我來見見他,一定會讓你們解開心結的。」四人隨著舍利佛,一同來到佛所。
    佛陀遙見此四人來,面露微笑,出五色光,非比尋常四人禮佛後說:「我等愚癡,願佛解說,令我們不再起爭執。」
    佛陀說:「從前有位國王.叫作惟婁,他身染疾病,令醫診視,醫生開出藥方,其中特別的是二要用獅子乳來和藥。國王詔告天下:『凡能提供獅子乳的人,裂土封侯.並將小公主嫁與此人!』
    有一位窮小子說:『我能!』
    國王說:『好!那快去取來。』
    這人十分巧黠,先了解獅子伏藏所在,便殺了羊,帶著葡萄酒,來到山穴旁,窺得獅子離穴時,就把羊肉和葡萄酒放在洞口,獅子一回來,見有酒肉,就吃喝起來,最後醉得一動也不動,呼呼大睡了。
這人趁機取得了獅子乳,一路往回走,還未到本國,天色已黑,就隨地投宿,恰與一位羅漢同在一屋中。
    這人從尋窺獅子,到取得獅子乳回來,可說歷盡萬分驚險。這獅子乳得來十分不易,人也累得一躺下來就沈沈入睡了。羅漢卻見到他身中的各部器官各自爭功:足神說:『都為有我努力奔波,才能取得獅乳。』
    手神記:『是靠我來取乳的!』
    眼神說:『是靠我看見,你們才方便行事。』
    耳神說:『是靠我聽得國王求乳的消息,你們動。』
    舌神不干示弱:『你們只會在這爭名論功,卻不知死活,全在我一片舌上。』
    天亮了,這人繼續趕路,好不容易到達王宮,就要呈上獅子乳,國王也急著想一瞧究竟,豈知這時舌頭發話了,這不是獅子乳,只不過是驢乳罷了。』
    國王聞言大怒:『要你取獅子乳,你竟敢用驢乳來充數,』正要下令殺人,這時羅漢運神足來到國王面前說:『這的的確確是獅子乳,昨晚我和此人共住在一屋中,他已熟睡,我親見他身中眼口足手耳等器官,各自爭功,最後這片舌說要讓大家知道利害,今天果然說出這番話來。國王您放心,用乳人合藥,並應如本所約定,封賞土地,並將小公主嫁與他。』
    道人又說:『一個同一身體內的器官,尚且自相爭執互相傷害,更何況是他人呢?』
    這取乳的人,受了道人的恩、感念非常,因此求作沙門且意解心開,馬上証得了羅漢道。國王也歡喜地受了五戒,得須陀洹道。」
    此四兄弟聽了也發歡喜心,向佛求作比丘,佛默然允許,用手摩他們的頭,於是鬚髮墮地,袈裟著身,結解垢除,証得了羅漢果。
    阿難尊者請問:「這四人有何功德,如今聞經便解,又這麼快就証得阿羅漢果?」
    佛說:「在從首摩女佛時,舍利弗是位比丘,此四人同是經營買賣的生意人,四人共同出資,以一件袈裟供養舍利弗,舍利弗對他們咒願:「願你們後世早得度脫!」有此因緣,所以他們今日都因著舍利弗而得到解脫。」
    爭功奪權,爭名奪利,這原是凡夫地牢靠不捨的煩惱障,實則正是五濁濁世理所當然的現象。昔諦閑大師即曾愷切的開示後人:「看近年以來,各處刀、兵、水、瘟疫、地震之災,遍地皆是,此為劫濁。或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舉世滔滔,無非邪知謬解,起人我之見,是為見濁。屢起貪、瞋、嫉妒、愚癡等種種煩惱,煩亂自性,逼惱身心,是為煩惱濁。老小男女,莫不懞懞懂懂,糊塗來,糊塗去,致六道輪迴,連不斷,是為眾生濁。由連持色心,催年減壽,如現減劫,命短夭亡,是為命濁。」在這五濁中,冷冷然,不蹈高名,不釣權利,下死心真修實練者,是其希有難得者也!而大師又云:「吾人處此濁世,危難險道,更應守護三業,不令起惡」好在紛忙火宅中,人忙我閒,人閒我忙,向那安穩樂邦,急急去也!(明倫月刊251期)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假因毀謗聖者,堕無間獄受苦

 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時侯,果嘎勒嘎比丘(提婆達多的眷屬之一)住在薩伽瑪山,此山的環境非常幽美。附近的施主與婆羅門對果嘎勒嘎比丘都十分恭敬,經常供養他衣物藥食等。有一次,舍利子和目犍連一同遊化,來到薩伽瑪山。果嘎勒嘎比丘聽說這事,就前往頂禮迎請二位尊者住下來,并願意供養他們一切資具。

  兩位尊者提出一個要求:“請不要告訴任何人我們在這裏,若太多人知道,我們就會離開。”果嘎勒嘎比丘答應了,于是兩位尊者就安住下來。

  那時,有一位大施主的兒子,很有善根,自己到果嘎勒嘎比丘那裏皈依,并請求出家。果嘎勒嘎比丘要他征求父母的同意,然而他的父母不同意,他隻好順從父母,暫時不出家。

  果嘎勒嘎比丘供養二位尊者許多年後,大施主的兒子也長大成人了。有一天,果嘎勒嘎比丘準備出遊,出門前,他請兩位尊者代爲教導自己的弟子。兩位尊者觀察這些弟子的根機,覺得他們能夠修學更進一步的法,就傳授給他們相應的法。他們個個勇猛精進,全都證得阿羅漢果位。

  這時,那位大施主的兒子終于獲得父母的同意,來到經堂,準備出家。比丘們對施主的兒子說:“果嘎勒嘎比丘外出,現在是由舍利子和目犍連二位尊者帶領我們修學。你若是在尊者面前出家,這因緣是很殊勝的!”他聽了很高興,就在尊者舍利子前出家。舍利子尊者爲他傳授一些法要,他便證得預流果。受了比丘戒後,更加精進修持,最後滅盡所有的三界煩惱,成爲阿羅漢。證果後,他回去度化父母,也讓父母得了聖果。

  不久,薩伽瑪山的天人對當地的人民說:“我們薩嘎瑪山上有兩位尊者:目犍連和舍利子,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們爲什麽不去拜見他們呢?”從此以後,來薩伽瑪山朝拜的信徒就越來越多。

  兩位尊者覺得天天很多人來恭敬供養,于修習無益,因而決定離開。于是就對那些已得羅漢果的果嘎勒嘎的弟子們說:“我們曾經與果嘎勒嘎約定,一旦往來的人太多,我們就會離開。現在你們最好去王舍城,大家各奔東西,好好修行。”尊者說完後,寺院裏的僧衆全去了王舍城,兩位尊者也出發到其它的地方。

  兩位尊者走到途中,突然下大雨,他們遠遠看見前面有個山洞。這時,有一位牧羊女先進去,接着又進去一個男人,一會兒,那個男人從山洞出來,走了。兩位尊者沒有仔細觀察,就進入山洞中避雨。

  就在此時,果嘎勒嘎回到薩伽瑪山,發現山中空無一人。有人告訴他:“是兩位尊者把你的弟子給帶走的。”他聽後,非常生氣,連忙追趕兩位尊者。在山洞裏,追到兩位尊者,同時也看見一位行爲淫蕩的女子從洞内深處走出來,不禁心生懷疑 :“洞裏隻有他們三個人而已,他們之間一定有暧昧不明的關系。”

  想到兩位尊者遣散自己的弟子,又破戒與女子有了暧昧不明的關系,果嘎勒嘎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破口大罵:“你們這兩個犯了淫戒的惡徒!”并說很多不堪入耳的惡語,兩位尊者見他失去理智,無法加以解釋,隻得默然離去了。

  于是,果嘎勒嘎到王舍城各處毀謗兩位尊者。其它比丘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特意找來果嘎勒嘎,對他說:“果嘎勒嘎,他們持戒清淨,你毀謗他們,将來會遭受無量的大苦報。”

  果嘎勒嘎對佛陀說:“世尊!舍利子和目犍連确實是惡性比丘,不是清淨比丘啊!”于是繼續毀謗他們。佛陀語重心長地再三勸誡他,但果嘎勒嘎仍然固執己見。

  後來,果嘎勒嘎罹患怪病,身上長出了很多小疹子,小疹子越變越大,從像小芥子轉到像青稞、豌豆那麽的大,長滿全身;他口吐鮮血,全身滾燙,受不了地大聲叫喊:“好燙啊!我的身上好燙啊!”他不停地叫着,身上的膿血也是不斷地湧出,不久就在極大的痛苦中去世了。死後,他堕入最底層的裂如大紅蓮地獄中,不但舌頭燃火,還有鐵嘴的老鷹、鸱枭、烏鴉啄他。

  同時,有三色三天子飛來佛前,對佛陀恭敬頂禮。一位天子告訴世尊說:“世尊!提婆達多的眷屬果嘎勒嘎已經生病去世了。”

  另一位天子說:“世尊!果嘎勒嘎因爲诽謗二位尊者,如今堕入裂如大紅蓮地獄了。”

  最後一位天子,以偈誦的方式說:“無論是什麽人,宣說他人過失,毀害自己業因,白白造下口業,永遠失去安樂;勿贊惡人所爲,不可诽謗正士,尤是證果聖者,若對其生瞋恨,萬劫地獄受苦。”說完之後,三位天子就不見了。

  第二天,世尊告訴大衆:“昨晚來了三位天子,他們告訴我果嘎勒嘎已經堕入地獄中受大苦報。如果還未得到像我一樣的境界,那麽是很難知道别人根機等情況的。所以,平時大家不可任意說别人的過失,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通過八種觀察,一、觀察他的行爲,二、行境,三、道友,四、生活,五、聽,六、聞,七、身業,八、口業。從多方面綜合觀察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千萬不能以偏概全,對他人的善惡妄下定論。比丘們,對一般的木頭也不能生瞋恨心,何況是對有情衆生,以後,要多注意,多精進修行。”

  舍利子和目犍連聽到後,就到地獄裏,想救诽謗他們的果嘎勒嘎。在裂如大紅蓮地獄的深處,他們看到果嘎勒嘎正受極大的痛苦。當果嘎勒嘎看到他們二人時,依然瞋恨不息,當場開口罵了起來;因爲瞋恨心增強,所遭受的苦更加猛烈,身上的火也更加熾燃。他們兩位眼見無法救他,隻好回王舍城。

  到王舍城後,他們對衆人如實宣講親眼見聞正在受苦的果嘎勒嘎,人們聽了對因果不虛生起誠信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已足以接受佛法的潤澤。于是,舍利子傳給他們相應的法,他們有些得到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位,有些獲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些得了梵天、帝釋天,有些達到獨覺、辟支佛位,有些獲得金輪王位,有些則種下無上菩提的因,大多數的人對佛法生起信心,并皈依佛門。

  這時,比丘們請問:“世尊,是什麽樣的因緣使果嘎勒嘎比丘對兩位尊者生起那麽大的瞋恨心毀謗,并在死後下地獄呢?希望世尊爲我們開示。”

  世尊告訴比丘們:以前,他也是因爲毀謗他們而下地獄的。很久以前,無争城裏有一位婆羅門大臣精通世間學問,大家都對他很恭敬。不久,有一位精通一切學問的仙人到無争城附近安住下來。過了一段日子,無争城人民全都跑去供養仙人。婆羅門大臣得不到名聞利養,就想陷害仙人。當時,仙人有兩位大弟子,也精通世間一切學問,他們持戒清淨,可是婆羅門大臣卻到處散布謠言:“這兩位婆羅門持戒不清淨,不是清淨的修行人。”後來,那位仙人勸告婆羅門大臣說:“請不要毀謗,他們的戒行很清淨的。”如此再三地勸告他,可是他都聽不進去,大臣死後就堕入地獄中受苦。

  當時的那位老仙人就是現在的我,兩位弟子就是現在的舍利子和目犍連,當時的婆羅門大臣就是現在的果嘎勒嘎,那時他也是以無因毀謗而下地獄的。

  比丘們又問世尊:“是什麽因緣使兩位尊者雖是阿羅漢,卻受這樣的毀謗呢?”

  世尊告訴他們:“很久以前,俱塵城住着兩位苦行者,他們很受人民的尊敬。有一天,來了一位具足五神通的婆羅門,大家都跑去皈依他。之後,苦行者爲了得到供養,就中傷婆羅門,使他無法久留,不得不離開。這兩位苦行者就是現在的舍利子和目犍連,他們那時宣說别人的過失,死後下地獄,曆時千百萬劫,從地獄出來後,生生世世還是被人毀謗,現在雖然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因果不失壞,仍受到果嘎勒嘎比丘的诋毀。”

  比丘再請問世尊:“世尊,果嘎勒嘎在地獄受種種的苦,被鐵嘴烏鴉、獅子等啄食,這因緣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世尊回答他們說:“這是他毀謗舍利子和目犍連所感召的果報。”


業果的故事

在佛教中有一段故事——有一位高僧行腳于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到瓦觀寺挂單,在寺中禮拜《法華經》;同時,也在那兒研究法華的道理。

  有一天,在半夜時分,他忽然肚子不舒服到廁所去,剛走到廁所門口,卻見一個鬼站在外面。高僧一到,鬼立刻五體投地頂禮跪拜,高僧就問鬼說:“你爲什麽守在廁所門外,看你那麽虔誠,爲什麽會堕入鬼身呢?”

  鬼就跪在地上悲泣地說:“過去生我也曾出家,當時在寺院中,掌過香燈、知客等執事,在那期間,不小心犯了戒律,所以死後就堕落做啖糞鬼。我知道大法師您的德行很高,唯有以您的德,才能超拔我。”

  這位法師就問:“你到底做了什麽事?”鬼說:“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一定是犯了戒律,所以才會受業報,但是不知犯了哪條罪?”法師就說:“不管犯了哪條罪,都是從身口意三業所造;你是否曾犯殺、盜、淫?”

  那個鬼說:“沒有啊,我出家以後,身沒有犯殺、盜、淫。”法師就又問:“你是不是犯了口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鬼想了想說:“妄言倒是沒犯;惡口就難免了;兩舌呢?也是難得清淨;绮語也不敢說完全沒有。”法師再問:“在心意方面,是否犯貪、嗔、癡?”

  鬼想了想就說:“很有可能是貪心,這就是我的毛病,以前做香燈、知客的時候,難免要面對很多人,在這當中,我有時會生起不清淨心;貪了香油的供養,也貪圖供奉的金錢,這個‘貪’可能是我最大的罪:‘嗔’也沒辦法控制:‘癡念’也有,因爲我智慧未開,時時心中都有煩惱,我想我的業可能是犯在口業和意業。”

  他真心誠意要改過,就向法師說:“我知道錯了,請法師代我做功德。”他說:“在柿子樹的下面,有三千錢在那兒,希望您請人掘出柿子樹的樹根,拿出埋在那裏的錢,請爲我做好事、超拔我的苦難。”

  法師等到天亮時,就邀幾個人帶着鋤頭,到柿子樹下挖掘,果真挖出一個甕,裏面有三千錢。法師就用那三千錢爲他寫了一部《法華經》,剩下的錢全部拿去救濟貧困。過了一星期後,那個鬼又來到法師的寮房,向他頂禮答謝說:“我的業已經轉了,比過去好很多,以後我還會努力精進再精進,希望能脫離鬼身,将來回歸人道,好好修行。”禮拜之後,鬼就消失了。

  生命的過程多麽奧妙,而凡夫卻往往無法了解。當我們造福時,可以得到多少福報?造惡時,又将承受什麽樣的報應?學佛就是要活得明明朗朗,了解爲善作福,以後所有的善果都是自享的;爲非作歹,一切的業也都必須自己承擔,這就是修行所應了解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八歲童女十問佛,震動三千世界

在大寶積經中,有一段經文,是敘述妙慧童女的故事。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中,父親是有名的長者,年齡才八歲的時候,耆闍崛山的講經法會,她就常常在座。  

 年輕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麗無比,行動舉止也端莊溫和,佛陀座下的弟子,無論是盛德的長老,或是年輕的比丘,沒有一個不喜歡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眾僧團,對於妙慧童女,更是心愛萬分。  

 大家喜歡妙慧童女雖然她年幼聰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說法的法會中,她竟然以菩薩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問長道短,使在會的大眾,個個都驚奇不止!  

 妙慧童女,有一次當佛陀升座說法時,她不慌不忙,從從容容地先走到佛前,感恩三拜,右繞三匝,然後就長跪合掌,對佛陀說道:  

 “偉大無比的佛陀!您是世間上的明燈,可以照開眾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對於菩薩所作所行,現在尚未能完全瞭解,想懇求佛陀給我請問,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來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來歷,想到今天菩薩們和羅漢們有妙法可聽了,因此就很歡喜的告訴妙慧童女道:“你太好啦!今天發大願心,來向我問話,現在你就隨意的問吧!”

十大問題 震驚全座  

 妙慧童女聽了佛陀承認隨她發問,心中的歡喜感激,自不用說,她就一口氣提出十個大問題來向佛陀請求解釋道:“佛陀!我有十個問題,敬懇解答:  

 請問佛陀,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端正的身體?   

請問佛陀,如何獲得大富的尊貴之身?   

請問佛陀,怎樣才能使眷屬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   

請問佛陀,有什麼辦法,能夠不受父母所生的這無常不淨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夠見到自己受用變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樣坐在大寶蓮華之上?  

 請問佛陀,怎樣才能證得自在神通,可以隨意遊行無量國土,禮敬諸佛?   

請問佛陀,如何才能沒有怨仇對頭?   

請問佛陀,我們說的話,如何才能叫人家一聽就信仰呢?   

請問佛陀,我們宣揚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樣才能免除障礙呢?   

請問佛陀,心裡的煩惱魔障,如何降伏呢?   

請問佛陀,當我們一期生命終了,怎樣才能得見諸佛,聽聞清淨之法,不受一切苦惱?”

佛陀開示 四十方法   

佛陀聽後,很嘉許妙慧童女的問題。佛陀對妙慧童女的每一個問題,都提示了四個方法。比方說:   

第一、得到端正的身體,要做到:一、對惡友不起嗔心,二、安住於大慈悲,三、歡喜修學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貴,要做到:一、應時佈施,二、不起輕慢的心,三、帶著歡喜的心情給人,四、不希求果報。   

第三、眷屬怎樣免除多病和死亡:一、不說離間的語言,二、度脫邪見眾人於正信,三、護持正法,四、教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應身:一、如來塔廟供奉華果,二、不妄自損害他人,三、鑄造佛像,四、對佛菩薩深生淨信。   

第五、怎樣有神通:一、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他說法時未嘗留礙;三、燃燈供養如來,四、于諸禪定常勤修習。   

第六、如何沒有怨家仇敵:一、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於他勝法無嫉妒心,三、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于菩薩行無輕毀心。   

第七、說話如何令人起信: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處不覆諸惡,三、聞法不求過失,四、於說法者不生噁心。   

第八、宣揚佛法如何離諸障礙:一、持三律儀戒,二、聞甚深經不生譭謗,三、見初發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對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煩惱魔障: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進,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一、滿他所求,二、于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諸菩薩施莊嚴具,四、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種種神異 令眾嘆服   

佛陀對妙慧童女的十大問題,提出了四十種修行的方法以後,妙慧童女歡喜踴躍,發願奉行,並且說: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則違佛教,那就是欺誑如來了。  

 妙慧童女的願心很大,座中的目犍連尊者就以懷疑的口吻問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薩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你今發此殊勝大願,難道真能做到嗎?”  

 妙慧童女安詳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願真實不虛,能夠做到諸行圓滿,那麼,我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妙華,天鼓自鳴,請尊者印證吧!”  

 妙慧童女說後,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空華雨繽紛,鼓樂和鳴。並且在座的大眾身體皆變成金色。   

文殊菩薩見此神異,也感覺難以思議,他對妙慧童女問了很多法性的問題,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  

 佛陀在他們停止問答的時候,就說道:“文殊菩薩!妙慧童女已於過去發菩提心,經過三十劫後,才發無上菩提。文殊菩薩!難道你記不起了嗎?她曾做過你的老師,令你住於無生忍!”   

文殊菩薩經佛陀這麼一說,像是恍然大悟,即刻很歡喜地從座位上起來,對妙慧童女感恩說道:“大德!我於往昔無量劫前,以曾供養,想不到今日仍然親近!

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兩舌之害

有一個大富長者,家财萬貫,金銀财寶取用不盡,尤其妻子貞美賢慧,更使他歡喜。
  
  長者結婚多年才生下一個兒子,自然欣喜萬分。可是很不幸,這孩子才牙牙學語時便害起病來,經醫生診斷,說是生瘡,雖然請來許多名醫,也無法療治,因此長者成天愁眉不展。
  
  可憐的小孩在群醫束手無策之下,天天哀號叫苦,過着痛苦的生活。由于他的痛苦呻號聲擾及鄰裏,所以大家都叫他呻號。
  
  光陰似水,帶走了呻號的童年歲月,他已經長大成人了。不過,身上的惡疾并未痊愈,仍是日夜的哀痛,令人聽了都爲他難過。附近有一個老人聽見呻號痛苦呼號之聲,心裏很是不忍,于是來到呻號家裏慰問,并對呻號道:“我曾經聽到許多人稱贊說,在隻園精舍有位大醫王,我們身體上的病或者心理的病,他都能夠醫治。他有神聖妙方,任何沉痾的病症到他那裏都能馬上痊愈,你何不趕快虔誠的去求治?”
  
  長者子呻號聽了老人的話,歡喜得不得了,便抱病到隻園精舍求見佛陀。呻號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聖身,如同百千光明,心裏喜悅贊歎。他的愁苦惱恨已經減少了許多,随即五體投地禮拜佛陀。
  
  佛陀的慈悲,從不舍棄任何一個病苦的衆生,所以呻號來時,佛陀非常高興,便爲他宣說拔除一切苦患的勝妙法門。呻號聽聞佛陀說法以後,忏悔罪過。這時他身上幾十年來的瘡毒,馬上好了,痛苦完全消除,心中生起虔敬歡喜。後來要求佛陀允許他出家做比丘,他精進修習,不久便證得羅漢果。
  
  諸比丘看到呻號這樣,覺得很稀奇,就問佛陀:“呻號是以何種因緣而得此果報?”
  
  佛陀對弟子們說道:“在過去無量世中,波羅奈國有甲乙兩個富翁。因爲他倆平日就怨憎相诤,所以甲富翁拿出了許多珍寶,進奉給國王。國王得到他的貢獻,對他特别寵愛,因此甲富翁就在國王面前毀謗乙富翁說:乙某人非常惡毒,常常陰謀用計害我,希望大王嚴懲惡人,保護善良人民。國王因受其好處而失去觀察,信以爲真,就令人拘捕乙富翁,不許其辯解,并施以酷刑,使其遍體鱗傷,百般的痛苦。後來經由乙富翁家人出錢贖罪,才得以釋放回家。回去以後,深自思惟,人有了身體就有痛苦,多災多禍,我與某甲并無怨仇,他竟然害得我如此痛苦。不久即立志入山中修行,證得辟支佛。那時辟支佛發大悲心,怕甲富翁來生受苦報,便往其家中現種種神變,甲富翁看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情形,心生敬仰,随即請辟支佛上座,以種種美食供養,并向辟支佛忏悔前罪。你們知道,過去在國王前下讒言的人,就是現在受病苦的呻號比丘。後來由于他受辟支佛的恩惠,忏悔前罪,虔誠皈依三寶,所以才能于今日得到佛陀的救度,速成聖果。”

  讒言,不要以爲說了沒有人知道,罪業絲毫不爽,但是犯了口業過錯的人,隻要忏悔,仍然是可以得救的。
 


發惡誓,後果不堪設想

聖愚因緣經上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已經斷除煩惱,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對許多尼姑們叙述了她自己過去世所造的善惡果報。她說:
   
  “我過去曾經做一個有錢人的太太。雖然我先生家财萬貫,可是我自己并沒生育。後來我先生又娶了姨太太,而生了一個小男孩。我因爲嫉妒心很強,就私自把那一位小男孩殺了。姨太太找我理論,我就發誓說:“如果我殺了你的兒子,我的丈夫會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會被水流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會吃親生子女的肉,我自己會被活埋,我的父母親會被火燒死!”
   
  “那一生我死了之後,堕入地獄受無量苦。地獄的罪受完了以後,投生做人。當時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産了,于是就暫住在樹下,忽然有一條毒蛇咬到我丈夫,我丈夫就這樣死了。我哭得很傷心,天亮以後,我牽着大兒子,又抱着老麽。邊走邊哭,來到了一條河流的旁邊。因爲沒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這一岸,而先抱着老麽過河,把老麽放在對岸,然後再回來抱老大。沒想到老大看見我回來接他,就急忙下水向我走去。老大走不到幾步,就被河水流走了。我回頭想去抱老麽,狼搶先一步把老麽吃了,看見老麽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傷心。我趕緊回娘家,卻在路上遇到熟人說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燒死。”
   
  “後來我又改嫁。正當我要臨盆生産時,我的丈夫喝醉酒回來,沒人開門,我丈夫破門而入,大發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頓,而且把剛生下的嬰兒丢到鍋子裏煮,強迫我吃。我因爲怕他,所以勉強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趕緊棄夫逃跑。跑到波羅奈國,又嫁給一個剛喪妻的人當太太。才剛新婚沒幾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個地方的習俗,夫婦如果相愛,丈夫死了,太太要陪着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剛埋不久,恰巧有一群盜賊來偷挖墳墓,盜取财寶。我被救出來。”
   
  “我想我過去到底做了什麽壞事,今生的遭遇這麽凄慘。當時我聽說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講經說法,他可以幫人們解答生活上的疑難。我就去請他度化我。由于過去世我供養聖人時曾發願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釋迦牟尼佛,而且修成正果。”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波斯匿王減肥記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祇樹給孤獨園,他頂禮佛陀後便坐於一旁, 由於身材過於肥胖,短短的路程就滿身大汗且氣喘如牛 。

佛陀便告訴波斯匿王說:「大王,您的身體太肥胖了!」 

波斯匿王回答:「是的,佛陀!我常常都因為這肥胖的身材,感到慚愧、羞恥和痛若。」於是佛陀說了一首偈語:「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這時,有一位名叫欝多羅的少年也在場。波斯匿王告訴欝多羅說:「你能不能在我每次吃飯的時候,就為我讀誦佛陀剛剛所說的偈語呢?如果可以的話,我便賞賜給你十萬錢,並且賜予你眾多美食。」

欝多羅對波斯匿王說:「就遵照國王所說的。」 波斯匿王非常歡喜地頂禮佛陀後離開精舍。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波斯匿王變瘦了,容貌更顯莊嚴。一日,波斯匿王在皇宮樓閣上,向佛的住處恭敬禮拜,並說了三次:「至心皈依禮敬世尊如來,讓弟子了解飲食貪愛需節制的道理,現在及未來獲大利益。」

典故摘自《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 》

省思

所謂:「食色,性也。」然此謂習性,非助長也。修行當以自在為苦,以不自在為樂。無始以來,放縱五欲是我們所習慣的自在;而收攝五欲是我們所以為的不自在,可知囿於過度的貪求,終將造成自己身心的負擔!唯有「少欲」、「知足」,如此財色名食睡皆能淡薄。寡欲而後清心,方是真正的消災延壽法門。

愛的極致是寬容

盤圭禪師在一次靜修會中對弟子講禪,忽然人群中一陣騷動……

“你又偷錢了!這次絕不能饒你。”一名弟子抓住另一名弟子的手大叫,並把他拖到盤圭禪師面前。

盤圭禪師問明情況後說:“原諒他吧!”

“不行!他已經行竊很多次了,這次不能再原諒他!”

“如果不把他開除,我們就集體離開這裡!”眾弟子附和著大嚷起來。

“你們都是明智的師兄,知道是非,但他卻連是非都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盤圭禪師靜靜地說,“我要把他留在這裡,即使你們全都離開也是一樣。”

聽了這話,偷竊的那位弟子跪倒在地,熱淚盈眶,發誓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從此悟出是非善惡了。

有100只羊,走失了1只,急忙地撇下其他99只,到處去尋找的,不正是走失的那1只嗎?

幫助最需要幫助的,這種慈悲和寬容的愛,才更有意義和價值。

我們或許都知道,禪宗講究寬容、慈悲和關愛。而且禪宗還認為,寬容的愛,是愛的最高境界。

從上面的故事中,盤圭禪師的實際行動,其實也正好闡釋了禪宗的這個觀點。

而且,也由此而讓那位偷竊的弟子良心發現,立志重新做人。

有句話叫“愛的極致是寬容”,其意義是相當深刻的。在生活中,有許多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顆寬容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那些誤入歧途的人重新找回自己。

寬容的愛,不但能喚醒陷入迷途的人,而且還能讓他們勇敢地面對人生。只要你心中裝滿了愛,就可以為他人帶來快樂,也能夠讓你自己的生命變得崇高。

佛陀安慰傷心的人

喜愛會引起憂愁,喜愛會引起恐怖,

毫無喜愛的人,遠離憂愁與恐怖。(偈 212)  

 有位富翁因為兒子去世,而十分沮喪,他經常到墓園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過神通,明白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訴佛陀,兒子的去世使他哀傷痛苦。佛陀安慰他:  

 「不只你家有親人去世,眾生有生,就必定會死。你必須明嘹,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不可誤以為只有你親愛的兒子會死。不要如此沮喪,而把持不住。哀傷恐懼都是欲愛引起的。」  

 察覺到生命無常的特性後,富翁就證得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百世佛父 今證聖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次,佛到祗陀園去,路途中,遇一婆羅門老人。這位老人一見佛陀,一邊情不自禁地喊著:“我的兒子!我的兒子1一邊向佛陀跑過去想抱住佛陀。這時,旁邊的比丘上前攔住,不讓他這麽做,佛陀對衆比丘說:“你們不要攔他,否則,他會立刻吐血而亡的。”比丘們讓開了,這位老人就搶上去,緊抱住佛陀的脖子,像久别重逢的父親終於見到自己的兒子一樣,急切地喊:“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你、你??。”親熱了良久,這位老人松開手,激動的心才漸漸地平靜下來。這時,佛陀給他傳了相應的法,這位老人馬上獲得預流果位。此時,得果的老人向佛陀祈求道:“我願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請佛陀慈悲攝受。”世尊欣然答應并攝受了他,當下以“善來比丘”之方便言詞爲他授了近圓戒。出家後,他身披三衣、手持缽盂濾水器,成了一位很如法的出家人。世尊爲他傳授了一些相應的教言,他自己也是勇猛精進,滅盡了三界輪回的煩惱,獲證了阿羅漢的果位。時諸比丘請問:“世尊,在拜見您的成千上萬個男人中,沒有一個像這位老人一樣如此對待您的,今老人之舉是以何因緣?唯願爲吾等演說。”

  世尊告曰:“這位老人在此世之前的五百世中作我父親。他往昔的習氣現前,所以,才會有今天這些行爲。”“世尊,既然他五百世中作世尊您的父親,那爲什麽今生不作您的父親呢?”世尊複言:“凡大菩薩好行布施,具足出離心,但這位老人在五百世中,經常對我布施與生出離心造的違緣太多了。最後我發了一個願:願他以後不要再作我的父親。另外,我今生的父親淨飯王曾發願作佛的父親,這兩個因緣和合,所以,他今生沒作我的父親。”“那麽請問世尊,淨飯王往昔是如何發願的呢?”世尊告曰:“早在九十一個大劫前,有如來、正等覺俱留遜佛出世。有一位大商主供養佛陀時,見佛身相十分莊嚴,就發了一個願:願将來我能有一位象佛陀一樣的兒子。當時的商主就是今世的淨飯王,以此願力他今生作我的父親。”“請問世尊,那位婆羅門老人以何因緣今生貧窮,人已年邁,才值遇佛陀出家?”世尊曰:“因爲他生生世世對大菩薩行布施與生出離心造種種違緣,尤其是對我出家造種種違緣,故他今世貧窮,老年時才遇佛出家。”“世尊,他以何因緣對佛生歡喜心,於佛教法下出家證得羅漢果位?”世尊說:“這是他往昔的願力。賢劫人壽兩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有一位比丘,在臨終時發願:我一生中出家修持,雖然沒得到什麽境界,但願我将來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斷盡三界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因此,他在我的教法下出家得證阿羅漢果。”



忍辱的力量

夢窗國師有一次搭船渡河,當船正要開航離 岸時,有位帶著佩刀拿著鞭子的將軍,大喊道:

  “等一下,船夫!載我過去!”

  全船的人都說道:“船已開行,不可回頭。”

  船夫也大聲回答道:“請等一下班吧!”

  這時,夢窗國師說道:“船家,船離岸未多遠,給他方便, 回頭載他吧!”

  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師父講話,因此就 把船開回頭讓那位將軍上船。將軍上船以後,剛好站在夢窗國師的身邊,拿起鞭子就抽打了夢窗國師一下,嘴裡還罵道:

  “和尚!走開點,把座位讓給我!”

  這一鞭打在夢窗國師頭上,鮮紅的血汨 汨地流下,國師不發一言就把位子讓出,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不敢大聲講話,都竊竊私語,說禪師要船載他,他還打他。將軍已知道剛才的情況,但仍不好意思認 錯。

  船到對岸,夢窗國師跟著大家下船,走到水邊默默地、靜靜 地把臉上的血洗掉,這位蠻橫的將軍終於覺得對不起夢窗國師,上前跪在水邊對國師懺悔道:“禪師,對不起!”

  夢窗國師心平氣和地說:“不要緊,出外的人心情總是不太好。”

  世間上什麼 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佛說:“修道的人不能忍受譭謗、惡罵、譏諷如飲甘露者,不名為有力大人”。世間上的拳頭刀槍,使人畏懼,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 能感化頑強。諸葛亮七擒孟獲,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此皆忍辱所化也。


美色是膚淺的

耽溺愛欲的人,無法自拔,如同結網自陷的蜘蛛;
智者斷除貪欲,堅定出離,解脫一切苦。(偈 347)

  讖摩皇后是頻婆裟羅王的皇后,人長得非常美麗,但也十分驕傲。國王希望她去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但她聽聞佛陀經常說美貌不足取,所以儘量避著佛陀。國王明白她的心念,也知道她對自己的美貌十分驕傲,就命令宮廷樂師唱歌讚誦竹林精舍的一切,包括它愉快祥和的氣氛等,聽完之後,她深感細興趣,決定一探究竟。

  她抵達精舍的聽眾廳時,正在講經說法的佛陀運用神通,變現一位極端美麗的年輕女子在身邊,為佛陀搧風。這年輕女子天仙般的容顏讓皇后覺得自己實在無法相比。但是當她再度注視時,發現那女子的美貌漸漸衰老,最後,竟變成老太婆,然後逝世,屍首長出蛆蟲來。剎那間,她明白了美貌的無常。

  佛陀明白讖摩的心態,就告誡她:「讖摩!仔細觀察這會腐壞的肉身不過是架構在一堆骨頭上,它會生病、衰老。正念觀身吧!愚癡的人過度高估肉體了。請察覺年輕貌美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讖摩精進奉行佛陀的教誨之後,就證得阿漢果。她也出家為比丘尼,佛陀更稱讚她是第一比丘尼。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 下觀邊的這所佛寺,因此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裡的僧眾,要把他們嚇走。今天呼風喚雨,明天風馳電掣,確實將不少年輕的沙彌都嚇走了。可是,道樹禪師 卻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後,道士所變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無法,只得將道觀放棄,遷離他去。

後來,有人問道樹禪師說:‘道士們法術高強,您怎能勝過他們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勉強說,只有一個“無”字能勝他 們。’

‘無,怎能勝他們呢?’

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是有限、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無,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和有的關係,是不變應萬變。我“無變”當然會勝過 “有變”了。’


禪師的鞋子

細心地觀察一下,會發現,禪者腳下,也大有意趣。禪師們夏天穿在腳上的鞋子,是用一條一條的灰布做的,鞋子上有六個大空隙。穿著這樣的鞋,一定很涼爽。

  我問:我可以穿這樣的鞋子嗎?

  禪師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他笑了,點了點頭。

  他看出了我的期望,坐在廊間的扶手上,脫下一隻,讓我試穿一下。

  合腳,輕便,舒服。能夠細膩地體會到腳踩在大地上的感覺。硬挺挺的鞋底,像是缺了心眼,此刻,腳又有了心眼,有了細微的體會。

  感覺很好。把鞋子脫下來,還給禪師。

  我注意到禪師腳上的鞋,潔淨。雖是一雙灰色的布履,卻很美。夏天的僧鞋,簡單,大概是為了省布。因為節儉是僧人的本分。
 
僧鞋為什麼要有六個洞呢?

  禪師說:僧鞋的六個洞,是要僧人能夠低頭看得破

    低頭是謙誠有禮,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要看破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參破六道輪回,勘破貪嗔癡慢疑邪六大煩惱。不起眼的一雙僧鞋,竟然有這麼廣闊的含意,讓人不得不佩服佛法的精細與博大。

  後來,我到寺院流通處請了一雙僧鞋。穿的時候,想,要低得下頭,要看得破!
   
弘一法師是近代佛門中的一個傳奇人物。在給他學生的信劄裡,弘一法師說到了鞋子。好像是有人要給弘一法師做鞋。因此,弘一法師在信裡詳細地說到鞋子要做 什麼樣,做多大,還說了他平時總是三雙鞋子同時穿。一雙禮佛時穿,一雙平時穿,一雙如廁時穿。從三雙鞋子的穿著,可以看出弘一法師的生活多麼嚴謹。
    
一個人擁有三雙簡單的布鞋,不能算作奢侈。由此看來,弘一法師應該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他都是以審美的態度來生活的。如果不是這樣,穿一雙鞋子什麼地方去不得?

  數月前,與朋友吃飯,他突然考了我一個與鞋子有關的問題。

    如果你腳上的一雙新鞋子,不慎被火車的車門擠掉一隻,而這時火車就要開動了,那麼,你會怎樣處置腳上的另一隻鞋子?
我隨口答道: 沒辦法,只好再買一雙了。


   
我的意思是,總不能光著一隻腳旅行啊,這是一個毫無詩意而且非常現實的問題。

    他呵呵地笑了,講了一個禪師的故事。

  一位禪師有一次乘火車,一隻鞋子掉到了鐵軌旁。此時,火車已經開動,鞋子無法再撿回來。禪師急忙把穿在腳上的另一隻鞋子脫下來,扔到第一隻鞋子的旁邊。

  鄰座的乘客不解地問:你為什麼這樣做?

  禪師說:這樣一來,路過鐵軌旁的窮人就能得到一雙鞋子了。
   
   
我聽得目瞪口呆。
   

    這就是禪者與俗人的區別。

  俗人遇到事情時,更多地是考慮自身的處境;禪者不,他在想方設法地利他。

  怎樣處理一雙鞋子,也是培養禪心的一次機會。(作者:馬明博)

 


誰才是真正的婆羅門?

修習止觀,安住僻靜處,遠離塵垢,
該做的事都已經做了(所做皆辦),沒有諸般煩惱,
並且證得最高境界(涅槃)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86)

  有一天,一位婆羅門心想:「佛陀稱呼他的弟子為『婆羅門』,我是四種姓中的婆羅門,所以也該被稱為『婆羅門』!」

  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就去找佛陀,請教這個問題。佛陀回答他:
  「我不會因為一個人是四種姓中的婆羅門,而稱呼他『婆羅門』,我只稱呼阿羅漢為『婆羅門』。」

註:佛法主張人必須自己努力修行,以獲得聖果,聖果是無法世襲的;一切眾生都可能經由滌除所有的污垢和煩惱,而成為聖者。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26)◎ 凡修行人,只可息心淨念,不可起越分之希望。

◎ 當極努力做人,必須要孝順父母,親近有德之人,遠離荒唐之輩。必須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一個虔誠信仰觀音菩薩的善士,爲何九個兒子都相繼夭亡

一個虔誠信仰觀音菩薩的善士,爲何九個兒子都相繼夭亡  清代王文簡是浙江省吳興縣菱湖鎮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資财。王翁青年時,二十歲就結婚,婚後十多年中,接連生了九個兒子。可是那九個兒子,都是呆頭呆腦,沒有一個聰明的。俗語說:“癞頭兒子自己的好”,王氏夫婦對這九個蠢裏蠢氣的寶貝兒子,也都愛之猶如心肝呢!
  
  乾隆某年,發生大災荒,民衆餓死的很多,哀鴻遍野。即使沒有餓死的人,也個個都面現菜色。王翁變賣了家産,赈濟鄉民,救活了很多人,大家都感謝王翁真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原來王翁夫婦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尤笃信觀音大士,所以能慷慨的傾财濟人,毫無吝啬。六度萬行,布施第一,王翁确已依教奉行。
  
  事情有出于意料之外的,從此以後,王翁的長子,竟染了急病而死,不到幾年,九個兒子都相繼夭亡,啊!多麽的不幸。王翁是一個虔誠信仰觀音菩薩的善士,并且曾傾盡家财,救活了很多的災民,怎麽行了好心沒有好報呢?難道菩薩沒有靈感嗎?王翁夫婦受了這樣兒子喪盡的劇痛,悲傷極了。
  
  佛教徒孜孜向善,反而受到意外的災禍,這是對于他信心是否堅定的一個極大考驗。王翁夫婦畢竟是信仰極堅的虔誠佛教佛,雖連年叠遭喪子之痛,幾至有絕嗣之虞,可是他們對于觀音菩薩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還是每日晨夕照例在大士像前,虔誠禮拜禱告。有一天,并且作了一紙疏文,焚于大士像前,文詞頗爲哀傷。
  
  就在王翁夫婦于觀音菩薩前上疏告文的當夜,王翁做了一個夢,夢見身穿白衣的觀音大士,慈祥的對他說:“你以前所生的九個兒子,是九個魔鬼,都是敗子,因爲你們的祖上有隐惡,所以要有九個敗子來敗家。後來你變賣了家産,赈濟災民,救活了很多人,陰德很大,所以上天把九個魔鬼都收回,不久以後,将有文曲星降生你的家中,不要憂傷,你的前途大可樂觀。”王翁早上醒來,把夜間做的夢告訴妻子,王太太聽了,很驚奇的說:“咦!我也做了同樣的夢。”從此王翁夫婦轉憂爲喜,更兢兢爲善,扶危救困,拯孤濟寡,樂善不倦。
 
  不到一二年,王妻懷了孕,接連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很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學問都很好。他的後代王文簡公,中了狀元,官至尚書。


因苦願得

 有一個阿修羅,長得身材非常高大。他站在海中,四大海水都不能沒過其膝蓋。他的身子超過須彌山,手可以摸着須彌山頂,并且可以看到忉利天宮。

  阿修羅在上世中,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人,每天以打柴、賣柴爲生。

  在他家的門前有一條河。河水很深,水流湍急。每天,這個人都要涉水過河到山裏打柴,然後,又要擔着柴渡河回來,到市場上去賣柴。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每一次當他擔着沉重的柴過河時,都被河水沖得趔趔趄趄。他常常想,如果我能長得高大一些,河水隻能沒到膝蓋下面,那麽渡河就會客易得多。

  一天,這人打柴歸來,準備渡河。正好此時山洪暴發,河水泛濫,水流很急。他幾次下水想渡過河去,都沒有成功。眼看着天色已晚,他心裏着急,便想強行渡過去。

  他剛下水走了沒多遠,一個大浪打來,把他背的柴沖走了,湍急的水流轉眼之間便把柴沖得無影無蹤。他自己也被浪頭打倒,被水沖出了很遠。萬幸的是他抓住了一根順水漂流的樹幹,才沒有被淹死,幾經掙紮,他才爬上岸來,但這裏離他的家已經很遠了。

  這個人累得筋疲力盡才走回家中,他實在一點力氣也沒有了,隻想趕快躺下來睡一覺。

  正在這時,有一個辟支佛手持乞缽來到他家門口。這個辟支佛相貌端莊,舉止大方,灑脫自然。

  那打柴人看到辟支佛來向他化緣,頓時忘掉了一切憂愁和勞累。他非常高興地做了一頓飯菜來供養辟支佛。

  辟支佛受用過飯食後,便将缽扔到空中,自己也騰空飛出房屋而去。

  打柴人見狀,立即向辟支佛隐去的地方虔誠頂禮膜拜。并祈禱說:"願我後世能生成高大的身材,一切世間的水都超不過我的膝蓋!"

  由于這個因緣,這個人這世便感生得如此高大的身材。


人生如茶,空杯以對

唐未五代時期,群雄逐鹿,硝煙四起。閩王爲了收容人心,祈求江山永固,也爲了忏悔濫殺無辜的惡業,開始笃信佛教。他曾創下剃度兩萬人的壯舉,并先後拜請雪峰義存、鼓山神晏、武夷扣冰諸大禅師出任國師,爲其開示佛法,指點迷津。

  公元928年的一天,閩王在福州西湖拜見扣冰古佛,叩請治國方略。

  無論閩王怎樣好語讨巧,扣冰古佛一直保持沉默,隻顧喝茶。

  盡管閩王不愛喝茶,扣冰古佛仍然不時往閩王的杯子裏加茶。

  眼看着閩王的杯子茶水溢出,扣冰古佛仍然不時往閩王的杯子裏加茶。

  閩王看見茶水流滿桌面,一臉訝異,便問:“師傅,杯子已經滿了,爲什麽還要加茶呢?

  扣冰古佛依然沉默,繼續爲他倒茶。

  閩王似有所悟,便把杯子裏的茶一口喝幹。

  扣冰古佛還是把閩王的茶杯滿面上,問:“你會喝茶嗎?”

  閩王回答說:“不會。”

  扣冰古佛說:“那就先學喝茶吧。”

  閩王納悶地回答:“喝茶還要學嗎?”

  扣冰古佛說:“你的心就像這個杯子一樣,已經都裝得滿滿當當的了,不把茶喝掉,不把杯子倒空,如何裝得下别的東西呢?

  如是,閩王終于明白此中禅意,恍然大悟,從此開始研習茶道,并從喝茶中悟得治國之道。

  可不是嗎?隻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裝水,隻有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隻有空谷才可以傳聲.....每一個容器的利用價值在于它的空。有道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空是一種度量和胸懷,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緣,因此,佛經裏常有“一空萬有”“真空妙有”之說。可見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如茶,空杯以對,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裝不完的歡喜和感動。


一粒米,一畝田

是僞山靈佑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圓正在篩米,被靈佑看見了,說:“這是施主的東西,不要抛散了。”

  “我并沒有抛散了。”石霜回答。

  靈佑在地上撿起一粒米,說:“你說沒有抛散,哪,這個是什麽

  石霜無言以對。

 “你不要小看了這一粒米,百千粒米都是從這一粒生出來的,”靈佑說。

  靈佑的教法真好,一個人通向菩提道,其實是與篩米無異,對一粒習氣之米的輕忽,可能生出千百粒習氣;對一粒清淨之米的珍惜,可以開展一畝福田。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心情沉重是因為太多石頭


雪齋禪師去拜訪藏門禪師。要告辭時,藏門送他到門外。

藏門指著庭院裡的一塊石頭,問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你且說說看,這塊石頭是在心內呢?還是在心外?”

雪齋說:“在心內。”

藏門問:“一個行腳人為什麼要將一塊石頭放在心裡?”

雪齋為之語塞。

德國詩人海涅和梅耶間有件趣事:有一天,海涅接到梅耶寄來的一個包裹,他撕開一層又一層的包裝紙,最後只剩下一張小字條,上面寫著:“親愛的海涅:我現在健康又快樂,衷心祝福你。你的好友梅耶敬上。

幾天後,梅耶接到海涅寄來的一個更大的包裹,而且重得要命。梅耶請了兩個工人,好不容易才將包裹搬入門。打開一看,裡面竟然是一塊大石頭,另外還有一張便條,上面寫著:“親愛的梅耶:看了你的來信後,我心裡的一塊大石頭才落地。現在就將這塊大石頭寄給你,以表示我對你的關心。海涅敬上。”

心中有著各種牽掛,它們就像石頭般牽著你、掛著你、壓著你,雖然不必真的將它們寄出去,但總該放下。

梵志兩手持花獻給佛陀。

佛陀說:“放下!”梵志放下左手的花。

佛陀又說:“放下!”梵志於是又放下右手的花。

但佛陀還是說:“放下!”

梵志不解,問說:“我兩手的花都已經放下了,還有什麼可以放下的呢?”

佛陀說:“放下你的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舍卻到無可舍處,才是你安放生命的處所。”

我們要放下的不只是那些看得到的有形之物、想得到的名利之類,還包括佛陀所說的各種觀念、思慮,也就是識心(妄心),它們都成了心中大大小小的石頭。只有真正放下,無牽無掛,我們才能真正輕鬆自在。

古印度時,摩竭陀國內有一人名叫迦羅越,發心供養二萬位比丘長達一年的時間,連阿育王都耳聞他虔心供僧的善名。於是,阿育王召見迦羅越,問他:「聽說你十分富有,想必家中一定有眾多珍奇寶物。」迦羅越回答:「報告大王,我家中並無寶物!」

阿育王不相信他的話,便把迦羅越留下來,派人到他家中勘察。使者看到迦羅越所住的房舍非常廣大,黃金、琉璃等七寶裝飾其中,華麗富貴更勝皇宮,就連家中的婦女也都個個儀表莊嚴,勝於宮中之女。但是,他到處察看,卻見不到任何穀物、布帛、錢財及珍寶等。

使者回到皇宮,將所見據實稟報國王,國王聽了以後,知道迦羅越必是一位大福報者。此時,迦羅越笑著問阿育王:「大王,您一定不太相信吧!」即以手指向東方,空中立刻降下七寶雨;再指向南方,也同樣落下七寶雨,無有止息。國王看到這個情景非常驚奇,隨後便讓迦羅越返家。

皇宮距離精舍不遠,國王立刻動身前往,向比丘們虔誠作禮,恭敬請示:「迦羅越作何福德,能夠隨心滿願,珍寶自然湧現呢?」上座比丘為國王開示:「惟衛佛 時,有四個人共同造立佛塔,其中一人發了殷勤懇切的心,在塔寺造立完成後,又以七寶及鮮花供於塔頂,從四面撒下,並發願:『願生生世世享大福報,無有匱 乏!』這位虔心供養者就是迦羅越。由於發心造塔和供養的功德,他在過去九十一劫中,不墮惡道,常生天上、人間,富貴常樂。」國王聽了,生大歡喜心,立即發 心布施供養,虔誠恭敬護法護教。

典故摘自:《經律異相.卷六》


省思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貧窮人家學佛,從黑暗到光明;富貴人家學佛,從光明再到光明。布施供養,護法護教,從物質生活提升到心靈世界,不僅自利,亦是利益大眾。這念心清淨自在,具足定慧,才是真正的富貴。

祝大家新春隨心滿願!


佛教故事:貪心的果報

有個村莊座落在海邊,村民們平時務農,有時也到海裡捕魚。

 有一天,村裡一位漁夫帶著兒子來到與海相通的大湖邊,他想這個湖既然與海相通,可能有很多魚。他剛把釣鉤扔進湖裡,就勾住一個很重的東西,用力拉也拉不動,看來是釣到一條大魚了!他非常高興,不過又想到:這條魚這麼大,如果把它釣起來,被別人看到,大家都跑來這裡釣魚,那麼湖裡的魚很快就會被人釣完了。

   漁夫告訴兒子:“你趕快回去告訴媽媽,說爸爸釣到很大的魚,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要媽媽想辦法和村裡的人吵架,吸引大家去看,這樣就不會有人注意我釣到大魚。”

  兒子跑回去告訴媽媽後,媽媽心想,只是和人吵架無法吸引所有人注意,於是她把樹葉拿來當耳環,還用墨把眼睛周圍擦得黑黑的,在村裡走來走去。一位朋友看到她,驚訝地說:“你怎麼這個樣子,是不是發瘋了?”她大吼大叫:“我才沒有發瘋!你這樣侮辱我,我要抓你去村長那裡,叫村長罰你錢!”村民們看到他們拉拉扯扯吵得很厲害,就跟著到村長家,看看村長如何判決。

  村長聽了他們的敘述,說道:“你的樣子的確很奇怪,不論是誰看了都會問你是不是瘋了,所以他不用受罰,該罰的是你!因為你怪模怪樣又大吵大鬧,擾亂村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湖邊的漁夫在兒子跑回去之後,用力拉釣竿想把魚拉上來,可是拉不動,他怕再用力會把釣線拉斷,便乾脆脫光衣服跳進湖裡抓魚。

  漁夫潛入湖裡,仔細一看,原來釣鉤被湖底的樹枝勾住,根本不是釣到魚!他很懊惱,伸手撥開樹枝,不料釣鉤反彈起來刺傷他的眼睛!他強忍劇痛爬上岸來,又濕又冷,但是衣服不知什麼時候被人偷走了,他只好裸身沿路回村落求救。

  對治貪念最好的方法是“慈悲”

  “貪”為萬惡之源,世人為了貪求財富、名聲、美色……,往往蒙蔽了良知與智慧,造下種種惡事,最終不免承受苦果。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不時刻照顧好自己的心,貪念就會逐漸增強,惡業日積月累,使人生愈來愈混亂黯淡,甚至不自覺地犯下大錯,後悔莫及。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神足第一的目犍連

目犍連是佛陀的大弟子,佛陀講經的時候,他随侍在佛陀的左邊。佛陀成道的最 初兩年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就皈依佛陀,從他們皈依佛陀起,目犍連就站在佛陀的左面,舍利弗則站在佛陀的右面。除非他們到别的地方去弘化,否則不會離開過佛 陀。

  目犍連這名字的意思是極大的贊美稱誦。他原來信奉别的教派,和舍利弗是非常要好的師兄弟。他曾經與舍利弗互相約 定說,哪一日如果誰先成佛,應當互相度化照顧。而當舍利弗皈依佛教後,目犍連照着約定,也帶領他的一百多名弟子來皈依佛門。他與舍利弗的加入,使得佛教的 聲勢大增,所以在佛陀所有弟子裏頭,他們兩人備受推崇敬仰,是佛陀座前數一數二的大弟子。

 舍利弗随佛陀出家半個月後才盡諸結漏,斷除煩惱,而目犍連隻有七天的時間,即盡結漏,現神通力,證得阿羅漢的神 通智波羅蜜。
  《阿含經》記載目犍連是「神足輕拳,飛到十方」,所以他有神足第一的稱號。目犍連尊者不但常遊諸國,并且也常乘神通到地獄中觀察 衆生受善惡的果報。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有神通的弟子非常多,而目犍連被推爲神通第一,就是因爲他在教化中常顯神通。目犍連的神通, 耳朵聽聲音,不論遠近都能聽到;眼睛看東西,不受物體的阻礙都能看到;無論多遠的路程,剎那間即至。他更常常顯些神通變異,助佛宣揚。佛陀雖不許弟子顯異 惑衆,但對目犍連的神通卻常常稱許。

 目犍連爲什麽會有神通?關于這點,是他過去生中有着一段微妙的因緣。

 目犍連過去生中本是一個以捕魚爲業的漁夫,常在海邊捕捉魚蝦出賣,以這樣的方法來求财生活,日複一日,終于天良 發現,覺得這種求财的方法是大苦業。他覺得一個人今生應作來生的功德,由于這一念向善之心,他就決意改業爲生。沒有多久,他見到城中有一位辟支佛,每次走 在街上,那進止安然的行爲,威儀庠序的風度,他見到以後,很是恭敬。因此就把這位辟支佛請到家中供養膳肴。可是這位辟支佛雖然外現威儀,遺憾的是不善于說 法,唯有用神通化世,不用其它的法門。這位辟支佛食後就躍身升入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後,上下自如。目犍連一見,生大歡喜,發願來生要求得神通。目犍連 尊者就因爲這樣的因緣,今生能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中被譽爲神通第一!

  關于目犍連,還有一個有名的典故,那就是「盂蘭盆會」的由來。

 由于目犍連尊者有天眼通,他能夠知道衆鬼的罪業報應因緣,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他死去的母親,他立即運用神通力見到 自己的亡母堕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縫似的細小,皮骨連結在一起,目犍連見狀,孝心油然而生,不禁傷感萬分!他即刻用缽盛裝了飯菜,藉神通力量往飨老 母,但是他母親取飯尚未入口,飯食在手中即化爲火炭,不能飲食,目犍連悲號涕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衆鬼的因緣業報,但不知道母親究竟以什麽罪業因緣受着 如此苦楚。他帶着沉重的心情,趕快前去請示佛陀,目犍連尊者向佛陀禀告道:

  「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見到我此生的母親,堕在餓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知是何因緣?弟子的神通,能夠觀察 衆鬼的罪業因緣,何以對生身之母,竟不知情?懇求佛陀慈悲開導。」

  佛陀流露出憐憫的慈光,回答說:

 「目犍連!你的母親因爲在生之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貪瞋邪惡,戲弄衆生,所以受此苦報。你因母子情 深,神通爲親情所掩,所以不知母親罪業。」
 
>  「佛陀!有什麽妙法能使弟子的母親脫離餓鬼的苦楚呢?」目犍連向佛陀哀求着。
  「目犍連!你母親的罪根深結,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雖然感動天地,但天地神祇對毀謗三寶而 堕落的人也無可奈何。你現在唯有仗十方僧衆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親離餓鬼之苦。」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衆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稱爲僧自恣日,又稱佛歡喜日。于此日, 做子女的人,應當爲七世父母以及現在父母于危難之中者,設百味珍肴飯食,供養十方大德僧衆。因爲在此日,一切聖衆,均具清淨戒行,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 議,如能供養此等僧衆,則現世父母及六親眷屬,定能出離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若父母尚健在者,則福樂百年,這就是真正的超薦拔度的妙法。」

  目犍連聽佛陀說後,歡喜奉行,在僧自恣日供養聖僧大衆以後,其母即于是日脫離餓鬼之苦。目犍連知道母親脫離了餓 鬼道中,很感激佛陀,并贊歎三寶功德,奉勸世間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

  目犍連雖然號稱神通第一,但晚年卻死于外道手中。由于目犍連依仗着他上天入地的神通,幫助佛法的宣揚,其功甚 偉,但不知道正因爲如此,才更遭到外道的嫉妒。外道對于佛陀沒有辦法,但他們等待機會要暗殺目犍連。

  有一次目犍連在弘法的途中,經過伊私阇梨山下,被當時的外道看到了,他們就從山上推下亂石擊殺目犍連,亂石像雨 點一般地落下,結果目犍連身受重傷,仍然掙紮着回到舍利弗的住處。舍利弗問他爲何不逃走避開,目犍連回答:>

  「這是我前世的業報太重,應當受到這種痛苦,我想在臨死之前來向你訣别。」

  舍利弗說:「不,我們就一起殉道吧。」
 
  于是,二人到佛陀那裏向佛陀和師兄弟告别,又分别回到家鄉爲他們的親朋好友和鄰居們解說佛 法,然後一起入了涅盤世界。

  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暗害的消息傳到阿阇世王耳中,震怒非常,下令逮捕兇手,數千的裸形外道,在阿阇世王的盛怒之 下,都被投進火坑!

  外道被阿阇世王處死,消除不了比丘們對目犍連殉教的悲哀,大家唉聲歎氣,他們都感到世間上的事太不公平,以目犍 連那麽大的神通威力,爲什麽不能避免外道的襲擊?

  佛陀用安慰鼓勵的口氣對大家說道:

  「諸比丘!目犍連殉教的時候,并不是他不能預防,他有大神通力,可以保衛自己不死,但這不是究竟的辦法。修 行人也不可違背因果法則,目犍連在過去生中補魚,殺生的業要了結。而且,目犍連早就發願要把他的生命獻給真理,現在滿了他的願望,他很歡喜入滅,如果我的 弟子都能有目犍連犧牲殉教的精神,佛法就能更加發揚光大,諸比丘!你們應該效法目犍連尊者。」
 
  佛陀開示的法語,比丘和比丘尼們聽了非常感動,一個目犍連的色身死亡,将有無數的目犍連爲了 宣揚佛陀的真理,爲了聖教的流傳,自願而歡喜地踏着殉教者的足迹向前邁進!
新來的比丘

一時,佛在舍衛城。每年有兩大法會:夏三月安居法會和解制法會。安居時,比 丘們有些住山洞,有些住山林,有些住屍陀林,各自精進修持。解制時,僧衆中有不懂的可以請示世尊,有些有能說的也可以說等。解制後可以出遊,外出化緣。

 一次,解制後,一位新來不久的比丘,對舍衛城不太熟悉,頭腦又不太靈活,他也手持錫杖,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了。 時間臨近下午,他仍沒化到緣,見其他比丘都滿缽而歸,他有點著急,又不知去哪裏化,就到處走。結果碰上了涅嘎沃,新來比丘覺得他肯定會告訴自己該去哪裏化 緣的。就上前詢問:“請問比丘,哪裏可以化到緣?因我是新來的,請給我指點。”這個性本不善的鎢難陀聽了就心生害意:這附近有一個施主,做任何事也不吉 祥,對佛法也沒信心,人格又不好,趁機捉弄他一次。於是,鎢難陀就指點說:“新來的比丘到某某施主家去能化到緣。”他自己另去别處化滿了一缽先溜走了。這 新來的比丘就按鎢難陀的指點到了施主家門前,正趕上施主有事想出門,一出大門正巧看見有個比丘來化緣,頓時覺得很不吉祥:頭光光的穿個黃袍,怎樣看都不順 眼,讨厭死了。他越看越上火,忍不住上去一把抓住比丘,不分青紅皂白用拳頭石頭将他暴打一頓,再把他摔在地上,摔得他頭破血流,把錫杖折斷,缽盂打破,法 衣撕爛??這個比丘被打得落花流水,半死不活。比丘悲哀地想:化不到緣倒不要緊,要緊的是能盡快逃脫這意想不到的大難。三寶的加持,他遍體鱗傷地逃回了祗 陀園。諸比丘見他僅拿個破缽狼狽不堪的樣子,就問:“怎麽了?是不是遇上強盜了?”他搖頭不語。時比丘衆馬上往佛前禀白事情的原委。佛慈悲地告諸比丘: “以後,凡對客比丘示路,不能如此,一定要好好指點;若客比丘新來此處,不熟悉,最好不要讓他去化緣,否則,将有諸多過患。”諸比丘複次請問:“世尊,爲 何鎢難陀今天特意欺騙加害這位新來比丘,使其遭此大違緣?願爲吾等演說其前後因緣。”<

  世尊告曰:“鎢難陀不僅是今生欺騙他,以前也曾欺騙過他,且聽他們的因緣:很早以前,一隻烏龜在蓮花池裏安祥自 在地遊著,一個狡猾的狐狸來池邊喝水,正巧看見了它,馬上把它含在嘴裏,烏龜非常害怕,告訴狐狸:『朋友,請不要吃我,我身體太小,隻夠您一口,不夠您充 腹,您如果不吃我,我告訴你一個比我身體大的動物,讓您飽餐一頓。』狐狸
聽了烏龜的話,覺得有道理,就放下烏龜答應不吃它,但要它告訴大動物在哪 裏。烏龜騙它說:『在某某地方的一個山洞裏,有雪蛙八母子,您若去吃它們還是可以飽餐的。』實際上,山洞裏是一個母獅子和兩隻乳獅子,母獅子的習性是對乳 獅子剛生下的幾個月内天天護持,一直不離開的。這個狐狸高興地前往山洞,途中遇到另一隻狐狸,就問它:『您好,哪裏去呀?』它說:『剛才蓮池中有一隻烏 龜,我想吃它,但它告訴我前面一個山洞裏有八母子的雪蛙,故我要前去想飽餐一頓。』另外那個狐狸勸它:『千萬别去山洞裏,否則有很大的違緣。』它卻自不量 力地吹噓道:『象我這樣的狐狸力大無比,不管怎樣,我都會如大象踩泥水一樣應付過去的,今天我是一定要吃掉它們,你不要管我。』它興緻勃勃地來到山洞前, 兩個小獅子見來了個狐狸也很高興,馬上抓住它,一個吃耳朵一個吃尾巴, 慈悲的母獅子說:『不要吃它,放了它吧。』兩個小獅子就把它放了,它成了沒耳朵沒尾巴的東西,趕忙往回逃。往回走時又碰到了剛才那隻狐狸,那隻狐狸心裏覺 得蠻好笑的,就嘲弄它:『喂,朋友,你真是英雄唉!世上沒有像你這樣無耳無尾的狐狸,你很像大象踩泥水一樣,到山洞裏英勇搏鬥,很了不起啊;狐狸自己也是 深覺慚愧,對它說:『确實我很羞愧,很抱歉沒聽您的勸告。不過,情有可原的是那隻烏龜騙我,我輕易相信了,去了山洞裏沒見到雪蛙卻遇上了獅子,結果弄成這 付樣子。』諸比丘,當時的烏龜就是現在的鎢難陀,當時的狐狸就是現在的這位新來的比丘。所以,當時它也是亂指地方給狐狸,使它受到違緣,今生又是鎢難陀給 他亂指路,使他受到很大的違緣。這是前世的因緣。”

第二輛馬車

一時,佛在舍衛城。一位婆羅門的兒子乘著滿載物品的馬車到城中上供下施,他見到世 尊托缽化緣,刹那間對世尊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譯者:有些人以爲這些公案幾乎都相同且又簡單,不值得多聞多思,甚至覺得很浪費時間。這是一個很大的邪 見,若佛經不值得聞思,不知道世間什麽雜書能勝於佛經?隻有從一切經論中吸取竅訣才易證悟佛的密意,大家應該好好聞受,将受益於生生世世。我十多年的傳講 也多是論典,除《藥師經》外,便是《百業經》,這次若能圓滿講完,其功德不可思議。整理出的法本,大家要常看,領悟其要旨,實行於自己的行住坐卧、言談舉 止中,将對自身受益非淺。)世尊見後便破顔微笑,身放紅、黃、白、藍四光。其光上照天界,下射地獄。當光照射至八寒八熱地獄時,八寒地獄的衆生頓覺溫暖, 八熱地獄的衆生頓覺清涼。他們不知其因,自以爲是業報消盡,該轉生他方世界了。後來,他們才知道不是業報消盡,而是世尊的幻化神變對他們的加持。於是,這 十六個地獄的衆生都對世尊生起了歡喜心。因此,於刹那間,他們在地獄的業報消盡了,得以轉生到人天、六欲天、十七色界天。他們到天界後聽到了無常、苦、 空、無我的法語,同時共誦偈
  曰:“生起出離心,入於如來教,摧毀諸四魔,誰人能行持,清淨梵淨行,遠離輪回苦,滅盡諸煩惱。”世尊放光,光繞 三千大千世界後,入於白毫間,以示那位乘馬車的婆羅門施主将得獨覺果位。
  時阿難尊者見此,便恭敬合掌請問:“世尊,今日以何因緣放光微笑?若 無緣無故,諸如來正等覺不會如此?唯願爲說,願樂欲聞。”世尊告曰:“如是無緣無故諸如來、正等覺不會放光微笑。你剛才見到那位乘馬車的婆羅門的兒子 嗎?”“見到了1佛告阿難:“他見我時,生極大歡喜心,以此功德他将在十三個大劫中不堕惡趣,又将於十三個大劫中轉生天人,享受諸樂,後轉爲人身,出家修 持三十七道品,證得獨覺果位,彼名曰歡喜獨覺。故爾我今放光微笑。”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持戒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各地說法四十九年後,臨入涅槃前,弟子們非常傷心,因為世尊在世時,弟子們有什麼不懂的有世尊可問;有過錯,也有世尊來指點,如今世尊即將離去,以後靠誰來教導呢?以後要依賴誰呢?於是慈悲的佛陀告訴弟子們;「我入滅後,你們就以戒為師吧!」佛在世,以佛為師。佛入滅,以戒律為師。佛弟子能夠嚴守戒律,就能得到清涼自在,遠離危險。下文就是一個守戒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很有賢德的人,為了求善知識,不惜千里迢迢,帶著他的妻子,來到舍衛城。他的妻子既賢慧又美麗,就好像是仙女下凡一般,整個城裏的人都很讚嘆。但是他門夫妻卻是很少出門的,除非是有法會才出門參加。偶而,在家也只有拜見有修行的法師,當然他們都會很虔誠的禮拜供養這些師父。其他的人就很難得跟他們見面了。但是,他們的聲名卻傳播的很快,幾乎全城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對遠來的夫婦。俗話說:「名易招忌,色易招禍。」聲名太好了,容易引起別人的嫉妒;女子太漂亮了,也會招惹禍端的。這對賢德的夫婦僑居在舍衛城的事,很快的被國王知道了,國王對他們很好奇,很想看看他們,有臣子獻計,告訴國王說;「他們夫婦二人皈依三寶,並受五戒,守戒很嚴,因此不輕易見人。

只有穿袈裟的出家人到他們家時他們才會出來恭敬禮拜,並且很樂意供養。國王,您如果要見到他只有偽裝修道之士才有可能啊!」於是國王就依計行事。化裝成一位修道的人,來到賢者的家。這對賢德的夫婦果然出來迎接,並且很虔誠對他禮拜供養。國王很喜歡賢者的妻子,回宮之後日夜思念,很想得到她,近臣知道了,就對國王說;「她先生雖然是個修行人,可是僑居在咱們的國境內,就是國王的子民,理當要來覲見國王的。
    他不來覲見,當然可以治他的罪。在咱們王城千里之外,有個大水池,裡面生有五色蓮花,如果要取這朵花,必須要經歷三難,就是毒蛇、惡獸、和厲鬼。國王就讓他去取這朵五色蓮花,必然會使他命喪黃泉!他妻子當然就歸屬國王的了。」

這個計謀很稱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傳令賢者來到王宮,並且命令他去採五色蓮花。賢者受命之後,回到家,心中從難過,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妻子。賢慧的妻子聽完,就悲愴地說:「夫君今會得罪,實因我的美色而起的。夫君知道佛陀曾經教導我們說:『三界無怙,惟戒可恃。』等一下你上路以後,你要心念世尊,口念十善,一刻也不能忘記。如果你出事了,不能生還,我就出家,以戒自樂,決不事二夫!」說完,就為她丈夫準備好乾糧,賢者便上路了。一路上賢者不敢妄想別的,只有念著世尊,十種善行。
    賢者走了幾天之後,來到了樹林裏,過了樹林就是大水池了。賢者依然持誦著十善,樹林裡突然冒出了一個巨大的厲鬼,面貌非常凶惡,問道:「你是什麼人?」賢者說:「我是佛弟子。」鬼說:「那些犯罪的人,都被遣到我這來,都說要取五色蓮花,只有你沒犯罪,只是被惡人讒言所害的。」賢者回答說:「但我現在的命全操縱在你的手裡。」鬼說:「你是佛弟子,而且又沒犯罪,我不能傷害你,但往後你還會經過兩個災難,才能取得蓮花,不如我幫你去取,一方面可以救你,一方面也讓我種些福德,早日脫離鬼道啊!」說完,厲鬼一縱身,就取回蓮花,並且還護送賢者回到王宮。
    於是賢者拿著蓮花去見國王,並且把鬼王幫助的事告訴了國王。國王很訝異也很慚愧。說道:「鬼是不懂什麼仁義道德的,總是想危害人類,今天他卻能救助你,可真是你的仁德感召了他。而我是個無義的人,竟然為了美色,就來殘害善良的人民,真的是連鬼都不如了。」於是國王立刻向賢者頂禮懺悔,自願做賢者的弟子。從此國王也奉守五戒,行十善。說也奇怪,國運也因此昌盛,而賢者夫婦更是精進修行,皆證得善果。
    守戒原就是止惡行善的意思,也是佛法的根本大意。記得唐朝的白居易有一次上山,和鳥窠禪師討論佛法時,他問禪師說:「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窠禪師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一聽哈哈大笑:「這有什麼稀奇啊!三歲小孩都曾說。」鳥窠禪師慎重地說三歲小孩也懂得,但是八十歲的老翁卻不一定做得到啊!」佛法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輕視這兩句話,佛法的戒行,就規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就像我們前邊所說的故事,賢者夫婦倆閉戶自修惹來禍害,原因在於他們的聲名太好了。但幸好他們能守著善業,口念世尊,讓一場禍事平安地度過,還度了國王和厲鬼,並使全國人民得到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個守戒的功德太大了。歷史上多的是女人惹出來的禍事。
    諸如唐朝的武則天,楊貴妃,明末的陳圓圓。只要是面貌皎好的女子常常會引起男子的非分之想。而女子亦常以豔麗的色相去惑亂他人,借以達到個人的名利地位,於是爭執、糾紛就昇起了。難怪有人感嘆地說:英雄難過美人關。美人難過名利關,在故事中的國王貪愛美色而惑亂行事,但這位女子卻鎮定地以「戒律﹂來彌平一場悲劇。使丈夫平安回來;也令貪色的國王少造罪,且進而慚愧自己的行為,而發憤修道,這真是一位既賢淑又聰慧的女子!(明倫月刊172期)


骨山點化

二千多年前,有一位長者,名叫福增,他已行年百歲了,卻發心想要出家。但是家中的老老少少,沒有一個贊同。而福增長者,深心向道,不改初衷,就往迦蘭陀林精舍,向舍利弗,請求出家,因他年紀太大,沒有馬上獲得允許。又一一向五百位羅漢,乞求出家,也因為年歲太大,不遂所求。於是福增長者,失望的走出竹林大門,放聲大哭,說道:「優波離是為人剃髮的卑下人,尼提是為人除糞污穢的人,鴦崛摩羅殺人無數,陀塞琦是大賊惡人,他們都能夠出家學道,我犯了什麼罪過,偏偏不能出家呢!」
    這時佛陀現出光明身,問福增說:「你為什麼哭呢?」聽到佛情妙的梵音,幅增心喜作禮,向佛白言:「那麼多罪惡的人,都得出家,為什麼卻不應允我的祈求?家人原本不贊同我,而今佛門又不收容我,我活著有什麼樂趣啊!不如今日就在此捨命!」
    佛陀安慰他:「你不須憂愁煩惱,我答應讓你出家﹂如來告訴目連尊者說:「讓他出家,受具足戒」。
    福增出家後,晝夜精動,讀誦經典,廣通經藏。但為年邁的緣故,不能隨時向諸上座有德者,參禮請叩經義。於是不免有些年輕的比丘,對福增說激切的話。福增受不了了,就想到:「不如死了」於是來到大河邊,脫去袈裟,懸掛樹上,哭泣著立誓道:「我不願捨棄所值遇的佛法以及諸賢聖,只想捨去此老邁的身軀。以我過去的布施、持戒、精進、誦經等等善根,願捨此身後,生安樂家、眷屬調和,對我所修的善法,不作留難,讓我常常奉養三寶,遭債良而,開示了生脫死的涅槃之道。」於是投身水中,還未到水面,目連尊者伸出援手,拉他上岸,又令他捉好尊者的衣角,尊者帶他上衝虛空,直如一隻猛鷹,銜著小鳥,屈伸臂頃,就來到海邊。
    在海邊上,見到一具新死的女屍,生得花容月貌,但是有一隻小蟲,從女口中出又從鼻孔入,再從眼出,更向耳朵入。福增問:「這是什麼人?」「時機到,自會說與你聽!」
    再往前走,又見一女子,自背銅鍋,升火煮水,水煮沸騰了,就投身入鍋中,煮待毛髮先脫落,再來則是肉熟離了骨,骨水仍舊沸騰,奇的是刮起了一陣風,那人又恢復人形,反向鍋中取肉,啖而食之。
    再往前走,見有一顆大樹,樹上冒著密密麻麻的蟲,正啃著樹身,從樹根以至枝葉,無有空處,但見萬針攢動,引得樹身大叫震動,如地獄聲。
又見一男子,周身都是獸頭,許多惡毒鬼神,手執弓箭,爭著射他,並且箭頭都用火點燃,一觸及身,偏身都是火焰。
    又見一大山,下安刀劍,見有一人,從山上往下堡,劍鋒、刀鋒剌傷了身,又自己拔出放回原處,如是這般,往還不停。
    又見前頭,有一好大的白骨山,目連尊者,就在這骨山上,為福增長者,說解先前所見諸事的因緣:
    首先見的,是舍衛城中商人的妻子。夫婦相愛,共同入海尋寶,婦人每每攬鏡自照,見自己容顏姣美,相貌出眾,便生起驕慢心,更深生愛戀身體的心。船行大海,遇到大龜踏破船隻,同來的五百商人,同時溺海喪命。此女為愛戀己身,死後變蟲,留戀屍身,捨此報後,還要墮大地獄。
    至於自啖己肉的,是舍衛國中,一位優婆夷的婢女,主人供養比丘,安夏九十日中,虔敬供奉,命婢女送食,婢女到掩密處,選好私吞,剩餘的才送給比丘。主人發覺了,來查問,婢女反而大膽的說:「我如果有先拿來吃,那令我生生世世,自己吃自己的肉。」
    那受大樹身,諸蟲啃食的,是賴和吒,他替比丘管事,卻用僧祇的物品、華果飲食,送給白衣,因此受此華報,後入地獄,而那啃樹的蟲,正是接受物品的人。
在大山上,自投刀劍的,乃是王舍城的大勇將,因為勇猛無此,常作前鋒,以刀刃傷害人命,所以先受此報,後入地獄。
    至於這骨山,正是你的前身啊!從前有位國王,名曇摩提,他布施持戒,仁慈不殺,二十年來政治清明。有一天臣下帶個殺人的罪犯,請問應如何處理,國王正與人博戲,一時忘情,說:「看國法當如何處理!」於是便按律處決了人犯。等到博戲已畢,問起罪人何在,說:「已處決了」真是追悔不及,自知因果不免,所以捨棄王位,入於山林,直到命終。命終之後,生作摩竭魚。(即大能吞舟之魚)身長二萬八千里,這魚一睡,要過百年才醒,醒了便十分飢渴,張口喝水,海水流向魚口中,如河流注入大海。有五百位商人,入海採寶,碰到這大魚,船便不由自主直開向魚口,商人連忙念「南無佛」,魚一聽佛號,閉口忍飢,商人因此得以活命。魚飢命終,生於王舍城,因為聽聞佛名,轉生人道中,那便是你啊!」
    福增長者聽了,深解萬法無常,證得了羅漢果位!
    世間的悲喜苦樂,固然形形色色,而總不外如是因,如是果,容色艷好可喜嗎?一念貪愛,死後為蟲,在屍身上出而復入,入而復出,美貌安在哉?供養或協助供養三寶,原是最清淨殊勝的福田,而一念貪吃,又誓言文過,自食身肉,後入地獄,誓願豈可輕易出口?多殺生則身亦一一驗受其苦,營辦佛事,用僧祇物華果飲食,作人情,死後報大樹身;諸蟲啃唼,地藏經云:「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洵不虛也。曇摩提國王,一言失檢,降畜生道,大海沈淪。可見當政者的功過,確實異乎尋常,試觀周朝八百年的安定、美人倫、敦教化都可優游從容,化民無形,功參造化,其之謂歟!而如果逞一己私利,罔顧民意,血腥殘暴,其報當匪淺,而今之時傑俊彥,摩拳擦掌,信誓旦旦,為民喉舌,服務桑梓,於此中當再三深思啊!(明倫月刊195期)


懷寶愁窮

阿育王經記載:從前有一位窮苦的老公公獨自住在一間破茅屋裏,幸而沒有妻兒室家之累,還能依靠砍柴度日。他若干年前,在市上以極低廉的價錢,買到一把犀利無比的斧頭,因此入山樵柴,生活雖是清貧,還能將就度日。老人不知手中的斧是眾寶之王,一向不在意,每一入山,亂斫堅木,斧往往這樣受到傷損,損傷了再磨一磨,又不經意的使用,受損了又再磨,就這樣這柄斧頭逐漸消瘦,已經消磨了過半。
忽然有一位識寶的富商行家,遠從萬里外來,攜帶豐厚的資金,到處搜集眾寶。他看見窮老公手中的斧,生大驚喜,一心想得這寶中之王,就如同磁石碰上了鐵,不忍離開。
    於是一再殷勤的問老公公:「老公公您是否願意把這斧頭賣出呢?」老公公說:「這是我生活依靠的工具,不願賣出。」「這把舊斧頭賣出去可以得到很多金子,生活自然不必憂愁,也不用那麼辛苦上山採薪了。」當時的買賣,還沒有金錢的制度,大量的交易,是用絹論價的。富商說:「我現用絹一百匹,換您那把舊斧?」窮老公公心中暗想:「一把舊斧,值不了幾文錢,卻說要拿百匹的絹和我交換,該不是故意開玩笑吧!」低頭這樣懷疑著,還未回答,富商又說:「如果百匹的絹您還不滿意,那再加一倍,換絹二百匹,願意成交嗎?」
    老公公若有所失,悵然不樂。富商說:「老公公您嫌太少,那就痛快一點,我出絹五百匹,怎麼樣?」窮老公公剎時放聲大哭,並且一邊哭一邊說:「我不是嫌絹少,只恨我愚癡,這斧本來長一尺半,被我損了磨,磨了又損損,消磨大半,現只剩五寸,能換得絹五百匹,所以傷心哪!」富商說:「那您不用覺得遺憾,這樣吧,我給您絹一千匹,怎樣?」於是彼此此皆大歡喜,立刻成交。
    這斧是眾寶之王,地面不論多廣大多狹隘,只要將斧頭放在地上,拿柴來燒,則寸寸的土壤,都成了至寶。
    釋迦世尊,就以這個斧來比喻十方無量恆河沙諸佛的一切稀有法寶,只要有緣遇到了,肯如法修持,那人人都可以超凡入聖,乃至究竟成佛。十方無量諸佛,都由人道修成,人身多麼可貴而易失。我們幸得人身,六根完具,如果親近善知識,明達世理,勤求解脫之道,必然聖功可得。可惜愚昧無知,隨波逐流,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無非是過,業緣牽絆,生死浮沈,轉轉受苦,就好像那老公公,得了寶,卻不知珍惜,逐步摧殘、逐步消磨,損失過半,還不自知。每一眾生都懷有寶中之王,大多數人卻不自知,日夜愁窮,有如那窮老公公,豈不太可惜了嗎? (明倫月刊186期)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福是種來的,不是求來的

過去有一個人問佛陀說:‘我身體一直很不好,我到處求神問卜,但是卻毫無幫助,請您指示我到底要不要信神呢?’

佛陀聽了就親切的問他:‘請你看前面那一個村落的農民,假使在春天時,他們不去耕田播種,而只是天天在神的前面祈求賜給他們豐收,您想到了秋天,神會賜給他們豐收嗎?’

‘我想不會的。’‘你答得好,現在再問你,如果一個農夫在春天很努力的去耕耘、播種、灌溉、施肥、除草,但他並沒求神賜給豐收,你想他在秋天會不會有收獲呢?’

‘我想他仍然會有收獲的。’‘現在我再問你,一個人如果不務正業,不去運動,你想這個人的家境會好嗎?身體會健康嗎?’

‘這是不大可能的。’由佛陀的這些開示,我們可以知道,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沒有偶然或僥幸的成功,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果’聚合所形成的,因此,人人向往的福報也是需要認真去耕種才能得到的,而不是只憑空口的祈求而能實現的。

 


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捨衛城游化,

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盛裝前往禮見佛陀,請求佛陀及僧團能在捨衛城住上三個月,接受他的供養。  

佛陀默許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宮外面,搭建了一座大講堂,並要求朝中的大臣們,也一起發歡喜心供養。   

在一次飲食供養後,波斯匿王對佛陀說:

“世尊!我曾經聽世尊說:布施給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計的福報,布施犯戒人為千,布施持戒人為萬,布施離欲外道為億,布施向須陀洹則難以計算,更何況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了。我今天供養了世尊及眾比丘僧,因此,所獲得的福報與功德,應當是難以計算的。今天,我已經算是功德圓滿了。”   

佛陀聽了,告訴波斯匿王說:   

“大王!不要這麼說!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麼能說已經功德圓滿了呢?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因為眾生的生死輪回,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  

在很久以前,我們住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後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燈光’。燈光太子長得十分端正,後來出家修道成佛,並且陸續度化了八十億眾成阿羅漢。  

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後,迎請燈光如來入宮親自供養,並且發願終身供養如來及八十億眾的阿羅漢,獲得了燈光如來的默許。   

地主大王充分供養了燈光如來七萬年。

燈光如來入滅後,地主大王又建了許多寺廟、寶塔,持續供養其它阿羅漢,直到他們一一入滅,並且也為這些阿羅漢的遺骨建塔廟供養,這樣又過了七萬年,直到燈光如來所傳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時,我七萬年供養如來,七萬年供養捨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生死中得到福報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脫。大王!你知道嗎?當時所作的福德,到現在已經全部耗盡了,連毛發般大小的福德也沒留下來。怎麼會這樣呢?正是因為,生死輪回長遠得難以計算,以致在那麼長的時間中,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不留一絲一毫。  

所以,大王!不要說:今天我作福已經功德圓滿,你應當說:今天我所有身、口、意的所作所為,都要趣向解脫,我不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但求能得到長遠無量的安樂。”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教說,不由得毛骨悚然地害怕起來。一陣悲傷哭泣後,以手抹掉眼淚,向佛陀頂禮,承認自己的過失。他說:

“世尊!我真是太愚笨了,請世尊接受我的忏悔!我以五體投地之禮,表示我改過的心意。以後,我不會再那樣說了,請世尊接受我的忏悔。”   

“太好了,大王!你能忏悔改過。我接受你的忏悔,以後不要再那樣說了。”   

這時,在大眾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來贊歎佛陀對波斯匿王的勸勉,並且以自己的前世為例,印證應當趣向於解脫,而不是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的教說。她說,三十一劫前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純黑”的差使,他在野馬城供養當時的式诘如來,供養後,發願要以這樣的功德不墮三惡道,來世見佛聞法而得解脫。她就是以這樣的因緣,今世得遇釋迦佛,從而修道得解脫的。  

佛陀贊歎她是聲聞弟子中,信解脫第一的比丘尼。

按語:一、作福不嫌多,因為生死長遠,再多的福報也不夠用。從“再多的福報也不夠用”這樣的警覺中,知道要將福報善用於有益生死解脫,才是正途。  

二、說過去的某某,就是現在的我,成為經典中的一種體裁格式,稱為“本生”。這類格式的經典,其集成的時間並不太早,約與《增一阿含經》集成的時代相當。

三、“本生”體裁之類的經典,後來繼續有蓬勃的發展,對修長遠菩薩行以成佛的大乘思想,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


無財七施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面前哭訴。

    “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可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第一,和顏施,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

    第二,言施,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贊的話、

謙讓的話、溫柔的話;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動去幫助別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

    第七,房施,就是將自己有空下來的房子提供出來,供別人來休息。如果你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會隨 之而來的。

    這是我們在平常生活中應該堅持的,這不是為了將來有福報,念念為眾生。

釋迦牟尼求龍珠 不求名利 爲衆生離苦

釋迦牟尼佛本身,是一位大醫王,爲所有的人治療而不求名利,對衆生充滿了憐愍。但因爲病人非常多不能周遍救治,憂念所有的衆生而力不從心,因此懊惱而死而生在忉利天上。

  菩薩在天上獨自思惟道:“我現在生在天上,隻享受福報而沒有長進。”于是以方便法滅了自身,舍掉天上福報而生在婆迦陀龍王宮而爲龍王太子。 等到太子長大後,他的父母非常愛他,但太子卻自取死路而靠近金翅鳥王。鳥王抓住了太子,并在舍摩利樹上把他吞到肚裏,太子的父母嗥啕大哭,非常懊喪。
  太子死後,便投身到閻浮提,而成爲大國的王太子,取名叫能施,并且太子一生下來就會說話,問左右人:“現在國中都有些什麽财物,都拿來布施 衆人。”周圍的人都很奇怪,并且感到害怕,于是都丢棄小王子跑掉了,隻剩下他的母新愛憐着守護着他。小王子對他的母親說:“我不象衆多的羅刹,那些人爲什 麽走了呢?我過去宿世中常常喜好布施,我爲一切人施行檀越。”母親聽了後就告訴衆人事情原委,衆人聽後就回來好好撫育小王子。

  等小王子長大了,自身所擁有的都已經施舍盡了,就到父王那裏求索财物用來布施,父王就分給他财物,最後也都施舍盡了。他看到閻浮提的人生活貧窮又勞累,想要施舍但是财物不足,便獨自啼哭着問衆人說:“有什麽辦法可以使所有的人滿足于财物呢?”一些故舊之人說:“我們曾聽說有種叫如意寶珠的,如果能得到這珠就能随心索取,沒有什麽不能得到的。”王子聽到此話就禀告父母,要去大海中求取龍王頭上的如意寶珠。”父母聽後說:“我隻有你一個兒子,如果要進入大海會有很多困難難以度過,一旦失去了你,我們活着還有什麽意義,不要去了,我現在庫藏中還有些财物給你。”王子說:“庫藏财物是有限的,可是我布施 的心卻是無量,我要以财物使這裏的衆人都感到充足而沒有缺乏,希望您能聽取,使我能遂心願而使閻浮提人感到一切滿足。”父母知道他的志向很大,不敢止制他,就發下旨谕讓他離去。

  這是有五百個商人,因爲王子福德廣大都願意欣樂地跟從,他們得知行程日期,就紛紛來到碼頭聚集,王子以前聽說婆伽陀龍王頭上有顆如意寶珠,就問衆人:“誰知道通往龍宮的水道?“有一叫陀舍的盲人,曾經七次往返于大海而熟知海道,王子就讓他一起去,陀舍答道:“我現在年紀已經老了,并且雙目失明,雖然以前數次能進入,但現在已經沒有能力再去了。”王子說:“我這次去龍宮不是爲自己,是爲一切衆生求得如意寶珠,要施與衆生讓他們滿足,使他們身上沒有缺乏,再用道法因緣老化他們,你是有智慧的人,爲什麽要相辭呢?我的願望能成,難道不是得你的力嗎?”陀舍聽了王子相邀之言,便欣然接受而對王子說:“我 今天和你一起進入大海,一定不能保全性命,希望你把我的屍骸安放在大海之中的金沙洲上。”

  事情都準備好後就斷去第七條繩子,船象駱駝一樣離去而到一有衆多藏寶小洲,這些商人們競相取得七寶,各自都心滿意足,并對王子說:“您爲什麽不取寶物呢?“王子對他們說:“我所求的是如意寶珠,這些有限的寶物我不需要。你們取寶應當知足知量,不要讓船過于承重而不能自免于災禍。”于是這些商人們對王子說:“大德,我們發誓祝願希望您能得到安樂。”就辭去王子。

  陀舍這時對王子說:“不要在這裏停留船艇,應當從另外的海道出發,等待大風七天,會到大海的南岸一險道上,這裏有一絕崖峭壁,并且旁邊有一處棗林,樹枝都浸覆在水中,大風吹船,船一定會被摧毀覆沒,你應當抓住棗樹枝向上爬才可以自救,我因爲眼瞎一定死在那裏。通過了這個狹窄海岸會有一金沙灘,可以把我的屍骸埋在那裏的沙子中,金沙很潔淨,這樣就了我心願了。”

  就象預料的那樣,大風來了,船随風而去,到了絕壁後,誠如陀舍說的,王子抓住棗樹枝向上爬才自救,并在金沙灘安葬了陀舍屍骸,接着按他的吩咐獨自前去。王子在深水中漂浮了七日,又在深達咽喉的水中行走七日,深達腰間的水中行走七日,淹至過膝的水中行走七日,在泥沼中又行走七日,最後見到美麗的蓮花鮮豔而柔軟潔白,便想道:“這些蓮花柔軟而脆弱,我應當進入虛空三昧。”便使身體輕下來,在蓮花上行走七日,又見到許多毒蛇而念想道:“這些毒蛇很可怕。”于是進入慈心三昧,在毒蛇的頭上行走七日,蛇都擡起頭讓王子踩在上面而通過。

  這了這些難關,又見到有一座七層的寶城,有七道溝塹,每條溝塹中都布滿毒蛇,并有三條大龍守護大門。龍看到王子容貌端莊,舉止嚴謹,能度過這麽多的難關而來到此地就想,這一定不是凡夫而是有大功德的菩薩,于是放行讓他進入,直接到了宮中。

  龍王夫婦失去孩子不久,還在悲哀哭泣,看到王子進來,龍王夫人有神通,知道這就是他們的兒子,便從兩乳房流出奶汁,并讓他坐下,問道:“你是我的兒了,丢棄我而命終,現在投身在哪裏?“王子也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回答說”我生在閻浮提上,成爲一大國的王太子,因爲憐愍貧窮的人饑餓寒冷而又辛勞困苦,不能自在,所以來到這裏要求取如意寶珠。”母親說:“你父親頭上有這寶珠用來作首飾,很難得到,他一定會讓你進入寶藏庫中,随你所希望的也一定會給你。你可以禀告說,其它的雜寶我都不需要,隻希望大王頭上的寶珠,如果您憐愍我,希望您能把它贈給我,這樣才可以得到。”

  于是前往見他的父王,父親又悲又喜,感到非常應幸而因此歡欣,憐愍他的兒子從遠道涉險而來到這裏,就指着許多奇妙珍寶随王子心意任意索取。王子說:“我從很遠的地方來見大五,隻求得到大王頭上的如意寶珠,如果您憐愍,應當把它送給我,如果不憐愍,我也不需要其它寶物。”龍王答道:“我隻有這一顆珠子用作首飾,閻浮提的人福德薄,不應該見到這樣寶貝。”王子說:“我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從遠道涉險冒死來到這裏,因閻浮提人福德薄且貧賤,希望用如意寶珠救濟他們,使他們得嘗所願,然後再用佛道因緣教化他們。”龍王聽後就送給他寶珠,并約定說:“今天把寶珠送給你,你去世後當把寶珠還我。”王子答 道:“謹遵大王所說的。”王子得到寶珠,騰飛到虛空中,象屈伸手臂這樣快一會就到閻浮提。

  國王及母親看到兒子平安回來,歡喜踴躍并擁抱而問道:“你得到什麽寶物了?”王子答:“得到了如意寶珠。”父母問道:“現在在哪些裏呢?“王子答:“在衣角内中。”父母說:“怎麽怎麽小?”王子答:“它的神德不在于大小。應當敕谕城裏城外百姓掃地灑淨燒香,懸挂缯幡蓋,持齋受戒,明日早晨用長木作标杆,并把寶珠挂在上面。”王子這時獨自立下誓願,如果我能成就佛道,度脫一切衆生,寶珠應當如我所願,生出一切寶物,随人所需要應有盡有。”于是,陰雲密布,種種寶物如雨一般降落,衣服飲食卧具湯藥,以及人所需要的一切用物,一直到他命終時始終不絕。(信息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在空中飛行的缽

 很久以前,在天界上有二百位天人想要修道,可惜他們都想投機取巧。由于彼此互相影響,導緻每個人都畏懼佛道的艱難,不願努力修行菩薩道,甚至還說:

  「這麽努力學菩薩道做什麽?不如學阿羅漢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盤。

  文殊師利菩薩知道了,心想:「這些天人其實都是能成就菩薩聖道的,不過因爲怕苦而想退縮。我得想法子教化他們,讓他們堅定修行的意志才行。」

  想到這裏,文殊菩薩變成一個迦羅越行者,端着滿滿的一缽百味飯,前往世尊說法的梵天。

  他來到佛陀面前,恭敬的将一缽百味飯獻給佛陀,并合掌恭敬的對佛陀說:「世尊,應當爲此報答您的恩德了。」

  「這是什麽意思?」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地問。

>  「你就在旁邊看看吧。佛陀說完便從梵天上把缽往下一扔,裝着滿滿百味飯的缽飄過諸佛的國土,飄得好遠好遠,一直 飄到一個叫做彙阿沙的佛土才停祝

 彙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他的侍者看到一隻缽停在空中,驚奇地問:
  「這是怎麽回事?」

  光明王佛回答說:「這個缽是從梵天的釋迦牟尼佛那裏飄過來的,用意是想拯救那些不堅定學菩薩道而想退縮的人。」

  侍者們聽了光明王佛的話,心中對佛道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缽從梵天落下後,就失去了蹤影。過了好一陣子,佛陀對舍利弗說:

  「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  舍利弗運用智慧神力尋找,卻到處都找不到,隻好灰心地回來,對佛陀說:

  「世尊,我沒找到缽。」

  佛陀轉身對目犍連說:「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目犍連立刻以神足通飛往諸佛剎尋找,過了一陣子,也垂頭喪氣地回來。

  世尊又讓五百羅漢去找,他們也沒有找到。

  彌勒菩薩眼看滿天的阿羅漢竟沒有一個能找回缽來,便自告奮勇,但他也一樣空手而回。

 佛陀看了看文殊菩薩,說:「是你去一趟的時候了。」

 隻見文殊菩薩仍坐在座位上,入三昧定法,用右手指地下,走過諸佛的國土。人們清楚地看到,文殊菩薩的手臂上一根 根汗毛間都有億百千光明與億百千朵蓮花,每一朵蓮花上都坐着一位菩薩,所有人看了都不禁贊歎佛陀和菩薩的功德。

  此時,世尊放出神足光來,照亮了整個人間,照亮了諸恒河沙剎土。

凡是看到佛光的天人,都得到了三昧定法,對佛道生起無比的信念。

  這時,文殊菩薩看到缽了,馬上用右手抓起,與無數個菩薩一同來到梵天上,手持飯缽獻給佛陀。

  世尊開口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啊!讓我告訴你一個無數劫前的故事:

  從前,文殊菩薩是個叫慧王的比丘,他跟着一個叫勇莫能勝的佛修道。有一次,慧王比丘持缽來到一個城市,他得到了 一缽百味飯後,便由城内往外走。

  有個尊者的兒子名叫離垢王。那時離垢王的乳母正抱着他站在城門口,遠遠看見比丘拿着百味飯走過來,便從乳母懷中 跑下來,追着比丘要那百味飯。

  『比丘僧,比丘僧,給我點百味飯吃。』離垢王追在後面叫着。

  慧王比丘立刻拿出甜蜜的餅給他吃。

  『好甜、好香,好好吃喔;離垢王邊吃邊跟着慧王比丘走,随比丘到了勇莫能勝佛的佛所,給佛叩頭後便坐在一旁。

  『孩子,你拿這缽飯去供養佛。』慧王比丘說。

  離垢王照他的話去做了。勇莫能勝佛接到百味飯便吃,等他吃飽了,缽中還是滿滿的飯,像沒吃過一樣。

  佛把這缽百味飯分給八萬四千個比丘和一萬二千個菩薩,他們個個都吃飽了,缽中還是滿滿的。

 離垢王看了心裏很歡喜,便說:『偉大的世尊,這真妙極了;然後随慧王比丘受五戒,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就在離垢王跟着慧王比丘走後,他的乳母哭着追了半天也沒有追上,便趕快回去告訴他的父母。離垢王的父母循着道路 找到佛陀所在之地,恭敬頂禮後對佛陀說:

  『尊貴的世尊,弟子有幸拜見您的慈容,承蒙您的恩德,我兒子平安無事。』

 離垢王見到父母,高興的說:『父親!母親!我現在已經得到菩薩法,我想要随佛陀出家做沙門。』

 父母聽了一陣歡喜,說:『兒子啊!我們也願意随你入道。』」

 佛陀說到這裏時,停了一會兒,又對衆人說:「慧王比丘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那個小孩子離垢王就是我。久遠以來, 無數佛土中如我等不計其數的佛,都是因爲文殊菩薩教化功德而發起入道修行的,其實我們都蒙受過文殊菩薩的恩德啊!

慳貪長者的佈施

  昔日,在舍衛城有兩位長者,一位名為“最勝”,一位名為“難降”。這兩人雖擁有無數珍寶,馬車、僕從、奴婢、谷食、家產不可稱計,卻是城中最慳貪吝嗇之人。

 

     長者家中門禁森嚴,設有七重圍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還特別囑咐守門者不可讓乞丐入內。此外,為了怕飛鳥來啄食稻穀,房舍周圍特別以鐵網圍遮;牆壁更以鐵鑄而成,以防老鼠鑿牆進入咬壞器物。

 

     當時,佛陀的五大聲聞弟子為了度化他們,特別示現神通,從地湧出,先後來為長者說法,然而長者聽了卻不受感化,依然舊習不改。佛陀了知二人應當得度,便親往長者家,于虛空中示現坐臥如意等神通自在,並且放大光明,為長者宣說微妙聖法。長者聽完後,還是無法理解佛法大意,只是想到:“佛陀既然來了,不應該讓佛陀空手而返。”於是決定去庫房取一條白氈布來供佛。

 

     沒想到,長者在庫房挑了一條差的氈布,拿出來後卻變成上等的毛氈。不舍的他,又轉回庫房仔細挑了一條次等的,豈知取出細看,卻又變成極好的毛氈。就這樣,長者選了又選、挑了又挑,最後看上的氈布都比之前的還要更好。平時慳吝不舍的長者,一方面想要佈施,一方面又舍不下自己的慳貪之心,就這樣猶豫不決。佛陀用天眼觀察長者的心念,發現長者的慳貪心與佈施心正在交戰,於是說了一首偈子:施與戰同處,此德智不譽,施時亦戰時,此事二俱等。”

 

     長者在屋內遠遠地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頓時慚愧非常,心想:“佛陀所說的,正是我的寫照,我應當改過向善。”於是挑選了一條上等氈布來供養佛陀,而難降長者也至誠供養佛陀五百兩金。擺脫了與慳貪交戰的兩位長者,因施得福,福至心靈,對佛陀的妙法皆心開意解,有所領悟。

 

慳貪會障蔽我們的清明自性,就像故事中的兩位長者,即使聽聞到無上大法,仍無法心領神會,獲得法益。唯有放下慳貪的執著,起慚愧懺悔心,心清淨了,心量廣大,自然能容受佛法無量法益。

洗腳的水盆

羅怙羅尊者在年幼時,即追隨佛陀出家修行。初初修行,未滿十歲的他,仍有著童稚愛玩的天性,並且經常說謊戲弄他人。每當有居士向他詢問佛陀在何處,他便故弄玄虛,混淆視聽。若佛陀是在竹林精舍,便告訴對方佛陀在鷲峰山;若在畢缽羅窟,便告知在西尼迦窟,使得這些信眾奔波疲累,無法如願的禮見佛陀。當羅怙羅見到這些居士像傻瓜一樣地東奔西跑時,心中卻覺得十分有趣。

佛陀知道羅怙羅的行為後,心想:只有讓羅怙羅深刻體會說謊的過失,才能真正端正他的行為,否則再嚴厲的嚇阻都只有短暫的效果。

一天,羅怙羅見到佛陀剛從城中托缽回來,立即滿心歡喜地為佛陀準備洗腳水,佛陀便決定藉此因緣教育羅怙羅。當佛陀洗完雙足後,將水倒掉只留下少許在盆中,問羅怙羅:「你看到了嗎?」接著把水全部潑在地上,又問:「你看到了嗎?」然後又把水盆傾斜一邊,再問道:「你看到了嗎?」最後將整個盆子倒蓋在地上,還是一樣問羅怙羅:「你看到了嗎?」

羅怙羅雖然對佛陀的舉動大惑不解,但仍然不斷地點頭稱是,佛陀說道:「羅怙羅,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剛剛盆子裡的水,只有那麼一些些而已;現在因為說謊的習慣,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潑撒出去的水,絲毫不剩半點!你玩笑的戲弄人,就像傾斜的水盆,人們將不再信任你,並且也會輕視你。最後你會像倒蓋的盆子,連自己的善根也泯沒,再也裝不進任何一滴的法水!」

羅怙羅頓時感到萬分羞愧,立即向佛陀懺悔:「慈悲的佛陀啊!沒有您這樣用心的比喻教導,羅怙羅不知道妄語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量的苦惱,從今以後我一定不再犯!」此時,佛陀微笑、點頭,讚許羅怙羅真誠懺悔的勇氣和不貳過的決心。

人們往往因為無知,才會做錯事情。由於佛陀以巧妙的譬喻,慈悲且有耐心地引導,不僅讓羅怙羅體認到說謊的嚴重性,更進一步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從此之後,他精進力行佛的教誨,絲毫不放逸懈怠,因而證得阿羅漢的聖位,贏得佛陀弟子當中「密行第一」的美名。

省思


教育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重要是人格的啟發與陶冶。人人佛性本具,遇到好的外緣,有智慧的教導,便能使良善的心性顯發。對於教育者而言,肯定每個人的佛性及禪定的涵養,才能具有啟發他人的智慧;對於學習者而言,懂得慚愧懺悔、知過改過的心,是修行前進趨向圓滿的要因。

佛法的根本建立在心性的肯定,及禪定智慧的涵養;透過佛法的教育,將使人格獲得最大的啟發,也使得教育者能掌握最具體的方向,落實教育。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五指出寶

過去,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告訴諸比丘:「過去有一大富商人名叫阿鳩留,擁有非常多的金銀珍寶及奴婢。但他不信有來生,認為行善不會得善果、作惡不會得惡果;人死後身體壞散,歸於外在的地、水、火、風,不會再生;人所作的善、惡之事,如心所念、口所言、身所行,皆會隨著死亡而捨去,不會影響來世。」

某日,阿鳩留帶著千萬財物與五百商人同行,他是當中最富有的一位。當他們經過荒漠、無水草之險道時,糧食皆已用盡;又走了一、兩天,還是遍地荒涼,大家開始驚慌哭泣,心想:「難道我們將在這個地方餓死嗎?」於是一行人難過地呼喊著父母、妻兒的名字。

為了解決困境,阿鳩留帶著四匹馬到處尋找水草,遠遠地看到前方有一棵翠綠的大樹,心想附近應該有水源。於是他走到這棵樹前,見到一位長相端正的男子,那人告訴他:「恭喜你來到這個地方,你可以向我要求你所想要的東西。」阿鳩留聽了非常高興,如同得到重生,於是說:「請救救我,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喝水及吃東西了。」於是男子舉起右手,從指端流出香甜的泉水及美味的食物,給阿鳩留盡情享用。阿鳩留吃飽後過了一會兒,突然哭了起來,男子問:「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呢?」阿鳩留說:「我還有五百位夥伴和許多牲口,他們也好幾天沒吃沒喝,命在旦夕,就快撐不下去了。」男子說:「你去帶他們來,我可以讓他們溫飽。」於是阿鳩留趕緊回去告訴同伴已經找到水和食物,隨即引領他們來到這棵樹下。

一行人吃飽後,男子問他們要去哪裡?商人們說:「我們要去大海找尋珍寶。」男子隨即舉起右手,從五指前端變現出金銀、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白珠等寶物,眾人皆能隨著自己的心意領取,直到心滿意足才停止。男子告訴大家:「你們拿了這些金銀珍寶回家鄉後,一定要救濟貧窮饑餓、需要幫助的人,請他們為我祝願祈福,讓我早日脫離這個荒涼的地方。」

阿鳩留聽了很害怕,不知對方是人還是鬼?男子知道他的恐懼,對他說:「我是餓鬼王。前世我是一個貧窮之人,雖然很想供養沙門,卻沒錢布施,每次看到他人布施行善都會心生歡喜,在一旁讚歎。當時迦葉佛入涅槃,所有比丘都出來勸募化緣,當他們來到我面前時,我表示自己一無所有,但告訴他們城中哪一戶人家既慷慨又有善心,可以求得飯食。我看到他們化緣到齋食,也替他們歡喜。

後來,國王為迦葉佛建造七寶塔,我常常會伸手放到塔前,誠心發願,希望佛陀慈悲,賜我福報!若國王進獻供品入佛塔時,我也會伸手放在塔前,祈願能夠得到更多的福報。我因前世沒有能力供養齋食給修行人,加上自己喝酒,死後僅僅做了餓鬼王;但又因見人布施心生歡喜,所以今生手指指端能隨心變現種種珍寶。」

阿鳩留聽了餓鬼王的話後,終於相信有來生、有因果。回到故鄉後,行無量布施,救濟一切貧窮孤苦之人,而且每天供養八萬四千個修道人。因為這樣的因緣,阿鳩留死後投生為忉利天人。

典故摘自《佛說阿鳩留經》


省思

相信佛性、因果的人,必能珍惜每一個當下,生命就有無窮盡的希望。富貴從布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三寶是最大的福田,若能廣行布施或隨喜讚歎,必能廣積福德,步步邁向光明。


曾經是舞者的比丘

解除天人束縛,解除一切束縛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417)

  舞者那塔普塔卡有一次聆聽佛陀說法。聽完之後,他就加入僧伽成為比丘,後來更證阿羅漢果。有一天,佛陀和包括他在內的眾多比丘,在外出化緣時,遇見一位年輕的舞者在跳舞,其他比丘問他是否仍喜歡跳舞。他回答說:「不!不再喜歡了!」

  比丘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們!那塔普塔卡已經徹底斬斷執著的束縛,他已經是阿羅漢!」


超越喜歡(欲樂)與不喜歡(到林間僻靜處修行)
清涼、沒有煩惱的人,調御五蘊、精進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418)

   舞者那塔普塔卡加入僧伽後,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比丘們!那塔普塔卡不再沈溺於一切欲樂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昨夜睡得很好

北風颯颯,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樹木凋零,大地一片死寂。

一天,佛陀來到阿羅毗祠堂邊休息,阿羅婆長者子經行至此,向前頂禮佛足,並在旁坐了下來。「世尊,不知道您昨夜睡得好嗎?」長者子關切地問候著。

佛陀慈祥地說:「是的,阿羅婆,昨夜睡得很好。」

長者子瞧了瞧佛陀身邊以草製成的坐墊,再觀察佛陀所著的衣不足以保暖,實在信不過在這麼冷的冬天能有個好眠,於是疑惑地請示佛陀:「使用的只是一般的草褥,穿得又極為單薄,怎麼可能睡得好呢?」

佛陀慈藹地看著長者子:「阿羅婆啊!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就能明瞭了。好比長者家宅堅固,寒風不入,屋內有床褥、毛毯等溫暖的臥具,一應俱全;不只如此,還有四位容貌莊嚴的美女,令人百看不厭,再加上燃好的燈火。你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下,能不能得到好眠呢?」

「當然嘍!有好的臥具和環境,自然睡得好。」佛陀進一步問說:「好,那如果睡的人突然起了淫欲之心,念念相續,可以得到好眠嗎?」長者子答說:「世尊,如果這人起了淫欲之心,就睡不好了!」佛陀說:「和淫心熾盛的人相比,如來已斷除欲心,永離生死,根本既斷,欲念便不再生起了。」佛陀又問:「若有人起了瞋恚心、愚癡心,是否也能得到好眠?」長者子回答:「不能得,因為心中有三毒的緣故。」於是佛陀告訴長者子:「如來也已經除盡三毒,永不再生煩惱欲念了。阿羅婆你當注意聽,我現在要說四種坐。哪四種呢?有卑坐、天坐、梵坐、佛坐。」

「卑坐,是轉輪聖王的座椅;天坐,是忉利天主的座椅;梵坐,是大梵天王的座椅,佛坐呢?則是四聖諦的座椅。卑坐,是初果向,能得初果;天坐,是初果,進一步到達二果向的境界;梵坐,是二果向,能得三果;佛坐呢?則是以四念處為坐。卑坐,升欲界天;天坐,升色界天;梵坐,得升無色界天;佛坐,得四如意足之定,得大自在。」

「因此,如來以四如意足為坐,於二六時中不起淫心、怒心、癡心,能得好眠。以不起三毒之心,便能出三界、了生死,不再受輪迴之苦。如來如實了知世間、出世間真理 ,所以說如來能得好眠。」

這時,長者子略有體會,便說了一偈,讚歎佛陀:

  「相見日極久,梵志般涅槃,
   以逮如來力,明眼取滅度。
   卑坐及天坐,梵坐及佛坐,
   如來悉分別,是故得善眠。
   自歸人中尊,亦歸人中上,
   我今未能知,為依何等禪。」

長者子說完,至誠頂禮佛陀,滿懷喜悅離去。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二十》



省思

貪瞋癡三毒,是生死的根本,簡明來說,是一切痛苦和煩惱的根源。想想,若平日睡前,心中想到的是欲愛、色愛、不順心的事,或者行陰遷流胡思亂想一通,怎麼可能有好的睡眠品質!而佛陀以四如意足為坐,也就是禪定力,二六時中都能安然平靜,寂然不動,何況睡眠了!

想要得到好的睡眠,就要在平日多修習禪定,多思惟佛陀所說的四聖諦(苦、寂、滅、道)、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道理,日久功深,心中的貪念、欲念、瞋心、癡心漸漸消弱,必然能有好的睡眠品質!

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俱天太子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執政國君是獅子頰國王,其毗鄰友邦是 無壁城,由善覺國王(即釋迦拉薩國王)統管。兩國善鄰友好,兩個國王也是親密無間。

  獅子頰國王想:如果在我的後代中有一個轉輪王該多好啊!後來,王妃生了淨飯、白飯、鬥飯、甘露飯四個王子,又生 了淨母、白母、鬥母、甘露母四個王女。同時,善覺國王心想:如果以後我與獅子頰國王作親戚該多好!後來,善覺王娶妻,生了俱天太子和大幻化母、幻化母兩個 王女。俱天太子長大後,學習了世間的文史曆數、乘騎駕射等十五種技術,通達五明(有别於佛教中的五明)。而兩個王女得婆羅門相士授記:大幻化母将來可以生 一個金輪王,幻化母可以生一個具足相好的太子。後來,兩國聯姻,再徵得釋迦族的同意,獅子頰國王的長子淨飯王子就娶了大幻化母和幻化母兩個王女爲妻,他們 共同和睦相處。後來,兜率天子投胎人間,大幻化母懷孕了。九月過後,生下了悉達多太子。太子年紀尚幼已經通達了各種文字、吠陀四典、琴棋歌舞、書畫雕刻等 等學問技術。此時,淨飯王想:應該把太子培養得文武雙全,無所不能,現在該讓他學習箭術。於是,就打聽釋迦族中精通箭術者,請爲太子之師。後來請到了釋迦 族人推崇的俱天大師,他親自教授悉達多太子的箭術。俱天大師也是盡力傳教,悉達多太子秉性穎慧,很快就精通了箭術,因爲互學相長,所以,大師在太子面前也 學到了不少不共的學問和竅訣方便法。文武俱全的太子就這樣在宮裏充實著自己。後來,他出遊四門,目睹了人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爲 了解脫衆生的痛苦,使之得到最究竟的安樂,他決然放棄王位,走向寂靜的森林中,修行去了。

  這時,俱天大師到了廣嚴城,城中五百青年在他面前學習箭術,學習圓滿後,生起一個傲慢心,都自以爲:以己之才貌 和智慧,世上無一人能比。俱天大師就告訴他們:“你們不要如此傲慢,你們沒有見過釋迦族的悉達多太子,論智慧、論相貌、論技術、論能力等等,無論哪一方 面,你們連他腳下的灰塵都比不上,他是無比的圓滿1聽了這話,這五百青年,都想一睹悉達多太子到底是何等的風采,就再三祈求俱天大師帶他們拜見,俱天大師 告訴他們:“現在肯定找不到,他早已到森林中苦行去了。”後來,親證無上菩提的釋迦太子—釋迦牟尼佛,廣利有情,普度衆生,來到了廣嚴城。(譯者:印度當 時的六大城市之一,現在是空曠廣袤,荒無人煙) 俱天大師知道後,告訴了五百青年,五百青年便邀俱天大師一同拜見。在很遠的地方他們看見世尊閃閃發光的三十二相,在身相上的傲慢心刹那間便消除了。但他們 覺得在射箭技巧及能力方面,不一定能比得過他們。此時,世尊知道他們的起心動念,就想用一個世間方便法讓他們現量見,使他們口服心服,徹底摧毀他們的傲慢 心。於是心想:身邊要有一把帝釋天的弓箭該多好!這一動念,帝釋天就送來了一把弓箭,世尊又幻變成帝釋天在旁邊準備了箭靶子、七鼓、七輪、七鍋、七磚,再 宣布比賽開始。世尊讓他們先射箭,他們每個人都分别去拿箭,可竭盡全力也沒有拿動,更不用說射箭了。最後,世尊穩穩地舉起箭,對準箭靶射去,依次射穿了七 鼓、七輪、七鍋、七磚,箭穿過靶心入於地中。此驚人之舉,使他們欽佩得五體投地。此刻,他們從内心裏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和信心,世尊知道他們的心已 堪能,便爲他們傳了相應的法,五百青年摧毀了薩迦耶見,獲得了預流果。得果後,他們再三祈求:“世尊,我們願在您教下出家受比丘淨戒。”世尊以“善來比 丘”的方便言詞爲他們授了比丘戒,并給他們傳授了教言,他們各自精進,滅盡了三界煩惱,遠離了世間八法的垢染,獲證了羅漢果位。在他們的境界中:黃金與牛 糞等同,手掌與虛空無别。諸天共贊五百羅漢的功德。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此五百青年爲何以俱天大師引導被摧毀傲慢之心,而現前羅漢果位?請爲我宣說。”

  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以前他們也是依靠俱天大師的引導,由我摧毀他們的慢心,令他們得到四禅五通的。很早以 前,占巴城裏的剛勒海天國王與王妃共同生活,生下一個莊嚴的孩子,爲孩子舉行了誕生儀式,取名爲海天,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地喂養著。海天長大後,學 習并精通了八觀察等世間的一切學問。後來,他觀察父王的生活及行爲,覺得有時如法,有時非法,就不願繼承王位,願到森林中靜修。於是他在父王前祈求,明達 的父王也恩準了。他到森林中修持,得到了四禅五通。他離開王宮後,宮中的大臣們共有五百個孩子,他們長大後,也學習了世間的五明,便覺得:他們各自的才貌 能力,無人能及,非常傲慢。後來,教他們五明的老師告訴他們:『你們傲慢什麽?林中有位僧人,其智慧、相貌、能力是你們百分、千分、萬分所不及其一的。』 聽了這話,這五百孩子很想親自見一見才肯信服。就祈求他們的老師一起去森林中拜見海天僧人,一走進森林,他們遙見海天僧人身相超凡脫俗,便自慚形穢,慢心 立即消除了,但他們還懷疑海天僧人的武術能力方面不一定勝過自己,再通過其他方法觀察,又使他們信服了。這樣,他們全在海天僧人前出家,得到了四禅五通。 諸比丘,當時林中的海天僧人,即今現證菩提的我,五百大臣兒子即今廣嚴城中五百青年,當時他們的老師即今俱天大師,今昔他們都是由俱天大師引度被我調伏 的。另外還有一段因緣,是在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他們五百人共同出家,臨終前發願:我們今生在迦葉佛教法下出家,願來世在釋迦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 喜,獲證羅漢果位。當時迦葉佛教下五百比丘就是現在獲證羅漢果的五百比丘,他們臨終前發願在我教法下出家,令我歡喜,獲證羅漢果位,今所願成熟,故在我教 法下出家證羅漢果。他們的因緣如是。”


慳貪盲報

從前佛在世時,舍衛國中有一位財主名叫難陀,很富裕,金銀珍寶、象馬車輪、奴僕婢女、衣服、裝飾品、田地產業不可限量,國中沒有比他富有的。雖然是大富翁,卻沒有信心,慳吝貪求、嫉妒他人。門閣有七層,命令守門的人:有人來乞求,一概不能讓他進來。家中庭院上空,裝了鐵籠,恐怕有飛鳥來吃穀類,四面牆底下用水泥封閉,恐怕老鼠穿孔,損害財物。
    他只有一個孩子叫栴檀香,臨終囑咐他說:「我的病必定死,如果我死後,所有財產寶物不要浪費損害,不要給沙門和婆羅門,假使有乞丐來,一錢也不給,這些財物足夠供你過七世,囑附完了,也就死了。」
    就投生到舍衛國屠夫家瞎眼女人腹中,生出來就瞎眼,母親心想:「如果生個男孩,我瞎眼就要靠他扶養我。」聽說兒子天生瞎眼更加憂懋,悲傷地說一句偈:「孩子瞎眼我也瞎,二人都沒有兩眼,遇到這不好的孩子,更增加我的憂愁」。
    母把兒子養到八、九歲,能夠行走,就給他一根拐杖,一個裝東西的器具,告訴兒子說:「你自己去乞求過活,不必住在這裏:我也沒有眼睛,又須乞求度過一生。」這個盲小孩家家乞求,後來漸漸到了栴檀香家,站在門外唱,守門人生氣,抓起他的手丟到深坑,折斷左臂,又打破頭,所求得的食物完全丟到地上。有人看見,很可憐他,去告訴盲母親,他聽了,拿著拐杖爬到盲小孩那裏,把他抱來膝上,對他說:「你有什麼過失,竟然遭遇到這個厄運?」兒子回答說:「我剛才到栴檀香家門外乞求,就遇到外人打我,打成這樣。」
    佛知道了,告訴阿難說:「禍事!禍事!難陀財主命終生到屠夫家盲婦人作孩子,天生沒有兩眼,以前所有的巨大產業,象馬珍寶不可計算,現在自己能用到嗎?反而因為慳吝貪心,受到瞎眼的報應,將來命終還要墮入阿鼻地獄。」佛從這裏經過,和比丘們、國中人民圍繞到栴檀香門前盲小孩的地方,當時栴檀香聽到佛在門外,出門禮拜站在一邊,佛知道眾人集,又見栴檀香,就為大家說:慳吝貪求、嫉妒他人,將受不可數計的罪報;又說布施別人受無盡的福報,必能離生死向解脫的道路。
    當時世尊要為栴檀香拔除墮地獄的苦厄,對小孩說:「你是難陀財主嗎?」小孩回答說:「我真的是難陀。」這樣問答了三次,大家聽了,很驚奇的說:「難陀財主竟然受這樣的報應。」那時栴檀香聽了這事,情不自禁不斷地流淚,向佛禮拜,請求解救拔除罪根,就請佛僧,明天接受自己供養。第二天佛受供後,為他說微妙法門,當時梅檀香就得須陀洹果。
    佛告訴阿難:「如果人積聚財物,自己不吃不穿,又不布施給人,是最愚笨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布施求解脫;不要生慳吝心,而受無邊苦。」
    佛經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俗話也說:「錢財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絕大數人卻看不透這個道理,不知錢財是五家(刀兵、水、火、貪官污吏、不肖子)共管的,不趁自己有些許錢財快快布施修些福德,反而當守財奴、造罪業,難陀財主自作自受,真是大愚人,看了這個故事,我們如果不知警惕,那豈不是此難陀財主更愚,比他受更大的苦報嗎?(明倫月刊 89期)


乞丐皇帝

從前,佛在世時,有一位辯意長者子,來到佛所,恭敬作禮後,合掌向佛說:「大德世尊,懇請慈憫,來到寒舍接受供養。」
    世尊默然許可,辯意長者子歡喜禮拜而去,回到家中,就派人分頭採買置辦。
    隔天,世尊和諸弟子們,來到辯意長者家,就座之後一片莊嚴和雅的氣氛。辯意長者請他的父母及諸眷屬到佛前,就分別供食布菜。在分食尚未妥當的時候,來了一位乞丐,他向座上每一位比丘行乞,由於佛尚未與大家一起咒願失者,座中無人敢擅動食物,也就沒有人敢分食物予這乞丐。他一一乞遍而了無所得,於是懷著瞋恚心離去,一路上惡念不斷:這些沙門,看起來放逸愚惑,有什麼道呢?我這麼一個窮光蛋,向他們要一丁點的東西裹腹,竟沒人肯施捨一點,一點慈悲心也沒有,長老還供養他們這麼好的食物,其不值得?哼!若有一天我當上了國王,決定用鐵車輪,輾斷這批人的頭,說完這話,就去了。
    在辯意長者家中佛陀咒願完畢,又來了一位乞丐,也來乞食,座中人人都分他一些,這大大得了飯食,歡喜非常,想道:這些沙門多慈悲啊!憐憫我這麼貧寒,施予我這麼多食物夠我飽食幾天,其今人感激啊!長者能供養這大士,福德無量,如果有一天我當了國王,那一定要一天乃至七天來供養他們,果然這樣,報不了今天解我飢渴的恩情哪!。
    佛陀接受供養說法完畢,就回到精舍,佛難,從今以後,凡受供養,都要等咒願完畢,用飯,於是這變成一個佛門的規定。
    這兩位乞丐,輾轉乞食,來到另一個國度,各自在道旁找一塊深草堆就躺下休息了。這國的國王忽然崩亡,沒有人繼嗣,國中的相師,精通相法,卜得讖書記載說「當有貧賤人,應得為王」於是百官大臣,千乘萬騎,案行國界,尋找適合當即王的人。來到路旁,見一堆深草之上,有祥雲覆蓋,相師占卜,得到的占示是:「中有神人」,於是找到了乞兒,恰與讖上記載相應,堪足為王。一下子,群臣拜謁,口中稱臣,讓這乞丐驚愕非常:「我是最下等人,不是國王種姓!」群臣都說:這是上天感應,不是人力勉強得來的。立即為他香湯木浴,穿上國工的衣服儀杖佩飾,一時之間,光采儼然,大家都稱揚讚歎。
    於是大隊車馬引導,迴車返國,此時另一惡念乞兒,還在深草之中熟睡不覺,一下子被車輪輾斷了頭。而國王回到國中,謹慎行事,文時調桑,百姓稱頌國王的威德。國王自己回想道:我本是個極貧賤的人,因何得為國王:且我當初行乞時,得蒙佛恩,多得飯食,那時曾發願若得為國王,當供養七日,回報佛恩,如今當當要實行。
    國王於是召集群臣,遙向舍衛國燒香作禮,並遣派使者禮請佛陀接壽供養。佛陀率領弟子們,來到國門,國王出迎,向佛作禮。入宮食訖,國王請世尊說明得作國君的原因。佛為大眾解說因由,並說:「起了善念而得王位的,就是如今的國王,而那起了惡念的,不只是車輪輾頭而已,死後入地獄,被獄中火車輪輾,倍劫才得如今國王廣修供養,已超過本來的誓願,世世將受福無窮啊!」這時國王及諸臣氏,聞經歡喜,都得須陀洹道。
    善惡行為的感召,如響斯應,而善惡念頭的感應,竟也如此的明速,若達鑑乎此,還能不戒慎於身口意的造作嗎?
    處處經說:「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計知,如人所作善惡殃福前後所不復計,要在命盡,作惡逢惡處,作善逢善處,殃福皆預有處,亦預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等,得道便止,若不得道,便不斷絕。」一期生命的總結,得宿生善惡業的總報,然而大果未成熟前,先有小的形狀,舉凡居處、境遇、眷屬、朋友、乃至面貌氣質,都有我們身、口、意業的映相,也一一隨我們善惡淨穢的造作而改變,知機其神乎!知機其神乎!(明倫月刊255期)

孫中山《遊普陀誌奇》

最近,筆者閱讀了我國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的《孫中山全集》卷六《遊普陀志奇》(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版)後,感想頗多。今將其文抄錄於後: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軍港,順道去遊普陀山。同行者為胡君漢民、鄧君孟碩、周君佩箴、朱君卓丈.及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君去病,所乘『建康』艦艦長則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驕陽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門道價,引至普濟寺小住,由寺主了餘喚笋覦,將出行,一路靈岩怪石,疏林乎沙,若絡繹迎送於道者,迂迴昇降者久之。已登臨佛頂山天燈台,憑高放覽,獨遲遲徘徊,已而旋赴慧濟寺,纔一遙囑,奇觀現矣。則見寺前恍矗立一偉麗之牌樓,仙葩組錦,寶幡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厥狀似乎來迎客者!殊訝其儀觀之盛,備舉之捷,轉行轉近益了然,見其中有一大圓輪,盤旋極速,莫識其成何質;運以何力?方感想問,忽杳然無跡,則已過其處矣。
  
  即入慈濟寺,及詢之同遊者,均無所睹,遂詫以為奇不已。余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於佛頂台時,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濤曰,咽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聽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嗚呼!此神明之所以內通。
  
  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鎕聲中急向梵音洞而馳,暮色沉沉,乃歸至普濟寺晚餐。了餘、道價,精宣佛理,與之談,令人悠然意遠矣。』
  
  這是孫中山於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乘「建康」號軍艦至舟山群島視察海防,順便遊覽普陀山,登上佛頂山天燈台,憑高遠眺,獨自徘徊後又赴慧濟寺時,親眼目睹佛教「靈境」。遊畢普陀山後,孫中山撰有《遊普陀誌奇》,以抒胸臆。其情其景其事,完全是真實的。
  
  佛的顯靈,與孫中山在革命生涯中自始至終重視、關心、支持中國佛教的發展與活動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早在清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八月,孫中山撰寫《中國問題的真解決》(見《孫中山全集》卷一,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版)這一篇針對清政府腐敗統治的論文。他就論述佛教在中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以及深受廣大人民歡迎的事實。他指出:「佛教乃是漢朝皇帝傳入中國的,人民以很大的熱情歡迎這個新宗教,此後它便日漸繁盛,現在已成為中國三大主要宗教中的一種。」
  
  辛亥革命勝利後不久,清王朝推翻了,中華民國剛建立之初,社會上一批居士發起組織成立佛教會,並寄希望於臨時政府總統孫中山。孫中山親自接見了佛教信徒的代表人物,如歐陽漸、李栩灼等,對於他們提出的組織佛教會的條件,均予承認.並於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日令教育部批準佛教會立案。同時,孫中山還函復佛教會,肯定了佛教的歷史和現實作用及佛教會的宗旨大綱,讚揚了李翊灼、歐陽漸等人為振興佛教、弘揚佛法所作出的貢獻,欣賞近代歐美諸國政教分離的做法。據《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版)載:
  
  敬復者。頃讀公函,暨佛教會大綱,及其餘二件,均悉。貴會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攝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甄擇進行,以水世界永久之和平,及眾生完全之幸福為宗旨。道衰久矣,得諸君子闡微索隱,補弊救偏,既暢宗風,亦俾世道,曷勝瞻仰讚歎!近世各國政教之分甚嚴,在教徒苦心修持,絕不干預政治;而在國家盡力保證,不稍吝惜。此種美風最可效法。民國約法第五條載明:「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二條第七項載明:「人民有信教之自由」條文雖簡,而含義甚宏。是貴會所要求者,盡為約法所容許。凡承乏公伐者,皆當力體斯旨,一律奉行,此文所敢明告者。所有貴會大網,已交教育部存案;要求條件,亦一併附發。
  
  可見,孫中山是全力支持佛教會的。一九一二年初,近現代著名高僧大德太虛法師在南京毗盧寺發起組織成立「佛教協進會」孫中山當時接見了太虛法師,並叫秘書馬君武與太虛法師具體商談,孫中山對太虛此舉十分讚許。二月,其佛教協進會成立大會在鎮江金山寺召開,與會寺主與信徒甚眾,影響頗大。
  
  一九二四年十月,孫中山為了打倒軍閥統治,實行國家統一,曾在廣東韶關督師北伐。在誓師北伐的前夕,他曾率領其手下將領要員如譚延闙、柏文蔚、田桓、楊虎、許崇智等人以及畢生軍百餘人,前往嶺南古剎南華寺遊覽巡禮。事畢,在寺內就餐。孫中山就中國禪宗的重要派別南宗之事,與大家作了交流與探討。其事詳載於釋東初撰著的《中國佛教近代史》中(下冊,東初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云:
  
  孫中山問諸人:「汝輩亦知六祖相傳之事乎?」田桓應聲回答。孫中山笑曰:「汝本青年,何能研究佛乘?所言得無妄耶?」乃舉所用之飯碗示之曰:「汝知此為何物?」田桓視碗漆質而嵌以銀底,知其出於印度,故答曰:「此即佛家所傳之真缽,一在印度,一在南華。」孫中山命方丈取出,果相符合,再次笑對田桓說:「不謂汝小小年紀,乃精於佛典也。汝等須知,佛教平等,重博愛,慈悲救世,主旨正復相同。」
  
  顯然,孫中山對佛教的宗旨與他所領導的國民革命同等看待,其意義是非凡的;同時也說明他對佛教歷史相當了解;揮師北伐前去惠能之南禪宗祖庭參謁遊覽,更是一種含意相當深刻的舉措,不能不令人深思。
  
  縱上所述,說明孫中山與佛教有很採的緣分;在孫中山的思想中,深受佛教教義的影響;孫中山的革命實踐,多少有若佛教「靈境」的驅使。


人生孰無死

>釋尊在王舍城的靈鹫山對衆人說 法。

  一位老夫人惟一的兒子死了。雖然兒子已埋葬多日。但是她仍然整日以淚洗面 。悲傷不已。

  “兒子是我惟一的寄托,惟一的依靠 。他離我而去,我再活下去還沒有什麽,不如跟他一塊去吧!”

  她心裏這樣想着,連續四五天都不思飲食。

  釋尊聽說了這件事,立刻帶着五百位 修行者趕到墓地來。

  老夫人看見釋尊。忙向前施禮。

  釋尊滿懷慈悲地問道:“老人家你在裏做什麽呢?”

  “獨生兒子棄我而去,但是.我對他的愛心卻愈來愈熾烈,我總想自己也跟兒子一塊離開人世算了。”老夫人傷心地 說。

  “甯願自己死去,也要讓兒子活着,你是這樣想的嗎,” 釋尊說。

  “佛陀啊,您認爲能做得到嗎?”老夫人高聲問佛,滿懷希望地說。

  隻聽釋尊靜靜地回答:“你給我拿火來,我就運用法力, 讓你的兒子複活。不過.這個火必須來自未曾有過死人的家庭,否則,我作了法也沒有效果。”

  老夫人趕緊去找火,她站在街頭,逢人就問:“府上曾經死過人嗎?”

  “自從老祖宗以來.哪有不曾死過人的呢?”大家回答她。

  老夫人一連訪問過幾十戶人家,所需要的火始終無法到手。她終于無奈失望地回到釋尊的面前說:“我出去找火了,就是找不到沒有死過人的家庭,隻能空手而歸。”

  “原來如此。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沒有不死的人。因此,現在活着的人,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你卻想跟着兒子一塊死,這不是執迷不悟嗎?”

  老夫人被釋尊開導以後,如夢初醒,不再想尋死.從此專心念佛。


黃金毒蛇

一天.釋尊帶着阿難在舍衛國的原野上漫步。

  釋尊忽然停步說:”阿難,你看前面的田埂上,那塊小丘下藏着可怕的毒蛇!” 阿難停下了腳步,随着釋尊手指的方向望去,看了之後 也說:“果然有條可怕的大毒蛇。”

  這時附近有個農夫在耕田,他聽見了釋尊和阿難的對話,聽說田裏有條毒蛇,便走向前探看,在那塊小丘似的土包下,發現了埋在土裏的一壇黃金。

  “明明是一壇金子,可這些和尚偏偏說是毒蛇,真不懂他們是怎麽想的。誰能有我這樣的運氣,鋤地鋤得一壇黃金,帶回家去,下輩子也不愁吃喝了。”

  農夫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挖出那壇金子:匆匆帶回家去。原先窮困潦倒的農夫連一日三餐都成問題,現在突然發了筆橫财,自然樂不可支,開始大量地添置着新衣、家具,頓頓都吃精美的食物。

  同村的農夫們頗感疑惑,流言四起,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多久就傳到官府,官吏把他找來問話:“聽說你向來很窮,最近一夜之間鹹了大富翁。這錢是從哪裏來的,是偷的嗎?快從實招來。” 農夫無法回答,被扣在官府,整日逼問,不勝其煩,但又無法證明自己不是小偷。家人花錢買通官吏,隻望能保住一條性命,但所有的錢都花光了,仍然救不出他。

  農夫最終被宣判了死刑。受刑這天,農夫望見斷頭臺,心中恐懼萬分,口裏不斷叫嚷:“那的确是條毒蛇啊,真是條大毒蛇啊,世尊!” 官吏聽見這怪異的言論,認爲其中必有緣故,就将此事禀告了國王。 國王把農夫叫來問:“你犯了偷盜罪,受刑時不斷地叫嚷:“那确是條毒蛇啊.阿難!真是條大毒蛇啊,世尊!,到底是什麽意思?”

  農夫惶恐地禀告國王:“大王啊!有一天我正在田裏耕作,釋尊帶着弟子阿難從這裏經過。他們看見埋藏黃金的地方,都說有條毒蛇,是條大毒蛇,可我卻不相信,偏偏挖起金子回到家裏。我今天落到這般地步,才明白黃金是條大毒真谛。黃金能使我富貴,也能使我喪命,它實在比大毒可怕啊。”

  接着,他又作偈禀告國王:

  釋尊說是大毒蛇,阿難說是大毒蛇。

  毒蛇恐怖不可比,直到如今才明白。

  愚者經常受迷惑,隻把黃金當寶物。

  因此迷妄無了時。痛苦深淵中沉溺。

  隻有舍棄心頭暗,才能不受黃金惑。

  國王聽到農夫誠摯的心聲,也對釋尊的教義産生了極大的信 任。國王不但作偈贊佛,也贊賞農夫的覺醒。并宣布将農夫 無罪釋放。


愚人食鹽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了很遠親戚的家裏去。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并煮了好幾道好菜招待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鹽,所以每道菜都淡而無味。這位客人對主人說:你今天燒的菜都是很名貴,可是淡了一點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說:啊!我忘了放一樣東西,于是到廚房拿了些鹽,放進每一道菜,攪拌了一會兒再請客人嘗嘗,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問主人說:你放了些什麽,菜就那麽好吃?

  主人說:放鹽呀!鹽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樣菜都好吃。傻人以爲鹽既然那麽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麽多菜。于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裏急急打開,抓了一把放進口裏!哇!苦澀不堪!以爲是被那位親戚騙了。

  各位大衆,世間各人有各人的智識,智識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智識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識用之不當!也可能毀滅自己、和違害社會。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發揮效用。否則良藥也會變成毒品。

  比喻貪吃好玩,與斷食偏食都不适中。過分的享樂與吃苦主義都有偏。世間萬事必須适中,過與不及都可能壞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負責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無成,過分的熱衷名利,也會造成争奪計較而造惡業,或勞碌一生,與煩惱糾纏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輪回不息。

  世間萬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業。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盡其才。時、地、人、都恰到好處,即事事皆通,否則事事都障礙。世間事事物物皆須靠我們的智慧去運用。然則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從聞思修去證得,而且生生世世受用無盡。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在修行的時候,有一天聞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半句偈。便舍身去求法。如獲至寶,故而成佛。現在的人卻将三藏經典當作學問研究,貪多而不求實用,不依法去修行。故如說食數寶,沒有得到佛法的好處。

  禅宗的祖師,往往一言半句即開啓人的智慧—開悟。有人一生埋在禅堂裏,埋在經典裏參研,都不能開悟何故?機緣也、善根也、智慧也、對機對法,遇緣即應。否則多費工夫也沒有受用,所以佛法一點點都很能受用,無善根無緣分的人再多亦沒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說:‘德行一斤值多少錢?’他們視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對于修行的人來說,德行乃是無上的至寶。一樣一種東西,有的人如寶貝一樣,有的人視如糞土,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說:我現在沒有空念佛,也沒有空用功修行,待兒女長大以後,才來好好用功。

  我們一天廿四小時,真的一點空都沒有嗎?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滿了腦子裏,那裏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作至寶,沒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作閑時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這裏。能受用的人,就是一點一滴也當作寶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聽多了,反而變成‘所知障’。所以學佛要能轉法輪,不要被法輪所轉,本則故事意義就在這裏。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佛教傳說故事:達摩祖師一葦渡江

摩祖師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古印度),婆羅門種姓,相傳是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傳說,達摩祖師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自幼拜釋迦牟尼的 大弟子摩訶迦葉之後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 (今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 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

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梁武帝是一個佛教信徒,主張自我解 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當時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說法,當地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裡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裡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 尊,便問達摩:“你為什麼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離去後,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後,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 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於是他就趕快追趕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邊。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既沒 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麼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 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

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於是他邁步走上 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隻突 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錶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即順手抽出一根蘆葦予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 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聲,扔到水中,雙腳跳 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大聲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長江了,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麼還過不去呢?”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 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歎不已,呼天不靈,叫地不應,悲淒非常,懊悔而歸。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西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 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裡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複逢春,獨自淒淒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須跋陀羅成道緣

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歲的五通仙人,名「須跋陀羅」,能飛天、遁地、變大、縮小……等神通變化。這夜,須跋陀羅梵志做了一個很不尋常的夢,夢中充滿恐怖黑暗的景象:所有人失去了雙眼,在暗夜中裸形而立;太陽墮在地上破裂開來,各大海水乾涸枯竭;四周颳起猛烈刺骨的寒風,須彌山也不堪風勢而破散傾頹。須跋陀羅全身汗毛直豎,驚恐不已,醒後冷汗涔涔,以為自己死期將至,好比天人壽命將盡,五衰現前,才有如此可怕的夢境。

這時,有位天人知道梵志心中的憂懼,於是從天而下告訴梵志:「你不要驚慌,此一夢境乃是聖者佛陀將於明日夜半入無餘涅槃的預兆,與你的壽命無關。佛陀是徹底覺悟的聖人,有如三界明燈,宣揚究竟真實的道理,能令眾生出離生死之苦,獲得安穩快樂。」

須跋陀羅一心想見天人口中所說的大覺世尊,隔日便來到佛陀所在的拘夷那竭國。須跋陀羅看到侍者阿難於林中經行,便上前請求:「聽說佛陀宣說的涅槃道法不同於其他人,並已準備於今夜入滅。我雖得神通,但心中仍有太多疑惑無人能解,請您讓我晉見佛陀吧!」阿難為難地說:「佛陀的色身虛弱疲極,不適合接受請法,請恕我不能放行。」不死心的須跋陀羅連續請求了三次,都得到相同的回答。

在樹林深處的佛陀聽到他們的對話,派人傳話給阿難:「讓須跋陀羅到我面前來吧!他是我此世最後得度的弟子,隨他上前自由提問。」

須跋陀羅來到佛陀的身邊問訊就座,心想:「無數外道皆是捨離恩愛、財寶獨身苦行,惟獨瞿曇沙門能夠得道,究竟是為什麼呢?」於是問佛陀:「在這閻浮提世界中,六師諸輩各個自稱『一切智人』,是真實或是虛誑?」佛陀回答:「我十九歲出家,勤求佛道;三十歲成道,究竟解脫。數十年來弘揚佛法,廣說毗尼,淨戒、禪定、智慧悉皆具足。六師外道,心外求法,無有少分智,何況一切智!」

佛陀又說:「修行若不力行八正道,則無法漏盡煩惱,成道證果。須跋陀羅,我的教法即依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種正確的道理而行,所以弟子中有得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人,不同其他外道的修習,終究無法成道證果。佛說法猶如獅子一吼,聲震十方,百獸攝伏。」須跋陀羅梵志當下心開意解,煩惱盡除,即證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大智度論.卷三》


省思

須跋陀羅雖有種種神通,但未能明白人生的真理,是以無法成道。佛陀一席話,令其了達修行應具備的正知見,而能成就羅漢聖果。因此,我們應當依此八正道而行,端正身口意三業,才能步向光明自在的人生。


善護口業

一日,佛陀與阿難到王舍城中托缽乞食,結束後走出城門,見到城門邊有一個大深坑。當時王舍城的人都把大小便棄置此坑,再加上雨水的累積,所以水坑污穢不堪。濁水中,有一隻似人形卻又多手多腳的蟲,見到佛陀走來,便將頭伸出水面,淚流滿面地看著佛陀。佛陀見了,非常憐憫,回到耆闍崛山後,阿難問佛陀:「世尊!剛剛在王舍城外濁水中的蟲,是造了什麼樣的惡業?又何時才能解脫呢?」

佛陀告訴阿難及大眾:「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佛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婆羅門造立僧房,供養僧眾。當時有居士送酥油來,維那法師因為前來掛單的僧人過多而心生瞋恚,就把酥油藏起來,不分給其他來掛單的僧眾。掛單比丘於是問:『為何不分給我酥油呢?』維那法師說:『我常住在此,而你只是來此掛單的僧人,為何要分給你?』掛單比丘說:『但這是居士要供養給現前僧的。』維那法師便開口大罵:『你怎麼不去吃屎尿啊?為何要向我拿酥油!』因為這樣的惡口,維那法師死後即投身為濁水中的蟲,且無量劫都住在屎尿當中。」

佛陀告誡弟子們:「你們應當善護口業,因為惡口的過患比猛火還可怕。要常感恩父母、僧眾的恩德,說柔軟語、讚歎語,因為僧眾是幫助我們出離三界的福田,而父母則是三界內最勝福田。僧眾中,有成道證果的聖者,若能虔心供養,不僅能夠得到人天福報,亦可成道證果。而父母,懷胎十月,辛苦哺育孩子,並給予教誨,提供學習的環境;孩子長大後若是出家修行,不僅自己得到解脫,也能令有緣大眾解脫自在,可謂自利利他。因此,父母、僧眾是兩種最殊勝的福田,人天福報、解脫妙果,都是因為他們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時,無量百千眾生有成就初果乃至四果,亦有眾生發願成佛,或成就聲聞、辟支佛果者,大眾合掌禮佛右繞,歡喜而去。

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


省思

口過是最易犯的過失,若因一念瞋心而惡口傷人,將自招無量苦報。因此唯有知因識果、善護口業,方能離苦得樂。若能清淨口業,或進一步以柔軟語、讚歎語,常說利益大眾之語,則有無量功德,果報無邊。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