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健康情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康情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科學家利用「分子振動鑽頭」 成功破壞99%的癌細胞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物理消滅癌細胞的新方法。利用近紅外光刺激氨基花青分子(aminocyanine molecules),使它們同步振動,其振動的威力足以刺破癌細胞的細胞膜,癌細胞也就瓦解了。在實驗室當,這個「分子振動術」對99%的癌細胞都有效。

科學警報(ScienceAlert)報導,氨基花青分子是一種常常用於生物成像的合成染料,它在水中保持穩定,並且非常容易附著在細胞外部,也就容易看到細胞的輪廓。在以前,醫生常以低劑量的染料,用於檢測癌細胞是否出現。

然而,現在發現氨基花青分子不只可以檢測癌細胞,還可以殺死癌細胞。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將先前研發的「光驅動分子馬達」(Light-driven rotary molecular motors)應用到癌症治療上,發現高速振動的合成分子,可以破壞癌症的結構。

光分子馬達是由荷蘭化學家費林加(Ben Feringa)發明的,他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線,成功引發奈米分子的共振,並在顯微鏡上顯現出來。他因為這項技術,榮獲 2016 年諾貝爾化學獎,這項技術也被稱「費林加馬達」。

萊斯大學的化學家詹姆斯圖爾(James Tour)說:「「這是全新一代的分子機器,我們稱之為分子手鑽。經過改進後,它們運動速度比以前的 費林加馬達快了一百萬倍以上,並且現在可以用近紅外線,而不是可見光來驅動。」

改用近紅外線是重要的技術突破,因為它的波長能夠穿過身體,而不會像可見光那樣直接被擋住。骨骼和器官中的癌症因此有可能得到治療,而無需開刀手術來阻止癌症生長。

在實驗室培養的癌細胞進行的測試中,「分子手鑽」如同癌細胞破壞機,命中率高達 99%。由於效果太好,很快就利用患有黑色素瘤小鼠進行實驗,其中一半的小鼠不再出現癌症復發。

萊斯大學的化學家奧羅斯科(Ciceron Ayala-Orozco)說:「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完全瞭解這些分子如何發揮作用。氨基花青分子會親近癌細胞的表面,而且鎖的相當緊,這也就是為何能對癌細胞染色的原因。當近紅外線引發氨基花青分子的振動時,高速的振動會把癌細胞膜給震碎。研究雖然還處於早期階段,但這些初步發現,使我們覺得非常有希望。」

這是一種利用簡單的生物力學技術的殺癌方法,與藥劑不同,癌細胞很難演化出其他方式來對抗。

文章來源:Scientists Destroy 99% of Cancer Cells in The Lab Using Vibrating Molecules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素食者如何補充蛋白質?營養師大推「3類食物」

不少人都會擔心吃素蛋白質選擇少,無法攝取足量蛋白質。營養師羅季怡表示,素食者在挑選蛋白質上雖然較少,但只要有意識的選擇食物,並且依據自己的活動量跟生活型態去變化攝取量,達到足量而不過量的程度,就能吃的健康又安心。

不吃蛋奶類的素食者 可透過3款食物攝取蛋白質

羅季怡指出,多數食物中都含有蛋白質,除了肉類、蛋奶類之外,蔬菜、水果中其實也都含有蛋白質,只是含量較少。而對蔬食者或素食者而言,除了蛋奶類之外,主要蛋白質來源以下面3種為主:

1、豆類/豆製品

黃豆、黑豆、毛豆都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而用此原料製成的豆腐、豆漿、豆乾,也不會因為再加工而導致蛋白質的流失,是很好也很容易攝取到的蛋白質來源。光是一杯豆漿(240ml)就含有7公克左右的蛋白質。

2、全穀雜糧類

全穀雜糧能提供醣類與蛋白質,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之一,其中有超級食物之稱的藜麥含有相當高比例的蛋白質,更具有完整的9種胺基酸,可以提供「完全蛋白質」,因此很適合成為素食者攝取蛋白質的來源。另外,乾豆類的紅豆、綠豆、鷹嘴豆也都是滿好的蛋白質來源。

3、種子堅果類

種子跟堅果類的食物不只含有脂肪,更有相當高比例的蛋白質,像是花生、葵花子、南瓜子等的蛋白質含量都相當高。但攝取此類食物時也要注意,因為此類食物脂肪含量也高,千萬不要因為營養、健康又好吃,而不小心吃過量。建議一天最多攝取1至2湯匙的份量即可。

素食者吃不到完全蛋白質? 營養師建議這樣做

羅季怡透露,人體的蛋白質由20種胺基酸所組成,其中有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從食物中攝取,被稱為必需胺基酸。如果食物中含有全部9種的胺基酸,則稱為完全蛋白質,若少了任何一種,則稱為不完全蛋白質。

雖然多數的素食蛋白質來源屬於不完全蛋白質,但民眾不用擔心吃不到完全蛋白質的話身體會不能正常運作,羅季怡強調可透過食物搭配的方式,也就是同時食用2種或更多種不完全蛋白質的食物,來補足不足的胺基酸。像是豆類跟穀類缺少的必需胺基酸剛好不同,因此建議全穀雜糧類搭配豆類一起吃,或是堅果類搭配豆類或全穀雜糧類,只要能多樣化搭配飲食,就不會有缺乏的危機。

另外,植物性蛋白質也有屬於完全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黃豆、黃豆製品跟藜麥,都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因此,並不是一定要攝取動物性來源的蛋白質才能攝取到所有身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 利用公式算出蛋白質攝取量 飲食應把握2大原則

民眾若想要檢視1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可以根據衛生福利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提供的建議做參考,常見的公式為:「體重公斤數的0.8至1.2倍等於每日蛋白質攝取公克數」。

0.8到1.2為一個調整值,可依據自己的活動量與生活型態再變化。假設一個55公斤的上班族,長期久坐且沒有做什麼運動,則每日攝取的蛋白質量為55x0.8,即44克的蛋白質。但如果有做重訓,或以體力活為主,則應x1.2。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高齡者,因為其吸收變差,因此所需要的蛋白質量也比較多,故建議蛋白質要攝取到體重x1.2的量。

另外,在營養學上,能夠提供7公克蛋白質的豆魚蛋肉類食物,即稱為「1份」。把計算出來所需要的重量除以7,就會得到一日該吃的蛋白質份數。我們也可以用手掌來推測蛋白質的份數,一般女性的一個手掌,即等於3份,而男性的一手掌約莫是5份。除了注意攝取量,羅季怡也提醒大家選擇食物時要把握2個原則:

1、越原型越好

許多豆製品都有進行額外的加工,建議選擇加工程序較少、添加物較少的豆製品,比如豆漿、豆腐、豆乾。至於像是素雞、素火腿這類的素肉在製造時為了增加口感、味道與造型,會額外使用添加物與油脂,吃多了反而增加身體負擔,所以建議減少食用。

2、吃足量而不過量

不論吃葷或吃素,蛋白質都不是吃越多越健康,因為蛋白質的攝取量一旦超過身體的需求量,就會轉變成脂肪做囤積。再者,腎臟不好的人吃太多蛋白質,也會加速腎臟損壞的速度,建議可尋求專業營養師協助規畫個人的飲食建議。

最後,素食者除了蛋白質之外,也很容易缺乏維生素D、B12、鈣、鐵、鋅跟Omega-3。這些營養素主要來源為動物性食品外,雖然也有植物性來源,但多半吸收率、利用率較低,因此應該視個人情況,與醫生、專業營養師討論並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額外攝取保健品,來做營養素的補充。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秋冬季「防疫」大作戰:科學防護,讓病毒遠離你!

冷風起,樹葉落,不只是衣櫃該換季,身體的防護措施也該提前準備!秋冬之交,是各種傳染性呼吸道病毒的大爆發時期。不要小覷這些小小的病毒,它們有可能導致嚴重的感染,甚至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或是有生命危險。但知識就是力量,我們要如何科學對抗這些小敵人呢?

傳染病專家Dr. Priya Sampathkumar分享了一些在這個呼吸道病毒盛行的季節中,如何維護你和家人的健康。

Dr. Sampathkumar提到:「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人感冒。但有些人的狀況會更嚴重,甚至發展成肺炎。「最主要的元兇包括了流感、COVID-19和呼吸道突觸病毒(RSV)。」

防疫第一招

接種疫苗。建議六個月大以上的人都應該打流感疫苗,還有今年的新冠疫苗,以及新認證的60歲或以上高危險群的RSV疫苗。

防疫第二招

除了注射疫苗,還有哪些方式可以避免病毒攻擊呢?Dr. Sampathkumar就建議,避免去人擠人的地方,特別是在室內。常常洗手,並且考慮在室內佩戴口罩來自我保護。

防疫第三招

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定期運動和足夠睡眠都可以增強你的免疫力。

最後,萬一你真的生病了,記得要佩戴口罩保護周遭的人,並且留在家裡,避免去工作或其他公共場所,這不僅可以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知識與行動力是最佳的配方,給病毒一個難以進攻的環境。讓我們這個冬天用科學的武器武裝自己,迎接充滿希望的春天!

打疫苗也要注意過敏反應!

雖然疫苗對許多人來說是安全的,但有些人可能會對疫苗的某些成分過敏。因此,了解自己可能的「過敏源」並在接種前通知醫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曾對先前的疫苗劑量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建議在專業醫療監控下接種。患有嚴重的雞蛋過敏症狀的人在接種含有雞蛋成分的疫苗(例如某些流感疫苗)之前,應該事先諮詢醫生。再來,接種後,應留在接種地點至少15分鐘,以確保沒有立即的過敏反應。對於有過敏病史的人,這個時間可能需要延長。最後,如果你出現過敏症狀如疼痛、紅腫、呼吸困難或心悸,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不管怎麼說,疫苗是預防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如同所有醫療產品一樣,接種前了解可能的副作用和過敏風險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與醫療專家合作,我們可以確保疫苗接種的安全和有效。

參考資料:

1.Dr. Priya Sampathkumar on monkeypox in Minnesota

夢幻科技助眠:引領台灣民眾進入深度夢境的秘密武器!

當你早上被鬧鐘叫醒,有時會感覺像是從一場冒險回來,心情鬱悶,身體疲憊。是的,睡眠的質量影響了你的整個世界,從你的情緒、記憶到你身體的復原速度。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台灣民眾在深層睡眠和REM(rapid eye movement,快速動眼期)兩階段的睡眠時間普遍短缺。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而科技又如何援助我們走向更美好的睡眠旅程?一起來揭開睡眠的神秘面紗吧!

深層睡眠是我們的身體進行「夜間維修」時間,期間細胞修復、能量恢復和免疫系統得到強化。試想一下,你的身體是一輛豪華跑車,在這個階段得到了細心的保養和修護。但如果跑車太久沒有得到徹底維護,它就無法以最高效能運行。就這樣,缺乏深層睡眠會讓你在白天感到疲憊不堪,注意力無法集中。

快速動眼期助大腦自我整合

而REM睡眠則是心靈的遊樂場,是大腦以創意和情感豐富的夢境進行自我療愈和整合的時間。當你進入REM階段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飛翔,或是與古代智者對話,甚至是演奏一首還未創作的樂章!沒有足夠的REM睡眠,我們的心靈就會失去了這片理想中的遊樂場,這可能會導致情緒低落和記憶固化的困難。

現在,科技正來到我們的援助。許多健康科技產品已經上市,用於幫助人們了解和改善他們的睡眠模式。比如Garmin的Venu 3 GPS智慧腕錶,這不僅僅是一款時尚的配飾。它充當你的私人睡眠教練,提供關於你每晚睡眠階段的洞察和建議,幫助你更好地了解你的夜間冒險。

Venu 3還是一位全能的運動教練,提供超過30種運動模式,有助於增強你的身體活力,從而提高睡眠質量。它甚至配備了冥想指南,幫助你在繁忙的一天中找到平靜的時刻,讓你更容易進入那深沉而恢復的深層睡眠。

而研究更顯示,台灣男性在這兩階段的睡眠時間甚至低於亞洲平均水平,這種普遍的睡眠負債讓人不得不思考如何優化我們的夜間旅程。畢竟,一個好的睡眠不只是時間的問題,更是質量的問題。

因此,當你下次感到疲勞時,不要急於向你的床榻投降,而是試著尋找科技的幫助來優化你的睡眠旅程。因為,有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多睡一會,而是讓科技幫助我們「睡得更聰明」。所以,讓我們一起走向更健康、更有趣的睡眠新時代吧!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科學家透過「鳳蝶的眼睛」,以 99% 靈敏度區分癌細胞與健康細胞

在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展示出比人類更細膩的感官能力。例如,海龜能感知地球磁場,螳螂蝦偵測偏振光,大象聽見低頻聲波,而蝴蝶則能感知包括紫外線在內的更廣泛顏色範圍。

這些特殊能力啟發了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研究團隊開發一種新型成像傳感器,能“看見”紫外光。這項技術利用堆疊光電二極體和鈣鈦礦納米晶體(PNCs)來捕捉不同波長的紫外光,能夠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準確率高達99%。該研究由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維克托·格魯夫(Viktor Gruev)和生物工程教授尚明·聶(Shuming Nie )領導,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

格魯夫教授指出,他們從蝴蝶的視覺系統獲得靈感,該系統能感知紫外光譜的多個區域。人類的視覺系統由三種光感受器組成,可識別紅、綠、藍色組合的顏色,而蝴蝶的複眼則包含六種以上光感受器,其中包括對紫外線和寬帶光敏感的感受器。例如,柑橘鳳蝶(Papilio xuthus)除了有藍色、綠色和紅色感受器外,另外還擁有紫色、紫外線和寬帶感受器。蝴蝶體內的螢光色素能將紫外光轉化為可見光,增強其對顏色和環境細節的感知。

為模擬鳳蝶的紫外光感應機制,UIUC團隊結合了PNCs和層狀矽光電二極體。PNCs是半導體納米晶體,具有量子點般的獨特性質,其大小和組成的改變會影響其吸收和發射特性。在新型傳感器中,PNC層吸收紫外光子並重新發射為可見光,隨後被矽光電二極體探測。

這項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癌症診斷和手術中。由於癌症組織含有多種生物醫學標記,其「濃度通常超過正常細胞中的胺基酸、蛋白質和酵素」。在紫外光的激發下,這些標記會產生發光現象,並在紫外光和部分可見光譜範圍內發出螢光,使得新同感應器能以高達99%的信心區分它們。格魯夫、聶及其團隊希望這種感應器未來能在手術中應用,幫助外科醫生更精確地判斷並切除癌性組織,從而提高手術效果和安全性。

聶教授強調,這種新的成像技術不僅能區分癌細胞和健康細胞,還開啟了超越醫療領域的新穎應用。例如,它可以幫助生物學家更好地理解一些能看見紫外光的物種的獵食和交配習性。此外,將傳感器置於水下,可以幫助深入了解水下生態,因為許多水下動物能看見並利用紫外光。這項技術的發展不僅是科技創新的代表,也體現了從自然界中獲得靈感的重要性,展示了科學與自然的和諧結合。

量子治療突破!諾丁漢大學團隊研發精確攻擊癌細胞的創新技術 在醫學領域,新的研究往往代表新的希望。近日,來自諾丁漢大學的一組多學科研究團隊在探索治療腦腫瘤方面達到了一個「量子」級的突破。他們已成功開發出一種能夠直接目標和消滅困難治療的腦腫瘤細胞的新方法,其關鍵在於使用電荷分子觸發細胞的自毀程序。這項革命性的研究,已於9月14日成功發表在《自然與奈米科技》期刊上。

腦瘤,尤其是來自患者的膠質母细胞(glioblastoma cells)瘤,長期以來都是一項困難以解決的醫學挑戰。這類腦癌一直都巧妙地避過了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它的致命程度也相當高,由於其五年存活率只有6.8%,而從診斷開始,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也只有八個月。不過,最近的這項研究有可能為此現狀帶來劇變。

這項研究的焦點是一種名為「生物奈米天線(Bio-nanoantennae)」的創新技術。這些「奈米天線」是由金奈米粒子製成的,並被一層特殊的氧化還原活性分子所包覆,形成一種能夠精準目標癌症細胞的工具。當這些「奈米天線」接受到特定的電刺激時,它們可以觸發癌症細胞的自毀程序,而不會對周圍的健康細胞造成任何損害。

你可以想像它們像是一群智慧型的「微型獵人」,能夠識別並鎖定癌症細胞,然後使用它們的「電刺激武器」來消滅它們,而保護周圍的健康細胞不受傷害。這不僅增加了治療的精確度,還打開了新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手術時透過噴霧或注射方式應用這些「奈米天線」,為患者帶來了一線新希望。

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治療膠質母细胞瘤的途徑,這種方式不僅更加精準,而且更具有目的性,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加有效治療腦瘤的大門。

在這個跨學科的研究團隊中,包括了來自工程學院、物理學院和醫學院的專家,他們創建了被認為是第一個「量子治療法」,利用量子信號的潛力來對抗癌症。研究的主要負責人,Frankie Rawson博士解釋說:「我們的團隊證明,癌細胞會屈服於電子的精妙舞動,這是由量子生物學這個迷人世界所指揮的。隨著生物奈米天線的出現,真正的量子療法的視野逐漸接近現實。通過精確調節量子生物電子隧道效應,這些巧妙的納米粒子產生了一系列的電信號,觸發癌細胞的自然自毀機制。」

目前,該團隊已經申請了專利,以便開始將這項技術轉化為最終的臨床應用。當然,要確保生物奈米天線對人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進行更加嚴格的研究和驗證。不管如何,這項研究依舊展示了量子治療法作為一種新技術與生物學溝通的橋樑,更打開量子生物學在醫學領域的無限可能,使人們對未來的癌症治療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癌症療法突破:科學家發現讓癌細胞自毀的「殺手開關」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種新的癌症治療策略,仿佛找到了一個隱藏的「自爆開關」來打開通往腫瘤核心的秘密通道。這個策略利用了一種稱為Fas(或CD95)的「死亡」受體上的一個定時炸彈,一旦被正確的抗體激活,就會引發細胞的程序性自我毀滅。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精妙的實驗,並找到了特定的抗體,這些抗體一旦與Fas受體結合,就像按下了細胞的「自毀按鈕」,引發細胞自我爆炸。這種過程在實驗室的卵巢癌模型和多種腫瘤細胞系中表現出了驚人的效果。免疫學家辛格博士(Jogender Tushir-Singh)解釋說,這種抗體綁定到Fas受體的特定部分,基本上就是細胞的「終結者開關」。

這項研究的驚人之處在於,一旦這個免疫檢查點被打開,其他癌症療法(比如CAR-T療法)就可以深入腫瘤核心進行攻擊。CAR-T療法的原理是重新編程人體自己的T細胞,使它們能夠綁定並攻擊特定類型的癌細胞。但這種療法在面對被稱為「旁觀者」的細胞時通常束手無策——「旁觀者」細胞泛指那些缺乏可用於識別腫瘤標記的細胞,也就是它不好對付的原因。

現在,這個問題似乎找到了解決方法。UCD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兩種工程化抗體,這些抗體在附著到Fas受體並引發旁觀者細胞自毀方面表現出了極佳的效果,這不僅在卵巢癌模型中有效,還在實驗室測試的許多其他腫瘤細胞系中都是如此。研究人員所開發的Fas配體能夠同時攻擊Fas受體的兩個關鍵部位,這些部位為未來藥物靶點提供了潛力。

如果未來CAR-T細胞能被編程以針對旁觀者細胞上的這些受體部位,那麼這種療法對腫瘤的治療可能會更加有效。辛格博士強調,瞭解患者的Fas狀態在考慮進行CAR-T治療之前至關重要,這不僅是評估CAR-T治療效果的關鍵標誌,也為開發激活Fas、選擇性殺死腫瘤細胞的抗體以及支持固體腫瘤中的CAR-T細胞療法奠定了基礎。這項研究的成果發表在《細胞死亡與分化》期刊上,開啟了癌症治療的新篇章。

參考論文:

1.Characterizing the regulatory Fas (CD95) epitope critical for agonist antibody targeting and CAR-T bystander function in ovarian cancer.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延伸閱讀:

研究揭示:「牛肉」和「乳製品」中的營養素 可助抗癌免疫反應

芝加哥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存在於牛肉和乳製品中的一種長鏈脂肪酸,稱為反式異油酸 (Trans-Vaccenic acid),能提高 CD8+ T 細胞滲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的能力。這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顯示,血液中TVA水平較高的患者對免疫療法反應更好,這意味著TVA可能作為一種營養補充劑,幫助癌症的臨床治療。

該研究團隊通過檢測約700種來自食物的代謝物,建立了一個包含235種生物活性分子的「血液營養」化合物庫。他們篩選這個庫中的化合物,以評估其對激活 CD8+ T 細胞和抗腫瘤免疫的影響。在人類和小鼠細胞中評估六大候選化合物後,他們發現TVA表現最佳。

TVA是人奶中最豐富的反式脂肪酸,但人體無法自行產生。約有20%的TVA會被分解成其他副產物,剩餘的80%則在血液中循環。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細胞和小鼠模型的實驗發現,TVA豐富的飲食顯著減少了黑色素瘤和結腸癌細胞的腫瘤生長潛力。

這項研究用了一種新的技術,叫做「KAS-seq」,來觀察單鏈DNA,發現TVA能抑制細胞表面的一種受體(GPR43),這個受體通常是由腸道微生物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激活的。TVA還能激活一個叫CREB的細胞信號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細胞的生長、存活和分化。

他們還發現,只要把這個GPR43受體從CD8+ T 細胞中移除,這些細胞就失去了對抗腫瘤的能力。此外,研究團隊還分析了接受CAR-T細胞免疫療法治療淋巴瘤的患者血液樣本,發現血液中TVA含量較高的患者對治療有更好的反應。他們甚至發現TVA能增強某些免疫療法藥物殺死白血病細胞的能力。

這項研究表明,TVA可能成為一種飲食補充劑,幫助各種基於T細胞的癌症治療,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多吃紅肉和乳製品。研究人員還認為,可能還有來自植物的其他脂肪酸能通過類似的途徑產生同樣的效果。

這項研究還強調了「代謝組學」方法的潛力,幫助我們理解飲食中的基本成分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的。研究團隊希望建立一個血液中營養物質的全面庫,以了解這些物質對免疫和其他生物過程(如衰老)的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只有幾百種來自食物的代謝物最終在血液中循環,這表明它們在我們的生物學中可能具有重要性。看到像TVA這樣的單一營養素對特定免疫細胞類型有明確的作用,並且在整個有機體層面產生深刻的生理反應,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

參考論文:

1.Trans-vaccenic acid reprograms CD8+ T cells and anti-tumour immunity.NATURE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癌細胞真的喜歡吃「糖」?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呂玉如營養師

『醣』與『糖』

在解釋糖是否為助長癌細胞的甜蜜毒藥時,首先我們必須先分請楚的是『醣』與『糖』的差別。『醣』也是俗稱的碳水化合物,泛指各種在消化分解後可以產生糖的食物(例:全榖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以結構來做舉例的話,又可分為多醣(澱粉/膳食纖維)、寡醣(果寡醣、麥芽寡醣、異麥芽寡醣、半乳糖寡醣)、雙醣(蔗糖、乳糖、麥芽糖)、單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不是所有的醣類在人體都能被分解吸收,寡醣及膳食纖維即無法被人體的腸道消化運用,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如同腸道的清潔工。除此之外,因為可以被腸道中的細菌分解發酵,而成為培養腸道好菌的益生質。不同結構的醣類在吸收速度上也有快有慢,而最快的就是單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所謂的『糖』,簡單來說就是單醣和雙醣的總稱,單醣也是體內消化吸收速度最快的。飲食中常見的『糖』為:二砂糖、黑糖、紅糖、白糖、冰糖等,這些糖其實都是從「蔗糖」精製而來的(根據加工精製程度的不同)。現今市面上亦有人工合成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常添加於市售飲料中,對於食品廠商來說相比蔗糖之下,高果糖玉米糖漿甜度更高但成本卻更低。但必須注意的是果糖代謝幾乎完全靠肝臟負責,吃太多果糖除會對肝臟造成負擔,也與形成尿酸,造成痛風,腎結石有關。

食物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高低取決於食物在消化水解後所產生的單醣被吸收的狀況(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慢的數值)。以膳食纖維來說,其GI值就是0。高GI值的食物,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而與糖尿病或體內發炎現象有關。單醣或雙醣類(例:精緻糖)因為消化時間短,GI值較高。但要強調的是低GI值食物不完全等同於低熱量食物,這是必須要注意的。 低GI值的食物,通常含有較高纖維含量,如:大部份的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類;高GI值的食物,如:白米/糯米/麵包/地瓜/芋頭/馬鈴薯/果汁/甜點糕餅/飲料。

癌細胞真的喜歡吃『糖』?

目前在此類文章中,最常被轉載的就是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第555期『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解開癌細胞代謝機制』,此篇文章的研究結果為:『有別於正常細胞以有氧呼吸途徑產生能量,癌細胞僅以少量的葡萄糖進行有氧代謝途徑,其餘大部分的葡萄糖都進行糖解作用,變成乳酸,從而促使腫瘤生長。在氧氣充分之下,絕大部分的葡萄糖通過PKM2酵素的轉化會成為能量與二氧化碳。但是當致癌因子JMJD5酵素出現後,會與PKM2酵素結合,轉化為腫瘤形態之PKM2酵素,讓細胞產生乳酸,使得PKM2酵素失去守門人的功能,形同將門關上。這一作用改變了癌細胞的新陳代謝途徑,結果堆積在門外糖解作用的中間代謝分子正好有利於癌細胞增生所需之原料,如氨基酸、核酸及脂質,這就是為什麼過多葡萄糖的攝取會促進腫瘤生長的原因。』

這樣的研究結果要與『癌細胞喜歡吃糖』這個標題連結在一起,似乎太過於片面。我們可以從Klement與Kämmerer(2011)的文獻整理及Emond等人(2014)所發表的文章來得到解釋。當吃進高GI值的食物時,在消化水解後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此時會刺激胰臟ß-細胞分泌胰島素進而調解血糖。過多的胰島素會促進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的合成,當胰島素過度分泌及IGF-1合成增加時會刺激癌細胞增生與抑制癌細胞凋亡,因而促進腫瘤惡化。

結論

總結以上,癌細胞並不是真的喜歡吃糖,而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改變飲食內容與增加運動量來減緩血糖上升速度,進而間接降低腫瘤惡化風險。

(1) 改變飲食內容:多攝取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例:蔬菜/以糙米等未精緻全穀類取代白米)及降低精緻糖類攝取(例:市售飲料/果汁/甜點/糕餅)。用水果代替果汁,減低糖類攝取。

(2) 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與改善胰島素阻抗,同時也降低了IGF-1的合成。除改善飲食內容外,適度運動量的搭配也是需要注意的。

補充維生素D可以防癌嗎 ?

保羅

20世紀初的一些研究發現,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居民,癌症死亡的風險較高,可能與缺少陽光照射導致維他命D缺乏有關。

在1990年代,美國的一些觀察性研究也發現,結直腸癌的死亡率與平均每日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有關。隨後的一些研究也發現陽光和維生素D缺乏會增加包括結直腸癌、攝護腺癌和乳癌死亡風險。然而,補充維生素D是否會降低癌症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存在很大的懷疑。

2010 年開始,日本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浦島博士/醫師等人進行了一項Amaterasu臨床試驗,招募了消化道癌症患者共417名,分成每天攝取2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以及或安慰劑兩組,研究結果於2019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兩組的 5 年無復發存活率分別為 77% 及 69%,無統計學上意義差異。

2021年,研究人員將此隨機臨床試驗二次分析,首先他們將消化道癌症腫瘤基質中包括CD3+、CD4、CD8+、CD45RO+ 和 CD56+ 的免疫細胞,根據高、低密度分成「上半」和「下半」兩個亞組。結果發現,在消化道癌患者中,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腫瘤基質中已經有足夠的免疫細胞浸潤的「上半」亞組患者的復發風險,但是對於沒有足夠的免疫細胞浸潤的「下半」亞組患者沒有幫助。也就是說,補充維生素D對免疫力強的患者還是有益處的。

p53基因是一種抑制癌症基因,產生p53蛋白可以防止細胞變成惡性,而癌症巧妙地突變了這個基因,突變的p53蛋白促進癌症生長並對癌症治療產生抗藥性。因此研究人員針對這個問題進一步研究,他們納入了Amaterasu臨床試驗中,包括食道癌、胃癌、小腸癌和結直腸癌的392名患者。其中,維生素D補充劑組241名,安慰劑組有151名。他們測量了血清中的抗p53抗體和癌細胞核中積聚的p53抑癌蛋白的濃度,分析對消化道癌症復發或死亡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2023年的「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開放」上。

試驗結果顯示在p53-抗體陽性組中,維生素D組和安慰劑組的復發或死亡率分別為19.8% 和33.9%,五年無復發存活率為77.2% 和60.0%。在調整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和病史後,發現維生素D組降低了53%的風險。 在p53-Ab陰性患者中,分別為21.3% 和22.1%,五年無復發生存率75.9%和72.5%,都沒有統計學上意義差異。

而在非p53免疫反應性的272名患者中,兩組在復發或死亡率,以及五年無復發存活率,都沒有統計學上意義差異。

這項研究發現,與具有抗體但沒有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患者相比,免疫力強、並具有抑制p53突變的p53抗體的消化道癌症患者,如果每天服用2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則有可能提高2.5倍以上的癌症存活機會;而那些沒有產生抗體的患者,即使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也沒有效果。總之,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對於免疫力強的消化道癌症患著可以降低復發或死亡的風險,但是要注意長期服用所帶來的副作用!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一天需喝8大杯開水? 體重公斤數乘30毫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今年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人體約有3分之2體重是由水構成,可見「喝水」對人類的重要性。專家指出,水分約占人體的60%至70% ,至於確切數字,還須取決於年齡。人體透過尿液、汗液、糞便和呼吸來排出水分,所以必須透過不斷地進食來補充水分,而消耗的水,大約有3分之1來自食物。如果不補充水分,身體就會開始脫水。


1944年,兩名科學家拿自身做「戒水」實驗,分別戒了3天和4天,其間只吃乾燥食物。在實驗的最後一天,這對科學家出現了吞嚥困難,他們的臉色變得緊繃和蒼白,所幸在情況惡化邊緣,即停止實驗。

「一天到底要喝多少水?」有人說8大杯,有人說2000毫升,也有人說要喝到3700毫升。

好食課創辦人林世航營養師說,依據年齡不同,身體的水分含量約為50%至70%,成年人約在60%左右,水分影響許多生理作用,長期輕微的脱水,與「慢性疾病」風險有關,所以維持「水分平衡」,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要。

人體水分流失,有兩種方式,一為「有感流失」,指人體有感覺的水分流失,譬如流汗、尿液、糞便等,但因為流汗與環境溫度、溼度有關,難以直接估算,僅能大致估算尿液(500至1000毫升)、糞便(100至200毫升)。另一種為「無感流失」,指水分以無感方式散失,例如從體表、呼吸,以水蒸氣或者極小水滴型態蒸散流失,一天約有450至1900毫升水分流失。

攝取量是指總水量  維持水分平衡

人體會以口渴、排尿等方式,維持水分平衡外,人體在新陳代謝中,也會透過化學作用產生水,稱之為「代謝水」,以尚未有大量流汗狀況計算,我們每天約要補充1050至3100毫升的水,才可維持水的平衡。

林世航引用美國農業部「營養素攝取綱領」中建議,成年男女每天分別要攝取3700與2700毫升水分,這也被引述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中。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資料則分別為2500與2000毫升。

林世航說,水分的建議攝取量是指「總水量」,畢竟,人們生活中的水分來源非常多元,從飲用水、咖啡、牛奶、湯等液體到食物,都含有水分。他認為,這些都應該被包含在一整天的「水分攝取」中,因此可將水分來源分成「液體水」與「食物水」兩種。

林世航表示,每個國家食物種類差異大,歐洲國家食物可提供水分約占20%至30%,如果是亞洲國家,如華人飲食,加上「湯」,約可達到40%。

若以美國農業部水分建議攝取量,食物水以30%計算,男生和女生需要另外攝取2100與1500毫升液體水,才能維持水分平衡;也有營養學家、醫師提出簡單計算方式:「每公斤體重30毫升,就是一天所需要的水量。」

如以女生50公斤、男生70公斤計算,一天大概要攝取1500與2100毫升「液體水」。

喝各類飲品不過量  獲取各種營養

「飲料、湯算不算喝水量?」林世航肯定地說「當然算!」這是液體水的總量,因此都計算在內。所以如果每天喝咖啡、果汁或湯等,其實就不須再強迫自己「額外」多喝8杯白開水。

林世航強調,水的來源有很多種,若可從飲品中獲得其他營養素,如綠茶的兒茶素、咖啡的綠原酸,再搭配喝白開水,也是不錯的選擇。「只要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像是熱量、糖、鈉、咖啡因等,任何形式的飲用水,身體都會予以接收和利用。」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何謂素,何謂齋 (天廚妙供)

何謂素:一切植物性食物除去了蔥、蒜、洋蔥、韭及興渠(興渠又叫阿魏,產於印度)等五辛,稱為真正的素食。五辛雖具有「殺菌」之用,但它帶有刺激性的穢濁之氣,會助長人們利慾之心與淫念;而其辛烈的性質,又會增長人們的瞋怒與暴躁。早在三千多年前佛教就反對食五辛(請參閱永斷五辛)。有五辛的食物叫做葷,葷即臭的意思,所以不但佛教反對食五辛,甚至中國的一些醫書如「本草拾遺」,都認為食五辛有害。

五辛含有蒜素化合物,它是植物化合物之一。植物化合物有多種,其中有:類胡蘿蔔素,跺化合物、異硫氰酸酯、生物類黃酮和蒜素化合物。這些植物化合物同樣具有抗癌抗感染的功效。但是其餘四種則沒有「熟食發淫,生食增恚」之弊。大智慧佛陀一早已指出五辛的弊端,我們凡夫智慧絕不會高於佛陀,但是仍有受了佛戒的弟子以大蒜能「殺箘」為藉口而嚼食大蒜或大蒜製劑。另外,淡菜、蠔豉和蛋,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不是素。

何謂齋:過午不食謂之齋。午時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午時過後,牛奶及豆漿也不喝才名為過午不食。當然,葯物及解渴用的去了渣滓的果汁除外。佛陀要他的弟子過午不食,一直以來被所謂有識之仕譏為不必要的苦行。但是中國古代養生之仕強調「早飯要飽,午飯要好,晚飯要少。」還有「夜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坐禪人若過午不食,不但少妄想,而且不會昏沈,容易入定。


薯仔汁救苦救難

日本禪宗高僧富澤知芳大師,提倡馬鈴薯鮮汁療法,有顯著的神奇藥效。

原來德國人自古以來已採用此法,醫治胃病與便秘等。

特點:沒有任何副作用,高營養健康食品,迅速吸收和排毒,令食慾增加,補氣恢復體力。

功效:

   1. 防治癌症,抑制癌細胞生長。
   2. 防治肝臟病、腎臟病、胰臟病、胃潰瘍。
   3. 防治非典型肺炎、心臟病、高血壓。
   4. 恢復體力,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和自癒能力。
   5. 恢復眼睛疲勞,消除眼睛乾燥,令雙眼亮麗。
   6. 治癒腰痛、肩膀痛、膝痛。
   7. 排除體內毒素,美容顏潤皮膚、治肥胖。
   8. 根治便秘、痔瘡,根治口臭、胃酸、減低月經痛。

案例舉幾個:
1. 高齡癌婦迅速康復

日本松宮數子女士,80歲,患了顏面皮膚癌,做過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後來喝薯仔汁,得到康復:

「1986年,我的左眼下凹處長出一個硬塊,經過醫師診斷指出是皮膚腫瘤。7月3日手術摘出,自從7月10日以後,為了防止再患也接受放射線療法。

「但是每次接受放射療法時,身體非常沈重,所以苦不堪言。其中最嚴重的是,全身懶散,因此放射線療法不可以再繼續做下去了。

「剛好那個時候娘家收到一份報紙,其中報導薯仔生汁治癌有效的消息。由於長女偶爾會住在薯仔生汁療法提倡者富澤知芳先生的住宅附近,所以我立刻去拜訪富澤先生,接受詳細的薯仔生汁製作方法,並立刻喝。

「每天在早餐和晚餐前,總之就是在肚子最餓的時候各喝下一杯生薯仔汁。

「起初我連擦薯仔碎汁的體力都沒有,但是持續每天喝的情況下,體力漸漸好轉,疲勞感和懶散的情形也消失了。自從取下腫瘤後,眼睛下面的皮膚狀態也完全好起來了。到醫院接受例行檢查時,藥師則說:『非常乾淨』。

「自從手術以來已經過了6年,我也已經80歲了。皮膚腫瘍從未再患,而且過得很快樂。」
2. 20年口臭頑疾根治

彭先生45歲,20年來口異臭,給社交帶來極大煩惱,中西醫治療無效,去年經親友熱心推介服用新鮮薯仔汁,當時半信半疑試一試,每天清早空腹飲500cc,2個月後口臭完全清除,人變得自信了,解除了他20年來的苦惱。
3. 肝炎、花粉症、濕疹

須女士68歲,患慢性肝炎、花粉症、濕疹。醫生分析斷定她肝炎惡化,會使食道、胃腸易患癌症。須女士的父親、叔父、叔母和姐姐都因癌症而去世,她很擔心自己也會得癌症。

當她看到薯仔鮮汁對治療癌症有效的文章之後,就毫不猶豫隨即把薯仔配合蘋果一起榨成鮮果汁,不久,奇蹟出現,2個月後檢查:「病情穩定」。4個月後檢查:「接近正常」。除了肝炎顯著改善之外,還有兩件值得慶幸的意外收穫:

第一:她長年受花粉症的困擾,今年春天沒有出現這種症狀。

第二:以往手腳一吹到冷風,就會出現紅疹,非常痕癢,又稱濕疹。今年卻一次也沒有。

這都是飲薯仔鮮汁的功效,體質獲得改善,身體的自癒能力增強所致,須女士現在心情非常愉快。
4. 40年白眼球赤熱,3個月根治

林先生58歲,從17歲開始雙目常赤熱,中醫診斷是「肝經積鬱」,服藥多年無效。西醫診斷說是城市空氣污染導致,最好移居鄉村,但是居住鄉村十幾年,眼未見好轉。

由於白眼球長期充血呈紅色,朋友戲稱他外號叫荔枝眼。他開始清早空腹飲500cc鮮汁,一個月後雙眼明顯好轉,赤熱減退。3個月後,雙目黑白分明,從此再也沒有赤熱的現象。
5. 濕疹不藥而癒

一位叫做萱文的香港媽媽報告:

「小兒今年12歲,自出世後,一直被濕疹嚴重困擾。痕癢難當,常用手抓患處,弄到頭破血流。3歲後濕疹大部份在頸項、手和腳部,尤其是手和腳的肘部。常在夜半時痕癢得坐起床哇哇痛哭,抓致肌膚爆裂,流血和流膿;大熱天也被迫穿上長袖衫褲,行路時手腳皮膚接緊,不能靈活伸展。身心嚴重受傷害,人際關係也嚴重地受影響。

「父母每晚不敢熟睡,不敢轉身,捉住他雙手,以防他抓損自己,令致半身麻痺僵硬。但也未及小孩吃苦,每日洗澡時,當水點沾濕他身上患處傷口,緊緊咬著牙根,眼淚大行大行直流,痛苦表情令人刻骨銘心,那份痛楚非筆墨可以形容。12年來不論中西醫、坊間療法也嘗試過無數次,每次新療法或轉換醫生,起初稍稍見效,不出三次覆診,濕疹便打回原形,甚或更加嚴重,藥石罔效,心灰意冷。

「我在一次機緣下,幸運地遇上《馬鈴薯生汁療法新見証》一書,感到露出絲絲曙光,立刻嘗試搾汁給小兒喝。當晚他放了很多又長又臭的屁,睡得異常安寧,12 年來首次無須藥物幫助下,一覺睡到天亮。大約兩星期,臭屁不斷,痕癢明顯減少。現已持續大半年了,濕疹已痊癒達八成以上,剩下的只是舊疤痕和皮膚稍有點兒乾燥而已,現在他可以穿短袖襯衫上街、如一般小朋友一樣過正常生活!

「現在皮膚能夠有此成績,我已非常滿意和內心充滿無限的感恩!我會繼續給小兒喝薯仔汁,還加上糙米、紅米、麥片、素食和運動。

「有緣寫出此經歷,期盼十方眾生離苦得樂,身體健康!」

以上資料部分取材自《馬鈴薯生汁新見証》,香港實業出版,2006。
    

怎樣做 薯仔汁

材料:薯仔:大2-3個或小3-4個,最好有機。

做法:洗乾淨,連皮放入搾汁機內,搾汁,即飲。

溫馨提示:

    * 薯仔長了芽就有劇毒,絕對不可食用。
    * 如果初時覺得薯仔汁味道難以接受,可加蘋果(大的半個或小的一個)或紅蘿蔔(大的半條小的一條)同搾汁,攪勻享用;
    * 也可以加一個無花果同搾,增加甜味。
    * 每天早餐前空腹喝一次,如可能的話,晚餐前再喝一次,天天持續,直到病狀明顯有轉機為止。
    * 如身體太衰弱,無法一次過喝完200毫升,可分開幾次來搾汁。
    * 如果想有一些變化,加速排毒功能或食慾,可加1/4個檸檬或1個青檸同搾汁。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不是運動 60歲阿姨做1事中度脂肪肝全消!體重狂減10公斤 肝臟變健康


俗稱「肝包油」的脂肪肝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而減重是消除脂肪肝的關鍵;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一個案例,案例的女病患有中度脂肪肝,但一年後再檢查,脂肪肝竟然消失了!女病患透露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只做了1項改變,讓醫師也大感驚訝,這項改變不是運動,而是少吃水果。

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為一名60多歲的女性患者做超音波檢查,她去年檢查時發現有中度脂肪肝,但這次再檢查卻看到脂肪完全消失,肝臟恢復到正常狀態,而且一年內瘦了快10公斤,於是錢政弘醫師請教成功的祕訣,阿姨的回答是:「就少吃水果!」

只是少吃水果 沒增加運動 她中度脂肪肝全消失

錢政弘聽了非常驚訝,進一步詢問是否有多做運動,不料阿姨說,她以前有從事健走運動,但覺得沒什麼用,還是「少吃」差最多!原來阿姨1年前的體重是66公斤,長期有高血壓和中度脂肪肝,而且血糖逐漸上升,因此她決定減少水果的攝取量。

阿姨描述,她很愛吃水果,鳳梨、葡萄、芒果、西瓜等都很喜歡,甚至可以1天吃掉1顆鳳梨,後來知道水果糖分很高,又有血糖和脂肪肝問題,因此決定要少吃水果,減量為原本的2成,於是體重逐漸減下來,曾減到51公斤,最近才復胖到56公斤。她的先生也一起改變飲食習慣,體重從80公斤瘦到60多公斤。

錢政弘醫師表示,台灣水果香甜又多汁,好吃到很難自我控制,想找到比較不甜的都很難,他奉勸想減重的人,可以把水果視為與蛋糕同等級別的甜點,謹慎攝取。不過他也說,水果的營養價值高,攝取的分量要斟酌,也別「因肥廢食」。

每天建議2份水果 相當0.2顆鳳梨 2片西瓜

對此,營養師程涵宇則表示,1天獨自吃下1顆鳳梨的水果量確實過高,成年人的每日水果建議攝取量是2份,如果是活動量大或男性,每日建議熱量為2000大卡的人,應該要吃到3份水果。這位阿姨將水果的攝取量減為2成,是正確的作法,相當於2份水果。

1份水果是多少?程涵宇表示,水果1份相當於切塊水果的大半碗至1碗,熱量約60大卡,也可以用自己的拳頭換算,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大約是0.1顆鳳梨、1片西瓜,或半顆蘋果、珍珠芭樂,如果阿姨1天吃下1顆鳳梨,的確是太多了。

程涵宇指出,吃水果是獲得維生素C及植化素很好的選擇,水果中含有各種類黃酮、花青素等抗氧化增強身體保護力的植化素,容易因加熱而破壞,因此吃蔬菜並不能取代吃水果,但像這位阿姨對水果如此熱愛,也未免太過度了!慶幸的是,當她調整回正常的攝取量以後,體重和脂肪肝就明顯改善,可見得正確的飲食型態確實可發揮不藥而癒的效用。

控制血糖 針灸、中藥有一套

老化是自然現象,部分人隨著年紀增長會出現衰弱,衰弱往往兼有多種合併症或慢性病,包括糖尿病,嚴重衰弱將演變成失能。「少糖少衰老」,中醫可透過藥物與針灸,幫助民眾控制血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趙品諭說,根據研究調查,患有糖尿病的社區老年居民,相對沒有糖尿病的,有較高機會發生衰弱。

台灣糖尿病居十大死因,全國約有兩百多萬名病友,不管已邁入老年,或還在青壯年,都要懂得日常保養,以面對及預防衰弱。

以中醫角度,藉由體質上的定位,可用中藥來進行調理,幫助病友保養自己;初步可先從「氣虛」和「陰虛」體質著手,常用藥物如人參、西洋參、黃耆、山藥等,然而體質界定及中藥如何使用,仍須尋求合格中醫師確認。

除了藥物,屬於中醫特色的針灸穴位,也有其作用。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韓柏檉 降癌逆齡18招 比誰做的久

文/記者陳玲芳

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韓柏檉,藉由自身抗癌超過15年經驗,出書鼓勵癌友在生活中落實18個調養方式。他強調只要發揮「比誰做的久」的決心和毅力,就可以清除癌細胞,找回自癒力。


被台灣媒體譽為「抗癌心靈導師」的韓柏檉,二○○八年初罹癌至今,超過十五個年頭,一路太太幼香陪伴支持與鼓勵,人生由黑白轉為彩色;但無常之路迎面襲擊而來,太太在二○一七年七月卻因癌症過世。

在雙重的「狠痛」下,身為醫學院教授的韓柏檉,也明白了一些世間道理,他說「養生、防癌、抗癌,要做的事情幾乎一樣」,差別在於是否多了一項「進醫院看醫生治療」,畢竟所有人一旦回到家裡,都得要靠「自療」

調整飲食 放鬆心情

有關自我療癒,韓柏檉近年深深體悟「大道至簡」、「以道御術」的精神與哲理。他說自己打從娘胎就是「B肝帶原者」,病毒在他身上,大半輩子不曾離開。三十多歲罹患急性肝炎,五十一歲罹患肝癌,這個病毒對他的攻擊,終於達到最高點。因此,也從未想過「它」會消失。儘管如此,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他依然很努力做好健康促進、提升免疫力,讓身體處在「抗發炎」狀態。

「神奇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韓柏檉在台北醫學大學的體檢報告裡,竟然發現B肝病毒「不見了」(呈陰性)。

「什麼原因讓六十五年來的B肝病毒不見了?甚至產生抗體。」他心想,一定是自己的身體產生了一個「平衡調整」作用,「尤其是心情的愉悅、放鬆,還有調整飲食,盡量採取『自然飲食』方式,達到了最好的效果,真是感謝老天!」

持之以恆 練成習慣

這十多年來,韓柏檉都視「癌症」為「生命中意外的禮物」。同時也嘗試了許多新事物,一路走來收穫滿滿,充滿喜悅、幸福與感恩。

他說,這些過去從未做過的事,現在盡可能「持之以恆」地做,就能對身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幫助。他強調「次數是關鍵」,因為問題從來不是出在「方法本身」有多難,而是自己有多大意願去持之以恆,將以下十八種調養方式「練成習慣」。

1中西醫治療與保養

除了西醫治療,這十四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治療後的第二、三年後讓它成為養生保健的方法之一,主要是為了抑制B肝病毒的活躍,減少副作用及提升免疫力。

2靜坐冥想與深呼吸法

十年多來,每天固定做四十分鐘印度淨化呼吸,隨著所學事物較廣泛,練習呼吸的時間雖然變短,但已化為日常,睡前除了靜坐冥想,躺在床上也會做一、二十下深呼吸。

3溫涼水加粗鹽泡腳

十年來,盡可能每晚用一盆溫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十分鐘。過程中全身放鬆、腦袋放空,泡完腳後再靜坐十分鐘,提升副交感神經與免疫力,有助一夜好眠。

4閱讀

為了接觸更多健康養生資訊,十五年來閱讀了一百本以上相關書籍,愈讀愈有趣,也愈有心得。

5 聽聞經典

十三年來早晚有空就聽經、念佛號,有時會忘記,但想到就把它補回來。聽聽講經、基督教義也無妨,給自己反省時間與空間。

6公益助人

曾到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協助基金會推廣「全食物」觀念,幫更多人預防疾病,並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此一學術之外的公益職位,應證了「助人為快樂之本」。

7 清除負面細胞記憶

實踐《療癒密碼》,從作者亞歷山大‧洛伊德博士身上得到啟示與智慧。一有空就做十分鐘,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排除潛意識連結的負面情緒,幫助身體回復正常。

8 分享健康與傳播愛

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經驗,與讀書會學員一起成長。現在是與癌友見面「話療」喝咖啡,給癌友鼓勵與希望。去年十二月正式展開「韓教授環島話聊」公益講座,預計半年內完成各縣市分享。

9 持續運動

每天運動,每天步行三十分鐘、每周六天,是最簡單輕鬆的運動方法。現又增加每周打兩、三次網球,每次約兩小時。同時,也增加健身房重量與肌耐力訓練。

10 氣功經絡疏通

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一○八大懺拜或經絡敲打都很好,挑選自己適合的,持續去做,由「動」入「靜」的境界,會發現不一樣的身體與人生。

11 清血排毒蔬果汁

早期一周大約喝六天蔬果汁,十多年來每天都喝超過一千西西,因而贏得「全台最會打果汁的男人」封號,一杯裡有二、三十種食材,包括蔬菜類、水果類、辛香料類以及堅果種子類等,可以滋養身體細胞,幫助體內排毒。

12 每天至少兩餐蔬食

早餐幾乎無葷食,午晚餐偶有不便而外食或葷食,秉持「七少八多」(少油、少鹽、少糖、少加工、少外食、少魚肉、少便宜;多天然、多蔬果、多穀豆、多喝水、多運動、多大笑、多感恩、多祈禱)原則,一路吃出神清氣爽、「逆齡」發光。

13 營養保健品補充

每天服用足夠劑量的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夠量而不過量。

14堅果穀豆類

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三十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以幫助腸道蠕動、增強體力精神,已持續喝了十三年。

15 排便順暢

保持每天兩至三次排便,可透過大量喝蔬果汁、沖泡養生粉或蔬菜粉、喝天然鹼性礦泉水,以及運動,都有幫助。

16 好的睡眠

好的睡眠,能幫助身體修補細胞、 補充身體能量。每天睡前泡個腳、靜心、深呼吸,都是有好品質睡眠的關鍵。

17 默念天語

念天語就是「自我暗示」,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天助。

18靈修靈療

人難免遭受無形力量,或前世業障,以及外邪障礙,適度的靈修靈療,有助於內外心靈達到和解、平衡。懂得靜坐修行,便可以助人助己常保安康。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常吃4種食物 助你一夜好眠

常吃4種食物 助你一夜好眠

研究發現,影響睡眠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僅高達30%的人有失眠問題,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眠。專家推薦四種助眠、且能控制體重的好食物,大家三餐可以輪流吃。

健身營養師DGI黃威杰指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習慣不規律,身處高壓工作環境,往往回到家中都無法正常入睡;長期失眠,會大大影響日常工作表現,甚至人際關係也連帶變差。

黃威杰提醒民眾,想要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從「食物」下手。研究顯示,如果吃對食物,可以促進更好的睡眠品質,甚至在心血管健康、體重控制和血糖上,也能發揮重要功能。

*奇異果 奇異果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特別是維生素C、E、鉀和葉酸。有研究發現,睡前吃一兩顆奇異果,能改善入睡時間,增加睡眠時數,以及讓睡眠品質更好;因為奇異果含有幫助抗氧化的物質,以及可以改善「葉酸」缺乏問題,同時富含高濃度的「血清素」,這些都對於「改善睡眠」有很大幫助。

*酸櫻桃 酸櫻桃和我們平常吃到的水果甜櫻桃不太一樣,雖然兩種櫻桃對人體都有很大的健康效益,但研究發現,酸櫻桃含有更高濃度的「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剛好是調解我們睡眠的重要關鍵激素。

*牛奶 有許多研究顯示,睡前喝一杯溫熱牛奶,可以改善「夜間醒來」的次數,如果有難以「持續入睡」的問題,可以嘗試透過「喝杯牛奶」改善。因為牛奶富含「色胺酸」,經研究證明,可以改善睡眠和情緒障礙,因為色胺酸是血液中「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合成原料,直接影響了睡眠品質。

*堅果 堅果含有「褪黑激素」以及「鎂」和「鋅」,有研究顯示,褪黑激素、鎂和鋅的組合,可以幫助治療老年人失眠,半夜睡得更好。至於熱量問題,只要適量(約30克,一個手掌大小)就不用擔心。

黃威杰說,睡眠品質,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是「均衡」而且「規律」的飲食習慣,不但對健康有非常大的益處,對於淺眠、睡眠比較容易受影響的人,也有幫助。至於咖啡茶飲,應盡量在上午喝,下午與晚上最好完全避開「咖啡因」」攝入量,避免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持續影響到夜晚的睡眠。

噪音有顏色? 白、綠、棕、粉紅噪音都能減壓助眠

許多人使用「白噪音」幫助入睡,科學家指出,人為製造的噪音能夠減壓舒眠,甚至能創造更適合集中注意力的環境,提高工作效率。除了白噪音,近來還出現「綠噪音」、「棕噪音」、「藍噪音」以及「粉紅噪音」,都有類似的功能。

●聲音的顏色

聲音無法以肉眼觀察,因此「聲音的顏色」乍聽之下似乎違背常理;但科學家解釋,聲音不只有顏色,甚至還有氣味,這個原理稱為「聯覺」(synesthesia),意指當人的某種感官(例如聽覺)受刺激時,其他沒有被直接刺激的感官(如視覺和味覺),也隨之產生反應的現象。

人眼看到的顏色是可見光,而光是一種電磁波,刺激人眼產生電子信號後,由大腦「解譯」為各種顏色。低頻的光波為暖色調,高頻的光則為冷色調。白色則是由各種不同頻率的光混合而成。

科學家以相同的方法定義噪音,把噪音區分為白、綠、粉紅等不同顏色的噪音。

●白噪音風行已久

生活在現代社會,尤其是都會地區的人類,往往承受許多壓力,且面臨各種不同的噪音干擾,例如交通噪音、工程噪音、人為的喧鬧;這些因素會造成身心上的壓力,也讓許多人受失眠困擾。過去最常見的睡眠輔助方式之一是服用安眠藥物,但其副作用與對健康的危害讓許多人敬謝不敏;也因此,能夠幫助入睡的「白噪音」蔚為風行。

白噪音是以人為方法,製造頻率不同但功率一致的聲波,例如雨聲、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音或者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能阻擋阻擋其他噪音並幫助入睡。研究人員調查顯示,白噪音具有改善睡眠、減緩嬰兒哭鬧、提升工作效率、協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患者緩解症狀的作用。

●綠噪音大受歡迎

據「哈芬登郵報」(Huff Post)報導,與白噪音概念相同綠噪音,近來大受歡迎,也透過社交媒體廣為傳播,成為最新的助眠趨勢。綠噪音是白噪音的一種變體,專指頻率在500赫茲(Hz)左右的聲音;以實例來說,輕柔的海浪聲、瀑布聲和流水聲都可歸類為綠噪音。

報導指出,身處大自然對人類有益處,置身於戶外的綠色之中時,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品味盛開花朵的芬芳,聆聽潺潺小溪或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大自然的聲音或綠色噪音,能夠舒緩身心

臨床心理學家和行為睡眠醫學專家哈里斯(Shelby Harris)醫師表示:「綠噪音能夠掩蓋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聲音,還提升寧靜感,讓人更容易入睡。」

●其他顏色的噪音與作用

除了白、綠噪音,科學家也依據不同頻率的組成把噪音區分出粉紅、藍、紫、棕(布朗)等顏色,甚至還有「黑噪音」,並彙整出各種顏色噪音的作用。

「棕色(brown)噪音」是渾厚低音頻率的聲音,科學家解釋,粽色噪音的英文「brown」其實不是指棕色,而是指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也就是植物學家布朗(Robert Brown)發現花粉在水中的不規則運動。由於棕色噪音的聲音信號的圖形表現與布朗運動模式相同,因此被定義為棕色噪音。據信,棕色噪音可幫助集中精力,有助睡眠,幫助患有神經多樣性病症,例如ADHD的患者自我調節。

「粉紅噪音」由白噪音與棕色噪音混合而成,被認為是比較「溫柔」的聲音,與白噪音相比,粉紅噪音的低頻信號較強,高頻信號較弱。一些研究人員宣稱,粉紅噪音有助增加深層睡眠的時間,調節腦波,讓睡眠更安穩,進而提升記憶力。

「藍噪音」以高頻信號為主,與粉紅噪音相反,常見的例子是嘶嘶的噴水聲。研究人員表示,藍噪音可用來減少聲音工程中的失真。

「紫噪音」則是把藍噪音的高聘信號進一步增強,低品部分進一步抑制。這種聲音能夠掩蓋許多耳鳴患者聽到的高頻,因此研究人員已嘗試用其治療耳鳴。

「黑噪音」則被視為一種有危害的噪音,又稱為靜止噪聲,是在20kHz以上的有限頻率範圍內,類似超音波的噪聲,其頻率過高,人耳通常無法感知。

●其他助眠建議

專家強調,改善睡眠品質不能只仰賴人為的噪音,應從影響睡眠的各項因素著手,例如身體狀況、工作壓力、居住或睡眠環境。長期依靠音量過大的白噪音,可能導致聽力和認知功能受損,引發耳鳴,應審慎使用。

睡眠基金會(Sleep Foundation)也提供一些幫助睡眠的建議,例如確保每晚在相同的時間就寢,避免在夜間攝取過多咖啡因,睡前不要吃太多食物,以及睡前嘗試一些促進睡眠的食物。另外,調暗燈光、避免使用電子裝置、適當地運動、深呼吸等方式,都能幫助入睡及提高睡眠品質。如果嘗試多種助眠方法仍無效,應向醫師或睡眠專家等專業人士求助。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白米、黑米、紅米、糙米、糯米、小米 6種營養大不同

編輯: 編輯部

日期: 2023-06-22

米有很多種類,除經常食的白米外,還有黑米、紅米、糙米、糯米、小米等。有人說白米對健康不好,有人說要食有色米,其實形形式式的米營養成份、功效也不同。辛苦工作都是志在搵餐飯食,當然要識分邊種米最有營。

Text/Kio

資料來源:尚營坊高級營養師黃凱詩、註冊中醫師陳俊傑

糯米最暖身!

不論黑白糯米,都偏溫偏補,有溫胃、暖身、驅寒的作用,所以坊間都愛在冬日食糯米飯、飲糯米酒補身。不過,中風、有感冒、有風症、皮膚痕癢、患風濕骨病都不宜食糯米;此外,糯米黏滯難消化脾胃不好都不宜食用。

假如想煮糯米飯食用,可以混合一米白米,以防太溫補或消化不良。

【米營養比較】一文看清白米、糙米、紅米、黑米、野米的分別!

黑米至強抗氧化能力!

白米、糙米、黑米、紅米,雖然同是稻米類,但黑米和紅米是有色米,米的顏色主要來自花青素,所以越深色的米就會有越多的花青素,所以黑米的花青素最多,抗氧化能力最好。

小米最通便便!

原來每100克的小米就有8.5克纖維素,絕對是預防便秘的好幫手,其次是黑米、紅米、糙米。它們的共通點是保留了米糠層,除了纖維,更有鋅、鉀、鎂、磷等營養素;米糠層越厚,纖維含量越高。

小米養腎補腎,可以利尿,有助下胃氣、落隔,但胃寒人士不宜,即平日吃沙律、生冷食物會有不適或見頭暈的朋友不可食用太多,因它微寒。一個月或以下的初生BB,謹記要煲爛至漿糊狀才可食用。

白米都有好處!

白米的營養價值最低,但在中醫的角度容易消化,脾胃弱的人士都可以進食。一般香港的白米都屬平性,不寒不熱,並有補中益氣的作用。

當中糯米黏滯難消化,在營養學角度是因為它的澱粉質排列情況較其他米種多分支,所以消化酶要處理的時間、消化過程也比較長。

為糯米伸冤!

很多人認為糯米比較肥,是因為進食糯米後有飽滯感,其實糯米與其他米的熱量相近!大部份的米,每100克約有360至370卡路里(60克米 = 1碗飯),熱量相差不大。

平日吃甚麼米最健康?

傑醫師說,現代人大部份都脾胃差,吃太多粗糧會肚脹、難消化,食太多反而會肚脹胃脹。建議應食用白米為主,約佔7至8成,粗糧佔2至3成。

平日吃甚麼米最健康?

營養師黃凱詩也認為一下子攝取太多纖維會導致肚脹不適、消化不良等。建議大家應該循序漸進改變食米飯的習慣,例如煮三色米飯,以將黑米、紅米、糙米混合,以1比3的分量加入白米之中煮飯,待身體適應後,再將黑米、紅米、糙米的份量加至與白米相等。

但要留意的是,一般不建議用糯米和小米為主要糧食,因糯米難消化,而小米則蛋白質含量很高(每100克有11克),會用了肉類攝取的限額,只建議素食者用來補充蛋白質。

紫米、黑米、紅米,除了顏色還有什麼不一樣?

2019.03.26

紅米、紫米、黑米,一片白米中,有色米顯得不同。其實台灣有好多原生種的有色米,近年來因為富含花青素逐漸受到重視,尤其紫米更是女性補血的好食材。不過有色米除了顏色不同外,我想口感應該是不一樣的吧?相較於白米,覺得比較陌生耶,該怎麼煮?可以做什麼料理?

CNS定義:「有色米為糙米,表皮層呈紅、紫顏色者,屬品種特性。」

米以顏色來分可分為兩種,「一般米」的糠層是黃色、褐色,就是我們一般吃的白飯;而「有色米」因為有花青素,所以在糠層上呈現出漂亮的紅、紫、黑色,不要小看這繽紛的顏色,色澤愈深,花青素可是愈多喔。有色米正因為這層顏色各異的米糠,在營養上與白米有了不同,吃的時候當然要保留這層珍貴的米糠,所以黑米、紅米這類的有色米,依加工方式區分屬於糙米,可稱之為有色糙米。若磨掉米糠層,有色米看起來就和一般白米無異,營養也隨之減少囉!

米糠上的花青素到底有何特別呢?為什麼一定要保留它呢?最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甚至是維生素C、E抗氧化能力的數十倍!而且可以清除自由基,減低對人體的傷害;此外,有色米的微量元素如鐵、鋅、硒等,也高出一般米許多喔!所以有色米除了為料理增添色彩外,也可以補充營養素。

《黑米、紫米、黑糯米》

首先來分清楚最容易搞混的黑米、紫米、黑糯米,他們是同一種米嗎?搜尋資料、詢問專家後,整理成表格。

黑米與黑糯米有什麼不同?

其實有色米通常都有分糯性或非糯性,以目前國內栽培的黑米來說,一般多為具糯性的黑糯糙米(亦稱黑糯米、紫米),但也有非糯性的黑米品種。所以黑米並不等於黑糯米,但黑糯米是黑米的一種;而紫米就是一般人俗稱的黑糯米。

被譽為「米中極品」的黑米

黑米

這次試吃的黑米是屬於秈米種,並非大家常聽到的紫米或糯米,所以黏度並不會像糯米那麼高,也不會像糯米一樣容易脹氣。黑米因為很稀有,極為珍貴,在古代是用來朝貢的貢米,只有皇帝能夠享用,被譽為「米中極品」。黑米含多種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鈣、磷、鐵等礦物質,都是一般白米的1-3倍。更重要的是具抗氧功能的花青素,與豐富膳食纖維幫助消化,而且熱量只有一般糙米的一半!

如何煮:將黑米及白米1:1煮,煮熟後悶一下子,跟平常煮飯的步驟一樣,就能輕鬆在日常吃飯攝取更多的營養素囉!

女性養身甜品紫米粥,用的就是黑糯米。

黑糯米(紫米)

黑糯米又稱紫米,看字面上好像有點難理解,但它在我們日常飲食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喔!一般早餐吃的黑飯糰、養身甜品紫米粥,用的就是黑糯米。

黑糯米因種皮層含有花青素而呈現紫黑色,比一般糯米含有更多纖維,是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的傳統農作物,原稱「黑粟米」,不易種植,產量不高。其所含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是身體無法自行合成或轉換的必需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維護皮膚組織,還有抗氧化、抗發炎、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此外,豐富的維生素B1、菸鹼酸及鐵質,非常適合女性、尤其是產婦食用喔!

如何煮:黑糯米用途與白糯米差不多,以甜點居多,冷熱都適宜,如八寶飯、八寶粥、麻糬等,通常加入桂圓、紅豆、白木耳、紅棗等配料,口感層次更豐富,烹煮前,黑糯米、蓮子、糯米需先浸泡1天,比較容易熟透,方便老人及小孩咀嚼。

紅米富含的營養對女性極佳,被稱之為「做月子的米」。

紅米(紅糯米)

阿美族的傳統食物,他們稱之為「做月子的米」,營養豐富,尤其對產婦的滋補特別有效果。每年7月收成,只收一季。由於栽培管理不易,每公頃產量僅二千公斤左右,採收時需花費較多的時間與成本,連阿美族本身都只在重要傳統節慶上才會使用。紅糯米富含維他命A、E、胡蘿蔔素、鐵、蛋白質,是維護眼力及女性滋補的天然營養食品。

如何煮:以紅糯米1:白米3的比例一起烹煮,或是煮飯時撒一點和白米一同入電鍋,建議煮前至少要先浸泡1小時。

《洗米水變黑是買到假米嗎?》

清洗紫米時,發現水變得像葡萄汁般、從淡紫至深紫的顏色,你一定有懷疑過是否經過染色或添加色素吧!?

其實紫米外層果皮、種皮及糊粉層含有花青素,會溶於水,因此洗米水會有顏色,所以洗米水變黑不必驚慌。

如果擔心,其實一個動作簡單就可以分辨真假。用手指摳除紫米的外層,如果顯現白色,就是真的紫米,染色的假紫米,染色劑會浸入白米內部,造成裡面也是紫色的。

【米營養比較】一文看清白米、糙米、紅米、黑米、野米的分別! 作者信諾團隊

我們常以米飯作為主食,而除了最常見的白米外,其實還有糙米、紅米、黑米和野米等不同種類的米,那麼你又知道哪一種的米最健康嗎?信諾Smart Health為你整合不同種類米的營養價值和好處,一起來了解更多吧!

各種米的營養價值

各種米的功效

1. 白米:容易消化

由於白米收成後,已經進行加工並除去穀殼、麩皮和小麥胚芽,口感軟熟、容易消化,因此即使是消化健康相對脆弱的長者、小朋友、病患人士亦適合食用。但其營養效益就不及其他種類的米,白米主要營養為碳水化合物,可以帶來飽腹感及為身體補充能量。不過糖尿病人士就要特別注意進食白米的份量,以免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及澱粉。

2. 糙米:維持血糖穩定

糙米其實是在加工過程中保留了麩皮和小麥胚芽的白米,屬於全穀物,口感較白米硬。糙米含有豐富纖維,有效幫助消化及預防大腸癌等腸胃疾病,另外糙米的升糖指數GI值低,能讓血糖不再大幅度波動,維持血糖穩定,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3. 紅米和黑米:抗氧化

黑米和紅米屬於有色米,含有豐富花青素,可以協助身體抗氧化、降血壓,以及預防老退化和二型糖尿病。另外紅米和黑米的加工過程亦保留較多穀殼,因此亦含有豐富纖維和蛋白質,整體比糙米和白米更有營養。

4. 野米:高膳食纖維、幫助消化

野米又稱菰米,外殼軟薄,是不用打磨即可食用,保留了大量膳食纖維、蛋白質等營養價值,能幫助消化,改善便秘問題。而且野米亦含有豐富礦物質,能夠協助身體抗氧化和降血壓。另外,不少素食人士都會進食野米來攝取鐵質,以預防缺鐵性貧血。而因含大量的磷質和鉀質,野米並不適合慢性腎衰竭患者、腎病患者,以免影響身體機能。

進食米的注意事項

怎樣吃米最健康?

不同種類的米營養價值和功效亦各有所異,想簡單地改善健康,可以在煲煮米飯時,按照需要混入不同比例的糙米、紅米、黑米、野米。

正確的溝米方法

雖然留有穀殼的米比白米更有營養價值,但亦因為保留穀殼,糙米、紅米、黑米、野米都較難消化,進食過多反而會導致肚脹胃脹、難以排便。因此建議以兩份有殼米(即糙米、紅米、黑米、野米,單一搭配或混配皆可)加入八份的白米,即2:8的比例來溝米。另外如果想米飯更加軟熟,可以先將有殼米浸水約45分鐘,並加長煲煮的時間。

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維生素D可以降低患癌風險嗎?

• Mike Wang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18;4(4):183-183 doi: 10.14218/MRP.2018.083

美國克瑞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與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增加維生素D水準可能降低女性患癌症的風險,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的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這項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資助的研究是一項隨機的臨床試驗,研究補充維生素D對所有類型癌症的影響。

這項為期4年的研究對內布拉斯加31個縣的2303名55歲以上、絕經後的健康女性隨機分組。實驗組每天服用2000 IU的維生素D3和1500毫克鈣,這裡要強調的是,實驗組每日服用的維生素D3劑量約為美國政府推薦的膳食標準(RDA)的三倍(RDA建議70歲以下成人每日攝取量為600 IU,71歲以上為800 IU)。對照組則給與相同劑量的安慰劑。

相比對照組,實驗組,即給予維生素D3和鈣補充劑的女性患癌症的風險降低30%。在進一步的分析後發現,在研究期間患癌症的女性血液中的維生素D水準,特別是25-羥基維生素D(25(OH)D),明顯低於本研究中保持健康的那些女性,即血液中高水準的25(OH)D與降低癌症風險有關。在補充維生素D3和鈣劑的情況下,受試女性血液中的25 (OH) D濃度越高,她們患癌的風險就越低。

研究剛開始時,被測試女性血液中的25(OH)D 平均水準(33 nanograms/milliliter, ng/mL) 高於通常的目標水準(20-32 ng/ml)。這表明,比目前推薦範圍更高的維生素D水準可以大大降低患癌症的風險。研究人員認為,人體大部分細胞發揮正常功能都需要維生素D,如果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正常細胞轉化為惡性細胞的可能性會增大。

曬太陽時人體可以自己製造維生素D3,但防曬霜會阻礙維生素D的產生,同時,現代人更多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所以很多人都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這項研究的結果呼籲人們重視維生素D在預防癌症方面的效果。

研究:維生素 D 可預防直腸癌

發佈/2018 年 6 月 15 日 2:03 PM 更新/2018 年 6 月 15 日 2:13 PM 文/黃秀嬙

(早報訊)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D,罹患直腸癌的機率可 減少約兩成。若維生素 D 含量不足,罹患直腸癌的機率就會增加約三成。 這份於週四刊登在《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以歐美亞地區約 1 萬 3000 人進 行研究,其中 5700 人罹患直腸癌,7100 人未罹患直腸癌,平均受觀察時間長達 五年半。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血液中的維生素 D 含量若低於建議攝取量,其罹患直 腸癌的機率增加 31%。血液中維生素 D 含量若高於建議攝取量,其罹患直腸癌的 機率就降低 22%。 哈佛流行病學者史密斯華納是研究作者之一,他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含有 比維持骨骼健康還高濃度的維生素 D,與較低機率罹患直腸癌有關。” 美國媒體報導,未來醫學界可能會建議將維生素 D 的血液濃度從目前保護骨 骼健康的 50nmol/L,增加至 75-100nmol/L 的維生素 D,以達到預防直腸癌的效 果。 不過,美國醫學研究所食物營養委員會提醒民眾,平日攝取維生素 D 不要使 血液濃度超過 125-150nmol/L,否則可能會引發腎結石、胰臟癌、心血管疾病或 骨折等風險。 另有專家指出,此研究僅針對血液樣本進行觀察研究,而且觀察期不夠長, 只能代表維生素 D 和罹患直腸癌有關聯性,但無法證明缺乏維生素 D 真的會導致 罹患直腸癌。

維生素D可預防癌症?搞懂2大迷思 善用4大對策聰明補 022.08.22

文 / 張芬恩 出處 / 癌症問康健

陽光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體維生素 D 的天然來源。過去科學家就發現,陽光普照地區的人們,不但罹癌機率較低,罹癌的死亡率也比日照較少的地區居民要來得低。

維生素 D 真的能預防癌症、或有助於癌症治療嗎?目前研究尚無明確的因果定論,但愈來愈明朗的是,維生素 D 雖非萬靈丹,但針對特定癌症的預防,確實有所助益。醫療網站《 WedMD 》整理出兩項有關維生素 D 和癌症之間的迷思。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也提供對策,從飲食與生活中輕鬆補足維生素D。 迷思1:維生素D可以預防所有癌症?

一項大型研究就發現,停經後的健康女性攝取維生素D3和鈣質,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罹癌的機率。研究人員也發現,維生素 D 對於預防胃癌、攝護腺癌、食道癌並無明顯助益。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維生素 D 可幫助預防大腸癌。多項研究指出,體內的維生素 D 濃度較高,有較低的機率可預防大腸癌。目前臨床實驗正在研究其中的關連性,以及維生素 D 對於治療大腸癌有何影響。

迷思2:女性應該攝取維生素 D,降低乳癌機率?

研究發現,維生素 D 可預防部分受試的女性罹患乳癌,雖並非適用所有女性,但可以確定的是,體內的維生素 D 濃度較低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癌症;而缺乏維生素 D 的女性在補充足夠份量之後,確實也能改善身體的狀況。

研究人員從動物實驗發現,維生素 D 太少,容易刺激癌細胞生長。研究人員也觀察,缺乏足量維生素 D 的早期罹癌女性,未來癌症復發的機率、以及罹癌的死亡率,比不缺維生素 D 者為高。而且維生素 D 足夠的女性有高達 63%的機率可預防乳癌。

確定的是,多數人缺乏維生素 D,應該視需求額外補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數據,全球有一半的人口未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D。在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6-109年)」的調查也顯示,國人的維生素 D 攝取普遍未達到建議量。

如何補充維生素D?

對健康的成人來說,補充維生素 D 可從日常飲食和固定日曬來著手。美國癌症學會提供以下建議:

1. 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飲食,如:高脂肪的魚類(鮭魚、鯖魚、鮪魚等)、雞蛋、蘑菇、乾香菇、牛奶、豆漿、杏仁奶。其他如奶製品、柑橘類的柳丁、穀類等。

2. 70 歲以下者,建議每日攝取 600 IU 維生素 D,70 歲以上 800 IU。國健署的建議相去不遠。600 IU 約為 15 微克,以食物種類換算舉例,每 100 克鮭魚的維生素 D 約有 22 微克、乾香菇約為 17 微克、雞蛋約為 1.6 微克。

3. 如果選擇吃補充劑,要注意攝取來源的總和(食物、日照、補充錠劑),每日攝取量以不超過 2000 IU 為主。另外有些鈣片已經添加維生素 D。

4. 每日露出四肢,曬太陽 10 到 15 分鐘,即可在體內合成足夠的維生素 D。建議避開早上 10 點到下午 2 點的烈陽時段,並塗抹防曬用品,才能降低因日曬過度引起的皮膚癌變。

儘管維生素 D 有助於預防癌症,但別急著買維生素 D 補充品。維生素 D 會和特定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在吃之前先詢問醫生,醫生會透過血液檢查,並根據你的病情給予適合的攝取建議。

責任編輯: 梁惠明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長高不是夢 補6營養、握3祕訣


陳玲芳

你我也許都曾遇過,爸媽身高都不到160公分,小孩卻長到一米八。一問之下,其共同點多半是「後天努力吃、努力動」。營養師表示,身高雖會受基因影響,但後天的「正確飲食」也很重要。

「到底要怎麼吃,才能長高高、頭好壯壯?」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歸納整理出6大「長高營養素」,外加3祕訣,為人父母者如能教孩子確實掌握,即便基因「先天不足」,想長高,也絕對不是夢!

6大長高營養素

1. 鈣質:雖然不會直接促進增長身高,但能幫助骨骼變硬,增加骨質密度、打好基礎。高敏敏建議攝取食物,為早晚各一杯乳製品之外,剩下的鈣,可從優格、起司、豆腐、黑芝麻、菠菜、莧菜等來補充。「養好骨質不疏鬆,補鈣永遠不嫌晚!」

營養師表示,喝牛奶補充鈣質,雖然不會直接促進增長身高,但能幫助骨骼變硬,增加骨質密度,為長高打好基礎。

2. 優質蛋白質:為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成分,形成骨膠原蛋白。但建議每日吃6至8份蛋白質即可,最好動植物蛋白都要攝取,同時注意避免過量動物性蛋白質,會讓鈣質流失。建議攝取食物:豆魚肉蛋都吃,並攝取原型食物。

3. 維生素D:維生素D幫助強壯骨骼、維持骨密度。建議攝取食物:吃日晒的乾香菇,配合出外晒太陽(適量)。

4. 維生素K:強化骨骼外,也能幫助形成骨鈣蛋白。建議攝取食物:綠色蔬菜、橄欖油、納豆;如果孩子不喜歡吃綠色葉菜類,可以從蘿蔔、菇類、大黃瓜等瓜類蔬菜先下手。高敏敏強調,畢竟不同顏色的蔬菜,也都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

5. 礦物質「鎂」:鎂幫助強健骨骼,減少骨質流失。建議攝取食物:堅果、全穀雜糧,也可用地瓜、南瓜、芋頭、馬鈴薯等非精緻雜糧食物,取代部分白飯、白饅頭、白吐司、白麵條。除了礦物質鎂,同時也要攝取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

6. 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生長,也能強化膠原蛋白結構。建議攝取食物:新鮮蔬果。每天給孩子吃的點心,就用自家水果盤取代吧! 良好生活作息,對學齡孩童長高,很有幫助。

飲食之外,高敏敏提醒「生活作息」也很重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長高」很有幫助。因此,她也外加三個祕訣:

3祕訣要同時掌握

祕訣1:吃對食物

多吃原型食物,並盡量讓孩子避免油炸、加工食品,還有含糖飲料及高糖、高鈉(過鹹)零食。避免造成孩子的發炎體質、增加身體氧化壓力。

祕訣2:睡眠充足

提醒父母,想要孩子「長高高」,千萬不要讓孩子「熬夜」!即便假日,生活仍要維持規律,避免熬夜影響「褪黑激素」合成,進而養成發炎體質。唯有九點或十點前,準時上床睡覺,才有助免疫細胞維持正常功能。

營養師提醒,想要孩子「長高高」,千萬不要讓孩子「熬夜」,即便假日也不例外。

祕訣3:做對運動

假日時,也可以帶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出門踏青,或從事游泳、跳繩、打球、騎車、律動都很不錯,除了可以提升運動量和幫助長高,還可以陪伴孩子,創造親子之間美好的假期回憶。  

港中大揭長壽關鍵:維持胰島素敏感

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景,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熙文教授團隊與海南醫學院合作發現,維持胰島素敏感性從而提高先天免疫系統功能,是多種族極端長壽和百歲老人的共通點,研究指出保持胰島素敏感性是延長健康壽命和長壽的關鍵。

免疫系統功能失調與各種老齡慢性疾病息息相關,這意味着免疫系統對維持老齡健康也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學者仍未清楚不同種族的百歲長壽老人是否存有共同的免疫特徵,以及這些特徵是否有實際轉化的潛力。研究團隊透過綜合分析數千名來自不同種族和地區(中國、荷蘭和日本等)的極端長壽(95歲以上)和百歲老人,以及一般長者(57至64歲)的血液轉錄組數據,尋找與極端長壽和健康相關的獨特免疫特徵。

結果顯示,極端長壽和百歲老人的先天免疫系統的功能活性較強,是建基於較活躍的先天單核細胞吞噬能力(通過吞噬有害病原體、細胞碎屑以及凋亡細胞的防禦機制)。在細胞層面,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分析更發現單核細胞是唯一對胰島素敏感的免疫細胞。團隊通過進一步對細胞特異性轉錄組網絡、胰島素受體調節的下游基因表達和胰島素抵抗DNA甲基化組變化數據的綜合分析,發現單核細胞的吞噬能力是由胰島素調節的免疫代謝網絡所支持。

世界各地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人口迅速老齡化,促使政策制定者聚焦在維持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措施上,以控制慢性疾病的患者人口。由於免疫系統功能失調與各種老齡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意味着免疫系統對維持老齡健康也至關重要。周熙文團隊透過綜合分析數千名來自不同種族和地區,包括中國、荷蘭和日本等的極端長壽(95歲以上)和百歲老人,以及一般長者的血液轉錄組數據,尋找與極端長壽和健康相關的獨特免疫特徵。

分析指出,極端長壽和百歲老人的先天免疫系統的功能活性較強,是建基於較活躍的先天單核細胞吞噬能力,即通過吞噬有害病原體、細胞碎屑以及凋亡細胞的防禦機制。在細胞層面,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分析更發現單核細胞是唯一對胰島素敏感的免疫細胞。

團隊通過進一步對細胞特異性轉錄組網絡、胰島素受體調節的下游基因表達和胰島素抵抗DNA甲基化組變化數據的綜合分析,發現單核細胞的吞噬能力是由胰島素調節的免疫代謝網絡所支持。周熙文表示,研究指出保持胰島素敏感性是延長健康壽命和長壽的關鍵,這可以通過健康飲食和恆常運動來維持。研究結果亦呼應和反證了胰島素抗性與各種老齡慢性疾病有着密切關係。


通過恆常運動維持

周熙文教授表示,研究指出保持胰島素敏感性是延長健康壽命和長壽的關鍵,這可以通過健康飲食和恆常運動來維持。另外呼應和反證了胰島素抗性與各種老齡慢性疾病有着密切關係。

是次研究的重要貢獻者亦包括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吳鄧博士和海南醫學院生物醫學信息與工程學院博士後畢小慢博士。研究與海南醫學院李孔寧教授和鄭少江教授合作進行,其團隊在海南省多個縣城進行樣本和數據收集。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著名的《衰老細胞》雜誌。


營養均衡適時放鬆 可防自律神經失調

你是否只要有工作、任務在身,胸口就有點悶悶的,喉嚨也有點卡卡的,人變得容易緊張、焦慮,感覺身體「哪裡怪怪的」?即便去醫院也檢查不出具體病症。直到假期來臨,身心症狀才開始減輕,甚至因為突然放鬆了,才驚覺之前疑似「職業病」。專家指出,這就是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類似上述「大病不犯、小病不斷」、「老是覺得渾身不對勁」的人,罹患的就是現代人日益普遍的文明病,而她歸納的「自律神經失調警訊」有以下10項:

1.胃食道逆流:胃脹、胃痛、火燒心。

2.睡眠品質下降:失眠、半夜驚醒、太早醒。

3.姿態性低血壓:蹲下再站起來時,會頭暈目眩。

4.喉嚨有異物感:壓迫感之外,也不能吞口水。

5.心悸、胸悶:胸口好像被堵住,覺得喘不過氣。

6.身體某部位大量出汗:例如手腳出汗,或頭部流汗。

7.頭痛:不明原因導致緊縮性頭痛。 v8.腹瀉、便祕:肚子痛或是腸躁症。

9.易焦慮、恐慌、緊張: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太大時,都 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10.眼乾、耳鳴:平常自律神經會控制眼睛及淚腺,同時幫助耳內血管正常收縮,但當自律神經失調時,則無法正常作用。

高敏敏說,平時自律神經會維持生理正常功能,亦即讓負責警戒跟緊張的「交感神經」與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維持平衡,如果兩者失衡,就會造成各種身體不適感。

壓力大會造成身體過度疲累,現代人總是在工作跟生活中忙碌奔波,不懂得適時紓壓放鬆,以致於連晚上該休息時,身體仍呈現交感神經過度亢奮的「工作模式」。

曾有家醫科醫師,幫患者開的處方叫「放個假吧」,而除了適時讓自己休息、放鬆,可避免自律神經失調外,平日飲食又該注意什麼呢?高敏敏營養師指出,「4多吃+4少碰」有助於預防自律神經失調。

4多吃

1.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系統正常運作,避免憂鬱、焦慮。建議可多吃各種原型食物,並均衡攝取包括全穀類、深色蔬菜等都很不錯。

2.鈣質:協助放鬆肌肉、舒緩壓力。建議補充牛奶、豆乾、豆皮、黑芝麻等,這些都是鈣質豐富的食物。

3.維生素E:缺乏易造成荷爾蒙失衡、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建議可補充蛋黃、植物油、深綠色蔬菜等。

4.喝夠水:人體血液中有70%是水分組成,而身體因為呼吸、流汗,會不斷排出水分,所以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幫助生理功能正常運作。

4少碰 1.酒精:會使水分流失、睡不好,因其會抑制副交感神經活動。

2.精製糖:血糖起伏大,會降低自律神經的穩定性。

3.咖啡因:過量的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建議咖啡因的每日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才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4.高鈉食物:鹽分攝取過多,可能造成交感神經活性提高,導致自律神經調節困難。 高敏敏提醒,除了飲食之外,正常的作息也很重要。她建議應保持良好睡眠習慣,包括睡前一小時不碰3C,盡量不熬夜等。當然,如果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一直都沒有改善,甚至影響工作與生活,就要及時尋求醫療協助。

老祖宗的智慧 健康素食的五色原則

某種食物有哪些成分?裡面含有什麼抗病因數?哪些直接治癌哪些間接治癌?這個東西吃了補什麼?補鈣、補鐵還是補蛋白質?這是營養學。

這個東東怎麼補法,什麼時候該補,什麼時候不該補,哪些人該吃,哪些人不該吃,這叫養生學。比如西瓜清熱利尿很好,但是不能冬天吃,體寒的人夏天也不能多吃;芒果荔枝營養很高,但是體熱的人要少吃,夏天要少吃。我們知道了素食營養學,又懂得中國古老的養生學,若能把兩者結合起來,才是最好的做法。 

我們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一套自己的素食營養文化,非常方便,用顏色不用計算的。它是根據我們身體的五大系統,需要五種不同顏色的食物來營養形成的,現在我們用起來一樣好用。譬如:

消化系統——需要黃色微甘甜的食物來營養。像南瓜、玉米、黃豆、杏、香蕉、檸檬、橙、小米等。可調節腸胃消化功能和減少色斑,養脾。

呼吸系統——需要白色微辛辣的食物來營養。像茭白、土豆、蓮藕、冬瓜、平菇、白花菜、白蘿蔔等。可預防潰瘍和安定情緒,養肺。

循環系統——需要黑色微鹹的食物來營養。像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香菇等。可增強造血功能,通便、養發,養腎。

免疫系統——需要綠色微酸的食物來營養。像芹菜、奚蘭花、包括各種綠葉蔬菜等。含豐富的葉酸和鈣,養肝。

內分泌和血液系統——需要紅色微苦的食物來營養。像番茄、紅辣椒、紅薯、草莓、紅棗、西瓜、大棗、桂圓、茄子、紫菜、紫椰菜、紫葡萄等。可增強毛細血管彈性、改善心血管功能,養心。

所以紅、黃、綠、白、黑五色,酸、甜、苦、辣、鹹五味的食物,就是我們每天都應該吃到的,這樣我們的機體才獲取了均衡的營養。由此天龍研發出素食五色、一菜三色的原則,也就是,每一道菜運用三種不同顏色的食料來烹調,就可以保證每天吃到五種顏色的素食。

比如早餐吃了黑米稀粥,中午吃糙米飯加一個菜,這個菜就應該是三種顏色的素食做成的,胡蘿蔔、玉米、青豆,切成丁燒在一起,就有紅黃綠三種顏色,晚上再吃白蘿蔔湯,或是香蕉什麼的,早中晚一天就是五種顏色了。當然五種顏色是基礎,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品種越多越好;種屬越遠越好;營養越全越好。比如萵筍紅椒炒山藥片,番茄紫菜香菇湯,板栗香菇紅燒土豆,水煮翡翠(紫甘藍、西蘭花、白花菜)等。

用一菜三色的原則搭配做蔬菜,不用味精味道就很好,這自然而出的味道,比味精鮮美。如果你實在要用,我建議你用蘑菇精,少量就可以了。此外,要把硬度相同的食物搭配在一起烹調,比如根類、果類適合水煮,莖類、花類可以水炒,葉子類蔬菜多用來做新鮮菜湯。

這樣做既可以做到均衡的營養,味道自然鮮美,又保留了食物的生命活力,色澤上也非常誘人。十多年前,我就用這種方法做菜,把我六歲的女兒都吸引過來吃素了,因為她發現素食又好吃又好看。她現在吃素已經十四年,到了天龍素食第五步,臉型都變了,原來是個盤子臉,現在變成瓜子臉,都屬於素食“老將”了。

治療慢性疾病,我們算是就找到了不用化學藥品的調理方法,這就是吃素。這種方式可以調整人體的自愈力,激發再生能力和抵禦疾病的能力,提高我們的健康水準。(節選自《低碳素食生活》第三章)

台灣西半部紫爆! 吃5大類食物清除體內空汙

根據環保署今晨七點最新警特報提醒,北部、台中忠明、雲嘉南及高屏地區的空氣品質指標都呈紅色警示,表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宜減少在戶外活動。人無法不呼吸,只能盡量做好防護措施,及補充抗氧化飲食來對抗空汙。

日常生活環境中,無論通勤、工作或運動、從事戶外休閒活動,人們只要呼吸,就有機會吸入空汙,難以避免。但透過抗氧化的飲食、通勤選擇交通工具或避免戶外空氣品質不良時外出運動,常戴口罩等,就能盡量減少吸入空汙,做到減量。

以抗氧化飲食來說,新光醫院營養師夏子雯解釋,當人體吸入細懸浮微粒PM2.5後,會深入至肺泡,進而引起全身的發炎反應,此時,便需要攝取能夠抗氧化,抑制發炎的食物,如富含植化素的蔬菜、具豐富維生素C、E的水果及含有omega-3脂肪酸 的魚類、堅果等,皆屬於能抗發炎的物質,能捕捉自由基、提升免疫力,清除體內的空汙。

1.富含植化素的蔬菜
夏子雯表示,蔬菜吃得多,就能相對獲得較好的抗氧化能力,例如綠色花椰菜、蘿蔔、高麗菜等就含有被稱為蘿蔔硫素的植化素,抗氧化效果佳。

2.富含omega-3的食物
多攝取富含omega-3的脂肪酸及蛋白質,如DHA或EPA魚油、秋刀魚、鮭魚、鯖魚、沙丁魚等。 此外,堅果類的核桃也具有豐富的omega-3能抗發炎。

3.富含維生素C、E的水果
另一群優質的抗氧化素,則包含維生素C、E。大部分的水果維生素C含量豐富,但維生素E就屬酪梨及堅果種子類含量較多。尤其當身處常會吸入二手菸或三手菸的環境,攝取維生素的量就必須更多,藉由更多的維生素C進行代謝,捕捉自由基,如含有豐富維生素C的奇異果、藍莓、芭樂等水果。

4.補充足夠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雖是扮演肝臟解毒的重要角色,存在於肝臟、肉類食物中,但因內臟含有較高的膽固醇,並不建議攝取,可改攝取全榖雜糧類,像五穀飯、糙米飯、藜麥等,一般人也能每日額外補充一顆維生素B群。而維生素B12及B6則多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紅肉的維生素B12含量較高,若是茹素者缺乏攝取豆製品,也建議每日補充一顆維生素B群。

5.保護呼吸道的β-胡蘿蔔素
此外,攝取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食物,包含橘紅色的蔬果,如南瓜、甜椒、胡蘿蔔等,吃進體內後,會透過身體的轉化機制自動將β-胡蘿蔔素轉化成維生素A,能保護呼吸道上皮細胞黏膜的完整性。

整體來說,均衡攝取各色蔬果,就能達到較佳的抗氧化效果,每人每日至少應達衛福部蔬果建議攝取量,各為3份蔬菜與2份水果。

戴不住N95 至少要戴醫療外科口罩

除飲食抗氧化之外,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郭育良指出,交通汙染為PM2.5及其他空氣汙染物重要來源之一。通勤族上下班若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如公車、捷運等,可協助降低空氣汙染排放。但若上下學、或通勤途中空氣品質不佳,或需經交通複雜路段,建議可適時配戴口罩。

民眾於日常生活中,也應留意空氣品質健康指標,必要時採取個人防護措施,建議配戴口罩。蘇一峰說明,市面上的口罩,僅N95口罩能抵擋99%的PM2.5,但因欠缺舒適性,久戴會缺氧,民眾可選擇一般醫療外科口罩,約能抵擋20%至30%的 PM2.5。不建議配戴布口罩、活性碳口罩,因為僅能抵擋較大顆粒的空汙,效果較差。

關窗防污染 先確定屋內無污染物
身處於室內減少空汙的自保方式,蘇一峰建議,民眾可使用空氣清淨機,但必須計算室內坪數,如空間小且門窗經常緊閉, 約可降低40%至60%的室內空汙;如空間較大且門窗沒有緊閉,僅能降低20%至30%。

郭育良建議,當戶外空氣不良,住家內無其他汙染源的情況下,適當關閉門窗可減少個人PM2.5暴露量約20%。然而家中烹煮及燒香也是重要汙染源。因此,烹煮即使只是燒開水,也應開啟抽油煙機,並盡量減少室內燒香。

好事變壞事空汙來襲去運動 大量換氣讓肺壞了了

當戶外空氣品質健康指標不佳,台灣氣喘醫學會副秘書長、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並不建議民眾從事戶外運動。他解釋,人在平靜生活、不做任何運動的情況下,一日換氣約為5000至10000公升,若再加上運動,一日就上看20000至30000公升,此時如果處在空氣品質極差的環境,人體就等於是一台極度賣力的「空氣清淨機」,只會吸入更差的空氣,肺部、心血管功能不佳者,不僅容易引發氣喘,更可能造成缺氧猝死。

長壽凍齡|哈佛專家5秘訣逆齡10年 檸檬水幾時飲?1項容祖兒都跟

凍齡、逆齡原來不是沒可能!只要改變一點日常習慣可讓你年輕10歲!近日,哈佛醫學院生物學家兼抗衰老研究學者辛克雷(David Sinclair)在美國新聞媒體《Business Insider》中受訪時表示,自己過去10年嘗試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減緩身體老化的程度,其後發現自己的生理年齡一直在降低,究竟是什麼方法可以延緩衰老,保持年輕?

5個小習慣 愈活愈年輕

現年54歲的辛克雷,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要年輕10歲,皆因過往10年他除了跟循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進行間歇性斷食、滴酒不沾外,亦一直堅持5個健康生活小習慣,令自己成功「逆齡」。

1 早上喝檸檬水

很多人視檸檬為「養生減肥聖品」,因為檸檬富含維他命C,有抗老化、降膽固醇、促進鈣質吸收、預防腎結石等功效。至於辛克雷則習慣在早上喝檸檬水,為身體補充水分、加速新陳代謝。

不過檸檬水有傷害牙齒的致命缺點,檸檬水中的酸性物質會讓牙齒變黃、腐蝕牙齒琺瑯質。因此,喝檸檬水時應避免太過用力「篤」檸檬、應用吸管喝、喝完後不要立刻刷牙,以降低對牙齒的傷害。

2 吃含有多酚的乳酪

辛克雷亦表示,他從15年前開始,一直透過吃乳酪攝取所有多酚(Polyphenol)。多酚能夠抑制癌細胞的增生、保養肌膚,搭配維他命C和維他命E,具增加抗氧化功效。除了乳酪以外,在紅酒、綠茶、蔬果中亦含有多酚。

3 喝綠茶

由於綠茶的茶多酚類物質含量偏高,空腹飲用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加上綠茶含有咖啡因,中午過後應少喝茶以免影響睡眠。歐盟則建議,成人每天攝取量應以800毫克兒茶素為上限,每天不宜飲用超過 3.5公升綠茶。

4 用椰子油漱口

辛克雷在報道中亦說,他會用稱為「油拔法」的方式,以椰子油漱口保健,改善口腔的微生物群。由於晚上睡覺時,口腔會積聚很多細菌,因此早上以椰子油漱口,可利用油附著性高的特性,讓口腔細菌容易被帶走,達到消除口腔細菌和排毒功效,不少明星藝人(例如:容祖兒、鄭秀文)亦有仿效。不過,目前沒有大規模科學研究支持這種說法。

5 站著工作

辛克雷在哈佛的辦公室和家裡各放了一台站立工作枱(Standing Desk)工作。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糖尿病研究小組曾發表研究,指出每日坐着的時間愈長,血糖及血脂水平均會愈高,增加糖尿病風險,站立可以幫助燃燒更多卡路里,改善葡萄糖代謝和肌肉收縮以改善血液循環,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

雖然站著辦公好處多,不過長時間站立會對腰部和雙腳造成負擔,容易引起腰痛、足底筋膜炎、靜脈曲張等問題。 最理想的方法是一天工作8小時當中,站4小時;坐4小時,規律變換姿勢。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銀耳 真正養生珍品打破燕窩神話

就營養成分來看,燕窩主要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但缺少更多的科學文獻研究,加上廠商為了燕窩的賣相,雙氧水漂白、煮沸……既威脅健康,也造成假貨充斥。

白木耳是一種膠質菇類,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多醣體,經科學證明,能增強免疫力、保健腸道、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和養顏美容!若以白木耳替代燕窩,不但口感更好(燕窩粗糙澀口),且價格親民許多!

年節之際,很多人送禮給家裡的老人家,其中很多是燕窩禮盒,可不可以吃?對身體是不是有幫助?

曾有報導指出,市售的燕窩有高達九成是假的,內容是由海藻酸鈉、豬皮、洋菜等冒充。甚至連販售燕窩的業者都承認,一般人要用肉眼辨識真假很困難,所以,我們吃進的燕窩到底是真?還是假的?都很值得商榷!

白木耳取代燕窩更養生!

吃燕窩是東方人特殊的養身方式,但是實際功效卻始終存在於人們的傳說與迷信中。

尤其,現在的科學文獻對燕窩的研究實在太少,由燕窩的營養成分來看,也實在看不出它優於其他的蛋白質食物。如果說燕窩的膠原蛋白豐富,其實就可吸收效果來說,許多水果是燕窩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再由環保觀念來看,把燕子的巢拿來吃,難說是對生命的友善;尤其有些燕窩的商家為了要讓它賣相好看,常會加一些漂白的化學藥物來處理,因此,在這些漂白、煮沸的處理過程中,就算原來燕窩裡真的有什麼特殊的保健成分,可能也已經被破壞了。最重要的是,花了那麼多的錢買的燕窩到底是真是假,自己都不知道,如何保健身體?

有些中醫或營養師提出,可以用白木耳替代燕窩。或許有些人覺得真是天差地遠,怎麼可以拿來相比?但是,目前有非常多的科學文獻證明木耳的保健功效遠超燕窩。

白木耳又稱銀耳,燉煮之後,僅就口感來說就已經超過燕窩,而且白木耳沒有真假的顧慮,更沒有環保或宗教上的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多花點時間認識白木耳,瞭解一下這個高貴不貴的“平民燕窩”

白木耳的保健功效

增強免疫能力

白木耳富含多醣體,尤其是β-葡聚醣能刺激淋巴細胞轉化,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促進抗體形成,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養顏美容

白木耳含有特殊的膠質,常吃可以補充我們皮膚流失的膠質,能讓皮膚保水度增加。

保健腸道

白木耳是一種膠質菇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目前也有研究單位萃取出白木耳特殊的多醣體,發現在動物實驗能扮演腸道益菌生的角色,讓腸道的好菌生長比較良好,並抑制腸道壞菌的生長,具有保健腸道的功能。

而且木耳的膳食纖維對排便的調整有雙向保護,便秘的人吃了會通便,拉肚子的人吃了則能改善腹瀉的情形。

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

豐富的膳食纖維能阻降低食物的膽固醇、糖分被腸道吸收,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穩定血糖。

總之,燕窩只是傳說中的保健品,其營養價值與保健功效實在過於一般,況且,因為假貨太多、價錢太貴、不夠環保、來自現代科學的研究也證明其功效差勁,我寧可選擇平民化、口感又遠超燕窩的食材:白木耳,雖然,在某些燕窩迷信者的心中,白木耳無法取代燕窩,但是,透過研究結果證明,白木耳的確是營養價值遠超燕窩的養生食材。

幫身體清除毒素抗空汙!七個方法保養健康呼吸力

【林昕潔整理編輯】霧霾、PM2.5等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時常出門就看到整個天空灰濛濛的一片,嚴重的時候連呼吸都感到鼻腔、胸口不適!空氣汙染物進入身體,可能引起多種呼吸道的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氣喘、呼吸困難、咳嗽等,除了少在汙染嚴重的時候出門、配戴口罩之外,平時若能夠多喝水並多吃花椰菜、酪梨、菠菜、橄欖油等食物,也能夠幫助身體抵抗空污傷害、排除體內毒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七百萬的人因為空氣污染而死,空氣污染也演變成全球環境問題。當吸入受汙染的空氣時,汙染物就會穿過支氣管和肺部並引起發炎,導致各種呼吸疾病,像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呼吸喘鳴、咳嗽、呼吸困難等。如果已經有心血管或呼吸道的疾病,也可能因為空氣污染而惡化。

想要減少空氣汙染對身體的傷害,除了盡量減少接觸污染物之外,多吃健康的食物,也可能對呼吸力有幫助。
蔬果中的抗氧化物,像是維生素C、維生素E等,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夠幫助清淨呼吸道等人體系統,讓呼吸更容易,也是安全、簡單又省錢的保健法。以下就來看看哪些食物能夠幫助你保護、修復身體的健康吧!

花椰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曾經在中國江蘇省進行一項為期12周的臨床研究,並發現攝取花椰菜的人,能夠排出與臭氧層或顆粒物汙染相關的毒素。在研究中,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喝下檸檬、鳳梨、水與花椰菜芽粉調成的果汁,另一組的果汁則不含花椰菜芽粉。結果顯示,攝取了花椰菜的受試者,能夠排出更多致癌物苯,以及會導致肺部不適的丙烯醛。研究者認為,花椰菜中有助抗癌的蘿蔔硫素,是排毒效果的來源。除了花椰菜,其他的十字花科蔬菜也有助於降低退化性疾病或癌症的風險。

酪梨倫敦國王學院的環境研究小組曾進行一項研究,以了解維生素E是否能夠減少空氣汙染對肺部的傷害。研究發現患有氣喘等肺部疾病的人體內,維生素E的濃度較低,研究者因此認為攝取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像是酪梨、菠菜,可能有助降低特定顆粒物汙染的傷害。

橄欖油橄欖油中含有維生素E的一種:α-生育酚,能夠改善肺部機能。另外橄欖油中的脂肪酸,也有助減少發炎。想要獲得最大的保護效果,可以將橄欖油做成沙拉淋醬,因為加熱可能會改變橄欖油的化學結構,並導致部分健康功效流失。

番茄番茄中的茄紅素,是強大的抗氧化物質,能夠保護呼吸系統、避免罹患呼吸疾病。

亞麻子亞麻子中不但含有omega-3脂肪酸,也有豐富的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氧化的效果,能夠減少氣喘和其他過敏反應的症狀。
白酒白葡萄酒的原料:葡萄,含有大量抗氧化物。研究顯示,適量飲酒與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的健康都有關。不過,若是正在服藥的人,就要避免飲酒,以免藥物與酒精的交互作用反而傷害健康。
喝水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認為,多喝水能夠幫助水溶性的毒物隨著尿液排出;嘉義長庚醫院肺部腫瘤科主任林裕清主任則指出,PM2.5可能增加血液的黏滯性,多喝溫水則能夠稀釋濃稠的血液。

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抑菌防牙周病!齒學教授:紅茶、綠茶這樣喝

牙周病不但會讓齒牙動搖,可能就此失去本應相伴一生的寶貝牙齒,嚴重時牙周病菌還可能隨血液流動侵犯器官,甚至造成生命危險。日本齒學教授指出,牙周病和平常喝飲料的酸鹼值有莫大關係,而想要預防牙周病除了建議避免一些NG飲品以外,喝飲料時改變喝法也可能降低牙周病機率,他也指出了3種能降低罹患牙周病機率的模範飲品,幫助喝得更健康! 

預防牙周病模範飲品:無糖綠茶、紅茶、咖啡

 

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研究所醫齒學綜合研究科教授和泉雄一表示,綠茶中的兒茶素能幫助抑制會造成蛀牙的細菌,紅茶中的多酚也有抗菌作用。英國營養基金會(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在2013年的會報也指出,每天喝3杯紅茶能幫助抑制口腔中會造成蛀牙、牙周病的細菌,研究者營養學專家Carrie Ruxton博士指出,這可能和紅茶中的多酚、兒茶素、單寧(tannin)等抗氧化物質能夠防止細菌附著、繁殖有關,而且綠茶也有相同效果。 

另外喝咖啡也可能對牙齒有好處,和泉雄一表示,曾有一項波士頓大學的研究指出,喝咖啡較多的人,生長、固定牙齒的部位「齒槽突(alveolar process)」受損情況較一般人來得低。和泉雄一解釋,牙周病的原因之一是活性氧在牙齦增加、破壞牙齦組織,而咖啡能幫助抑制活性氧,可能因此有預防牙周病的效果。 

不過和泉雄一也提醒不可以加糖,以免反而造成蛀牙,而且除了蛀牙以外,還會讓口腔傾向酸性,使琺瑯質變得容易被溶解,形成會讓牙齒被酸性物質溶解的「牙齒酸蝕(erosion)」症狀。這種狀態不但會造成牙齒敏感,若是繼續惡化還可能嚴重損害牙齒、必須拔牙。 

這些飲料要多加注意,建議改變飲用方式來降低牙周病風險

 

和泉雄一提醒,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在pH5.5以下會開始被溶解,因此如果想喝汽水、果汁、檸檬茶、多數的酒類,建議用稍快的速度喝完,唾液就能幫助中和這些飲料的酸性: 

飲品 pH值
碳酸飲料 2.2~3.4
柑橘類水果酒 2.5~2.9
能量飲料 2.5~3.7
梅酒 2.9
黒醋飲 3.1~3.3
果汁 3.2~4.0
白酒 3.3
紅酒 3.4
運動飲料 3.5~3.8
檸檬茶 3.9
啤酒 4.0~4.3
優酪乳 4.1
日本酒 4.4
燒酒 4.9
威士忌 5.0
番茄汁 5.0

這些飲料相對安全,但要注意不要加糖

 

以下是pH5.5以上,較為安全的飲料: 

飲品 pH值
紅茶 5.5
綠茶 5.9~6.2
烏龍茶 6.0
罐裝三合一咖啡 6.2
奶茶 6.8
牛奶 6.8
礦泉水 7.0~7.2
豆漿 7.3
琴酒 8.3


素食易得胃癌”說法不科學

前些日子,食素夫婦罹患胃癌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文中得出結論,長期素食可導致胃癌。


  發展中國家胃癌發病率較高
  有別于醫生圈內被稱為“富癌”的結腸癌,胃癌有“窮癌”之隱喻。顧名思義,生活品質降低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這個觀點可以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胃癌發病情況中獲得有說服力的證據。在世界範圍內,胃癌在發展中國家發病率始終居高不下。當今我國人民生活水準已經有了大幅提高,但和美國比較胃癌的發病還有如下差別:美國胃癌發病率2~2.5/10萬、年發病總數約2萬;我國20~25/10萬、年發病總數逾50萬。但例外的是,同是發達國家的日本、韓國發病率也位居世界前列。這提示,除了生活水準因素,還有種族差異、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影響因素。


  沒有證據說明素食與胃癌有關
  導致胃癌的原因非常複雜性,不能簡單地說素食會導致胃癌。應該考慮這對素食夫婦是不是經常吃醃菜(醃制食物中含亞硝基化合物),新鮮水果蔬菜的攝入充足與否,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否長期得到補充,夫婦多年來同樣的飲食習慣、暴露在同樣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承受同樣的生活壓力,先後或同時罹患同一種惡性腫瘤的情況已不是罕見的現象,專業人士稱為“夫妻癌”。


  排除其他因素,談談長期素食與胃部癌變的關係。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支持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長期素食確有不利於胃部健康的方面。一方面,胃黏膜層平均4天左右會更新依賴蛋白質,僅從植物中獲取的蛋白質有限,長此以往,黏膜層不能夠得到及時的修復,抗酸能力下降,糜爛性胃炎、潰瘍病、甚至癌變都是從黏膜層開始的。
  另一方面,宏觀上講,長期缺乏必要的蛋白質補充,免疫系統組成所需要的補體、抗體等水準下降,最終使機體免疫能力減弱,直接導致對突變細胞的監視、清除能力下降,增加惡性腫瘤(不只是胃癌)形成的風險。
(來源:健康報)
(作者:王寬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外科教授)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喝水的綠色智慧

「喝水」看似平常簡單的事,可是要講究起來,學問可真不少!口渴才飲水會危害大腦一般人以為口渴是身體提醒我們要補充水分,只要我們能及時喝水,身體便能適當地補充水分。這真是一個誤解。其實口乾舌燥時,身體已開始脫水。這時部分血管、氣管會自動收縮,身體各重要器官的運作會大受影響,受影響最明顯的是大腦。大腦是人體的總指揮,重量雖然只佔人體重量的2%,卻有20%的血液流經大腦,而大腦細胞有8 5%是水分。身體缺水大大影響到大腦的正常運作。若我們沒有定時喝水的習慣,只靠口渴來提醒我們補充水分,身體的衰老和衰弱會加快,而且更為一些嚴重的疾病埋下伏線,這些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腦退化症、甚至癌症。

 

健康飲水法

喝多少?

每天正常的喝水量是體重的1/32,例如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便應喝1,600c.c.的水,大約是8杯水的份量。每次喝水的份量也不能過多。由於每次喝水身體最大吸收量約為250c.c.(1杯多一點),因此一天之中應分多次補充水分,切勿短時間內大量喝水,造成血液中鹽分濃度下降,遇到水分便立刻吸收,令細胞水腫,這就是水中毒。嚴重的會大腦腫脹,擠壓顱骨,引致死亡。

 

什麼時間喝?

早上起床後,分兩次喝2 大杯水,以補充睡覺時水分的消耗。飯前半小時,喝1 -2 杯水, 把身體調整到最合適攝取食物的狀態,有助於吸收食物的養分。其餘時間,大概每2小時喝一杯水。睡前半小時,喝1杯水,以沖淡濃度較高的血液,加速血液循環。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之前要喝一些水,最好加一些鹽以補充礦物質。

 

喝甚麼溫度的水?

切勿喝冰水。冰水會引致血管收縮,減低水分的吸收,而且會令寒氣積聚於脾胃及其他臟腑,引致消化、吸收不良,甚至引起婦科病。飲用室溫水或溫水是給身體最佳的選擇。

 

喝甚麼水?

來自大自然的水是最優質的水,不但清甜可口,更含有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健康是最好的選擇。可是現代人要隨時喝到這樣高質素的水真是奢望!要喝到稍具質素的水,家居便得安裝一部淨化能力高的濾水器。市面的濾水器五花百門,多看些資料、多問點意見,不難找到合適的濾水器。

 

拒絕瓶裝水

 

要隨時喝水,我們更需要攜帶方便的水。注意健康、愛護環境的綠色人士,不管瓶裝水有多方便,也切忌選擇任何瓶裝水,原因如下:

 

膠瓶的安全問題

一般用塑膠製造,瓶底印有塑膠分類編號──「1」至「7」。市面的瓶裝水多用「1」號PET製造。雖然製造商聲稱此等塑膠是安全的,但研究指出當水留在瓶中一段時間,膠瓶便會釋出危害人體的銻。而當瓶裝水儲存愈久、甚或在高溫環境下儲存,釋出的銻份量便愈高。不少人會購買運動用水瓶,這種塑膠水瓶用「7」號OTHER的塑膠製造。此等塑膠含有BPA (雙酚A) 的化學物質,遇熱便會釋出滲入水中。BPA也是一種環境賀爾蒙,飲了含B P A的水,身體會誤以為是賀爾蒙吸收,進而干擾了內分泌系統,尢其影響小孩子的性賀爾蒙,也干擾成年人的生殖系統。除了「7」塑膠會放出BPA,鋁金屬造的水瓶和罐頭內壁的薄膜也會釋出BPA。購買這種水瓶時,選擇不含BPA的便安全得多。

 

蒸餾水引起的健康問題

蒸餾水被推廣成純淨的水,不含任何雜質或細菌。由於蒸餾水沒有可溶性的礦物質,它能活躍地吸收體內的毒素並排出體外。但若長期飲用蒸餾水,身體的電解質及微量元素會迅速消耗,購買瓶裝水前請三思!又會令身體變成酸性體質。人體血液若低於PH7.35時,身體就處於亞健康狀態,科學家相信衰老和疾病的成因,是身體累積過多的酸性廢物所致。

 

瓶裝水引致的環境問題瓶裝水對人類生存的環境帶來無法補救的惡果。製造塑膠瓶耗用大量石油,也需要大量冷卻水。這些天然資源極之珍貴,人類為飲用方便的瓶裝水而浪費這些資源實屬不智。虛榮的人類,為了能嚐到法國雪山、意大利清泉的水,不惜污染大氣層,把泉水翻山越嶺的運來享用,其間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溫室效應,不但令北極熊無立足之地,更令無數低窪地區居民失去棲身之地。膠瓶為地球製造大量垃圾,現時只有少數膠瓶能回收再造,更多的是運到堆填區,長埋地下污染泥土及水源,也有些膠瓶被焚化時,釋出有毒氣體。瓶裝水會影響健康,亦為環境帶來極度沉重的代價,人類實在負擔不起。若我們能聰明一點,不再購買瓶裝水,把資源投放在落後而偏遠的地區,為居民淨化水質和興建供水設施,人類一定更健康,地球也會更綠色!

 

怎樣才有「好水」飲?

 

自來水潔淨嗎?

由雨水從天而降到我們扭開水龍頭,中間經過一段很長的旅程,水中增添了不少化學物質和其他成分,例如雨水中的粉塵微粒、二氧化硫、硝酸、污染了的河水或水塘中的有機及無機污染物(如二噁英、除草劑、農藥、重金屬等)、濾水廠的氯和氟,以及陳舊喉管中銅鐵。

 

何謂「好水」?

既然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其質素當然非常重要。大自然的水是優質的水,因水流經石頭、礦物質而獲得能量。水暴露在陽光中亦會獲得能量。除了能量高外,好水的條件還包括:無病原菌;不帶有害物質(如重金屬、農藥);含有充份的氧氣和礦物質;含有自然界賜與的微量元素,如鎂、鉻、矽、鋅、鉀、鈣等;微鹼性(p H值稍高於7);以及分子團體積小。

 

何謂水分子團?

水份子依靠氫橋( h y d r o g e n bonds)互相連合,大自然的水分子團是由56個水分子組成,這些整齊密度高的小水分子團能輕易地滲透細胞膜而進入細胞,進行新陳代謝作用,把氧和養分提供給細胞,並將細胞內的廢物經由排泄系統排出。水分子團愈小,水愈可口,它的滲透力愈強,對健康愈有利。輸送到家中的水喉水,在高壓下,水分子的組成分子增至1 3個或以上,其中的氧分子被壓縮,以至能量失去。如果我們將水煮沸,水中的氧氣就會失掉,水也變成死水。實驗顯示,用煮沸過的水來飼養金魚,不多久便無法存活,所以要喝活水就要喝優質的生水。

 

如何得「好水」?

水是生命之源,它的清潔絕不能忽視;但「東江水受污染」、「食水加入氯氣增加患癌機會」等新聞報道,弄得人心惶惶,大家都問應否在家中添置濾水器過濾食水?

 

如何選擇濾水器?

濾水器品牌很多,可以安裝在入屋總供應水喉附近,或廚房食水用水管前,目的是過濾水中的有害物質。家庭濾水器大致可分為三級:

高級──能將水淨化成活水及能量水,有保健作用,例如改善酸性體質,提升身體能量及免疫能力。

中級──能提供最基本的過濾功能,如濾去泥沙、鐵鏽、雜質,質素好一點的附活性碳和礦物石,能除氯、除菌、除味等。

低級── 體積大如拳頭, 效用低,要頻頻換芯才能提供最簡單的過濾功能。

 

橄欖油炸食物,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西班牙一項研究指食用橄欖油炸食物,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但研究主要分析西班牙流行的地中海飲食。營養師指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為主,而橄欖油含有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屬較健康的脂肪,但研究結果未必適用於流行飽和脂肪的美國和亞洲。

研究由馬德里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負責,調查受訪者一周內主要吃什麼食物、怎樣準備食物以及烹調方法。受訪者以傳統西班牙地中海飲食為主,餐單着重低脂肪、高纖維的新鮮蔬果及新鮮魚類。受訪者主要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和葵花籽油烹調。

研究用11年觀察40,757名受訪者,當時所有受訪者均無心臟病徵兆,但11年後,有606名受訪者患上心臟病,並有1134人因心臟病發死亡。研究員分析患上心臟病人士的資料,發現心臟病與進食煎炸食物沒有太大關聯。不過,研究強調有關結果,未必適用於食用飽和脂肪或其他煮食油的人士。

學者:食飽和脂肪增風險

有份參與研究的德國學者也表示,這並不表示經常吃炸魚和薯條不會影響健康,進食含飽和脂肪的牛油、豬油、棕櫚油等易增膽固醇和患高血壓風險,增加患心臟病機會。

本港身心營養顧問註冊營養師劉立儀表示,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為主,橄欖油含較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故地中海一帶的心臟病發率一向較低。不過,美國和亞洲人的飲食流行飽和脂肪(如動物脂肪),故研究結果未必適用美國和亞洲。

每日快走11分鐘 可降低早逝機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項大型研究指出,若每人每天能少量運動,如快走11分鐘,就可以避免1/10的早逝案例。


法新社報導,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疾病、癌症等主要死亡風險,但究竟需要多少的活動量才能產生影響,尚不清楚。

因此,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彙總先前196份研究結果,當中包括逾3000萬名研究對象,在這個主題得到迄今規模最大的審查報告之一。

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中計算出,若每人依照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的運動量,即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強度的運動,那麼約有1/6的早逝案例是可以避免的。

這項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大型研究分析指出,即便是上述運動量的一半,即每周75分鐘或每天不到11分鐘,也可以防止1/10的早逝案例。

這包括心臟疾病發病率降低17%、癌症降低7%;於很少或根本不從事身體鍛鍊的人來說,每天11分鐘就可降低早逝風險23%。

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體能活動流行病學專家、此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布拉吉(Soren Brage)表示,這是非常好的消息,「每天只需要騰出10分鐘多一點點的時間,甚至不必去健身房做這些類型活動。」

他建議民眾可以在上班途中提早幾站下車,或改騎腳踏車回家。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