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醒胃沙律醬


周麗嫦示範

材料:橄欖油1杯、咖哩粉及雜香草芥辣少許、有機蘋果醋1/2杯、 鹽、古月粉適量、蒜茸少許(可略)

做法:將全部材料混合拌勻加在已切好的五彩有機菜沙律上享用。

備註:如置15-20分鐘後才享用會更入味。


有機青菜捲

陳妙瓊示範

材料:有機番薯葉數片(大片)、素火腿數片、有機粟米粒、紅蘿蔔絲少許

素火腿材料:腐皮300克、有機豉油、咖喱粉、味噌、鹽、糖、麻油少許

做法1. 腐皮用水沖洗後渣乾,加入豉油等調味料撈勻;
2. 將腐皮放入布袋內捲成長條形用棉繩紮實後蒸15分鐘,待涼後切片成素火腿;
3. 用番薯葉包著少許粟米粒、紅蘿蔔絲及一片素火腿享用。


藍莓牛角饅頭伴雜果乳酪

Joyce示範

材料:牛角饅頭、有機藍莓醬、芒果1個、蘋果1個、純乳酪適量

饅頭材料:有機全麥麵粉300克、酵母粉1小匙、暖水150毫升、有 機原糖1湯匙

做法:1. 將酵母粉、原糖加入暖水中,放置約20-30分鐘,待發酵膨脹;
2. 把酵母水加入全麥麵粉中,搓揉成糰,以濕布覆蓋約1小時待醒;
3. 將麵糰展平切成三角形,塗上藍莓醬,放入鍋內蒸15分鐘即可;
4.芒果、蘋果去皮核切成小粒,與乳酪伴勻後,與牛角饅頭一起享用。

消暑鮮果汁幻彩冰條


梁琦玉小廚師示範

材料:鮮橙1個、奇異果1個、原糖及水適量。

做法:1. 鮮橙搾汁備用;
2. 奇異果去皮後把果肉置乾磨機打爛;
3. 原糖溶於水成糖水後分別與(1)及(2)調勻;
4. 將鮮果汁分層放入冰條模型、放冰格雪硬成鮮果汁冰條。


鮮果果凍

方亦昇小廚師示範

材料:西柚或鮮橙一個、蒟蒻3湯匙、原糖少許。

做法:1. 將西柚或橙一開為二,搾出果汁後,把果肉渣刮出;
2. 用少許熱水(約2湯匙)溶糖後,加入果汁和冷開水拌勻成1杯的鮮果汁溶液;
3. 蒟蒻3湯匙放大碗中,慢慢加入溶液將之拌勻成糊狀,倒入兩邊果殼中;
4. 冷卻後入雪櫃雪硬,再切成6-8片享用。


紫菜卷

李鳳卿示範

材料:腐皮2塊、壽司紫菜6塊、豉油、鹽、糖適量。

做法:1. 將豉油、鹽、糖、水拌勻製成調味料,腐皮一開二後,浸入調味料中;
2. 將壽司紫菜放在腐皮上卷成長圓筒狀放碟中;
3. 隔水蒸約25分鐘後剪開一段段享用。

芝麻粉拌鴛鴦粉麵

材料: 芝麻(有機更好)4、(糙)米粉及麵適量、茄子2條 調味: 冷壓油、有機豉油適量、鮮搾檸檬汁1茶匙 做法:

  1. 把芝麻洗淨去沙後炒香,用乾磨機磨成粉;
  2. 米粉及麵分別煮熟,過冷河備用;
  3. 茄子切條,蒸熟;
  4. 將芝麻粉調味料、茄子分別加入米粉及麵中拌勻即成。

    素蟹黃蒸藕餅

    材料: 蓮藕約1斤、甘筍1/4個(隨意)、豆粉(或生粉)約2湯匙 做法:

    1. 蓮藕去皮、去節、清洗後抹乾水份,磨蓉加入豆粉和少許鹽混合,置於已塗油的蒸碟上、抹平;
    2. 甘筍磨蓉去汁加入豆粉和少許油、鹽混合,適量放在藕蓉中央;
    3. 隔水蒸約15-20分鐘至熟,即成,拌食米飯最美味。


    咸水角(窩餅)

    材料: 糯米粉150克、水100毫升、糖少許、西芹、馬蹄、冬菇、紅蘿蔔適量 做法:

    1. 把西芹、馬蹄、冬菇、紅蘿蔔切粒炒片刻,加入有機豉油調味成餡料備用;
    2. 將水煮滾溶糖,把糖水沖入糯米粉,用筷子拌勻後立即趁熱用手把糯米粉搓成粉團;
    3. 粉團切成小圓粒,用手捏成小窩後包入餡料;
    4. 可用油炸成咸水角(更健康的吃法是用易潔鑊加少許油慢火煎熟兩邊成窩餅)。

香濃薯仔湯

劉麗萍示範

 

材料: 薯仔(中) 2 個,腰果 1/4 杯、水 2 杯;嫩豆腐 1 磚、大豆芽 1/2 斤、鹽、豉油適量、水約 7 杯
做法: 1. 將薯仔切成細塊,與腰果、水 2 杯置攪拌機中打成泥狀備用;
2. 大豆芽洗淨後用白鑊炒乾;
3. 水約 5 杯煮滾後,加入大豆芽和薯仔腰果泥拌勻煮 5 分鐘後,再加入豆腐丁和調味料滾一會即成
4. 上桌前灑上紫菜碎。

南瓜糯米

杜少芬示範

 

材料: 南瓜 1/2 斤、糯米粉 1 斤、炒香花生適量、花生醬一飯碗
做法: 1. 南瓜去皮蒸熟,糯米粉取一碗用白鑊略炒;
2. 餘下糯米粉拌入熱南瓜,搓成粉糰,花生弄碎,拌和糖,花生醬成為餡料可先放冰箱冷藏;
3. 取少量粉糰包入餡料搓成圓粒,放入滾水再煮 3 分鐘,取出稍待,逐粒放入已炒之糯米粉,沾上少許粉即成。

麵團大變身

馮冰羅示範

材料: 全麥麵粉250g、酵母粉3茶匙、溫水31/2杯、橄欖油、鹽糖適量
(也可用少量蜜糖代替糖助發酵)。
做法:
  1. 將全部材料拌勻後搓約3分鐘,用暖濕布蓋著後置在溫暖的角落約11/2時(待發酵,體積膨脹成雙倍);
  2. 把麵團再搓10-15分鐘、將搓好的麵團分成兩份,放在已塗油的烤盆內,靜置約30分鐘,待體積再增大;
  3. 先將焗爐預熱,將麵團放入焗約30分鐘即成香噴噴的麵包。
備註: 現場會示範如何將麵團大變身成pizza或饅頭。

涼拌黑粉皮

何愛珍示範

材料: 黑粉皮一包、青瓜、紅蘿蔔、沙葛適量。
醬汁料: 檸檬汁、日本麵豉醬、蜜糖、芝麻醬適量。
做法: 1. 將粉皮用滾水煮約5至8分鐘,過冷河晾乾備用;
2. 青瓜、紅蘿蔔、沙葛洗淨切絲後與粉皮拌勻;
3. 預備醬汁(因各人口味),淋在粉皮上即成。

清炒香蕉花

陳幼婷示範

材料: 香蕉花(中間幼嫩部分)鹽、糖、油適量。
做法:
  1. 將香蕉花幼嫩部份用水煮15-20分鐘後切絲;
  2. 用油將印尼香料(LODEH)爆香,把香蕉花絲及花蕊加入炒一會後用鹽糖調味即成。

青瓜粉皮

李鳳卿示範
材料: 新鮮粉皮2塊、幼長青瓜2條、紅黃椒各1隻
醬料: 花生醬3湯匙、麻油1湯匙、糖少許、鹽和老陳醋適量
做法: 1. 新鮮粉皮飛水後晾乾;
2. 將醬料的材料拌勻後淋在粉皮上;
3. 青瓜切絲後拌和老陳醋拌勻,後放在粉皮面上。

素雞

沈剛鈺示範
材料: 碎腐皮3兩、大良牛乳7片、老薑適量
做法: 1. 將碎腐皮放冷水中浸8分鐘晾乾;
2. 牛乳切碎和腐皮攪勻後放碟中、薑磨茸;
3. 全部材料大火蒸5-7分鐘即可。
溫馨提示: 享用前可加少許阿麻籽。

生機春卷

王忍秀示範
材料: 全麥或普通春卷皮、苜蓿芽、紫椰菜、青瓜、蘋果、芝麻、
提子乾、紫菜
做法: 1. 將紫椰菜、青瓜切絲、紫菜剪成絲;
2. 蘋果去皮切絲、芝麻磨成粉;
3. 將全部材料包在春卷皮中即可享用。
溫馨提示: 此生機春卷可配黑豆漿,便是營養豐富的小食或早餐。

七彩扭紋條

黃錦齡示範
材料: 熟扭紋粉2杯、黑椒芝麻鹽2湯匙
醬料: 椰青肉連水2杯、腰果1杯、羅勒少許、鹽適量
做法: 1. 扭紋粉煲稔盛乾水;
2. 將黑椒芝麻鹽放入扭紋粉內攪勻;
3. 醬料全部放入攪拌機內攪勻至幼滑,與扭紋粉同食。
黑椒芝麻鹽做法: 將黑椒、黑芝麻、海鹽全放入打粉機內打成幼粉即可用。

雜果脆片

黃錦齡示範

 

材料: 有機南瓜子/腰果/合桃/黑芝麻、有機提子、麥芽糖 150 克、
冰糖 150 克、 水 3/4 杯
做法: 1. 將果仁浸水 6-8 小時後放入長方形淺盒內風乾;
2. 將麥芽糖、冰糖、水煮成稠糊,倒入果仁中,冷卻後切片享用

西米盞

余太示範
皮材料: 西米 1/2 磅、油 2 湯匙、糖 100 克、生粉 2 湯匙、薑汁 2 茶匙
紅豆沙材料: 紅豆 1/2 磅、糖 1/4 磅、油 1 杯
做法:
  1. 把紅豆浸透煲爛後去水;
  2. 紅豆渣放大鑊中,加入糖和油,慢火炒香成紅豆沙備用;
  3. 西米用過濾水浸約 1 小時,去水後加油、糖、生粉、薑汁拌勻成西米盞皮料;
  4. 鵝蛋型撻模約 10 個洗淨抹乾,放 2 茶匙西米在模內,加入少許豆沙,再蓋上 2 茶匙西米;
  5. 隔水把西米盞蒸約 30 分鐘後留放鑊中再焗 10 分鐘即可享用。

香純愛心腸粉

孫蘊言示範

 

材料: 粘米粉 2 杯(手磨有機糙米更佳)、澄麵粉 1/4 杯、水 4 杯、油 1/3 杯
做法: 1. 將全部材料拌勻成粉漿; 2. 不鏽鋼碟塗油後倒入薄薄一層米漿,隔水蒸熟(約 3 分鐘); 3. 加醬油、有機油、麻醬享用。

人生的真相

文╱星雲大師    

常有人問:「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當初佛陀捨棄世間榮華,出家修道,就是為了尋求生、老、病、死的人生真相。究竟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呢?有四點:


第一、要知身體不堅,如泡如影:《涅槃經》裡將人的身體比喻為「水沫」,是形容人體的不堅固,如水沫般須臾易滅。人的身體何以不能永久不壞?身體乃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有,因此是無常的。我們的身體,從嬰兒呱呱墮地,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到老年,身體一天天都在變化,就如泡如影一般,是不堅固、不實在的,所以人生百年之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身體無法跟著我們走,唯有把握有生之年,藉助此身好好的修道、行善,這種善業功德才是永恆不失的。

第二、要知生命不久,如夢如幻:人的生命體是由五種元素所組成,佛教稱為「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蘊屬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受、想、行、識四蘊屬心理,是觸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相當於心理學上所說的感情、觀念、意志、認識。何以說生命不久,如夢如幻?就物質方面來說,色蘊是四大假合而有,本無實性;就精神方面來說,受、想、行、識等四蘊都是對境而生。所對的色蘊既非實有,能對的四蘊自然也是假合之相;心物二法,當體皆空,所以有謂「五蘊非有」,這是佛教「無我觀」的具體表現。

第三、要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人在世間生存,不能沒有物質生活,當然也就離不開金錢、財物。佛教並不排斥正當的擁有財富,但是主張人不要貪財,所謂:「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幾何?」錢財夠用就好。尤其擁有金錢,不如善用金錢,因為佛教講,財富是五家共有:盜賊會搶劫、貪官汙吏會貪汙、水火刀兵會破壞、不肖子孫會敗家。所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唯有善用智慧,才是永恆的財富。

第四、要知功名不實,如霜如雪:功名富貴是世人所希求,古人十年寒窗苦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建功成名,獲得榮華富貴。然而功名是不實在的,歷史上多少功勛彪炳的顯赫人物,雖然功在廟堂,風光一時,但是「薪火相交,縱性不停」,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朝為座上客,暮為階下囚」,正所謂「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功名之不實在,正如霜雪一般,太陽出來,它就消逝無蹤了!

人生的真相是無常、苦空、無我,吾人唯有去除不真的人生,才能求得一個超脫的、自在的真我。所以,我們應該認知「人生的真相」:

第一、要知身體不堅,如泡如影。
第二、要知生命不久,如夢如幻。
第三、要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
第四、要知功名不實,如霜如雪。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7‧星雲法語7》


《星雲法語》平常心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平常心是道」,平時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人說要用平常心做人,要用平常心處事。「平常心」究竟是什麼意思,怎樣才能保有一顆「平常心」?有四點看法:


第一、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史記‧汲鄭列傳》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個人失意的時候,最能感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的人因此自怨自艾,消極頹唐;有的人則怨天尤人,憤世嫉俗,這都是一種負面的情緒作用。真正有修養的人,儘管世情澆薄,我以一忍治之,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能忍的人,他就是有平常心。

第二、快心事來,處之以淡:「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快心事時,一般人莫不是歡天喜地,欣喜若狂,恨不得天下人都能分享他的快樂。「喜形於色」固是人之常情,然而能如謝安在「淝水之戰」,姪兒謝玄以寡擊眾,取得勝利後,消息傳來,猶能奕棋如常,不動聲色。這種「快心事來,處之以淡」,就是一種平常心。

第三、榮寵事來,置之以讓:人有榮譽之心,而後知所向上,值得嘉許。然而自古以來多少文武大臣、後宮佳麗,為了爭寵顯榮,彼此勾心鬥角,甚至導致政爭戰亂,禍國殃民,反而罵名千古。

所以,榮寵不是爭取而來的,所謂「實至名歸」,名實不符,有時候求榮反辱;能夠洞澈此中道理,在榮寵之前,以平常心視之,就是明哲保身之道。

第四、怨恨事來,安之以退:人有不平,易生怨恨。怨恨猶如一把雙刃刀,傷人又傷己。遇有委屈不平時,不必難過、不必計較,何妨退一步想;能以平常心安之以退,自能泰然自適,則怨恨無由生起。

平常心是一種透析世情,了悟人生的智慧;能以平常心處世,自能「超然物外見真章」。如何是「平常心」?有四點:

第一、失意事來,治之以忍;
第二、快心事來,處之以淡;
第三、榮寵事來,置之以讓;
第四、怨恨事來,安之以退。

星雲大師:如何規勸

文/星雲大師

當一個人的言行有了過失或不當時,我們給予良言忠告或直言規勸,使之改正錯誤,即為「諫」。其實,諫的類型和方式,並非如此單一。


古人為了勇於規勸對方,除了直言古鯁者以言語勸諫外,也有以藝術形式委婉地進行勸說者。如:北宋名相寇準的侍妾茜桃,為了規勸寇公體察民情,戒奢尚儉,以「詩諫」的方式,寫下了〈呈寇公〉諫詩兩首。又如:清初畫家蔣伊,以繪畫代書,言事喻理為民請命,收集了民間疾苦和酷吏穢聞,創作了十二幅畫,於康熙十八年,斗膽向康熙進獻,是為「畫諫」。

中國向來自稱是「禮儀之邦」,由於長期的文化積澱,交際言詞崇尚委婉、曲折,而諫詞則要求含蓄。時到今日,官民關係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講究進諫的方式和藝術,以求得規勸的最大效果,看來還是有必要的。因此,「如何規勸」?有四點意見:

第一、講話要含蓄,切忌太露:當我們責備一個人時,用詞要含蓄,最忌諱的就是太露骨、太過銳利,傷害了對方的尊嚴,這樣不但不能被人接受,反而心生反感。所以,責人之過要讓對方堪受,要給對方留有餘地,讓他能夠接受;能夠令人歡喜接受,這是規勸的先決要件。

第二、態度要委婉,切忌太直:當我們規勸他人的時候,態度不要太嚴峻、太粗魯,有時候責備一個人,反而要對他更加的有禮貌、親切、委婉,不可以太過直接。如果你直言不諱傷害了他,讓他不肯接受你的意見,那就失去了勸諫的初心。
第三、處事要圓融,切忌太真:做人處事最要緊的就是圓融,切忌太真,有時候做人太過方正,難免得理不饒人。因此,方和正固然很好,但是圓融更重要,因為凡事圓融一點,讓人家在你的包容裡,感覺到如沐春風般,對方便能體會你的圓融,接受你的善意。

第四、做人要寬厚,切忌太苛:做人處事的妙訣就是要厚道,最怕的就是太苛刻。小小的事情不要太計較,只要大事不糊塗,小事不必太介意。甚至在利益上,也要讓人家多分一點,多得一點利益;假如你比他優秀,更應該多包容他、愛護他,不可太過嚴苛,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寬厚,自然歡喜和你在一起。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但若運用不當,則成為傷人的利器;更何況給予他人規勸的話,又是最敏感的語言,我們說話能不謹慎嗎?因此,會說話的人,首先考慮的是,一句話說出來,是否傳達了自己的意思,對方能否歡喜接受,所以規勸也要有規勸的藝術。「如何規勸」?有四點意見:

第一、講話要含蓄,切忌太露;
第二、態度要委婉,切忌太直;
第三、處事要圓融,切忌太真;
第四、做人要寬厚,切忌太苛。


星雲大師:人才

文/星雲大師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管任何團體、事業,都要靠人才去經營、擘畫,才能興隆、發達,因此舉凡機關、團體莫不求才若渴。至於什麼是人才?有四點看法:


第一、人才如土,含垢低下:真正的人才,做事精明幹練,做人樸實厚道,就像大地一樣的謙虛低下。大地因為含垢忍辱、承載一切眾生,所以為人所敬重。歷史上,諸葛亮高臥隆中、龐統混雜在一般小民之中、韓信曾受胯下之辱;所謂萬事成於謙虛,敗於驕矜,真正的人才要懂得虛懷,要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成就萬事。

第二、人才如海,容受萬流:是人才,要像大海一樣,大海不揀細流,長江、黃河的水流到大海裡來,它不嫌多,即使涓涓細流,它也不會排拒。真正的人才,本身要能包容、接受異己;然而放眼現在的社會,一般人大都器量狹小,講話尖酸刻溥,待人處事經常在小處斤斤計較,如此怎麼能成為堪當大任的人才呢?

第三、人才如林,含藏萬象:是人才,要像深山裡的森林,舉凡飛鳥、走獸、礦產、各種植物,都能生存其間,可謂含藏森羅萬象。真正的人才,要胸羅萬有,如山林般蘊育寶藏無限,如此才值得別人去開採、發掘。

第四、人才如水,委曲自如:是人才,要「屈伸自如」,就如流水一般,遇山則轉、遇石則彎,不管任何阻礙,它都能流出自己的渠道。一個真正的人才,難免受人嫉妒、排擠;當承受委曲、挫折時,要像流水一樣,自能委曲婉轉,流出自己獨特的流域,流出自己理想的曲線。

韓愈說:「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真正的千里馬,也要有伯樂去發掘,才有機會嶄露頭角。因此,如何鑑別真正的人才,有四點:

第一、人才如土,含垢低下;
第二、人才如海,容受萬流;
第三、人才如林,含藏萬象;
第四、人才如水,委曲自如。

專家揭6種癌是「吃出來」 味噌、泡菜都上榜


癌症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大約10萬人中就有300人罹癌,而癌症的發生可能是因患者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這也讓許多人無毒教母譚敦慈就指出有6種癌症是「吃出來的」。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3至5成癌症的發生是可避免的,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

研究也指出癌症和患者的基因、環境息息相關,外科醫師江坤俊在《挖健康》提到,很多癌症都是吃出來的,譚敦慈也舉例說明,像是「胃癌」就與高鹽飲食有關,像是日本人和韓國人經常吃的味噌、泡菜,「有些人誤以為味噌養生、延年益壽,或是吃了泡菜就可以跟韓國明星一樣漂亮,但日本和韓國這2國家其實都名列胃癌大國前3名」,且日本研究也發現味噌湯喝多了,胃癌風險就會上升;韓國則發現胃癌最大問題來自泡菜。

肝癌則是和黃麴毒素有關,廣西醫學院曾指出,B、C型肝炎者不要暴露在黃麴毒素下,就不容易罹患肝癌,而譚敦慈也舉例分享,表示有一位患者沒有B、C型肝炎,但卻很喜歡吃豆腐乳、豆瓣醬等醃製食品,與之同時他又是一個洗腎患者,如此長期下來,他的肝臟開始有硬化的情形。

此外,譚敦慈也說明根據國外研究,每周喝含糖飲料3次,罹患胰臟癌的機率高8成;至於大腸癌則是和吃不新鮮的菜、紅色加工肉品或紅色肉類吃太多有關;肺癌、口腔癌則都是與菸、酒、檳榔有關聯。

譚敦慈也表示要預防癌症的方法就是均衡飲食、適度睡眠、運動,以及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署過去也曾宣導預防癌症要把握健康生活五原則,包括「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定期篩檢」,大家都要把防癌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來預防癌症,並提醒民眾四項癌症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的重要性,把握黃金就醫機會,才不會抱憾終生。

補充4營養 提升睡眠品質

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主要原因是生活失衡,包含壓力、飲食、環境等因素,多攝取含色胺酸食物、鈣和鎂,以及維生素B可改善失眠。

「吃對食物」可以改善失眠,營養師表示,藉由攝取含色胺酸食物,進入大腦合成血清素,能安穩睡眠。首要掌握均衡飲食原則,可參考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吃足全穀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

鈣和鎂可穩定神經、放鬆肌肉,營養師建議,可多吃牛奶、豆干、海帶、腰果、花生、綠色蔬菜等食物;維生素B有助於安定情緒,可食用糙米、燕麥、小麥胚芽等食物。

另外,睡前四小時要避免吃太飽,烹調要清淡,重口味易引發胃食道逆流,導致夜咳或氣喘。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㉘】六和敬

文/星雲大師

自古以來,聖賢們一直都很重視「人和」,例如儒家主張「以和為貴」、「和氣致祥」、「和顏悅色」、「和而不流」等;佛門裡常說:「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人和,才能無事。僧團裡,平時依「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往來與運作。所以出家人又稱「和尚」,即「以和為尚」。

佛教的僧團裡,彼此在相處上、見解上、生活上,乃至修道等各方面,都要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因為有此共識與實踐,因此能夠和樂清淨、和合無諍。

所謂「和合」,指的就是「理和」與「事和」,即僧眾在真理與行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的意思。「六和」即:

第一、見和同解:即思想的統一。就是大家的思想、見解要有共識,意見不同,相處、共事會障礙重重,所以見解要和,要建立共識。

第二、戒和同修:即法制的平等

。對於戒律、規矩,大家都是一樣平等的共同守持戒法,沒有特權,也就是在法律上人人平等。

第三、利和同均:即經濟的均衡、共享。寺院僧團的生活所需都是平均分配,不分職務高低,人人享有的權利是均等的。

第四、意和同悅:即心意的和諧。大家共同住在一起,要有禮貌、有威儀,相互和平、尊重,和諧共處。

第五、口和無諍:即語言的喜悅。大家沒有爭論、吵架,人我之間說的都是叢林的語言,比方說,「請問法師上下」、「請長老開示」、「學人不敢當」、「學人慚愧、苦惱,請多賜教」,彼此有佛法就不會有爭論。

第六、身和同住:即居住的安樂。在寺院裡,大家都是共同生活,都為歡喜來修行,用歡喜心和大家在一起。

六和敬中,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是和合的表現。我覺得「和」很好,每一個人穿的衣服,顏色雖然各有不同,但和諧就漂亮;五官外貌雖然不一,和諧就美麗;五臟六腑的功能不同,但只要各司其職,和諧就健康。

僧團因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樂清淨。廣義而言,一個家庭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美滿快樂;一個團體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發揮團體的力量;一個社會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成為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一個國家若能行持「六和敬」,就能成為一個富強康樂的禮儀之邦。

六和敬也是世間的「和諧六法」,人人能奉行,社會自然能和諧無諍,國家必然能安定與富足。

法同舍

佛法,一般人都把它當作是經書,當成道理,甚至把它當作講經,才叫弘揚佛法。佛法在哪裡?在藏經樓上,不能普及大眾啊。佛法在哪裡?在老和尚的心裡,人家也不知道啊。佛法在哪裡?在深山寺廟裡,人家也不容易求得啊!佛法究竟在哪裡?

佛法,在世間的虛空之中,萬有萬象的世界都是佛法;甚至於一切有生命的、有生機的,所謂「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我們說它都有佛法。所有佛法,就是佛說的道理,可以解脫煩惱、痛苦,可以增加智慧、增加對自己的依靠,所以佛陀叫我們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你能可以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就是佛法。也不要把佛法當作是什麼抽象的道理,要把它當作是虛空、無相的真理。佛法的內容,也有種種的層次,世間有世間法,出世間有出世間法;做信徒的有在家法,出家僧眾有僧伽法。所以像戒律,就等同法律;像佛經的道理,一句話都可以做為老師,那都是法。

法同舍,就是佛法跟我住的房子一樣。我們住在哪裡?你說住在洋房裡面、住在高樓裡面、住在公寓裡面,但它沒有佛法。所謂「三界如火宅」,你住在五欲六塵的世間,如同住在火窟裡一樣,不能得度。你必須住到佛法的家園裡面來,因此有信仰的人,信仰就是房屋;你經常誦經,經書就是你的房子。

所以「法同舍」意思是,佛法就是我的家,就是我的房舍,我住在佛法裡,以法為家。講了很多的佛法,你也不知道對你的重要;講到你有一個家,家對你就重要了。所謂「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己一個窮角落」,雖然佛法是無邊、無限、無量的,假如我能得到一點佛法,是我的,我就有受用。就像一塊錢也能買一個燒餅,充當一餐,就能止住飢餓。

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任何一法,只要你會用,只要你懂得去實踐,你都能得度的。比如日常生活中以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看人,用慈悲的面孔待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只要會用,都能獲得自在。

法是我的家,我可愛的甜蜜家庭。我有了佛法做為生命成長、安住的家園,這就是「以法為家」,就是「法同舍」的意義。

諦聽

在佛教裡面,有一句話說:「佛法清淨在音聞。」因此經典的開頭,都是說「如是我聞」。現在的佛教徒,也總是說:我們到哪裡去「聽」經、到哪裡去「聞」法,很少聽到說,到哪裡去「寫」經、到哪裡去「看」經。當然,寫經也可以,看經也可以,不過,就是不如聽經聞法那麼樣的普遍。

《金剛經》裡面,須菩提向佛陀請法,佛陀就告訴須菩提:我現在回答你的問題,你要諦聽!諦聽!

所謂「諦聽」,意思就是:你要用心聽、注意聽,聽後還要用心思惟、記憶。除了「諦聽」以外,還要學會全聽、兼聽、善聽;聽話不能斷章取義,要能全聽,還要兼聽,也就是要多方面的聽,不能偏聽,要懂得往好處想,這就是善聽。所以經典說,要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但是,如果我在講說,你卻沒有認真的聽,就等於印刷機,不好的印刷機印出的文字圖片就會很模糊,或者印不上去;又如再好的種子,沒有播在良田土地裡,就會雜草叢生,或者撒在道路上,就不能成長。因此,聞法、聽聞,你不能只聽一,不聽二,不能把聽聞的道理執著、妄自解釋,這都是辜負了佛法的好意,你要對佛法有真正的信心。

對的,你要常常去聽經聞法,要諦聽、諦聽。但是現在的人,不懂得「諦聽」的重要,等於學生在課堂裡沒有很認真地的聽老師講課,法水沒有灌注到他的心田裡,要考試了,怎麼回答得出答案呢?所以,會聽的學生,就會考試;懂得「諦聽」的信徒,對真理就容易契合、了解。

對於今日信徒去聽聞佛法的心態,也有待商榷。現在很多的人,你問他:「到哪裡去?」「我去聽經。」「講的什麼呢?」「哎呀!我沒注意,也記不得了。」記不得,代表大法沒有在你的心田裡面生根;不能在你的心田裡生根,就不能生長,你就是聽經聞法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今天學佛法的人,不是只做表面的形象,你要真正的誠心誠意,遇到有聽經聞法的機會,就要諦聽、諦聽,才有功用啊! 於 4月 30, 2023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 Twitter分享至 Facebook分享到 Pinterest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文: 星博

佛教十分強調因果業報之說,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這幾句通俗的俚語,即使非佛教徒想必也有所聽聞。佛教的因果法則是以「同類相應」為其根據,善的行為會產生「善的業力」,待眾緣具備時必定會感得幸福、美滿的善果;反之,惡的行為會構成「惡的業力」,則會招感痛苦、悲傷的惡果。

善、惡之業是不可互相抵銷的。何故佛在經中常說念佛、誦經可以滅除業障、增長福慧呢?如《金剛經》所云:「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彷彿說明讀誦佛經就能夠轉重業為輕報;甚或消滅過去生中一切惡業。若要疏理這種看起來像是義理上的矛盾,必須對佛教的業力理論有正確的理解。

一、佛教的業力理論  

「業」是指由思想推動的行為。如《大乘成業論》云:「隨作者意有所造作,是為業義。能動身思,說名身業。思有三種: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發思。若思能動身,即說為身業。」經文的大意是「業」的核心就是「思心所」(五遍行心所之一),這是一種意志、情緒、心理的活動。「業力」則是由內在的心理活動推動身體(包括言語)造作種種或善、或惡的行為而產生的。這種心理活動(思心所)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審慮思,這是一種思考的心理活動,譬如我放學後要不要到圖書館繼續温習呢?還是回家看看電視稍作休息呢?這就是「審慮思」,一個思考的過程或動機。

第二、決定思,這是一個抉擇的心理活動,即經過思考後,內心作出一個決定,譬如我決定留在圖書館繼續温習。

第三、動發思,這是一種意志的推動力,即心意已決後,由大腦的意志推動身體確實地造作某些事情,譬如我真的往圖書館走去,並且找到一個座位開始用功温習。這就是由「動發思」驅使身體採取行動而形成「身業」。因此,佛教的業力種類可以分為意業、身業和語業三種。

二、業力的載體

《大寶積經》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由此可見,「業」的運作是通於三世且不會消失,只要條件具備便會感果受報。然而,業力是如何招感善、惡的果報呢?佛教認為「業」的運作毋須假借大梵天(造物主)之手便能自然地運行。

唯識家施設「種子學說」解釋「業力」具體的運作方式。眾生所造作的善業或惡業,會以業種子的形式寄存於阿賴耶識中,待因緣成熟時,種子就會起現行(發揮作用)形成了人生中的順、逆境。此處稍稍交代兩個名詞概念,「阿賴耶識」和「業種子」。

「阿賴耶識」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無形無相且全自動化運作的系統,這個系統是一切宇宙萬象的來源,包括我們所理解的現實世界,以及執取這個所謂「我」的身體,乃至一切的感官經驗,都是由阿賴耶識中轉化而成(識變)。

[1]而「業種子」則是一股潛藏的力量,待眾緣具備時,則起現行。它能夠刺激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種子」,使人生出現各種不同的境況。現把佛教的業力理論用圖表闡述:

審慮思(內心思維/動機)—>決定思(內心抉擇)—>動發思(驅動身、口二業)—>業種子(具有強大的力量可以刺激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種子)—>名言種子(本來無記的名言種子受到善或惡的業種子所刺激而漸漸成熟)—>名言種子起現行(發生各種與之相應的作用) v由此可見,眾生有了明確的動機和決定後,繼而推動身體造作種種行為,由此產生強大的業力(意業、身業、語業)。反之亦然,若眾生聽聞佛法後,發願自此不再造作殺生、偷盜、淫邪和說不實之語,同樣能夠產生強大的善業。故此,佛陀告誡弟子要嚴守戒律,以五戒、十善為一切行為的標準。

三、念佛的作用

有了這樣的業力觀,便能了知「念佛一聲,罪滅河沙」並非指稱念一句佛號,當下就把阿賴耶識中的惡業種子消滅,而是透過間接的方式,一方面產生新的善業種子,另一方面加強阿賴耶識中原有的善業種子的力量。當善業種子的力量遠遠超過惡業種子時,惡業種子便無法成熟感果,自然不會招感那些凶災禍事。

故此,我們必須用功研習佛典,透徹了解如來、菩薩的本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的本願等,然後發菩提心或大悲心。如決定以「念佛法門」為修行的方法,應每天切實地執行,若環境可許,建議在安靜的地方,一句接一句地稱念佛號。

如是日日熏習如來德號,使善業種子逐漸增強,惡業種子便能漸次轉弱,甚至使那些微弱的惡業種子無法起現行。

一切如來及諸大菩薩,在無數劫裏發菩提心,修習六度萬行,最終成為福慧圓滿的覺者。佛陀的法身遍布虛空,十方三世都是如來功德法性。所以,當我們經過審慮、決定、動發思後,持念如來名號就能夠產生強大的善業種子,故云「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眾生從造業到感果,或長或短均需要一段時間。故此,在惡業種子成熟前,我們應該善用人身多作善業,持五戒、行十善、時時念佛、勤加懺悔,自然惡消善長,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1] 為方便行文,這篇文章不會詳述「三能變識」和「種子六義」等名詞概念。讀者如有興趣學習唯識義理,歡迎閱讀羅時憲教授所撰述的《唯識方隅》。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一文看懂所有的觀音像

觀音菩薩(梵語: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或梵語: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又稱作觀世音、光世音、觀自在等。《法華經•普門品》是觀音菩薩信仰的根本經典,對中國人來說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化現為三十三種不同的形貌,來度化眾生。觀音菩薩「菩提為因,大悲為本」,作為完美慈悲的化身,隨類應化,救度有情。

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翻譯了與觀音信仰密切相關的《正法華經》後,我國的觀音信仰開始揭開序幕。四世紀末,謝敷(活動於371–396)集錄了我國佛教史上最早的一部觀音靈驗集——《觀世音應驗記》,足見當時觀音菩薩的信仰已十分流行。至唐宋以後,觀音傳說,靈驗故事,層出不窮。元明清時期,觀音題材的戲曲、寶卷、小說更是豐富多彩,這些文學著作對觀音信仰的傳播更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觀音道場,作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聲名遠播。

<中國佛教的經藏中,與觀世音有關的顯、密經典近百部,此外尚有許多國人編撰的偽經。佛經中重要的有《法華經•普門品》、《華嚴經•入法界品》,淨土系的《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般若系的《心經》,密教的《十一面神咒心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等多部經典。公元四五世紀出現的經,有《高王觀音經》、《觀世音三昧經》等偽經。這些資料說明觀音信仰內容的豐富和信仰的普及。

觀音圖像的種類

根據經典內容,將觀音圖像分為顯教觀音、密教觀音、中國化觀音。求那跋陀羅(394-468)翻譯的《請觀音經》言道 : 「大悲觀世音憐憫救護一切眾生,故而說咒曰:普教一切眾生而作是言,汝等今者應當一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大悲大名稱救護苦厄者,如此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燒眾名香,五體投地,向於西方,一心一意,令氣息定,為免苦厄,請觀世音。」《請觀音經》是一部早期密教陀羅尼系的經典,經文中提到他是「救護苦厄者」,又說 「五體投地,向於西方」,內容又具有法華系和淨土系的特色,可見觀音是跨不同經系和宗派的信仰,十分普遍,無怪乎現在有 「家家觀世音」的說法。

01、顯教觀音

(觀音菩薩 犍陀羅2-3世紀)
(大足石門山觀音窟北宋)

法華經《普門品》描述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所以佛像藝術中常見看到觀音救苦救難的場景。印度五世紀阿旃陀石窟第4窟入口側面的浮雕,就表現了觀音菩薩救像難、野獸難、羅剎難、火難等的畫面。

(觀音救苦救難 印度阿旃陀石窟 第4窟入口側面 五世紀)

中國隋代出現的敦煌壁畫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頂的壁畫為一鋪觀音經變,不但表現了觀音救難的畫面,如救火難、水難、羅剎難等,還表現了觀音菩薩化為三十三種不同的樣貌,說法度眾的畫面。

(觀音經變敦煌壁畫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頂 隋代)

根據淨土系的經典,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脅侍,所以常以阿彌陀三尊的形式出現,另外,在西方淨土圖中也時常可見觀音菩薩的身影。《觀無量壽佛經》云:「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頂上毘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觀大勢至菩薩……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因此冠有化佛,成為觀音菩薩的重要特色。西夏十三世紀的來迎圖,觀音菩薩即冠現化佛和冠有寶瓶的大勢至菩薩合持一個金色大蓮台來迎接往生者,往生西方淨土。

(西方三聖來迎圖 西夏)

除了遵循印度的圖像傳統,中國人也創造出許多印度、西域所不見的觀音菩薩圖像。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楊柳觀音」,他一手持楊柳枝,另一手持淨瓶。其經典依據《請觀音經》,是在中國出現的觀音造像。

(唐代 銅鎏金 淨瓶觀音)

根據《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為求法門要義,先後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成佛之道的過程。觀世音菩薩即為五十三位善知識之一,他住在南方的普陀羅迦山(Potalaka),該處不但「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而且「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後世佛教徒據此就稱普陀羅迦山為觀世音菩薩的淨土。在造像上常以岩石座象徵觀音菩薩的淨土。

(遼代 木雕彩繪自在觀音 )

02、密教觀音

早在北周就有翻譯的《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當時未廣流傳。直至唐代密教興起。十一面分別是: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大慈與樂;左三面嗔相,見惡眾生,而生大悲(威猛降服);右三面菩薩面狗牙上出,淨業行人,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頂上一面作佛面。其十一面各戴花冠,花冠中各有阿彌陀佛。

(唐代 十一面觀音像)

千手千眼觀音(台北故宮收藏)一手中有一眼,共千手,故有千眼,手中各有不同持物,日月、劍戟、淨瓶、楊柳等等。觀音菩薩頂上有三十二個佛頭,下方護法(天龍八部)。有此千手千眼觀音像沒有千手,僅有四十臂。佛教認為世界分為色界、欲界和無色界三種。而在生死輪迴的迷界,又依不同的果報,分為二十五類。而四十臂觀音的每隻手均可救渡二十五有界的眾生,故其為千手千眼觀音的另一種形式。

(南宋 千手觀音)
(大理國 多臂觀音)

唐代馬頭觀音(現憤怒相,象徵觀音菩薩慈悲幫助眾生去貪等三毒煩惱,去除苦難、災厄)。除了斧頭、棍棒等持物外,馬頭觀音菩薩手中的念珠、蓮花、淨瓶等,都是顯教觀音手中時常執拿的器物。

(馬頭觀音唐代)

03、中國化觀音

南北朝時期,我國即有觀世音菩薩應驗記的編纂。宋代以來,與觀音有關的文學作品,如筆記小說、戲曲傳奇、偽經寶卷等更層出不窮,觀音已成為我國佛教文學中的主角。這些文學作品不但對觀音信仰的傳播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在它們的基礎上,我國又發展出魚籃觀音、南海觀音、白衣觀音等不見於佛經記載的圖像,更為中國美術增添了不少光彩。

此外,宋代還出現許多觀音群像的組合,如大足北山的十三觀音窟,為宋代的石窟,除了中間自在坐的觀音外,其他的十二尊觀音手上的持物各異,也多不見於經典的記載,這樣的作品在四川宋代的石窟中時有所見。

(十三觀音窟 大足北山 宋代)

在所有的中國大觀音中,南海觀音最為大家所熟悉。根據與南海觀音相關的話本、寶卷,有一隻孝順的白色的小鸚鵡曾跟隨觀音去南海修行。又言,善財、龍女都是觀音的弟子,所以在明代以來的南海觀音的造像裡,時常可以發現鸚鵡和善財、龍女的出現。

(明代 法海寺壁畫 水月觀音)

另外,明朝末年還流行九蓮觀音的信仰。明神宗的生母慈聖皇太后好佛,據說她在夢中九蓮菩薩曾教授她《佛說大慈至聖九蓮菩薩化身度世尊經》(又稱《九蓮經》),醒後她錄下全文,神宗將此經收入經藏,並宣稱慈聖皇太后即九蓮菩薩的化身。至於九蓮菩薩的形象,據說神宗「命取庫藏吳道子觀音畫像,改以慈聖容貌,喚作九蓮觀音像。」

(明代 九蓮觀音圖)

自萬曆十五年(1587)起,勒石頒賜天下各寺供奉瞻仰。同時(清)宋起鳳《稗說》卷四云:「皇五子生痘,蓋上(崇禎帝)與田妃最愛者。上夜於妃宮得夢,見李太后(即慈聖皇太后)坐金蓮花現身半天,狀如世之圖畫白衣大士然,首結螺髻,身披瓔珞。」因此九蓮觀音多頂束螺髻,身披瓔珞,身側有九朵大蓮花。

04、觀音是男是女?

米芾(1051-1107)《畫史》載,他家收藏的戴逵(326-392)《觀音》「其相天男……觀音作天女相者皆不及也。」由此可見,北宋時,女相觀音已經出現。

明代 魚籃觀音

宋人的小說曾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的文句,來描寫觀音像。無怪乎宋、元時期著名的講唱文學《西廂記》,在描述張生第一次在寺院中看到崔鶯鶯時,第一個感覺便是崔鶯鶯就美若水月觀音一般。的確宋、元以來,觀音化現為女性的傳說不斷,也發現了不少女相觀音的作品。

明代 丁雲鵬 白描觀音像

明末,觀音特別受到女性信徒的尊崇,但當時的文士胡應麟(1551-1602)對這個現象頗不以為然,他在《觀音大士現像靈應記》中,開宗明義即言:「觀音大士絕不聞有婦人。」他考查六朝以來的雜記小說,發現「唐以前塑像固不作婦人也」。

唐代 敦煌藏經洞 絹畫 二觀世音菩薩圖

「宋、元間,觀音像亦有作婦人者,然是變相,未必如近時。」又言:「而觀世音之稱婦人亦當起於宋世,元僧簡陋無識,遂以為妙莊王女,可一笑也。今觀世音像率作婦人,故人間顯其夢兆,無復男子相者,俗遂真以觀世音為婦人。不知夢生於心,兆征於目,心目注瞻,皆非男相,則恍惚示現,自當女身。」

舊題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記》言道:「一人問應元曰:觀音大士女子乎?答曰:女子也。又一人問:經雲觀音菩薩,勇猛丈夫,何也?答曰:男子也。又一人曰:觀音一人,而子一男子一女子者,非矛盾乎?答曰:非也。

宋代觀音木雕 荷蘭國立博物館

觀世音無形,故《普門品》述現眾身為人說法,既然現眾生,則飛走之物至蠛蠓醯雞,皆可耳,豈直男女乎?」謝肇淛(1567-1624)在《五雜俎》亦言:「佛氏之教,一味空寂而已,惟觀音大士慈悲眾生,百方度世,亦猶孟子之於孔子也。大士變相無常,而妝塑圖繪多作女人相,非矣。既謂大士,豈得為女。既謂成佛,則男女之相俱無矣。」

(清代 改琦 男相觀音)

觀音是男是女?觀音大悲,為救度眾生,化身千萬,所以他不但可化為女,也可化為男,甚至於化為動物、昆蟲。應「以何身得度,既以何身示眾生前」。

來源: 文藝天下

買五戒的故事

從前有個人名叫薩薄,他聽說外國有奇異的珍寶,就想前去謀求生活。但是二國中間有食人血肉的惡鬼阻道,不能越過邊界。
    於是薩薄到處遊逛,他來到了巿集西門,看見一位道人坐在空床上,說是在賣「五戒」。
    薩薄很好奇問道:「五戒是什麼呢?」
    道人答道:「五戒無形,直口授心?持後可以生天,現世能夠退卻蘿剎鬼難。」
    薩薄想買,問須付多少錢?對方答一千金錢馬上就賣全部五戒。
    並告訴他:「你走向外國到邊界上,如果見惡鬼來,你就說:『我是釋迦五戒弟子。』」沒多久,薩薄到了二國中間,看見有惡鬼身長一丈三尺,頭黃如簑草,眼睛像赤丁,整個身體都是磷甲,各個甲片,又互相輪著開口,就似魚鼓著鰓、仰接天上的飛鷰。惡鬼踏踩著地,身陷沒到膝蓋,口中冒著,紅血直流。有鬼群數千個,全要捉薩薄。
薩薄見狀,趕緊說:「我是釋迦五戒弟子。」
    惡鬼聽了,更加不肯放,薩薄就以兩手來挾取對方,不料卻捲入惡鬼的鱗甲中,拔也拔不出來。於是又用腳踏頭來衝拔,還是無法拔出,最後五體都沒入惡鬼的磷甲中,只剩背部能夠動彈。
    惡鬼似偈語向薩薄說:「汝身及手足,一切悉被羈,但當去就死,跳蜋復何為?」
薩薄此時意志還很堅固,也用偈語告訴惡鬼說:「我身及手足,一時雖被繫,攝心如金石,終不為汝猑。」
    惡鬼又告訴薩薄說:「吾是鬼中王,為人多力膂,從來食汝輩,不可得稱數。但當去就死,何為自寬語。」
    薩薄本來還想怒罵,但自念此身輪迴三界,未不曾求人。我今當以求此惡鬼,請其作頓飽食,就說偈道:「我此腥矂身,久欲相去離,羅剎得我便。悉持以布施,志求摩訶乘,果成一切智。」
    惡鬼很聰明。了解薩薄的話,便生愧心,放了薩薄,長跪合掌向他謝道:「君是度人師,三界之希有,志求摩訶來,成佛當不久,是故自歸命,頭面禮稽首。」
惡鬼悔過後,就送薩薄到外國,得了很多珍寶。又送他回國,大修功德,最後修成了道業。
    所以我們知道戒力不可思議。奉勸緒位修行者。堅守戒律。就像薩薄一樣。立志勇猛,悲心憫眾。那麼道業自成。(明倫月刊117期)


轉 善

從前有一個人,他是個獨生子,小時候父母十分憐愛,將一片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年紀稍長,便為他尋求教師、善友,勸勉他努力求學。這小孩因自幼受父母嬌慣,一味的只愛玩樂,對老師的教導,絲毫不肯用心,這樣過了好幾年,什麼也沒學成。父母失望之餘,只好叫他回來繼承家財,整治產業,原指望他勤勞治生,誰想到他卻照舊只知享樂縱欲,不過數年之間,原本富裕的家庭,已變得貧窮不堪。
    這孩子並不因此而悔悟,他開始將家中的物品一件一件的賣出去,越發放縱無度,每天蓬亂著頭髮,赤著腳,衣服也是髒兮兮的,沒有錢時,便不講理的與人起衝突,全然不覺羞耽,他卻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愚癡。很快的,身邊的人都厭惡他,一國的人將他看作兇惡之人,出入都沒有人願意跟他說半句話。
    當大家都厭離他的時候,他開始埋怨:父母為什麼讓我這樣無財無能!師長竟然沒有幫助我!而祖先的神靈何以不肯保祐我,致使我今日落到這樣艱困坎坷的地步。他每天就這麼怨天尤人。有一天,他想著:眾人都丟棄我了,不如去事奉佛,跟在佛身邊,將來可得福報。
    他便尋找佛,到了佛的處所,上前向佛禮拜說:「佛大慈大悲,無所不容,乞求您允許我作為弟子。」佛知道這個人可以度化,便告訴他:「立志求道,行為應當清淨,你執著污穢的習性,來此也不得利益,不如回家中善盡本分,孝事父母,恭謹無缺,誦習師教時刻不忘,勤勞操作便能富樂無憂,身口意自守於禮,言行謹慎,勤敏修行,這樣的行為,人所讚歎,如果都辦到了方能入道。當知:不誦習是言語的污垢,不勤勞是家業的污垢,不莊整是威儀的污垢,放逸身心是事業的污垢﹐不善是行為的污垢,為惡不改更是恒久隨身的污垢。」
    他聽了佛的話,知道自己憍慢愚癡,便接受教誨,滿懷歡喜感激之心回到家中,他一而再、再而三思維佛語,從此以後澈底懺悔過錯,行為也完全改變了,他孝事父母、尊敬師長、誦習經書、勤勞操作、恭謹的守戒不犯﹐志心在道上,與過去判若兩人。不久之後﹐宗族都稱讚他的孝心,鄉黨之人也都讚歎他的友悌,善名傳遍了國內。 (明倫月刊137期)


一串葡萄

>從前舍衛國中,有一戶很貧窮的家庭,這戶人家有棵葡萄樹,樹上結了好幾串葡萄,主人想要將葡萄布施供養給一位道人。
    但是當時的國王先一步供養了道人一個月,這位貧戶人家勢力不如國王,於是就將葡萄懸掛在樹上一個月才得到一道人摘下布施。
    並且向道人說:「心中想要布施已經一個月了,今天才了這心願。」
    道人告訴那優婆夷(受五戒之女子)說:「你已經做了一個月的布施了。」
    優婆夷說:「我只不過布施一穗葡萄,那有布施一個月啊!」
    道人說:「妳一個月當中,念念都想要施捨,那麼就作了一個月的布施功德!」
(明倫月刊127 128期)


育王化弟

阿育王弟帝須起初不信佛教,一日入森林,見鹿群交尾,懷疑出家比丘能夠制止慾念,不起染著之心。阿育王知道後深感憂慮,恐帝須知見不正,不信三寶,將來迷沒三途。於是想妥計策﹐希望帝須能夠起覺悟心,皈依佛教。
    阿育王先令宮女裝扮自己,以歌舞樂妓來娛樂帝須,再以渺視王上及誘拐之罪,將處決帝須,刑前七日,阿育王命令大臣說:「讓帝須身穿王衣,頭戴王帽,所用一切服飾與王一般,並住到王宮中來,凡一切妓樂讓他隨心所欲,盡情娛樂。」又命另一臣子:「從現在開始,你每天身穿鎧甲,手持木棍,腰佩利劍,去告訴帝須王子說:『七日的期限不久便到,請王子隨心所欲,盡情享樂。若不及時行樂,死後悔恨無益。』﹂過了一天,那臣子又去告訴王子:「只剩六日了,要好好把握。」就這樣直到第七天,臣子告訴帝須王子說:「明日便要行刑,努力享受吧!」
    行刑之日,阿育王派了使者來問弟弟:「王子七日之中隨心所欲,是否快樂呢?」帝須回答:「大王可知道,不見不聞有何快樂可言。」王看見時機已經成熟,便親自來看弟弟,問他說:「穿著我的服飾,居住女的宮殿,美貌的女子為伴,又不乏甘美食物,為何還欺騙人說不見、不聞、不快樂?」弟弟就回答:「應死之人,雖還沒有斷氣,與死人又有什麼不同?再怎麼也沒心情玩樂啊!」這時侯阿育王才對弟弟說:「你過去不敬三寶甚為愚癡,今日才一身斷滅,便處樂境而不樂,心中百般憂慮。而佛弟子憂念三世,一身死了,又受一身,億百千世身,身身受苦,這苦惱有多少!雖有時出頭得了人身,或是為人之奴,或是生貧窮之家,衣食經常缺乏,佛子因為憂念種種苦惱,所以立志出離生死,求無上道以度脫眾生。若不精進勤修,便要再墮無數劫生死之苦。」聽到這裏,王子心開意解,上前向王說:「今天得到王的教示,才醒悟生老病死真是大患,流轉不息令人憂愁苦惱。從今起,我願謹慎修行。」帝須明白了當理﹐便日夜精勤,後來證得阿羅漢果。 (明倫月刊141 142期)

無常狼

從前,有一位國王,他有位大臣,掩飾藏蓋了自己許多的過錯。後來被國王知道了,要懲罰他的罪過。於是國王告訴那位大臣說:
    「如果你能得到一匹沒有脂肪的肥羊,就寬恕你的罪。」
    這位大臣是有些智慧的,他牽了一匹羊,將它繫在水草豐富的地處來飼養;同時又日日三時用狼來驚嚇這匹羊。於是將羊兒養得很肥大,但走,卻沒有脂肪。當大臣牽羊去獻給國王時,國王問他如何得到這匹羊,他詳實稟告,國王終於如諾赦免了他的罪。
    無常像狼一樣可畏,菩薩雖上妙五欲,不生貪著,乃以有無常等觀故。就像見了無常的空狼,來消結慾望的脂肪,而肥壯了法性的功德身。 (明倫月刊111期)


龍求齋法

從前有一位守園人,替國王看守林園,整理花果。有一天意外的在池邊得到一粒非常稀有的果子,於是就呈送給國王,那知國王竟然命令守園人每天都要呈上一粒,還說如果辦不到,將定死罪。守園人傷心的回來,大呼冤枉,向天哭訴這時池內有龍王,化作人形,用金盤裝著一模一樣的果子,向守園的人說:「你不必憂愁,這果子拿去獻給國王吧!但是我有一個請求,望你轉達國王。在過去迦葉佛涅槃後,我和國王,同時受八關齋法,大王受齋戒後,如法過午不食,所以今生能夠作國王,而我因為聽了旁人的勸說,持齋不嚴,過午竟食,所以墮在龍這一道中,現在我還想得到八關齋法,並且廣行勸化。國王如果儘速送來,我便擁護這個國家,不然,我將用水掩沒這塊國土。」
    這時正逢沒有佛法的時候,那裏還有八關齋法呢?國王非常煩惱,當時有位大臣的父親,知道這件事,就向他的兒子說:「我們家廳堂的柱子,時常大放光明,裏面是否藏布奇特珍貴的物品,何不剖開試看看?」兒子聽從父親的話,果然得到二經典,一是十二因緣經,一是八關齋法。獻給國王,國王大大歡喜,送給龍王,龍王便和五百龍子共修齋法,後來命終,都生到忉利天上。
    蕅益祖師說:「習氣不除,無出生死分。」然而多生多劫以來的薰染,我們的習氣是何等的深重,在貪癡是非人我之中,如何才能照見缺失?什麼是可依循的方向呢?那就是以戒為師!精進學道的人,以戒力作鎧甲,能夠破滅無始以來的虛妄諸惑習氣。養善根「調飲食,漸漸便能和定相應,由定而生慧,終究得證道果。所以梵網經說:「戒如淨明月,不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足見清淨持戒,是成道的不二法門。龍王龍子修持八關齋法,命終之後,得脫畜牲道、超生忉利天上,持戒的功德利益,真不可思議。而此八關齋法是由世尊制訂,為令在家居土隨分隨力學習出家行而設的,受持時間是一日一夜。淨土行人,念佛持戒同等重要,能夠持一分戒就得一分清淨莊嚴,信願持一名固然是往生必傭的資糧,而如果能量己分力清淨受持八關齋法,加以一淨念相繼的工夫,那麼,不僅蓮邦樂土指日可待,還可藉清淨持戒之力,更增上品! (明倫月刊181期)


沉香燒炭

有一個非常富有的人,他為了出海採寶,不知華了多少心血。首先,他得先雇請一位傑出的造船工程師,精細的設計製造出一艘又大又堅固的船,然後,儲備了十多年的糧食。他說:「我們出海一起,究竟多久才能回來,實在很難預料﹐所以必須準備萬分周全才行,因為有備無患啊!」
    這位非常富有的大商人,集合了幾十位伙伴,便浩浩蕩蕩的出海去了。
    他在茫茫的大海裏面,差不多航行了七、八個月,毫無所獲。一天早上,藍天白雲,碧海綠波﹐忽然他發現不遠處,有一片灰暗的陰影,隱隱約約的漂浮任海面上。果然他們來到了一座海島,這座島上林木蒼蒼,飛鳥成群,這位探海的富商,一登上小島,便帶看幾個隨從在島上走馬看花的環繞一週,果然找到了一種價值昂貴,如同珍寶的名貴沉香,於是,他便下令採集島上的沉香,直到採滿一船,才滿意的回航。
當他把名貴的沉香,挑到市場去賣時,由於價錢偏高,因此乏人問津,心中非常納悶!當他看到鄰近賣木的全部賣掉了。很多人都笑他「將高貴的鑽石,當做碎玻璃一樣的賤賣,真笨!」
    世間有些青年人,不也正是這樣嗎?最初立志讀書,勇猛精進,希望將來成為崇高的聖人。可是日子一久,覺得聖人之道太難了﹐因此,心生厭倦,不想再學聖賢,還自言自語的說:「聖賢之道,實在太不易學,還是做一個普通人比較容易。」朋友們,這不像是將高貴的沉香,燒成木炭賣一樣嗎?一個見異思遷的人,自己的事業,便永無成功之日。
(明倫月刊146期)


菩薩與夜叉

形貌的好醜是先天賦予的呢?還是後天修養來的陪?
    古印度是個崇尚神權又具多種教派的國家,當地的人民很崇敬文殊菩薩,想塑造菩薩的聖像,來禮拜和供養,但是菩薩的容貌是如何呢?於是便找來一位全國長相最莊嚴最英俊的青年人來作模型。後來人民也想塑造夜叉的形像,便從監獄中尋找一位最醜陋的來塑像,完工之後,例有賞金,這犯人卻痛哭流涕而不敢拿賞金,探問的結果,原來這犯人竟是以前最莊嚴俊美,而被選來當作塑造菩薩模型的人,只因賞金得來容易,每每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等到財物花用完了,就去偷竊,失風被捕,現在獄中受罰,而他的形貌,也由最美的變為最醜的。
    先天的賦予雖然完美,但如果後天任意蹧蹋,不珍惜充實,也是枉然。而相由心改,如果充實內在的品德與學養,靄靄含光,自然高華莊嚴。而學佛的人,一念起可繫十法界,非但心繫那一道,便現那一界的相;將來往生也在於此,祈彌陀何等莊嚴,極樂何等自在,願吾等同仁,心繫彌陀,口念彌陀,終生淨土

鞭驢母悲

在南京金耕縣,有一戶養驢人家。這家人,兒子才十三歲,母親就過世了。這位母親平生沒做什麼善業,又因為偷竊其夫四元銀子送人,死後墮入畜生道,變為驢子。投胎到她原來自家,已經十六年了。
    有一天,這驢子背負糧食返家,因為年老而行動遲緩,她兒子很生氣的鞭打老驢,老驢兩眼望著兒子汪汪而淚下,這兒子並不知道驢就是其母,雖見驢哭,也無感於心,硬牽拉著回家。
    到了夜半,驢的魂神跑出去告訴她兒子說:「我是你的母親啊!我因為偷竊你父親四元的銀子,所以死後墮為驢身來償債。現在我的債已經還清了,我的苦也解脫了。今後你駕驢子時,慎勿痛鞭啊!」佛陀告訴我們因果通三世,一切眾生,都曾互為眷屬,所以我們面對一切的生靈,都應興起慈悲心,切莫任意欺凌或宰殺。 (明倫月刊166期)

草繫比丘

佛在室羅伐城的時候,有許多比丘居住在跋蹉國。當這些比丘在各地托缽化緣時,遇到一群土匪,被土匪挾持綑綁了起來。
    土匪抓住比丘後,很高興的討論著:「看來今天可以把比丘們一網打盡,全部殺光。」
    幸好當中有位土匪,原本是比丘們的鄰居,他告訴伙伴們:「何必費勁去殺這些比丘呢?只要用連根未拔的茅草來綁住他們,他們就會自己饑渴而死了呀!」
    於是土匪們欣然同意,以茅草綁住比丘們,將他們丟棄在荒郊野外,然後揚長而去。
    跋蹉國的國王名叫烏陀延,這時正好到野外打獵。國王經過比丘們被丟棄的地方,遠遠的看不太清楚,就問隨從的大臣:「那是鹿?還是熊呢?」等到他們走進觀察,才發現竟然是一群比丘坐在地上。
   「你們是什麼人?」國王問道。
   「我們是出家人。」比丘答說。
   「是那一類出家人?」國王問。
   「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比丘答。
   「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國王問。
   「我們是被土匪們抓來綁住的。」比丘答。
   「土匪用什麼東西綁住你們呢?」國王問道。
   「用還沒拔起的茅草。」比丘回答。
   「既然只是用茅草綁住,你們為什麼不將茅草拔起,就可以逃走了呢?」國王聽了大為驚訝地問。
   「佛陀曾為出家人制訂一條戒律:如果比丘破壞還活著的花草樹木,會受到墮地獄的重罪。」比丘們回答。
    國王聽到比丘們這麼嚴守愛惜草木的戒律,十分感動。於是親自下車來幫比丘們解開纏縛的茅草,並施予每位出家師父所穿的三衣。
    世間萬物,不論有情識的動物或無情的草木,都是真如理體的全體變現。我們對於所處的依報環境必須生感恩惜福之心,就連路旁的一草一木都應珍惜、愛護,不宜隨便攀爬、摘折。故事中的比丘們為了遵守佛陀愛惜萬物的精神,寧願犧牲生命也不肯違背戒律。古德常云:「踐地唯恐地痛」從無情的山河大地愛惜起,可謂最徹底的慈悲!(出自根本說一切有部)
(明倫月刊 289期)


布施莊嚴錢財

如果有人命終的時候,想要攜帶財寶到後輩子享用,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只有靠布施,作許多功德,才有辦法。如果有人害怕來生會貧窮潦倒,就應該修行布施。
    馬鳴菩薩說,從前有一位國王,名字叫難陀。這位國王最喜歡屯積奇珍異寶,打算一直用到下輩子。
    「我現在應當蒐集全國的財寶,一樣都不要放過。」國王暗自打算。
    因為他這樣貪財,竟然把自己的女兒安置在歌舞樓上。
   「如果有人攜帶錢財,來向我女兒表示愛慕,就把那個人和他的錢財,都帶到我這裏來。」
    國王命令她身旁的侍衛說。
    國王這樣搜括聚斂下去,結果全國人民的錢財都用光了,全都集中到國王的金庫裏。
    當時有位寡婦,她只有一個兒子,對他非常疼愛。她的兒子見過國王的女兒,覺得公主儀容出眾,美麗非凡,就對她戀戀不忘。可是她家中根本就沒有值錢的東西,又無法排解這個心結,終於憂心成疾,身體瘦弱多病,奄奄一息。
   「你是有什麼心事?」他母親說。
   「我如果不能和公主交往,一定活不下去。」他向母親具實以告。
   「可是國內所有的金銀財寶,都在國王那裏了,又要去哪裏尋找寶物?」母親說。
   「你父親死的時候,口裏含著一枚金幣,你如果去挖墓,可以拿到那枚金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母親仔細想想又說。
    這個兒子就照母親所說的去挖開父親的陵墓,把父親嘴巴打開,拿出金幣。拿了金幣後,就跑到公主身邊。
    於是,公主就把他和他所帶的金幣,帶給國王。
   「我們國內所有的金銀財寶,全部都用光了,只保存在我的金庫中;你是到哪裏拿到這樣寶物呢?想必你一定有秘密蒐藏的地方。」國王看了以後,問他。
於是用各種刑罰拷打,逼問他得到金幣的地方。
   「我實在沒有暗中私藏,這是家母告訴我說父親去世的時候,曾把金幣放在口中,我去挖掘出來,才有這個金幣的。」這個人報告國王。
    之後,國王便派人去檢驗實際的情況,使者一到墓地,果然見到他死去的父親口中本來放錢的地方,這才相信他所說的是實話。
   「我當初聚集這一切的錢財,就是希望能帶這些寶物留到來生享用。如今這個人的父親死後連一枚金幣都帶不走,何況我這麼多東西,又怎麼帶得走呢?」國王知道結果以後,心中思索。
    於是國王就說了一首偈頌:「我從前努力屯積這一切珍寶,是希望能帶走這些金錢,隨我到來生。如今看到挖墓的人還能把陪葬物拿走,這一個金幣都帶不走了,何況是我那麼多的珍寶?」
   「那麼我應該用什麼方法,才能讓這些金銀財寶跟隨我到來生呢?從前有位頂生王,他能帶領所有的士兵和戰馬、金銀珠寶,一起到天上去。有位羅摩他能製造出草編的橋樑,到達楞伽城。可是,我今天如果想要昇天,卻沒有那麼高的梯子,想要到楞伽城,又沒有橋樑。那麼我可以說是毫無辦法帶寶物到來生了。」國王心裡這樣想著。
    就在這個時候,國王身邊有位大臣,他聰明有智慧又善解人意,他明白國王的心理,就告訴國王說:「國王您剛才所說的,真是至理名言。我們如果有來生,就需要這些財物來享用。但是如今您所蒐集的金銀珠寶,乃至大象車馬,都沒有辦法帶到來生。這是什麼道理呢?國王您看:就連您自己這個身體都帶不走了,何況是那些金銀財寶呢﹗所以我們要想個辦法,能把這些錢財留到後生享用。而唯一的辦法就是布施給出家人、婆羅門、窮人、乞丐。因為布施所得到的福報能讓人不虞匱乏,而且一定會庇蔭到來世。」
    因為大臣的方便善巧開導,國王便大大方方,高高興興地布施供養一切眾生。
    布施的當下,自身已捨了貪愛,對方也獲得了利益,這因果種子便種在心田裡了。在未來世,改形易道,緣熟時候,心田中那顆布施種子,便發芽茁壯起來,以各式各樣的形態回報到自己身上。有人說,財物用什麼保值,既安全又能增值呢?寄放銀行保險庫,不會增值;廣置不動產,風險也大。佛法教人將錢財布施到福田中--供養父母、供養佛法僧、布施貧窮,以布施莊嚴錢財。福田是世間最肥沃的一塊田,這塊田在心中,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斛粟,是最穩當的保富法。(出自大莊嚴論經)
(明倫月刊 285期)


老人的拐杖

世尊進入舍衛城時,見到一位年邁的婆羅門,善根已成熟。這位老婆羅門一手持著拐杖,一手拿著飯缽,沿家挨戶去乞食。
   「老人家,你為什麼這樣落魄呢?」世尊問道。
   「世尊啊!我的財產寶物都給了兒子,他娶了妻子之後,便拋棄我這老頭子,我只好持缽乞食,到處流浪。」老婆羅門傷心地述說自己的不幸。
   「你願不願意持受我的法,誦一首侷,回去念給你的兒子聽?」世尊慈憫,為老婆羅門解難。
   「我願意持受。」老婆羅欣然答道。
   世尊便說了一首偈子:
   「生子心歡喜,為子聚財物,復為聘娶妻,而自捨出家。邊鄙田宅兒,違負於其父,人形羅剎心,棄捨於尊老。老馬無復用,則奪其麵麥,子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其杖為最勝,非子離恩愛,為我防惡牛,危險地得安,能卻凶暴狗,扶我暗處行,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憑杖威力故,跱立不墮落。」
    偈的大意是說:生了兒子我滿心歡喜,為他存聚財物,又為他聘娶妻子,到頭來自己卻要離家出走。這無知無識的田家兒啊!不孝父親,雖有人的模樣,卻是一副羅剎心,拋棄尊親不肯養老。就像老馬沒用了,就不給他麵麥吃,讓老父挨家挨戶去乞食。
    現在,拐杖就是我最好的東西,不像兒子那般全無恩愛。它為我提防路上的惡牛,平安地通過危險的地方。又能幫我趕走凶猛的狗,扶助我走過黑暗的地方,避免掉入深坑空井,不被荊棘刺傷。柱著它,讓我站穩不致跌倒。
    老婆羅門記住這首偈子後,回到自己家門口,便大聲誦出這首偈子。老婆羅的兒子聽了,心裡感到非常慚愧,趕緊抱父親進入家裡,為父親洗澡沐浴,換上乾淨的衣服,恭恭敬敬地尊奉父親為一家之主。
   「我能有這麼高貴的族姓,都是沙門賜的恩德,經上說:﹃只要有人教誨我,就要視為師長一般地供養。』我要奉上最好的微妙衣,向世尊禮謝。」老婆羅門想到應尊佛為老師。
   世尊接受他的供養,說種種法,開示教化他,老婆羅門聞法後,歡喜信受。
    人到三歲才能免於父母之懷,一般父母疼愛孩子,真是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了,唯有養兒方知父母恩啊!父母這等恩德,豈是一生一世可以報答於萬一的?父母是塊恩田,有能力孝養,是子女的福報,有這福分是可喜可賀!那無父無母可以奉養的孤哀子,可謂人間最可憐不幸的人了!可是,世間竟有人甘做「人形羅剎心」,漠視健在的父母,不顧年邁的高堂,這不孝的後果,是要以地獄來承受啊!奉者不力的人若肯悔過,誠如老婆羅門的兒子,一聽聞佛的偈言,立即悔悟,盡力奉養老父,這是何等的善根智慧啊!
(出自佛為老婆羅門說偈經)
                            (明倫月刊 281期)


曠劫因緣

有一位暴志比丘尼,一向反對佛法,惡言惡口,謗佛謗僧。
    佛說:這不但是今生的情形,在過去生就是這樣了……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位獼猴王,住在深林重山之間,飲水瓜果,不虞匱乏。猴王常想:自己飲食豐足,也願一切行路之人乃至四類眾生,凡與我有緣者,都能得我飲食之助、佛法之利,達到清淨無為之境。
有一隻虌,就這樣常常和猴王往來,來了既得飽餐一頓,又聽聞妙法宣說,虌於是把猴王當成了知己。
    虌太太奇怪了,為何一天到晚不見虌先生蹤影,回來又神情愉悅地說吃飽了。「到底在外頭做什麼啊?」「哦!我現在交到一位好朋友,是獼猴王,他可是個慷慨、智慧又聰明的國王哪!更難得的是通曉義理,能善巧破解我們心中的迷惑,改天帶你去認識他!
虌太太不肯相信,心懷惡意,就裝病,在地上打滾,對虌先生說:我得了重病,怕是不太好,除非有獼猴肝,我才有活命的機會。
    虌先生說:「我依靠猴王活命,那能殺他呢?」
    虌太太哭鬧著說:「夫妻本是一體,你不肯同舟共濟,那我還指望誰來救我呢?」
    虌不得已,來到林間,邀請猴王,到他家吃飯。猴王說:「我居陸地,你住水中,怎麼去你家呢?」虌說:「不妨!我可以背你!」
    虌背著猴王,在大海之中游著游著,回頭對猴王說:
    「我太太得了重病,需要你的肝才能活命!」
    獼猴說:「那你為何不早說,我的肝掛在樹上,沒帶著,那趕快帶我回去拿吧!」一到樹上,猴王欣喜地攀跳枝間,虌說:「你應該取了肝和我一道回去,怎麼反跳得更遠了
?」
    獼猴說:「天下最愚笨的,莫過於你,我們情結金蘭,你也賴此依身託命,卻要害我那不也害了你自己?」
    佛說:那苦婦就是今天的暴志比丘尼,虌就是調達,而獼猴王就是我。
    從前智者大師,拜慧思大師於大蘇山,慧思大師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宿緣所追的背後,是何等複雜的因緣果報遷流,佛陀開示困地久達的宿困,也正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今日吾人得聞佛法,得修淨土,亦是宿緣使然,惟願宿願,感得佛力,終至不退!(明倫月刊242期)

難陀出家

佛的弟弟孫陀羅難陀,一天正站在高樓上,遙遙看見佛陀和阿難尊者在迦維羅竭國入城乞食,難陀於是稽首作禮,對佛陀說:「如來是轉輪聖王,為何還屈辱自己去托缽乞食呢?讓我取缽盛放上好的美食來供養您吧!」
    佛陀於是和阿難尊者轉身回到尼拘類園,並對侍者說:「難陀如果拿著食物來,你們不要接,讓他親自送到我這裏來!」
    難陀臨出門囑咐妻子說:「等我回來,一起吃飯。」於是親自送食物到佛前,並催促佛陀趕快用餐。
    佛陀說:「難得你已來到這裏,是你出家的機緣成熟了,不用再回去了。」
    佛用威德神力,把難陀拘閉在靜室,經過了一段時日後,難陀也被分配到一些灑掃輪值的工作。難陀心中暗喜:「待我趁工作之便,找機會偷溜回家!」
    由於天神暗中幫忙,難陀做起事來特別順利,汲水、清理草地……工作很快的完成,再回到靜室,門戶一如往昔被人關上,奇的是竟又自動敞開。難陀心想:「我的機會來了」又想:「門沒關好我不在也沒關係,反正丟了什麼東西,我也還賠得起吧!」於是火速脫下三法衣,換上便服,尋著一條小路,想避開眾人,溜回家中。那知才走不遠,佛陀即正面迎來,慌亂之中,趕忙躲入一棵大樹藏身。佛用神力,讓樹連根拔起懸在空中,難陀無所遁形,尷尬地站住,佛說:「你怎麼會在這裏呢?」難陀慚愧萬分,默然無言,佛再三的逼問:「到底你想要做什麼?」難陀最後不得不回答:「我想要回家和妻子見面。」
    佛說:「學道的人,最怕貪欲念頭的干擾,這會引來後世燒身之禍的。我今天就帶你到天界去遊觀,你專心跟著我,不用害怕。」
    佛陀於是偕難陀昇天,見有一座宮殿,七寶莊嚴,有無數端嚴的天女圍繞照料,就是沒看見宮殿主人。難陀問佛:「這麼莊嚴的天宮,為什麼獨獨沒有夫主呢?」佛說:「你可以自己去問啊!」難陀便去請問天女。天女答說:「佛弟難陀,如果持戒修道,將會投生到此當宮主。」難陀又將這話報告佛陀。佛說:「那你趕快專心修梵行,不久就定得生。」
    佛又用神力,接難陀到地獄參觀。在鐵圍山的外面,看凡一隻瞎了眼的獼猴。佛問難陀:「你的妻子孫陀利和這隻獼猴比起來怎樣?」「孫陀利是女中絕妙的,這個那得比呢!」佛說:「那剛才所見的那些天女,比起你妻子,不也好上億千萬倍!」
就這樣遊遍地獄,看見種種不忍卒睹的苦痛。忽來到一個大火鍋邊,獄卒圍著勤加朵火,湯水滾沸,白煙漫漫,鍋底熾烈的火焰時時竄出吃人的火苗,就是沒看見要受刑的罪人,難陀問佛:「那裏為什麼獨獨不見罪人?」「你何不自己去問」獄卒回答說:「王子難陀,淫欲情重,又常自恃貴族,輕慢別人,他死後將會來這裏。」
    難陀一聽,驚慌失色,急問世尊如何才能不受地獄苦,世尊為他說徵妙法,讓他得至道場。
    覺林菩薩偈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本性湛然,逐想而生妄、而造業,由此而凡聖殊途,升沈異路。難陀修梵行和墮凡情的際遇,也同樣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的一念心中,只差行人覺與不覺而已。吾人當致力觀照身心,心口相守,佛號綿綿,如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言:「空間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皆一其心。」以期淨業克成,蓮邦定生!(明倫月刊262期)


小牧童解大經

從前有一位比丘,精進持戒。從不犯戒,住在精舍,平日諷誦般若波羅蜜經。凡是聽過比丘誦經音聲的人,沒有不生歡喜心。
    當時有一個小童,年僅七歲,在城外牧牛,遠遠的聽到比丘誦經的音聲,於是循著音聲
    來到精舍。小兒一聽聞經文,便能了解經義,非常的歡喜,便問比丘經文的義理。
   「不可以意會。」比丘說。
   「經文的意義很微妙,是我從來沒有聽過的。」牧童說。
   「你真是有智慧,不是一般的凡人啊!」比丘說。
    比丘讚歎小兒後,小兒便離去,回到牧牛的地方,沒想到牛群都走失了,散入山林裡。
    小兒便沿著足跡尋找,不巧正遇上老虎,被老虎吃了,於是神識投胎到一位長者家。
    小兒入了長者第一夫人的胎後,夫人便能說安若波羅蜜經,從早到晚都沒有停下來。長者家裡,向來不信奉佛法,因此責怪這位夫人,口出妄語,認為她被鬼附身,請人來占卜問卦,但是都無法知道其中的原因。家中上上下下都憂心忡忡、惶恐不安。
    這時,比丘正好進城,來到長者家,遠遠聽到朗朗的誦經音聲,心裡感到非常喜悅。便問長者:
   「家中有誰在說這一部意義甚深的佛經?音聲如此微妙和雅。」
   「這是內人得了鬼病,從早到晚在打妄語,停不下來。」長者說。
   「這可不是鬼病,夫人說的是義理很深的經文。也許夫人懷的孩子是佛弟子呢!」比丘說。
長者這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歡歡喜喜地設齋供養比丘。
    夫人經過十月懷胎,產下了一個男嬰,產後沒有一點惡露。小兒剛生下,便能結印長跪,口說般若波羅蜜經。夫人產後又恢復原狀,就像做了一場夢,以前懷孕時的種種行為都不記得了。
    有一天,長者召集了許多僧眾到家裏來聽小兒說經。小小年紀竟然說得流暢無礙。每個僧人都在仔細觀察,諦聽這小兒所說的經文。長者在旁忍不住問道:
   「他說的是什麼呀?」
   「他是真佛弟子。請不必驚慌、懷疑,好好養育他。將來長大後,必定成為一切眾生的老師,我們都將接受他的教化。」
    到了七歲,小兒完全瞭解微妙甚深的佛法大意,並且具備種種度說無量無邊眾生的超絕智慧。佛經若有錯誤脫漏的文字,也能加以刪定或補足。小兒每到一個地方,就開示度化眾生,勸人發大菩提心。長者家中裡裡外外、大大小小五百人,都跟隨小兒學習大乘佛法,履行種種佛事。小兒所教授的佛法,遍布城內城外、各市鎮鄉里。聽了小兒說經後,發心學習無上佛道的人,有八萬四千位。承受大法以小兒為師的弟子有五百人,比丘們聞法後,個個心開意解,立志求大乘佛法,都得到清淨法眼。
佛告訴阿難:「當時的小兒就是我,那位比丘就是迦葉佛。」
    牧童過去就培植了深厚的善因,到了這一生,遇到善緣,聽聞比丘誦經,就能了解經義。投胎轉世後,七歲就能說法度化眾生,讓比丘們回小向大,發大心修持大乘佛法。今天,我們雖然不一定有小兒深厚的福德因緣,但是我們今生有幸聽經聞法,修持淨土宗持名念佛這一特別法門,也是宿世培植的善因啊!現在既然遇上這麼殊勝的善緣,就要學牧童愛惜學佛因緣,多聽經聞法,執持名號。佛號若能持續不斷,念到一心不亂更好,要是辦不到,能念到臨終時正念分明,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佛就有希望,這豈不是和小兒相似,終究能成佛嘛!
                            (明倫月刊 273期)


難化的老婢女

佛在世時,舍衛城中須達長者家中有一位老婢女,她謹慎勤勉持守家業,很得須達長者的信任,讓她掌管庫房的鑰匙,凡一切內外出入,都委託她全權處理。
    須達長者經常請佛及僧。供給所須,當時又有一些生病的比丘,也常向長者求助,長者都十分樂意護持。但是這老婢非常慳貪,對主人的布施不能隨喜,反而起瞋嫌心,說道:「我家主人,受沙門的愚癡迷惑,這些乞士,多求無厭,那有什麼道呢?接著竟然發惡願:「什麼時候可以不聽聞佛名,不聽聞僧名?」這樣的惡願,輾轉傳遍舍衛城,末利夫人也聽到這話,便說:「須達長者猶如美好的蓮花,人人所樂見,為何卻有毒蛇守護著呢?」使喚須達夫人來說:「府上的老婢,惡口誹謗,何不擯出?」須達夫人跪著稟白說:「像央掘魔這等壞人,佛尚且能降伏,何況是這老婢呢?」末利夫人聽了轉為歡喜說:「那明天我要供佛,隔天中午用飯的時候,長者派遣老婢,捧著滿瓶的金銀珍寶,要來隨喜贊助供養。末利夫人見到老婢女來了,暗自想道:「這個邪見人,若蒙佛度化,我們兄聞隨喜,也得到好處。」
    恰巧這時候,佛從正門進來了,難陀尊者隨侍在左,阿難尊者隨侍在右,羅【目侯】羅尊者緊跟在佛後,老婢一見到佛,一時心驚毛豎,說有惡人在我後面跟來,立刻往回走,從旁邊的狗洞想要鑽出去,但是狗洞一下子卻睹塞住了,四邊的門也變成關起來了,只有正門這一條通略可行,老婢於是隨手拿起一把扇子;就遮著臉走路,佛以神力,讓扇子變成透明的,無所遮障,老婢回頭向東方看,東才有佛,威儀莊嚴,南、西、北、方也都這樣,抬頭往上、下看,上方有佛;低頭趴在地上,地面又化成了佛面;那就用手遮蓋臉吧!可是十個手指頭竟變成了十尊佛,這下她乾脆閉起了眼晴,佛力加持,她閉了肉眼,卻開了心眼,於是凡到虛空上下,化佛遍滿十方。
當時城中有二十五位旃陀羅女、五十位婆羅門女;及他種姓女子,加上末利夫人宮中共有五百位不信佛法昨邪見女子,看見如來在虛空之中,為老婢女化現無數莊嚴金身,都破捨邪見,稽首禮佛,口稱「南無佛」,由稱佛名的緣故更尤化佛如林,一時咸都發起菩提之心。
    可惜這老婢女邪見仍未破除,未出正信,但由於面見佛陀的緣故,已減除了八十萬億劫的生死重罪,她急急的走回家中,對須達長者說:「我今天遇到了大壞人,那瞿曇沙門,今天在王宮門前,現了好多幻術變化,他的身相像金山,雙眼比青蓮花還要光潔,全身閃耀著殊勝的光明。」說完這話,老婢忙爬入一口木箱中,用有張獸皮嚴嚴緊緊的覆蓋箱上,又用白氈纏住了頭,躲臥在黑暗中。
    這一邊,佛接受供養完畢,準備還回精舍,末利夫人祈請說:「惟願世尊及化邪女,且暫時還不要回去精舍。」佛陀告訴本利夫人:「此婢女罪障很重;和佛無緣,但是對羅【目侯】羅卻大有因緣,讓羅【目侯】羅去度她吧!」
    佛陪回到精舍,就派遣羅【目侯】羅到須達長者家。羅【目侯】羅變作轉輪聖王的形貌,威儀莊嚴,另有千二斤五十位比丘,化作眷屬,也一齊到長者家,羅【目侯】羅又運神通力,將老婢變化成天下玉女般端嚴美麗,再將如意珠對著她,讓她看見才己變這樣端正希有的形容,於是她欣喜異常:「那些沙門高談闊論,說有什麼道,也沒看到有什麼效驗,那像這位聖王,到處利濟群生,就連我這老醜的臉,今天也沾光變得這般美如天仙!」說時便五體投地,誠心禮拜。這時聖王的春屬,便為婢女室說聖王的十善威德,婢女聽了心大歡喜,覺得聖王所說的義理,沒有不好的,心悅誠服,懺悔自己的過惡,一再禮拜聖王。羅【目侯】羅見婢女心器調伏,和諸比丘,一時又化回原形。老婢見了這番情形,知道自己深蒙佛陀慈德加被,感動非常,說道:「佛法清淨慈悲平等,不捨眾生,像我這樣惡心惡行的人,也蒙受度化,如今我發願要受五戒」她一心虔敬,受五戒後,即刻證得須陀洹果,又來到佛所,向佛懺悔先前的罪惡,求佛出家,立時證得阿羅漢道,並湧入虛空,作十八種變化。
    波斯匿王和本利夫人,見聞了這件事,一齊來向佛請問:「這婢女前世有何罪咎,生來作人婢女;又種了何種福德,得遇佛證道?」
    佛告波斯匿王:在過寶蓋燈王佛教法下的像法時期,有一位國王叫雜寶華光,他有位王子名叫快見,出家學道,王子自恃為國王之子,常懷僑慢心,雖然有和上為他說解般若波羅蜜經的甚深微妙空理,王子不能領會,更糟的是曲解而後又生出邪見,在他的老師滅度後,就到處、互說:「我們大和上空無智慧,只會讚歎空義,多麼令人摸不著頭緒,我以後生生世世再不願遇見他。我的阿闍梨是第一智慧辯才無礙,願我生生世世依他為善知識。」影響了一批徒眾,都和他一樣邪行邪見,所以雖然一生嚴持禁戒,卻由於毀謗般若妙理,命終之後,招大惡威,墮落阿鼻地獄,八十億劫中受了無量無邊的苦,罪畢出獄後,生而為人,卻貧窮下賤,五百身中,又聾又瞎又癡,千二百身中恆作人婢女。
    佛又告訴波斯匿王,當時的和上便是我,阿闍梨就是今天的羅【目侯】羅。王子比丘就是今天的老婢,他的那些徒眾,就是今天因緣際會新發菩提心的五百位邪見女子啊!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在凡夫無明蓋覆、念念遷流當中,所起的念頭,那一個是其實可憑的,不論思善、思惡,或善惡夾雜,都離清淨無漏的寂靜真心甚遠如那老婢女,竟可憐可歎到:但願不聞佛名、不見僧寶,惑深障重時,是這樣的愚痴,而福至心靈,心器調伏了,就起念受成,從而出家證果,同一人而心念、業報竟如此的不同,那一個是真心,那一個是妄心呢?
    所以,轉凡情的身、口、意三業,是直接以洪名換妄念,讓憶佛念佛多於妄想;更加以用至誠恭敬心,讀誦、研究大乘經典,讓大乘不思議的妙理、勝境,數數熏入八識田中,正助雙行,庶機能稍離纏縛、透顯真光!(明倫月刊258期)

養馬的羅漢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說法時,有一位國王,名叫摩達王。這時的摩達王正準備出兵征討,在各處招兵買馬,有好幾萬的人民來應徵從軍。
    當時,有一位證了羅漢果的比丘來此托缽化緣。卻陰錯陽差的被登記在從軍的兵籍中。
    這一天,從軍的人都來到王宮們前報到,分配職務。管理官馬的馬監,見到比丘,吆喝地說:「沙門,你不適合拿刀拿槍上戰場!就來養官馬吧!」
    比丘被派做養馬兵,待在馬廄裡,悉心照料官馬。比丘整天都在污濁的馬廄中餵飼料。
    幫馬兒涮洗,在馬糞堆裡辛勤勞苦地過了七天。
    第七天,國王親自來校閱軍隊,巡視到馬廄時,見到比丘正在除馬糞,讓正信佛教的國王不敢相信,平時禮遇有加的比丘,竟然被派作除馬糞,國王誠惶誠恐地向比丘叩頭懺悔說: 「大德!弟子實在愚痴,不辨真假,讓您受累了!」
   「是誰讓沙門大德來養馬的?今天一定饒不了他!」國王厲聲的責怪。
   「國王!這件事不能怪您,也不能責備主事的人!」比丘心平氣和地說。
   「大德!那誰要擔待這個過錯呢?」國王疑惑地問。
   「是我自己過去的業力感招的!」比丘說。
   「大德!能否為弟子開示其中的因果關係呢?」國王好奇地問說。
    比丘便把這件養馬的因緣往事,悠悠地道來。
    過去生中,比丘也是修行人,平常專責準備飲食供養師父,比丘的師父也是有神通的羅漢。有一次比丘備好了飯食,禮請師父用齋。
   「用齋前,要先把手洗乾淨,才可用齋!」比丘的師父教誨他說。
   「真是怪事!師父也不是養官馬的人,為什麼不早洗好手呢?」比丘心裡起了懈慢不恭敬的念頭。
   「唉呀!你這輕輕的一個念頭,以後的果報可是很嚴重的,這該如何是好?」比丘的師父忙著警告說。
    當時比丘聽了師父的話,心裡非常憂愁,因為佛經上確實有說,毀謗證果的阿羅漢。獲罪是難以計量的啊!
   「我快要入涅槃了,怎麼還讓人心生煩惱呢?」比丘的師父說。
    比丘的師父因為顯露了他心通,遵佛戒律,不宜久住世間,就在那一夜約三更入滅了。
    過了幾番生生死死,比丘當時的一念懈慢不恭,在今天因緣成熟了,所以招感養馬七
天的果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影隨移。」比丘說。
    國王親眼目睹了這段活生生的因緣果報,心中對於佛法的信念更加歡喜堅定。
    佛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身處的環境,全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一念自利利他,當下就是菩薩的境界。有了出離生死輪迴的念頭,當下就是看破、放下、自在的阿羅漢。以嫉妒瞋恨心作善事,那成了活生生好鬥諍的阿修羅。見了財色名食睡,就心生貪欲執著,那和餓鬼、畜生有什麼不同?人們常說:「這是我埋藏在心裡的秘密!」佛、菩薩、羅漢,甚至天人都有他心通,我們起的每一個念頭,他們看來是瞭若指掌,有何秘密可言呢?
    比丘對阿羅漢起了一念懈慢不恭,就讓他飽受七天的養馬之苦。那環繞在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乃至一頭豬、一隻雞,誰敢說這不是菩薩、羅漢來化身示現的?所以,修淨土的人,心中除了淨念相繼,不忘彌陀之外,古德還教我們要常存「見一切人都是未來佛」的心態,不敢去毀傷,不敢去侵害,可以減少造新殃的機會!
                            (明倫月刊 277期)


優波離入第四禪

有一次佛在王舍城的時候,沒有人敢為佛剃髮,只有一位童子名叫優玻離,願意為佛剃髮。
    優玻離為佛剃髮的時候,他的父母也在一旁照應著。
    優波離開始工作了。一會兒佛說:「手藝很不錯,就是身體太過彎曲了。」
    他的父母喚道:「優波離,你身體調直一點,但也不要直的喘不過氣來。」
    過一會兒,佛說:「很會剃髮,只是身體太直了。」
    他的父母立刻教導說:「優波離,你的身體可以再放鬆緩些,不必這麼直。」
    過一會兒,佛說:「很會拿捏分寸,用力也恰到好處,就是入息太粗了點。」
    他的父母便說:「優波離,你切莫大口吸氣,讓佛覺得不安。」
    佛又說:「很會剃髮,就是出息太粗了。」
    他的父母又教說:「優波離,不要粗出息,令佛不安。」
    這時優波離調好出入息,身心安適,凝志鍊意,馬上進入第四禪的境地。
    佛告訴阿難尊者:「你收拾好優波離的剃刀,他已進入第四禪的境界了。」
    阿難尊者依教而行,收拾好剃髮工具,又拿起舊器來存放佛的頭髮。
    世尊說:「不應該用舊器來盛放佛的頭髮。」
    這時正好有位瞿波離王子帶著大軍征計,特地來向佛要佛的鬚髮,佛便給了他。但是王子不知要如何來安放佛的鬚髮,佛說:「安在金塔、銀塔、寶塔雜寶塔中,用繒綵或其他潔淨勝妙的布料來裹著。」王子又問:「要如何請回去呢?」
    佛說:「用象或馬車,或置輦上或放頭上、肩上可以。」
    王子奉持著佛髮征討,因佛威德的感召,全勝而回。王子回到國中,便建塔供奉佛髮,這是世尊在世時,建佛塔的開始。
    優波離一收攝身心,又蒙佛慈光加被,立即進入第四禪地,正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然而凡情難禁,我見惑倒,亂使常行,要如何得攝一心?增一阿含經中,世尊有言,當修十法,便能去眾亂想,至致涅槃:一是念佛、二是念法、三是念眾(念如來聖眾)、四是念戒、五是念施(常行布施)、六是念天(念感天身之善業果報)、第七、念休息(心意想息,志性詳諦)、第八、念安般(知出入息長短冷熱)、第九、念身非常(觀身不淨)、第十、念死(生死不停)此誠吾人當善修行處也。(明倫月刊254期)


人蟒證果

從前佛世時,在舍衛國,有一天忽然下起血雨,而面積大約縱橫有四十里之大,國王和諸大臣都驚怖非常,於是召請來道士和會占卜的人,讓他們算一算吉凶。
    占卜的人說:「古書上有記載:雨血之災,表示會生出像人蟒一般毒害人間的東西,應該把人蟒找出來,隔離人群減少災害。」
    國王問:「怎麼區分出是人蟒呢?」
    占師說:「人蟒長得可跟凡人一模一樣,乍見是分不清的,只有一個辨法,下令國中所有新生小兒,都送來一處,取一個空罐子,讓每一個小孩,都吐口水在裏面,如果有小孩一吐口水進去,即刻化成火燄,當知這人就是人蟒啊!」
    經過這棣的驗查,果真找出了人蟒,大家又秘密商議:「這小孩不可混著眾生一起撫養,只可把他移置一個幽僻隱密的無人之所,凡國中犯罪應死的,就送去予他當食物吧!」就這樣,人蟒吐毒殺人來維持生命,前後共毒殺了七萬二千人。
    後來國中突然來了一頭獅子,一聲震吼,四千里內人人聞聲戰慄,因此獅子恣意逞凶,沒人能制服。於是國王便募招國中,凡能驅趕獅子的人,便賞與千斤黃金。大國中,竟無敢承應的人。後來有臣子建議:「皇上,如今恐怕只有人蟒才能夠制服獅子吧!」
國王就下令使者喚人蟒去制服獅子,人蟒一見獅子,就往牠臉上一吹毒氣,獅子立刻死了,舍衛國於是又慢慢恢復寧靜。
    後來人蟒年紀老大,得了重病,將欲命終,佛陀憐憫他罪障深重,一墮惡道,無有出朝,便告訴舍利弗:「你去降伏他,使他脫捨重殃。」
    舍利弗剎那間來到人蟒面前,人蟒起大瞋怒:「我還未命終,就被人輕視到這地步,從沒人敢到我面前,你敢再前來一步,吸我的毒氣看看。」於是傾全力吐出毒氣來。
    舍利弗運慈悲力,全身光顏悅懌,一髮一毛不為所動,人蟒三放毒氣,卻傷不了人,他也知道來者不是凡夫,意解而後善心生,更用柔慈善眼上下看了舍利弗七遍。舍利弗於是回到精舍。
    吸氣人蟒也在此日命終,這天,天地大震動——凡是極善或是極惡的眾生,神識離開軀殼之時,天地都會發生震動。
    舉國上下,人人都議論著人蟒這個話題,摩竭王於是來到佛所,稽首於地,問世尊說:「人蟒命終之後,會生到什麼地方?」
    佛說:「他現投生第一天上。」
    王聞佛語訝異非常,更請問說:「他是罪大惡極之人,何以得生天上?」
    佛說:「是為他曾見了舍利弗,用慈心七翻上下審視舍利弗,因著這福份,生在第一天,福盡生第二天,乃至第七層天,而後得辟支佛果。」
    王問:「那七萬二千人被殺的罪,不必償還了嗎?」
    佛說:「他在最後一身,証得辟支佛果時,身如紫磨黃金一般,光彩莊嚴,那時他在道樹下安坐定意,剛好有大軍七萬多人,從樹旁經過,見辟支佛身黃金色,人人以為是純金做的人,於是各自砍了一塊,以為是分得了一塊黃金,豈料拿來手中一瞧,竟是一塊人肉,又忙把肉丟一處,快馬揚鞭而去,由於他已證得辟支佛果,宿生所造的罪,經此薄薄一償,就已了畢了。」
    佛告訴國王:「只要遇到善知識,即使山積之罪,也能消滅,也可以得道啊!」
    有情眾生的正報、依報,何等的千差萬別,經上所述不勝枚舉。人蟒以慈眼審視舍利弗,報得生天上而終至成佛,也有狗以慈眼審視沙門,後生人中,出家修道,「只要遇善知識,山積之罪可消滅,無上之道果可成就」佛言我然不虛。並且當下改心,當下即是修福,元華嚴菩薩臨終,警眾曰:「無盡剎海,不離當處,妄情未瞥,悟入無時」在現前一念心上,好好檢揖,正是修一切法之根本。至於得見善知識否,楞嚴經云:「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然則,果能心淨而佛土淨,氣機相感,又何愁善知識不現前也!(明倫月刊250期)

護 命 鎧

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修道。這道人貪想未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身體堆是靜坐,而意念卻遊走十方,可憐沒有一刻停息的時候,十二年就這樣虛擲而過,於道無絲毫領悟進展。
    佛陀寂照之中,了知此人應得度化,於是化作沙門,也到樹下,同樣安禪。
    這晚月華高照,銀輝滿地,忽見一隻烏龜從河中慢慢爬出來,也往樹下來,又有一隻水狗,已餓得十分受不了了,來到樹下,一見烏龜,恨不得把它立即吞下去,幸好烏龜見得明躲得快,立刻把頭尾四腳縮藏於殼中,水狗吞它不得,只好走了,等水狗走遠了,烏龜才又伸出頭腳,慢慢走遠了,就這樣逃過一劫。
    化沙門便對比丘說:「我看世人反不如這烏龜,有護命之鎧,使水狗無法得逞,世人沒有智慧,只知放恣六情,使惡鬼惡神得便戕害,到後來,形壞神死,生死無端,輪迴六道,豈不哀哉!」
    佛陀於是說了一個偈子來勸勉他,比丘聽了偈子,貪望漸止,證得羅漢道。他已了知化沙門是佛陀所變,於是,整肅儀容,稽首佛足。
    然則我們的護命之鎧如何作成呢?徹悟禪師曾列八事,為修淨行人所當痛講:
    一、其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若以此八事,當作護命鎧的針線,日日檢點,針針密縫,一旦極樂蓮現之日,便是護命鎧成之日也。(明倫月刊246期)


竇禹鈞樂善 ── 五子登科

凡是讀過舊書三字經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雖然這僅是寥寥四語,但竇燕山的事蹟,證明因果報應確實不虛,足以勸世勵俗。現在就把竇燕山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幽州地方人,因為幽州屬燕故名燕山。他是一個自幼喪父的孤兒,賴母親撫養長大,事母很孝順,對於母親的話,從不敢違逆。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二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到「無後為大」的憂慮。可是禹鈞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禹鈞!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我親愛的孫兒,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於心,從此立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券焚毀,並且將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二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學問高深的優秀人才。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因為他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和睦雍熙,滿門孝順。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本人,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談笑而卒。
    善惡的報應,有的現世獲報,有的子孫獲報,有的來世獲報,雖有遲速的不同,但報應不爽,是毫無疑問的。像竇禹鈞公,不僅現世獲享高壽厚祿,後代子孫昌盛顯達,且觀其臨終瑞相,亦可證明來世必能獲生善地。
    這是因為竇公生平做的功德,廣而且大,所以能「現世」「子孫」「來世」三者,都能獲得善果。宋朝范文正公仲淹,曾將竇禹鈞的事蹟,訓示其子孫,廣修善事,因而花公的後代,亦很昌盛發達。可是世人知悉竇禹鈞事蹟的很多,不止范文正公一人,但大多聞而不行,如入寶山空手回,豈不可惜。(取材自歷史感應統紀)(明倫月刊234期)


狂心不歇

在某國有一地區,很奇怪的下了一場雨,那雨水流湖河井坡地,一旦人吃了,便會狂醉七日方得醒來。
    這裏的國王很有智慧見地,一見天象雲色詭異,知道這雨來得不好,就預先蓋住了一口井,讓雨水不會流入。
    雨下過後,果不其然百官群臣吃了惡雨污染的水,舉朝都變得瘋狂起來,人人披衣散髮,用泥土塗頭臉,來到大殿之上,只有國王一人不瘋,這般群臣不知自己瘋,反倒怪國王:「國王為何這等怪異,穿著這樣,嗯!此事不小,我們得從長計議!」
    國王怕群臣們造反,佯作恐慌的樣子,對群臣說:「我自已有好的藥能治病,你們在此稍候,待我入內服藥。」國王於是入內脫了衣服,披頭亂髮走了出來,大家見了都高興歡喜。
    七天之後,群臣醒來,大家都對自己的衣著行止羞慚不已。於是穿戴整齊,一同來見國王,國王依然如前日般赤裸而坐,群臣們詫異非常,問王說:「王您一向智慧高明,今天何以如此?」
    國王答說:「我的心常在定中,無變異也,是你們瘋狂,所以說我瘋狂啊。」
在三界的險路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皆如惡風惡雨,能惱眾生,更加迷惑顛倒,我執加甚。
    莊子秋水篇記載:惠施在梁國作宰相,莊子去見他,有人在惠子面前煽言:「莊子來,是要來取代你的相位!」惠施於是恐慌起來,下令先行搜拿莊子,搜了三天三夜,仍未找到。
    莊子自己現身來見惠施。莊子說:「在南方有一隻像鳳凰一樣高貴的鳥,叫鷗鶵,你知道嗎?那鵷鶵從南海振翅飛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甘泉不飲,有一隻鴟鳥,得到一隻腐臭的老鼠屍,見鵷鶵從空中飛過,以為鵷鶵要來搶它的腐鼠,因此抬頭對著鵷鶵大叫『嚇!』今天,你也是要用你的梁國,來對我『嚇!』嗎?」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凡夫情見之中,看事角度的差異,竟如此之大,惑未斷,煩惱未伏,這一念落在何種法界,誰能不懼?這一事做出,得失功過,誰能把握?紛紛攘攘,誰是「如實知」、「如實見」?未證果位,立是長夜之中,群盲摸象,如何的知「是象身分」?還是依傍彌陀聖號,早出險路為宜!(明倫月刊238期)


虎子成真

西天竺國,有第四祖師,名優婆笈多,很早就蒙佛授記。福德威力,最為稀有,說法度眾,不可計藪。他在摩透露國,大醍醐山,那多度寺,普行教化。那山有右室,容積深廣,每有一人得度,就投入一個小籌碼,直到後來,籌碼堆了滿室,就連畜生也受了感化,能夠超凡成聖呢!
    相傳,在那多度室附近,有一隻母老虎,生下很多小虎子,因為無力覓食,餓得快要死了。笈多祖師,用大悲力,給予法食。他的五百弟子未得道,都覺得很詫異,私相議論:「為什麼要對這些餓得快要死的畜生說法呢?」祖師告訴他們:「我是為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緣種子啊!」
    祖師用慈悲音對虎子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道,是最安樂處。你們對我所說的話,要生深信心,你們現處在畜主道,應當生厭離捨棄的心。」
    這些虎子,聽了祖師的教誨,起了深深誠信敬仰的心,無有貪戀,即刻命終,分別投生到摩透露人家中。到了七歲,都仰承祖師法化,出家修行,沒多久都證得了羅漢果,運起了神通力廣採種種香華,供養圍繞在笈多身側。
    而原先那未得道的五百弟子,在七年之內,卻沒有什麼進步。他們凡夫俗眼,不能知悉本末來由,想道:這些幼童,以何殊勝因緣,而成聖果?這些同學,年紀這樣小,為什麼領悟得這樣快?速得神通,功德罕有,便求祖師開示。
    笈多回答說:「這些小孩子,就是那七年前為母虎所生的小虎子,他們在濱臨餓死之際,聽聞佛法,因此得到超度。」
    這五百弟子,聽了話後,十分羞愧,幾至無地容身。而慚愧心一發,本性光明,立刻顯現,一下子斷了煩惱根,都成了阿羅漢。
    「為道日損」,修行是多麼不容易又須痛切能捨的事啊!虎子如不能捨下身愛的貪戀,如何能超脫呢!五百弟子如不能捨下老修行的我慢,那有後來的慚愧和精進呢?能海大師目書座右銘說:「厚福受享,德性墮落;名譽光榮,我慢加等;養生優厚,病難更多;順境安適,般若無緣。」這當是每一個修行人的座右銘啊! (明倫月刊223期)

護戒成真

有一位菩薩,夙生曾作大力毒龍,若有眾生無知觸犯了龍,龍一不高興,怒眼逼視,那身力弱的,就不堪而死,如是身力強加意氣壯的,眼視不死,毒龍又向他噓氣,氣到人便立亡。
    自從龍遇善知識,為牠說:「一日之中受不殺戒功德力,就能拔出苦淵,捨畜生身,於剎那間,上生天界,當知佛口所授戒寶的威神力不可思議。
>龍聞此金訓後,誓捨身命,護此寶戒。
    龍自聽聞「不殺生戒
後,生大歡喜,心中已解除重重煩惱的束縛。所有多生多劫,累積的我見、身見全拋向迷雲之外,儼然成為一位出家出獄的龍菩薩
牠念念離念,斷妄守靜,入深林間,修正慧行。一天,於不自覺間疲累得睡看了。
    龍,在睡的時候,形狀如蛇,身有文彩,宛如七寶莊嚴。獵人見了,萬分驚喜,想道:「如能獲此美麗無比的皮,獻給國王,定能受上賞,機會當前,豈可錯失!」
    因此以木杖按住龍頭,拿出鋒利無比的凶器,準備要動手剝皮。
龍已覺知,心中暗忖:「我有大力,運用如意,無物能拒,傾覆大國尚且易如反掌,此小人物,何能困住我?」
    忽爾心光煥發:
>額藏戒珠,是無價寶,乘此戒寶,躍出畜生道,上生忉利天,毫不為難,何不忍痛須臾,捨此臭穢可厭之皮囊,任彼屠割,成就他的願望,於無量劫中,結歡喜緣。」
    立時視此幻身,宛同死屍,心既甘心,遂無所苦,心自欣慰:
我自不同凡龍,我受持佛戒,為佛弟子,敬奉佛語,以佛智為命,不計此身。」運用非常堅固的忍力,閉目不視,閉氣不息,為持金剛寶戒故,憐憫此人,一心受剝,不起絲毫悔惜怨恨的念頭。
龍既失了皮,赤肉附地,皓日當空,灼熱萬分,宛轉土中,如受酷刑,想往水中,稍求自在。
    忽見諸小蟲,聞血香故附身食肉,為了至誠至敬嚴持不殺一生命戒,不敢再動,因為一動便傷了無數的生命,不敢疏忽。
    於是發了大慈悲願:
>我今捨命、捨身,布施諸蟲,為受佛戒,護持戒寶的緣故。今大我以肉身,餵飽彼身,來日我成佛時,當以法施,啟發其心,同成無上正覺。」立時身乾命終,速生忉利天上。
    爾時毒龍,釋迦文佛是也。獵人即提婆達多是世,而諸小蟲輩,期是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得道之八萬諸天人是也。
    不論世出世法,實踐是通往證驗的唯一途徑。龍為護戒,運堅固忍力,閉目養氣,不視不息。行者歷事鍊心,要勘得破,還須忍得過,此中即是大學問、即是大修行。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靈光乃現,此亦冷暖自知也。 (明倫月刊208期)


聲微雷響

從前,在西天竺,以王子身分出家,速證聖果的無畏三藏法師,奉他的老師龍智菩薩之命,往東到中國來宣揚教義,救拔一切罪苦有情。
    時間是在唐朝開元初年,他來到中國邊境,見到一座大寺廟,巍巍矗立在跟前。此時正當中午,寺內,扣起飯鐘。無畏大師便緩步入寺,作個應供客,但是慢了一步,大廚房的齋飯已經分配完了,已經無供可應,在莫可奈何之中,大菩薩顯出威神之力,展出雙臂,到廚房中,取那質已變酸,味已變臭,量很多而卻不堪觸目的一大桶殘菜剩飯,張大海口,一吞無餘。
    這酸臭穢污的棄物,是如何下咽?且數量這樣多,小小的腸胃,何能一齊裝下呢?豈知,在得道聖人的平等心中,無有美惡多寡的差別相,無畏法師,正在這一般目瞪口呆,交相駭異的人群之中,暢宣那平等法中,不可思議的妙理。
    主廚的人,忙去奔告住持,住持暗暗注意三藏法師的行止,覺得他的心地非常淨潔,只是行止太過奇特,和眾人的習慣,格格不入,便說道:「入夜後,把他擯擋在門外,以示警誡。」
    無畏三藏法師的心中,本無彼此、內外、親疏、高下的分別,在門外禪坐,安若泰山。
    一天晚上,住持在他那監視外內,如觀掌紋的小閣樓上,將要寂坐。忽然全身作怪起來,奇癢無此,就在燭光下,退下衣服,內外翻檢,忽見一隻肥大的虱子,心中嫌惡非常,急開樓窗,猛然丟去,立時門外安坐的客僧,大聲說道:「跌傷佛子。」
    主僧非常訝異,忙令侍者,秉燭到外邊尋找,才要開門,客僧又說:「右邊第三隻腳跌折了。」這侍者年青,眼力很是敏銳,見那虱子在石階邊,果然折斷了腳,急忙用指甲挑起,入內向主僧復命。
    主僧見了這般情狀,怖懼不安,急下小樓,向客僧前,禮拜懺悔:「下凡無知,輕慢了聖尊,望能慈哀赦免。」並禮請登樓。
    登上小樓,主僧重又禮拜,請求開示:「此時一片漆黑,明月未來,尊者云何而知跌傷了佛子,且了了知悉左邊第三腳已跌斷。」
    無畏三藏答說:「佛言:『一切眾生,皆未來佛,等具佛性』,凡夫愚昧,任意殺害,不知那有情眾生,遭逢苦難,冤楚哀號,求救的聲音,遍達十方,十方諸佛皆悉聞知,那聲音的宏大,無異的雷鳴一般,此虱佛子,墜地折足,呼痛呼救的聲音,不但門外坐客聞知,即使十方無量恆沙諸佛,也無一不清楚聞知。」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面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菩薩智慧華果。」菩薩的智慧華果,要用悲水來灌溉,縛地學人,又何能捨悲心而令道根有所增長?此寺素重戒律,大眾以這事件為警訓,彼此互相戒惕,一時道風丕振。
(明倫月刊214期)


變形拔友

如來在無量劫前,因積福生天,做帝釋天王,以道力故,不昧本來,常作苦空無身的覺意,安座則常自警惕,出遊則廣行勸化,開拓智光,精修慧業,未嘗懈怠。又哀憐塵世眾生,不忍拾棄,因見他過去生的一位朋友,今世生為女身,嫁作商人婦,一向在市肆中,營營忙忙,已是在財帛之間打滾,昧卻本因,不念無常了。
    帝釋於是化作商客,來到此間,婦人用一向招待主顧的態度,來招呼他,請他上座。商客深深注視婦人,微微合笑,婦人覺知了,心中甚覺驚異,但是商人並無輕薄之態,只是覺得含笑不言之中,夾雜著無窮的深意。
    婦人身旁站著她的小孩兒,手中敲著小鼓,玩得頗自得其樂,商人又深深注視那小兒,依然微笑不語。
    婦人鄰居的父親病了,想要殺一頭牛來拜神祈禱,正遷牛走過去,商人又深深注視那牽牛的少年,暗自微笑。
    沒多久來了一位鄰居,是位婦人,手抱著心愛的兒子,那小兒手中玩弄著小刀,一剎那,刀劃破母親的臉頰鮮血流,溼染了頸部,大家都十分驚駭,商客仍只是冷笑。
    婦人暗中留意那客商的舉止,一一看在眼裏,覺得十分詫異,便問道:
    「您坐在我面前,含笑不止,又看著我兒和鄰人也都連笑不休,到底是為何緣故?」
客商各說:「你是至相知心的朋友,難道意忘了麼?」 
    婦人默然色變,頗不高興,怪這客商言語突唐而無禮。
    客商又說:「弄鼓的小孩,本是妳的父親,他死後孽債驅策,一度投生為牛,牛死後皮就被用來做鼓,牛被宰殺後,罪業已盡,又得人身,茫茫業識,不知何往,適妳受孕,於是便做妳的兒子,隔了前後世,或為妳父,或為妳子,已經不相識了,更何況是經歷多生多劫?看那小兒手中弄鼓,鼓所用的皮便是他自己前一世的身皮,這小孩竟敲擊尋樂,忘前一世的苦,昧卻本來的因了。
    即使你的鄰人,為了父親生病,殺牛媚神,求增福祉,不知殺生反是結下怨毒,種下禍根,來世牛轉為人,父歿為牛,兌換因緣,苦樂相尋,這人昏昧,愚孝反而連累父親啊!
    還有那鄰婦,在過去生時,做人的正妻,她兒子在宿生生為女人,與她共事一夫,是做偏房。這正妻兇悍善妒,每每用慘無人道的手段虐待側室。正妻死後,再一生仍為人婦,側室歿後,生作正妻的兒子,現在用刀劃破她臉頰,正是要報宿怨,而那鄰婦受苦,亦是宿業所使,也不敢怨恨!
    唉啊!人事無常,權和勢每相轉移,惡業隨身,恰如影子隨形,而每隔一生,宿生的種種,便完全忘失了,而累劫以來,沈沈長夜,所造惑業,所受罪苦,何時方歇?我所以含笑不止,正為這緣故啊!須知世間榮華富貴,轉眼便消滅,一切都是無常,切莫隨看妳!」
    婦人一聽之後,漸漸了悟,於是一洗前態,齋心潔志,反華為樸,心裹且盼著這商客能再來。
    一天,帝釋又來了,他再化成個貌醜衣破的人,向守門的說:「我的朋友在裏面,請代我喚來。」門人進白主婦,婦人出來看看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帝釋又微笑不止,說道:「才隔沒幾日,我變化形貌,更改衣服,妳便不認得了,更何況是隔了幾世幾代的人、事?」
    於是又深重叮嚀:「妳當勤奉佛法、攝心止念,依教起修,人身易失,佛世難逢,高行比丘難得供養,命在呼吸間,不要溺墮在業海苦坑中哪!」說完便隱身不見了。
此婦人便是彌勒佛的前身。
    哀哉眾生,一入胞胎,隔陰之迷,便一切盡忘,故凡現之於今生今世之所最喜所最惡,必是宿生習氣之最重者。由此亦可推知,吾人今生能聞佛法,慕向佛道必是多生累劫早曾受持佛法,可慚愧的是一生一生,尚未成功,輾轉今生,再不切求出離,更待何時?而吾人之親戚眷屬,亦必過去生於佛法中,曾種善根,但以隔音之迷,或記或忘,只要得善提引,必皆能從佛法中得利。「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在佛力慈暉中,業消智朗,使我及凡與我有緣之眾生,悉得成就菩提道!(明倫月刊230期)<

《梁皇懺》背後的愛情故事

自從郗後死後,武帝日夜鬱悶不樂。一夜,驀然驚見一條大蟒蛇盤繞樑柱,武帝驚駭極了!不 料,蟒蛇幽幽地訴說:“我就是郗氏,生前嫉妒六宮嬪妃,動心發口,有如毒蛇,因心懷瞋毒,死後墮爲蟒蛇。不但飽受饑餓,也無洞穴可棲,身上每一鱗甲被蟲啃 囓,如刀割一般。希望皇上能做功德來救拔我。”

  武帝聽後,萬分感慨,不一會兒,蟒蛇不知去向。次日,武帝集合高僧,問有何善法可爲郗 氏贖罪脫苦,寶志禪師回答必須禮佛懺悔方可,於是武帝請寶志等人編輯了懺文十卷。禮懺完畢後,室內異香撲鼻,擡頭見一位容貌端麗的天人,說:“蒙皇上禮懺 功德,我已脫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來拜謝。”說完不見蹤影。

  這懺法便以梁皇爲名,稱爲《梁皇寶懺》,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 《慈悲道場懺法》。至今千餘年來,世人欲報親恩,薦拔祖先及冤親債主,或爲在生者消災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禮拜此懺,感應故事流傳不斷。


與佛有關的故事:婚外情

 深夜,寺裏一人一佛,佛坐人站。

  佛:你能確定你現在愛上的這個女人就是你生命裏唯一的最後一個女人嗎?

  人:是 的。

  佛:你離婚,然後娶她。

  人:可是 我現在的愛人溫柔,善良,賢惠,我這樣做是否有一點殘忍,有一點不道德。

  佛:在婚姻 中沒有愛才是殘忍和不道德的,你現在愛上了別人已不愛她了,你這樣做是正確的。

  人:可是我 愛人很愛我,真的很愛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 與她離婚後另娶她人,她應該是很痛苦的又怎麽會是幸福的呢?

  佛:在婚姻 裏她還擁有她對你的愛,而你在婚姻中已失去對她的愛,因爲你愛上了別人,正謂擁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人是你。

  人:可是 我要和她離婚後另娶她人,應該是她失去了我,她應該才是痛苦的。

  佛:你錯 了,你隻是她婚姻中真愛的一個具體,當你這個具體不存在的時候,她的真愛會延續到另一個具體,因爲她在婚姻中的真愛從沒有失去過。所以她才是幸福的而你才 是痛苦的。

  人:她說過今生隻愛我一個,她不會愛上別人的。

  佛:這樣 的話你也說過嗎?
  
  人:我。我。。 我。。。

  人:聖明的佛,我是一個已婚之 人,我現在狂熱地愛上了另一個女人,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

  佛:現在您看面前香壇上的三 根蠟燭,那根最亮。

  人:我分不出來,好像都是一樣 的亮。

  佛:這三根蠟燭就好比是三個女 人,其中一根就是您現在所愛的那個女人,您卻找不到她。大千世界,芸芸衆生,女人何止千百億萬,您連這三根蠟燭那根最亮都分不清楚,又怎麽可能確定現在愛 的這個女人就是您生命裏唯一的最後一個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現在拿一根 蠟燭放在您的眼前,用心再看看,那根最亮。

  人:這還用說,當然是眼前的 這根最亮。

  佛:把它放回原處,再看看那根 最亮。

  人:我又看不出那根最亮了。

  佛:其實,剛才拿的那根蠟燭就好比是您現在愛的那個女人,此謂愛由心生,當您覺得愛她時,就同蠟燭放在眼前的道理一樣,被您的眼睛錯誤 的放大了。將它放回原處時,就再也找不到最亮的那點感覺了,這種所謂的最後的唯一的愛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終究也隻不過是鏡花水月,虛幻而又不實在的東東。

  人:哦,我懂了,你並不是要我 同愛人離婚,你這是在點化我。

  佛:看破不說破,您去吧。

  人:此刻我才真正的知道應該愛誰了,她就是我的結發妻子。

  佛:善哉,善哉。

 


五位母親的哀傷

 從前,一戶人家喜得貴子,父母喜歡得什麽似的,都希望兒子快快長大成人,謀取功名,進入仕途,以改換家風門庭。  

 可事總不那麽随人願。這小家夥才剛剛七歲,居然就對佛道非常感興趣,哭着喊着非要做沙彌不可。父母執拗不過,加上疼愛兒子,不忍違背他的意願,也就隻好認命了。

   從此,這個七歲孩童跟随師父深居山中,苦心修行。他精誠竭志,日日專注于頌誦經書,聆聽佛法,靜思打坐。真是求道不懈,樂此不疲。連他的師父也驚歎不已:“這麽稚小的孩子,怎會有這般毅力和悟性?真乃奇才、天才!

   由于他孜孜以求的進取心,到了八歲的時候,就達到了“四通”的境界>眼通、耳通、行通、命通。也就是說,千裏眼明察秋毫;順風耳聆聽萬籁;身體可在地上行,也能在天上飛;還知曉人命的來龍去脈。僅僅一年功夫,真是不簡單哪。

   這一天,小沙彌獨自靜坐,沉思默念,忽見自己前世的命相層層更叠原來的他曾經給五個母親當過兒子呢。

  待他斂氣收神,想着自己以前的五種命,暗暗地笑了。

  一旁的師父見他忽然間自己發起笑來,便莫名其妙地問:“徒弟,因何自笑不已呀?難道爲師有什麽……”

  “不不不,師父,徒弟怎敢竊笑師父。隻是方才看見我現在這一個身軀居然是五個母親的兒子。她們晝夜懷念着她們的兒子,痛哭流涕,悲傷愁苦,受盡折磨。常言道‘念子之心不曾有片刻停頓’。可我倒覺着,我這一身的愁苦要由五家來承受,把我一分爲五,或是五子合一,這不是很有意思嗎?實際上是,這五家一起爲我受苦,這五份苦都壓在我一個身上。可這苦又從何而來呢?所以,不禁笑了起來。”

  師父還想探明小沙彌心裏究竟是如何解脫這“五重苦難”的。因而又問:“那麽,你還是沒講清楚,究竟爲何而笑呢?”

 八歲沙彌答道:“我爲第一個母親做兒子的時候,剛生出沒幾天就夭折。鄰居家有一個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孩,現在已經學會走路了,整天在院子裏出出進進,嬉戲玩耍。母親一看見他,就想起我:‘我的兒子若還活着,現在肯定也是這樣呀……’于是愁苦憂傷,痛苦地懷戀起兒子來……”

 “我又爲第二個母親做兒子,生下不久也夭亡了。母親看見人家給兒子喂奶,觸景傷情,想起自己苦命的兒子,又傷感抽泣起來……”

  “我又爲第三個母親做兒子,又短命死去。母親每到吃飯的時候,坐在桌邊,看着飯菜發愣,嘴裏喃喃自語:‘若是我那寶貝兒子還在,現在一定是坐在身邊,歡歡喜喜地吃得香噴噴。可惜卻丢下我一個人去了,好可憐啊……”哽哽咽咽地把眼淚往肚子裏咽。

  “我又爲第四個母親做兒子,又不幸早亡。母親看見和我同輩的年輕人娶妻生子時,想起亡兒若是健在,必也成家立業了。于是淚流滿面,又是凄凄慘慘一番……”

>  “我又爲第五個母親做兒子,也就是我現在的母親。也含辛茹苦生育撫養我到七歲,我就決意抛家舍母,進山修行了。母親雖有一腔慈悲心腸,又怎舍得讓兒子出家呢?她日日夜夜地啼哭不停,整整一年,眼淚都哭幹了。天天叨叨念念地自語着:‘我那可人疼的兒呀,不知你現在何處,吃得可飽?穿得可暖?難道今生今世就再也見不着面了嗎?’說着說着,捶胸頓足,泣不成聲。”

 “現在,五個母親相聚到一塊兒,各自訴說着自己兒子的不幸。她們同命相憐,互相拉扯攙扶着哭作一團。實際上哭的、想的都是一個人我呀!”

  “這些做母親的真是不明白呀!我倒覺得現在才是獲得了真正的幸福,得到了最完美的歸宿,可她們卻隻顧爲我一個勁兒的哭,豈不太偏差了嗎?”

  “唉,世間之人總是不明白,一個人不但有今生今世,還要有來生來世呢。他們隻是一意孤念,認爲今世的人一旦死了,就什麽都完結了,親人間再也不得相見。殊不知,善有善報,死後必得福壽;惡有惡報,死後必定遭殃。”

 “所以,人生在世,要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分辨出它是善是美,是醜是惡。那一生作惡多端的人要特别留心,否則将來遭受苦難,陷入惡道之中,就追悔莫及了!我看見那些生平惡貫滿盈,貪贓枉法,窮奢極侈的人,死後在地獄裏變成沒有人性的畜生,挨餓受凍的惡鬼……他們在世時若知道會得如此下場、報應,怎能不感到恐怖呢?!”

  “我不喜歡俗界世世故故、親親仇仇,厭倦它的紛繁擾亂,所以當機立斷,毅然決然地離别父母親朋,選擇了出家求道的人生之路。遠避塵垢,以免玷污,超凡脫俗,無牽無挂。我拜師學道,倍受師父的恩育訓教,誦經解義,到今天,已經脫胎換骨,獲得超度解脫。”

  “現在的我,無憂無慮,無冤無仇,無怨無悔,在清淨的世界裏,安然平和,好不自在。”

  “可想起我的五位母親,至今還沉溺于喪子的悲恸中,失魂落魄,不能自拔。唉世間的人呀,何時才能從困擾迷惑中解脫自己,重獲新生呢!

 師父聽得沙彌一席話,微微點頭道:“甚是,甚是。你的命倒不苦,真正命苦,可憐的是她們哪!” 據《五母子經》

三聖同山(豐干、寒山、拾得)

唐太宗貞觀年間,天台山國清寺的住持名叫豐干禪師。豐干禪師一次雲遊,去赤城山,突然聽到一個孩子的哭聲。四野無人,禪師急忙奔向前去,見是一個年約十歲的男孩在抽泣。禪師問:「小菩薩,你是誰領出來的?父母在哪?家在什麼地方?」孩子回答說:「我是個孤兒,無父無母,貪玩迷了路,家也不知在哪裡了。」豐干禪師見他可憐,便領回了國清寺,交給僧人撫養。因這孤兒無名,又是豐干撿來的,僧人們便稱他為「拾得」,天長日久,拾得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幾年光陰一過,拾得從一個稚弱童子變成了碩壯少年,能夠幹些雜活了。豐干便派他去廚房幫忙,擇擇菜,燒燒火,好替僧人們減輕一些生活壓力。這位拾得人倒勤快,只是有個怪毛病,每次幹活總將一些剩菜剩飯包好,放到一個竹簍裡。這些東西是他為寒山準備的。寒山是誰?國清寺的僧人都知道,他就是隱在山頂「寒岩」的那位怪人。寒山穿著奇怪,僧不像僧,道不像道,又喜歡詩文詞藻,經常順手寫上幾句,或隨口吟誦幾聲。但他不像普通詩人那樣預備文房四寶,也從不積累文稿,只要興趣來了,便在屋壁竹石之上隨手刻下。時間一久,寒岩附近的山石樹木、村舍牆壁之上便布滿了寒山的詩文。拾得對寒山非常敬佩,很想學得寒山的風範文采,便每日收積國清寺僧人用剩的飯菜,供養寒山。寒山每次下山來國清寺,他必有一竹簍的飯菜送給寒山,由寒山背上山去。
  
  僧人講究慈悲愛物,自已用不了的東西送給別人,對僧人來說是常事,所以,國清寺的和尚們對拾得的作為也不放在心裡。然而,有一件事卻令眾僧非常難以忍受,那就是拾得經常在深更半夜狂呼亂叫。國清寺地處天台山腳下,附近村民很少,夜裡極其安靜,拾得突然大喊大叫,猶如平地驚雷,實在嚇人得很。眾僧無法忍受,便走出來批評他、驅趕他。拾得也不反駁回擊,總是撫掌大笑,揚長而去,好像是故意要打破沉靜之夜,擾亂僧人的清修。
  
  三番五次之後,僧人們見拾得屢教不改,只好稟報豐干,希望豐干出面管教一下。豐干卻對拾得縱容得很,從來不加勸阻。他自己也和拾得差不多,經常在深夜歌唱自娛。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豐干不是常人,他知道拾得也不是常人,寒山也不是常人。他們到底是誰呢?原來是三聖菩薩的化身。
  
  卻說當時的台州刺史名叫閭丘胤。閭丘胤初來台州時,路上突患頭疼,劇痛難止。正好遇上豐干自天台山外出遊方路過,豐干便含一口水噴在閭丘胤的臉上,立即治好他的頭疼。閭丘胤隨即問道:「天台山有什麼高賢嗎?」豐干回答:「賢人當然有,只是見到他們的人並沒真正的認識他們,真正認識他們的人無緣見到他們。你如想見到他們,千萬不可以貌取人。寒山是文殊化身,隱跡天台;拾得則是普賢菩薩,看上去卻像乞丐。這兩位都不是凡人。」闆丘胤聞言,隨即上天台訪問賢者,倉促之間竟忘了問問眼前這位高僧的名字,因而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豐干。
  
  闆丘胤來到國清寺,依照禮節,先求見豐干住持。寺僧將他領到豐干的禪房,豐干當然不在。閻丘胤又要見寒山和拾得,寺僧便領他來到寒山隱居的寒岩,只見有兩人坐在一堆篝火前面,正不知為何事而縱聲長笑。閭丘胤上前施禮,說明來意。寒山、拾得大聲喝道:「豐干多嘴多舌,把我們說出來幹什麼!你這人也是,遇上了阿彌陀佛都不知道,還來找我們幹什麼?」說罷,二人撫掌大笑,牽手走到山林深處去了。從此,人間再沒見到寒山、拾得,豐干也不見蹤影了。閭丘胤隨即派人將寒山刻在石木牆壁的詩文抄錄下來,共有三百餘首,這便是流傳於世的《寒山子文集》。
  
  在江浙一帶,寒山、拾得與豐干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盡知。人們相信,他們就是三位菩薩的化現。


殺羊屠夫死後爲什麽能生天

 佛在世時,有一位國王叫阿阇世王。某日,一位以殺生爲業的屠夫前往見國王,并請王答應他一個請求,王問他有何願望,他說:“國王您每遇節日需要屠殺畜生時,請全部賜給我包辦。”

  王說:“殺生的事,很少人樂意替别人做,爲什麽你卻那麽喜歡做?”

  屠夫答以:“我往世曾做貧窮人,幸好靠殺羊得以度日,又因殺羊之故,死後生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天上壽盡,又出生爲人,還是從事殺羊的職業,死後又生天上。就這樣六世出生爲人,都從事屠羊的工作,使我每次死後都生到天上,享受天上無量的快樂,前後往返天上人間已有六回。屠羊既然有這麽大的好處,因此向國王提出請求。”

  王問:“就算真如你所說的,但你怎麽知道的呢?”

  屠夫答:“因爲我具有能知宿命的能力,可以知道往世的事。”

  王不相信,認爲他說謊,因爲像屠夫這麽下賤而毫無修行的人,怎麽有能力知道宿命?國王疑惑不解,便去向佛請教。

  佛答說:“屠夫所說全都真實,并非說謊。他往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那時很歡喜、很恭敬、很專心的瞻仰辟支佛莊嚴的容貌,善心随生,由于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爲人又能知宿命。因爲敬佛的功德,造作于前,福報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間;殺生的罪業應受惡報,但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見他受報。等此生命終,福報享盡,他将堕地獄接受屠羊的罪報。地獄的罪報受完,接著無數次出生爲羊,一一償還命債。這位屠夫,知宿命的能力很淺,隻知過去世六世殺羊生天的事,再早些的第七世的事,他便無法得知,于是誤認爲屠羊是使他生天享福的原因。”


買智慧

人生要如何才能快樂幸福呢?

      是擁有財富、美貌,還是地位、名聲?

  佛典裡有一則公案──

      有一個國家很富有,擁有全天下的東西,但是他們的國王卻仍然感到不快樂,因為他想要的東西都已經得到了,生活中沒有期待,也沒有驚喜。

      有一天,他對一位大臣說:「你們到別的國家,想辦法買一種我們國家沒有的東西。」這位大臣心想:「天下所有的東西我們這裡都有了,還要到哪裡找一樣這裡沒有的東西呢?」

      不過,國王既然這樣說了,他隻好派遣一位貿易商出國尋找。這位貿易商也很煩惱,到底要買什麼東西呢?他到處遊歷,還是沒辦法找到自己國家沒有的東西。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長者坐在象背上,喊著「賣智慧!賣智慧!」他心想:「奇怪,智慧也可以買得到嗎?」於是走過去問長者:「你要賣的智慧在哪裡?」長者說:「能稱重量、量長短的有形之物,價值都可限量,我賣的智慧無形體、無法稱重量、量長短,這才是真正的無價珍寶。」

      貿易商說:「那好,我要買,你要給我什麼?」長者說:「我告訴你幾個字:『凡事多思惟,切莫猝瞋怒,今日用不上,必定有用時。』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好好地思考人生的真理,時時把道理放在心中,不能一碰到外面的境界就轉動自己的心、粗暴地發怒,如此將後悔莫及。如果你懂得貿易商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沒有拿到有形的東西,但是他把那些話聽進了心裡,並且交給長者五百兩黃金,算是「買智慧」的費用,然後啟程回國。

      他回到家時,剛好是八月十五日深夜,月光很明亮地照入屋內。他輕輕推開房門,突然看到架著蚊帳的床下有兩雙鞋,蚊帳裡的這兩個人,其中一個是他太太,另一個是誰呢?

      他很生氣,拿了一根棍子,正當要衝向前時,突然想到:「我要冷靜點,不能太衝動。」就在此時,一位老婆婆掀開蚊帳走出來,原來是他的母親。

      他很訝異地問道:「媽媽,您怎麼在這裡啊!」

      「你太太感冒發燒,我是來照顧她的。」

      他放下棍子,自言自語地說:「很便宜,真的很便宜!」「你買什麼東西那麼有價值,怎麼一直喊很便宜呢?」他就對媽媽說:「我遇到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我用有量有形的五百兩黃金換來無量無形的智慧。假如不是他教我要時時冷靜,不可衝動,我剛才已做出傷天害理的罪孽了。

                     ※   ※   ※   ※

      人生的真理、價值無形無量,如何才能得到呢?必須用心思考道理,時時謹記不忘失,還要將生命的良能盡全力發揮出來,如此才能體會那分心安理得與歡喜自在,這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至寶。 

四大天王

佛教傳說:四大天王居住在欲界之一的四王天,須彌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各有一天王居住,各護一方天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鎮守四大部洲。手拿琵琶的是東方天王名叫“持國”,職調。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他告訴我們要護持好國家的國土,使國家不斷繁榮昌盛。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天王名叫“增長”,職風。增長是教人要不斷的進步,他告訴我們隻有做到精進才能适應發展中的社會。手握一條蛇的是西方天王名叫“廣目”,職順。廣目代表多看,他告訴我們事物發展是不斷變化的,我們隻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洞察外界事物的發展,才能适應這個信息時代。但是無論世間的萬物怎樣變化,總有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手拿寶傘的是北方天王名叫“多聞”,職雨。多聞就是我們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結四方友。尤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四大天王所持的法器有一個很大特點,那就是琴無弦、劍無鞘、傘無骨、蛇無信;它暗示了世間的風、調、雨、順,表達了人們祈禱五谷豐登,天下太平的美好心願。


  四大天王爲什麽會供奉在天王殿呢?

  相傳守衛在南天門的四大天王,聽說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遠近聞名的“海天佛國”,決定親自去看看熱鬧。于是他們四位各持兵器,駕祥雲飛臨普陀山。一路上,他們被海天佛國的景色迷住了,不知跑了多少路,一個個都餓的饑腸辘辘。忽然前面紫竹林裏冒出了一股炊煙。他們順着冒煙的地方找過去,面前是一個又低又矮的小屋,從門縫裏往裏一看,竈前有一位少婦正在燒火做飯,一陣陣飯香飄到門外,惹得四大天王饑餓難耐。四大天王顧不得了,敲門說: “求你将這鍋飯施舍給我們吧。”

  “你們進來吧,這鍋飯是給客人準備的,夠你們四個人吃了。”屋内的少婦說。四大金剛看到低矮的小屋僅在他們膝下,不由得都感到爲難。這時婦人卻含笑催他們:“你們進來吧,怎麽還不進來呀?”四人爲了吃飯,隻好低頭彎腰往裏擠。說來也奇怪,他們一進門,那小屋也随着變大了,屋裏不但一點也不狹窄,而且非常寬敞舒适。婦人讓他們在桌子四周坐好,給他們盛了飯說:“将軍放心,這鍋飯足夠四位用的,我到外面洗衣服去了。”白臉天王吃完後,走到竈前揭鍋蓋。可是,他沒想到鍋蓋象鑲嵌在鍋上一樣,怎麽也揭不開。黑臉天王看到白臉天王揭不開鍋蓋,便趕來幫忙。其他兩位天王也過來,但那鍋蓋還是死死扣在鍋上。後來四大天王一齊動手喊號,像拔蘿蔔一樣拼命使勁,鍋蓋還是沒有打開,倒累得個個氣喘籲籲,癱倒在地上,好不狼狽。

  這時,房門開了,婦人走了進來,看到四大天王趟在地上,一個個龇牙咧嘴的樣子,心中暗自發笑,但裝出特别驚訝說:“喲,怎麽四位吃飽了,躺下休息啦。”

  紅臉天王一聽忙說:“我們去盛飯,可是,那鍋蓋揭不開。”

  大家正在尋思,隻見婦人走到竈前,伸手輕輕一提,鍋蓋揭開了。四位天王愣愣地看着婦人輕輕松松揭開鍋蓋,回想起剛才四人費了那麽大的勁也未打開,感到不可思議。

  這時,四天王這才明白眼前正是觀音菩薩,趕忙跪下請罪,請求放他們回到天庭。觀音菩薩聽後說:“讓你們回去可以,可是今天在這兒你們連一個小小的鍋蓋都沒有揭開,回到天庭不怕天将們笑話嗎?我看你們留在我這兒如何?”聽她這麽一說,一個個都啞口無言了,确實感到再沒有臉面回天庭,決定留在人間,随觀音學法。

  從此,在天王殿兩側便出現了威武雄壯的四大天王塑像。


變成大魚的國王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教化衆生的時候,有一次,阿難尊者在法會中站起身來,合掌問佛陀道:

  「佛陀!當初您在鹿野苑中,初轉法輪的時候,首先爲五比丘說四聖谛的妙法使他們成爲阿羅漢。」

  「佛陀!五位比丘在過去生中和佛陀有什麽殊勝的因緣,能最先聽聞佛法?請佛陀垂愛,慈悲爲我們解說!」

  佛陀對阿難和大衆說道:「五位比丘,在過去世曾經吃過我的肉才得以保全生命,所以今世才能最先聽聞佛法,得到解脫。」

  佛陀說這些話時,在場聽到的人無不感到奇異!

  此時,阿難又站起來問:「佛陀!他們在前生爲什麽吃佛陀的肉呢?」

  這時四周靜悄悄的,大講堂裏雖然坐有上萬人,可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大家連呼吸都不敢大聲,靜候着佛陀宣說五比丘的因緣。

  寶座上的佛陀,開口說了:

  過去,有一個國家,國王賢能幹練,量大心慈,幾百萬的人民在國王仁愛的領導下過着國泰民安的生活。可是世事無常,在安樂愉快的生活中也遭遇到旱災之苦,人民受到煎焚的渴苦,一切農作物都已枯死。據當時天文學家的預測,這種災難可能長達十二年之久。

  當時國王憂愁萬分,十二年的災害,國内人民的生命還保得住嗎?于是,國王召集大臣讨論解救的辦法。最後,決定的方法是:

  「将全國人民所積存的糧産都集合起來,并将國庫裏的所有糧産全部拿出來,然後統計全國的人口,以一天可生存的最少數量分配給每一個國民。」

  國王下令,從當天開始就實施這個辦法。人民雖然生活困苦,但還沒有發現餓死的人。一月複一月,一年複一年的過去,所有的糧食也将吃盡了,田園枯幹得不能播種。國王的心裏焦急難過萬分,左思右想,他決定舍自己的生命以保全大衆的生存。這時他宣布說:

  「我要到外面周遊,時間不限定,走到那裏,休息到那裏,誰願意跟我去就去,不願去的人留在國裏。」

  聽說國王要出遊,就約有二萬人願跟随着去。當天出發,來到一座小山,大家都已疲倦不堪,國王走到茂林下,下令大家随便休息。因爲過于疲乏,二萬人民很快地睡着了,國王一個人坐在高處,看到大衆皆已熟睡,就向四方禮拜以後,默默地發願說:

  「現在國内的人民遭受饑荒的痛苦,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必有絕命的可能。爲了大衆的生命,我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更願來世,生爲大魚,以我身上的肉,來救濟一切人民的饑餓。在我的身上,令他們有取不盡,用不竭的血肉。」

  祈禱發願以後,國王爬到高大的樹上,舍身跳下來,随即斃命身死。

  國王死後,随着他的願力化生爲大河中的魚,這條魚身長有五百由旬,(一由旬爲四十裏,五百由旬即二萬裏)。這時,城裏有五個土木工人。有一天,他們到河邊工作,被河裏的大魚看到了,就發出人語說道:

  「你們如果肚子餓的話,可來割我的肉充饑,不過吃飽以後,還願你們盡量割我的肉帶回城裏,分給别人吃。今天,你們先吃我的肉,将來我修行證果時,一定先來度你們,離開痛苦。」

  大魚說到這裏,停了一下,又說道:「你們回去時,告訴全國人民,說需要的人盡可以來拿。」

  五個工人聽了大魚的話,非常歡喜,拿起利刀,在大魚身上随意割肉來吃,吃飽了,又帶很多回去。到了城裏,逢人就說,把這種消息傳遍全國。

  因此,很多很多的人都到河邊取魚肉。

  但真是不可思議,無數的人割魚肉、吃魚肉,可是永遠有割不完的肉。這樣經過十二年的饑荒,卻沒有一個被餓死的人。

  阿難!你知道我爲什麽說這段往事呢?當時的國王就是的前世。回憶當初,發願要成佛,我經常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利益衆生。當時的五個土木工人,就是今世的五位比丘,現在圍坐在我四周的八萬人,都是曾經吃過我的肉的人。

  佛陀講到這裏,弟子們感動得流下眼淚,并發願以後要努力勤修,早日證果。


山谷中的回音

有一家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貧瘠的土壤幾乎被一代又一代的山裏人掏空了。爲了使妻子和幾個孩子填飽肚子,這家的男主人不得不和其他村裏人一起走出大山去碰運氣。當父親離開之後,家裏所有的農活都壓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爲了幫助母親分憂解難,家中的長子約翰隻好離開了自己熱愛的學校,和母親一起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

  有一天,當幹完了農活之後,約翰又忍不住來到了日夜思念的學校。可是學校裏的一位富人家的子弟卻嘲笑他“活像一隻從地底下爬出的土耗子”。本來就對自己上不了學感到幾分委屈的約翰實在受不了這樣的嘲笑,帶着滿腹的委屈和憤怒,向那位富家子弟揮出了有力的拳頭。一記拳頭下去,那位富家子弟已經滿臉是血。此事很快就驚動了學校,并且傳到了約翰母親那裏。

  聽到這個消息時,母親簡直驚呆了。因爲他們必須要向那位富家子弟支付一大筆醫藥費,而這筆醫藥費幾乎要使他們傾家蕩産。母親把約翰叫到了家中,嚴厲地批評了他的所作所爲,而且還警告他“不許再跨進學校的大門一步”。

  約翰感到委屈到了極點,他非常氣憤地跑出了家門,一口氣跑到了山谷中。到了山谷中他依然感到胸腔内充滿了怒火,于是他站在那裏大聲地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他的聲音剛剛停下,他就聽到山谷中傳來了更大的聲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這聲音一聲接着一聲,簡直要穿透他的整個心髒。聽到山谷中的回音,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懂事善良的他很快就想到了母親的艱難,想起了母親對自己種種的好來,于是他又大聲對着空曠的山谷喊道:“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山谷中很快傳來了同樣的回音“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這聲音更加婉轉綿長。

  約翰心中的委屈已經被這山谷的回音沖刷得一幹二淨了。他重新回到家裏和母親一起辛勤勞動,此後他再也沒有頂撞過母親,對待弟弟妹妹們他也是盡可能地關心和愛護。當他第一次收到弟妹大學畢業後寄給自己的錢、書籍和營養品時,感到了莫大的幸福。

  你對别人怎樣,别人便以怎樣的态度對你。所以,當我們渴望得到周圍人的關愛時,首先就要向對方付出自己的真誠和友善,否則我們得到的隻有冷漠和孤獨。

佛陀與前世、今生父親的因緣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園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羅門老人。這位老人一見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兒子,我的兒子!」還朝着佛陀撲過去,想抱住佛陀。這時,旁邊的比丘上前阻攔,不讓他這麽做。
  「你們不要攔他,否則,他會立刻吐血而死。」佛陀對比丘們說。

  比丘們于是讓開,這位老人忙着上前,緊抱着佛陀的脖子,就像是久别重逢的父親終于見到自己的兒子一樣,急切地喊:「我的兒子,我的兒子啊!」過了很久,這位老人松開手,激動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
  此時,佛陀爲他傳授相應的法,這位老人當下證得預流果位。

  接着,這位老人向佛陀祈求:「我希望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請佛陀慈悲攝受。」世尊欣然答應,并攝受他,以「善來比丘」爲他授了具足戒。

  出家後,他着衣持缽,成爲一位很如法的出家人。後來,世尊又爲他傳授一些相應的法要,他勇猛精進,很快就滅盡三界的煩惱,成爲阿羅漢。

  這時,比丘們請問世尊:「世尊!在您面前頂禮的成千上萬男人中,沒有一位像這位老人一樣如此對待您。今天這位老人的行爲究竟是什麽樣的因緣造成的呢?希望世尊爲我們解說。」

  世尊告訴他們:「這位老人在今世以前的五百世中曾經做過我的父親。因爲他以前的習氣現前,所以才會有今天這樣的行爲。」

  比丘們又問:「世尊,既然他五百世中曾做過您的父親,爲什麽今生不做您的父親呢?」

  世尊回答:「我以前行菩薩道時,好行布施,具足出離心。可是,這位老人在這五百世中,常常趁我作布施、或生起出離心時,故意制造許多的障礙逆緣。後來,我發了一個願:『希望他以後不要再做我的父親。』此外,我今生的父親淨飯王,他曾經發願希望以後能成爲佛陀的父親。由于這兩個因緣,所以他今生沒有做我的父親。」

  「那麽請問世尊,淨飯王過去生時是怎樣發願的呢?」

  世尊說:「早在九十一個大劫前,拘留孫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大商主供養拘留孫佛,見到佛三十二相金色身,十分莊嚴殊勝,就發了一個願:『希望我将來能有一位像佛陀一樣的兒子。』當時的商主就是今世的淨飯王,由于他的願力,使他今生能做我的父親。」

  比丘又問:「世尊!那位婆羅門老人是什麽因緣,造成今世貧窮,且直到老年,才得遇佛陀出家呢?」

  「因爲他生生世世障礙大菩薩的廣行布施與生出離心,尤其是爲了阻止我的出家,造作不少的惡緣。所以,他今世貧窮,且直到年老時,才能遇佛出家。」

  「他以什麽因緣能對佛生歡喜心,并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呢?」

  世尊回答:「這是他往昔的願力,今世已經成熟的緣故。賢劫人壽兩萬歲迦葉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在臨終時發願:『我一生出家修學佛法,雖然沒得到什麽境界,隻希望我将來能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讓佛歡喜,出家斷盡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因此,他能在我的教法下出家,成爲阿羅漢。」


畏因拒美人

從前,有一位菩薩應化到人間來,當了印度的國王。國王因崇敬佛教,他的人民大都也皈依了佛教。他以身作則,勤勞公正,和藹可親,視民如子。因此,人民的生活過得安樂愉快!

  有一位長者的女兒,長得極爲美貎。因此,向她求婚的人,門庭若市。

 有一天,長者向國王禀告道:

  “大王呀!仙女已經下凡到我家裏,做了我的女兒,請大王迎她爲王後吧!”

  “你的女兒,既然是仙女下凡,一定很美。但是,美上再加賢能、福氣,才有資格做王後。所以,我請兩個相師到你家裏,看看你的小姐,蔔算一下,是否對我的人民有利益。”

  國王說後,派了兩個相師跟随長者回到家裏。果然她美麗俊豔無比,兩個相師也神魂颠倒,手忙腳亂起來。

 當他們離開長者的家裏,互相讨論道:

 “這個女子美麗得太令人銷魂了,國王不但不能娶她,而且不宜與她相見。因爲國王娶了她的話,一定會寵愛她,迷戀她,沉湎于美色,而忽視了他對佛教的熱心和政治的責任。所以,這個女子若爲王後,會帶給國家不幸的!”

 很信任大臣和相師的國王,因此打消了和她相見的念頭。

含輝和尚的故事

從前在浙江某寺,有一法號叫“含輝”的和尚,年約四十多歲,平日守戒律尚稱精嚴。有一天,他到街上散步,剛好經過一家賣狗肉的鋪子前,想不到平日精守戒律的他,竟也經不起陣陣狗肉香味的誘惑,因而垂涎欲滴,頗有一吃爲快之感。
  
  等他回寺後不久,突然全身發熱,身上長起了十八個碩大的毒瘡,痛徹入骨,奇異的是,如果被别人看到他身上的毒瘡,痛苦還可稍止,如果遮蔽不給人看,那麽更覺痛入骨髓,好像要他以毒瘡來警戒世人似的,他雖遍請各方名醫,但皆束手無策。
  
  到這地步,含輝和尚自知必是前世冤孽做祟,于是忍痛跪在佛前,以求忏悔,并虔誦金剛經。有一天,午睡醒來,在恍惚中看到十八個沒有頭的軍人,對着他說:“你還認得我們嗎”和尚答說不認識,那群無頭的軍人接着對他說道:“你在前世曾做金朝帶兵的統領,而我們都是你的屬下,你曾命令我們固守某山頭的隘口,但其中有兩士兵不守軍律,在山下遇到一少婦踽踽獨行,就予以強暴,少婦哭告其夫,其夫因此向你怒告,但你沒有詳查是誰犯法,竟将我們共同守山的二十個人,全部予以軍法處斬。他們兩人強奸犯法,固然應該處死,但他們兩人所做的,完全與我們無關啊!但你不分青紅皂白,竟将我們無辜的十八人,也一起枉殺了,這樣的冤屈怎能不報呢?
  
  我們找你已找了二百年,到今世才讓我們找着,因你出家守戒,又有護法神護衛着你,所以我們不敢對你有所侵犯,但因你聞到狗肉香味就強烈的動念想吃,心戒已經破了,因此護法神也不再保護你了,所以我們才可以靠近你來尋仇,現在因你忏悔誦經要求解冤,就姑且饒你三年,以後再來向你索讨!”
  
  從此,含輝和尚的毒瘡,果然暫時停止發作,直到三年後,才複發潰爛而亡。

救子殺子

有一位中年婦女,曾經養育了一個兒子,還想再生一子,苦于不知求子的方法。她問其他的女人:“誰有本領使我能再生養一個兒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婦人,回答她說:“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個兒子。但是,你必須去行祀天之禮。”
  
  她見有希望,忙不叠地又問老婦人,“祀天之禮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來做祀品呢?”
  
  老婦人不緊不慢地告訴她:“把你兒子殺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幾個兒子。”
  
  這位中年婦女信以爲真,求子心切,準備殺死她的兒子來祀天。一位智者知曉此事,忍不住恥笑,大罵起來:“世界上也真還有這樣的愚人,傻到這種地步,爲了求生一子,爲了一個未出生的兒子,而去殺死身旁活着得兒子。”
  
  愚蠢的人就是這樣,爲了轉瞬即逝的快樂,竟然作繭自縛,自投火坑。他們正在做着形形色色損理害己的事情,卻又癡心、地以爲這是去往淨土西天的途徑。

拒淫福報感應錄

一、醫生拒淫

  餘杭有一姓陳的大夫。有一窮人病危,給陳大夫治好了,但他并沒有要報酬。後來有一次,陳大夫到此家避雨,病者之母要其媳婦與陳伴宿以報醫恩。該媳婦唯唯應諾,便于夜深時到陳寝處,并說:“因你救了我丈夫,所以我現在來報答你。這是我家姑的主意。”陳見她年青貌美,亦有一點動心,但随即努力自制,自語說:“不可”。該婦人便更強求之。陳連連說:“不可!不可!”并惟有坐著等待天亮,其後幾乎不能自控,又大叫說:“不可二字最難!”一等到天亮便即離去。

  多年後,陳大夫有一個兒子應試赴考。主試官閱卷,棄置他的試卷。忽然聽到有聲音叫說:“不可”;便挑燈再看,看後又再棄之,又聽到連聲呼叫:“不可!不可!”最後仍然決意把它放棄時,又聽到大叫:“不可二字最難!”連聲不停。試官見這情形,便想其中必定有陰德之事,因此取錄了他。在開榜後召見他,問其原因;但陳之子亦不知道其中原委。回家後告訴老父經過,陳說:“這是我壯年時的事了,想不到天意給我這個善報(子得科名)”。

  --------------------------------------------------------------------------------

  二、醫生拒淫天賜官錢

  何澄是一位名醫,與他同郡有一位孫先生,病了很久也未痊愈,便邀請何澄去醫治他。孫妻私下向何澄說:“我丈夫病了很長時間,爲此家中财物已典當及賣光了。我願意以自身作爲你治病的報酬,希望你不要嫌棄”。何澄嚴肅地拒絕了她,并說:“夫人怎麽說這些話,請你安心不要憂慮,我會爲你們醫治,但請你不要用這種說話污蔑我的人格,兼且亦先污蔑了你自已”。孫先生的妻子慚愧地走開了。

  當晚,何澄夢見一神人帶他到一官府。内 的主神說:“你行醫有功,且不趁人有急難時淫亂人家婦女;我現在奉了天帝之命,賜你官錢五萬”。不久之後,東宮太子生病。皇帝下诏書征召何澄入宮爲太子醫治。何澄隻給了一劑藥太子便痊愈了,于是便得到豐厚的官錢作爲賞賜,數目與夢中所說的相同。

  --------------------------------------------------------------------------------

  三、還妾代債添丁及第

  德清的地方有一舉人名蔡啓傳。他四十歲時仍未有兒子;他妻子便用了五十兩的私房錢爲他買了一妾。該妾來到時,不斷低頭哭泣。蔡問她爲何哭泣,她答說:“我丈夫欠下巨債,因此便迫我來這 作妾”。蔡大驚說:“原來是有夫之婦!”便囑咐妻子明早将妾送還。蔡自已則乘夜去到她的夫家,向她丈夫說:“你爲甚麽要這樣做?怎可以賣掉自己的妻子?”妾的丈夫說:“我欠了巨債,刻不容緩。無可奈何呀!”蔡說:“我會代你還債,并歸還你的妻子,賣身之款也不用還給我了。我今晚不會回家,以表明我的心迹”。便在其夫家 留宿。次日早上天還未亮,便已看見蔡家的人帶那人的妻子回來。夫妻二人悲喜交集,于是不斷叩頭感激蔡的高尚道義。蔡回家後,次年便得考中科舉,妻子也生了兒子。他的後代十分昌盛,富貴也接踵而來。

  --------------------------------------------------------------------------------

  四、避色得貴

  松江地方有個姓曹的人去應試赴考。在旅館中忽然有一婦人進來要與他共宿;曹大驚,急忙走去别的旅館借宿避開她。行至途中,見有一群人提著燈火喝道而來。這群人行入一古廟中,擊鼓升堂。曹便伏在廟前,聽到殿上讀出新科榜上的名字。當讀至第六名時,官員禀告說:“此人近日有失德之行爲,已被上天削去科名,現在不知應由何人補上?”當中的神說:“松江姓曹的書生,不淫旅館内之婦,正氣可嘉,就以他的名字補上吧!”曹聽到後既驚喜,但又半信半疑。後來開榜時果然是中了第六名。拒色之靈驗,有如此者。

  --------------------------------------------------------------------------------

  五、拒淫得貴

  希仲是四川人。博覽群書之後在一富家中設館授學。該富人家中有一美妾,自恃才貌兼優,便往學館中調戲希仲,卻被希仲嚴正地拒絕了。希仲之妻當晚夢見有神來告訴她:“你的丈夫獨自一人遠處他鄉,而能不欺暗室,合當科舉高中,以彰顯其善行之報。特地先來告知你”。明年,希仲在四川的鄉試果然考得第一。由此可知戒淫是世間莫大的功德,上天必定有厚報的。

  --------------------------------------------------------------------------------

  六、遠色昌後

  太倉的陸公,容貌及體态俊美。明朝天順三年往南京應試。旅館的東主有一女,晚上竟然往陸處求與他共宿。陸假裝說有病,并與她約于後夜再會。女子走後,陸便作一詩:“風清月白夜窗虛,有女來窺笑讀書;欲把琴心通一語,十年前已薄相如”。次日清早便借故離去。是年秋天便得上榜。在此之前,陸公之父夢見郡守送來旗匾鼓吹,匾上題有:“月白風清”四字;其父還以爲是自己将要去世之兆,寫了一封遺書給陸公。陸公心更惶恐。後來他考到進士,并做官至參政之職。

  --------------------------------------------------------------------------------

  七、戒淫天賜狀元

  唐臬少年時,有一次在燈下讀書,遇到妙齡女子調戲他,把他房間的紙窗戳破,并以不正經的态度窺視他。當時唐臬便把紙窗補回,并題字說:“掏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骘最難修”。自此以後她便再沒有甚麽異樣了。後來有一僧人經過他門前,見門楣上有狀元及第之匾,左右有兩句似聯非聯,而且兩邊各高懸一燈,照著所題的兩句。僧人覺得奇怪便問他。等到問得其中原委,便知因果确有憑據。後來唐臬果然考中了狀元。

  --------------------------------------------------------------------------------

  八、遠色福蔭兒孫

  姚三韭本來姓卞;他博學而且善于詩文。他曾在一姓懷的家中教學,當時有一女子經常窺探他,而他則嚴肅地不予理會。有一天他在院子 曬鞋,該女子便寫了一封信藏在鞋 給他。卞看了信後便托故辭去返鄉。袁怡杏作了一首詩稱贊他,其中有“一點貞心堅匪石,春風桃李莫相猜”之句。卞寫信答袁,極力辯白并無此事。袁怡杏将卞的回信封好,在上頭題了:“你有厚德,子孫必然昌盛”。後來他的兒子谌及曾孫錫皆考上進士。這便是保全他人貞節的果報。
  --------------------------------------------------------------------------------九、拒淫天賜科甲

  黃槐森是香山人,他聰明俊秀,家貧而以教書爲業。鹹豐十一年六月,縣内有一學堂的人扶乩請仙,問快到的秋闱考試将會何人中式。乩文便批說:“香山中得無情鬼”。此語傳遍遠近,都沒有人明白它的意思。黃槐森的館僮聽到後便知道黃必定會高中。黃原本設館的地方隔鄰有一少婦,見黃年少英俊,十分喜愛。她私下問黃的館僮黃愛吃甚麽,館僮答說是柑。少婦次日買了柑托僮代送過去。黃以無緣無故推辭不受;少婦便親自把柑送來,黃再推辭。少婦便把柑去皮,裝飾漂亮後第三度叫該僮送上。黃便叫僮到少婦家向她說:“女子重要的是貞節,而書生重要的是廉潔。你和我家主人非親非故,爲何要屢次送他東西?你定是不懷好意,我家主人亦非無賴之徒;你若再來,我們一定會閉門不接納了”。少婦既羞且愧,皺著眉頭,咬牙切齒地說:“無情鬼!無情鬼!”此後就不再送柑來。她有感于黃的嚴正,随即改行從善。當年辛酉科黃槐森入闱赴考,文思敏銳,放榜後果然中得舉人;接著更中了進士,在殿試被點爲翰林。由此方知“無情鬼”三字雖是少婦私下激忿之語,但天地鬼神均已聽到了。

  --------------------------------------------------------------------------------

  十、拒淫隐惡狀元及第

  無錫的孫繼臯在某家中設館教學。但該家中的女主人心存不正,叫婢女送他一杯茶,而杯中則暗藏有一隻金戒指。孫裝作不知,叫婢女收回去。當晚女婢帶女主人來敲門,輕聲說:“女主人到了。”孫情急下便隻好用大木闆頂著門不肯開。到次日天亮便辭歸,但卻隐瞞不洩露原因。有人問他,他便答:“學生頑劣,不受教導”。從不洩露這件惡事。後來中了狀元,子孫相繼顯貴。

  --------------------------------------------------------------------------------

  十一、拒淫功名壽考

  茅鹿門少年時遊學于餘姚,并寄住在錢應揚家。錢氏有一美貌婢女很傾慕于茅的俊俏外表。有一晚,她往書房叫貓兒。鹿門問:“你爲何獨自一人來叫貓兒?”婢女笑答:“我叫的其實不是小貓,而是大茅”。鹿門嚴肅地說:“我父親叫我出外讀書;我若做出違反禮教的事,他日怎能面對我父?而且更有何面目再見你家主人?況且女子尚未出嫁便失身于他人,乃是終身之大恥辱!”婢女羞慚而退。茅鹿門後來于明嘉靖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副使,享壽九十高齡。

  --------------------------------------------------------------------------------

  十二、拒淫奔父子顯貴

  信州的林茂先才學過人,已被其鄉舉薦爲孝廉。他雖極家貧,但仍閉門努力讀書。有一鄰家婦人因爲讨厭丈夫沒有學識,并仰慕茂先的才名,在晚上私往茂先家中。茂先呵責她說:“男女有别,禮法不容;天地鬼神,森嚴羅列。我絕不敢做出此等暧昧的事!”該婦人因此知慚悔過,唯唯而退。茂先次年登第高中,其子亦中進士,因此家聲大振。

古人戒淫的故事

 劉理順,明朝人,爲一有名的理學家,曾受聘于一富貴之家爲家教,因善教其子女,故很得主人之器重。主人爲表達敬重之誠,特從衆侍婢中,挑選一聰敏而又善解人意的秀麗少婢。日夜專心服侍他的起居飲食,并命她伴其同床共眠,以備使喚。主人如此的做法,原是有意把那侍女贈予,另她終身服侍他。但經過三年,當劉理順準備辭去家教兒上京考試,于臨行前,卻請主人另謀佳婿婚配那侍女。主人見他竟如此的要求,即很誠懇的說:“那美婢已服侍先生三年,感情必很深厚,就請他帶回去爲侍妾,何必再讓他另責配偶?”劉理順對主人得美意很感激,但卻不能接受,于是又說:“難道主人真的以爲我也是好色之徒?那婢女我不否認是聰慧美麗,而且服侍了我三年,并共睡一床,瓜田李下卻難免引起人的誤會,可是我對她隻有感激的心,卻從沒侵犯侮辱過她。我是讀聖賢書的人,怎麽可以違背禮教,未取正室而先有侍妾,這事萬萬不可。”

  主人聽後疑信參半,認爲天下哪有美色當前同睡三年,而能不亂的?遂召來仆婦檢驗婢女的身體,經檢驗确實證明仍是處子。主人至此才大加贊服,不敢再勉其所難。并且贈詩以示敬佩,其大意是說:那豔麗嬌美的容姿,一見即能使人愛憐。然而三年服侍先生,并且同床共眠。美色當前竟能示而不見,處而無覺。先生之行,勝似古時柳下惠的作懷不亂。

  劉理順也回報主人一首詩,大意是說:誰說妖娆美女能令人心迷意亂,頓生愛憐?無論她是如何的柔情蜜意,如于禮教有悖,總不能動搖一個玉潔冰清有操守的人。隻要心理坦蕩,美人同床又和獨自睡眠有何異樣?席上有妓心無妓,宋理學大師程明道所說的話,至今還令人樂道。劉理順的人格,就是如此的坦蕩,有如冰清玉潔。而希賢希聖的心志,又是那麽堅定。所以後來德學大進;以狀元及第,貴顯一時,成爲當代受人敬重的理學大師。

拒淫福報感應錄2

十三、避色狀元及第

  明嘉靖年間,有一相貌英俊的書生。他家東鄰有一美豔婦人,對他心生仰慕;于是乘著丈夫外出,便在牆壁的隙洞向書生招手。書生說有牆壁阻隔。婦人說:“你是讀書人,難道沒聽過‘逾東家牆’這話?”書生聽後竟然心動,于是便拿梯子來爬上,但卻忽然轉念想:“縱然瞞過了人,也瞞不了天”。因此便下梯。婦人又于同一地方再行勾引,書生又再度被她所誘,又再爬上梯;騎在牆上将要過去時,再想:“始終也瞞不過老天爺”,便急急下梯,關門不再出去。次年地方試登科後上京殿試。典試官秉燭夜坐,心想:“今科狀元不知是個怎樣的人呢?”在蒙眬間忽然聽到耳邊有聲音說:“狀元就是騎牆之人”。放榜後,新科狀元來拜訪試官,問後才知有先前之事。不過當時忍耐而改變念頭,堅守一時,想不到竟然有高中的福報。倘若當年攀過了牆便會失去了狀元,真是危險啊!

  --------------------------------------------------------------------------------

  十四、無淫念廢卷得中

  攬村有一姓柳的庠生,因往探親時遇雨而投宿于一荒園内。園内原來已先有一少婦在内避雨。柳公雖然見到她,但整夜均沒起不軌之念,隻是拱手立于亭邊,至天亮便即離去。原來該婦是另一庠生王某之妻。她有感于柳公的品德,便将事情告知丈夫,但其夫卻因此起了疑心,并将妻子休了。後來柳公應考鄉試。他的文章本已被置于廢卷中,一會後忽然又在桌上。考官驚異,再細閱其文,覺得毫無優點,便再将之棄置。後來将舉薦的考卷呈堂,而柳公的卷又在其中。考官因此心想這人必有陰德,即便一并呈上;于是柳公便中了第七十一名舉人。王某恰巧與柳公同房。當柳晉谒考官時,王亦在座;考官談及廢卷之事由,并問他有關的事故。柳公想不到有甚麽其他事,便隻答了當日荒園避雨一事。王某因此感受甚深而歎息,返家後便将妻子迎回團聚,并将其妹許配予柳公續弦。

  --------------------------------------------------------------------------------

  十五、益人正益己

  福建的張文啓與朋友周某爲躲避盜賊走進石洞内,而石洞原來先已有一美女在内。她看見男子進來便倉惶欲出。張說:“你現在出去必定會遇上盜賊。我們是正經人士,你不必擔憂”。張又問她的住處和姓氏,但她含羞不答。到夜深時,周竟意圖奸污她,幸得張極力阻止。到天亮時,張把周拖出洞外,以便少女得保安全。待探知盜賊已走光後,便請鄉中父老同入洞内,問少女的父母是誰。原來她就是張已經下聘的未婚妻黃氏。于是便急請鄉老将她送回家。後來與她成親後,張對妻子說:“我若當日不存正念,難保周不會污辱你。誰知一夜堅持,保存了你的貞節,方有今日。現在回想起也令我心悸”。他後來生子均能發達顯貴。所謂益人正是益己,就是這樣。

  --------------------------------------------------------------------------------

  十六、節婦斷發制強

  常州一婦範氏,年少便已守寡。亡夫遺下了一歲的兒子和七十歲的老家姑。她家貧,故隻得日夜紡織以養活家姑和幼子。有一舉人喪妻後,見該婦貌美,想娶得她,便請媒人前往探問。範氏說:“我姑老子幼,怎麽忍心離開他們?況且婦道應要從一而終,豈敢失節”。舉人仍未心息,便給重金予媒人,慫恿她的父母和恐吓她的家姑。範氏盡力拒絕,但彼仍苦苦相迫;沒有辦法之下隻得終日哭泣。有一日,媒人又來叨叨不休。範氏怒火中燒,便立即将頭發剪下,對天發誓說:“舉人是富有人家,又是有功名的人,何愁沒人嫁他?若你們再恃勢強迫,我便唯有一死而已!”媒人見她如此節烈便走了,再也不來。不久之後,該舉人得暴病而死。範氏的兒子後來得到貴顯,共享晚福。子孫綿延,書香不絕。

  --------------------------------------------------------------------------------

  十七、節婦成仙

  懷南的方瑞玉有一美貌妻子胡氏。他們家境非常貧窮,而生有一子。胡氏二十三歲喪夫後,有很多富人想娶她。胡氏說:“我甯做個節婦餓鬼,流芳百世,也不願做個失節的富婦,遺臭萬年”。那些人聽到後都覺得慚愧而離去。其時翁姑皆已去世,惟太婆尚在。胡氏日間紡織,夜間刺繡,忍受饑寒以求三餐有繼。她自己平日隻吃糟糠,而奉養太婆及孤子則必定有肉食。她曾對人說:“我夫君身後所憂慮的就隻是太婆和兒子。我又怎能不盡心竭力孝養太婆,撫育孤子,以使先夫于九泉之下安心呢?”有很多人都憐憫她們,因而争相幫助,故家計得以有賴。左右的鄰居曾經兩次失火,唯獨胡宅安然無事;人們都說這是守節盡孝之報。後來兒子長大成人,經商緻富。胡氏亦得享高壽。她去世之日,有人看見仙童和玉女手持寶蓋長幡接她上天。一向都是節孝者死而爲仙,足以相信是真有其事了。正所謂:“艱難幾十載,快樂千萬年”就是這意思了。世上之守節者,尚祈勉之。 


隨他去

唐代的丹霞禪師本來要進京趕考,途中遇見一位出家人對他說:「你要去考官,求取世間的榮華富貴,倒不如去參加選佛,成就出世間的解脫。」他一聽,當下改變了主意,到寺院出家參禪,終於成為一代高僧。一句話如同一記棍棒,敲醒了他的富貴夢,拓展了另外一片更寬更廣的人生。
  
  佛陀座下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尚未出家以前是婆羅門教的領袖。有一天,兩人正在打坐,佛陀的另外一位弟子阿說示恰巧托缽經過,口中念誦著佛陀的偈語:「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和目犍連聽了,仿佛看到了一線曙光,掙出了黑暗的牢籠,在他們的感覺裏,世界在剎那之間變得那麼實在,由於這一句話,他們的智慧顯發了,瞭解宇宙的真諦。
  
  各位聽了這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不知做何感想?在大家這只不過是一句平常的話而已,但是對於大智慧的兩位尊者,這句話不啻是一顆炸藥、一把鑰匙,炸碎了渾沌,啟開了宇宙的真理。由於這句話,終於使兩位尊者離開了婆羅門教,成為佛陀的弟子,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
  
  有人問趙州禪師:「將來宇宙毀滅的時候,這個身體還存在不存在?」禪師不經意地回答說:「隨他去。」事後覺得如此的回答未必圓滿。當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的時候,我們這具身軀還有嗎?為了一句「隨他去」,雖然趙州已是八十歲的老翁,卻也穿起芒鞋,跋涉千山萬水,尋師訪道研究這個問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美談。
  
  大家為了父母、朋友、傾心的人的一句話而改變一生命運的人不是很多嗎?有時一句善意的鼓勵,會把我們從沮喪的深淵之中提升起來;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責詈,會把我們推入痛苦的渦流之中。因此四攝法中的愛語,就是要我們常說好話,一句輕輕的好話,對別人是一種布施,對自己則是一種莊嚴。


聖德驚天

佛陀的大弟子,現紫磨金色身的大迦葉尊者,捨棄世俗的享樂,為令一切罪苦有情,得大福利,過著貧苦的乞食生活。
    王舍城有一位孤苦的老母,貧寒伶仃,無有衣食,只得在人家聚糞的處所,找個棲身的岩窟,又在那旁邊編了一面竹籬笆,來權作遮掩身形的屏障。
    尊者知道這老母宿不植福,想要拔度她,正好有人倒了米汁,老母乞來,盛在破器中,這是她將賴以維生的惟一所有了。這時尊者來向行乞。老母雖是萬分貧苦,卻也知道布施可以造當來的福命,便想要用臭米汁來布施,卻不知道菩薩是否慈哀苦人,樂於接受?尊者接受領納後,便化身虛空,現出十八種神通變化。老母見了生大歡喜,知道仗著菩薩福力,決定可以脫離苦厄,受大福報。
    過後不久,老母命終,上生忉利天宮,了知宿命,原是一個貧婦,為曾布施臭米汁給一位菩薩,依仗這菩薩福德,得生天界,享大安樂,於是捧著大花,散布虛空中,供養大迦葉尊者。
    帝釋天王見了,感到非常奇特:「此貧女一無所有,竟為供養了一碗臭米水,就得到如此大福報。我雖是天帝,但求福的心卻永不厭足,現得遇此大菩薩,豈可輕易錯過?我當與天后,一起變做貧老翁婆,捧那天上百味,供養聖者。」天王夫婦於是到王舍城外,破舊小屋中,勤織草蓆,敬候尊者。迦葉尊者乞食到此,見這貧苦家人,便止步接受布施,天帝夫婦同聲說道:「所有食物並不多,惟願尊者慈悲,令我們得大福。」
    尊者接受布施,同時為他們祝願祈福。天帝夫婦於是生大歡喜。即使貴為天王,也不能保十生百生千生永受其幅,何況區區凡夫,從,已作了厚逾大地,深逾大海的惡業,如何能保事事遂心,永不,尤要即時能捨,貧無立椎的老母,得遇大迦葉尊,更是千載一瞬的因緣,福田原在自己的心田啊!(明倫月刊219期)

聖沒一言

從前在中印度的北邊,波羅奈國,有一位太子,名叫慕魄,妙相莊嚴,稀有無比,自出生以後,就知道宿命,無數劫來所生所受的善惡苦樂,壽夭美醜,皆悉明了,生生世世所遭所遇,歷歷如在目前。因此之故,心存怖畏,一向都沉默寡言。
    到了十三歲的時候,忽然又起了大轉變:閉口不言,如聾如盲,就像木偶、泥人一般。
    國王只有這個兒子,不久之後,就要紹繼王位,豈知如今雖用衣食,不說饑寒,雖有耳目,不存視聽。雖是聰明慈惠,卻等同石人,宛如枯樹。國王憂慮非常,怕會招來鄰國恥笑,並且加兵侵凌。
    因此請來國中,婆羅門輩中,有學識的,虛心請問:「這孩子,是何緣故,不言不語?」不料這般人竟口出亂言:「這小孩是不祥之子,相貌雖然端正,心卻包藏禍殃,想要傷害父母,危國滅宗。還有更可怕的事,在後頭呢!」 接著又亂說:「所以不再生其他的小孩,都是因為有這個惡子妨礙之故,應該要把他活埋。這樣王身才安,才得保國存宗,以後也才能更生貴子,否則太危險了。」
    國王聽后了這篇狂愚謬論,深以為憂,坐立不安,起居無心,飲食無味。便和耆老大臣,共同商議:「或者把他遠棄深山,或者就近將他沈入深水。」其中別有一位大臣,起立說道:「何不做深坑,旁有通道房屋,給予資糧,並有僕人暫且囚困在那兒?」
    國王聽這樣說,比較近情理,就採用這個建議。
    太子一切都曉得,心中十分悲憫眾人的愚昧癡迷,但是既已禁口不語,就一切任隨大家做去不起計較。
    王后憐愛太子,自不待言,卻苦無權力來制止這作事,傷痛哀號,搥胸哭道:「我的孩子何其命薄,竟遭逢這樣的禍殃。」淚下如雨,俯仰收拾,取太子所有的衣服,瓔珞珠寶,裝箱起來又選了馴僕,交待善加服侍。
    起身的時日,坑還未做好,太子慕魄,在車上思惟道:「國王及夫人,都以為我真的是癡啞愚昧,不知我今所以不言不語,就是準備要捨棄世緣,安神離苦。如今反被此輩狂詐之徒所陷害,如果沒了身命,恐怕還會危害更多人。」
    於是太子默默地,取了珠寶瓔珞,飄然自在,來到水邊,安詳沐浴,澡浴既畢,以香塗身,穿上新淨衣裳,佩好瓔珞,到掘坑所在,問工人說:「作坑是何作用?」
    工人答說:「國王有一太子,名叫慕魄,瘖啞聾癡,年已十三,卻不能言語,我們現今做坑,就是要將他活埋。」
    太子說:「我就是慕魄」工人十分驚怖,察看車上,空無所有。回到坑處,見太子威儀、言語莊嚴可敬,深惑詫異。一時之間,驚動了附近的行人,大家來到太子面前,聽太子講話。
    太子說:「你們看我的形容,察我的言語,像那內懷詭詐,要傷害父母、危國滅宗的人嗎?
    大家驚惶非常,對太子合掌禮敬,也有的勸請他回宮。掘坑的工人,並且伏地哀求赦免。
    太子說:「你們是奉令掘地,罪不在你們。」並對一切勸他同宮的人,明白表示:「現今已被遺棄,絕不再回去了。」
    這時宮人,飛奔回宮,向國王、王后報告。父王母后,萬分悲喜,命人駕車前往。
    還未到時,慕魄自念:「我已脫束縛,正宜在此,一心學道。」忉利天王立時便在當處,化成一座優美的林園,有名花、慧鳥、天樂甘泉,殊勝無此。
不多久國王到來了,遙見太子,在樹下坐,慕魄也看見父王母后,同車而來。便急起上前,恭敬作禮,迎入林下,欣然就坐。此時太子,精神活潑,言語流暢,讓他的父母親,生大歡喜,立時催促他一起回王城。
    慕魄退後若干距離,合掌陳詞,表情畏怖,神色肅然的說:「慕魄來到人世,已十三年,而我多生多劫以來的往事,卻如鏡映像,盡在跟前,一無忘失。我對地獄的苦,最為害怕。並且,由口造業,一言失察,萬劫受罪,為此關係,我自出生以後,就沈默少言。十二年來都是這樣,但是禍從口出,雖是少說話,還不是究竟,不如不訴,禍苦才能斷絕。」
    「我在過去生,曾作國王,名叫須念,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二十五年來,不曾使用鞭杖,殺人的凶器,更是禁絕不用,使牢獄等同虛設。而惠施仁愛,恩德普周,救濟困窮,無所慳惜。雖有這樣的功行,稍犯了一點過錯,臨終墮在地獄,六萬多年,煎煮剝裂,酷痛難忍,真是求死不得,而生無聊賴。當此之時,父母親人,雖有財寶,富而且貴,又安能知我,在那地獄之中,受劇大苦楚,又有誰能來分擔我的苦痛呢?」
「而我昔日,為何會墮在地獄呢?我往昔作王,統治許多下屬小國。廣行慈仁,法令不太嚴苛,結果諸小國內就有人起兵叛變。此時我名須念國王,以柔克剛,賜以珠寶,加以重
爵厚祿,撫恤慰喻,使這些人,返回本土。」
    「這樣子過不久,又來攻伐,一而再,再而三,擾累不休。國內群臣,深不以為然,上奏曰:『諸小臣國,愚闇不講義氣,屢次來犯,無所忌憚,使我民驚擾,防備不息,應加斬除,以除寇害』。
    當時須念國王說:『為民父母,當以仁德化,恕人育物,他們就像小孩,犯了錯當憐憫他們無知,逐漸誘導就好。』
    群臣不堪再忍,舉兵討伐,殘殺無數人命。
    須念國王南淚為各小國死亡人民,百方矜愍,撫恤多端,使寡婦孤兒,無一失所。
    諸小國王,看見須念國王,大聖大慈,大喜大捨、大悲大願,矜念平民,都被感化了,因此衷心降伏,都來輸誠歸附。
    須念國王,欣喜非常,普設珍膳,厚宴賓客。眾人都認為應該烹殺牛羊六畜,才夠盛情,主廚的,就來向國王稟報,王心雖仁慈,但此事情有不得已,於是點頭默許。」
    「就是這一點頭,一念之差,入大地獄,種種的毒刑,萬劫苦楚,待罪滿出獄,才又重新做人,但是每一想到,就心驚謄顫,身冒冷汗,追憶往昔,所經歷的吉凶安危成敗,真怕再遭遇到,,因此想要靜默持戒,永斷苦事,跳出塵網。又想到:閉口不言,被王活埋,恐怕父王將來,也要受這報應,一入地獄,無人救拔,難有出期,所以又裏新開口,逗送消息,作為警戒。」
    太子於是捐棄王位,不管人事,一心專勤,累功積德,終至成佛。
    佛說:「慕魄就是我,國王就是閱頭檀,母親就是摩耶夫人,而侍僕就是阿若拘鄰等五比丘!」 (明倫月刊212期)


同樣學佛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有的人信佛之後,多得諸福,有的人事佛之後,卻遭厄難。
    阿難請問:「為何同樣事佛,所得的利害卻如此的不同?」
    佛告阿難:「有人信佛之後,參訪明師,深解佛法要旨,又敬受戒法,除諸過惡,淨潔無念,所思所行,皆與經教相應,精進奉行,不背教義,一絲一毫戒律也不敢違犯,這樣的人,常為諸天聖眾擁護,所向和諧,眾人欽敬,現世享有諸多殊勝,後來得成佛道,像這樣的人,是真正的佛弟子。」
    「另有一種人,信佛之後,不求明師,也不設經像,不知禮并恭敬,不解法要。勉強受了法戒,卻無有真信,受戒之後,又犯眾戒,心意昏暗,猶猶豫豫,不肯研經實修。作諸佛事,一下子信了,一會兒又生疑。不能持齋戒殺,殲悔前非,也不肯鑄香燃燈,破慳吝習性。更時常頃恙罵書,出日入口,咒詛他人,,使人殺生。看到經像,無禮敬心,所,或掛壁間,或置榻上,或納衣箱行,或任妻兒穢手玩弄,甚而塵薰屋漏,不再瞻視,也不再向之禮拜恭敬,直與平常像沒經書一般看待。於是善神離捨,惡魔得便,隨逐不已,作弄人讓他衰病。這人得了疾苦,又恐怖怨謗,念到:「我信了佛,佛為什麼不護佑我,又讓我得到這種疾苦?」
    「此人終不能領悟是自己招來的禍殃,於是求神問卜,胡亂進藥,除祟鎮壓,一一無效。財產消耗,坐待死亡。命終之後,被罪障牽引,墮泥犁中,長劫受苦,難有出期。像這樣的人,就為不能專一,意志猶豫,對出世間喲、大法,無所信向,所得的罪殃,竟至於此。」
    偏偏有一等妄人,因而漫說「信佛反招禍殃」,不曉得其實是心行不正,違犯禁戒所致,這好比種了荊棘,當然得到刺,有惡果正是惡因所感招啊! (明倫月刊203期)


寺修止觀

從前在天竺的一間寺廟,有聖眾一百多人,安住寺內修習止觀,由於精勤成風,寺中因而有許多得道的聖人。
    寺廟附近住有一位優婆夷,在解行方面非常精進,至誠至敬,求道的心十分懇切。她每天都供養一位僧人。所有的僧眾定好秩序,依次接受供養,這樣週而復始,從不間斷。而凡是來受供養的,這位優婆夷一定向他叩問經義,因此學養不深的僧人,每每不喜歡前往。
    其中有一位比丘名叫摩詞盧,是晚年才出家,還沒修習止觀,教理也未深究,這天輪到他要前往接受供養,他心裏實在很不想去,因此走走停停,好半天還到不了。優婆夷自言自語的說:「這位長老,看起來年高德邵,行動舉止從容不迫,與眾不同。」認為這長老一定具有殊勝的智慧,於是更加歡喜敬仰,備辦精美的食物,舖設淨潔的座席,恭請道人宣說妙法。
    道人登上了座,深自慚愧,自己實在一無所知,便老老實實低聲的陳說:「愚癡無知,實在苦惱。」講了這句話,就下座離開了。當時優婆夷聽到了這句淺顯的話,視同至寶,善自思惟:「愚癡無知,這是十二因緣的根本,死死生生不絕,因而受許多苦惱。」這樣子反覆思惟,馬上證得聲聞初果須陀恒道,從此止忿離欲,預入聖流。於是取出珍藏的上好白氈,想要布施道人,那知道人下了座早就急急離去,歸返精舍。優婆夷出來偏尋不著,以為道人運神足飛去了。這時優婆夷便親自捧持白氈以及所裁製的衣服,來到精舍,尋求道人。道人很害怕,就關門閉戶,藏身不現。
    精舍的師父已經證得六通,看到這樣的情形,怕出什麼差錯,於是入定觀察,了知優婆夷已經證得須陀洹果,就命摩詞盧出來接受布施,並說明優婆夷得道的緣由始末,摩詞盧聽了非常歡喜,也馬上證得須陀洹道。
    佛法從恭敬中求,優婆夷因為起了深深珍重的心,聽聞的一字一句都是悟道的根由。俗情凡夫,對於,即使有再高明的道德學問,一旦親近了,每每狎而侮之,像這樣,在世間法上尚且沒法受益,更遑論出世法了。而浩浩內典,那一句一偈不是聖言量?只因為用常眼輕易看過,所收穫的,自是日劫相背了。不虛心不能入,不恭敬不得利,信哉斯言!
(明倫月刊185期)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