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麼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麼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淨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瞭之後,才會對於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讚,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明瞭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二、地藏菩薩: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後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四、文殊菩薩: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後果,那就是禍害。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五、普賢菩薩: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四個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實踐。諸位想想,佛教裡哪來的迷信?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啊!然後才能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哪裡來的?
從悟來的。
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統清楚,統統明瞭,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這個現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實,支配這個現實,而不是被環境所支配。被環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環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呢?關鍵就在迷、悟啊!這些菩薩代表修學的綱領,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使我們真正受益。
對於在家居士來說,生活、工作占去了大部分的時間。如果將修行的時間與生活、工作的時間分開,抽出時間專門修行,那在一天中也抽不出來一個小時。所以要將修行和生活、工作結合起來,把修行融入到生活、工作當中。這樣修行不影響生活,不耽誤工作,生活、工作也不會影響修行。修行是一種心態,不是一種形式。發心清淨,身心一致,修行、工作兩不誤,一切都會越來越圓滿。
修行就是轉念。在工作之前,要觀察自己是為了什麼工作,應該怎樣工作。工作結束的時候也要觀察一下自己是否有不如法的行為。你可以這樣思維:國家是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裡有很多眾生,我的同事和工作服務的物件也是有緣眾生,所以我工作就是為眾生服務,這是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你發出了這樣的心,就是在斷除自私自利,就是修行,而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工作。
在工作的過程中,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盡多大的能力。把自己的心胸打開,不去看別人,就看自己。如果你能從內心裡什麼都不要,就什麼都有了。什麼都要的時候,你什麼也得不到。人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忍不住、讓不了,總計較,所以心苦、心累,人就會特別地累。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輕鬆一點、自在一點就行了。有圓融就有和平,能容納就能解脫。
工作時,把三寶觀想在自己的頭頂上,然後認真工作、善待同事,真心實意為眾生提供方便條件。在三寶時刻加持下,時刻都可以消業、積福,一切都會順利、吉祥。為眾生、為他人生活、工作、學佛修行,這樣不僅不會造業,反而還積累了功德。真正的修行人就應該是這樣,家裡家外的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工作都處理得非常妥當,整個人充滿活力與喜悅。
學佛修行不是要固定在一個地方,進了佛堂就不出來,或整天跑道場,家、孩子不管不顧,工作也不要了,這樣很容易修偏。如果修行影響了工作,耽誤了生活,說明你修偏了,你所修的就不是正法了。
佛法是斷除煩惱、脫離痛苦的方法,是解決生活、工作中所有問題的方法。學了佛法以後,更會生活、工作,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吉祥、越來越圓滿,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