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佛法是生活、是做人

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捧著經本念經、數著念珠念佛。古大德常講“曆事練心”,這才叫修行。曆是經歷,我們從早到晚,不曉得遇到多少人、遇到多少事情,就在這個人事裡面磨練。如果遇到事就迷惑顛倒,那不叫修行。

  把你所修學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用在處理世間一切事務上,這樣學佛,就學活了。把所學的這些道理、教訓,都能夠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上,這裡面有快樂。這種快樂不是外面來的刺激,不是財色名食睡,不是這個東西,這種快樂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

  佛法教學的大意、大目標是破迷開悟,果上就是離苦得樂。佛法是學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學兩分,就有兩分的受用——真修行,你自己就能得受用。佛法要能活學活用,不能讀死書!讀死書,食而不化,是守愚之輩,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不能體會佛的意思。一定要活學活用,這才叫做真修行。學佛絕不是天天念著阿彌陀佛、讀經、每天拜佛,不是這個事情。如果大家這樣做法,那就錯了!這樣做法,這個世間人不需要佛法。

   佛法是生活,佛法是做人,與我們生活沒脫節——不但見性之後不脫節,見性之前也不脫節。我們真正要依教奉行,我們的人生快樂得不得了,社會大眾才知道:佛法是最好的東西、最有利益的東西,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需的,是人人都要學習的。

 有一位年輕的太太,她到處跑道場,跟著法師團團轉,卻沒有照顧家庭。先生上班、孩子上學後,她也跟著出門跑寺廟去,不肯照顧家庭,整理家務:買一次米,半年後還有剩的沒煮完,先生若問她:“你怎麼不煮飯給孩子吃呢?”她就到外面買便當回來,反正有飯吃就行了。先生如果說:“孩子的襪子要天天洗呀!他們經常沒有乾淨的襪子可以穿。”她就買回來整打的襪子,讓孩子天天有得穿。到底她忙什麼?她忙著拜佛、赴法會;每天除了要持誦七遍的楞嚴咒,以及誦念其他的經之外,又要跑道場,跟著法師供養,她真的非常忙碌,她是不是很精進呢?她執著於親近三寶有功德,禮佛念經會開智慧,這即是她不能善理解方便法。

念經拜佛是宗教的禮節儀式,誦經是為善解佛陀的教理,人生的道路該怎麼走才不會錯,能一路直透佛的境域。所以學佛要知道什麼是方便法。方便法重要嗎?當然重要,重要的是在於“會事啟理”,使我們于人事中領會道理,啟發我們真淨的本性。如果不瞭解方便法,且偏執於它。就會像那位年輕太太一樣,半年前買了一次米,半年後還沒吃完;不用洗襪子,小孩卻天天有襪子穿!真正的佛教徒要節儉勤快,勤儉的美德亦是佛陀教育之方便妙法,更是我們學佛的基本道理,勤儉持家且能精進于啟發良知良能,才是真正地善解方便妙法。佛陀說:“善解方便難”,意思是說:能適當地體會方便法確實是很難。因為眾生習性多有所偏執,有的迷執於事相,有的迷於理論,無法事理兼顧,所以不能事理圓融,不能圓融事理則易生事障、理障的困難煩惱,這都是不能“善解方便”的困“難”。如能會得“方便”個中之妙法者,則得諸事無難、萬事無礙了!

金剛經中有:“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總不能搭船渡河之後,還把船背著不放吧?學佛也是一樣,所聽的一切法和禮拜的行動都是一種方便之法——借假修真,借方便事相來會理啟真,如能曉了方便妙法,則能無難不解,通達諸法、智慧如海,和睦群眾一切無礙了!

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又因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禪定力量,或者用來讚揚威儀莊嚴的高僧大德為「法門龍象」。  

 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許多經論中,都用獅子來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如《大智度論》記載,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所以稱為人獅子。   

牛在佛教中也象徵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與德行在如來身相的八十種好之中,就有一項是「行步安平,猶如牛王」佛陀的德號中也有以「人中牛於」來稱讚佛陀的德行廣大無邊。   

鹿據《毗奈耶雜事》記載,佛陀於過去世曾為鹿王,為救群鹿而喪失生命,並於臨終時發誓願,當來得成無上正等覺,將諸鹿都能度脫生命羅網。佛陀於鹿苑初轉四諦法輪,即以鹿為輪法輪之三昧之形。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蟲,因此在佛教經典中常被象徵本尊能啖盡眾生一切五毒煩惱。在《白寶口抄》中記載,孔雀尾表示息災,五莖之孔雀尾,表拂去眾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識煩惱,令其得證如來五智圓覺之果。   

鵝經典中常以鵝王來比喻佛陀行走時,安詳徐步的樣貌。如《央崛摩羅經》記載:「爾時,世尊猶如鵝王,庠行七步。」   

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游水與陸地。此外,佛經中以「龜藏六」來比喻學人應當守護六根,如同龜守護頭尾和四足一樣。   

雞在佛教的經典中,屬於十二獸之一。這十二獸乃是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一日一夜常有一獸遍歷人間天上,教化眾生,其餘則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復始。  

 蛇在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於一篋,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風、火二蛇之性輕舉,四蛇若相互乖違,則眾病人。

來源:禪風網精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