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心經》一開場「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因此讀過《心經》的人可能會有疑問:「觀世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有何區別?」 觀自在菩薩名號意義為何?觀自在菩薩又在哪裡呢?觀音信仰者不可不知!
其實「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晉朝鳩摩羅什大師舊譯為「觀世音」,唐朝玄奘大師新譯為「
「觀世音菩薩」以聞聲救苦的威德願力安立名稱;「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白話文 :觀自己在不在
「觀自在」用白話文講就是:觀照自己在不在?
一般說來,往往人是在了,可是心不在。或許有人說:「我的心在。
「觀自在」,就是「觀境自在」——在境界裡面自由自在。
「觀自在」,就是「觀人自在」——人我相處很自在。
「觀自在」,就是「觀事自在」——在一切事務塵勞裡面皆能自在。
「觀自在」,就是「觀我自在」——自己沒有貪瞋痴,不計老病死,
●只要我心自在 ,自己就是觀自在
人生的意義,能在「自在」中生活,最為成功。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活得自由自在,不願意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
所以星雲大師說:「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比如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
你觀照境界,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
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
我觀道理,道理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論道,又怎麼會不自在呢?
我能觀心,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
可以說,自在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去創造。
●透過般若智慧 自然就能觀自在
星雲大師進一步分析,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業,再多的財富,
宋朝的大學士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兩個人在打坐,
佛印禪師並沒有因此放過和他論道的機會,「大學士,
蘇東坡興奮極了,終於贏了佛印禪師一回,他的妹妹說:「哥哥,
星雲大師說,好與壞、勝與負並非在嘴上搬弄的,要有實際功夫,
所謂「觀自在」,能有自己的自在,不需要別人給予自在。
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