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前一集書中談到「行善對後代的報應」時,曾經介紹本地附近一位醫師,由於他深具孝心,因此所生的幾個孩子不僅學校成績非常優異樣樣得第一,而且極為乖巧孝順,令人十分羨慕。此外這一診所還製有一種藥膏,據說用來治療頑癬癢痛的皮膚病甚為有效。幾個月前有一次一位讀者由於需要這一種藥膏,因此要求筆者介紹這一家診所的地點,這位讀者事後按址前往尋找,回來後竟意外的告訴筆者,這一個醫生最近因為有外遇,因此與其太太鬧得很僵,目前更變本加厲,經常在外不歸,使其太太傷心欲絕、痛不欲生,因此感到非常的驚訝。這位讀者後來還表示:一個人如果很孝順,基於善有善報的道理,他應該事事都很平安和順利才是,可是他的家庭卻鬧得天翻地覆、雞犬不寧,這不是很矛盾嗎?如果為善的結果竟是如此不幸的下場,那麼行善又有什麼用呢?
這種情形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加以解釋才算合理呢?筆者聽後就深深感覺到一個人要行善或行惡,全在一心、全在一念之間,因為人心乃是一個人一切行為的主宰,因此培養一個人的「正見」或正確的思想,至為重要。一個人如果能夠惜福,他才能繼續享受福報,如果不知珍惜目前的福報,竟然貪婪美色,不顧家庭,自絕善路,則除非能夠懸崖勒馬早日覺醒,否則「玩火者必自焚」,不必等待多時,便很可能造成婚變,乃至最後身敗名裂的下場,而畢生的事業、婚姻和家庭便可能毀於一旦。太上感應篇云:「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一個人的榮辱成敗乃至命運的改造,可以說主要都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要自甘墮落或成聖成賢全都可以隨一個人的意志和努力來達到目的。這一位醫師最近的變化實在令人十分惋惜。
談到這裏,筆者深深感到目前有許多人都是「有知識」而「無智慧」,「聰明絕頂」卻「缺乏遠見」,平常說話頭頭是道、滿腹經論,作事非常精明而能幹,然而卻缺乏明辨是非、判斷善惡的睿智,更不明白「人生的真諦」、「生命的目的」以及「人身的可貴」,因此凡事都只有考慮自己目前的利益或享受,而絲毫不明瞭將來有一天因果循環、善惡報應的可怕,這些人由於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以及趨善避惡、擇善固執的觀念,因此在貪婪美色、心猿意馬、利慾薰心、見利忘義的情況下,往往會做出糊塗顢頇、違背良心甚至傷天害理的罪惡行為。由於目前我們的教育似乎都十分偏重「知識」和「智育」,以適應升學的需要,而極端忽視「智慧」與「正見」的培養,因此造成了目前社會上犯罪事件日益惡化的現象,這是一件令人擔憂的趨勢。
穆罕默德曾經說:「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乃是他在人間的德行」,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瞭「道德」與「善行」的重要,那麼他就不會過分貪圖今生的、眼前的、物質享受和感官的滿足,也不再渾渾噩噩,終生只在追求一己的名利和私欲,相反的,他可能會竭盡心力,貢獻社會,以便創造「更多的德行」或「真正的財富。」
談到這裏,筆者忽然想到目前有一部分人士為了競選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長,動輒耗費百萬、千萬甚至億萬的財富,簡直嚇人聽聞、令人咋舌。如果他們具有真正的智慧,能夠將這些預算的一小部分捐給社會,以設立圖書館或社會教育的機構,大力協助推廣文化教育的活動,並且大量救助人間最不幸的孤兒或貧民,則這種偉大的善行,不僅將贏得全社會的尊敬以及萬千民眾的感激,而且更可以使這些捐獻者的芳名流傳百世、永垂不朽。這種無限的回饋和無量的功德,與聲嘶力竭到處拉票,卑躬曲膝哀求選民支持以便獲得幾年一任的「虛名」相較,孰優孰劣,實在不言而喻。
此外,一個人如果拼命賺錢而且省吃儉用,然後將其財富留給子女,則子女由於過於富裕,結果便往往容易養成驕奢淫迭,不知勤儉,不會奮發的習性,而且有時為了爭奪家產,還可能發生兄弟鬩牆,大打出手的現象。然而如果父母有智慧,明瞭「積財不如積德」,則平常便會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基於「積善人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將來他們不僅可以闔家獲得平安,而且後代子孫也往往會更為聰慧,同時也更容易成功和出人頭地。然而要選擇這種「深具遠光」的作法,便非具備超越世俗的「智慧」不可。因此如何有效的培養「智慧」,使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能夠避免「近視」,而獲得「真知」和「灼見」,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有一次一位熱心的讀者李先生來拜訪筆者,在談話中表示了許多非常有見地的看法,筆者認為很值得一般讀者的參考。他說,從事慈善工作當然非常值得鼓勵,不過要從事佈施之前有時也應該注意調查真象,發現確實值得同情才給予協助,否則不僅沒有意義反而助長對方依賴和僥倖的心理。他說在過去本省中南部地區有一個男子由於父母車禍雙亡,後來孩子也因車禍去世,妻子也離他而去,自己不久也因下肢癱瘓無法行走,只好學習一些技藝藉以謀生,此種不幸的消息經由報紙披露後,各地善心人士便紛紛匯款前來救濟,有一些工廠的女士,更是按月寄款加以接濟,甚至後備軍人的主管單位也曾以鉅款加以慰問,後來由於收入太多,生活竟漸奢侈,不僅不再勤奮工作,而且還經常雇人帶他前往風月場所嫖妓取樂,對於別人省吃儉用寄來幫忙的善款絲毫不知珍惜,這種現象後來被人揭發傳出之後,大家便不再給予同情,而且也使許多熱心的人士感到十分的痛心。
因此要從事佈施最好能夠事先設法明瞭其實際的情況,然後再作決定,唯有如此才能使寶貴的善款發揮「雪中送炭」的最大價值。此外他說,有一次他到台大醫院探望朋友,發現有些病患徹夜哀聲呼痛、呻吟之聲令人驚心動魄。有些身體殘缺或遭受傷害的程度,簡直令人無法加以想像,這些悽慘可怕的景象稱為人間地獄也不為過,因此事後深深感覺到,如果自己有一天遭到此類的不幸,那就太可怕了,相反的,一個人如果能夠想到目前擁有的健康和平安,那麼與這些悲慘的病患相比較,也可說簡直是太幸運、太幸福了。因此為了防範不幸和避免這種惡報的發生,除了平常應多注意安全、多保持身體健康之外,最好還是能夠多行善,少作惡,信因果。唯有如此,將來才能獲得更有效的「保障」。
這種看法事實上非常正確。最近筆者在一位佛教著名法師的家中,曾經連續親眼看到一些民眾,由於無名怪病,藥石罔效,只好求救於法師,這些病患見到法師後不久便閉著眼開始說話或哭泣,臉部也開始呈現各種痛苦和悲傷的表情,這時說話的聲音與原來的完全不同,原因是某一個「神秘的外人」正在藉其身體跟法師對話。。這位法師便向其追問究竟對方是何人,附體的目的何在,結果對方後來便說出前來附體的原因之,這些原因主要都是自稱過去被人害死的冤魂(不僅是人,而且經常有蛇、狗、貓之類的動物靈),由於過去無辜被害,頗不甘心,因此特地回來向謀害他的兇手或其後代報仇,使其心神經常不寧,病痛不癒,家庭不和,苦惱萬分,甚至有時還設法使其仇人產生車禍或發生意外,以便遂其報復對方的目的。
不過在法師耐心的勸說和開示之下,這些冤魂後來大都能夠接受「冤家宜解不宜結」的道理,而答應不再折磨對方,不過這時大都附有條件,即法師必須答應替這些冤魂皈依三寶,並設法在法師長駐的佛寺替其設置一個靈位,以便經常受人供奉,並可經常聆聽法師講經和佈道,因為唯有如此長期修持,他們將來才能脫離痛苦,獲得往生。由於這類事件屢見不鮮頻頻發生,因此這位法師不得不獲一結論:「凡事皆因果使然,明瞭上述一些惡報的原因後,更令人不得不相信因果的可怕。」由於筆者曾經連續數次親身目睹這種附體的現象發生,而且所言所述,經查大都確有其事,因此非常贊同這位法師對於因果的看法,因果的現象確實存在,在這裏似乎又多了一個有力的證明。
筆者經常接到讀者來信表示為什麼有些人作善事後很快就產生感應,甚至發生奇蹟,而有些人卻似乎毫無作用,根本沒有什麼「善報」,這是什麼道理?筆者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乃是一般公認的現象,並沒有錯,問題乃是在一個人所做所為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惡」,必須分辨清楚,才能作正確的定論,例如一個法官鐵面無私、執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屬的關說,做事絕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師在監考時非常嚴厲,一發現違規即照章處罰,這種「惡」便不是真正的「惡」,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對任何人都很隨和,對罪犯的判決和處罰也非常具有「人情味」,處處予以通融,則這種「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這些人將來的「果報」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此外,為什麼有些人參加各種佈施活動後會發現「沒有善報」?
筆者認為可能有下列幾個原因:第一,此人可能業障很重,因此所作的一些佈施與其過去的業障相較,簡直還不成比例,這時自然就還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正如一個曾經貪瀆或倒會幾百萬元,後來捐了幾千元或幾萬元作善事,便想獲得善報是一樣的不切實際,因此必須長期佈施行善,持之以恒將來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此外,佛家曾云:「為善必昌,為善如不昌,其自身或祖上必有餘殃,殃盡乃昌;為惡必殃,為惡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餘昌,昌盡乃殃。」一個人篤善或為惡之後,有時未能立即獲得應有的報應,其理由也在此。
第二,此人所作的善事可能並非真正的「善」,所謂「善」應該是純粹出於「利他」的動機,為解救別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顧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慮作此事後將有何種的「回報」,或對自己將有何種的「好處」,如果在佈施時一再考慮「自身的好處」,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釣譽,那麼基於這種「自私」的動機,則佈施的意義就不一樣,將來的「果報」自然也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時最好不要心存回報,而是為助人而行善,這樣才是真正的「善行」。這種不求善報的佈施,事實上反而能夠獲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報」。
第三,此人經常佈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時由於不大注意而同時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業障(例如曾經出手傷人、做事害了人、或口德不修,使人名節受損、或心中常有貪婪、嫉妒、憤恨等等不良的雜念,或對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義、或縱狗傷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氣、廢水等等各種的公害,及其他類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惡破九善」,「火燒功德林」,善惡兩者互相抵銷,結果也就毫無功德可言,正如一個人經常在銀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卻也不斷開付支票,結果到月底結算,銀行存款所剩無幾,甚至有時還會透支的現象一樣。因此一個人不僅要盡量行善積德,而且平時更要注意修持或守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等等)以免造成惡業而抵銷善行,正如一個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還要注意減少無謂的支出,這樣才能增進財富,道理完全一樣。因此修福(佈施)與修慧兩者都很重要,應該同時並重,不可偏廢才是。
有一些讀者曾經寫信給筆者,表示「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一、二集的內容,絕大部分均屬於現世報的現象,事實上,因緣果報的現象除了現世報的部分之外,還應該包括二世、三世及多世的果報才算合理和完全。筆者對於這些批評非常感謝,這種見解事實上極為正確,筆者完全加以同意。不過筆者深感遺憾的是自己的經驗與能力十分有限,目前也沒有任何的神通,因此無法對於隔世和多世的因果現象作追蹤調查的研究,目前僅能將平日所見所聞、所觀察、所實驗,以及能加以調查了解的現世報方面真實的資料加以整理和著述,以供一般讀者的參考和借鏡,本書無法完全符合讀者的期望和要求,謹在此表示衷心的歉意。
(五)結語: 最後筆者謹將本文的重點歸納如下,以供讀者的參考: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果的現象也是如此,必須依賴「智慧」與「經驗」的歸納才能領悟和確立,否則舉證再多也無補於事。
2、一個人只是「心好」,「不害人」並不夠,還應該進一步行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個人的業障,才能減輕惡報,進而種下善因獲得善報。
3、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財富、大學問或充分的閒暇,只要發心行善,多行無畏施,盡量利用機會幫助別人、服務大眾,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進大家的幸福,隨時身體力行,實踐各種美德,便是一種功德無量的善行。
4、行善如運動,必須有恒心,長期行之必可獲得明顯的回報,因此不宜急功近利,操之過急,換言之,必須要有信心和耐心,將來才能收到豐碩的成果。
5、一個人要為善為惡全在一念之間,要成聖賢或自甘墮落也全然決乎一心,因此「禍福無門,由人自召」,一個人的命運的改造,主要還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時應該培養「智慧」和「正見」,以及擇善固執的意志,才不會見異思遷,而誤入歧途。
6、要佈施行善最好能事先了解對象的實況,如此才能發揮「雪中送炭」的真正作用,也才能使寶貴的善款不致於浪費和誤用。此外,如果有人利用人們的善心來騙取別人的同情和財物,則將來這些善心人士一旦發覺上當受騙,便可能心存警惕或顧忌,不再熱心慷慨助人,結果往往會使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接濟,因此這類騙徒(以及假借慈善之名卻暗中遂其自私目的的偽善之徒)將來所受的惡報必然罪加一等,比一般更為嚴厲。
7、一個人如果愈注重觀察便愈了解因果現象的可怕,「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因此要求福避禍,就必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將來才能最有「保障」。
8、穆罕默德說:「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乃是他在人間的德行。」因此愈能奉獻社會,愈能替眾生造福者,事實上便愈「富有」,也愈「偉大」,所以具有真智慧的人不會自私,因為「唯其不私,所以能成大私。」奉獻最多的人,功德最大,將來享受福報最多的也是他自己。
9、大科學家牛頓說:「知識淺薄的人會遠離上帝,但知識大量增加後便會回到上帝的身邊。」美國著名的學者威廉‧詹姆士也曾說:「如果真有一個上帝,而我們不知道或不承認,則將來死後不知道要吃多大的虧。」同樣的,如果宇宙間真有賞善罰惡的因果現象,而自己不知道或堅持不承認,則將來有一天也很可能會後悔莫及的。
作者心中的話
自從本系列善書發行後,承蒙讀者熱烈的迴響,心中至感欣慰。然而作者卻擔心有些讀者看了本書後,可能以偏概全,誤認只要捐款助人就是最好的行善方式,為了避免這類偏差的現象,作者至盼讀者能進一步了解因果的道理:
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錢,一個人如能勸人改過遷善、啟發別人智慧或良知、擔任義工、照顧病老、鼓勵安慰別人、鋪橋造路、維護環保,甚至時時心存慈悲、面帶笑容,去孝順父母,去善待一切眾生(包括人與動物),則這些都要比單純的捐款更具功德。
二、行善後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惡業(例如犯五戒、十惡,或從事損人利己及傷天害理之類的壞事),否則所有的善行均將被抵消漏盡,甚至功不敵過,還遭惡報。
三、行善如果出自純粹救人的動機,則此種「無相佈施」的功德可說是最大。反之如果只為沾名釣譽或由於自私原因而佈施,則其福報便非常有限(不過比完全不佈施要好得多)。此即為何同樣作佈施,有人福報很明顯,有人卻不明顯,其道理也在此。
四、如果有人長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無感應,則其主因除上述幾點外,佛經所云:「為善必昌,為何不昌?必有於殃,殃盡乃昌;為惡必殃,為何不殃?必有餘昌,昌盡乃殃。」這可能是最好的解釋。因此千萬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應該具備耐心,並深信只要持續認真行善,努力修持,誠心懺悔,將來一旦業障消盡,必可得到解脫,而享受美好的福報。
五、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還要修慧,因為唯有瞭解佛法,培養智慧,才能清靜心靈,免除煩惱,甚至了脫生死,一切都看得開,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二集>>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