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5


佛理未明不應亂下批評

有某先生在大學執教多年,時常來館借書回家閱讀,大約有兩年多了,看的經書甚多。一次,他的一位學生對我說︰「某教授說佛教理論甚好,不過神話太多,難使人置信。」某教授來圖書館時,我也常與他攀談,多講人情世故,少談佛法。他本人也自以為是大學教授,學識淵博,言談一定超人。我以為他這想法錯了,在世間法上,他堪稱為大學教授,在佛法上,實在說起來,他祇是學生,因為佛法如大海,他所看的佛經能有幾多?尤其他的頭腦,完全是一堆科學與哲學思想,每將佛理與科學混為一談,甚難理解佛經原意。因為佛理超群絕倫,世論難與比擬,世間一切凡情思想,終難窺見佛法真諦,猶如螢火,難與日光相比。

  天台宗說︰「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此不思議心,不可說有,不可說無,不可說亦有亦無,更不可說非有非無,大小方圓,亦復如是。不思議心如此,不思議境亦然。由此觀之,那一樣不是神話?汝本身即是天大的神話,汝未生之前,本來沒有汝身,自投胎後,攬一水泡,變成汝身了。試問,這小水泡是汝身嗎?出胎之後,由少至壯,由壯至老,由老至死,又復無有。試問,我們身體究竟是有是無,或非有非無?身是如此,宇宙萬有莫不皆然。如一棵樹,本生於土中,如果是有,土中應遍有此樹形象,汝可將土翻轉,尋找一番,此樹形象,絕不可得。此樹如果無有,卻自土中生出,由小至大,由大至枯,由枯成灰,又復變無。佛說世界一切萬物,無不是從緣生而有,自有還無,不可說它有,不可說它無。人們不懂佛法真諦,祇說它是神話。

心為萬能

  我時常對人講,基督教以上帝為萬能,佛教以萬法唯心。世間一切萬物,均隨心變現,心以為它大即大,心以為它小即小,長短方圓,亦復如是。而心之本身,乃無大小方圓等相,祇因妄執而有,若無妄執,當下即無大小方圓等相可得。心有執著,即有分別,有分別,即有所阻,見前不見後,見左不見右。如果證得無分別智,前後左右,一切萬事萬物,無不徹底見其根源,無所障礙,如大圓鏡,一時同照,不落先後。不知者,以為此是神話,知者,以為極其平常,人人本具,各各不無。因吾人之心一向外馳,無有反照功夫,所以妄受生死。

  佛說心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若心被物所轉,即是凡夫。如果吾人心能轉物,即能轉大地為黃金,易大海為琉璃,變大身如須彌,化小身如芥子。此種神通妙用,無不從心所現。故說心為萬能,豈是神話?

結語

  初學佛之人,須多看佛經,多研究真理,否則人云亦云,雖信佛多年,仍是神佛不分,表面上是佛教徒,實際是多神論者,言談皆非正宗,豈能講佛教的理論?祇要虛懷若谷,則會妙理隨生,廣見多聞,何愁知識不豐?若對佛理不甚明白,最好暫勿妄加批評。一旦悟到佛法的真知灼見之後,始知佛法無邊,法法皆妙,無一法曾離開真諦。


佛教的人生觀

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了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教是佛陀指導眾生解脫生死的方法。佛以無上的智慧,說有三藏十二部一切教法,以此方法教化眾生,轉凡成聖,離苦得樂,故名之為佛教。

  「人」與其他動物有所不同,所謂︰「人為萬物之靈。」人類的智慧是超越其他動物的,又因為人間生活有苦有樂,所以在六道中,以人修行最易得道。「生」就是眾生。有三種意思︰一、眾多而生。二、眾多生死。三、眾緣和合而生。「胎生」由父、母、己三緣;「卵生」由胎生再加煖緣;「濕生」由己、煖二緣;「化生」唯己業緣。《楞嚴經》說︰「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人類從少年至壯年,由讀書至成家立業,為衣食住行披星戴月,目的無非要延續生命。但這個生命,總有一日會停止活動,因為凡有生必有死。要想不死,須求無生。

  「人生」合起來講,就是人類的生活和生命,究竟甚麼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呢?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觀點不同,因為有不同的民族、文化、階級、職業和宗教等,各有其人生觀,今略分有八種,依次說明。

  第一種人是順從命運安排的人生觀。這一種人終日糊糊塗塗地過日子,飯來吃飯,有衣穿衣,大家怎樣生活,他也怎樣生活,別人是這樣生、老、病、死,他也這樣生、老、病、死,認為這是一件平常的事,對於人生既沒有疑問,也不去找尋解決人生的方法,對於生死問題更加沒有甚麼看法。

  第二種人是享樂主義的人生觀。這一種人抱著一種放縱尋快樂的態度,有生之年,都不去研究生死,就是國家民族發生如何變化,也不去關心,不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是縱情的享受,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用盡心機,享受快樂。甚或做出對人不利的事,也無所顧忌。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因此,便會造作無邊的罪業,報應遲早要自己承受,別人不能代替。

  第三種人是悲觀主義的人生觀。如果生活過得不滿意,就會生起悲觀和憂愁,終日不是怨天,就是尤人。不論對於家庭、朋友、生活、工作等問題,都會生起悲觀來,認為全沒有意義的,因而常生厭世,或逃避現實之念,自苦自困,更甚者可能有自殺的傾向。

  第四種人是立三不朽的人生觀。在中國有三不朽說法,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應有完備的人格,立功是對家國天下建立豐功偉業,立言是以思想化成文章傳世。大概中國的志士仁人,大多數是致力於此三不朽,即使勞身勞力勞心,受種種的痛苦挑戰,也在所不計。所謂︰「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這種人的人生觀,主要就是能流芳萬世,名垂不朽。其對社會有一定貢獻,但是對於生死問題就未必能夠解決了。

  第五種人是信有天神的人生觀。認為人生以外,有一個創造萬有的天神,人類祖先也由祂創造,世間宇宙的一切,都由祂創造與主宰。這個天神在印度稱為「梵天大神」,在耶穌教稱為「上帝」,在回教稱為「真神」,他們的教徒,認為人生乃為天神的榮耀而生存的。因此,這種人就將自己的生死問題,全交付他們的神去解決了。


再述四念處住觀

一、觀身不淨

  人的身體,五臟六腑,膿血筋骨,皮毛髮爪,身中三十六物,沒有一樣是潔淨的,而且有五種不淨︰一生處不淨。在母腹中,住在生臟之上,熟臟之下,經十月滿後,由陰道出生。二種子不淨。入胎初成,攬取父精母血,赤白二滴,膿血污穢,混合而成。三外相不淨。眼有眼淚,耳有耳屎,鼻有鼻涕,口有口涎,身有垢泥,臭氣衝天,人不自覺。四內性不淨。人從惡業不淨而生,故出生後漸觸外境,自然產生種種渴愛。五究竟不淨。人的業盡報終,薪盡火滅,僅存一塵,仍是不淨。

二、觀受是苦

  受是領納,五根對五塵時,領受善惡、好醜、苦樂等境,人生所作所為,一切事事物物,無非苦受。例如行路太久,有疲勞受;佇立太久,有僵立受;坐的太久,有痲痺受;臥的太久,有昏沈受。飯少餓受,飯多飽受,衣多燥受,衣少寒受。夫妻子女,生活負擔,感情乖戾,爭吵嘔氣,四大不調,隨時生病,顧此失彼,憂鬱成病,生離死別,驚惶慘痛,呼天搶地,無法形容,縱然人間有樂,短暫無常,樂過更覺痛苦。

三、觀心無常

  吾人現前一念妄心,忽東忽西,剎那不停,凡情心粗,不易覺察。經說吾人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靜坐須臾,始知妄念如瀑流水,因心起滅,空間時間,一切萬物,隨之遷移,苟能將此一切妄心停頓,宇宙萬有也隨著止息。《楞嚴經》說︰「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永嘉大師云︰「夢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此時一切歸於大寂滅海,虛空大地尚不可得,還有那個要受生住異滅,長短方圓?

四、觀法無我

  法字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相對法、絕待法、善法、惡法,一切種種樣樣,無不包括在內。身內諸法無我,身外諸法也是無我。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一切法中,並找不到一個有主宰的我,所以說人無我,人我祇是一個假體。假有三種:一是先世行業,托生父母,是因成假。二是從胎相續,迄至皓首,是相續假。三是以身待餘非身,即相待假。假就是空。

  佛教的人生觀,即以此四念住的觀慧,止住身、受、心、法的四境,不令四種妄想生起,則可破除我執;若能證到我空之理,即可離苦得樂,轉凡成聖,這屬於小乘人佛教的人生觀。大乘人佛教的人生觀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愛念眾生,猶如己子,見他人苦,感同身受。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華嚴經》說︰「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種大無畏精神,並不是凡夫眾生和小乘人可以辦得到的,所以佛在說法時,經常讚歎大乘人才是真正佛的嫡子,小乘人是庶子;庶子不可以繼承王位,嫡子是正妻所生,可以繼承王位。故《法華經》說︰「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財物即是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功德神通妙用。

  以上方是真正佛教的人生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