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積累善業由此起 死而不苦有妙法

文:法忍法師

一般人對死亡感到恐懼,中國人對死亡更是諱莫如深。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儒家的智慧,但以佛教的角度來說,人如何活便決定了如何死,要死得好便要活得好,但「好」的標準是甚麽?


一、佛教的三世論──現在如何活決定將來如何死

中國人傳統看生死是一期生死的觀念,認爲每個人誕生時,一期生命由零開始,而當人死後便魂歸天、魄歸地,死後一切都完結。如果每個人都是由零開始,為甚麽每個人的基因、天賦、樣貌、智力、體格、家庭、以至際遇都各不相同?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就算是攣生子,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為甚麽有些人天生比較聰明?有些人天生體弱?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孩子都有不同樣貌和身高?

x
這個現象要用佛教的生死觀才可以解釋,佛教的生死觀是「三世論」,即有前世、現世和來世;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不是由零開始,而是帶著不同的天賦、條件和因緣,那是過去世所種下的因所致使。如果沒有過去生,我們便無法解釋現在的這個「我」為甚麼會是這個樣子。

佛教的因果論說一切事物都是有因必有果,昨天的因造成今天的果,今天的因造成明天的果,這是一種必然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現在怎樣活便決定了未來會是怎麼樣,包括我們的死亡和下期生命。

二、佛教看生命的意義──改善生命的機會

有人認爲既然過去決定未來,一切都是已經寫好的劇本,那麼現在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採取消極態度。其實過去的因等同是寫了一個大綱,性格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做的決定都出於我們的自由選擇。佛教看生命的本身就是改善生命的機會,為我們的解脫做好準備,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怎樣才算做好準備?首先我們要明白,不斷的生死輪迴,對眾生來説是苦。生命充滿無常,沒有人能掌握、控制生命,人生充滿煩惱與無奈,如果不爲死亡好好準備,死亡便是苦。從另一面看,基於因果論的自然法則,人在一期生命中所想、所說、所做的一切積累下來便決定了人的死亡情景,如果能把握現在的生命爲死亡作好準備,令死亡成爲解脫輪迴的機會,那麼生便不會苦,死也可以無憂。

往生淨土的條件

佛教有不同的解脫法門,在當代佛門中,最流行的是淨土法門,有人說臨終念佛便可以往生淨土,其實往生淨土需要具備五個條件:

1. 預知時至──自己知道什麼時候會死

2. 身無病苦

3. 心不貪戀──對塵世的人事物都沒有不捨,能夠放下

4. 意不顛倒──明白死亡是必然之事,能夠順其自然

5. 如入禪定

如果能做到這五項,便是最有把握可以通過死亡這個黃金機會來解脫。

不過,大多數人不但沒有在現世好好處理過往生帶來的習氣,反而在現生中不斷積累貪、瞋、癡,這樣的話,死亡便很危險,因爲在一期生命完結後,貪煩惱重的會往生餓鬼道,瞋煩惱重的會往生地獄道,癡煩惱重的會往生畜生道,這就是生命的無奈,眾生都被無常、無我所影響,對於生命沒有半點控制權。相反,如果現在能培養好的習氣,減少貪、瞋、癡,那麼死亡便是一個出生天的機會。

生而不苦的秘訣

生是一件好事,生是否苦則要視乎我們有沒有被無常、無我所影響。佛教所講的苦,並非純粹的受苦(suffering),而是無法控制外圍環境,不能保持對自己有利的因素,就是所謂無常、無我。其實無常、無我一直都存在,只是當無常是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便不在意,到外圍環境達不到我們的期待,我們便叫苦連天。人常常被無常、無我牽著走,受著身邊情況和環境所影響,無法脫離。

要離苦只要認清無常和無我,認清之後,有條件改變的便去改善,不能改善的便好好面對、接受和應付,這樣便不苦了。所以佛教看生不單不苦,更是一個黃金機會讓我們準備迎接更好的未來。所以佛教看生死是中性的,不是好也不是壞;如果做好準備,有把握的便是解脫的黃金機會。解脫的方案,簡單來說有淨土法門及禪宗的法門,也有人現世便可以斷貪、瞋、癡,簡單來説有這三條路。

三、死而不苦

死亡對離世者(包括臨終至死後中陰)及在世者而言都是苦,對離世者而言,病是苦,最苦是與親友分離,所謂愛別離苦,加上要面對茫然不可知的未來,會極度恐懼。在世親友也有愛別離苦,苦是因爲不捨,面對親人的離世,在世者會有强烈的無助感。

病苦、死苦、愛別離苦──佛教如何解決

對於這些苦,佛教提供了解決方法。從佛教角度看,眾生往生淨土後,不單解脫了生死輪迴,將來更可以跟親人再見,所以對現在短暫的別離便不覺得苦了。在世親友如能爲離世者貢獻和鋪路,爲他們改善來生去處,在世者和離世者的苦都可以減少。就好像父母送子女出國留學,父母知道這個短暫的離別能爲子女換到一個美好的將來,都不會感到苦。

在英國有一位醫生最近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他用了十年時間,追蹤了一百個瀕死病人,做了一個關於靈魂的研究。在這一百個病人中有七個被搶救回來了,他的實驗是在病房的假天花上藏一些小東西,這七個有瀕死經驗的病人甦醒以後都能講出他們在假天花上看到的小東西。這個醫生的結論是,靈魂在人死亡後會離開肉身,而且會向上升,證明意識能離開大腦獨立運作。

意識就是帶著業種輪迴的載體,是可以離開大腦獨立運作的有機體,宗教的目的就是要追尋意識要往哪裏去。如何可以令意識往光明的方向走?令死者有一個好的去處,人面對親人死亡又如何減輕痛苦?按佛教的因果論,我們可以運用這一期生命的有限資源去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世。

佛教看生死一如,在生與死之間是不同的車站,在某個站我們會遇上某些人,然後我們會別離。對於別離,我們都覺得被動、不安、無奈和痛苦。有沒有辦法控制上車、下車的時間和地點?有沒有辦法幫助我們的親人,令他們免於這種無奈和痛苦?這就是佛教修行的目的和宗旨。

佛教如何處理對死亡的恐懼

佛教對死亡持有肯定的態度,人對於死亡有很多未知,未知帶來恐懼。佛陀已經歷了多生多世的死亡,最後超越生死輪迴,所以他可以跟眾生分享他的經驗。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等典籍對死亡情景都有多方面的描述,讀宗教典籍可以對充滿未知的死亡有一定的了解。有人會問,怎樣知道佛經對死亡的描述是真確的呢?佛教所提供準備死亡的方法又可信嗎?

其實佛經所講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都是我們在現生中能經驗得到的,所以我們有足夠的基礎去相信佛經所講的三世論及死亡情景是可信的。大家都有親人離世的經驗,有些人臨終時會說見到已亡的親人來接他們,又有人說見到債主臨門,也有些人臨終時會「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出現大小便失禁、雙手在空中亂抓、反白眼、口吐白沫等情況,這些都是我們能經驗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佛陀教我們怎樣準備好的死亡和下期生命的好去處也是可信的。

人對於死亡感覺不安的第二個原因是不捨,我們不知道親人離世的情景是會怎樣,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應付。佛教怎樣幫助我們應付這種未知?既然知道離別必然會出現,在離別來臨前便應該好好珍惜;更積極的做法是營造將來的重遇,除了自己要求生淨土外,更應該教導親人求生淨土,將死亡帶來的未知變成肯定,從而克服不安和不捨。

佛教如何看自殺

《大智度論》卷十二說「自殺無殺罪。罪福從惱他益他生⋯⋯自殺身無殺罪,有愚癡、貪欲、瞋恚之咎。」自殺本身不是一種罪,視乎自殺的人是抱著利益他人還是惱怒他人的念頭或帶著貪、瞋、癡而死。

人臨終時,念頭產生很強的推動力,推動他到下一期投生的地方。例如1996年八仙嶺山火中爲了拯救學生而願意犧牲自己,葬身火海的老師,他們臨終時懷著捨己救人的心念,放下自己,將眾生的利益放到最高,這是益他的念頭,所以應該可以往生善道。相反如果因爲對現實有種種不滿而自殺的話,那便是惱他的心念,這樣死亡的話便有很大機會下地獄了。

至於放棄治療就要看那些醫療步驟是否能拯救病人的「治療」,還是只是延長病人的痛苦。曾經見過一些人,他們堅持延續已無存活希望的親人的生命,只是因爲害怕不這樣做,親人會怪罪他們;又有一些是因爲不捨,希望可以將親人留住,多留一天是一天。如果病人已無存活的希望,而所謂的「治療」只是延長病人的痛苦,那麼停止這些醫療步驟只是運用有限的因緣不去延長病人的痛苦。

又有一些老人家在臨終時拒絕進食,希望可以早一點離世,自餓等於自殺,其實這是基於對生命的執,對自己的老、病、弱的狀態不滿,希望快點結束這種苦,佛教當然不主張。在台灣有一種情況,會讓臨終病人回家,讓他們在家中往生,有些老法師因爲知道自己時間已經到了,在臨終前的那兩天會拒絕進食,只是喝水,慢慢調節身心來迎接死亡,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沒有起貪、瞋、癡,所以不是一種惡意的自殺。

佛教不主張安樂死

一般人考慮安樂死是因爲自己承受不了身體的痛苦或不想連累親人;或親人覺得病人在受苦而希望幫他們結束這種痛苦。其實安樂死是一個被動、消極的選擇,佛教有更積極的方法可以解決眾生臨終時的障礙,《地藏經》說「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日月歲深,轉復尪瘵,眠中叫苦,慘悽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癒。男女俗眼,不辨是事。」患重病的人可能是壽緣未盡,也有可能沒辦法痊癒了,但我們世俗人沒辦法分辨。其實人病得很嚴重,但又死不了,那是因爲過往的惡業造成了很多障礙,親人需要爲他們處理惡業的業力,滅罪增福。佛教的角度不是單純地決定是否終止病人的生命,而是更徹底地處理罪福的問題,希望滅除惡業之後,壽緣未盡的可以痊癒,壽緣已盡的可以臨終無障礙,往生善處。

臨終皈依

佛教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不是說皈依三寶便拿了免死金牌,不會落三惡道。佛教認爲眾生下一期生命的去向是由過往所造的善業和惡業所決定的,《奉法要》說「持五戒則人相具,守十善則生天堂」,斷除殺、盜、淫、妄就能關閉三惡道之門,得到一個基本的人身,得到人身之後如果能基於慈悲的本懷而造善業,例如布施、持素等等利益眾生的行爲,慢慢積累善業就可以往生天界,所以往生天界不是靠皈依與否。其實皈依佛、法、僧不墮三惡道的邏輯是:皈依佛,學習佛的慈悲,斷瞋恨心,便能斷地獄因;皈依法,斷除愚癡和執愛,斷餓鬼道的因;皈依僧,因爲明白清淨修行是甚麼一回事,故此能斷畜生道的因。

如果一個人平生做的都是惡業,臨終時又不處理過去的惡業,是否單靠臨終一句皈依三寶就可以生天呢?當然我們不能說一定沒有用,臨終皈依起碼種了一顆善種子,讓他將來有機會得到善的知見,知道應該要修行,那便可以往生善道。臨終皈依起碼可以讓臨終人見到法師,幫助他提起正念,教他釋懷放下,絕對有好處;但要有這種好處,也需要具備善因緣,大家也明白不是想找法師就馬上找得到的,就算法師馬上趕來也可能遇上塞車,到了醫院也可能遇到電梯故障,善因緣還需臨終人過往積累善業才會有。所以不能一刀切的說一定沒用,我們要清楚當中需要甚麼因緣,又能得到甚麼效果。


如何消業障,學佛多年為何很多事一直不順

宣化上人開示

如何消業障、菩提道上一帆風順

我們祭拜祖先時,必須觀想自己引領來受供的祖先及冤親債主一起拜佛、誦經、念咒,並加以施食甘露水及法食,這樣超抜祖先或冤親債主的功德最大,我們要打從心底就懷著一顆與業障或冤親債主和解之心,因此若欲懺悔消業,自己的「誠心」最重要,如果你參加超渡法會,捐錢了事,一點誠心都沒有,那功德是很有限的。

只有發自內心真誠真意的懺悔,才能轉化為殊勝又強大的功德力,才會得佛菩蕯之保佑與加持,而你身邊的業障才會得到最大的功德力,因而超抜解脫苦海,當我們專 心誦念佛號時,這些惡靈就不敢靠近,每次看到夫妻吵架,雙方幾乎都失去了理智,不論是男或女,似乎很容易被對方所講出來的每句話給刺傷或激怒,而且雙方心念中的瞋恨心是越吵越兇,瞋心怒火越大,體內的「嗔毒」在雙方爭吵之中激盪奔流與加溫,最後雙方總覺得頭腦昏昏的,可是不知道是什麼力量在牽引著彼此的怒火。

其實這就是「業力」,是夫妻前世相欠債,所以你要冷靜,攝受自己的六根、六識,一心念佛,並起「慈悲」想,

想想雙方都很可憐,都是苦難的眾生,不然如 果你體內五毒並起,瞋毒攻心,就算你施展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也沒用,也可以說,你的前世或今生業障,正透過對方,向你討債,說到我們佛教徒,最好夫妻都 有佛緣,一起共修佛法,否則俗業的障礙是很大的,「俗業」是什麼呢?

俗業是貪、瞋、癡、慢、疑五毒。它使我們流浪生死往無常火宅中墮落。而信仰修持正信的 佛法是生命自覺的開始,更是我們出離生死火海的寶筏,所以俗業之所在即是冤親債主聚集之地,故冤親債主當然不喜歡你修佛法了生死,尤其是夫妻吵起架來雙方都互相怨恨及指責對方之不是,且常失去理智,到了被嗔毒牽著鼻子跑的地步,這時你就要小心,應猛然覺醒念念佛號,心中覺照一下,眼前是你的丈夫(或妻子)在跟你吵架嗎?不是的,其實是你的宿世冤仇,那無形的「冤親債主」在你夫妻身邊,想借刀使力,透過另一方的力量向你報仇,最好你們互相殘殺,兩敗俱傷。

如果你確實感覺自己的業障重,災禍、病痛連連,真的很苦惱,這時該怎麼辦呢?到底有沒有辦法改善呢?有的,而且不僅有,消災、改命的方法還真不少呢?從古至 今改運成功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但其關鍵要如理如法,也就是觀念要正確,而且方法要正確,否則問題不僅無法解決,反而還會惹來更大的麻煩呢?

「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呢?」懺悔!而且要懂得懺悔,努力去做,才能真正消業障,遠離苦難,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我們眼前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宿世造業所感召的 果報,完全是自作自受,除非自己肯至心懺悔,努力改善,否則誰也救不了我們,但一般人不懂得這些命運苦難的原因。

因此一旦發生災禍,多半是在驚惶失措中到 處求神問卜、祭煞、改運,結果好一點的,遇到了正神幫忙,多少化解了這些災難,於是問題解決之後,仍然我行我素,廣造諸惡業,等到災難又爆發了,再去求神 祭改一番,如此層出不窮,煩不勝煩。

而有些運勢真的「衰」透了的人,不小心找到陰廟(這時代大街小巷特別多)求鬼靈(大力鬼神)以「不當方法」,硬生生把冤親債主給趕走逼跑,表面上問題好像解決了,卻留下無窮的後遺症,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用「大鬼趕小鬼」的方式,萬一你跟這家神壇道宮(邪神)在還願時做得不夠,惹來這些陰神不快,小心你家裡因此就要雞犬不寧了。

至於你的冤親債主,過去世中被你殺害或吞食,心中早對你痛恨入骨,只想找你報仇洩恨,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你,你不慬不懂得真心懺悔,反而去廟裡請求大力鬼神把牠趕跑,你說這不是業上加業嗎?

你雖有心想和冤親債主解冤結,卻因不懂得真正懺悔的原理和方法,結果越懺越「悔」!

更有不少人,雖然有此大福報,從民間信仰找到了正信佛法,但同樣是念佛,拜懺、誦經,為什麼有人消業障免難的效果非常好,而有人修得很辛苦,卻效果不彰呢?

因此我們如果真的想解決問題,就要掌握住機會懺悔消業障。那就要站在(冤親債主)的角度去看,真正體諒人家冤親債主心裡那種痛、那種怨,進而想辦法彌補人家。否則冤親債主不領情,不肯善罷甘休,你的懺悔努力當然沒有好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供養了很多錢給寺廟,或者每天修了很多佛法,千辛萬苦的做了那麼多,但其內心並不相應,只是存著花錢消災了事,或者趕快把多少部經拜完,念完的心態,以為這樣就有足夠的功德來迴向,沖銷自己的宿業,殊不知,你在遇到這些麻煩事時,心裡不慬不懂得反省過去的錯誤,反而處處還表現得不耐煩,怨東怨西,拜懺時也只是心存趕快把問題解決掉的敷衍心態,你如此惹來原本對你已經很恨很氣的冤親債主,這時心裡更加不爽,你說你的懺悔會有好結果嗎?

也有人心裡會很納悶:「我都有這個誠心與冤親債主和解了,為什麼牠還不放過我,反而越拜懺,越修佛法,障礙越多了?」

「為什麼我虔誠地懺悔修法這麼久了,問題還沒有解決呢?」

你想想看,如果我們的冤親債主們過去被我們砍得到處都是傷,痛苦難耐,這時牠們已經完全喪失理性,一 心一意只想找仇家報仇,你說,就憑我們嘴巴要與牠們和解,牠們身上的劇痛與內心的血海深仇,就能從此一筆勾銷了嗎?當然不可能,面對這些沒有理性的冤親債 主們,我們祗能在牠們將這些宿怨與痛苦回加在我們身上的同時,一邊忍受(此時的苦即是消業了苦),一邊至心悔過,同時勤修佛法,大做功德,仗著佛力與我們的功德力,迴向給牠們,如此宿業才能消得快,災厄、病痛也才能早日化解。

佛教的助念及超渡法事也是很有效的,佛教的大悲水灑淨或甘露水灑淨,再加上米飯、麵食之施食,放燄口等,對於亡靈有直接明顯的功德利益,超渡冤親債主及祖先,最重要的是你真心誠意,如法的施食、灑淨、誦念大乘經典、往生咒、大悲咒,並至心以功德做迴向,在施食時千萬不可用葷食,應以素果、米飯、麵食、餅 乾、糖果,在施食時要儘量觀想手中的食物,漸漸增加,增多到充滿宇宙時空,且滿足一切所需,無量無邊。

從 「佛說法滅盡經」可知,台灣已漸漸如經中所說一樣,確實是女眾在佛法上較用功精進,所以每次法會時,很少看到男信徒呢?

奇怪男人跑到那兒去了呢?現今社會男人都跑去追逐事業賺錢、爭權奪利、官商勾結、投機金錢遊戲,甚至於政治鬥爭,鬥得不亦樂乎。所以佛又在經中說到,末法時代的男人到四十歲就滿頭白髮,不 是縱情物慾、酒色情慾,不然就是好勇好鬥、貪功好利,反而女人長壽,活到七、八十歲。

在現今五濁惡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而且人心向惡,瞋恨、 好鬥、貪婪之心充斥這社會,沒錢就去搶,盗殺放火,樣樣都來,來自人間的惡氣,污濁之氣太盛,所以天界眾神都受不了而苦惱不已,反而阿修羅、天魔邪妖因 「法力」大增而轉世人間,同時也造成台灣的附佛外道或混入佛門中的「魔眾比丘、不淨比丘、破戒比丘」特別多,而這些自稱成佛或是某某佛菩薩祖師,羅漢轉世 再來的活佛、師尊,都是如佛所說的造大妄語、破佛戒律,是天魔外道再來,諸位大德,不可不察。

佛陀曾經說過,這些外道邪師或魔眾比丘等,死後將會「如箭射地」一般直墮地獄,連跟著他(她)學佛修行的弟子也厄運難逃。因此就像「維摩詰經菩薩品」中所 說,我們當像「無盡燈」一樣,除了自己覺悟、解脫之外,更應在機緣成熟的情況下,勸告教導他人,讓這些歸正的智慧明燈,能輾轉無盡的照亮更多人黑暗的心靈 世界,令他們能夠覺悟前非而得以脫離這些邪師、邪法。

佛陀於「佛說法滅盡經」中也預言了於五濁惡世時,正信的我佛弟子分為兩大系統,其中就是發揮菩薩救病 濟貧之精神,救濟老弱婦孺孤兒,而另一佛弟子就是推廣正信佛教的「經、教、像」,讓更多的人步入正信佛教,而後建立佛教家庭。

佛陀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與出世間智慧,所以佛陀其實並不是如外道神通那般的預言未來惡世中的亂象,佛陀根本就是以佛眼直接觀看幾千年,幾萬年後的世界因果變化情形,而對弟子提出告誡,佛陀也預言,佛所講的這些真語,將會被惡魔的黨羽(附佛外道之邪師、魔眾、破戒比丘)所刻意隱瞞,而佛所告誡弟子的重要經典或訊息,宇宙中黑暗的勢力及魔怨的力量,將會給予諸多障礙。

但雖在現今末法濁世人心,向惡的時代,還是有許多佛陀親弟子會乘原再來人間,擴展釋迦正法及佛法 的「經、教、像」,建立或感召更多的佛教家庭成立,以達淨化人心之大弘願,為什麼諸如「佛說法滅盡經、佛藏經、楞嚴經…」等佛陀專門針對末法佛弟子所說的 經典,很少有人推廣呢?因為大眾如熟讀並了解這些經中,佛所交待、規定的事情,那台灣的廟宇神壇,將有一大半會關門大吉,且廟中信徒將大量流失,而供養的 金錢就減少了,那還得了,所以人的貪婪私心漸起,而封殺這些佛陀千交待萬交待的遺教經典,主要就是深怕自己造業破戒的真面目被公諸於世。

如果你是正信的佛弟子,就應捨棄一切外道邪法,為什麼呢?

主要是天魔於佛住世之時,發了一大魔怨,就是只要未來世佛弟子閱讀修學外道書籍或法門,以及所學所 修雖是佛法,卻摻雜外道思想或教義者,天魔將會來攝受這個先修佛法再接觸外道的人。

因此當你閱讀附佛外道邪師或鬼靈假藉仙佛之名來扶鑾降筆所說的,你就會發現他們盗用佛經中的句子,如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然後再加上一些儒教的教義,而七百年前從日本興起的附佛新興宗派,就曾借用正信佛教「妙法蓮華經」 的經名,而自創宗派,台灣目前也有人信這些宗派,也有人借達摩血脈論中的「大自在王佛」,然後也可以抄作一個依附在佛教裡面的新興宗派,常舉辦發表會,也 是有禪功、佛功,這些都是屬於佛陀所再三告誡的,修持正信佛法,不可夾雜外道法,否則天魔將會令你修持這些「佛法外道」混雜的教義時感到特別興奮,什麼病都好了,且有些會有感應、神奇,天魔會施點小恩小惠給你,令你誤以為自己開誤了。

佛陀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經預言得很清楚,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多,因此佛陀一再告誡我們學佛弟子,學佛修行時,絕對不能太迷,如果你急於求感應, 求神通境界,或者不知懺除業障,積集資糧,而只想快速解脫、開悟,這時你很容易被邪師、鬼魅所攝受與加持。

因此當你身上充滿電能、感應,能夠知道人家心裡 的念頭,預知未來…等,你不僅不必太早高興,反而應該覺悟自己已經被鬼靈加持,攝受很嚴重了,如果再不於佛前痛自懺悔,努力改過,小心死後就會淪為跟那些 邪師、鬼魅一國。

當然你在覺悟到自己已深陷在這種充滿險惡之誘惑與陷阱時,也不必太過驚慌與恐懼,因為三寶護法仍隨時在我們身邊護佑,加持著我們,只要你信心堅定,不求感應、不求速成,而保持平常心,老實修行,則必蒙加被,雖然時值末法,但三寶護法的護佑也是很靈驗,只要你老實念佛、修福、修慧,絕對不必 擔心會走偏、會墮落,因此你大可放心。

當你看到末法這些亂象,看到惡人、邪師、魔眾橫行害人無數時,也不能嫉惡如仇、瞋心四起,因為瞋心乃是心中的一種魔毒,正是感應天魔加持的好材料,尤其當你看到破戒比丘的惡行時,更不能對三寶中的僧寶生起瞋念,進而加以責備、毀謗,否則你若因此在修行路上退轉,甚至死後下惡道受苦,那才真是冤枉!這些惡人、 邪師、破戒比丘因為無知造罪,死後將永劫沈淪受劇苦極刑,已經夠可憐,何忍我們還要加以辱罵、吐口水呢?

因此我們更應提起正念,生起悲憫之心,進而更應該 發心老實修行,並將正法廣為弘傳,使更多人因三寶的加持而覺醒改過。

大家想想禪宗自唐朝、宋朝以來成就者還有,但一直到明朝的憨山大師時,就己經找不到如 同六祖惠能大師、臨濟禪師、馬祖道一禪師這樣的禪宗大成就者了。所以憨山大師最後還是由文殊菩薩及彌勒菩薩親自教導,方得成就。

 在今世你學佛的過程中,不 論是否出家,你遇到的逆境及障礙太多,首先你四週圍的親人、父母、先生或妻子如無學佛,則會起世俗之心而深怕失去你,故魔怨與障礙便自然產生,天魔正好利用你週圍親人朋友的世俗情懷,貪愛執著,念舊難捨之心,來障礙你學佛之志業,天魔當然希望多人墮落紅塵,便千方百計暗中加持你週圍的親朋好友,使其產生 「私我」之心及難捨貪愛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