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模範人王

佛在祇園說法,一日天界中有一位王太子,名喚碧羅,遠從天界,飛來佛前。因佛將說法時,放無量光,遍照十方法界,碧羅太子,便依佛光作指標,一剎那頃即到祇園。碧羅太子,到如來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後,退立一旁。
    又離座起立,合掌問佛:
普天之下,一切眾生,皆有求願,或求豐衣足食,或求無病健康,或求消災免難,或求成名得祿,或求子孫蕃衍,或求安樂自在,可惜大多數的人都是癡心妄想,未下種子,卻空望收成。好像怠耕的農人,不耕耘想收成,好比懶人,不織而想求得衣料。空手而求願,難怪都會失望。不知此浩浩無涯三千大千世界中,到底有幾個人明白升沉路頭;分清苦樂界線?茫茫世界﹐到底真能求福的少﹐受苦的多﹐出罪的少。如來有天眼、慧眼、佛眼,都能究知他各別的因緣。今祈求如來慈悲開示。」
    佛讚歎碧羅說:
問得很好,求福有求福的方法,求非其道,自然不能如願。事實上,人間天上,一切苦樂,都是自作自受。行善就常得福,作惡就自受殃。業報成熟的時候,一一皆須自己承當。沒有誰是僥倖得福,也沒有誰是枉遭災殃。殃福追隨人後,就如影隨形一般。也如同聲音一發,四周必有回聲響起。
    碧羅天王子歡喜的說:
我回憶在過去生時,曾作人間國王,因夙知修福,國境一向平安,風雨調和、歲收豐盛,能恣意修福修慧,而府庫不慮窮竭。
    一天,自念人命無常,想要行大布施,豫種大福:想造一面大鼓,鼓聲得傳百里,可以廣宣敦化。 於是便對群臣說明此意,問誰能承辦此事?大臣各自忖度,恐怕不能勝任。忽有一人發言:
那智臣匡上,天生才智,忠心報國,慈濟萬民,應能完成此事。」
眾皆同意,齊聲推舉。此時智臣匡上,並不畏縮,起立說道:
臣能為大王成辦此事,滿大王心願,但是須得有足夠的經費,才能著手。」
    王心大喜,立刻開啟庫藏,告訴匡上:
需要多少金銀,任你隨意支配。」
    匡上於是用寶車,運送珠珞,以及衣食用品,一切生活所需,陳列在宮門外,排得次序井然,而又如山如阜,豐富異常。然後擊鼓周行,宣告大眾:
天王仁愛,慈護萬民,如同親子,民有疾苦,如同身受。一切民眾,苦於衣食,有所欠缺,都來王城宮殿前,估量所需求的,平心領受,無所欠缺即可,使人人均等蒙受利益。」
    此外,沙門、婆羅門,一切修道之士,常年所需的齋糧,以及衣服用品藥物等等,也另委託賢能訊問詳細,按區、按時,分別致送。不但國境以內普受大惠,歡聲動地,四遠鄰國,一切貧寒之人悉蒙恩澤。大家贊歎感念之餘,都願依附此人間樂土,得到庇護。
    一年以後,王問智臣:
早已經完成。」
    王問:「那為何不曾聽聞鼓聲?」
    匡上說:「今願大王,屈勞聖禮,出城巡察,在巡行時,必可聽到佛法鼓聲震十方,豈只是百里?」
    國王於是嚴整車駕,周行各地,所到之處,民眾竭誠禮迎,大家都欣欣然,面有喜色,不絕地歌頌讚歎王恩。
    國王回看智臣,問說:「我國民眾,怎地乎增這麼多?而大家歡迎的熱情,又何以如此濃厚?」
    匡上對說:「國王那時命令臣下,雇匠造大鼓,要能聲達百里,以便宣揚教化。臣竊以為,枯木死皮,那能顯揚王上德譽?王既然授權給臣下,臣便大膽運用。臣一方面任選勤勞負責的人,為國王供養沙門,婆羅門
一切修養心性,崇尚道德的聖賢,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給,恆不匱乏。藉此來維持正教,陶冶人心,化民成俗,使娑婆苦地,變為樂土。一方面又廣濟四方貧寒的百姓,由近而遠,等蒙恩澤,四方來歸化的,踵趾相接。有的來自百里外、數百里外,也有來自千里外、數千里外乃至萬里之外的。國王您今日已經耳聞目見這麼多群眾的歡欣之情,頌德之聲,那就是相當於這佛法鼓的宏大成就了。
國王緣此勝因,壽終之後,便生作天王子。
「沒有誰僥倖得福,也沒有誰枉受災殃
,是至理名言,但是要信得過,也不容易。經言:「果報通王世。現報,是吾人可得而見的,生報,則是隔世、隔生,天眼猶能見之,至於後報,則是第三生、四五六或十百千生,或一十百千萬劫,則須待聲聞、緣覺,乃至如來五眼圓明,才能究竟了知。須是對此三報之義深深了解,而後力信「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才能在順逆境中,不怨不尤,才能對修舊的佛法,平心領受 並在不斷修持之中,涵養出陶然自在的天地! (明倫月刊218期)


頭尾相爭

從前有一條蛇,頭尾相爭。頭對尾說:「我比你大。」尾對頭說:「我比你大。」頭說:「我有耳朵能聽,有眼睛能看,有口能吃,走的時候在前,所以比你大,你沒有這些本領。」尾說:「我讓你去,所以能去罷了,如果我不跟你去,你也不能在前,現在我不跟你了。」尾就繞樹三圈,三天都不下來,不能吃東西,餓得快死了。頭對尾說:「你把我放下。
    讓你作主。」尾聽了,立刻放下。頭又說:「你既比我大,讓你在前面走。」尾真的走在前面,可是沒走幾步,就掉到大深坑中死了。
  眾生也很多這樣,自己愚癡,卻貢高我慢,妄自尊大,終於墮落三途,長受痛苦。
(明倫月刊 86 87期)


五不死報

>  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有一個比丘頭痛很厲害,一個名叫薄拘羅的窮人看到了,拿了一顆呵梨勒果送給他,比丘吃了,病立刻好了。由於他布施醫藥,所以九十一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曾有病。
    最後生到一個婆羅門家中,薄拘羅母親早死,父親再娶。他年紀小,看到母親煎餅,向母親討餅吃,後母嫉妒,就捉住拘羅,丟到烙餅平鍋上,鍋雖然很燙,但是不能燒死他,父親從外面進來,看到薄拘羅在熱鍋上,就把他抱下來。後來母親在釜中煮肉,薄拘羅又向母親討肉吃,母親更生氣,立刻把他拋到釜裏,也不燒爛,父親找不到叫他,薄拘羅在釜裏回答,父親抱起來,一點也沒有損傷。有一次母親走向河邊,拘羅跟去,後母很生氣地想:「這是什麼妖怪?就是放下去烤、煮也不能死。」順手抓起他丟到河裏,正好被一條大魚吞下去,因為施藥的福報,所以還是沒死。有個漁夫捕到這條魚,拿到市場上去賣,但是賣的太貴,所以沒人買,到了傍晚,魚快臭了,薄拘羅父親見了就買下,回到家用刀剝開魚的肚子,兒子在魚肚中唱著:「希望父親平安,請不要傷了兒子。」父親才抱孩子出來。年紀漸大,求佛出家,證阿羅漢果,活到一百六十歲,從來不生病,甚至連一點發燒頭痛都沒有。
    薄拘羅布施藥物而得長壽,並且在鍋中煎不焦,在釜中煮不爛,淹到水裏不死,被魚吞吃也不消化,刀子割到不受傷,真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作這種事,得大福報。俗語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由這個故事看來,大難不死,也必有前因吧!(明倫月刊106期)


誠心最貴

從前在耆闍崛山(靈鸞山)中,常有僧人住著,所以各方聽聞而來供養的人很多。其中有一個女乞丐看到諸長者上山供養,心裏想:必定是有法會,我應當去乞求。當他上山之後,看到長者們用種種食物供養僧人時,心裏又想:那些人前生修福,今生富貴;今生又修福,將來必然福報更大。而我前生未修福,今生貧苦;今生如又不修福,將來豈不更加貧苦?但是今要布施,那來的錢財呢?想到這裏,不覺傷心流淚不已。
    起初,這位女乞丐曾在糞便堆中撿到兩毛錢,平常很珍惜它,所以將它保存著,準備在乞討不到時使用。於是她想:現在何不用這錢來布施呢?就是註定要一二天沒飯吃,那也是心甘情願。因此,在僧人進齋的時候,她就趨前供養。這時候,維那師要為她咒願,上座師卻要親自為她咒願,而且還留她一起用齋,其他人見了,也都隨喜送給她。這女乞丐很歡喜地說:「我獲得果報了!」就拿著食物,來到外頭的樹下;用過飯後,也就躺著休息。因為她布施福德的感召,致有層層黃色祥雲覆其身上。
    當時,正是國中王后去世七天,國王派人查訪,想娶一最有福德女子,來補王后之位。當大臣和相師們經過樹下,看到這位女丐,上所覆祥雲,占卜之下,認為:這位女子甚有福德,堪當王后。於是請她洗浴清淨,並給與王后衣服,竟都合身;最後又用一千輛馬車送她到王宮。國王見面之餘,非常歡喜,心裏也很敬重她。
    後來,女乞丐自己想:我能得這麼大的福報,是因為用兩個錢布施給僧人的緣故,所以那些僧人對我有大恩惠,我應當要報答他們。她向王說:「我從前貧賤,國王提拔我成為王后,希望能去向那些僧人報恩。」國王欣然答應。王后就用車子載了許多食物和珍寶到山上布施。可是,這一次上座派維那師為他咒願,自己不咒願。王后心想;從前只布施兩個錢,上座就親自為我咒願,為什麼現在我載了這麼多珍寶來,反而不為我咒願呢?而其他年輕的僧人也都甚感疑惑。這時,上座師即告訴王后說:「佛法講布施,最重視的是在誠心的有無,而不在珍寶的多寡。王后從前布施兩個錢時,物質雖少,卻是一片赤誠;現在布施珍寶,份量雖多,卻存傲慢之心,所以我現在不替妳咒願。」年輕的比丘們和王后聽了上座的開示,皆發慚愧懺悔之心,而證得了須陀洹果。
    上面這段小故事中:那位女乞丐二次布施,因存心不同,以致上座和尚對待她也就不同;所以布施必須心誠,而且最好能做到三輪體空,那麼布施的人和受恩的人才能真正兩蒙其利啊!(明倫月刊 91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