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呼籲各大宗教的領袖一同倡議環境保護。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認同應維持生態平衡。雖然出家人過去看似甚少投入民間的環保運動,但其實泰國有些僧人多年來積極將佛法融入於環保運動中,並鼓勵信眾也參與推動。僧人在泰國農村地區備受尊重,他們更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完成其他人難以完成的工作。
泰國面對的其中一個重大問題是森林砍伐:企業化耕作的實行,使泰國人大量砍伐樹木;將原有的村莊拆卸,以騰出土地來興建工廠;導致泥土流失,雨季時,造成了氾濫。擁有朱拉隆功環境經濟碩士學位的僧人Phrakhu Win Mektripop以佛教角度,來理解森林的重要性:「佛陀在樹下出生,在樹下開悟,在樹下第一次弘揚佛法,可見他的一生跟森林有莫大的關係。」
不過,在泰國有一些樹木卻不會遭到砍伐,能保持完好無缺。這批樹木給裹上了鮮橙色的僧袍,看來非常神聖,可以免受侵害──因為這些樹獲得了僧人「加持」。為樹木加持的僧人Phrakru Pitak Nanthakthun解釋:「當樹木獲得加持後,它就變得神聖,再沒有人敢摧毀它。」由於當地民眾視僧袍為神聖的,他們會以同樣的態度尊重裹上了僧袍的樹。Nanthakthun居住於泰國東北部,是Wat Arunyawas寺的住持,率領寺中僧人和村民舉行這種「加持」儀式已達二十五年,最終是希望樹木不再遭到砍伐。
美國漢普郡書院人類學及亞洲研究教授Susan M. Darlington寫過題為〈為樹加持:泰國的佛教生態運動》的論文。她這樣分析:「這些『生態僧人』積極參與環境和保育活動……佛教的宗旨是解脫苦難,而導致苦難的根源是貪嗔痴。這些僧人認為樹木遭摧毀、食水和空氣污染,以及其他環境問題正是由人類的貪嗔痴(由發展、工業化和消費主義帶來的經濟和物質利益)而起。他們覺得,僧人有責任採取行動來對治這些問題,因而參與了政治和經濟範疇的辯論,特別是有關泰國經濟急劇發展和天然資源控制權的。」她進一步總結,參與環保行動的佛教徒「視佛教對於生態保育,能提供實質和道德指引」。
除了為樹木加持外,不少「a生態僧人」還用其他方法推動環保,例如泰國北部楠府的僧人Phrakhu Ajan Somkit,為當地農民向政府爭取環保措施和權益;上文提及的Mektripop,正嘗試以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來解決日常問題,像是在寺院裝設太陽能發電板,以及協助村民用泥土和其他天然材料,來建造成本便宜的小屋。
為樹木加持的做法,已傳播至老撾和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第一次大型樹木的加持儀式於2014年1月在Nilgala森林舉行,當時有五十名僧人和三百名村民參加,多個環保團體也有出席。Nanthakthun表示,這項成績令他相信加持行動確能對環保作出重大貢獻。
心靈修養的程度會直接地反射到外面,這些就是修行人神奇的力量!
文:黃首鋼
大自然很奇妙,許多具有毒性或攻擊性的動物外表鮮豔色彩,如箭毒蛙、毒蛇和蜘蛛,這些鮮豔的色彩對掠食者而言有警戒的效果,叫大家避開;相對於人,有些人的面貌、表情或身體語言,也會有意或非自覺地發出訊息:不要行近,我不是好惹的。
另一方面,聽過幾位外國僧人分享他們學佛的經歷,教人驚歎佛教修行人神奇的吸引力。
當年筆者在佛光山短期出家,有位外籍法師對大眾說他學佛的因緣。他當時在大學念書,有一天,得知有講座請了一位稀客──和尚,他好奇地參加。豈料,他一見到那位法師出場,便為法師的威儀而攝服,對佛法產生好感,最後他更出了家。
藏僧馬修.李卡德當初在影片看到僧人的長相、說話的姿態和他們所教導的內容,印象就十分深刻。他說:「在他們的身上反映出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他們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氣質。我沒有辦法說出直接的理由,但是總而言之,最被感動的就是他們符合『聖人』的理想、完美的人類、聖者。[⋯]如果人有辦法達到完美的境界,就一定是這個樣子。」因此,他決定前往印度求法,也就開始改變他的生命。[1]
看到這裡,大家會否聯想到佛陀的故事?
當年悉達多太子不也是由於看到一位修行人,才引發他想藉修行而尋求如何解决人生的煩惱。
佛陀傳另外一段相關的敘述,總叫我發出會心微笑。佛陀覺悟後,想去度化曾跟隨他出家的舊下屬憍陳如等五人。
他們看不起佛陀,因為他放棄了苦行。看到他從遠處來時,他們本來還約定不要理睬他。豈料,他們一看到太子威嚴圓滿的面容,竟然不由自主的請佛陀上座,五個人都在下面叩頭。
[2]
外道也曾派弟子去刺探佛陀的底細。根據《中阿含經》記載,有位婆羅門梵摩的學生優多羅觀察了佛陀四個月,向他回報。除了確實佛陀有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還細述他的日常行止:「⋯⋯沙門瞿曇衣著齊整,不鬆不緊,而且風吹不亂;[⋯]他的身形總是挺拔正直,不前彎後抑;眼神不仰視,不俯視,只平視正中;他走路時總是先邁出右腳,步伐正上正下,不大不小,安祥而不急躁,所以腳上從不沾染髒污;他進入村落時,像龍一樣遍觀遍見,不怖不懼⋯⋯。」
他又報告佛陀應供和說法等日常舉止,最後告訴老師他決定跟隨佛陀出家。梵摩也因好奇,親見佛陀,亦被他的威儀所攝受,而皈依了佛陀。
[3]
繼程法師提到「從經典中,可以看到證初果的聖人一定遠離殺生。經典裡說,他們在鋤地時,蟲兒一定離開他們四寸。[⋯]他們的心靈修到那種境界時,就會有一種感應。他們可以跟這些猛獸在一起,因為他們沒有傷害牠們的心。[⋯]當你生起害怕、恐懼的念頭時,動物們也會感受到,所以牠們會先攻擊你來保護自己。[…]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愈容易侵犯別人,即所謂『以攻為守』。」
[4]
法師指出心靈修養的程度會直接地反射到外面。我們要不斷地修行,對法有更深的體會,觀念才會明確,知見才能與法相應;「心靈空間會愈來愈廣,修養也會愈來愈高。」
[5]
[1]
尚.方斯華.何維爾、馬修.李卡德:《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台北:究竟出版。頁20
至27。
[2] 星雲大師文集:釋迦牟尼佛傳 第廿二章 初轉法輪教團成立
http://www.3fo.org/article/a…=0&f=1
[3] 法鼓文化:人生雜誌 416期 (2018年4月)
頁18至19。
[4] 釋繼程:《練心工夫》(法鼓文化,台北)頁70至71。 [5] 同上,頁7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