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麥農
「不退轉」,是菩薩階位的名稱,此名詞亦被區分成不同的意含。而對於如何到達不退轉,不同宗派亦提供了不同的修行途徑。這篇短文將簡單介紹何謂「不退轉」,它的重要性,以及達到不退轉的幾種方法。
甚麼是「不退轉」?
「不退轉」是梵文「avinivartanīya」的漢譯(「阿毘跋致」為音譯),這是菩薩階位的名稱。從字面的意義來看,它指達到此階位便不再退轉。是甚麼不會退轉呢?是為度生而成佛的決心不會退轉。菩薩決心要進至的佛果,不再退墮於惡趣、聲聞、緣覺、凡夫。總而言之,這意指菩薩追求佛果的願心堅固,不退轉於惡趣中。
對於「不退轉」的理解,各宗派的論師有不同的詮釋,不過大致認為得無生法忍的初地以上菩薩為「不退轉」。簡單來說,初地以上的菩薩,已證得行不退轉;八地以上的菩薩,謂「念不退轉」;入十住位,謂「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合稱為「三不退」。
如何達到不退轉?
佛教依據眾生的根性,施設了不同的方法到達不退轉的階位。早期的佛教經典,亦提及進至不退轉的方法。以下將列舉兩個例子:
《雜阿含經》第六二九經,提及一種達到不退轉的方法。有一次,尊者跋陀羅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請教阿難尊者,有甚麼方法能得不退轉?阿難尊者回答:「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行者得不退轉。」此外,《增壹阿含經》三十二品的第一經記載,佛陀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開示:「⋯⋯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須陀洹,得不退轉法,必成至道,⋯⋯」
在大乘經典中,如《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則指出,幾個情況能達到不退轉——「住平等授記,法界不退轉,無生是忍緣,知法得決定。」
「住平等授記」,意即佛陀為菩薩授記,是由於菩薩的內心具足了真正的智慧,能夠安住於平等法性中,故此佛陀為菩薩授記。譬如說,釋迦佛在前生行菩薩道時,將自己的頭髮舖蓋在污糟的地面,讓燃燈佛踩在他的上面走過。這是因為他的內心能安住於平等法性之中,而燃燈佛明白他的內心,故為他授記。
「法界不退轉」,所謂「法界」,即是「真理實相」的別稱。這偈頌指出,如果能夠證入法界,便可以得到不退轉;要達到不退轉,則必須證悟到法界。換句話說,證悟法界,是進至不退轉的充分且必要條件。這道理不難理解,譬如說修習布施、持戒等功德,假如這些功德不能與法界相應的話,即使我們能享受大福報,亦終究是會退墮的。相反,如果我們所修的功德,能與法界相應,那麼這些功德便不會有窮盡。
在《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中,印順長老形容,就如同杯子裏的水,我們可以一口把它喝完,即使不把它喝掉,時間久了,杯子的水還是會慢慢乾掉。同樣地,我們所修的功德,如果不能與法界真理相應,就像杯中的水一樣,終究會消失。相反,我們所修的功德如能與法界相應,則能「不增不減」,好比將這杯水倒入大海之中,杯中的水則永不消失,因為它已經融入到大海之中,與海水無二無別。
「無生是忍緣」,此處的「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可以將它等同於「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便是『忍』。」換句話說,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能夠悟入一切不生不滅的智慧,便是證到「無生法忍」,亦到達不退轉的階位。
「知法得決定」,這裏的「法」,是指「法性」。偈頌的意思是,證悟通達了法性,亦「即達到了真理的境界,到了決定的位置,從凡入聖,不再流轉生死了」。總之,「平等」、「無生」、「決定」、「不退轉」只是不同的意含,但它們屬於同一階位。 不退轉菩提心,在菩薩在發心修行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菩提心得不退轉,我們才有可能進一步成就佛道。反之,假如退失了菩提心,那就會退入二乘,或五趣生死中輪迴,那便不能成就佛果了。得無生法忍的不退轉菩薩,都是依人身的修習而證悟的。得無生忍以上的,是大菩薩,能以方便力,示現神通,慈濟眾生。 大乘佛教的淨土法門,亦提供另一種達到不退轉的易行道。如《阿彌陀經》說:「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而言之,「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這是淨土念佛法門,主張求生彌陀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善緣具足,得不退轉,亦能決定進至了生脫死的目的。
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佛陀則告訴文殊菩薩:假如見到有人染患病苦,就應當一心為那名病人,虔誠持誦藥師如來神咒,使他脫離病痛。持誦此咒時,必須先澡洗,保持身口清淨,然後在病人吃的食物,所服的藥物,飲用的清水,持誦一百零八遍,再給病人服食。這樣,病人的所有病苦,便可消除。若有其他祈求,如能至心念誦此藥師神咒,亦同樣蒙佛加被,得以無病延年,並且在命終之後,憑此神咒的加持力,能得往生東方琉璃淨土,得不退轉,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果。如此看來,這也是達到不退轉的其中一種修行道路。
總結
以上約略介紹了「不退轉」這概念,以及一些達到不退轉階位的方法。在菩薩發心修行至成佛過程中,不退轉是關鍵的,因為只有得不退轉,才能不斷進修,成就佛果。不過,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這些文字敘述要具意義,則必須與我們的經驗、日常生活發生聯繫。那麼,應如何將「不退轉」這概念運用於生活中?換句話說,要怎樣才能確保我們所修的功德、善根不會退失轉變?或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不會退墮呢?這必須先確立正見,正如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中說:「學佛要有正見,如開始旅行,要對旅途先有一番正確的了解,而確信這是到達目的地的正路。」
延伸閱讀 不退轉心,從根本處做起! 文: 開仁法師
不管是世間知識的學習,或是佛法的學習,意志力和長遠心,都是佔了非常關鍵的地位。只要你生起一念退轉心,必將是一事無成。
所以如何保有持續的努力,才能讓自己不會落入得而復失的問題,這值得當事人好好省思內心的動機。
佛法中有分別身精進和心精進的不同,也有身莊嚴與心莊嚴之差異。所以很多人都會知道內心比外表(身)更為重要。
然而,在佛法的經論中,身與心,或是內外的因緣,都有其相對的價值。因為如果只求唯心,很可能表現出來的,是瘋瘋癲癲的行為,而且還認為自己很有內涵。
佛法說不管是近的緣或遠的緣,粗的緣或細的緣,親的緣或疏的緣等等都是因緣。要知道,內外因緣都有其意義,皆不應該忽略。
如何讓自己念念不忘本願,或堅持不退失初心呢?要如《般若經》中佛陀向須菩提開示所說的那樣:繫念菩提道,要如憶念女人那樣 [1]。每天不能有中斷,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意志力。由此可知,心念所繫為不退轉之根本。
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假如你對某個東西或某件事,做了決定性的肯認,通常心就會一直信念不忘,不管通過什麼方式,日以繼夜一定要獲得或者是要達到目的為止。
假如我們的內心經過了某些磨難或者考驗之後,所得到的一種決定性的認可,這種內心的力量就會顯得比一般人強大些。比如學佛之後,明白過去行為的不合法、不如理,希望透過佛法的實踐,來達到自護護他、自利利他的目標,這就開啟了自己轉凡成聖的修學動力。
當你認識佛法之後,你慢慢會發現,不管是解脫道或是菩薩道,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一條漫長且學無止境的道路。學不完的道理,我們該如何平衡自己的意志呢?佛陀教導我們要學以致用,只要能用得上,讓生活的品質改善、生命的雜染減少,慢慢的你將會有信心地走下去。
以前我不太瞭解文字的重要性,也如很多人一般認為文字都是所知的障礙,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理解來修行,但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我的意識,反而有增無減。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收集了智慧的傳承,如果你能夠用心去體會文字的含義,你會發現:文字堆積的句義,潛藏著智慧與慈悲。
只有在確認文字的意義後,才有綿綿不斷的動力去閲讀佛典。這雖然是文字相,卻能扶正修學聖道的方向。
在心境上的學習,可以分別為智力與感性的區塊,而我自己則選擇了智力為主的區塊來學習。因為我認為,智力能處理感性所帶來的隱憂與提升感性的品質,避免停止於幻想世界的陶醉,故而才有以智導情的正見生活。
佛法最重要的智力,就是學習無我正見或正觀,它的功用,會讓你凝固的思想路徑、一成不變的慣性思惟,從固執己見中體驗無我我所的空義,而不致沉淪於感性和自我的世界。
不退轉心,要從深刻的知見上去確立,看清楚輪迴的主因,弄明白煩惱與解脫的緣起性空,你就不會瞎忙沒意義之事而在原地踏步。
以下,用《大智度論》卷十二的兩段文,來闡明輪迴的主因,以及縛解的緣起性空。論文的白話翻譯,如下:
第一段文:
現在還沒有證得聖道,凡夫的心被煩惱覆蓋,造作了生起後有的業因,當此五蘊生命結束時,相續的生起下一期的五蘊生命。就如同一盞燈將要燃盡息滅時引燃下一盞燈。意思是沒有獲得解脫的凡夫,會在三界內繼續輪迴受生,無有止境,就如燈火相續不滅。
又如穀物須要種子、土地和水份三個因緣才能發芽生長。後世五蘊身的生起也是如此:有苦身、有漏業、煩惱這三個因素,後世的五蘊身才會生起。這當中,苦身和有漏業,是不可斷除和破壞的,只有煩惱可以斷除。煩惱斷除之後,即使還有殘留的苦身,以及殘餘的業力,也可以獲得解脫。猶如有穀物的種子、有土地,而沒有水的話,穀子也無法發芽生長。因此,雖然尚有苦身和有漏業,然而沒有了貪愛煩惱的水滋潤,後世的五蘊身就不會相續生起了。
這就是沒有神我(或靈魂),也可以名為得解脫。因為有無明的緣故,就被煩惱所繫縛;而有智慧的緣故,則可以獲得解脫。即此可見,神我是毫無用途的。
第二段文:
名與色的和合,把它假名稱為人。此人被諸煩惱所繫縛,若修得無漏智慧的巧手,就可以解開這些諸煩惱的結縛,此時,就稱此人獲得了解脫。
猶如繩索打了結與解了結,繩索本身就是結,結之外即沒有其他的法,從世間的角度才説打了結與解了結的繩索(之區分)。
名與色也是如此,名色二法的和合,才假名稱為人。這裡的煩惱與名色不能說是完全不同的,它只是名色的煩惱(結縛)、名色的解脫(解縛)。
受善惡果報也是如此,雖然沒有一法名為人的實體,只是和合的名色在承受善惡果報,而把這個和合的名色稱為人。就好像車子運載物品,一一分析推究它,究竟是沒有車子的實體,然而車子承受運載物品之名。
人承受善惡果報也是如此,和合的名色承受善惡果報,而把這個和合的名色稱為人而已。感受苦樂也是如此,只是假名為人的名色在感受苦樂。 [2]
第一段文的內容,讓我們明白在惑業苦當中,煩惱是最根本的,只要能夠用智慧根治煩惱,就能切斷輪迴之鏈,即使還有苦聚的色身和殘餘的業力存在。結論是,這當中沒有一個神我,也能獲得解脫。
第二段文的內容,名色的和合,假名為人。這名色跟煩惱並沒有什麼區別,名色若為煩惱纏縛即名為無明凡夫,若有智慧擺脫束縛即名為解脫聖人。如繩索那樣,不管你打結或是解結,繩索還是繩索。又如車子,零件組成之後可以運載物品,雖無實體卻有業用。人也是如此,沒有實體卻可以有起惑、造業與感果。
有了上述的觀念,我們就清楚在修學上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裏 。要讓自己的信心丶精進不退失,無我正見是最核心的。當然也不可以忽略其他的因緣,如發心固然重要,但動機更為關鍵。願太大,久了內心會浮現空虛;願太小,內心又覺得太沒誠意。然而,只要不是空願,並有督促自己朝向目標的,就是好願。
如果我們修學正法的信念已到達穩固,其實這就如我們每天所吃的白米飯和喝溫開水一樣,雖然它不是最重要的開胃菜,但是他每天都是我們無法缺少的一部分。當自己修學的信念已經達到如此的習慣性,我想自然而然我們的信心是不會退轉的。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深功德品第十七〉(大正八,566a23-29)。
[2]《大智度論》卷十二(大正二十五,149c23-150a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