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什麼叫無明


聖開法師

有一次,佛陀的兩位弟子,舍利弗和拘絺羅,在一起討論問題,拘絺羅問舍利弗:「何謂無明?」舍利弗的回答很簡單,開門見山的說:「無知,即是無明。」隨即舍利弗又解釋說:「怎麼說是無知呢?眼無常,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無常,不如實知,凡因六根所起,乃至色、受、想、行、識無常,一切生滅煩惱,亦不如實知,這種無知,即是無明。」也就是說,「無明」就是不知道。凡不知道的一切心理現象,就叫「無明」。

在佛說「十二因緣」裡,第一句就說「無明緣行」。在佛經中,亦常常見到無明二字,它的意思,是指愚痴黑闇迷沌的心。人們對於自己這個心,不能以智慧覺照明了心內和心外一切諸法事理的光明,及一切業因業緣果報的事相。無明也就是愚痴與煩惱的代名詞,人生何止八萬四千煩惱?可以說一切煩惱,都是由六根、六塵、與六識種種分別妄執幻覺所引起,迷失了一切眾生原本具有的光明覺性,就叫做無明。

無明有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之分。迷於法界一切理之原始一念,為根本無明;因根本無明而起的「三細六粗」之惑業,為枝末無明。何謂三細與六粗?三細是分別根本無明的相狀;六粗是分別枝末無明的相狀。對於枝末無明之六粗而說三細;對根本無明之三細而說六粗。

三細者:

第一、無明業相:業者,是動作的意思。因有了妄心,不能達於一清淨法界時,真心初動,即生業相。

第二、能 見 相:既有動作,就有能見之相。

第三、境 界 相:有能見之識心相,必有所見的境界相。

此三相中,初動是體,能見所見是用,體用不離,同時具備三相。此相極其微細,修持者甚難覺知,故名為三細。

六粗者:

第一、智  相:於現識所現的境界,不知乃是自識所現的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

第二、相 續 相:依前智相之分別,於所愛之境生樂的感受,而於不愛之境,生苦的感受,種種迷妄續起不斷,是分別所起的法執。

第三、執 取 相:於上述之苦樂等境界,不明了為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是俱生所起之煩惱。

第四、計名字相:依上述而起之顛倒計量分別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種煩惱,是分別所起的煩惱。

第五、起 業 相:因妄加分別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之相。

第六、業繫苦相:因繫於善惡之業,而感生死的苦果。

在此六粗中,前四相為惑因,第五相為業緣,第六相為苦果。再簡單的說明:由無始之際,一念不覺,而為眾生,多生累劫,長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惑業煩惱者為根本無明;凡心心所相應而起,有了貪、瞋、痴、慢、疑、邪見等諸煩惱者,就是枝末無明。

無明住在何處呢?住在自己的心地,所以苦惱的心地,又為「無明住地」,因此心地能生根本煩惱及枝末煩惱,故名曰「住地」。

住地分為五種:

第一、見一處住地:身見等三界之見惑,入見道時,斷於一處,故曰「見一處住地」。

第二、欲愛住地:三界之「欲界」的煩惱中,除「見」與無明外,其中愛欲執著甚重,故名「欲愛住地」。

第三、色愛住地:三界之「色界」的煩惱中,除「見」與無明之外,其中愛欲執著甚重,故名「色愛住地」。

第四、有愛住地:三界之「無色界」的煩惱中,除「見」與無明之外,其中愛著為重,故名「有愛住地」。「有愛」的「有」,為生死之義,無色界之愛,於生死的果報為愛著之最終者,故仍名「愛」。

第五、無明住地:乃三界六道眾生一切之無明也。無明為痴闇的心體,沒有智慧光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故特別立為「無明住地」,乃以上五種住地之第五住地而言,於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兩者中,為根本無明,於我執與法執兩者中,則為法執,是一切煩惱之所依,為「變易生死」之因,故名為「住地」。勝鬘經中說:「此無明住地,即指妄想心體以為無明……暗惑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為彼恆沙起惑所依,名之為住,能生恆沙故稱為地。」又叫「無明住地惑」。不明謂之惑,恆沙者,比喻之詞,如印度恆河之沙那樣多的煩惱是也。

對於無明,在此僅作概略的介紹,總而言之,無明就是愚痴黑闇所生的煩惱就是了。

無明到底指什麼?

十二緣起法中,第一個就是無明。它是一切的禍根,我們沉溺六道輪回,無法出離,而這個噩夢就是從無明開始的。   

什麼是無明?就是執一切法為真實有。   

“因於無明,緣生於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老死憂悲苦惱。”(《眾許摩诃帝經》)   

在十二緣起法輪回圖中,用一個瞎眼的拄著拐杖的老人來表現這個第一緣起:“無明”,意思很明確:瞎眼了,就看不到人和事物的真相。顯然,我們所看所思的都是基於假相,於是我們才產生執著的心,繼而造業,就是“行”。然後就有了“識”,“識”是什麼呢?就是你造業了,阿賴耶識當中,就有種子了。將來這顆種子就“識緣名色”,名色指五蘊身體,就是投胎了。這顆種子帶著你到六道去投胎。一投胎,就有六根了,然後六根接觸外在的境界,就有了“觸”。“觸”當中就有各種“受”,有苦受、樂受,之後種種的事情就產生了。   

所以,第一個要了解的,就是要破除我們對於外在一切境界認為是真實有。這是最大的無明,也叫根本無明。   

要想斷掉輪回,從泥淖噩夢中最終跳出來,那就需要把最初原因——無明,找到並切斷它,於是輪回的大廈就會轟然倒塌。   

“若滅其因一切皆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那麼無明這個第一因如何滅?   

認知到一切皆虛幻,這個無明就被滅掉了。   

偶然地體驗過一次VR,在那“極真實”的虛擬環境裡,讓我一下子對“一切皆虛幻”這個佛法道理有了最直接徹底的認知。   

在VR體驗中,當你認為外境那個過山車是真的,自己坐在過山車上也是真的,那麼接下來你就會感覺害怕,有了“恐懼”的感受;當你認為那個拿著槍殺你的人是真的,那麼你就會也拿起槍殺他,有了“嗔”的感受和“殺”的行動。   

要想不恐懼,就要認知到這個場景根本是虛假的;要想不嗔、不殺,那麼就要認知到根本沒有一個外人在謗我、殺我。   

貪嗔癡如何才能真正徹底去除?了知一切皆空。撿到一張百元大鈔,如何才能真正生起不貪的心?當你知道這是一張假錢的時候,你想貪都不可能了。   

所以,看到實相,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般若經典比如《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心經》都是在闡明這個道理,讓我們認清實相的。現代科技可以很好地對其做個輔助教學。   

如何才是忍辱波羅蜜,當你不認為真有一個人在罵你、誹謗你的時候,一切都是夢裡假的顯現,於是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了,也根本沒有“我要忍辱”的概念了。這才是忍辱波羅蜜。可見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通達諸法實相空的道理。   

這就是為何佛法把“悟空”當成終極目標來追尋的甚深原因。因為達不到這個“空性”的境界,那麼所有的修行,還都是在意識層面的,還不是波羅蜜。   

這就是神秀和慧能的區別了。   

無明破掉了,這個輪回的怪圈就打碎了。在十二緣起六道輪回圖中,最外邊的是個面目凶惡恐怖的猛獸,長長的獠牙在緊緊咬著這個輪回,意為這個死主在掌控者這個輪回。那麼死主到底是誰?是閻王?是夜叉?不。“十二緣起的發生,有著一個共同的基礎,那就是我執,也就是表現為愚癡的根本無明。無論你是人,還是一只小鳥,或是一個別的眾生,都有一個強大的自我執著,在連管著你的生命,輪回死主就是我執。”(《超越輪回》)   

在那幅著名的十二因緣六道輪回圖中,中心是三個動物:豬、蛇、鴿子。豬就是代表根本無明,也即愚癡。這真無明不僅是一種無法理解事物真相的無能,而且是對包括自己身心在內的萬物真相的一種主動誤解,錯誤地執著事相有一種比其自身更加具體化的存在。猴子撈月的故事是對無明的解釋方法之一:水中的月亮並不實有,但猴子們卻認為這是真實的月亮,當它們用盡各種方法企圖將月亮撈起來時,不僅發現一無所獲,最悲慘的自己落入水中,付出生命的代價。   

癡迷於輪回中的我們每個人難道不都是在水中撈月嗎?!   

這個水中撈月的故事,竟然也源自佛典。   

《摩诃僧祇律》:“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屍。於空閒處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猕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雲何能出。時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猕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猕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猕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   

是等騃榛獸  癡眾共相隨   

坐自生苦惱  何能救世間”   

由於不了解事相的本性,我們總是會無明愚癡所驅使,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產生貪心,在這個輪回圖中,貪愛由鴿子表示;同時對討厭或阻擾欲望的事物產生憎惡感,嗔恚由蛇來表示。這三項煩惱:愚癡、貪愛和嗔恚,就是三毒,扭曲了我們心靈的外觀。   

在圖中,豬、蛇、鴿子一個咬著一個,比喻貪嗔癡三者緊密相連,難分彼此。貪裡其實也有嗔、癡,癡裡也有貪、嗔,嗔裡也有貪、癡。   

關於十二緣起,慧燈之光裡慈誠羅珠堪布的論述,真是非常到位。   

十二緣起支——生命輪回的次序   

十二緣起支是佛教裡一個重要的思想。十二緣起主要講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欲界裡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經過前世→現世→後世的三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也就是講,我們來的時候是怎麼來的,走的時候是怎麼走的。   

……十二緣起我們已經經歷了成千上萬次。雖然經歷了成千上萬次,但是在這些過程當中,由於我們沒有做任何准備,所以至今它仍然沒有停止。沒有停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在經歷十二緣起時,我們缺少了面對它的方法,以至於直到今天,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不了解十二緣起支,實際上就是不了解我們自己。   

十二緣起支,有小乘的觀點和大乘的觀點;在大乘的觀點中又有唯識和中觀的兩種觀點;在小乘的觀點中也有一切有部和經部的兩種觀點。所有這些觀點,只在細節上有些不同,而在關鍵問題上都是一致的。那麼,我們就不講細節上的差異,只講它們之間相同的根本問題。   

……十二緣起支中的第一支叫作“無明支”,第二支叫作“行支”,“行”的涵義是什麼?因為有了無明和煩惱,就會產生一些身、語、意的行動,造作善和不善的業,這些善惡的業就叫作行。   

然後再加上愛緣起支,愛就是凡夫的貪欲(沈:愛的含義,即貪欲);取緣起支,取就是為了滿足貪欲而作的行為;有緣起支,有就是輪回的因,即善惡之業。   

……老和死不分開合為一支。為什麼其它都是分開的,只有這兩個不分開呢?那是因為有些人是老了以後才死,也有些人尚未老就死了,究竟是先老抑或先死,這是誰也說不清楚的,所以把這兩個放在一起。……   

有無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識,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會產生後後的果,這就叫作緣起的流轉。若無明停止,則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則識停止,識停止則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則老死停止,這就叫作緣起的還滅。緣起流轉是輪回,緣起還滅是解脫。   

還滅和流轉的最關鍵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在第一支“無明支”上。只要我們有無明,其它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個比方,若有火車頭,後面的車廂就會跟著走;若火車頭停下來,或是根本沒有車頭,後面的車廂就不可能走。同樣的,若十二緣起中的第一個無明支不停下來,後面的就不會停止;無明支若是停下來了,後面的也就無法繼續,所以就會解脫。追根究底,還是要推翻無明,斷除無明。   

譬如,做惡夢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和白天一樣的恐怖和痛苦,那是為什麼呢?有了睡眠就產生夢境,但是,給我們帶來影響和痛苦的並非夢境,而是“我們的執著”,是因為我們把夢境當成實有而導致的。如果做夢時不把夢境當真,那麼雖然有夢境的現象,卻不可能導致這些恐懼和痛苦。   

同樣的,在我們流轉輪回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痛苦呢?就是由於一種執著:原本是如幻如夢的東西,我們卻把它當成真實的,所以就有了那麼多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回頭,能夠證悟它是不實在的、如幻如夢的,這些恐懼、痛苦就都會消失。   

輪回雖然不一定會立即停止,但從此以後,它也開始逐漸地消失。譬如做惡夢時,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作夢,那麼,雖然夢境尚未停止,依然在夢中,但是夢裡的恐懼和痛苦就會一下子消失。在夢中證悟夢境是虛幻的,所以這一切就都停下來了。現在我們正在輪回的大夢裡,如果能從中蘇醒過來,也就是說,如果能證悟一切是空性的,那麼,後面的流轉也都會停止。   

最關鍵的還是無明,無明就是愚癡,有了這樣錯亂的觀點之後,我們就會把所見、所聞都當成真實的,而正是這種實執,才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菩薩證悟之後,精通了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如幻如夢的,所以就沒有了痛苦。正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痛苦,所以才能在乃至輪回未空之間呆在這裡度化眾生;如果他有執著,也同樣會有痛苦,那麼,他就無法做到永在輪回度化眾生了。所以,首先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得斷除無明。   

“斷除無明的方法”,……最關鍵的,當然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最具體的、如骨髓一般最精華的修法,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修法,不會再有其他的。   

有了無明,就產生了人我執;因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產生快樂的事物;在去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惡業。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行就是善惡的業。   

主要的是無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愛支、取支、有支實際上就是無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其它的識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關鍵的問題。   

今天我們會做這樣的一個人,不是因為前世有了識、名色、入、觸、受,而完全是因為前世有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的緣故。正是因為這兩個緣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   

識支。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沒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屬於“名色支”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如果建立阿賴耶識,那麼,“識緣起支”就是“阿賴耶識”。但不建立阿賴耶識的小乘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識就是心識。無論是心識也好,阿賴耶識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識”。   

第二支是名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剎那開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只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那“名”是什麼呢?在《俱捨論》裡講,“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相關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   

為什麼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質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說處支,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觸,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麼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面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夠辨別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之前的這一階段。   

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什麼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引起的。   

然後就是愛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欲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欲。   

愛之後就是取,取是什麼意思呢?取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於業。因為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准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   

接著就是有支,“有”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輪回;一是輪回的因,此處解釋為輪回的因。輪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實際上是一回事。   

因為有了愛(貪欲)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回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取,第三個是有。如此一來,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回了。因為,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麼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三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以上所講的,是這一世的八個緣起支。      

如果不願意這樣下去,就要將十二緣起還滅。該怎樣去還滅呢?燒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嗎?它們也可以成為還滅十二緣起支的一種因緣,但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呢?是修慈悲心?還是修不淨觀呢?它們也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最後只有依靠證悟空性才能解決。   

若能證悟空性,則遠因、近因都會停下來;若遠因和近因都停下來了,則遠果和近果也都會停下來。譬如,一棟高樓若地基有問題,則整棟大樓都會倒塌;同樣的,首先我們要去破壞無明,把無明消滅之後,整個以無明為基礎的輪回大廈也都會垮下來。     

現在我們的任務是什麼呢?就是要斷除、破壞第一緣起支。在沒有破壞它的基礎上,磕頭、念經、做功德,雖然可以在輪回中享受一些善報,但它們和第一緣起支沒有直接的沖突,所以無法破壞它。要是不願意流轉,那就得用一個和它有直接沖突,並且是非常銳利的工具去破壞它,這個工具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