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麥農
經典中提到的大菩薩雖然眾多,但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大概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在每年農曆七月間,漢傳佛教的寺院,以及一些民間信仰都會啟建超度法會。大眾之所以敬仰地藏菩薩,乃至發心念誦經典,這與地藏菩薩提倡孝道,救度父母有關。
無論是發心念誦,或是印製流通《地藏菩薩本願經》,在漢傳佛教界中都是十分普遍的。這現象之所以盛行,多少與大眾對地藏菩薩的認知有關。佛教徒一般認為,地藏菩薩提倡孝道,重視超度救濟父母。這種認知與重視孝道的漢地傳統價值觀相吻合,故地藏菩薩及《地藏菩薩本願經》在中國佛教界中,備受尊敬。
地藏菩薩不僅廣泛為民眾所敬拜,在出家眾之中,也有許多大德特別推崇地藏菩薩,譬如明末的蕅益大師,以及近代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等。雖然地藏菩薩為僧俗二眾所敬仰及推崇,但一般民眾對地藏菩薩的利生法門,仍存有誤解。最近就聽到有種說法,《地藏菩薩本願經》只能用來念誦,不能用來修行。這種想法顯示出一些佛弟子對《地藏菩薩本願經》沒有很深刻的認識。
其實除了宣揚孝道之外,《地藏菩薩本願經》亦蘊含著豐富的修持方法,如念佛法門,以及唯識等思想。《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大乘佛教經典,故經典本身必定含括著大乘佛教的特色——菩提心。本文嘗試從《瑜伽師地論》的觀點,來略述《地藏菩薩本願經》所隱含的菩提心思想。
發菩提心的因緣
大乘佛法的修習,主要以發菩提心為主。不過眾生的根器不一,生活習慣、環境各異,故引發菩提心的因緣亦會不同。整體而言,菩提心的生起有「悲增上」與「智增上」兩種差別;而以《瑜伽師地論》來說,引發菩提心生起的因緣,主要是因為——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
不忍眾生苦,是指心中緣繫著苦惱的眾生,不忍心看到眾生因無明而墮落到卑賤的果報,生活在顛倒之中,更不知道如何離苦得樂。在〈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中提到,地藏菩薩於過去生中,身為婆羅門女時,她的母親信邪,常輕三寶,不信因果。婆羅門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可惜她母親卻還是不信,直到去世之後,她母親的「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於是「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希望透過這樣的功德救拔母親。
在〈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記載,菩薩另一世轉生為光目女時,其母親因「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而下墮地獄。光目女獲悉後,「啼淚號泣」,並為母親發廣大誓願:「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光目女的誓願並不局限只救度自己的母親,經中透露出菩薩另一種思惟:眾生與我有一種母子的關係,每個生命都有一個母親,在過去的無量生命中,每一個眾生都曾做過我的母親,對我有養育之恩,所以我應該報答他們。
經文更進一步指出,菩薩將救度的對象擴大到一切有情:「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等正覺。」這是菩薩以孝道為緣而引發菩提心的昇華過程。從佛法的觀點來說,這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悲願屬於「悲增上菩薩」的思維模式。
不忍聖教衰,「聖教衰」就是佛法衰微,這是著重在護法的層面而發心的。佛法僧三寶的殊勝功德,能令眾生獲得生死的究竟解脫。可是在像、末法時代,佛法衰微不堪,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菩薩為了護持正法,不忍心聖教的衰敗,而發起菩提心。我們從哪些經文可以看到菩薩的這種護教心呢?
在〈分身集會品第二〉中指出,釋迦佛入滅前,在忉利天宮付囑地藏菩薩,要「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佛入滅後的像、末法時代,佛法衰微,眾生因難以得聞佛法,未能如實修行,而無法解脫。為復興佛法,利樂有情,菩薩答應佛陀,會令所有眾生,「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若有人於佛法中,即使做的「毫髮許」的善事,地藏菩薩也會漸漸將他度脫,使他獲得很大的利益。在〈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中,菩薩再次表示:「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以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
以上是菩薩因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而引發菩提心的因緣。無論是「悲眾生苦」或是「哀聖教衰」,都是屬於「悲增上」的部分。從菩提心的內涵來看,它是悲、智雙運的,故除了大悲心能生起菩提願之外,能引發菩提心的還有智增上,它包括「見佛功德」、「聞法歡喜」,而這些部分經典中亦有詳細敘述,不過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不對此作進一步闡述。其實《地藏菩薩本願經》不僅僅可以念誦,還可以實修。從比較基本的斷惡修善,廣行布施,到大乘佛教所重視的發菩提心,廣度眾生;從自度到度他,這些都是蘊藏在經文裏可供我們聞思修的思想。
參考資源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台灣正聞出版社。
印順導師:〈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佛法是救世之光》,台灣正聞出版社。
淨界法師(2015):《菩薩戒修學法要》,佛教青年會。
延伸閱讀 地藏菩薩深入地獄救拔眾生,緣何供奉梵鐘下?我們從《地藏經》中可看到這些端倪⋯⋯
文: 章冰
走進很多佛寺,可以看到地藏菩薩聖像供奉在梵鐘下或鐘樓內。香港的志蓮淨苑和慈山寺都循這安排,把地藏殿建於鐘樓下。
鐘和地藏菩薩的密切關係,佛經沒有長篇論述。然而,從今天仍在中國佛寺常聽到的《叩鐘偈》中,則可看到端倪。
先看此《叩鐘發願文》四句:
「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敕修百丈清規》卷八,大正藏48, p.1155b)
再看《叩鐘偈》。偈分晨與暮兩首。現將《暮叩鐘偈》相關部份摘錄如下:
「洪鐘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冥界。上祝三寶,普遍昌隆。下祈人類平安,世界和平。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迴。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五風十雨,免遭饑饉之年。四大部洲,福慧莊嚴自在。干戈永息,爭戰不起,相敬相助,人間淨土。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法界眾生,各得其所。無邊世界,地久天長,布施持戒,增福延壽。三門鎮靖,佛法常與,八部天龍,安僧護法。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叩鐘偈》出處有不同說法,至今廣泛流傳於漢傳佛寺中,不同版本亦可能有略有差異。上面所引偈詞,是出自聖嚴法師根據古版改寫、果增法師所唱的版本。)
中國民間常稱地藏菩薩為幽冥教主,因為菩薩深入三惡道,救度苦難的眾生。甚至有人誤以為地藏菩薩是專管地獄的陰神。事實上,釋迦牟尼在這五濁惡世教化著剛強眾生,然而眾生仍多有未能調伏者,隨著各種惡業輪迴六道受苦。地藏菩薩因與娑婆世界因緣深厚,乃擔荷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前的重託,竭力為尚未得度的眾生尋找解脫。
地藏菩薩度眾生的願力十分之大,他曾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以及胎、卵、濕、化四生等眾生,地藏菩薩都堅持救度。
正是由於地藏菩薩在民間被稱為幽冥教主,亦因為菩薩深入地獄等惡道救度眾生,令人聯想到這種恩德與「鐘聲超法界」、「幽暗悉皆聞」的特質互相呼應。《暮叩鐘偈》說「上徹天堂、下通冥界」也是同一意思。
《地藏經》是佛陀為報答親恩,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而來的。是時十方諸佛菩薩、天龍、護法、鬼神都匯集聞法,佛陀便介紹地藏菩薩的度生因緣。經中記述地藏菩薩前生為婆羅門女與光目女時,為了救拔母親墮地獄的孝心孝行。到了地獄,則見眾生承受多種苦難,因而發願度盡一切苦難眾生。大乘菩薩道修行,即以願導行,視眾生為自己父母而發願普度,因此慈孝是修行的重要基礎。
《叩鐘偈》借鐘聲穿透天堂冥界比喻願力無窮,祈願「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宣揚孝道和普度精神,正與《地藏經》表揚的孝親思想相通。
最後說到安忍深密。《地藏十輪經》稱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鐘聲能傳送甚遠,但沒有敲響時,卻寂靜潛藏。鐘內虛空,鐘身沉穩莊重,極具威儀。前人於是以這些特質與地藏菩薩類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