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在喪禮上,他走近棺材,輕按住亡者的手背,然後說出亡者想說卻又來不及說的話:阿姜布拉姆的另類超度法


文: 麥農

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為便行文,以下簡稱「阿姜」)年近七十,上世紀60年代末在英國劍橋大學主修理論物理學,畢業的那年,西方社會正盛行束長髮、癡狂於迷幻藥與酒精的嬉皮士風潮。然而,這陣業風並沒吹動阿姜。畢業後工作一年,他便買了張機票,隻身由紙醉金迷的倫敦,飛往樸素無華的泰國,追隨南傳上座部森林派長老阿姜查(Ajahn Chah, 1918-1992),開啟他出家的覺醒之旅。

若稍有關注這個傳承的朋友便知道,阿姜開示佛法的風格,與他的老師長老阿姜查十分相似,他們都是透過幽默(humour)的方式表達佛法,善用譬喻(simile)的技巧來解析義理。他猶如一個魔術師,任何艱深抽象的佛學概念,只要經過他細膩的演繹,都會變成生趣盎然的故事。不說不知,阿姜除了善於說笑話之外,他還會跟亡魂「溝通」,替他們傳遞訊息予陽間的親人,令往者得度,生者受用,冥陽兩利。

最傷痛的,往往是未亡人

超度(巴利文 tara),意指渡過苦痛的海,達到沒痛苦的境地。在現實生活中,超度往往只局限於救度亡靈,為亡者誦經,迴向功德,使其超脫苦難。若以「使其離苦得樂」來看待「超度」的本意,我們其實可以說,超度的對象不應局限於亡者,還要包括亡者的親人,因為在喪親的事件中,需要離苦得樂的除了亡者之外,還有活著的人。

幾年前,阿姜蒞臨香港主持一年一度的弘法活動。某天早上,他接到一位信徒來電,哭訴她丈夫前幾天因心臟病發於家中離世,她感到萬分傷心,並請求阿姜能否出席他的喪禮為其開示。阿姜二話不說,允許她的請求。由於當晚在饒宗頤文化館有演講,於是阿姜決定在午後抽出一些時間前往殯儀館,為亡者及其親友說法。

甫入殯儀館,頓時感到寒氣逼人,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百合花清香,又夾雜著一股濃烈的灰燼味。靈堂上正在舉行超薦儀式,由幾位法師帶領,他們專注諷誦,隨文入觀,家屬與助念團則在端坐在靈堂的兩側,虔誠地跟隨法師們唱誦,梵聲佛號莊嚴肅穆,如同海潮一般,此起彼落,綿綿不斷地流注於整個靈堂。阿姜隨亡者太太的引領,穿過靈堂,直抵停置遺體的房間。

「這是我先生。」太太忍著眼淚,看著丈夫的遺體,為阿姜介紹。阿姜隨即走近亡者的身邊,然後伸手輕按他的手背,就像與一位剛認識的新朋友握手那般自然。阿姜的這一舉動映入了她的眼裏,令她既感動又驚訝:「師父,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很對不起他,我知道生命無常,但沒想到它來得那麼突然。我先生在世時最希望吃我煮的飯,不過我經常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煮給他吃。所以我非常內疚,也很後悔。」

阿姜於是對她說:「你可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過你先生能夠體諒,他明白你工作繁忙。其實,他也覺得很對不起你,因為他沒來得及跟你道別。他很愛你,很感謝你,也很想你,不過他希望你不要再為他的離去而傷心難過,在沒有他的日子裏,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聽到阿姜的這段話後,這位太太涕淚俱下,似乎也終於把心中的那股鬱悶給釋放了。

像這樣無奈、無常的人生篇章,比比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甚麼」似乎比「是甚麼」來得重要,譬如說每個人都「有」事業,「有」財產,「有」種種物質享受。不過,存在主義哲學家馬色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卻認為,我們擁有某些東西,如房屋、財產等等,表面上看來,是我們真「擁有了」它們,但實質上,是它們「佔據了」我們,讓我們變成「被俘的靈魂」,因為我們往往會被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束縛住。譬如說我們「擁有了」事業、金錢,卻因過度執著,導致跟家人的關係,甚至是和自己的內心產生「疏離」。這種疏離是一種內心的紛亂、不安的狀態。那麼,我們該如何超脫呢?

要超脫的,何止是男性?

阿姜查曾將心譬喻成森林裏的一片樹葉,他說:如果沒有風,樹葉就會保持靜止。當風吹來時,樹葉便會隨風拍動。我們的心,猶如那些樹葉,當它接觸外境時,便會隨境而動。假如我們對佛法的理解不夠透徹,心就會不斷地向外追逐。遇到快樂時,便會沉溺;遇到痛苦時,便會瞋怒。它總是無時無刻處在混亂之中。

有些人為了超脫內心的不安和紛亂,於是選擇了出家。2009年,有四位女士放下萬緣,發心出家。據說,當時為她們剃度、授戒的是Ayya Tathālokā 長老尼,而根據戒律的規範,女眾經由比丘尼傳授比丘尼戒後,還必須得到比丘僧團的允許,於是她們前往澳洲,尋求阿姜僧團的認可。 阿姜一直支持性別平等 (gender equity),旋即為她們授戒認可。不過,他的此一舉動卻引起了泰國森林派長老的不滿,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種傳承早已失傳,若再為女眾授比丘尼戒,則屬違法。長老們於是急召阿姜回泰國,並在幾百個比丘前,要求他為這些比丘尼捨戒還俗,否則將逐出師門。

面對這種抉擇,阿姜絲毫沒有考量自身的利益。對於他來說,為女眾提供受戒的因緣,以及整體佛教的長遠利益,比自身的利益更為重要。阿姜認為,從佛法的觀點看,提供機會給所有人去實踐佛法是必須的,就如佛在世時,印度許多女性出家,她們同樣也能夠證果。總之在菩提道上,人人終究是平等的。

對於自己被逐出僧團,阿姜卻輕描淡寫地說道,如同牙痛時,我們需要去看牙醫,雖然看牙醫是件痛苦的事,但是長期而言,看牙醫對我們的健康是有幫助的。同樣地,雖然有些同修不贊同傳授南傳上座部比丘尼戒,但長遠來說,傳授比丘尼戒對整個佛教是有利且正確的。這轟動佛教界一時的事件發生後,世界各地的女眾都紛紛前往澳洲柏斯的覺智寺(Bodhinyana Monastery)和法依尼寺(Dhammasara Nuns Monastery)跟他參學,而阿姜亦因此,在2019年獲英女王頒贈澳洲最高殊榮——澳洲勳章(Order of Australia),以表揚他對佛教和性別平等所作出的貢獻。

(後記:離開殯儀館後,陪伴阿姜出席喪禮的侍者在車上好奇地問他:「剛才您真的能夠和亡者溝通?」他回答:「當然沒有,不過我將心比己,明白他想向至親所表達的。我為他倆舉行了一個寬恕儀式(forgiving ceremony),好讓大家在別離時,沒帶著半點遺憾。」慈悲的阿姜提醒我們:時時刻刻都不要忘記向至親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本文乃根據李衎政居士於2019年香港書展中的佛學講座錄音整理而成。講座由佛哲書舍舉辧。特此鳴謝!)

延伸閱讀 寒冬過後必是春天:阿姜布拉姆十九篇未曝光的趣事

文: 麥農

從古樸的「泰國森林」,到繁華的澳洲珀斯,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1]既有佛殿裏的莊嚴,也有市井中的風光。在講座中,他除了傳授嚴肅的離苦方法,偶而也使用世俗的字眼,如廁紙、糞便等。他善於運用幽默的方式傳達佛法,無論是佛教經典,或是個人經歷,一旦經過他細膩的演繹,頓時成為趣味橫生的故事,逗得聽眾哈哈大笑。正當大眾張開嘴巴、哈哈大笑之際,阿姜布拉姆會不經意地將佛教的法藥,巧妙地放進他們的嘴裏。這是阿姜布拉姆的弘法方式——運用幽默的善巧方便開示佛法,拔眾生苦,與眾生樂。

覺智國際基金會(Bodhinyana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於2020年8月出版了一本新書,書名為《Karuna-virus:19 Original Stories about Ajahn Brahm,Offering Hope, Love, and Inspiration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此書由基金會建議、策劃,再依據長老的弟子Ajahn Brahmali口述而編寫的,全書輯錄了十九篇阿姜布拉姆未曾發表過的故事,以及一篇未經長老認證的傳記。基金會想藉出版此書的因緣,為受新冠病毒(COVID-19)影響的人帶來安心與燃點希望,同時將此書作為送給長老的六十九歲生日禮物。

瘟疫也是無常的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導致無數人感染,造成眾多人死亡。對於這場瘟疫,有些人視之為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有些人甚至將它看成是一份「禮物」——讓忙碌的生命,有個停頓的空間,重新連結自己,繼而往內探索,聆聽生命的可能性。諸如此類的觀點,可謂不一而足。佛法稱這現象為「一境四心」——對於同一種境界,不同的人會因各自的生活環境、文化等因素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認知。雖然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種事物,會衍生出不同的判斷,但並不表示這些判斷內容都合乎佛法。

2020年二月初,新冠病毒侵襲香港,有信徒因而電郵給身在澳洲珀斯的阿姜布拉姆,請求長老暫停海外的弘法活動,免受肺炎病毒的傳染。阿姜布拉姆在回覆中寫道:「收到你的來信時,我人已在曼谷了。請別為我擔心!我的免疫系統十分健全,兼且懂得如何在禪修中獲得充足的休息。我也看不到自己會有受感染的風險,不過我卻看到傳播佛法的機會,啟迪大眾禪修的因緣。」

與其他人的觀點不同,阿姜布拉姆在看待病毒時,沒有賦予額外的形容詞來描繪它。他僅僅只是如實地指出:「這一切都會過去的,因為沒有事物是永恆的。」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那麼這種蔓延全球的病毒、瘟疫也必然是無常的。阿姜布拉姆於是鼓勵大眾,與其把瘟疫與危機劃上等號,不如將它看成是一種慈愛他人的機遇,尤其是對於那些亟需幫助的人。這種「轉念」的觀念,亦可從本書的書名窺見一二。

書名暗藏玄機

書名的主標題為「Karuna-virus」,它的讀音與「coronavirus」相似。編者用它來命名本書,製造一語雙關的效果,其原因大概有兩個:用悲心轉化貪、瞋、痴三毒;以聲誘人,營造吸睛效果。

「karuṇā」為巴利文,翻譯成「悲」,意指拔除眾生的痛苦,令眾生遠離苦惱。由此可見,編者以「悲心」來作為本書的書名,是冀望大眾能透過關讀此書,在面對這場世紀瘟疫的時候,能發揮我們的悲心與智慧,去消除貪、瞋、痴三毒,以保護自身以及我們所愛護的人。

就字辭的發音來說,「karuna-virus」與「coronavirus」(冠狀病毒)的讀音是相近的。當我們聽到「karuna-virus」時,心裏自然會聯想起「coronavirus」,但前者的意思與後者不同,於是會產生一種與心理預設相背的結果。編者巧妙地運用字辭的諧音,來創造辭趣,達到以聲誘人的效果,這無非想為讀者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至於,書名副標題中的「19」並非指年份,而是指阿姜布拉姆未曾曝光的十九篇故事,包括獨處、臨終建議、別開生面的籌款等等。透過這些故事所傳遞的訊息,讀者多少能管窺到阿姜布拉姆的處世智慧。

智慧的顯現,須透過修行功夫

阿姜布拉姆給人的印象是幽默、親切,甚至是善於社交,但事實上他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所以除了弘揚佛法之外,他其餘的時間就在療房裏禪修,或在寺院附近的小路經行,他從不把時間耗在無意義的社交應酬上。因為阿姜布拉姆覺得,獨處有助我們修習禪定,而這種觀點與經典的主張是一致的。他更表示,當一個人的禪修功夫得力時,就自然會懂得放下,包括他的財富。

那麼阿姜布拉姆的禪定功夫是否得力呢?他的弟子自創一種籌款方式,就是拍賣阿姜布拉姆的「私有財產」,因為他的弟子發現,信眾總覺得阿姜布拉姆的私人物品彌足珍貴,甚至相信具有某種不可思議的加持。阿姜布拉姆對此沒有異議,允許拍賣行到他的療房任意搜羅。不過,為了避免利益衝突,阿姜布拉姆於是定下一個規矩。是怎麼的規矩呢?有興趣的讀者,可下載此書,自行閱讀。本書現時只有英文版,而中文版將於稍後面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