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演然
人與物,也講緣分。此行在京都收獲之一,是一座手製小香爐。友人算是半個京都人,由她帶路來到一家位於四條區的香爐店,甫入室內,香氣滿溢,店內香爐香燭林林總總,目不暇接。許多佛教徒都有在家燒香的習慣,以前一直不明白燒香的意義,總把它與燒金銀衣紙聯繫起來,以為是一種迷信。
後來有人告訴我,佛教裏的香是供養佛菩薩的其中一種物品,為了感念諸佛菩薩的恩德,並表達對他們尊敬之意。又有說香為佛使,「香」是佛弟子把信心通達於佛的媒介之一。
燒香理論上是燒多少都可,但一般來說不外乎是一根或者三根香,燒三根香的意思,可以是表示虔誠恭敬佛、法、僧三寶,也可以是表達自己勤修戒、定、慧。
曾經在法鼓山道場修習一些佛教禮儀,單單是燒香的動作已是十分講究,如果不是持續練習,那些手勢,那些次序,肯定會容易忘記。我不能說自己是個十分虔誠的教徒,但卻漸漸喜歡上燒香這事兒,所以一直想在家裏添置一個小香爐,但卻又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讓人一眼看著感到舒服的、愜意的。
這次在京都,在沒有預先計劃的情況下來到這家老店,看來看去,挑來選去,都是不合眼緣,卻在臨走之時,回頭一望,眾裏尋他,原來就在門前的一個角落。嫻靜孤守,散發著閃閃金光,內心一下的震動,就是它了。萍水相逢,自是有緣。
放在家裏,沒有甚麼禮儀,只是為了取其清雅而燃香。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聽說也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之境。好香就如一股正氣能量,對人有潛移默化的薰陶,若能親近多聞,該能大為受益。
六根清淨方為道!談《雜阿含經》之修根
文: 持然法師
行程結束後,與同學相約到住處臨近的素食館共進午餐。雖饑腸轆轆,但時近下午二時,人潮還是很鼎沸。好不容易找到座位坐下,快手點了兩樣簡單的餐點。疲倦的身軀致使我們沒有甚麼對答,也無暇去注意左鄰右舍坐了哪些人,喝著特色濃湯順著氣,讓腦筋暫作休息。 餐點陸續送上,我倆開始起筷,耳邊雖傳來隔壁桌的議論聲音,起初還不以為意。偶爾抬頭,發現隔壁桌的兩位婆婆雙眼離不開筆者桌上餐點,口裏也在互相討論得不亦樂乎,最後也不避嫌的對之指手畫腳。
坦白說,筆者心中有些許的不是滋味,隨即端起盤子打廣告似的對婆婆說,你要不要試試看我們這個炒米粉,不錯吃哦!隨即夾了一撮,正想送到對方的碗中。婆婆馬上推拒說,不好意思;並解釋說她們的好奇是因為光顧了幾次這間素食店,都沒見過這道菜。筆者隨即答道,沒關係啦! 就當幫忙我們吃一些,我們也吃不了這麼多。手起筷落,將米粉往她的碗中放,順道也讓婆婆的友人也嚐一口。這招還蠻見效,之後他們就專注在她們自己的食物上了。
據《雜阿含經》第二八二經的記載,佛與鬱多羅的對答中,佛提到應如何修根。佛問少年鬱多羅,他的老師婆羅奢那如何教導他們修根。少年鬱多羅答佛,老師教導他們,不要去看,不要去聽,就是修根。佛對鬱多羅說,那盲人應該是修眼根最圓滿的人,因只有盲人才能做到完全不去看。 在佛陀後面執扇搧佛的尊者阿難聽了接著說到,那耳聾的人是修耳根最圓滿者,因只有耳聾的人,才有辦法做到完全不去聽。經佛陀及阿難這麼一說,鬱多羅顯得非常沮喪且無言以對。佛告訴阿難,賢聖者的無上修根方法與婆羅奢那婆羅門的教導有所不同。阿難把握這個因緣,請佛陀為大眾說在賢聖者法律中,甚麼是最上的修根方法。
佛陀接著說到,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外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受觸、意緣法,而生起辨別認識,對合意的,想提起厭離,就能保持厭離;對不合意的,想提起不厭離,就能保持不厭離;合意或不合意,想提起厭離,就能保持厭離,不想厭離就能保持不厭離;不合意或合意的,想提起不厭離就能保持不厭離,提起厭離就能保持厭離;不管是對合意,不合意,合不合意之間交錯的境,都要保持厭離,不厭離的平等捨心,不去執著。
佛陀接著逐一引用了譬喻,如:眼見色而起識,如大力士彈指頃滅;耳聞聲而生識,如彈指般發聲即滅;鼻聞香而生識,此識如蓮華不為水所污染;舌嚐味而起的識,就如唾舌端沫;身受觸而生識,如水灑熱鐵丸,尋即消滅;意緣法而生識,如大力士斷多羅樹頭。 六根接觸六境是因緣和合而成,當下即予所起的識,捨離合意不合意的念頭,且對任何念頭的生起,感到慚愧羞恥乃至厭惡,這就是聖者法律中,修根的方法。
電光石火之間的反應是不完美,但可以有改善的空間。面對,解決,一次一次再接再厲,讓技巧更醇熟,不讓貪、瞋、痴等煩惱有下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