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什麼是三十七菩提分

  佛教教義。亦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三十七種途徑和方法。

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槃聖果的道路。分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亦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俱舍論》卷二十五稱:“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種以智觀境的方法。世人攀緣身、受、心、法四境,生起淨、樂、常、我四顛倒,因而有貪愛等煩惱。為治此四種顛倒,以念、慧為體立四念住:

1、觀身不淨,用聞思修所生的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身內腸胃赤白痰等不淨,身外眵淚涎唾等不淨,破除淨想的顛倒;

2、觀受是苦,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者苦,破除樂想的顛倒;

3、觀心無常,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心境生滅無常,破除常想的顛倒;

4、觀法無我,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五蘊等法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所以無我,除破我想的顛倒。  

 四正斷 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

1、於已生的惡法令斷滅;2、於未生的惡法令不生;3、於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於已生的善未能令堅住和增廣。於此四法戒勉策勵,精進修習,為了斷惡修善。   四神足 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發起近下;

2、勤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由不斷止惡進善力發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由心念之力發起的定;4、觀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由觀想佛理之力發起的定。“斷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斷除一切障礙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從而轉進修習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觀四法來引發和修證這四種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稱心、趣定自在,故又稱“四如意足”。佛教認為,修行這些禪定,可得神通變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種內在條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進根。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4、定根。攝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應不散;5、慧根。為正道及助道未能觀無常等十六行。這五種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傾動和勢用增上等義,故名為“根”。  

 五力 五根增長所產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長可破疑惑;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長可破亂想;5、慧力。慧根增長可破煩惱。《大智度論》卷十九:“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七覺支 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中智慧:1、念覺支。修行者修學出世法時,常念定慧等;2、擇法覺支。對於諸法的真偽,用智慧加以辯別和選擇,達到去偽存真;3、精進覺支。以勇猛善心,離邪行真;4、喜覺支,由於精進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悅;5、輕安覺支。不斷進修,斷除諸見煩惱和身心粗重,從而輕利安適;6、定覺支。使心專住一境而不散亂;7、舍覺支。捨棄虛妄諸法而不追憶,心無偏頗。  

 八聖道支 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見八正道)。


什麼是佛教說的四攝法

 菩薩了悟自心,本無生滅,慈心垂視六道眾生,枉受沉淪,無有出期,於是廣發同體大悲,盡未來際行四攝法: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以此四種方便法門攝受眾生,使一切眾生歡喜接受教化,進而信樂佛法,舍妄歸真,入佛智海。故知,菩薩外行四攝法,內必以四無量心為根本,以無盡的悲心,運用善巧方便度化眾生,方能利樂有情,同成佛道。

  四攝法:

  一、佈施攝
  佈施分為財施、法施及無畏施。
  財施:以種種錢財、物質或生命,施予一切眾生。
  法施:為人宣說世間善法或出世間法,令眾生解脫煩惱,生善淨之心,出離苦海。
  無畏施:免除眾生之怖畏,令其無懼、安心、歡喜。
  菩薩隨順因緣而行佈施,若須財,則行財佈施;若樂法,則行法佈施;若心懷怖畏,便予以無畏施。此三種佈施法可交互運用,普攝群迷,令諸眾生,遠離憂惱,趣證菩提。

  二、愛語攝
  愛語即是溫和柔軟、歡喜讚歎的話語。諺雲:“好言一句三冬暖。”菩薩依眾生之根性,善言慰喻,使其充滿信心與歡喜,藉由愛語與眾生結善緣,再進一步使其歡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眾生的目的。


  三、利行攝
  菩薩以身口意三業之善行,利益眾生,使其歡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攝。故凡利益眾生之事,無不盡力而為,以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冤親平等的大慈悲心,積極修利他之行,得到眾生之尊敬與信賴,使其信樂佛法。

  四、同事攝
  普度眾生,不僅要修佈施、愛語、利行三種方便法門,更進一步須和光同塵,與其同行,隨其所樂,行同事攝。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大慈悲、大願心與大智慧,與眾生同行所好之事,以此方便因緣循循善誘,令其同法益,趣入道果。

  [結語]
  華嚴經雲:“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菩薩隨化度生,須善解種種方便,故先以四攝法,攝受眾生,並效法觀音菩薩的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地藏菩薩的大願,及普賢菩薩的大行,以此菩薩願行,積極教化、接引眾生,趨向佛道。如是廣行四攝法,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必能圓成無上菩提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