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
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帳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
就像我自必須瞭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遠比人類更清淨,那麼,它也在修行嗎?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但錯誤的方法,不當的精進,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種執著。我們任何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是這個心,要造業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如果我們慈悲喜舍,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噁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另外,在楞嚴經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裡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 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如此說:“善、惡在一念間。”依佛法的究竟義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自己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適時低頭,成就另一片天 —— 《增一阿含經》中的相處之道
文:持然法師 有一次乘搭地鐵,隔鄰坐了一位大嬸,在用整節車廂都能聽到的音量在聊電話。不知不覺,腦海中隨著她的聲音,開始勾勒一幅畫面。她的職業應該是廚房幫工,因為不滿同事的態度,每天都衝突不斷。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底下,累積了種種的不滿,向電話另一端及車廂內的我們,想要藉由語言述說自己的遭遇,吐出心中的悶氣。回過神來,我又想到,到底佛陀是如何看待職場的人事紛爭?
根據《增一阿含經》〈地主品〉的記載,
阿難接著詢問說:「不驅逐提婆達多的話,難免有時會狹路相逢,
相信大多數人在職場中,常會有感而發:「不是怨家不聚頭」,
唐朝布袋和尚有一首詩說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上挫折也會碰到難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