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由「無知」、「覺知」到知「無」

文:吳志軒
在信息萬變的網路世代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收風」,唯恐落後,更怕被人認為自己「無料到」、「無知」。手機上的各項提示不斷彈出,電郵箱滿瀉到趕不及刪除。不少人患上信息饑渴症,但又無法消化排山倒海的資訊,令人分身乏術:在食飯時看手機,看手機時開車,開車時沉思,沉思時想休息,休息時又睡不著⋯⋯


日理萬機好累,會使人麻木,但是如果我們「不知不覺」又可能會錯失良機或缺乏決策的能力。其實要「先知先覺」不但要培養對表象的觀察力,還要明白人與事情背後的道理。如果能明理就能舉一反三。古語有云一葉知秋,見微知著。唐代無盡藏比丘尼的禪偈是這樣寫的: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沒有一葉知秋的洞察力呢?不少傳統都有解釋「定」、「專注」和「智慧」如何相附相成。《六祖壇經》云: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1]

在《大學》中亦有提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定」中可以悟「得」世界萬物運作的道理。當然正如衍空法師所解,對人與事的外在的觀察是我們照見的對境,但是道理是内在的法則,只能通過理解悟入。譬如花開花落大家可以從觀察所見,但是緣起性空的法則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深切悟入。其實除了禪定以外,念佛亦是修習定慧的法門,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不只是往生浄土的法門,更能積累現世功德智慧,留芳百世的因緣: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士農工商之職業,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精於本業。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功勳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2]

簡言而之,我們通過修習收攝心的心識的運作才能專注。心不散亂才能不被外界的紛擾影響,將複雜的事情抽絲剝繭,按步就班、按緩急輕重去處事,才能真正當家作主。更重要的是明白因緣和合的關鍵,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不會揠苗助長、殺雞取卵。明海法師早前在香港大學講解「趙州無字襌」時總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道理。世間學問講求有知有見地,而歷代禪師卻能在「無」字上用功。或許關鍵不在於「狗子有佛性也無?」的有無對錯,而是在於對佛性「不知」的疑情,修道人在「無」字上參,亦是在「不知」上安住念念相繼。其他的妄念都放下,不為未來「憂」心、不追「悔」過去、不怨恨得失。現代社會講求多、大、快、計度,手機上的電腦晶片已是一台小小的超級電腦,以驚人速度提取、處理和儲存海量的數據。但是人的智慧和慈悲潛力更巨大、更有待開發。如果我們能明心見性,可以悟入一花一世間的見地,超越時空的局限!

[1]《六祖壇經・定慧品》

[2]《印光文鈔續編卷下・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


他是釋迦牟尼欽定的繼任者,將在未來下凡降生修道成佛,普渡眾生。他的名字是彌勒佛,這要從樂山大佛說起⋯⋯

文:火 中行
樂山大佛是一座甚麼佛呢?它不是世尊佛陀,不是阿彌陀佛,而是彌勒佛。


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有三個截然不同的形象。第一個是交腳倚坐式「彌勒菩薩」形象(cross-legged seated,即兩腿下垂相交於座前);第二個是善跏趺坐式「彌勒佛」形象(pendant seated,即身體端坐於座上,兩腳自然下垂);而第三個則是以布袋和尚為依據的「大肚佛」形象。樂山大佛是唐代時期的彌勒形象,處於從西來的交腳菩薩像漢化成大肚佛的中期階段。

彌勒,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漢傳佛教相信彌勒是釋迦牟尼欽定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下凡降生修道成佛,普渡眾生,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所以彌勒佛又稱「未來佛」。

根據大乘佛經記載,彌勒菩薩於佛陀時代出生於印度天竺大婆羅門家庭,名「阿逸多(Ajita)」,本是世間凡夫俗子,其後皈依釋迦作其弟子,因為聰慧超群,悟達至深,最後成為眾大菩薩之首佛。彌勒先於佛入滅,上生「兜率天(Tusita Heaven)」。兜率天是彌勒淨土,欲界的第四層天,那裏 的一天相當於地球的四百年。彌勒正於兜率天為諸天演說佛法,經過四千歲後(即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彌勒將下生人間,出家修道,廣傳佛法,並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度化廣大有緣眾生,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

中國的彌勒信仰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發展至巔峰狀態。早期的彌勒是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雕塑或繪製。根據《彌勒上生經》塑造的彌勒形象為「菩薩相」,彌勒菩薩身著菩薩裝,一般是交腳而坐,常作的手印有轉法論印或無畏印,表現的是彌勒在兜率天內院說法的形象。這種交腳倚坐式的彌勒像受西域健陀羅文化影響,為十六國時期彌勒形象的主要特徵。

根據《彌勒下生經》塑造的彌勒形象則為「佛相」,表現的是彌勒將由兜率天下生人間,接替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由菩薩變為未來佛,採善跏倚坐之姿,右手作說法印,表現的是彌勒於龍華樹下成道以後宣說佛法解救眾生的形象。這種善跏倚坐是唐代彌勒佛圖像最重要的一個特色。

唐亡以後,彌勒信仰出現了變化,許多民間秘密宗教假借彌勒佛出世而造反叛國,使得彌勒信仰受到了歪曲和誤解。這個時候,民間流傳著當時的布袋和尚乃彌勒轉世,於是開始出現了一個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了。有些寺院開始供奉大肚佛(或稱笑佛、歡喜佛),這是彌勒佛的另一個形象,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達觀豁朗,學習包容,例如四川峨嵋山靈岩寺有一副令人回味無窮的對聯,寫著: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直到宋代,布袋和尚式的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彌勒像已普遍流行起來,以至於早期的彌勒圖像漸為眾人所遺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