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有迷茫之時,相信不少人都試過觀星座或查看前世以解惑。然而,死後的世界是未知的,不知各位又曾否對死亡感到恐懼?或想要永遠脫離痛苦、尋找永恆的快樂?不如就讓法忍法師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以上問題吧!
珍惜當下,為死亡做好準備
香港佛教聯合會和佛教大光慈航中學本年度合辦「生命盛筵」系列活動,在4月15日舉行的第二場講座,禮請法性講堂住持法忍法師主講「未知生,焉知死」。甫開講不久,法師問台下觀眾:「如果下一刻就要死去,大家捨得嗎?」只見眾人紛紛搖頭歎息,沉吟靜思。法師微微一笑道:「我卻是沒有不捨得,只是怕死在學校,為難了校長呢!」贏得台下一片笑聲。世人不明白無常之義理,從未為迎接死亡做過準備。一旦死亡來臨,只好被動接受而心有不甘。那麼法師是如何保持對死亡的樂觀心態呢?
我已經把所有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這就是法師保持對生命樂觀的秘訣。法師教導人們明白到,死亡是無可避免的,因此要為死亡提前準備。這樣,當死亡降臨時,便不會生起不捨之心而徒然悲痛了。這一番教導,聽眾猶如醍醐灌頂,教我們知道應該更加珍惜當下。
輪迴不止,如何達致離苦得樂?
死亡的神秘面紗就此揭開,那麼死後的世界又是怎麼樣呢?
法忍法師表示要叩問自心,她引述了一首佛偈:「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換言之,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需要求神問卜來得知未來;只要撫心自問,自己做過多少好事和壞事,就知道自己的來世如何了。惡人固然會被自己的惡業牽引入三惡道;同時執著、貪戀等不好的意識,也會導致我們墮入三塗。善業多的人則能轉生人界乃至天界,如是者等到生命結束時就再次輪迴。
然而輪迴不止則生命不息,我們又如何達致永遠的離苦得樂呢?只要能明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不再起我執心,按照佛陀的教導修行,平時廣結善緣、行八正道和六度四攝,便能一步一步走向寂靜涅槃,得到究竟的快樂,這也是無數佛弟子們的終極目標。
莫逃避生死,遠離苦和無奈
在講座過後的訪問中,法忍法師為我們進一步分享對生死的看法。談到一些比較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如安樂死、自殺等,法師也有獨到見解。法師認為選擇自殺或安樂死的人,雖然死前不一定有怨恨,但心中也有苦和無奈。這些苦和無奈,將會牽引他們轉生到較差的環境。所以佛教希望人們能珍惜當下、關懷身邊的人,令整個社會帶有歡樂的氣氛,人們便不會因未了業緣而逃避生死。
當日出席講座的佛教慈敬學校黃鳳鳴副校長,也在活動完結後接受訪問。她感恩法忍法師的開示,法師提醒說,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非常即時、不能預計的,惟我們面對事情的反應或會過於激烈。我們應當好好管理自己的心念、修正自己的行為,當來到「臨終」一刻,我們才能做好一切準備。
一行禪師說,我們攝取食糧,目的都是想獲得快樂──談正念攝取中的意識食糧
文:張仕娟 Christine
正念攝取四種食糧,之前分享了食用食糧、感官食糧和志向食糧,此文分享意識食糧。我們的行為、思想、信念、感受、情緒、說話、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事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意識食糧。我們的意識會攝取思想、情緒、感受,也攝取四周環境的一切,包括他人的思想、感受和行為。
一行禪師說我們的意識裏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例如念、定、慧、愛、慈悲和喜悅。如果我們知道如何修習正念,我們便能觸及內在的喜悅、快樂、正念、智慧的種子,這些種子便能成為美善、健康的能量,這便是美好的攝取。我們的身體會攝取自身。如果我們斷食十天或十五天,我們的身體就會消耗自身積存的脂肪和毒素。這幾年來,我嘗試每星期便斷食一天,每年會做連續幾天的斷食,感覺很不錯。
一行禪師說我們的意識會攝取好的東西,也可能攝取不好的東西。我們小時候受過的苦會貯藏在意識中,對它們仍存有記憶。很多人習慣一次又一次地跌入過去的痛苦經驗之中,過去成為了我們的囚牢;我們持續不斷地反芻、攝取過去的痛苦,再也無法自由地享受當下生命的美好。我們不斷攝取這樣不健康和有毒素的意識食糧。感恩正念攝取意識食糧的修習,幫助我留心覺察自己的思想、情緒,從「不夠好」、「不足夠」的自我對話中解脫出來。
意識食糧又分為個人的和集體的。一行禪師說,如果圍繞我們的人都是充滿憤怒、暴力、恐懼和仇恨的人,那麼我們就會攝取憤怒、暴力、恐懼和仇恨的能量。停留在這樣的環境,繼續攝取憎恨和暴力的能量,久而久之,我們的行為、說話、思想也可能如此這般暴力。我們要刻意尋求那些能產生正念、理解和愛的群體及環境,從中獲得滋養,當我們足夠強壯後,就可以有能力轉化負面的環境。很幸福,生活中圍繞自己的大都是充滿正念、理解,和充滿愛的同修、朋友和團體,讓我們攝取大量滋養的意識食糧。
一行禪師說,我們攝取食糧,目的都是想獲得快樂,可是,我們卻攝取不適當的食糧來掩藏痛苦和逃避孤單、困難。快樂不是我們向外追尋的東西。返回當下,接觸當下我們內在、外在的生命美好條件,我們就能生起快樂了。當有念、定、慧,我們就已成為富有的人,能夠為自己和他人產生很多的快樂,我們不用追求任何其他東西[1]。
[1] Thich Nhat Hanh (2014), The Mindfulness Survival Kit, pp.109-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