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緊記以下原則:活在當下、保持氣氛寧靜安定、少欲知足──禪修營小錦囊(一)

文:黃首鋼

不同道場就算都是辦禪修營,由於不同的目標和方法,流程和內容總有出入,主要的分別在於繁易和鬆緊,效果則因人而異。筆者參加了多年四天或以上的禪修營,現試從多位法師的開示及自身的經驗而整合一些具體可幫助我們入到狀態的細節,供有心參加禪修營的朋友參考。




禪修是修心的練習。禪修營最大的功能是營造學員可以專注的氣氛,這可靠營內規矩,如有專人負責飲食、不必和其他人(包括法師)溝通、禁語和收起手機等,不過,能否成功的關鍵還靠學員的努力。

為了專心,最有效的方法是令自心保持有念長住,不容外境或內心的不速之客有機可乘。

最近參加灑甘露尊者主持的禪四,他就教我們在營內每次行路(不只是行禪),留意每個腳步,心中數著:「左」、「右」、「左」、「右」……;每次坐下,則留意每個呼吸,亦可加入數息:「出」、「入」、「出」、「入」……。

另外,法鼓山動禪的心法很有幫助:「身在哪裏,心在哪裏」。他們和佛光山的午齋儀軌提供容易掌握的實例:「口動,手不動;手動,口不動」。夾菜夾飯時,口不動;口未咀嚼完畢,手不夾菜。這樣一來較有威儀,二來心易專注,亦少了貪婪的心念和行為。

助心專注的關鍵是方法的集中點要小、動作要簡單,而且每次只做一件事,最好還能重覆。做熟了就不用腦力,如呼吸般自然。

緊記原則只是簡單四個字:活在當下。



禪修營期間穿著行動時不發聲音的衣服已是常識,不過,相信還有很多人並未在事前細心測試,多穿輕便但會因動作而製造聲音的尼龍運動服。其實只要是全棉或麻質的就不會有問題。如果可以的話,單色或者沒有鮮艷的顏色、奪目的設計更好。

由於現在室內多數用空調,室外則易有飛蟲走蟻,所以有帽的棉質運動衣是很好的選擇。長毛巾亦十分有用,既可保護關節不會著涼,又可於早晚包頭或包身禦寒,還可放在坐墊上增高(雙膝未能觸地,腳易疲倦和酸痛,宜加多坐墊或以毛巾墊高坐的位置)。有些道場沒有毛巾供應,自備的毛巾不要太鮮色,尤忌搶眼的圖案。

緊記原則是保持氣氛寧靜、安定。



法師都提醒我們要少食,以避免昏沉。南傳禪修營規定過午不食,我參加過三次,覺得不難接受,而且精神較佳呢。

其實飲食時段也是一種練習,最易覺察到我們的貪念。印象深是在一次禪修營,有位義工將剛收到的結婚餅卡換了幾盒西餅和大眾結緣。後來法師看到,立刻叫義工拿走,因為我們全都圍著製作精美的西餅,心中忙著盤算要選哪件及多少件,表現都十分興奮,不知禪心走了。

我也曾和一些禪友一樣,為了避免坐禪時想去洗手間而減少飲水,結果喉嚨太乾,出現乾癢的情況。我們應飲適量的水,以嘴唇和喉嚨不乾為準則。當然,也不要飲太多水,浪費時間去洗手間。灑甘露尊者更提醒我們只可在坐禪後去飲水或去洗手間,不要在行禪後(法鼓山動禪後的情況也適用)去做,要珍惜行禪後安定的狀態,立刻去坐禪。

緊記原則是少欲知足、飲食只是維持色身作修行的道器。 (待續)

緊記原則是痛快:不通則痛、極痛快通──禪修營小錦囊(二)

文:黃首鋼

每次和朋友談論禪修營,最熱門的話題是:「坐多久?」我們都常以可耐腿痛的時限作為自己的成績表。雖然去禪修營終極目標是修心,不是練腿;但是,對於多是城市人的禪修者,腿痛算是一個很難熬過的關口。筆者就試從時間、坐姿和運動三方面,先討論如何克服禪修營很多人遇到的頗大問題──腿痛。


時間

我們稱禪修營活動為禪一、禪三、禪七或禪四十九等,那些數字代表日數。很多初學者有一個誤解,以為日子越長越難,反而不知好像禪七就比禪三好受多了!

除非平日已經常練習,否則大部份人在禪修營最初兩三天都需要適應,總有點覺得難受。但是,只要聽話又不偷懶地跟隨流程,差不多所有人在第四天左右就開始感受到一點禪悅的味道。有位朋友就說過,她從不參加禪三,因為只感受到痛就回家;參加禪七,她反而像倒吃甘蔗,後面幾天法喜充滿。我記得聖嚴師父曾勉勵我們:「前三天度日如年,後三天快馬加鞭。

另外,每節坐禪的時間亦是關鍵。

不要以為時間短是恩惠,那是冷水泡石頭。就算泡上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冷水還是冷水,石頭還是石頭。傳統中醫數千年來,對治療痛症有個共識,就是「經絡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根據我聽到其他人和親身經歷的經驗,腳不夠痛,不會快快到達可接受的痛或者無痛的境界。

現在有些道場為了照顧禪修者怕痛的心理,將坐禪的時間縮短。事實上,我見過堅持行禪一小時、坐禪一小時的禪修營不斷有參加者中途退出,也聽過有人向禪修營的總部投訴主持他們禪七的法師不近人情,不肯更改坐禪的時間。

羅時憲教授說過:「究竟應該要多久輕安才生起?普通來說,最初要它生起,一定要超過四十分鐘。[…]只有聽過超過一小時才生起。」[1]

不要說到輕安。我們初學禪修時,要坐到較為安定,往往需要二十至二十五分鐘,如坐禪的時間只有三十分鐘,那才坐定五至十分鐘便要下座,真的不爽啊。我曾試過初階禪七,每次都是三十分鐘,只好藉做那約四十分鐘的晚課時堅忍不放腿,才衝破關卡。

如果開始時,略短(也宜約四十分鐘);慢慢加長,或是每天有一段較長的時段,都是我見過的禪營安排,效果不錯。

至於應否連香(連續坐兩段或以上的坐禪時段)?我的看法是要看情況,以不影響大眾為原則。如像我參加的南傳禪修營,坐禪和行禪都可各自找地方活動,那沒大問題。如像有些道場行禪或跑香在大殿集體進行,還需重整坐墊位置。如是連香,一來影響其他人走動,二來四周都腳步頻密、吵雜,三來太過突出,都是可免則免,或一早申請坐在偏角尚好。另外,隨眾活動也有助減少我慢和貪執。

我的經驗是如能幾次忍受或不理會腿痛,很快便開始感受一絲絲涼意在大腿內滲出,就如聖嚴師父所說:「我常常告訴跟我學打坐的人,打坐時腿痛是正常的,這是每個學打坐之人的必經過程,腿完全不痛的人實在很例外。如果覺得腿痛得受不了,而馬上把腿放開,就永遠感受不到腿不痛的快樂。所以我會勸他們,當你還能夠感受到痛的時候,就不是真痛,也不是最痛,只要保持盤腿不動,超越了最痛的時刻之後,不但不覺得痛,反而會有一種清涼的感覺產生。如果想體會那種清涼的境界,就必須先超越肉體上最大的痛楚。」[2]

緊記原則是痛快:不通則痛、極痛快通。(待續)

[1] 羅時憲先生講授:«止觀大意講記» 152頁

[2]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一點也不苦– Facebook

調坐姿、明妄念──禪修營小錦囊(三)

文:黃首鋼

調坐姿

禪修的坐姿很重要,影響坐的耐力和質素。現代人比當年只能在地上跏趺而坐的印度人多了一個坐的方法:坐椅子。我在不同的道場也見多了學員因為種種的原因而要求坐椅子,多的是怕腳痛。


羅時憲教授甚至表示他知道坐椅子禪修也可以達到輕安[1]。不過,法鼓山則鼓勵盤腿,最好是雙盤,不然,單盤或散盤也好。我也贊成後者的看法。

盤腿會幫助身內氣脈運行。聖嚴法師表示「打坐時盤腿的好處是使我們身體的兩隻腳的氣是對流的,血液沒有對流而氣能對流;另外我們講氣是儲蓄的而非放掉的,因此我們用一般坐姿的話,氣可能從腳尖排出去。」[2]

我也覺得盤腿和雙手相碰結手印有助心向內攝,對初學者較多助力。依據《大智度論》卷七的解釋:「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

另外,坐時要挺腰不挺胸,可想像有條線向上拉著整條脊骨;又可借用東蓮覺苑果如法師在行儀班的提示:「後頸貼近(海青)衣領。」這都可使習慣低頭打電腦或打機的城市人坐得端正,讓氧氣順暢地流入大腦,避免了昏沉。

緊記原則:調坐姿,助內攝;後頸伸直,腦醒氣足。

明妄念

繼程法師重視禪修營的小參,因為它「具有禪修者向老師報告進度、狀態的作用,當然更是禪修者個別或深入指導的方便。禪眾向老師報告進度,讓老師明白其狀況,看是否有需要指示;或禪眾在方法應用上有問題,就需要指導及調整,而禪眾已用功至一定的程度,需要較深入方法的教導,使禪眾能進一步提昇。」[3]

參加正念禪修中心灑甘露尊者主持的禪修營,最難得是每人每天都可有小參。慈悲又很有魄力的他細心地聆聽我們報告每天禪修的情况,又解答我們遇到的難題。

有幾次我提出身心遇到的新狀况,尊者總先問我生活上的經驗或者過去有否一些病痛或意外。我心裏曾有些納悶:那些往事跟我的問題有甚麽關係?這些狀况都是參加了這次禪修營才發生啊!

最近一次參加尊者的禪四,我們大都坐得十分安定。我發覺開始像以往曾發生的狀况:很多細微的往事在身心放鬆後一連串地浮起,我跟從尊者的指示:「知道、知道、知道」,輕易地處理了。但是,跟著又出現另一種情况:一些不認識的人及事不請自來,更迅速發展出一幕又一幕的畫面。我在小參時請教尊者,他即時的回答:習慣。

我當場如夢初醒,才體會到一切發生的事總有原因,不是突然發生的。那主要的原因源自我們的過去,而最強的推動力是我們的習慣,包括平時的生活模式,如遲睡或少睡便易昏沉;如平時慣了坐禪一小時便下座,現在禪修營要坐一個半小時,便會在一小時後開始心動,很易出了定,如不放腿,便要忍痛半小時等等。

最大的提示是思维的習慣模式。

我素來是電影迷,既愛拍照、看書和寫文章,有時還因偶能在平凡事物看到美的構圖,或將幾件無關連的事很快可發展成有畫面故事而引以自豪。豈料坐禪時,這種能力便成了強大的干擾。心思越複雜,又喜舉一反三或常三心兩意的人,就要明白坐禪遇到的繽紛妄念其來有自啊!

原來真正明白因緣和合又定力夠強的修道者,才能隨順因緣,見招拆招,不給自己的習慣生活形式或思維方法所誤導,活在當下,看清人事的真實面目,才能當家作主,自在無礙!

緊記原則:知習慣,明因果,隨緣自在。 (待續)

[1] 羅時憲教授:《止觀大意講記》(佛教法相學會弘法資源有限公司,香港) p.60-61"

[2] 聖嚴法師網上開示

[3]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Facebook 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