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11


人為何要戒殺放生2

不要說人類殺食畜生,來滋補自己,就是國與國戰,往往勝利者將戰敗國人民殺戮、強姦、毒打、凌辱,一切手段無不用其極,何嘗把別人當為人看。即使對己國人民保護備至,仍不免分別是否同鄉,若是同鄉則應幫忙,否則便遠棄。同鄉中又分是否友人,若是朋友則應照顧,否則便應不顧。於家中也分別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兒女,若志趣與己相合者,便相親相愛,意見與己相左者,便惡言相向,怒目相視。家親與己再相比較,最後還是以自己為重。人與人間,軀體名字完全相同,觀點感受也無差別,尚有如此親疏近離的計較,何況對人以外的畜生呢?儒家有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欲求健康長壽,令他生物消瘦短命,這與因果之理能擧合嗎?孟子也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不要以為畜生與人不同,牠們不會向人報仇酬恩,其實書中記載畜生報復的事多著呢!畜生縱然今生不能報復,也等來世或多生以後再報,因果之理何嘗絲毫有爽?

  人類祇知自己享樂,不顧異類遭劫,讓畜生上刀山,下油鍋,刺心剖腹,抽腸取肺,呼天搶地,痛不堪言。經說,一切眾生平等,凡有心者皆當成佛。宰割豬馬牛羊,與殘殺自己兄弟姊妹有何差別?若稍有點慈悲之心,誰肯殘殺生靈?不要說親手去殺,有的見殺生尚會恐懼暈倒。有些屠場門前掛一塊佈告牌警告說︰「凡有神經衰弱的人,請莫進來。」那些殺生害命的人,可能心甚兇惡。

  我教人士見到殺生事,甚感心驚膽戰,痛哭流涕而太息!因此伸出無緣大慈的手,興起同體大悲的心,勸請那些善男信女,隨緣樂助,親手種福,積極放生,解放水陸空身繫囹圄的眾生,令其天空高飛,海傦游潛,各得其所,各得其命,亦以此聊表對於苦難眾生一點同情之心。


持齋與吃素有甚麼不同

數年前,有對持長素經年的夫婦,被記者問到是否持長齋?他們答︰「我倆是吃長素,並非持長齋。」因他倆人信佛多年,知道持齋是下午不吃飯,吃素是不吃一切眾生肉,所以有此回答。可惜更令那位記者茫然不解了。

  大乘佛教傳到中國後,又將齋字轉為不食眾生肉,故此「辭淵」解釋為︰「蔬食曰齋」、「僧飯曰齋」、「飯僧亦曰齋僧」。中國佛教很早也將「持齋」與「吃素」互為通用。例如,佛寺有齋板、齋堂、齋鐘、齋七、齋會、無遮齋會、千僧齋、萬人齋、三元齋、六齋日、十齋日、三長齋月等。這些名稱都是以齋字代表吃素,若要刻意劃分,齋者可解釋為不吃肉兼過午不食,而素食即泛指不吃眾生肉而已。

  以我的看法,不必強調吃素就不是持齋,其實在中國一般人的腦海中,無不認為吃素就是吃齋,這種觀念在中國已流行了千餘年。

  齋字古作為齊,《禮記》云:「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如果拘泥不化,一定將印度下午不吃飯謂之齋,而不能用在中國之吃素,更應該將齋字讀成古音「齊」。齋之一字,字典解釋說︰「齋戒,敬也。」即謹慎奉事之意。《孟子》離婁中說︰「齋戒沐浴。」秦朝時有祭天祀神之大典,要沐浴更衣,茹素不酒。《易經》有說︰「洗心曰齋,防過患曰戒。」即齊一其心,寧靜思想的意思,如世閒室,亦稱為齋。戒是禁身口意之過非,故曰齋戒。《禮記》亦說︰「齋戒以告鬼神。」於祭祀前,必先齋戒,散齊七日,致齊三日,以此表示敬事鬼神。古印度祭祀鬼神,亦要「齋戒沐浴」,而且每隔十五日隆重舉行懺悔誦經儀式。我佛教亦有「布薩」,即是集眾說戒,斷諸惡行,增長善法。齋本是清淨之義,防其邪物,止其嗜欲,耳不聽音樂,口不亂說話,心不胡思亂想,身不胡作非為,即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後來印度佛教將齋轉為「時」。《薩婆多論》說︰「從晨至日中,世人營事作飲食,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分,是燕會嬉戲自娛樂時,比丘遊行有所獨犯,故名非時。」又晨朝是諸天食,日中是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因為比丘學佛,所以日中而食,此為食時。

  齋會由來,最早由南朝宋代開始,至齊朝永明八年,齊武帝有病多月不癒,發願皈依三寶,敕命在延昌殿內,七日供飯諸僧及諸聖賢。齋室嚴峻,輕塵不動,文武百官,五品以上,清官七品以上,都要聚集行香,供僧四千人。官方與私人設齋,亦有規定僧數和時日。又如唐太宗平定天下以後,便說︰「自征討以來,手所誅翦,前後之數,將近一千,皆為建齋行道,竭誠禮懺。朕之所服衣物並充檀捨,冀三途之難,因此解脫。」於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一尊。

  中國提倡吃素不吃肉者,以梁武帝最為大力。大通元年武帝齋僧達五萬人之數。隋唐時代禁屠和食素,亦為官方所重視。隋文帝仁壽三年六月十三生日,敕全國人民斷肉和禁屠以為慶祝。唐高祖武德二年正月廿四日,敕命天下禁屠和食齋。唐中宗景龍元年正月禁屠。唐睿宗景雲二年二月禁屠。唐玄宗開元三年二月、十八年三月廿八日、十九年正月、廿二年十月十二日、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敕全國人民茹素和禁屠。唐武后天授三年四月禁屠。如意元年五月禁屠。聖曆元年五月禁屠,此次禁屠直至元年十二月尚未解除,後因大臣崔融一再勸諫,始於其年十二月尾解禁。食素和禁屠日,是在諸佛菩薩誕辰,或在六齋日、十齋日、年三長齋月、三元齋、開國日、或皇帝皇后駕崩之忌日、生日、生病消災、祈雨祭天、重陽、清明、或超度戰亂中死亡之軍民,皆舉辦齋會或禁屠,非但不殺牛馬豬羊,就是空中飛禽,水族魚蝦等,都在禁止之列。

  南傳佛教對過午不食非常重視,而對不食肉,並不重視,相反,北傳佛教對過午不食並不重視,但對不食肉非常重視。若就較量二者功德,究竟誰多?本人經常為人講說,不食肉之功德,要超過下午不食飯之功德,雖然如此解說,初未見經傳的印證,近年閱戒經,終見到古德有說︰「今多蔬菜,不節晚食,此雖非齋,猶勝葷血。」證明平時所講不違背聖言量。


以佛教儀式舉行婚禮的益害

 以佛教儀式舉行結婚典禮也是社會正當活動之一,與菩薩的四攝法並不相違背。除出家作僧尼,世俗男女莫不男婚女嫁,生兒育女,這是世間常法,公認為喜慶事。

  假若有佛教徒懇請僧尼主持結婚典禮,我以為應該滿其所願。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況且小乘戒中並無明文指出比丘不應主持結婚典禮,雖然四分律中有不說媒戒,但那是指比丘不得「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令其成婚事,或為私通事」。僧尼主婚一事,並非為彼作媒,令其成婚,祇不過替他們作一堂佛事而已。其實在這個新潮的時代,婚姻之事大多由兩人自己決定,任何人士不能參與意見,就是作父母的也無從置評,何況方外之人?因此,主婚人與說媒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有種論調說︰「淫為生死根本,他與她結合乃種生死之因,比丘為了生脫死不應參與其事,以免玷污清淨。」那麼,佛教信徒為結婚的人祝福,請出家人誦經禮懺,也應一概拒絕?因為結婚是「生死根本」啊!比丘是不應參與的。同時,僧不應見女人,尼不可以見男人,因為他們與她們都是已婚待婚的人,會影響僧尼清淨的啊!以此推而廣之,僧尼之衣食住行均由他們或她們自己包辦,應該隱居深山絕壑,穿樹皮,吃草根,避免與世人發生關連吧!然而縱能作到如此地步,修到最高的地位,也不過證到小乘的阿羅漢果。所謂︰「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是冤家。」要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成佛,需要行菩薩道,常與眾生相處,要「不厭生死,不樂涅槃」。終日度生,無生可度,這樣修此如幻三昧,始有成佛的希望。

  《瑜伽菩薩戒》說,菩薩為利益眾生,縱然作身口七支之惡,也不名犯戒,反而能生多功德。由此可見,要是獨善其身之人,專為自利打算,尚要與世脫節,終年不問世事。而發菩提心的人要行菩薩道,為利益眾生,則不能與其苟同。彼引經問說︰「自己未度,焉能度人?」我引經答云︰「自己未度,能度人者,是菩薩發心。」總之,守舊者主張自利,創新者主張利他。我以為年事已高之人,應該注重自利方面,少壯青年之人,應該注重利他方面,兩者都不能缺少,合則雙美,離則兩傷,彼此若能攜手互助,則佛教前途不可限量。

  實在,舉行佛教婚禮這件事,對度生有很大的幫助。首先要其皈依三寶,大家誦經,為彼說法,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師長,修六度,行四攝,夫唱婦隨,和樂相處,並要發誓,護持三寶,無形中令其信願加深,在四悉檀中屬於世界悉檀,令生歡喜故。同時在婚禮中有各界人士聚集一堂聽經聞法,能使大眾「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法華經》云︰「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皆能成佛道。」而且,來參加結婚典禮的人,多是非佛教徒,或從未進過佛門,藉此結婚典禮機緣,能夠見佛聞法,已種將來佛種,用佛教儀式結婚有甚麼不好?

  再說,舉行佛教結婚儀式,乃是提倡慈悲放生,以佛教儀式舉行婚禮的人,宴客必用蔬食代葷腥,如此則能避免殺害許多生命,非但令新郎與新娘不造惡業,而且救了成千上萬的生靈。由此看來,舉行佛教結婚儀式,實是有益而無害的事。

  前次,在中華佛教圖書館隆重舉行佛教結婚典禮之後,社會各界人士與報社來電莫不歡喜與稱讚,唯我佛教少數守舊派依然議論紛紛,假若以成人美事的觀點出發,以度眾生為目的來看這事,彼等自會消除成見。不應以古人思想,批評今人作風。

  最後希望我教四眾弟子拋棄個人的偏見,大家群策群力,發菩提心,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任勞任怨,廣度有情。所謂:「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若能有此心腸,則佛教不興而自興,不盛而自盛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