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22


天台宗大義

天台宗依山為名,隋朝時,智顗大師居浙江省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為天台宗,亦名法華宗,由於此宗以《法華經》為正依經典。

  高祖龍樹大士,生於印度,古稱南天竺,是婆羅門種,天資聰穎,至弱冠時,已盡通達天文、地理、及諸道術。大士出家九旬便讀通三藏,於是周遊各國,摧伏內外道諸大論師,著作等身,稱為千部論師。

  二祖北齊慧文禪師,曾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又讀《中論》觀四諦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之偈,朗然悟入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而立一心三觀之法門。

  三祖湖南衡陽南嶽慧思大師,十五歲出家受具足戒,二十歲時參拜慧文禪師,面受觀心要旨,經三七日,遂動八觸(即動、癢、輕、重、冷、煖、澀、滑等八種感觸),又悟「法華三昧」,自始之後,未聞經義,無不通達。

  四祖天台智者大師,「智者」之稱,乃隋煬帝之所敕封。大師十八歲時,投法緒大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二十二歲親近慧思大師,思師一見,便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日至矣。」由此可知,乃具有非凡之因。一日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之「諸佛同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之句,寂然入定,見共思師,靈山聽法,思師讚說︰「非汝不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亦不能窮汝辯,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此宗教觀,大意有五。

  一、三諦圓融。此宗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理,泯一切法;即假,是俗諦理,立一切法;即中,是中諦理,統一切法。諸法本空,眾生迷之,執以為實,妄生知見,由此空觀蕩之,諦了真空之理,故名空諦。又以諸法雖空,皆不可得,由此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假諦。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由此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圓融無礙,不可思議,故名中觀,此乃次第三觀。又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此乃通相三觀。又於一念心中,三觀具足,圓融互具,融通無礙,此乃一心三觀。

  二、百界千如。此宗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非真非俗、非一非異,皆是實相,或名為如,或稱如是,諸法有十如是。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謂十法界者:一地獄界、二餓鬼界、三畜生界、四修羅界、五人生界、六天堂界、七聲聞界、八緣覺界、九菩薩界、十佛陀界。於十法界中,一一界中,又具十界,十界互具,乃成百界。又此百界,一一界中,具十如是,百界互具,乃成千如。

  三、一念三千。於前百法界中,各具有三種世間,即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此三種世間,又各具千如是,如是相乘,乃成三千世間,又謂之三千諸法,為一切法之總稱。此三千諸法,具足在一念心,本為法性所具,其體融妙,名為理具三千。此法性本具之三千諸法,遇緣現起,諸相宛然,名為事造三千,此事與理,圓融相即,非一非二,妙不可思議。

  四、十乘觀法。一觀不思議境。是觀吾人現前一念心,具足三千諸法。二真正發菩提心。未證悟之前,易起懈怠心,是以發心,上求下化。三善巧安心。善巧方便,安住於法性中。四破情執。即依一心三觀,而破三惑情執,融照中道,使空假一致。五知得失。未悟入無生前,須檢討其得失。六調適道品。於三十七道品,調停適當。七對治助開。修觀無法開發圓理,必須藉助六度事行。八知位次。如不知位次,易患未得謂得。九能安忍。入五品位時,順逆要容忍。十離法愛。如執十信相似位,或獲六根互用,若過愛執,即屬頂墮。

  五、六即佛。一理即佛。是指一切眾生,悉具佛性,性相常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性雖具,因缺乏解行,故無法證得。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之道,通達解了,一切皆可成佛。三觀行即佛。不唯解知名字,更進而依教修行,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四相似即佛。得六根清淨位,斷見思與塵沙,並降伏無明惑,眼能徹見三千世界諸境,耳能徹聞三千世界音聲,雖未證實,即相似於真證,此十信位也。五分證即佛。觀慧培增,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從初住至等覺,分破四十一品無明,分見佛性。六究竟即佛。斷第四十二品,發究竟圓滿之覺智,智斷二德圓滿,無惑可斷,無理可證,即圓滿究竟極果之妙覺位。

  「即」是指不二之義,而在修證上有「六」。如唯知「即」而不悉「六」,是屬堅執於理,生佛一如,迷悟不二,則易生增上慢。若祇知「六」而不悉「即」,則易生自卑感,故特立六即以顯凡聖之始終,而理體之初後,不二為旨趣也。


唯識宗大義

此宗有五名。一名法相宗,是判別諸法之體性與相狀。二名唯識宗,是說明萬法唯識之妙理。三名普為乘教宗,此教能趣向一切乘。四名應理圓實宗,此理真實圓滿。五名慈恩宗,奘師基師於慈恩寺成立此宗。此宗根據六經十一論成立。論宇宙萬有,雖有無量無邊諸法,歸納不出五位百法。第一位是心,有八法。第二位是心所有,有五十一法。第三位是色,有十一法。第四位是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法。第五位是無為,有六法。

  再將束之,不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之十個字。五法者:第一是相,有為無為,情與無情,三界諸法,形相各別。第二是名,依彼諸相,立種種名,相為能詮,名為所詮。第三分別,於前名相,思量識別,名相是所知法,分別是能知心。第四正智,觀察名相,互為其客,離妄分別,如理而知。第五如如,正智契理,諸法體同,體遍法界,彼此皆如。

  三自性者:第一遍計執性,乃以妄情周遍計度名相,是有是無,或色或心,如見繩誤以為蛇,實情有而理無。第二依他起性,諸法從眾緣生,本無體性,雖非迷情妄想,唯是假法,如繩由麻而成,實相有而性無。第三圓成實性,遠離一切分別言說,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如繩實性為麻,乃相無而性有,情無而理有。

  八識者:即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與前五識。阿賴耶是梵語,此翻為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者,第八識能含藏前七識一切種子,如庫藏能藏寶貝。所藏者,前七識能熏發種子,以第八識為所依,如庫藏為寶貝所依。執藏者,第七識執此種子為我,如金銀等,為人堅守。第七識亦名傳送識,內執第八識為我,外以第六識為我用,以通內外,故名傳送識。其有四惑:一我癡,迷無我理,恆執為我。二我見,見即是執,非我為我。三我愛,以愛著我,不肯捨離。四我慢,傲慢他人,心自高舉。由此四種煩惱,是故不能出離生死。第六識通善惡無記三性,一切善惡,意為先導,意善則身口善,意惡則身口邪,它是功之首,罪之魁。前五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此五識與第八識同是無記性,唯了別現在,任運證境,不帶名言,依根而顯,眼根變異,眼識亦變,故五識隨五根立名。

  二無我者:一人無我,二法無我。人無我者,我應有主宰與自在義,如何有情往來諸趣而無主宰,不得自在,故凡夫於自他身,執為人我,祇是五蘊諸法所成,於此求我,了不可得,故人無我。法無我者,諸法體雖任持自性,能生物解,而無勝性,實自在用,又於五蘊諸法,執為有實自體,能自持之實法,而諸法皆眾緣假現,於此求能持自體之實法,了不可得,故法無我。然我法既非實有,何故佛所說諸聖教,亦有諸佛菩薩等種種我,蘊處界等種種法,其乃隨情假施設,並無真實義。


淨土宗大義

此宗以信願行三種資糧,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宗旨,故稱為淨土宗。佛在耆闍崛山中,說《無量壽經》。在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在祗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世親菩薩造《往生論》。此宗所依不出三經一論。一、《無量壽經》,明阿彌陀佛,因位願行,以及果上功德。二、《觀無量壽經》,說往生淨土之行業。三、《阿彌陀經》,示淨土莊嚴,及執持名號,諸佛護念之利益。《往生論》,總攝上三部經,證明往生淨土之義。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再有《華嚴經》,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因而將《念佛圓通章》及《普賢行願品》加入三經之內,便為五經一論。佛滅度後,馬鳴菩薩於《起信論》中,大力提倡淨土法門。龍樹菩薩著《十二禮》、《易行品》等,世親菩薩造《淨土往生論》等。此外尚有曇鸞之《略論安樂淨土義》,《略釋無量壽經》,《往生論註》,道綽之《安樂集》,善導之《觀無量壽經疏》,智旭大師《淨土十要》等。歷代祖師所著之章疏著述,不下數千餘卷。由於東晉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林寺,與大德居士百二十三人,共結蓮社,六時念佛,故為此宗之初祖。

  淨土法門之緣起,據《無量壽經》說,過去久遠不可思議無量數劫,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時有國王,名世饒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道心,棄國捐王,行作比丘,號曰法藏。至世自在王如來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世自在王如來,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見。法藏比丘,即於佛前,思維修得,莊嚴佛國,既攝受已,而發四十八種大願。法藏比丘,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國土,其佛世界,名為安樂,佛號阿彌陀,由於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名阿彌陀佛,為無量光佛,或無量壽佛。

  要生西方,須發三心。一者至誠心,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內外相應,真為求生淨土,不得內蓄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二者深心,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願,專念彼佛名號,定得往生極樂世界。三者回向發願心,今生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向,願生彼佛國土。

  往生極樂世界,依《往生論》所說,有五種念佛門:一者禮拜門。禮即專禮彼佛,畢命為期,不雜餘禮。身業專至一心,恭敬合掌,香花供養,禮拜阿彌陀佛。二者讚歎門。口業執持名號,並加讚歎彼佛身相光明及國土莊嚴。三者作願門。以清淨意業,意念彼佛國土,依正莊嚴,及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四者觀察門。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阿彌陀佛及諸佛菩薩莊嚴功德。五者回向門。心常作願,以己功德,惠施法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證不退位,還入娑婆,化諸有情。

  念佛方法,凡有四種。一者實相念佛。悟知內無能念之心,外無所念之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通於參禪,是為念佛法身。二者觀想念佛。如日想觀、月想觀、地想觀、寶樹觀等十六觀門。三者觀像念佛。觀由寶池湧出蓮華,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左為觀世音菩薩,頭頂有佛,右為大勢至菩薩,首相有淨瓶。四者持名念佛。一心專持名號,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由此可知,得生與否,全憑信願,品位高下,全由持佛名號,以至十聲百聲,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求生極樂世界,有正助雜三行,專依《淨土經》所修行,是名正行;餘一切諸善萬行,悉名雜行。大經三輩中說,一向專念《無量壽經》,念佛是正行,餘出家發心造像起塔等諸善,皆是雜行。今分正行為五,雜行亦分為五。一者專心一意,讀誦《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名為正行。讀誦其餘《般若》、《華嚴》、《法華》、《涅槃》諸經,稱為雜行。二者專注思想,觀察憶念極樂淨土依正二報,功德莊嚴,名為正行。若觀察餘十方淨土,或觀察真如法性等,稱為雜行。三者一心專禮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名為正行。禮拜其他諸佛菩薩,或諸天鬼神等,稱為雜行。四者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名為正行。若稱念餘諸佛菩薩,稱為雜行。五者,一心讚歎供養阿彌陀佛,名為正行。若讚歎餘諸佛菩薩,稱為雜行。此中第四稱名正行,為順本願之正業,餘四種正行為助業。如《四帖疏》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念念不捨,是名正定之業。若依禮誦等,名為助業。應捨雜行,歸於正行,於正行中,旁修助業,專修正業,即稱佛名號,期望往生,是即念佛往生法門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