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女信徒看來不到三十歲,身體還很健壯,平時笑談風生,聲音清脆,完全是一位現代少女的模樣,筆來到之後不久,這位女性忽然表示要上一號,這時法師就向大家說說:今天晚上幾位好友難得聚會在這裏,希望這些人以往的冤親債主或過去的祖先親人把握這個機會趕快出來解決問題。話剛說完,那位女性也剛好由洗手間出來,沒卜想到這位女性在走回座椅的途中忽然兩眼一閉,身體立即呈現癱瘓和失神的狀態,這時旁邊的人就馬上加以攙扶,以免跌倒,這時這位女性突然變成彎腰駝背,步履蹣跚,一幅步維艱老態龍鐘的模樣,等大家扶她坐好之後,法師就問道,你到底是什麼人,是不是在場某某人的祖父、袓母或父親、或母親?如果不是,對方便不斷的搖頭,如果是便點頭,然後問他今晚來此有何目的?
目前是否有困難?需要他們子孫何種的幫忙,筆發現有些附体的生不願意說話,尤其是年紀較大才去世的生,大都只用表惰和手勢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不過有些生附體之後則大哭大叫或不斷的嘻笑,尤其是三歲以後去世的更是十足顯示一副童稚的天和任性的態度,這時不僅聲音與口氣變得跟幼兒一模一樣,而且一切的動作與習性也完全與幼兒沒有差異,有時問他要什麼,他們的回答常常是要餅乾或玩具這時如果拿糖果或餅給他們,他們便立即將它拿來放在嘴裏猛吃,如果拿洋娃娃給他們,他們便不斷的將它玩弄,如果聽到洋娃娃的響聲,他們便裂嘴哈哈大笑,欣喜若狂,如果附體的是出生不久或尚未生即被墮胎的娃娃,一出來就呈現一幅嬰兒淘氣的模樣,有時不斷泣,四肢同時扭動,有時則雙手在頭部兩邊而呈現安徉熟睡的模樣,如果不叫醒他們,則半小時、一小時也會繼睡下去,但一旦叫醒了他們,則又呈現頗不耐煩的表情,而且哇哇大哭,這時如果拿著奶瓶(裏面放牛奶或大悲咒水)讓他們吸吮,則立刻發出嘖嘖的吸吮聲,與一般嬰兒吸奶動作完全無異。
筆看到這位被附身的女姓雖然兩眼始終緊閉,可是一切的動作竟和當事人本身在現場的表現毫無軒輊,而且所有表情和說話的口氣,以及聲調的高低也完全與來附體的年齡和成熟階段完全吻合,因此令人嘖嘖稱奇,簡直不敢相界上居然有這種「靈魂附體」的現象。
後來筆發現出來顯現的不管是什麼人的祖先或親友,也不管是年老的或年少的,他們總是表示,由於他們前世所造的孽,或傷病而亡,目前無法往生或上西方,因此大都覺得很痛苦,他們也都一致希望這一位佛法高超的法師能夠引導這些生在佛前求懺悔,再替他們皈依三寶,如果他們現在陽世的子孫曾經認修持,不斷布施,則他們的先祖或人往往還可以進一步在彿菩薩的接引下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筆接著又看到一些信徒的親人在降臨時,便立即呈現呼吸困難的現象,連大悲咒水也無法吞下,據說與當時因為心臟痳痺而去世的情況全然一樣,有一些生在附體之後便呈現滿臉的皺紋,因此一看便知道是一位老,而有些一出現後便完全停止呼吸,而且毫無氣息,非常可怕,法師這時便不得不使用人工呼吸法不斷的間歇壓縮他的胸部,經過好幾分鐘的努力後終於恢復了氣息,再慢慢甦醒過來,據說這種情與當初去世時因為不幸意外窒息而死的情況也完全吻合,還有一個信徒過去的親債主出現的時候,居然咬牙切齒,兩唇噘起,怒目而視,狀至憤慨,看來非常可怕,法師這時就好言勸他仇宜解不宜結,這位信徒也不斷向他賠罪和道歉,希望對方能原諒他過去的錯誤。
可是當這位信徒嘗試向他握手和解之際,對方竟然迅速把手移至身後,並在臉上立刻顯示不屑和極度不願的態度,由此可見其仇很之深與宿怨之大,實在非同小可,後來經過這位信徒一再的苦苦向他懇求原諒,甚至向他下跪道歉,並答應今後一定替他多行善作功德以幫助他獲得超度和往生,他才逐漸緩和了態度,後來終於答應了這些條件,這時就告訴他,現在大家己經和解了,希望你趕伕將過去一直向這個信徒折磨成病的癓結全部打開,而且加以收回,這個親債主起先還是猶豫不前,經過法師一再的保證和催促之後,才起雙手擺起了各種奇特的姿勢,並在這位信徒的病源部位作反覆的觸摸敲擊,同時口中唸唸有詞,幾分鐘後便表示這些癥結已經全部解開,而且加以收回,這時這個親債主便頓時呈現痛苦難忍的表情(可能是將這些折磨收回後自己便要受這種痛苦),法師看到後便立即用大悲咒水加以敷拭,結果對方也就迅速消除了苦的感覺。
隨後法師便替這一個生皈依三寶,然後就在大家不斷齊聲助唸佛號的時候,這一個生合十的手掌竟然能夠冉冉的起上昇,隨後兩掌逐漸分開形成一朵大大的蓮花狀,然後便在佛的接引下脫離了所附的肉體而昇往了西方,這時被附的人身也就頹然倒下,不省人事,事先在兩旁照顧的人這時也就適時的扶持了這個被借用的身體,以免跌下受傷。經過這種和解與解結的一些信徙,後來表示,身體上一些久治不癒苦惱萬分的宿疾(例如腸胃病或腰部酸痛等等)頓時覺得霍然而癒,立即感到輕鬆無比。
上面所述一幕一幕的景象均為筆當場親眼目睹,雖然當時感到觸目驚心,十分玄奇,然而完完全全是事實。有人很可能會懷疑這些現象的實性,然而由於這位法師替人服務,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從來不收取任何的費用,也絕不肯接受任何的報酬,因此也不必事先刻意作假,令人信以廣招徠。此外,這位法師常向筆者表示,這種特殊的服務耗時甚多,對於他的修持活動和正常的作息影響甚大,因此一再向筆提醒,不要在這件事上宣揚他的法號,以免增加他的困擾,可見從事這種服務乃是純粹因為目睹一些信徒,由於祖先或親債主在幽冥道中無法解脫,不斷的騷擾當事人,使他(她)們終日受病苦的折磨,而求諸一切藥石亦都無效,因此不得已才協助他們脫離苦海的一種慈悲施捨。
法師認為每個人在此生此世中都應該謹言慎行,以免到頭遭受苦報才到處設法求人解決,法師看到他們求救無門,於心不忍,只好伸以援手,因此也沒有任何沽名釣譽的動機,筆認為既然世界上有這種靈魂附體,顯現訴苦,要求懺悔、皈依三寶及協助往生,以及相報,受者往往折磨仇家以便報復等等難以想像的現象,那麼,我們也可以由此再度體認人生在世切莫害人或與人結怨,以免將來遭受可怕的報應,此外平常應當努力注意修持,了解佛法,勤種善因,積大功德,倘能如此,則將來不僅本身可以得到福報,而且連自己的祖先親人也可以因此得到超度,甚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見,平日種惡因必得惡報,種善因終必得到善報,因此豈可不慎哉?
筆者在「不可思議的果現象」第一、二集中曾經對於因果現象的可能性作了不少的證和說明,不過事後仍然有一些讀感到疑問無法獲得圓滿的解釋,事後筆者也甚為同感,因此擬進一步加以說明,以便谷合理的解釋因果的現象。有些讀者曾經提出質疑,如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岳飛盡忠報國,理應善終,為什麼還會被奸臣秦檜陷害,慘死獄中?此外為什常有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現象?這些到底應該如何加以解釋?筆認為一個人在出生之時,上天便可能已經根據此人過去一切的善業與惡業,排定其今生的命運,何時應得到何種的遭遇,也必然有一個定數,正如「了凡四訓」一書中所顯示的,袁了凡一生的功名事業均無法逃出一位相士的預料,便是一個證明,因此每一人似乎都有一個命運的「行事歷」,如果都沒有什麼意外,自然事事便照「行事歷」中的規定逐漸來實現,然而這個人如果常常布施行善或為非作歹,則「行事歷」的內容便必然依據平時行為的善惡或功過來加以調整,因此任何高明的相士也只能對過去作推斷,而無法對一個人未來的命運作絕對正確的預測,這些也都是一般所公認的事實。「了凡四訓」書中後來的變化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一個人對於改造自己未來的前途應該具備信心,和樂觀的態度才是。現在謹將因果現象產生的原理補充說明如下:
(一)我們都應該知道,世界上儘管有明顯確切的因果現象,然而這種因果現象的產生卻絕對不是呆板固定毫無彈性的一種機械作用,主要原因乃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相當自由的意志,都可以在相當的範圍內隨心所欲從事「作為」或「不為」的能力,這種「想為」與「不想為」所造成的「因」便往住使後來命運的發展產生極大的變異,例如童話故事中為龜與兔子賽跑結果便是最好的說明。我們知道鳥龜雖然笨拙,完全不是兔子的對手,然而勤能補拙,鍥而不捨的結果,最後竟能擊敗驕傲自滿,聰明自誤的兔子。「愚公移山」寓言中的愚公也以最大的恒心和毅力,終於剷平了一座擋路的大山,而造福了無數的村民與後代的子孫。前住西域取經的玄奘,更是「事在人為」「有志竟成」的最佳範例。因此一個人只要有抱負、有信心、有毅力,不斷克服目前的困境,並多做一些有益社會人群的事,那麼在「自助」與「天助」的配合下,必定可以開拓光明的前程。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以「天意如此」「命中注定」或「因果使然」來自我安慰,那麼這種「聽天由命」「逆來順受」的「宿命論」所造成的「因」,結果當然只好任憑命運的擺佈,因此千萬不要誤會因果完全是不可抗力的,是無可更改的機械作用,而應該多多注意「人定可以勝天」,「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倒海之難亦有成功之日」這種積極樂觀的一面。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命運擺佈下的可憐蟲。
(二)由於人類大具有自由意志和選擇行動的能力,因此有些行為的結果自然就免不了要影響到別人的傷害,如果平白無辜受到了這種不應有的傷害或損失,當然是一件很不合理的現象,因此上天為了維持公平與正義,對於這些枉受害的人事後大都給予應有的補救,正如我們設有「國家賠償法」,對於被審判錯誤而坐獄的人,或因公務人員處理不當而其權益受損的人,都一律給予合理的補償一樣。我們常常看到一些遭受重大意外後的僥倖生還,他們事後不久似乎經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喜事(如晉級、加薪等等)發生,因此也就似乎應驗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一句老話。這些也無非都是對於一此不該受害受到驚嚇的無辜所作的一種補償。
(三)我們對於因果現象中的因和果應當分辨清楚,不要混淆不清,只看表面而形成誤解。台南縣的陳益興老師帶學生去遠足,受到虎頭蜂的龔擊,當畤如果他獨自迅速走避,便可能平安無恙,然而為了保護這些學童,他竟然奮不顧身脫掉自己的外套和上衣來覆蓋學童,以保護他們的安全,結果自己渾身被蜂所螫,終於傷重而不幸去世,這種捨己救人的行為乃是這位老師基於慈悲救人的動機所引起的,因此是屬於一種「因」,也正由於這種無量功德的因,所以不久也就贏得了整個社會的稱讚,然而我們不能說:他所以會受蜂螫而死乃是他過去沒有行善因此才會遭此惡報,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
同樣的,文天祥兵敗被俘,不願忍辱偷生,決心以死報國,以便成仁取義,耶穌到處宣揚博愛,佈道教義,以便拯救萬民,但最後卻自願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流血贖罪,民國初年許多留學生為了救國救民,拋棄個人大好前程,而投入革命事業,結果不辛被清廷所捕而壯烈信犧牲,這些古聖先賢和仁人志土雖然未能善終,然而這些都是「求仁得仁」的結果,也正因為他們都決心「犧牲享受」(種下善因)後來才能「享受犧牲」,成為不朽的偉大人物(獲得善報)。因此有許多人所以會誤解「好心有時竟沒有好報」,其主要的原因,除了佛家常揭示的「為善心昌,為善如不昌,其自身或祖上必有餘殃」,及「善惡必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的道理之外,很可能就是有些仁人志士他們自願犧牲小我,以便完成大我的「因」所以造成的。因此我們不僅不應該誤認他們沒有善報,而且更應該效法他們救國救民救生和維護理的精神來作最大的奉獻才是。因為唯有如此,生命才具有最大的意義,將來也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穫。
(四)有一些人還有一種非常錯誤的觀念,便是認為既然一切都是因果的現象,那麼一切的遭遇也都是冥冥中的定數,因此一些歹徒一旦犯了謀殺、搶、強暴、欺詐等等的事件後,便振振有詞認為這是前世註定的因果報應,受害的對方也是前世註是要遭受這樣的下場,因此也就感到心安理得毫不愧疚,事實上這是一種荒謬絕倫十分嚴重的誤解,我們應當了解一個人一生中的遭遇,雖然大都是前世的宿業所造成的,然而任何人,尤其是跟他沒有任何恩怨的人,都沒有權利來傷害他的一切,否則便是犯罪的行為,也是不道德的行為。
總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應該依據是非和善惡的標準來決定和取捨才是,然而卻萬萬不能以其他任何的歪理來作從事傷天害理的犯罪行為的籍口,以便逃避行為的責任,這是很明顯的道理。我們經常由報上看到一些違法亂紀,為非作歹之徒,結果幾乎都不例外的被緝捕,被監禁、被正法,下場都很悲慘,將來也無法逃避陰律的嚴厲制裁,由此可見違反法律和道德的行為終必受罰,絕不能(也無法)以任何荒唐的宿命論或「命中註定」的說詞來推責任,逃避制裁。
五)由前面種種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禍褔無門,唯人自召」的原理。世上一切事物的變化可以說逃不掉因果律的範圍,有果必有因,有因必生果,這也是一般科學上公認的法則,心理學(以及其他的物質科學)所以能夠成為科學,主要便是一切的心理現象或問題的行為,可以最客觀的方式來追溯發生的原因並推測一切可能的變化。在人生問題方面,雖然比較複雜和玄妙,然而許多偉大的慧,尤其是宗教的人士,幾乎都不能不承認因果現象的實性和必然性,不過一般人由於瞭解不夠,因此對因果的現象總不免產生懷疑或誤解,這些懷疑或誤解。
筆己經在因果第一、二集中分解釋澄清,在第三集的本書中筆者也再進一步說明了因果變化的一些原理,希望讀者能夠明瞭命運改造的可能性,因果現象的補償原理,以及分辨因與果的重要,以免造成因果方面的誤解,此外更不要動輒誤用因果來作為害人利己的藉口。讀看了這些說明以及其他許許多多人事的寶貴經驗之後,相信對於因果報應的現象必然有一個更凊楚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深切的體會到「行善最樂」「行善足以改善命運」「行善是獲得健康幸褔、平安順利的最佳保障」「努力行善是防範意外與不幸事件發生的有效保險」等等這些經驗的實性。筆眥者認為,我們縱然不考慮或不必重視行善結果可能帶給我們何種的回報,我們也應當了解,今天社會上有許許多多不幸的人需要別人去幫助,去安慰、去勸導,唯有更多的人用愛心去作各種的奉獻,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溫暖,更美好。朋友,你相是不是呢?
附錄一)什麼是正確的科學態度科學態度是什麼?所謂態度乃是一種比較固定的反應或信念,因此所謂科學態度乃是一個人在研究科學時所持有的一些觀點、看法、心理的傾向或心理上的準備。一個人如果能夠具備正確的科學態度,則不僅在科學研究上能夠避免誤入歧途,減少許多錯誤,而且能夠迅速導致正確解決的途徑和結論,同時在為人處世方面,還可以促進人際之間的和諧,增加成功的機會;此外在政治實施上,尚可促進民主的精神,容忍的態度,尊重別人的習慣,使政治制度更為健全,更上軌道。由此可知,科學教育的實施不僅關係個人的成就,同時也足以影響社會人際之間的關係。
科學與民主兩之間存有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乃是世公認的一種事實。因此有不少學曾經主張,要健全民主政治必先發展科學教育。我們儘管無法訓練每一個人都成為科學家,然而我們卻可以,設法培養每一個人具備正確的科學態度,這是我們教育工作應有的認識,也是應該努力實現的一種任務。那麼什麼正確的科學態度呢?近年來許多科學教育專家大都公認,必須具備下列的一些心理特質,玆分別列述如下(註一)。並請先進方家惠予指正。
第一、必須具備強烈的好奇心要研究科學首先必須對萬物慼到濃厚的興趣,換言之,必須貝備強烈的好奇心理,對於大自然各種現象或問題,喜歡加以探索研究,事事均想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求個「水落石出」,明瞭相,否則決不輕易放棄,因此好奇心乃揭開宇宙奧密的一把鑰匙。近代科學之父法蘭西斯培根也特別強調這種態度的重要,因為「人類要進入科學的王國,首先必須變得像嬰兒一樣的好奇才行。」可見好奇心乃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有「發明大王」尊稱的愛迪生小時候異常的好奇,凡事都想追究原委和相,有一次看到其他的孩子玩氣球,他便懷疑為什麼氫氣球會昇空,既然這類空氣會昇空,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利用它來幫助人們達到昇空飛翔的目的呢?為了實現這種夢想,他便慫恿鄰居的馱孩子吃下大量的沸騰粉,以便在肚內產生足夠的氣體,不料人還沒能昇空,肚子便脹得發痛,結果被人家責備了一陣。
又有一次,愛生看到母雞孵蛋,他便懷疑人能否代替母雞孵出小雞來?為了尋求這一答案,他便趕走母雞,把雞蛋藏置於身上的大衣內部,然後整天坐於雞窩上面,他的母親費了半天才在農場找到正在從事古怪實驗的小孩,他的實驗雖然沒有具體的結果,卻充分顯示他研究的熱心。
此外,愛迪生在小學入學之後,經常向老師發問種種「奇怪」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
為什麼火會燃燒?為什麼遠的東西看起來較小,而近的看起來較大?等等一般人「視為當然」的現象,由於過分的好奇和喜愛發問,竟然被其老師視為不堪造就的「低能兒」,因此入學不到三個月便被迫退學離校,幸虧他有一位賢明偉大的母親,由於母親繼續的指導學習,並鼓勵他從事各種的研究,充分滿足他的好奇心,愛迪生終於發明了大約兩千種的新事物,成為科學發明史上最卓越,最偉大的一位人物。現代心理學曾經發現,一個嬰兒在呱呱墜地時,其所具備的概念可說全然闕如,幾等於零,然而發展至小學之前,這一兒童所擁有的各種概念竟然可能達到數千之多,這種驚人的進步主要來自兒童天生好奇的態度所產生的結果,他們隨時隨地在發問「為什麼迼樣?」
他們處處都在從事摸索、試探、玩弄,以便多認識過去所未曾見過的、聽過的、嚐過的、操作過或體驗過的新奇之事物,因此知識經驗日日增加學識經驗不僅不能增進,反而可能造成退化、落伍的現象,中老年人所以無法長進,甚至心智不斷的衰退,事實上與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軟缺乏,關係最為密切。因此一個兒童要不斷的增進智慧經驗,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啟發兒童的好奇學的態度,並且盡可能的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千萬不要在他們發問多次之後便責罵他們:「小孩子應該有耳而沒有嘴巴!」這是每紅位教師或父母所應該注意的事。要知道「生長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杜威語),讓兒童隨時隨地,時時刻刻充實經驗,豉勵好奇從事研究,乃是導其生長,增進智慧,開發潛力,邁向成功的最佳途徑。
科學家與其他偉大的人物一樣,大都具備了虛懷若谷異常言兼卑的態度,很少有驕傲自負、狂妄自大或目空一切的習慣。也惟有如此,他們才能不斷的繼續努力,不停的探討鑽研,發掘創造、永遠不以己有的成就感到自滿。俗語說:滿招損,謙受益。唯有謙遜卑下的態度才能使人變得更有成就。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幾乎莫不如此。孔子為至聖先師,儒家大宗,學貫天人,為萬世所敬仰,然而卻經常不恥下問,而且謙稱:「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也。」
換言之,自己的學問並非天才所賜,而是因為喜好古代的典籍禮儀學說,經過發憤努力,廢寢忘食,長期困苦而學得的結果,這是一種謙虛的表現。「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其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及震古爍今的智慧,一直都是古代西方文明的象徵,儘管他一直被稱讚為最具有智慧的人物,然而蘇氏在生前卻不斷的向他人表示,「我什麼都不知道,只有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的無知。」蘇氏平常走路的時侯,經常彎著腰低頭,他的學生有一次甚感疑惑,就問他為何如此,蘇氏回答說:「當麥子成熟的時候頭總是低的。」這實在是一個最好的教訓。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向世人表示,他並非一般人所稱讚頌揚的科學奇才他說:「我常覺得自己不過是像一個無知的小孩,在海濱上遊玩,偶然發現一些發亮的貝殼,由於好奇的作崇,而加以觀察一番而己,事實上,整個宇宙的奧密,就像那浩瀚的海洋內部一樣,是我們無能為力的。」
因此,我們都應該體會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每一個人在偉大的造物面前都應該變得謙虛和卑微才行。」曾經榮獲諾貝爾獎金的楊振寧博士,有一次回國講學,記問他對於學術的研究工作有什麼感想,他當時作了一個非常令人難忘的談話,他說:「當我中學畢業的時侯,我感到幾乎什麼都懂,可是當我大學畢業的時侯,我感覺到自己所懂的只是滄海之一粟,而自從從事專業的研究工作之後,我發覺每一個細小的問題足以產生巨大而複雜的新問題,因此研究愈深入,便愈覺得待究問題的浩瀚無窮,同時也愈發覺顯得自己能力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因此現在除了我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部門之外,我什麼都不敢表示意見(大意如此)。」這些話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工作最好的寫照。西方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發人深省的這一段話,他說:「一個人如果驕倣,即使是身為天使也會淪為魔鬼;如果是謙卑,雖是凡人也會成為聖賢。」由此可見,謙卑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也是導至成功和偉大的一個途徑。
第三、要具備懷疑的精神 skepticism 要發掘相獲得理,除了要具備好奇好學的態度之外,還應該進一步具備懷疑的精神。所謂懷疑,並非疑神疑鬼或互相猜忌,而是凡事圴應細加思考,不要道聽塗說,不可盲從附會,不輕易相信權威,如此必然可以發掘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象。所謂學思並重,作學問除了「學」以外還必須運用「思」和「問」的功夫,所謂「思」或「問」主要還是教人要能懷疑,一個人如果能夠懷疑,則小疑可得小悟,在科學史上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重大的創造或成就都是歸功於懷疑的結果。
科學之父培根曾經說過下列的一則故事:中古時代歐洲的僧侶大都是飽學之士,他們為了研究學問常常行定期的聚會和討論,有一次在聚會中有人提出了一個特殊的問題,即「馬的牙齒有幾顆?」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正確的加以回答,後來僧侶中的一些長老就要求大家離去之後運用當時的研究方法翻閱並搜索古代希臘羅馬權威的典籍,尤其是阿里斯多德的著作,來尋找問題的解答,然而經過一段時間辛勤的搜查之後大家仍然未能找到答案,因此在下一次的聚會中,這個長老便鄭重的公開宣佈:「馬的牙齒有幾顆」這個問題的解答是永遠無法揭開的一個謎!
這時候有一修道院的小和尚,在旁邊聽到這種宣佈之後,覺得十分的奇怪,後來由於忍受不住心中的困惑,便鼓起勇氣向會中的長老說明,如果要知道馬的牙齒有幾顆,只要到附近的馬打開馬的嘴巴,然後數一數,不就立即獲得了答案嗎?這些長老聽了以後,不僅不同意這個小和尚的建議,反而勃然大怒,對於這種違返傳統的研究方法痛加指責,接下令鞭打這個藐視權威叛經離道的少年,然後把他驅逐出修道院,永遠不得回來。由此可見,崇尚權威不准懷疑的結果,只有造成長夜漫漫的「黑暗時代」。
十七世紀以前,大家都相信埃及的天文學家托勒米的學說:地球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環繞地球而運轉,甚至聖經都持著相同的觀點,幾千年來大家都公認這種主張是一種無可爭辯的「理」。後來哥白尼經過仔細的觀察研究之後,便大膽的懷疑這些「理」的正確性,由於他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終於推了過去「權戚」的主張,天文學也因此產生了觀念上的大革命。古代希臘的科學鼻祖阿里斯多德曾經主張:一切物體下墮的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例,換言之,重的物體必然比輕的物體先墮地面,幾千年來大家都對此深信不疑,然而到十七世紀時,有一位科學家伽利略便懷疑逭種學說的正確性,後來在著名的比薩斜塔公開做實驗,結果證明了物體不分輕重均同時著地,因此也就打破了這一「權威」的定律,物理學也因而向前邁向了一大步。
理性主義大師笛卡兒特別強調,唯有透過「懷疑」這種思考的歷程才能領悟理,所謂》「我思故我在」,一個人必須懷疑自己目前的一切,追究其來源,最後才能獲得實確切的結果。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面臨著五花八門的世界,邪說詭辯到處充斥,假黑白混淆不清,處身於這一光怪離陸,日益複雜,令人迷惑徬徨,甚至令人眼花潦亂的時代中,我們更應該具備一對懷疑的慧眼,冷判斷一切,如此才不致於自己陷於迷失或錯誤。
第四、要有恒心,不怕失敗從事科學研究與其他任何事業一樣,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及不怕失敗的氣,才能有所成就。因為科學的研究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連這續歷程,在中途實驗失敗或遭遇挫折乃是意料中事,也是十分自然的現象,因此必須具備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如果遭遇失敗也不能因此就灰心氣餒。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言:「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應用於科學上的研究可說最為恰當,因為不管古今中外,一切偉大的發明或成就,沒有一件不是經過長期的嘗試錯誤和一再實驗的結果所完成的。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三集 (4) 雲鶴教授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
-
發生在民國六十年間一則頗為傳奇的事件,不管是不是所謂的報應,裡頭的故事確實值得一些擅於偷雞摸狗的司法人員做為參考和警惕。 事情的發生是在該年八月的某一天晚上,時間大約十二點左右,位在台北縣樹林鎮的一處廢墟空屋內突然傳來女孩子呼救的慘叫聲,不過才短短的幾分鐘就停止了,接著只見三...
-
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麼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麼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