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一種治療梅毒非常有效的藥品稱為「六O六」,這種特效藥發明之後風行一時,替千千萬萬的病患解除了痛苦,對於醫療的貢獻可謂其功厥偉。然而為什麼要將此藥取名為「六O六」呢?據說最主要的理由乃是因為這種藥品是經過六百零五次的實驗失敗之後才提煉成功的。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設法製造成功一種優良耐用的型蓄電池之前,曾經失敗過五萬次,他的助手望堆積如山的實驗紀錄之後便對愛迪生說:「愛迪生先生,我們放棄吧,因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愛生望了他一下,然後回答說:「先生,你錯了,我們並沒有失敗,我們只不過是實驗五萬種不適用而已。」由於愛生不承認失敗,繼續研究,最後終於實現了長期夢寐以求的理想。有史以來第一個曾經拿到兩次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居禮夫人為了發現並提煉於射性的元素「鐳」,曾經與她的夫婿居禮先生,在一個簡陋的實驗室中日以繼夜的從事工作,他們失婦倆人天天劈柴生火,把直徑的大鍋爐中的瀝鈾煮沸,然後加以處理,有時往往工作到深夜還不能休息。由於實驗室非常破舊,冬天的時侯寒冷的北風凍得他們不斷的發抖,夏季的時侯又把他們烤得滿頭大汗,然而他們毫不埋怨,從不氣餒,如此辛辛苦苦的花費了四年之久,終於煉得了零點一公克的鐳,我們知道四年是多麼漫長的一段時間,何況又是從事單調而辛苦的工作。
如果是換上一般人,不要說是四年,只要四個月,甚至僅僅四十天,或四天都會覺得不勝煩厭而無法忍受。由此可見,一般人大都只會羨慕別人的成就,稱贊別人的榮譽,而往往忽視了這些人成功的背後必須付出多少辛苦的代價,愛迪生曾經感慨的說:「天才是什麼呢?天才乃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辛勤工作加上百分之一的慼。」由此可見,不怕困難或失敗,持之以恒不斷努力,乃是創造非凡事業的一種必備條件。
第五、在消極方面不要有偏見不要根據某些部分的事實或片面的了解便遽下結論,因為這類的結論往往失之武斷,因此只能稱為偏見,而非正確的象。我國有一個成語故事「瞎子摸象」便是最好的例證,這些瞎子僅僅根據自己對大象所作的部分之觀察便以偏概全匆匆下結論,結果自然非常可笑。
然而我們一般人卻常常犯下這種錯誤而不自覺。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面目清秀非常可愛的兒童,也往往會斷定他是一個劣等生。對於一個各種學科成績不隹的兒童,我們也常常因此就斷定這個兒童其他術科的成續也「必定」是不如理想。事實上這些「偏見」的結論往往與事實有相當的出入,甚至是完全相反。我們常常發現有許多啟智班的學生(亦即智能不足兒童)長得非常清秀可愛。此外,我們也經常發現許多面貌不揚的兒童卻是品學兼優的模範生,有些兒童學科很差,但卻具備美術、體育、工藝或音樂方面的特殊才能,這種現象可謂屢見不鮮。日本有一位剪紙藝術家山下清,由於作品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因而被尊稱為「日本的梵谷」,然而他的智商卻還不到七十,是一個典型的低能兒。過去嘉義市北興國中有一位學生游海,特具繪畫的天份,每次參加校外繪畫比賽,均榮獲名列前茅,表現十分優異,然而他卻益智班的學生,國中畢業時所認識的字據說還不到一百個字。國立師大張春興教授,為了解一般女教師對於男女兒童的態度是否有偏差,曾經作過一次的調查研究,他首先以抽樣的方式選擇了台北的三十位國小女老師,並向他們調查下列六個問題,其結果非常令人驚訝:
(一)有些學生的行為非經懲罰不能改善,請問您在過去所懲罰的學生中多半是男生還是女生?(結果三十位女老師全部答稱所處罰的多半是男生),
(二)男女生之間有衝突時,在未明真相之前,您直覺判斷錯的一方是男生還是女生?(結果有廿二位答稱男生錯),
(三)您認為行為比較合乎標準的是男生還是女生?(結果三十位全部答稱女生的行為比較合乎標準),
(四)您對男女生希望比較殷切的是男生或女生?(結果二十一位答稱對男生希期較殷切),
(五)男女生行為表現比較使您失望的是男生或是女生?(結果有二十一位答男生較令其失望),
(六)以「身教」言,學生們在行為方面受您影響較大的是男生或女生?(結果有二十五位答女生受其影響較大)。
由上述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明瞭目前在女教師班級中男生的處境是如何的為難,教師對於男生的期望較為殷切,但失望也較大,因此常給他們更多的懲罰,結果也就難免影謽師生之間的關係,造成學生適應上的困難,甚至將問題行為帶進社會與家庭。事實上這些問題原因,主要還是由於女教師具備某種偏見的態度所造成的,偏見足以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和行為,由此可見一班。由於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情、慾望,有自己特殊的生活背景、教育訓綀從及不同的人生觀、社會環境和歷史傳統,因此也就難免產生種種的偏見,這種現象不僅是一般人無法避免,即使是偉大的學或著名的人物也常常無法例外。
例如古代希臘最著名的「學之王」柏拉圖,儘管具備了最卓越的智慧,然而他卻始終在自己創設的大學門口掛上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不懂幾何免進此門。」他對幾何的重視和偏愛竟然達到這種地步。十八世紀最著名的學者,也是引起近代教育大革命的思想家盧梭,盧氏在其名著「愛彌兒」一書中,不斷強調應該以個人主義的精神和自然主義的原則來實施教育,以便兒童能夠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充分發展其個性和潛力,而培養最健全的人格,然而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方式,只適用於男孩,對於女孩,他便堅決主張應用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他認為女人的主要目的在於服侍丈夫和取悅男人,因此不應該傳授他們男孩所必須學習的科學和哲學,她們只能學習烹調、插花、女紅、家事、以及研究男人的心理,同時還要她們自小就養成忍耐受氣和接受命運的態度。希特勒曾經一再的誇耀,強調日爾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因為「如果把德國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政治家、文學家及其他著名的學者從世界偉大人物中刪去,則人類的歷史便將黯淡無光。」
此外還有更極端的偏見,例如哲學家叔本華一再強調悲觀主義,因為他認為人生充滿了痛苦的過程,世界充滿了殘酷的事實,而死亡之神的來臨是絕對不可避免的結果。然而另一個學者萊勃尼玆卻竭力提倡樂觀主義,因為他認為這個世界乃是人類所可能獲得的最美妙、最幸福的一個生活環境。同樣的一個世界和人生,竟然會有如此極端不同的觀點,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由上述種種的例證,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上幾乎到處滿著偏見,因此我們如果要明瞭萬物的相,必須先排除(或避免)使我們產生各種錯覺的偏見。我們一旦清除了各種偏見,我們的心靈才能像一面平靜的鏡子,不再受到各種蒙蔽和干擾,而能夠忠實而芷確的反映出大自然的真面目(註二)。職是之故,我們如果要研究一個問題,就必須要在正反、利弊、得失,各方面都要加以了解,千萬不可只注意聽取片面一方的意見或證據,唯有如此,所獲得的結論才能更為正確可靠。
第六、積極方面,應該力求客觀,相信證據要具備科學的態度,除了在消極方面不要有不合理的偏見之外,積極方面更應該力求客觀。所謂客觀乃是不要使用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的方式來妄加推論,不要以自我的尺度來量一切。所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語)而且心胸開、頭腦冷靜,一切的判斷不受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感情的好惡所影響,一切的結論均以確切而充分的證據為基礎,而且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謂「一絲不苟」絕不含糊。換言之,有一分的證據只能說一分話,有三分的證據也只能說三分話,不能誇大事實,淡化事實或歪曲事實,同時相信「在科學研究上唯一確定不變之事乃是凡事皆無絕對」The only certainty in scientific study is uncertainty 換言之,相信或然率存在的事實,天下間並無絕對的事,凡事皆有種種的可能。因此凡事皆不意氣用事、不堅持己見、客觀的接受各種的事實,這才是最正確的科學態度。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果我們稍加注意,便可以發現目前社會上處處都充滿了偏見和禁忌,例如視四、十三、週五等等為不吉利,生肖八字不合不能結婚,孤鸞年不能嫁娶,重視命名學、改運等等。此外,許多人在表達對某些事物的看法時,時常未能表現客觀的態度,有些甚至十分的武斷,例如過去有不少的學者曾經公開表示:「我寧可病死也不願意吃中藥,以免對不起我所受的科學教育,因為中藥最不科學。」
我們非常懷疑這些學者立論的根據是什麼?他們是否曾經對中藥作過長期深入的客觀之研究?我們同時也懷疑,為什麼過去一直被某些國人斥為「不科學」的針灸術,近年來經過歐美醫學界的實驗研究後,竟然被推崇為「醫療技術上的奇蹟」?美國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晚年得眼疾,找遍全世界名醫均無法加以治療,後來到北平被中醫治療而重見光明,他在感激和佩服之餘立即捐獻鉅款而後設立了北平協和醫院,這件事情又說明了什麼?
此外,有許多醫生發現應用西藥無法治療的一些疾病,中藥卻能夠奏效,這又作何解釋?由此可見,要批判一件事物必須審慎和客觀,不能草率和武斷。此外,還有一個普遍的偏見,許多人動輒就表示:「現代是科學時代,怎麼還在相信上帝或信神?這些根本就是可笑的迷信。」
這偅無神論表面看來似乎非常「科學」,然而我們如果加以冷靜的思考,卻不能不產生許多的懷疑:
(一)如果信神即迷信,那麼為什麼科學最發達的美國,人們大都相信神?他們在每一張美鈔和銅幣上都印上「我們相信神」便是最好的一種證明。
(二)美國歷屆大總統在就職典禮時,為什麼要一手拿著聖經,手宣誓,並祈求神賜福其國家?
(三)為什麼前美國卡特總統在召開重要國際會議之前,每次都要一再祈禱神賜給他信心和能力?
(四)美國蓋勒普先生曾經調查前三世紀大科學家共三百位,結果發現他們之中無法知道其信仰佔百分之三,不信神者佔百分之五,而相信神(或上帝)的科學家竟然高達百分之九十二!(註三)科學家大都最客觀,最重視證據,而絕大多敷的科學家卻相信神的存在,那麼這又作何解釋呢?
(五)全世界的人口將近五十億,而信神的人口竟占一半以上,這又是為什麼呢?(六)美國一醫生穆迪博士 Dr. Raymond A. Moody Jr.在幾年前曾經運用最客觀和最科學的方法對死而復生的人們(共計一百五十個個案)作詳細的研究,結果發現令人驚訝的現象,這些人在死亡期間竟然都遭遇到幾乎相同的經驗,而且都證明了人有靈魂,而靈魂有極清楚的知覺。而且還有奇特的人形亮光體(可能是神或天使之類物)出現來引導他們(註四)。
這些科學研究所獲得的證據,似乎提供我們另外一個世界的奧祕,面對這些以及其他日益增多的研究發現,我們是否必要對於宗教信仰的問題重新加以認識和檢討呢?此外,在因果現象方面,我們也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善有善報」及「惡有惡報」的多證據,對於產生因果的道理也有許多合理的論證,難道我們還能將它當作「迷信」而一味加以排斥嗎?總而言之,我們要在下任何結論之前,都應該再作客觀細心的研究和了解,如此才能作最正確的判斷。
最後,讓筆者作一個簡單的結論,一個接受現代教育和科學訓練的國民,不僅應該具備種種專業的知識,而且更應該具備科學的素養和科學的態度,唯有如此才能圓滿適應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什麼是正確的科學態度呢?今天許多科學教育專家大都一致公認,必須具備下列的一些特質:
(一)強烈的好奇心,
(二)謙遜卑微虛懷谷的態度,
(三)事事懷疑的精神,
(四)永遠不怕失敗的恒心毅力,以及
(五)消極方面不存偏見,
(六)積極方面力求客觀和相信證據以求相的態度。不過目前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除了上述的主要特質之外,還可以再括下列的一些部分,例如:(一)負責合作,(二)細心謹慎,(三)重視數量,(四)尊重理論結構,(五)精益求精,不斷求進步等等。倘使人人都能夠培養並建立各種合理的科學態度,我們相信不僅能夠促進科學的發展,實現科學教育的目的,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推動民主的政治,促進社會人際之間和諧,而達成科學救國和建國的理想。(本文摘自拙作:「現代科學教育之探究」一書 板橋教師研習會 七三年六月出版 )
一、行善布施,種善因,得善果,引發子孫成為傑出人才以下是真人真事有關行善得好報的例子:(區伯口述文占士筆錄)區伯是任職於新界某道館福利部的義工,區伯自述他本人的親身感受,話說二十多年前,區伯任職酒樓,當時的工資,每月祗得二千餘元,卻要養妻活兒共有五個子女生活異常艱苦。但區伯經常行善,自掏腰包幫助困難的人。區伯的大兒子在著名的中學畢業了,考得成績全校最好,校方推薦升學,到美國某大學深造去,但需要費用五萬元多:以當時區伯的經濟情況,根本沒能力負擔得起,區伯著急得很,祗怕錯失這大好機會,於是便求神問卜,希望兒子可以成行,很奇怪,占卜結果是表示「可以的」,卜示說他會在三個月前做過一大善事,區伯半信半疑,過了數天,他的親友知道有關他大兒子的消息後紛紛表示解囊相助,借錢助他升學,不久便籌得足夠的費用了。
區伯回想一下,三個月前做什麼善事呢?於是猛然醒起,曾在新界替一名遭意外橫死的貧窮農夫作殮葬事宜,出錢出力,想就是因此得到善報了。此後,區伯一直繼續行善,包括布施、助印善書、寶典。不久他的大女兒中學畢業,也出國留學去,後來成為紐約市的教師,而大兒子則在大學畢業後成為工程師,至於其他子女也各有很好的成就,區伯表示這不就是他行善得好報的例証嗎?區伯現年已八十多歲的高齡了,但身體還很壯健,這又是不是上蒼對他行善的另一種恩賜呢?正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報兒孫。
(二、 善者本身獲得財富的報應(梁伯口述文占士筆錄)另一位見証者梁伯,他指出的案例並不是發生在他自己身上,而是目睹一位與他年紀相若的朋友某君(姑隱其名)因行善而發達的故事。這位朋友早年是在新界某醫院作雜工的,衹靠低微的入息和打包的利是過活,但他每收到利是,都會存放入儲蓄箱內,當工餘之際,他便去戶外走走看看,每發現年久失修之墓穴或山邊枯骨,他便拿儲蓄得來的金錢,找人合力把廢穴修補或將枯骨安葬,也許是這種長期布施的關係,他後來輒轉在商場發展,事業蒸蒸日上,而且更成為富有的企業家。這種案例是不是因行善而得到好回報之實證嗎?還有一點是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位行善後發達的企業家與一位相士十分稔熟,這相士一直在觀察此某君一家人的面相,其妻原本是村婦,一面普通通的樣子,大兒子面相很差,小兒子原本像個低智商的小孩;但在某君不斷行善後,全家人的面相都得到沾福而變好:
妻子漸漸變成貴婦的模樣,其大兒子面相變好,而小兒子亦變得很聰明,這位看先生便對他說:「命由己作,相由心生,從你的面相看,得知你以往不斷行善,今後必有很大的福報!」果然,某君其後事業不斷的發展,生意遍及香港及中國內地,成為一個有名望的企業家。諸君,行善布施的影響,竟是如此不可思議的鉅大,而所得到的福報,恩澤家人,這種現象,怎不可以發人深思呢?德即是福,德由心生,有德便有福。
<<第三集>>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