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五集(4)雲鶴教授著

△ 韓國一位著名的禪師元曉大師,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發人省思的話:「我曾經盡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甚至集一百個神通力也無法阻止無常的來臨,因此不管你願不願意,世間的無常是無法避免的。」花會凋謝,人會生老病死,美麗佳人會年華消逝,財富權勢如過眼雲煙,隨時變易,「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這些無常的現象,任何力量都無法加以改變,有不少人企圖運用神通力來阻止無常的發生,結果均徒勞無功。

例如:印度璃王攻打釋迦族時,目犍連曾運用神通將數百名男女置於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續釋迦族後代。戰後將收回打開,中所有的人無一倖存,只剩血水。佛陀雖具六大神道,卻也罹患嚴重的背痛和胃病,而且在八十歲的時候就涅槃(去世),號稱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連後來也被仇敵殺害身亡。可見「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離「因果」,因此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腳踏實地,老老實實,誠實作人,隨時注意修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這樣才是正確的智慧的作為,千萬不要想用旁門左道,抄捷徑或投機取巧的方式來作為我們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針,否則到最後發現錯誤時就「再回頭己百年身」,這時就會後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價也就未免太大了。

△ 奉獻自己的財物、時間、力量和愛心去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表面上是付出給予,然而他所得到的回饋卻是金錢所絕對無法買到的感受──內心覺得非常充實和愉快,這便是精神和心靈上的富足。

一個人如果在物質上或財富方面很匱乏,但是如果能發心行善,縱然布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為一位「貧中之富」的人。一個財力豐裕的富翁,如果也能發慈悲心盡量去幫助社會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則其內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實,精神上感到委富足,那麼他也會成為一個「富中之富」的人,一個唯有在精神上感到委富足,才可以說是真正富足和快樂的人。反之,如何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虛和苦悶,則不管擁有多少財富,住著豪華的別墅,開著進口的名車,吃著山珍海味或滿漢全席,穿著名貴華服和鑽飾,也會覺得這些一切都索然無味,毫無意義,甚至覺得非常無聊、孤獨和痛苦。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貧」。

世界上最可憐和最痛苦的人乃是「富中之貧」及「貧中之貧」的人,親愛的朋友,你想選擇成為那一種人呢?

△ 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都瞭解,念佛的目的並不是在求福消災(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佛本身世不能消定業,公然違反因果的定律)而應該在以佛心來代替凡心(凡夫的心是貪瞋痴慢疑等等),使人心光明清淨。所以念佛不應只是口唸,而應心中常以佛為榜樣,隨時學習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眾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將來能成聖成佛才有意義。因此長時間唸佛的人,如果心態始終未改,仍有貪瞋痴慢疑的習氣,那麼唸佛便毫無意義。正如一個人如果整天誦讀國父遺囑幾百遍,卻不效法國父的精神去愛國救民,是一樣的荒唐。我們知道,佛經是要我們去實踐的,去身體力行的,而不是要唸的(試問究竟是辰唸給誰聽?給佛聽還是給自己聽?每天需要唸那麼多遍嗎?)如果每天都能虔誠的,全神貫注的唸佛幾分鐘,是否要比心不在焉,只求每天要唸幾百遍,更有意義?因此念佛應該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提醒以便警惕自己和檢討自己的一個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在使自己成佛達到佛的境界。因此不應該將手段當作目的,而忘記了原來的目的。筆者發現有不少人,為了唸佛每天都犧牲了睡眠,放棄了很多該作的家務及與家人聚會的時間,甚至也因此不再參加布施行善和替大家服務的活動,每天只是想在佛堂唸佛幾千遍,誦經幾百次,結果夫妻的感情與家人的關係反而愈來愈疏遠,孩子也由於疏於督導管教而造成了不少的問題,此外又減少了布施的活動而影響了福報。

因此我們不僅要「念佛」、「禮佛」、「研佛」,更重要的是必須進一步去「學佛」「成佛」,這才是比較正確的作法和應有的態度。

△ 佛陀的兒子羅羅,十幾歲時隨佛陀出家,很調皮,常喜歡說謊作弄別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團中無人敢加以糾正,以致日久漸生不良習氣,佛知道後決心加以教訓,有一天佛命羅羅端大盆水洗佛的雙足,洗後就問他說:「這些水可以喝嗎?」「不,不能喝。」佛說:「這盆水一旦變髒後就不再受人珍惜,而智被人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常常說謊,以後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嗎?」羅羅聽後立刻覺得慚愧。佛命他將水倒掉,再問他:「這個盆叫什麼盆?」

兒答:「這是洗足盆。」佛問他:「這個盆可以用來盛水洗米洗菜嗎?」「沒有人會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說:「對。一個人如果心不清淨,言而無信,則永遠不會受人敬重。自甘作賤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腳下成為低賤的用具,永遠不能被人所重視。你如果不改錯誤的言行,就如同這盆。」佛陀說後又用腳將該盆踢到遠處,問羅羅:「我現在踢掉這個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為它只是一個粗盆。」佛陀說:「對。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不學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別人也就不會刻意去愛惜他。」

佛指著被踢翻而覆蓋著的盆子對羅羅說:「現在覆蓋的盆子能裝下水嗎?」「不行。」佛陀說:「你現在正如這個盆,心口均不清淨,屢說妄語,顛倒是非,指空為有,指有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愛。」羅羅受到佛陀一連串的教訓後,異常羞愧,隨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懺悔,今後決心痛改前非。後來佛陀讚嘆羅羅乃「密行無礙第一」。

△ 香港一位小姐很小就因為家庭的關係而信了一個宗教,然而長大後對於很多的世事及人生的遭遇,都由於無法應用自己信仰的教義加以圓滿的解釋而常常心生疑問,始終無法釋懷,有一次在無意中聽到一位佛教法師的演講,這位法師對於因果的道理闡述得非常精闢透徹,使她覺得心,生歡喜,十分折服,後來也就毅然改信佛教,成為佛的三寶弟子,沒想到改變信仰後不久,她的眼睛竟發生了毛病,雖然不斷的到處求醫,後來竟不幸日益惡化,終於完全變成盲目,許多過去的教友聽到這個消息後都紛紛前往探望,而且在有意和無意中強烈的暗示她,這是背叛宗教信仰後教主給她的懲罰,因此大家都幾乎異口同聲的希望她趕快悔悟,放棄佛教早日恢復對原來宗教的信仰,然而這位小姐卻冷靜而堅決的告訴這些教友:「我的眼睛雖然已經變盲,然而我的心卻不盲,我的雙眼會變盲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原因與我信仰什麼宗教並沒有什麼關係,因此我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再盲目的相信宗教,我認為相信佛教是令人心安理得的,我不僅不會放棄佛教,將來更希望能進步加以深入研究,以便獲得解脫和心靈的充實。」

△ 有一次一個外道對佛陀大聲辱罵,非常無禮,然而佛陀均始終保持沈默,不加反駁。事後一位弟子就忍不住問佛陀,剛才有人罵您,您為什麼都相應不理,不回一句話呢?佛這時反問弟子說:「如果有人送禮給你,而你不願接受,那麼這些禮物要怎樣處理呢?」弟子說:「這時送禮的人就會把禮物帶回去。」佛說:「對。如果有人罵你,你保持靜默,不加反駁,那麼這些罵人的話無疑的就由罵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時候沈默乃是最好的抗議。」又有一次佛與弟子走到市場看到一個賣魚的攤位,佛就命阿難將魚下面的墊草拿起來,並要他聞聞是什麼味道。阿難說:「這個聞起來好腥臭。」他們後來又走到一家檀香的袋子,並且要他聞聞看是什麼味道。

阿難聞後就說:「這個聞起來好香哦。」這時佛就向眾弟子說:「一個物品如果與魚接觸便會有腥臭,如果與檀香接觸便會有香味,雖然這些接觸為時很短,然而卻會立即產生完全不同的味道,人在選朋友的時候也一樣,近朱者赤,近墨則黑。一旦與惡人相處,立即便會受到惡的感染,反之,與善知識相處,也會立即受到善德的薰陶,因此一個人在交友方面實在不能不慎重呀!」

△ 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印度社會中階級最高的祭司僧侶)問佛陀說:「人一生下來便屬於不同的階級,可見眾生並不平等,可是您一再強調眾生平等,那麼這種矛盾的現象,您如何自圓其說呢?」佛隨即回答說:「你雖然是貴族,比社會上其他的人似乎更為幸運,不過我想請問你,你是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一點因果的報應?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

可以比其他的人少一點定業?如果你作了好事或壞事,將來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樣,都要接受報應?你的肉體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樣常常會有病痛?將來是否一樣會死?你一旦造了業,會不會因為你是貴族就可以受到上天特別的赦免而消除?」這位婆羅門聽了佛陀的開示後異常佩服,就向佛陀頂禮答謝,並且皈依了佛教。

△ 有一次一位弟子問佛陀:「請問世尊,您一生中所有的教化能否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說明?」佛說:「可以,我所有的教化可以用一句話,『一切都不可執著』來說明。」所謂執著即愚痴,無理的固執自己的見解或習性,使自己無法變通,無法客觀和虛心,以便接受各種善知識,而提昇自己的境界。自然界中有些動物非某種食物不吃,例如蠶非桑葉不吃,貓熊非箭竹不吃,無尾熊非某一種油加里的葉子不吃,結果嚴重的影響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因此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就說了一句非常令人深省的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正果。」

由此可知妄想(對未來的想像)及執著(對過去的想念)是妨,此外金剛經上亦一再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個人如果要有效的破除各種成見,分別心、人我心、眾生心、壽者心、不動輒認為你是外道我是正信,這個有用,那個沒有用,一切唯我獨尊,我的最好……那麼最好私方式便是充實智慧,因為智慧乃是消除執著與業障的最佳利器。正如點燈便可以驅除千年的黑暗,業力一如稻草垃圾,只要點一把火即可將之燃燒淨盡,是同樣的道理。

△ 什麼是智慧?名作家林清玄曾將它做一個很好的說明,他說智慧依字面的涵意是:正如「日」照大地,產生光明,使人「知」道世間一的真象、真諦、真理、是非、善惡、正邪、真假、美醜、性質和分野,使人的「心」對於各種「非」禮「非」我「非」善「非」德的事務能加「三」思,並能斷然加以勸止,不再繼續沈迷,而能回頭是岸棄邪歸正。此外還能深切的了解世門最重要的道理:①一切無常,②人身難得,③因果循環,④輪迴痛苦,且能夠⑤以戒為師,時時刻刻注意身、口、意的修持,不斷精進,如此終必獲得無上的智慧。

△ 佛陀認為世間各種的知識學問均為「有漏學」,而佛法乃是「無漏學」,因為前者的知識,如物理、化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科學或社會人文的研究,雖然林林總總,內容很豐富,然而卻非全然有益於人類或眾生,因為它們一方面在造福人類,而另一方面也在為害人類或誤導人生(雖然為害或誤導的程度並不彼此相同),然而佛法或佛教的知識卻是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証的知識,與世間的知識大多由外在現象所歸納而得的結果不大相同。佛法強調慈悲、利他、淨心、因果、無常、萬法唯心造…使人獲得真正的解脫和喜悅,因此是世人最值得開發、運用的智慧寶藏。

△ 佛陀曾經對弟子開示: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應該以慈悲心和感恩心來加以孝順,使父母感到快樂和安慰,因為父母生我、育我,費盡無數的心血,是我們這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因此必須認真報答父母的恩惠,千萬不可忤逆父母,否則便是罪大惡極。……我回憶過去世時,曾經做過天帝、國王乃至現在成佛,我所以有這種福報,實在都是過去無數前世中誠心孝順父母的功德所累積得來的。因此你們要記住 — 孝順是做人最大的美德。百善孝為先,其道理也在此。

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其罪過也最,佛教中最嚴重的所謂五罪第一個便是殺父母,犯五逆罪的人死後必然要下地獄。 因此一個人如果不孝,則不管做了其他什麼布施或善事,都往往無法彌補因不孝所造成的罪業。

△ 「六祖壇經」上有一些發人深省的內容,很值得吾人的參考:佛陀說西方淨土世界,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里。如身犯十大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痴頑)與八大邪事(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者,西方便顯得很遠。

人如能先除十惡,即行十萬里,後除八邪即再行八千里。每一心念如果都不離開本性,所作所為也都很公平、正直,則至西方極樂世界便易如彈指,要見阿彌陀佛也在一剎那間。反之,口說修行但心中仍有十惡之心,佛如何能迎你至西方呢?

總之,若能了悟心不執著,頓除妄念之法門,則「見西方只在剎那」;如果不領悟這個究竟法門,只想依靠唸佛求得往生,則路遙如何得達?因此「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苦口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能處處助人,做有益社會之好事),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由這些開示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萬法唯心造」「為善為惡,成聖成凡,天堂地獄盡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心生慈悲者必登天堂,心生瞋恨者必墮阿修羅,心生貪欲者必墮餓鬼道,心生愚痴者必墮畜生道,心生瞋惡者必墮地獄。」

△ 最近回國演講,提倡身心靈整體健康的醫學家雷久南博士,曾經表示;宇宙是一大圓圈,你放出去什麼,將來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你要別人善待你,你首先就要先喜歡別人。你如果傷害了別人,將來別人也會回來傷害我們。因此佛教因果報應的現象是必然存在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希望將來有很好的福報,現在便應該趕快種善因,做善事,將來才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然而要如何做善事才好呢?佛教常稱布施有三種:財施(用財物助人)法施(勸人為善淨化民心)無畏施(安慰別人,使人不生惶恐)。

此外,星雲法師的建議也很值得參考,他說:「布施法門多,初品金錢與物質,中品發心力供養,証品隨緣說好話,上上品恭敬與歡喜。」如果僅僅是出錢或捐獻物品救助別人,這種善行就比較屬於較低的層次,如果能進一步發慈悲心去救人,為行善而行善,不在沽名釣譽,則更為可貴,如果能隨時勸人為善,鼓勵別人上進學好,則功德更大(所以教師是行善機會最多的行業),如果能經常保持一個慈悲歡喜與尊重別人的心,隨時對人作「語言的布施」(打招呼、問候)「容顏的布施」(含笑、慈顏、注目)「身行布施」(帶路、代勞等)「心意的布施」(對人同情、同樂)則是最上乘的善事。

△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由於深具智慧和辯才,因此,極受學生的愛戴。不過不幸卻娶了一個凶悍潑辣的太太,學生常常為此替他感到委曲,蘇氏有一次聽到後就向學生說:「一個人如果娶到一個美麗而溫柔的太太,那是他前生修來的福報,如果所娶到的是一個凶悍潑辣的太太,那麼他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這有什麼不好呢?」學生聽後很疑惑連忙問他這是什麼道理,蘇氏答稱:「一個人如果有一個蠻不講理的太太,那麼這是他修身養性培養耐心的最佳機會,因此,如果對這樣的人都能夠加以容忍,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人不能加以容忍呢?」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的任何遭遇,都能夠用幽默的態度泰然處之,並且加以「善解」,只想到好的、有利的、積極的一面,而不要只注意壞的、不利的、消極的另一面,那麼不僅不會怨天尤人,大發脾氣,而且還可以化阻力為助力,化逆境為增上緣,使自己更具成熟和智慧。

老子著名的寓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便是最好的例證。最近有一位法師常向信徒表示,如果有人罵你,你不僅不應該生氣或與他爭議,反而應當好好謝他才是,原因是人家罵你是替你消災,而佛寺消災一次的費用大都是五百元,因此以後凡有人辱罵你,你都應該向對方說:「謝謝你替我省了五百元」。另有一位法師常勉勵信徒說,如果一個碗有了一個缺口,我們在使用時不要看缺口,只要看其他完好的大部分,那麼我們也會認為這個碗仍然是圓的。筆者有一同事,每天均由高雄駕車來嘉義上班,筆者很驚訝的問她,這樣不會很累嗎?

沒想到她竟很輕鬆的表示,她每天這樣上班,不僅不會感到累,而且還是一個很好的享受,因為她每天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好好欣賞一些音樂及某一法師演講的錄音帶,現在她對佛學有相當的認識,事實上都要歸功於每天這樣的上下班,由此可見,如果凡事都能加以「善解」或「善用」,則一般人所謂的「業障」或「逆境」都可以獲得超越而成「境界」或「順境」。

△ 元曉大師有一次因戰亂與同伴一齊逃難至一個偏僻鄉下,時已黃昏,兩人又飢又渴,只好找了一個小廟暫時棲身,他們看到神案前的供卓上有幾個糕餅之類的祭品,由於飢餓難忍,只好合掌向神佛稟告,然後兩人就拿起這些祭品狼吞虎嚥,後來覺得十分口渴,同伴又覺得肚子開始發痛,大師乃外出尋找水源,不久在矇矓的月光下發現樹林中有一個水池,大師連忙用取水,然後直奔回廟,同伴喝後不斷稱讚此水極為甘美,非常清涼舒暢。次日兩人醒後,再度前往取水,他們探索不久便發現昨晚取水的水池,兩人非常高興,不料剛要取水時,無意中發現池中浮有一個腐爛的屍體,身上佈滿了蠕動的蛆,兩人當場愣住,在驚嚇之餘,立即將昨夜所喝進之水悉數吐出。

大師受此刺激,立即開悟「萬法唯心造」的道理。同樣的水,有時被人認為清涼甘美讚不絕口,有時卻被人厭惡棄絕,大倒胃口。可見一切眾生對世間一切在的事物或現象的好惡均為自己的心念所決定,也受心念的轉動而變化。換言之,「心」常隨「境」而轉,外境無常自心也隨著變幻無常,人生的各種苦惱大都由此而生,因此人如果能夠由禪定而得到智慧,並重顯如如不動的寶貴自性,領悟外境的一切都是緣起緣滅的幻景和無常的本質,則心不再受外境所迷,也不受世間名利榮辱所惑,如此必能了卻生死,斷絕煩惱,而得到真正的解脫。

△ 佛經上有一則「金丸打雀」的故事,一個大富翁的兒子喜歡用黃金鑄造的彈丸去打鳥狩獵,許多人無不認為這是極端奢侈浪費,毫無意義和價值的一種愚痴行為。然而一般人卻不知道自己也經常犯有「金丸打雀」的錯誤。我們知道,人間最寶貴的並不是黃金鈔房地產,也不是名利地位權勢,而是生命和時間,因為前者如果失去了我們還有機會賺回來,但是後者一旦失去便永遠無法挽回,縱然有再多的財富,再大的權勢,也伙無法使過去的加以復返。因此生命和時間是我們最應當珍貴愛惜的寶貝。然而一般的眾生卻很少能夠愛惜時間,反而日復一日,經年累月的隨意浪費和虛擲,完全不知道應早日清醒,做一些有益社會眾生的事,實在令人十分惋惜。陶淵明曾經為此寫了一首令人警惕的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普賢菩薩亦常常用一句偈來提醒生命的可貴:「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圓瑛法師曾向弟子勉勵,修行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他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據說印光法師在自己的精舍從不掛佛像,只掛一個很大的「死」字,目的在時時警惕自己,一定要認為修行,不可浪費時光,否則一旦無常來臨,就要後悔莫及。有一位法師常常提醒弟子說:「世界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定要趕快去做,第一個便是孝順,第二個是行善。」許多人都認為現在父母健康還好,來日方長,以後再來孝順不遲,此外又常常認為自己現在能力還有限,等到將來賺了大錢再來回饋社會,幫助別人。其實這種「等以後再說」的態度,往往會令人後悔莫及。我們應當把握現在當下的時刻立即開始去做,去實踐,倘能如此,則我們的生活將立刻充滿了喜悅和溫馨,我們的生命也將立刻脫胎換骨「立地成佛」。倘不如此,凡事蹉跎猶豫,則「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旦無常來到,那麼就必然要悔之已晚,抱憾終身了。

△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即告示世人: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蟲(細菌),人是一個大蟲窟(肉體內有幾十種寄生蟲),人出生前須經十個月的胎,宇宙間除地球外尚有三千大千世界(外太空含無數憶萬的星球),這些說法現在都被最近的科學研究的結果所一一加以證明,確實有此事實,實在令人不勝驚異和佩服。此外佛陀又具備六大神通,能知過去五百世及今後五百世的因果,甚至更為遙遠的過去和未來,都能瞭如指掌,因此無異的具有至高無上的,而且也可能是空前絕後的偉大智慧,因此實在值得我們的珍惜和重視。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佛陀為救渡眾生,不斷的以最誠懇、最坦白、最真實、最慈悲的方式來弘揚佛法,以便使恩痴的眾生能早日脫離煩惱的大海,而登上快樂的彼岸。「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佛法既然如此的寶貴,我們更應當好好的加以認真研學,深切體會,而且努力加以實踐才是。最後筆者想引述一些佛教法師開示之名言以供自修自勵和共勉。

△ 人要惜福,知福,再造福,還要借緣,知緣,再造緣。
△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消福,福盡苦來。
△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善惡無明界,但存一念間。
△ 老時病痛均是壯時做來,衰時跡象均是盛時所造。
△ 聖者先機而發,智者見機而作,愚者失機而悔。
△ 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唯人助天助究竟不如自助。
△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 心被境所轉是凡夫,如不被轉或能轉境,則是佛。
△ 世間好話佛說盡,不聽佛言何言可信?
△ 一個人再大的罪過都抵不過一個「悔」字,因此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
△ 酒是穿腸毒物,色是刮骨鋼刀,財是肇禍根苗,氣是下山虎豹。
△ 世上最毒之物只能毒人肉體,三毒(貪瞋痴)卻能毒人法身,能除三毒是為何羅漢。
△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被無常吞,離開因緣法,開悟永無期。
△ 達摩東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
△ 鴒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不要小看故事的作用,一分錢的蠟燭可以幫人找到一枚遺失的金幣。
△ 耍改變別人(很難而且易生苦惱),不如改變自己(看得開放得下),先擺平自己(的心)才能擺平所有外在的一切。
△ 有苦才有樂,才知樂,故煩惱即菩提,有污泥才有淨潔的蓮花。
△ 能統領百萬大軍者不能稱本領,能控制自己的本性者才是本領,能控制自己的心像如如不動的大地,不管逆境或順境均能一心不亂,而且具平等心者才是真本領,才是佛菩薩。
△ 具備菩薩慈悲心的人有三無 — 普天之下無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普天之下無有我不能愛的人,普天之下無有我不能信任的人。
△ 好漢不怕天來磨,不遭人嫉是庸才。

第三部分 雷久南博士研究的見證及其啟示

雷久南博士祖籍湖南,出生於台灣台南,自幼隨父母移居美國,曾得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學位,後至德州大學癌症中心,專門研究癌症的預防與治療達十年之久,她常至歐美、東南亞各地作健康講座,最近回國內作巡迴演講,竭力提倡「身心靈整體健康」理念。此種觀點甚為新穎,而且與一般看法或結論有所不同,很值得吾人參考。由於其著作「身心靈整體健康」一書內容甚豐富,本書限於篇幅,僅將其要點摘之如下,盼讀者能由此獲得寶貴的知識、經驗、智慧和啟示,並作因果道理方面之見證。

△ 雷博士由於長年之經驗而體會出一種病可能由很多因素所引起,有時僅是簡單的生理上的不調,有時是心理的抑壓,有時則牽扯到冤魂,前世業障的因素,如果三方面同時進行治療,成功率就會大大的提高。

△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健康情況就明顯的下降,例如在傳統社會中,一般人大概只有一顆蛀牙,工業化後人類吃大量加工精緻的食品如罐頭、白米、白糖、白麵等等,結果平均每人便有蛀牙九顆,因為人的骨骼構造變得不堅強,蛀牙就會出現。因此不要吃太精緻的食品,而儘量吃天然而少加工的東西,對健康較有幫助。

△ 一般人都認為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然而這些蛋白質中的兩種胺基酸一遇熱便被破壞,因此無法完全形成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所以吃再多大魚大肉也於健康無補,反之,在花生、芝麻、豆芽中蛋白質很豐富,其他蔬菜、水果中也有很多礦物質和維生素,如能加以生吃,便足供人體的需要。由於蛋白質消化後會產生酸性的副產品,而鈣能中和酸性,這些鈣都必須由骨骼中流出應用,因此一個人如果吃魚或肉愈多,則骨骼中所流失的鈣也就愈嚴重,久而久之,就會發生骨骼疏鬆(或脆薄)的症狀。世界上吃肉類最多的愛斯基摩人及美、澳、紐人士罹患骨骼疏鬆的比例也最多,反之,比較貧窮落後食肉較少的地區,這種症狀則最少,其原因即在此。因此少吃肉類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防止骨骼疏鬆症的發生。

△ 中國大陸河南淋縣是世界上食道癌罹患率最高的地區,據調查,其原因是當地居民最喜食醃三個月以上的菜,及食用醃菜和玉米粉做成的饅頭或麵包。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居民都得癌,而是為了某件事特別生氣或特別不高興後,喉嚨才會開始不舒服,後來慢慢發展成癌症。由此可見心情影響身體健康之一斑。

△ 郝思嘉(Rudott Howschka)博士曾經用不同的燃料來煮沸水,涼了以後再用以實驗對小麥芽生長的影響,結果發現,用電煮過的水種出來的小麥最短,生水(控制組)次之,煤氣及煤炭又次之,乾草所煮的水長得最高,木頭部分也高於生水與煤炭,但低於乾草。由此可見電對食物破壞最大,而傳統的柴火所煮的水,反而可以促進小麥的生長。因此有病的人應避免用電爐燒飯煮菜。最近有人實驗微波爐,結果所煮出的水所種的小麥,只有電爐的百分之六十,重量也只有一半,其破壞生物的生長可見一斑。因此最好還是少用為妙。
另一種實驗是用不同的炊具所煮出的水對小麥苗生長的影響,結果發現:金製的容器最佳,其次是砂鍋,再次依序是瓷器、玻璃、銅、鍚和鐵,最差的是鋁鍋,所煮出的水反而有壓制小麥苗生長的作用。此外有不少學者發現,長期使用鋁鍋還會中毒的現象,例如腸胃不適、脹氣、便秘、疲倦、腰痛、胸悶,此外還會傷害內臟各器官和神經系統,長久下來還會引起老人痴呆症,因此為了健康,應立刻捨棄鋁製鍋子或碗盤,改用其他材料的器皿,才不會受到毒害。

△ 肉類是最不衛生,最浪費的食物。因為肉類是動物的死屍,它在腐化過程中不但產生了千千萬萬的細菌,而且屍體本身還有新陳代謝的毒素和寄生蟲。因此喜歡肉食的人常常會有旋毛蟲病,在美國百分之六十的人在肌肉中都有這種寄生蟲,幼小的旋毛蟲經過肉類到人類的腸子後,會穿過腸子到血管內,然後被血液帶到各處,最後穿過肉留在肌肉裏,結果常常引起發燒,肌肉痛和其他不適。此外動物的肉和魚類,由於受到除草劑、殺蟲劑及其他化學廢水的污染,往往累積了可怕的毒素,人吃肉類後必然也會中毒,這是不爭的事實。哈佛大學的摩爾博士經過實驗後發現,人吃肉後其心臟跳動會加速百分之廿五至五十,而且這種現象會持續十五到二十小時,他的解釋是:「這種心跳加速的現象顯示其體內有毒素存在。」

由此更進一步證明肉類有毒。此外動物屍體存有新陳代謝所遺留下的廢物如尿酸等,人體的排泄系統只能排出很少的一部分其他大部分都被肌肉所吸收,長期累積的結果,尿酸結晶刺到那兒,那兒就痛。除此之外肉類腐敗所產生的細菌,少則每公克十萬,多則高達九千萬,而普通我們燒煮的溫度無法完全熱死這些細菌。目前農場對牲畜都使用大量抗生素和促進生長的藥物,因此患有血癌的牛和雞愈來愈多,近年來罹患血癌的小孩日益增加,公私立大醫院人滿為患,你想難道與此無關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