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慈法師 解答
答: 修持淨土法門,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弟子,要具備信、願、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淨土經典也指出,眾生除念佛外,也應修持淨業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簡單來說就是要修三福業(世福、戒福、行福),受持三皈五戒,發菩提心,上求佛法,下化眾生;行菩薩道,長養慈悲心;依普賢十大行願,廣修六度萬行;以念佛因緣,兼行菩薩道,福慧雙修;每天發願以念佛及一切善業功德迴向給自己及大眾往生淨土,持之以恆,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必感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同來接引,往生淨土。 演慈法師 解答
問: 請問法師,信佛修行可以改善一個人今世的命運嗎?
答: 佛教的因果觀,有過去世的因、今生受的果,也有今生種的因、今生受的果,但在因與果之間有着各種助緣因素的存在。因緣果報就是說:既要有前因,也要有當下各種環境因素助緣,果報方會呈現;已做了的前因,不可抹除,但果報的呈現,則決定於各種外緣,所以想改善命運就要修正行為。學佛的人皈依後,進一步要持五戒修十善,以五戒十善作為個人的行為準則。不殺生戒,目的在於培養慈悲心,戒殺放生,並以慈愛包容善待一切眾生;不偷盜戒,在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合法、合理地賺取經濟回報,不貪圖不義之財,不佔用、強取他人之物;不邪淫戒,就是要愛護家庭,對家庭盡責,不做損害家庭成員的行為;不妄語戒,就是口說誠實語,對人常說鼓勵、柔順和藹的說話;不飲酒戒,盡量不要飲酒,因為酒易亂性。多聽經聞法,增長智慧,以佛法智慧調服心中的貪、嗔、癡,收攝脾氣惡習;常親近三寶,建立正知、正見、正向思維,身行好事,口說善語,心存正念。若能如是,人際關係自然良好,與人廣結善緣,努力改惡遷善,持之以恆,命運自得改善。 演慈法師 解答 問: 佛教教導我們要有歡喜心,為甚麼我們要保持歡喜心呢?
持戒修善,命運改善
歡喜待眾生 人樂我自在
答: 的確,對人和事有喜惡之分是凡夫的習氣,如果對人無損之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