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培養善心,往生極樂世界

 演慈法師 解答

 本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天誦念阿彌陀佛名號,平常亦以禮待人。請問法師,除此之外,本人還可以如何培養善心,好讓臨終時順利感應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得以往生極樂世界?

答: 修持淨土法門,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弟子,要具備信、願、行三條件。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願,有往生西方淨土的志願,以極樂國土為依歸;行,有信有願後更要有所實行,養成每天念佛的習慣。能如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時時觀想、思念彌陀,刻刻用心念佛,每晚迴向發願,矢志求生西方,能如是思、如是想、如是行,往生時心不顛倒,自能感得阿彌陀佛親臨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淨土經典也指出,眾生除念佛外,也應修持淨業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簡單來說就是要修三福業(世福、戒福、行福),受持三皈五戒,發菩提心,上求佛法,下化眾生;行菩薩道,長養慈悲心;依普賢十大行願,廣修六度萬行;以念佛因緣,兼行菩薩道,福慧雙修;每天發願以念佛及一切善業功德迴向給自己及大眾往生淨土,持之以恆,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必感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同來接引,往生淨土。

持戒修善,命運改善

演慈法師 解答

問: 請問法師,信佛修行可以改善一個人今世的命運嗎?

答: 佛教的因果觀,有過去世的因、今生受的果,也有今生種的因、今生受的果,但在因與果之間有着各種助緣因素的存在。因緣果報就是說:既要有前因,也要有當下各種環境因素助緣,果報方會呈現;已做了的前因,不可抹除,但果報的呈現,則決定於各種外緣,所以想改善命運就要修正行為。學佛的人皈依後,進一步要持五戒修十善,以五戒十善作為個人的行為準則。不殺生戒,目的在於培養慈悲心,戒殺放生,並以慈愛包容善待一切眾生;不偷盜戒,在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合法、合理地賺取經濟回報,不貪圖不義之財,不佔用、強取他人之物;不邪淫戒,就是要愛護家庭,對家庭盡責,不做損害家庭成員的行為;不妄語戒,就是口說誠實語,對人常說鼓勵、柔順和藹的說話;不飲酒戒,盡量不要飲酒,因為酒易亂性。多聽經聞法,增長智慧,以佛法智慧調服心中的貪、嗔、癡,收攝脾氣惡習;常親近三寶,建立正知、正見、正向思維,身行好事,口說善語,心存正念。若能如是,人際關係自然良好,與人廣結善緣,努力改惡遷善,持之以恆,命運自得改善。

歡喜待眾生 人樂我自在

演慈法師 解答

問: 佛教教導我們要有歡喜心,為甚麼我們要保持歡喜心呢?我們是凡夫,對人和事有喜惡之分。請問法師,當我面對討厭的人和事時,如何能保持住歡喜心?

答: 的確,對人和事有喜惡之分是凡夫的習氣,如果對人無損之事,例如個人對食物的好惡,則可隨心任擇。遇到討厭的人和事時,如果可以不面對,當然可以選擇遠離,眼不見為淨;若不得不面對,與其天天帶着負面情緒對抗,令自己時刻不樂,何不轉個心念視為逆增上緣?先放下成見,友善相待,積極處理,霜雪也能被暖意消融。俗語云:「放過他人是放過自己。」保持歡喜心為的是給自己自在。每個人都希望能快樂地生活,歡喜心是給自己帶來喜樂。凡事從正面看,保持積極、正向、正念的思維待人處事;善待眾生才能得到眾生的善待,人生才開心快樂。知因識果,放下愁思怨恨,勇敢地以正向思維面對逆境,化逆緣為動力,則可超越困難,創建新局面。保持個人的歡喜心,令心境平和;以正面看事物,則凡事也看到希望。廣結善緣,給人歡喜則自己也覺歡喜;否則整天在憂愁、埋怨、憤怒、嫉妒的負面情緒中過活,不開心的是自己,難受的也是自己。因此保持歡喜心最重要是給自己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