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醫學界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研究現在稱為「迷幻藥」(psychedelics)[1]的精神科醫物;到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大行其道,不少人開始服用這種可以改變認知和知覺的藥物,令自己進入幻覺的境界,因此特別吸引藝術工作者服用,他們覺得會有助加強創作靈感。不過,這類藥物會令人神志不清,也容易上癮,若與酒精一同服用就危害更大,因此世界絕大多數地方在七十年代起已將迷幻藥列為非法藥物,原本在進行中的醫學研究也宣告中止。
不過,自2002年起,醫學界已開始重新研究迷幻蘑菇、搖頭丸等在治療情緒病和精神病方面的用途,多家大學均曾發表論文,證明上述藥物中的一些成分有助治療酒癮和煙癮、強迫症行為、癌症引致的情緒問題、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在近期一本題為《如何改變你的心智:關於意識、死亡、上癮、抑鬱和超越,迷幻藥的新科學教曉了我們甚麼》(How
to Change Your Mind: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Psychedelics Teaches Us About
Consciousness, Dying, 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Transcendence)的書中,作者Michael
Pollan指出,多名研究學者、醫生和治療師深信,應用迷幻藥的治療即將會「變得普及,成為藥理學和心理治療的創新結合」。
超越死亡,得到新生的迷幻體驗
事實上,除了應用在醫學上,迷幻藥早在六、七十年曾經成為有些人賴以得到終極宗教體驗不可或缺的工具。當時三名在哈佛大學從事迷幻藥研究的心理學教授Timothy
Leary,Ralph Metzner 和Richard
Alpert,他們不約而同倡導吸食迷幻藥後能讓你經歷前所未有的宗教旅程。Leary和Alpert二人狂熱地研究來自墨西哥的毒蘑菇(Psilocybe
Mexicana),更利用工作之便,在提煉毒蘑菇的主要成分後將之分給犯人服用,為的只是希望證明迷幻藥能夠像宗教一樣使惡者轉善。當然,他們的研究成果並未獲學界承認,而後來二人更因為宣傳迷幻藥的種種好處而遭大學開除。剛好那個時候,他們三人從人類學家Walter
Evans-Wentz翻譯的《西藏度亡經》(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bar do thos
grol)[2]取得靈感,合撰了 “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迷幻體驗》)一書。此書的副題正是“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根據《度亡經》的一本手冊」。他們把中陰身類比為自我的捨棄,說通過用藥,能夠消滅自我,脫胎換骨為一個新的全人。他這本書在六十年代頗為風行[3],皆因書中盡是「服用迷幻藥可以讓你超越死亡,得到新生」的論點,而且以此吸引了一批躍躍欲試的人。
我們都知道,佛教這五十年間在美國傳播,藏傳佛教和禪宗是最為西方人所接受的法門,甚至不少美國人至今還誤以為禪修就是佛教的全部,更甚的是把兩者切割開來。若說影響最為深遠的,不得不提及鈴木大拙(D.T.
Suzuki)。可以說,他把禪輸出到西方,而那許多關於禪宗的著作,都深受西方知識分子喜愛,不少人希望追求超凡脱俗的心靈體驗,尤其是對「三摩地」(samādhi,定)的強調。翻閱經典,我們可以看到入「三摩地」的修行人會有樂相、明相、無念等(如身心輕安喜樂、具各種光明覺受、呼吸細長幾近停止、證得一心,能所雙亡,內外同殞,無有分別等)的體驗,而凡此種種正與當時美國人為深入所謂「神秘境地」的心態一拍即合,逐漸演變成以迷幻藥為助力的修行風氣。我們從另一位同樣致力研究迷幻藥的學者
Michael
Hollingshead得知,他與第十六世噶瑪巴在尼泊爾會面時,不可思議地進入了三摩地的境界,那是他認為心靈所能達到的最高層面。難道他根器上佳,更勝不少祖師大德?不是,原來據說他當晚徹夜未眠,在吸食大麻和迷幻藥![4]
迷幻藥已告復興
不要以為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發生的事。最近美國其中一個佛教媒體lionsroar.com刊出一篇文章[5],談到使用迷幻藥來幫助禪修。作者Matteo
Pistono報道了禪修導師Spring
Washam帶領的一次為期十四天的共修活動:二十名參加者在Washam和一名秘魯籍治療者帶領下,在其中八個晚上飲用由亞馬遜森林一種葡萄釀製而成、會影響精神行為的飲品,俗稱為死藤水(ayahuasca),然後大家一起在藥物的影響下做正念練習五至八小時。在秘魯,死藤水是合法的,也獲視為可治療身體和心靈的「醫藥」。
Washam憶述:「我們在適當設定的環境下服用這種藥物,多次感受到互相聯繫的感覺,非言語所能形容。這是一種從體內冒現的智慧和愛。你深深地跟其他人和大自然聯繫,那種感覺永世難忘。死藤水能不能令我
們開悟?不能夠,但他的作用在於協助我們覺醒。我們仍要做合乎道德的事,修練心靈和思維,以及服務他人。」
文章指出,這類使用迷幻藥的實驗式禪修活動在美國各地均有舉行,例如在2018年五月,InsightLA和Buddhist
Geeks就合辦了一場名為「用迷幻藥來覺醒」的活動,大受歡迎,全場爆滿。在活動中討論到迷幻藥對佛法修行的影響時,InsightLA行政總監Mark
Koberg表示:「我們知道迷幻藥是修行的有效途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如此,現在仍是一樣。目前,迷幻藥已告復興。」
是的,迷幻藥已告復興!根據2006年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一個名為 “O Centro Espírita
Beneficente União do Vegetal”
[6]的新興宗教組織可以在儀式上使用死藤水。換而言之,美國法律已經開了綠燈,容許公眾在宗教上使用迷幻藥,這不禁教人思之怵然。當地佛教團體公開支持迷幻藥,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美國佛教宣告完蛋!」
提倡使用迷幻藥的佛教徒大多是較年輕的一代,用其中一位意見領袖Erik
Davis的說法,他們有別於嬰兒潮一代:「我們正見證佛教年輕一代冒起,導師在作世代更替,新一代的導師覺得,作為佛教徒也可同時用非佛教的方式追尋意識的突破。」
提倡者特別指出,以享樂心態服用迷幻藥,跟用它作佛教修行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華盛頓的一名禪修導師表示:「我們視迷幻藥為醫藥,一種像是聖餐的東西,期望可以用來治癒我們,讓我們能在世上做更有效的服務。」上面提及的導師Washam也強調,死藤水不是享樂用的藥物,而是具有強力療效的醫藥,應該受到尊重。
Matteo
Pistono這篇文章也提出,服用迷幻藥確有風險,除了因為迷幻藥在大多數國家列為違禁藥物,服用可能惹上官非外,較常見的問題是服用者短暫產生驚恐或不愉快的情緒;但更嚴重的是,因服用迷幻藥而致命的事件並不罕見,單是在南美洲已有多宗和共修相關的事故。而這些提倡使用迷幻藥的「修行人」也指出,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服用迷幻藥,他們要自行作出判斷。
雖然文章作出了這樣的提醒,不過仍給人鼓吹服用的感覺,因而惹來不少抨擊。一位作者Brad
Warner甚至撰文[7]宣稱:「美國的佛教宣告完蛋!」
Warner表示,雖然他同意迷幻藥在醫療上有其作用,甚至自己也曾服用來治療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但是他認為,迷幻藥絕不應用作佛教修行,因為佛教五戒中的第五戒是「不飲酒」,而所謂「酒」其實也涵蓋其他能成癮或引致幻覺的藥物。他指這是佛教的基本原則,嘗試漠視這一點,或辯稱迷幻藥這類化學品不是在發揮其明顯效果(令服用者的精神陷入不清醒的狀態),其實已是否定了佛法的真義。
有人可能會反駁,佛教的戒律只說有酒戒,並無表明煙戒,更無所謂的吸毒戒;但細心想想,佛陀當時制戒,除受時代和社會的局限,本意也就是希望我們能專心精進修行,令正法久住。佛經中談及藥物,說明非治療患病者用的不能稱之為「藥」,如《根本薩婆多部律攝》記載:「言諸藥者,總有四種:一時藥,二更藥,三七日藥,四盡壽藥。然此四種皆能療疾,並名為藥。病者所須非無病者。即此四種服食之時,皆應先作療病心已,然後受用。」按此標準,迷幻藥無論如何都不能歸類為療疾,更遑論奉之為利益修行之物!
換句話說,Warner反對的已不是迷幻藥對服用者身體或精神有甚麼影響,或者能否提升修行的效果,而是從原則上反對用違反戒律的方式來修行。他寫道:「說可以將佛教和迷幻藥糅合在一起,就像是說你可以將獨身禁慾的生活跟性交糅合,你將兩個概念都扭曲了,變得全無意義,只為了令這些概念能套入來。形容服用迷幻藥為『佛教修行』,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Warner補充,另一個危險之處在於這類「禪修活動」頗為大規模,參加者達數百甚至一千,其中不少可能很年輕,即使主辦者會作「不要在家裡嘗試」的告誡,也只會反過來吸引到青少年躍躍欲試,胡亂服用迷幻藥。而且這種訊息會進一步透過互聯網以文字和視象方式向數以十萬計的人傳遞,接收者之中,可能會有正在戒毒的人、陷於精神分裂邊緣的人,以及青少年,他們收到訊息後會有甚麼行動,其他人難以控制。因此Warner批評,廣泛宣揚以迷幻藥來修行的人實在非常不負責任。
佛教在美國發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我們注意到,當中不乏性侵、濫藥、政治獻金等醜聞,受佛教徒及公眾人士廣泛關注。相信有關使用迷幻藥的爭論仍會在西方佛教界持續下去,我們絕對不希望迷幻藥持續地與佛教發生不健康的互動。佛教的修行需循佛陀的核心教導入手,參照有成就大德的經驗。迷幻藥與佛教修行,佛弟子當以智慧辨明,切不可混淆不清。
[1] “psychedelic”一詞的語源來自希臘文 “ψυχή (psykhe)” 及“δήλος
(delos)”,前者有「心靈、思維、靈魂」的意思,而 “δήλος (delos)”
則有「顯示、可見的」之意。合起來就是「顯示(你的)心靈」。
[2]
正式名稱應為《中有聞教解脫》/《中陰聞教得度》,蓮花生大士所撰,闡述人死後的中有階段,以及如果在期間七七四十九天內得以解脫生死輪迴。
[3] 披頭四(Beatles) 樂隊的其中一首歌曲 “Tomorrow Never Knows”
正正受此書啟發,而基本上約翰連儂創作的時候,他是受到迷幻藥的影響。更匪夷所思的是,他希望曲中其中一部分聽起來像是達賴喇嘛在頂上說法的樣子。
[4] Hollingshead, Michael (1973). The Man Who Turned On the World.
Abelard-Schuman Publ. New York .
[5]
詳見:https://www.lionsroar.com/the-new-wave-of-psychedelics-in-buddhist-practice/
與此同時,美國一本影響力甚高的佛教雜誌Tricycle的執行主編亦以 “Psychedelics’
Buddhist Revival”
(迷幻藥的佛教復興)為題撰文,討論相關現象,見:https://tricycle.org/trikedaily/psychedelics-buddhist-revival/
[6] Gonzales v. O Centro Espírita Beneficente União do Vegetal.
[7]
詳見:http://hardcorezen.info/psychedelics-buddhist-revival/5939
引申正能量、改善身心健康、達致「全人健康」的目標⋯⋯這就是禪修的好處!
文:陳家寶 「身心醫學」是指從「身體、心理、社會」各種層面去了解「病人與疾病」的全方位統合性醫學,是趨向於回歸「全人性」化的醫療。身心醫學(Mind-Body
Medicine, Mind-Body Therapies,
MBTs)主要著眼於心智(mind)、行為(behavior)與身體(body)之間的交互關係,透過心智的作用來調整生理功能及促進健康。佛教與醫學,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佛教經典中,釋迦牟尼佛被稱為「大醫王」,因為釋迦佛祖,用戒定慧的方法,來調和身和心的不諧和,根治貪瞋痴所引起的一切疾病。 禪修,可以訓練你的身心,可以細化意識,而細化的意識,是沉思進程的必要前提。襌修的實踐,可以揭示被遮蔽的心靈,有能力去減少和停止雜念。禪修的兩大特點是:第一,增加、增強和培養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positive
energy),如仁愛、 慈悲喜捨、同理心和發現把幸福帶給其他人時自已會得到快樂等。 第二,轉化貪婪、 仇恨、 妄想、 自負、
困擾和其他負面的情緒為正能量。在心理學術語上,禪修是含有「賦權」(empowerment)的意思,是現代醫療界所研究的身心療法。禪修專門處理人的情緒,而健康的情緒是身心康泰的必要條件,所以習禪就是幫自己的「心」做運動,可以打破負面情緒與行為的慣性迴路和培育正能量。近年西方醫學的發展,為禪修治病和養生,帶來了震撼性的科研成果,開拓了前景無限的醫學治療新領域。 醫學新科技如四維超音波掃描、腦成像技術、免疫系統檢查和基因研究的發展,揭開了禪修的神秘面紗,令我們了解禪坐對身心的影響。研究發現參禪打坐後幾種生長因數會有所變化。禪坐會影響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和端粒。研究顯示禪修可以影響神經遞質如腦內啡、多巴胺、血清素和氨基丁酸等。靜修可以導致血壓下降、減慢心率、呼吸轉變和降低皮質醇水平。禪坐會改善免疫系統。腦成像技術,例如fMRI,PET,SPECT
証明通過禪坐可以改變大腦結構和功能、可影響神經可塑性和減慢腦灰質卷體積(cerebral
grey matter volume)因年齡而衰退的速度,並減少與正常老化相關的認知能力衰退。 禪修是近年最多醫護工作者研究的身心療法,報告指出對多方面的身心病都有幫助。研究的病例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頭痛、慢性腰痛、關節炎、慢性哮喘、尿失禁、失眠、癲癇和癌症等,主要作為輔助療法,能夠提升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有些研究是關於治療恐慌症、抑鬱和焦慮障礙症。研究顯示襌修可以減輕痛楚和改善藥物濫用的情況。 隨着社會的進步及生活質素的改善,現代人的要求是希望達到體格、精神、靈性與社交之完全健康狀態,科研結果顯示禪修的好處包括積極正面情緒的增長,可以改善人的性格和提升自我形象,所以是達致「全人健康」的鑰匙。孕婦也可以做禪修運動,經過臨床實驗,証明可以改善妊娠健康和胎兒健康,並能優化幼嬰的情緒,是胎教的好工具[1]。佛教禪修流傳二千多年,經歷歷史文化的洗禮,和現代科研的証明,適合所有人士的參與,是現代人養生的好法門。
三學中的定學,又名「禪修」,是心學的修習,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引申的正能量,可以改善身心健康,達致「全人健康」的目標。從心理的角度來看,禪修和現代西方心理學、認知科學,行為治療、心理分析和超個人心理學有密切的關係。
[1]陳家寶(2018),《胎教孕證:產前健身健心運動》。香港:天地圖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