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菩薩是什麼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 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凡是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發菩提心者,都有資格 稱為菩薩。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惡的人,稱為“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 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 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大乘佛教特別發揚這種菩薩行的人生觀,並且特別鼓勵“六度”和“四攝”的行為。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 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個 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勢 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大乘經典特別稱道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願,所以 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國五臺山被認為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峨嵋山是普賢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的道場,稱為四大名山。由此 可以看出四大菩薩在我國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比丘尼受戒最早在南京

佛教文化在南京的歷史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自佛教傳入中國,就和南京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南京曾是我國六朝時期的南方佛教中心,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佛學研 究的中心,這裡存留著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在中國佛教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創立的大小乘宗派無一不和南京有關。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 長趙朴初稱南京是“佛教學術的中心”,中外文化名人及佛教界人士稱南京是“天下佛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杜牧的這兩句詩傳唱千百年,不僅是對南京佛教文化在南北朝時期盛行的一種美好追憶,也更成為今人佐證佛教隆盛於中國的千古佳句。
    南朝歷史一百六十餘年,也是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從西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的宋、齊、梁、陳各代,均以南京作為首都。而佛教 在東晉已有較大發展,至南朝,因有四代王朝的大力支持與提倡,佛教開始廣泛傳播,迅速發展,在整個江南地區都隆盛至極。當時,南京與洛陽並列為中國佛教中 兩大佛寺中心,南北對峙,盛況空前。
    而很多的佛教戒律,也因這些機緣而出自于南京。
    南京南林寺,是中國比丘尼最早受戒的地方。這也標誌著中國比丘尼獲得了與比丘同等的佛教地位。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戒律的完備性一直不強,尤其是比丘尼,未曾如律受過戒。至西元430年,第一批來自獅子國的比丘尼一行8人來到南京(時 稱建康),目的是為中國的比丘尼受戒。按照規定,授戒者必須要懂得受戒當地的語言,並且要有10人以上才具備授戒的資格。這兩條,對於初來乍到的8位比丘 尼來說,顯然都還不具備。於是這8位比丘尼一邊留在南京學習漢語,一邊繼續等待機緣。
    至西元433年,獅子國比丘尼鐵薩羅一行又來到了南京,這樣就滿足了授戒者達到10人以上的人數要求。不久,景福寺尼慧果與淨音出面相請, 表達了對如律受戒的渴望。機緣成熟,天時地利人和俱備,鐵薩羅等人便於西元434年在南京南林寺設壇傳戒,並請印度僧人伽跋摩為傳戒師,為三百餘名尼僧受 俱足戒。
    由此,中國比丘尼如律受戒在南京南林寺開創了先河。據傳當時南京還曾建有鐵薩羅寺以紀念這一盛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