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佛菩薩為什麼不多顯神通利益眾生

信仰宗教,大多數都是為了所信仰的物件,能夠感應與保佑。如果能得到感應,不管物件是神或是鬼,是聖人或是妖魔鬼怪,都很多人去信仰拜拜。所以信仰多數是為了感應,那麼誰能顯神通,誰就有信徒;誰神通最大,誰就信徒最多!那麼誰神通最大呢?
  佛號稱三界的導師,人天的教主,神通不是最大嗎?不但是神通最大,智慧、德行、慈悲都最大。為什麼不見得感應最多呢?就是菩薩、羅漢,也應此一般的神通廣大,為什麼佛菩薩不大顯神通利益眾生呢?難道如俗說,“賣花說花紅,賣酒說酒香”,是佛教徒為了自己的名利,而作虛偽的宣傳嗎?
  感應的多不多,一半是人為的,“和尚不作怪,施主不來拜”。一半是神格的問題。人為的問題,為了避免傷害他人的人格,不討論也罷!至於神格,神也有天神、地神、鬼神、正神、邪神種種的差別。越是正神,或越高的神,感應的機會即越少,譬如人間的越大官,接觸老百姓的機會就越少一樣。
  佛是大覺者,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者,為什麼感應比一般的神少呢?佛教是正教,不講邪言邪語,佛好比人間正派的人,不作假,不用邪法迷人或感情用事,你來求我就感應,要看事情能不能幫忙。而且佛主要目的是,教我們怎樣處世做人,怎樣解脫我們的業障與煩惱,怎樣解脫生死,怎樣離苦得樂的問題,而不是開保險公司,你們的一切危險痛苦的事情,我統統包辦,包括推薦上天堂,不下地獄。所以佛是我們老師、慈母,而不是保險公司的老闆。
  譬如,我們有什麼糾紛,如果到了法院,法官必查清楚,糾紛的原因,要經過三審五審,辯論誰對誰不對。總是要使雙方都心服口服,要經三月五月,或一年半載,把雙方的氣都磨平了,才好解決事情。世間的是與非,不論原告被告,受害或被害者,都有一肚的怨氣、恨氣,都欲爭勝利、爭面子,或多或少都蒙蔽了理智。官司慢慢的拖延,慢慢的把怨氣、恨氣都拖平了,理智一點,才好解決事情。這是正法的途徑。
  若是不依正法呢?走後門、向法官送紅包,或拜託司法黃牛或雇職業殺手,或雇流氓之類,都比依司法途徑來得快,而且乾淨俐落,何必那麼多麻煩呢?有人直接向事主談判,只要一個公正人就行,或向他求懺悔,求原諒賠禮、賠罪、賠償。那一個方法好呢?各人有選擇,只是方法正不正而已。
  再說,事清的快解決,也不一定是好,恐還有後患呢!
  世間有人欲親近有錢有勢力的人,有人欲親近流氓黑社會的人。有人欲親近奸詐邪佞的人,有人欲親近有德有修行的人,有人欲親近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龍交龍,鳳交鳳”,將來當然同路,而同升同墮。
  信仰宗教欲求感應與保佑,如同小孩依偎在父母膝下一樣,無論飲食、穿衣、睡覺,乃至大小便,都依父母照顧,一切困難更不用說。我們希望永遠作小孩嗎?父母希望我們永遠作小孩嗎?父母希望我們成功立業,做大事,做大人物,不是嗎?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做大人物呢?如果依賴在邪師、奸佞的人又怎麼樣呢?
  佛菩薩大顯神通,感應和庇佑我們,這是人人希望和要求。那佛菩薩為什麼不多多的給我們呢?
  一者眾生養成依賴性,不用功不修行。
  二者各人前生所造所帶來的惡業,不能夠消滅。
  三者信佛只是信感應和神通,不是學佛,不修行。
  四者信神通會陷入名利邪窟。
  五者事事依賴必懶惰墮落。
  六者佛也變名利邪神等等原因。
  是故佛菩薩該感應的時候才感應,沒有胡亂感應就是了。


明白因果緣起,真正轉化在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和不如意,就是佛系轉念?

文:吳志軒
上文提到世界級的大師都有非常大的心量,能夠「心包太虛,量周沙界」[1]。可見人的心很有彈性。佛法其中很重要的智慧正是一切唯心造的角度。在《法句經.雙品》中有云:「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2]意思是世界萬法皆由我們的意識所引導、由意識去作主、去創造、去作用。清淨的心引發善的行為和結果,污染的心引發惡的行為和果報,心行與果報如影隨形。《華嚴經》的偈句「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3]帶出我們的心能畫出世間種種一切現象的道理,讓我們明白貌似真實的世間亦只是心識活動的呈現。


不少朋友在家庭和工作上遇到困難,有時覺得周圍的人、事、理都不稱心如意:好似有好多「小人」從中作梗,又或者環境「周身不聚財」,好似全世界都和自己作對,事事都「篤眼篤鼻」。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自己的心虛構出來的呢?在心理學上有正向思維(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是否只要轉念引發正能量就可以順風順水、身邊的惡人小人的都變成了聖人和貴人呢?這個問題有幾個層次的考慮。第一個層次可以説是認知上的。有些朋友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發覺人事、工作方式、環境樣樣不滿意,其實可能公司一直都是這樣,只是他的心態改變,厭倦了而已。又比如説身邊的親人好友一般會比較著緊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比較了解,批評亦比較直接。忠言逆耳或「碎碎念」可能令人煩厭。但是這些不太討好的人和事,只要我們能心念一轉,就不難明白其實都是好人好事。反而那些和我們吃喝玩樂、阿諛奉承的朋友,卻未必是我們的善知識。

要判斷人、事、理三方面的好壞、善惡,其中一個參考是這些種種對我們心識質素的影響。究竟這個人的行為、語言、思想是充滿著「貪嗔痴」還是「戒定慧」呢?這些事情是否助長我們的貪嗔痴呢?如果面對一個貪愛、嗔恚、愚痴心重的人,他們的行為、語言、思想亦自然是表現著種種的雜染和惡習。不管對方是真心作惡,客觀的惡果和惡行卻不是簡單以認知或心理層次的「正向思維」就可以解決得了。不論是別人的貪嗔痴,還是自己的貪嗔痴,對我們一般的凡夫都會產生作用。正是這個原因,佛陀在《吉祥經》中提醒我們要「遠避愚痴者,交往賢聖人」[4]。從事理的層次去考慮,達摩祖師教導我們《入道四行觀》:「第一報冤行,第二隨緣行,第三無所求行,第四稱法行。」[5]今日諸事不順,又或者是吉星高照,過去總有因緣,可能是以前自己貪嗔痴的因緣,引致今日的怨對。又或者是事物本身好的因緣散滅,好景不常跟有沒有小人惡人都沒有關係。電視廣告説「打波先嚟落雨,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呀?(踢球才下雨,難道連上天也不喜歡我?)」,難道上天故意為了阻礙一個人的活動而要全香港下雨?另外我們都有所喜歡不喜歡,喜歡的祈求增加、不喜歡的祈求減少。如果各自的增減不影響別人就不會與人有所爭。但是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等等都是所有凡夫的渴求。大學同學都想要好成績、好工作,在職朋友想要升職加薪。如果資源機會有限,你有我沒有,要你爭我奪,就成了敵對。

這些因果和緣起的運作都不是簡單的「正向思維」可以改變。如果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都是充滿著貪瞋痴,難道簡單轉化想法就不會有衝突?當然正向思維要比負面的積極,但是要真正轉化在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和不如意,就要明白因果的報冤、緣起,做到無所求,如理稱法而行,種善因結善緣。其中一個簡單的練習是要學習感恩和珍惜,對治我們的貪心和嗔心。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轉化不了內心無止境的追求,不管是多麼的幸運和幸福,仍然可以覺得不聚財、仍然覺得很窮、很痛苦。

[1] 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mingkok/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2]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補編 (B)第 7 冊 No.17《南傳法句經》第1卷 [0039a03 – 0039a04]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B07n0017_001

[3]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大正藏 (T) 第 10 冊 No.0279《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卷 [0102a09]

http://tripitaka.cbeta.org/T10n0279_019

[4]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南傳 (N) 第 26 冊 No.0008小誦經 第1卷[0003a07]

http://tripitaka.cbeta.org/en/N26n0008_001

[5]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卍續藏 (X) 第 63 冊 No.1217《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第1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ko/X63n12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