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誘惑比丘的妓女

世間人若割捨欲樂,正信出家,
滅除貪欲,不再輪迴,我稱之為婆羅門。(偈415)

  山卓山慕達是舍衛城裡一戶有錢人家的兒子,出家為比丘後,他到距離舍衛城相當遙遠的王舍城去禪修。從此以後,他的父母非常思念他。有一天,舍衛城裡舉行一些典禮,他們因為兒子不在身邊而不禁哭泣起來。有一位妓女看見他們在哭泣,就詢問他們究竟什麼事惹得他們如此傷心?這對夫婦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她,她就問:「如果我能使你們的兒子離開僧伽還俗的話,你們要如何酬謝我呢?」夫婦兩人答應使她成為富翁。這妓女就向他們要了一大筆錢,出發前往王舍城。

  抵達王舍城後,她在山卓山慕達進城化緣的路上租了一間房子,並且準備好美味的食物,等他來化緣。剛開始的幾天,她在房子門口供養他。不久,她邀請他進屋子裡。她更花錢雇請幾位小孩在他經常來化緣的時候,在房子門口嬉戲,她於是藉口一樓又吵又有灰塵,而邀請他上頂樓去進食。等他隨她上頂樓時,她卻關上門,開始誘惑他:「尊者!請你當我親愛的丈夫吧!讓我做你親愛的妻子!等我們渡過漫長、快樂的婚姻生活後,我們可以一齊加入僧伽,再精進努力,盡最大的能力證入涅槃。」這比丘明白自己犯錯了,立即心生警惕,告訴自己:「由於疏忽,我已經犯了大錯。」

  這時候,佛陀知道發生在山卓山慕達身上的事,就叫阿難來,告訴他:「山卓山慕達正在王舍城中一棟尖頂樓房的二樓上對抗一位妓女的挑逗,但是他終究會戰勝。」佛陀就透過神通放光,勸誡山卓山慕達:「去除對財富和感官欲樂的貪愛,除從欲望中解脫出來吧!」山卓山慕達也正念現前,努力思考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克制性欲

人若已經作惡,切忌再犯,不可沉溺其中,不知自拔,
惡貫滿盈時,必定受苦報。(偈 117)

  從前有一比丘名叫斯亞沙卡,他對出家修行的生活不滿意,並且有自慰的習慣。當佛陀知道他的行為時,告誡他不要做會導致他遠離清淨修持的行為。佛陀也因此制定比丘不可沉溺於感官享樂的戒律。佛陀說這種行為要加以譴責。

  「這種行為會使人產生苦痛。」佛陀說。


沒有束縛就沒有恐懼

斷除一切結,毫無畏懼,無所執著,
解脫諸煩腦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註)(偈 397)

  優迦紳那與戲團的女舞者結婚後,因為接受岳父的指導,學習特技,而成為技巧嫻熟的特技演員。

  有一天,他在表演時,佛陀來到現場向他說法。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他就在表演的長竿上證得阿羅漢果。然後,他走下來,請求當佛陀的弟子,從此以後他就加入僧伽了。

  有一天,其他比丘問他當時的心境,他回答說,當他站在竹竿上時,心中毫無恐懼。這些比丘就去問佛陀:
  「世尊,優迦紳那說他是阿羅漢,真的嗎?」

  佛陀回答:「比丘們!像優迦紳那一樣,斬斷所有束縛的人沒有任何的恐懼。他真的是阿羅漢。」


念念不忘小過的末利皇后

即使王室華麗的車也會腐朽,色身也難免衰老,
但聖者(註1)之間,流傳著不衰老的九種殊勝 (註2)(偈 151)

  末利皇后有一天進入浴室沐浴的時候,她的愛犬也一齊進入浴室,當這隻愛犬看見皇后弓著身子洗腳時,這隻狗就與皇后有不正常的身體接觸,而皇后有沒有加以禁止。這時候,波斯匿王透過臥室的窗子看見這詭異的情景。等皇后進臥室時,他生氣地對她說‧「妳這個邪惡的女人,看妳與那隻狗在浴室做了些什麼事?我親眼看見了,不要否認!」皇后回答說,她只是洗臉、手、腳而已,沒做什麼錯事。接著,她又說道:「但是那間浴室相當怪異,如果有人進入其中,從這窗子看過去,卻會變成兩個人。如果不相信的話,國王!請你進去一下,讓我從這窗子看看。」

  國王就進入該浴室。當他出來時,皇后問他為何在裏面和母羊亂來。國王加以否認,但皇后堅持她親眼目睹。國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於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釋,認為該浴室確實怪異。

  從那時候起,皇后一直後悔欺騙國王,指責他與母羊亂來。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時候,她的內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擾,而無法回想自己長久以來所做的善業,只惦記著自己曾經不公正的對待丈夫。由於臨終時不愉快的最後一念,所以去世後,往生至惡道(註3)。葬禮後,國王本來想請教佛陀,皇后往生何處。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憂慮,同時,因為他對佛法的了解尚淺,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對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結果波斯匿王果真忘了問佛陀。一連七天,國王都來向佛陀問訊,但都不曾提及皇后往生何處的問題。

  七天後,往生惡道的皇后往生到兜率天。也就在這一天,佛陀到國王的宮室去化緣。 國王終於問佛陀:「皇后往生何處?」當他知道皇后已經往生兜率天時,非常高興,就說道:「對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總是惦念著要做善業。世尊!現在她已經往生了。身為你謙遜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處。」

  佛陀就告訴他:「看看你父親及祖父遺留下來的車子,它們都破舊不堪了,你的身體也一樣,會老、會死,只有佛法不會變化、敗壞。」

備註:
註1:如佛陀等。
註2:九種殊勝:四向,四果和涅槃。
註3:根據阿毗達摩(論)哲學,在死亡的關鍵時刻,瀕臨死亡的人會看見業、業相和趣向,這些會決定下一生的去處。
 (1) 業:代表人一生的某些善惡業或臨終前的善惡業。
 (2) 業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動時,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像,可能是任何影像,聲音,嗅覺,味道,觸和意念。以屠夫而言,這種業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動物形像,而對醫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於對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對象。
 (3) 趣向:代表來世出生地方的形像。這種趣向經常向臨死的人顯現,並且展現來世究竟是喜悅或悲慘。如果是悲慘的話,有時候也可以經由影響臨終者的念頭而加以改善。這種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區、母親的子宮或天界的華屋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