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八風吹不動(蘇東坡、佛印禪師)

坡是宋朝有名的文學家,也是位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有個非常好的朋友,名叫佛印。佛印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禪僧,他的廟宇坐落在長江北岸,而蘇東坡卻住在長江南岸。
  
  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發現佛印不在,便坐在書房裡等他回來。等了好久,佛印仍無蹤影,蘇東坡便在紙上胡亂寫了起來,最後幾個字寫的是:蘇東坡,偉大的佛門弟子,不能改變,即使八風的力量合起來也不能吹動他。又等了一會,佛印仍沒回來,蘇東坡便回家去了。當佛印返回寺廟,見到蘇東坡留在桌上的文字,便在後面加上一句「胡說八道,你的話等於放屁。」然後派人送給蘇東坡。蘇東坡見到佛印的題字,怒髮衝冠,立即操舟過江,來找佛印理論。他飛快地趕到寺中,見到佛印,立即抓住佛印的膀子罵道:「你這混蛋,憑什麼這樣辱罵我?難道我不是關心佛法的佛門虔誠弟子嗎?相識這麼久了,你還這樣罵我,真是枉為朋友一場。」佛印靜靜地看了一會,然後微笑地說:「蘇東坡,偉大的佛門弟子,八風不動,一屁過江來。」一句話說得蘇東坡面紅耳赤,哭笑不得。
  
  大凡是人,都具有為人的常情。對於人之常情,禪宗總是以自然的態度予以看待。然而,有些人為了這樣那樣的原因,總是要將常情擴大到超出正常的程度,弄虛作假,胡吹大氣。對於這種情況,禪宗便變得非常嚴厲,經常以辛辣的,甚至粗魯的幽默予以諷刺挖苦。蘇東坡本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可他在紙上胡寫自己是八風吹不動的佛門弟子,在佛印看來便是一種狂妄自大。所謂八風,是佛教常用的一個名詞,指「得、失、謗、揚、讚、嘲、憂、喜」八種世俗常情的力量。古往今來,能夠真正八風吹不動的人,包括高僧在內,也實在少得太少了,蘇東坡胡吹八風不動,明顯是種自大,是弄虛作假。所以,佛印便以上述的幽默予以懲罰,使蘇東坡自己認識到目己的缺點,以便於克服這種缺點。這便是禪的幽默,它不是嘩眾取寵,而是有著深刻的佛學目的。
  
  我們看到,禪的幽默不僅僅是用於諷刺挖苦,有時也運用到教學之中,使參學者對所問的事物能有更加深刻、直接的體驗。郭子儀是唐朝宰相,有名的政治家、將軍,同時也是佛法的愛好者,與禪師們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禪師,問:「和尚,佛法如何解釋傲慢?」聽了這話,禪師的臉色立即變了,說:「你這個昏了頭的呆子,你在說什麼?」郭子儀聽到這種不禮貌的回答,感到受了侮辱,臉上微現慍色。於是,禪師微笑的說:「大人,這就是傲慢。」如果那位禪師將佛經上解釋驕傲的話告訴郭子儀,那郭子儀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書本上的文句,沒有親身感受。現在那位禪師運用幽默,挑起郭子儀的傲慢之心,所得到的就是生動的體驗,而非呆板的的教條了。這也是禪師運用幽默之一途。



九華山傳說—龍女獻泉

說金喬覺在九華山修身時,有一年夏天,他從天臺回東岩的路上,忽感口渴乏力。但是烈日炎炎,山岡草枯,哪來清泉?和尚無奈,隻好在一大樹下盤腿席地而坐。倏忽之間,隻見一位村姑打扮的少女,頭頂水罐爬上山岡,啓動朱唇,手棒清泉,送到和尚面前。和尚口喝清泉,頓覺涼徹心肺,睜眼一望,好一個絕色女子:隻見她杏眼、娥眉、櫻口、皓齒,長的十分标緻,真是人見難走、鳥走難飛的美女呀!不禁六根蕩動,心猿意馬。到底是地藏轉世的和尚,道根深厚,剛一動心,連忙合掌,一聲“阿彌陀佛”就坐定了根基。再展佛眼,村姑遠去,隻是她站立的地方立即出現一池清水,時人稱爲“美女池”。原來,那村姑是一位仙女,受上天派遣下凡給和尚送水來的。


  也許是金喬覺在美女池春心蕩動被上天發覺,所以他回到東岩,在岩石上打坐時,忽然出來五條小龍猛咬他。和尚接受美女逗引的教訓,竟然能閉目不動。小龍這一舉動忽然驚動了龍婆,吓得她連忙來到和尚面前賠不是。龍婆倒身下拜道:“剛才小兒無知咬痛了大師,願出清泉以補過失。”于是,這五條小龍在龍婆的吆喝下,順着山岩往下爬去,龍身過處,出現了五條溪水,時人稱爲“五龍瀑”。瀑下有一石潭,人稱“龍潭”。後人蓋有龍庵,和尚曾以泉水爲人治病。

佛今在何處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禅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答道:“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順宗皇帝不以爲然再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滿禅師進一步解釋道:“佛體本無爲,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衆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宗皇帝聽後非常欣悅,對禅師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問道: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藥師佛在東方世界,那麽釋迦牟尼佛現在又在哪裏兒呢?其實釋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裏裏呢?

  這種問題,經禅者答來,就非常活潑,因爲有心,看到的是生滅的世界,那是佛的應身;無心,看到的是不生不滅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無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裏裏。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滅不是生滅的滅,滅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則滅除一切煩惱、差别、對待,是絕對解脫快樂的寂滅世界。


梁武帝捨身同泰寺(蕭衍居士)

五○二年,卅九歲的蕭衍接管了齊代的政權,建立梁朝。三年後,他下詔宣佈自己放棄原來對道教的信仰,皈依佛教。從此,梁武帝蕭衍遵照在家佛教信徒的戒律修行,禮佛誦經、吃素斷酒肉,並運用皇權優侍僧人、廣建佛寺、敕僧譯編佛教典籍。在梁武帝的大力扶持下,南朝佛教達到極盛。梁武帝本人也因「以佛化治國」,至於四次捨身同泰寺「為奴」,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崇佛最甚的一個皇帝。
  
  同泰寺建於大通元年(五二七年),是梁武帝敕建的眾多寺院中的一所。寺成後,梁武帝幾乎每天早晚都去此寺禮佛誦經,說是為了給他的臣民消災祝福。有一天,他到同泰寺後沒有回皇宮,並對前去找皇帝的人說他已決定捨身為僧,不打算再當皇帝了。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只好天天去寺裏懇求皇帝回宮。梁武帝在寺裹呆了四天,抵不住大臣們堅持不懈的苦求,只好回皇宮了事。
  
  中大通元年(五二九年),梁武帝再次到同泰寺捨身奉佛。並授意群臣按當時的風俗,用金錢替他贖身,否則他絕不還俗。皇帝的身價自然比普通人高,群臣給了同泰寺一億錢贈金。寺院收了錢,當即同意讓蕭衍還俗,大臣們就排好儀仗,歡歡喜喜地把蕭衍接回皇宮。
  
  中大同元年(五四六年),八十三歲的梁武帝第三次去同泰寺捨身。這次蕭衍把自己連同宮人、國土都佈施出去了。佈施得多,贖金也隨著增加。大臣們用了兩億錢才把皇帝贖回來。巧的是當夜同泰寺的九層高佛塔失火被焚,梁武帝認為是魔鬼作祟,下詔說:「道高魔盛,所以我的善行遇到了阻礙。應當再建一座更高的佛塔。」臣子們都稱讚這是個好主意,原來的塔只有九層高,新修建的要高十二層才好。於是大興土木,塔要建成的時候,爆發了侯景之亂,建塔的工程由然停了下來。
  
  過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到同泰寺捨身。群臣依往例,用一億錢奉贖。梁武帝崇信佛教,他捨身佛寺的行為確實促進了佛教的盛行。就在他第四次捨身佛寺不久,國內爆發了侯景之亂。公元五四九年,梁武帝被困台城,終於活活餓死。


不能得福的祭祀 ── 難以承受的供養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國王,名叫和墨,他因為相信外道,整個國家的人民,也和他一樣,都殺生來祭祀。國王的母親生病長年不見起色,於是國王就召婆羅門來,請問是何原因。婆羅門回答說:「是星宿倒錯,陰陽不調的緣故。」「那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呢?」「這就要準備一百頭的牛、馬、豬、羊,祭祀上天,來祈求禱福病就可以痊癒了。」
    這時佛以神通力故,了然此事,憐愍國王的愚癡迷惑,就到國王的住所來。王遙見佛陀莊嚴相好,便向佛作禮,說道:「因家母病了很久還沒有好,所以要祭祀上天,為母親祈福。」佛說:「想要收穫穀物,就要種植耕耘;想要得大富貴,就要廣行布施:想要得長壽,就要慈心護生;想要得高超的智慧,就要深下學問的工夫。這就好比下了什麼樣的種子,就得到什麼樣的果實一樣。現在祭祀不得法,又殺害生命來求長生,這離長壽之道更遠啊!」佛說完話,放大光明,遍照天地,殊妙非常。國王受到佛勝妙音聲和光明的收攝,生起了慚愧懺悔的心,從此悔過不再聽信邪說,宰殺牲畜祭天。國王的母親知道了這種情形,心生歡喜,病痛也消失了。國王從此以後敬信三寶,愛民如子,常行十善,境內祥和安樂,五穀也都豐收。
    現在台灣民間也有殺生祭拜天帝祈福的。其實天人的色身都清淨光明,不像人間凡夫,有膿痰涕唾大小便等污穢。所吃的東西也都潔淨如甘露,又是自然化成的。他們對閻浮世界,坑廁、葷腥等惡臭,根本不想聞見﹐並且在百由旬外;就覺得難以接近了,更何況是來享祭祀呢?雞犬逐臭而食,因業力的關係,以臭為香,若薦之於人,人那裏肯接受?天人對於血食的供養,恐怕也是這樣吧?(至於帝釋天主檢校人間的善惡,則是由四天王透過有福鬼神的巡察,纖毫不謬的轉奏帝澤天主。而夜摩兜率天以上,其天轉貴,就不理會人間的事了。)像這樣的祭拜,又那裏能夠蒙受福澤?而殺生的業報卻又緊跟後頭,怎不令人悚然而懼呢?在上位而想行善的,為父母而想教子女的,當主婦而理中饋的,在殘暴與慈憫、口錄與
福德之間,都可以想一想啊! (明倫月刊16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