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經前,一定要先認識所聽的這部經是大乘或是小乘的經典。談到大乘、小乘,今天給各位講一個公案聽一聽。在印度,有位世親菩薩,又叫天親菩薩,和哥哥無着菩薩是兩兄弟。無着菩薩學習的是大乘教理,可是世親菩薩因爲有一種不很好的因緣,所以就入了小乘的佛教裏邊去學習小乘的教理。這位世親菩薩非常聰明,他哥哥無着菩薩總想要度他信大乘的法門,但沒有力量令他的弟弟相信。
他這個弟弟就專門贊歎小乘法,說大乘法不對。後來無着菩薩就想出一個方便法門,故意裝病,叫人去請他的弟弟來探病,說:“我年紀這麽大了,又病成這個樣子,你再不來看我,以後就沒有機會見面了。”于是乎他弟弟就來看他。他就對弟弟說:“我已經要死了,我所讀的大乘經典你可以看一看。你若能看,我死了眼睛也可以閉了。”他這個弟弟來探病也沒有什麽事情做,于是就把大乘經典拿來看。他看什麽經典呢?就是這部《華嚴經》。
他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才知道華嚴的境界是妙不可言的,好像太陽在空中遍照萬物,又好像大梵天王的網羅幢孔孔相攝一樣。這時候,他知道自己以前錯了,就大叫:
“快給我拿一把寶劍來!”
“你拿寶劍做什麽?”旁人就問。
“我要把舌頭割下來。”
“你爲什麽要割舌頭?”
“我以前盡用我這個舌頭贊歎小乘法,毀謗大乘經,這是有罪過的,所以我要把它割下來。”
他哥哥一聽,說:“你不必啊!”
“爲什麽?我這個罪過太大了,我一定要把舌頭割下來。”他說。
“譬如你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你要起身是不是還要藉着地的力量呢?你不能倒在地上就不起來了。你要起身的時候,就用手這麽一按地就起身了嘛。以前你用舌頭贊歎小乘,毀謗大乘,現在你可以用你這個舌頭來贊歎大乘啊!”他哥哥說。
世親一聽,這也有道理,于是不割舌頭了。後來他就入山修行,學習大乘經典,也造了一部《十地論》。《十地論》造成的那一天,大地就震動了,他口裏也放出光來。這時候,國王就來見他,說: “你是證阿羅漢果了嗎?”
“沒有,我沒有證阿羅漢果。”世親菩薩說。
“你沒有證阿羅漢果,怎麽地動了,你的口裏也放光呢?”
“因爲我年青時,學習小乘而毀謗大乘,現在改過學習《華嚴經》,造了一部《十地論》。現在這部論造成了,所以地就震動,我的口裏也放出光來,這并不是證果。”世親菩薩說。
“原來這部《華嚴經》這樣的微妙!”國王說。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意思是到達這種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像的解脫境界。本來解脫是沒有境界,有境界就不是解脫。那爲什麽又說解脫境界呢?這個境界是一個譬喻,根本就沒有這種境界,因爲到了解脫時,就什麽都沒有了,這就叫解脫。
“普賢行願品”:普賢,所謂“道遍宇宙曰普,德鄰極聖曰賢”,意思是他的道遍滿宇宙,他的德行和最高尚的聖人是一樣的,和最高尚的聖人作鄰居了。行願品,“行”是他修行的大行;“願”是他所發的願。普賢菩薩修行發的行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
佛教裏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裏邊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凡是佛說法都有弟子請法,華藏世界海,以《華嚴經》爲主,這部經的請法主就是普賢菩薩。《妙法蓮華經》是由舍利弗尊者請法的,《楞嚴經》是由阿難尊者請法的。請法主又叫當機衆,這一部《華嚴經》的當機衆就是普賢菩薩。
揭秘「長清唐三藏」義淨法師
《西遊記》中唐玄奘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其實,就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也曾有一位唐三藏法師,法號義淨。他也是唐代高僧,也有三個本領高強的徒弟,他也去過「西天」--印度取經。但二者不同的是,唐玄奘走的是陸路,而這位濟南的義淨法師走的卻是海路。
摩崖石刻見證法師西遊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文聯副主席房澤水對義淨法師的研究頗有建樹。據稱他對義淨法師的研究,是從張夏鎮王泉村山峪裏的摩崖石刻開始的。
摩崖石刻全部刻在陡峭而高峻的山壁之上。從四面環山的山谷裏覓著一條小徑。這條小徑幾乎是直上直下的,「四肢並用」地往上爬。時至深冬,山上淨是些堅硬的荊棘和一人多高的枯草、小樹。蜷著身子,用手遮臉,慢慢地向上「蠕動」著。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努力,終於來到摩崖佛像跟前,全部摩崖佛像有四組。第一組名為「五十三參」,這組佛像的中心大佛是釋迦牟尼佛雕像,四周分佈著五十三尊小佛像。各尊佛像形態各異,雖飽經風霜,但依然栩栩如生。只是有的部分被風化得有些模糊。房澤水說,這五十三尊佛是在集體參拜,這組雕像就叫「五十三參」。
第二組雕像在「五十三參」雕像東面三米處,是一尊長須老者雕像,旁邊是另外三尊雕像。中間的長者就是義淨大師,那三位就是義淨的三個徒弟。
第三組雕像在南山崖上。中心位置竟是一人身猴臉雕像。雕像通高一.五米左右,背景畫面雕物豐富:右為靜瓶、生命枝等,左為洞天福地圖案,上為無頭鳥圖、雷、瀑、風、雨、浪、雲、獸以及五禽戲等圖案。
專家根據圖案判斷,這尊雕像可能是義淨法師的恩師善遇大師,因為他是個氣象專家,又深諳五行之術,本領非凡。直觀其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就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這個解釋似乎合情合理,但為什麽義淨的恩師長著一張「猴臉」呢?這未免有些巧合。相傳,義淨去西天取經也是帶了三個徒弟,其中有沒有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很難確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西遊記》裏唐僧取經的故事,不單單是根據唐玄奘改編而來,裏面的很多故事也來自於這位長清的義淨法師。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得出,當時這位長清的高僧是如何去西天取經的了。第四組雕像位於北山南坡,距溝底四十米左右,為佛祖釋迦牟尼及左右兩個侍佛像。
離開摩崖石刻,來到山峪外,義淨出家的地方──四禪寺遺址。四禪寺是當年義淨法師出家的地方,也是義淨開壇佈道講經的地方,於唐開元年間最盛。
如今的四禪寺只剩下殘碑斷碣,原址已建為車廂村小學。在這所簡陋的小學外面,僅剩下原來四禪寺的一座鐘亭和一座經幢(刻有經文的多角形石柱)。經幢和鐘亭立於宋熙寧年間,經幢看起來已經搖搖欲墜,幢身立於三層基壇之上,以蓮花座相隔,下層柱身刻滿經文,還有獅子、羅漢等雕刻。學校裏的孩子們凍得臉蛋紅紅的,在鐘亭裏面玩耍。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所簡陋的學校實在沒有什麽可玩的。來到小操場,在一棵有百年樹齡的大樹邊,有幾塊石板凳。仔細一看,這些石板上竟然刻著經文。
石板已經被孩子們坐得發亮了,但是碑文依然清晰可見。當年煙火興盛的四禪寺竟然破敗到如此模樣,真是讓人感慨!
據稱,在義淨法師西遊取經歸來之後,受到了極高的評價,並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四禪寺也因此非常興旺。當時在寺內建有國內獨有的「萬菩薩宮殿」,進香聽道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極旺,成為一代名剎。
一代高僧緣何「名不見經傳」 義淨法師出遊西天取回真經,曾轟動一時,成為一代名僧,與玄奘法師齊名。但為什麽有關他的事跡,我們很少瞭解,包括有關的州誌、縣誌等史書居然也沒有相關的記載呢?是什麽原因導致後人漸漸把這位高僧給淡忘了?
據房澤水推斷,義淨法師應該是受武則天之累才會有這樣的結果。義淨法師的西遊曾得到武則天的大力支援,在義淨法師成功返回之後,又受到了武則天的隆重歡迎,並被武則天冊封為「三藏法師」。而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是佔有統治地位的,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而當上了皇帝,在儒家看來實在是「大逆不道」。《唐史》曾載:「武後革命,流毒海內。」肅清武後流毒的運動一直持續到北宋,可見當時儒家對武後深惡痛絕。如此,備受武後推崇的義淨法師當然也逃脫不了厄運,關於義淨法師的記載,很有可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通通銷毀的。
這雖然只是後人的推測,但確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義淨法師的事跡只是在《高僧傳》裏,被單純作為一名僧人有些記載,而他在其他方面的功績一概被忽略了。
相關鏈結──義淨法師
義淨法師,俗姓張,字文明,法號義淨。他於西元六三五年出生於山茌縣山茌鎮(今長清區張夏鎮)。西元六四二年出家於四禪寺(原名土窟寺,元朝時更名永慶寺。)
義淨法師十四歲時就非常仰慕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高風,也立志西行求法。
西元六七○年,義淨法師踏上西遊之路。義淨法師坐船出海,經蘇門答臘到東印和中印,遍及佛教聖地,修於「那爛陀寺」十餘年,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歷時二十五年,取回經、律、論四百餘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