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類是餐桌上常見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他命B和礦物質,除了多項研究證實有提升免疫力、防癌及降低膽固醇的健康效果之外,還能延緩大腦退化,讓你頭好壯壯。
新加坡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吃2份150克(約四分之三杯)的菇類,可降低年長者罹患輕度認知障礙(MCI)的機率多達50%,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研究人員針對600多位60歲以上的長者進行為期6年的追蹤,研究他們的飲食和生活型態。結果發現,每周吃2次以上菇類的人,約9%有認知障礙,但每周吃菇少於1次的人,罹患MCI的人則為19%。
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失智症的前哨站,這些人在面對較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時,可能出現記憶喪失、健忘、語言、辨物上的問題,卻不影響簡單的日常生活,因此常被忽略。
根據研究統計,每年約有10~15%的輕度認知障礙者會發展成失智症,而一般同年齡群只有1~2%會如此。因此「輕度認知障礙」是早期失智症的高危險群,應盡早給予適當篩檢和密集追蹤。
為甚麼吃菇能健腦?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和菇類富含的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 , ET)有關,這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抗氧化劑和抗發炎劑,且即使在高溫烹調也不會影響它的效果,這種成分可能對認知能力下降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團隊也強調,菇類當中含有的其他化合物也可能有幫助,例如猴頭菇中找到的Hericenones及Erinacines,以及二萜化合物scabronines等,可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的合成,或者其他活性化合物也可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都有保護大腦的作用。
研究中採用的菇類,包括:金針菇、秀珍菇、香菇、白蘑菇、乾蘑菇和罐頭蘑菇。
另外,有研究顯示,婦女只要每天吃10克新鮮菇類,可降64%乳癌風險,也可增強免疫力,還助減肥,好處超多。
轉天氣鼻塞流鼻水?鼻過敏、鼻竇炎傻傻分不出 民間有個說法,春天是百草回芽,百病易發的季節。每年3月至5月,是季節性過敏的高發期,但很多人打噴嚏和流鼻涕很久後,會先懷疑自己是不是鼻過敏,但有時是得了鼻竇炎而不知。
事實上,慢性鼻竇炎和鼻敏感一樣,都會出現鼻塞、嗅覺遲鈍的徵狀,但兩者的影響就大有不同。其中,慢性鼻竇炎的病菌有機會擴散至眼睛及腦部,帶來嚴重的併發症,而鼻過敏是鼻腔的發炎病症。
鼻過敏是由致敏原引發,如溫差、灰塵、塵蟎、動物毛屑,或空氣中的汙染物等。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分析,在台灣,大約每100個人中有15人因過敏就醫,而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占台灣總人口數約20%至40%。。
過敏是常見的免疫系統疾病,病徵包括經常鼻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眼睛發癢、流眼水、咳嗽、流鼻血等。而鼻竇炎則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鼻竇炎較為常見。嗅覺出現異常、經常聞到怪味、發燒、鼻水倒流、面部疼痛、流鼻血等都是慢性鼻竇炎的徵狀。
鼻敏感嚴重可致失明 長期會引發鼻竇炎 嚴重的鼻過敏會導致鼻黏膜腫脹,阻塞鼻竇出口,令細菌積聚。當鼻液流入鼻竇並造成堵塞,長期不理會有機會引發鼻竇炎,約有40%慢性鼻竇炎患者同時患上鼻過敏。
當鼻液流入耳咽管則可致中耳炎。也因部分兒童習慣「吸」鼻涕,若加上患感冒或鼻過敏,把細菌吸入耳咽管後引致中耳炎,導致耳朵流膿或因中耳積水、流血撐爆耳膜。
若延誤治理,膿水滯留在中耳,會影響聽覺,一旦感染頭骨,炎症和有機會壓近腦部和眼睛而併發眼發炎或腦膜炎,最嚴重可致聽力下降甚至失聰。
鼻竇炎分急性與慢性 兒童較易出現嚴重病情 鼻竇炎有急性與慢性之分。急性鼻竇炎常見於感冒後的病毒感染,情況較緊急,症狀亦較強烈,會出現發燒、臉痛、鼻涕有膿液、鼻涕倒流等情況,有機會影響眼睛及腦部,影響視力,甚至性命。
慢性鼻竇炎多因慢性鼻炎或感冒拖延太久,令鼻竇滋生細菌,發炎含膿,阻塞鼻竇通道而發生。
雖然鼻竇炎患者無分年齡,但兒童患者要加倍小心,因為他們的鼻骨較薄,更易影響眼睛。再加上他們表達力較弱,當家長察覺有問題時,病情可能已經轉趨嚴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