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情眾生之中,人常有不同欲求:聲、色、香、味、觸、名與利、健康和長壽各方面都有所求,也有求子嗣、求勝利等,不一而足。
聖嚴法師曾說,別要遇到任何小問題都求佛菩薩,鞋子破了要新的、豆腐乾不好吃想換掉,自己都可以做,不應、也不需要求神問佛。如果遇到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求佛菩薩可以理解。求的時候不要存著說一定需要佛菩薩來替我服務這種概念。而應該理解到,我求已求了,願也發了,就交給佛菩薩,看自己能得到多少幫助。
自己亦應該了解到,我能夠通過困難的話,佛菩薩是會幫助我通過的。如果我應該接受困難的果報、接受磨練,便要相信佛菩薩自然有他的處理方式。如能以這種心態求佛菩薩,在困難之中我們便得到信心,知道困難有一天總會解決的。我們也能夠明白到困難是有原因的。我們有求於佛菩薩,當然相信佛菩薩是存在的,這至少會警惕自己不會做壞事。(參考「大法鼓」0882集)
聖嚴法師補充說,求佛菩薩最好是求智慧。佛菩薩都希望眾生能離苦得樂。怎樣做到?這就需要有智慧。所以求智慧是與菩薩相應的。能相應,我們就能夠容易成功和得到感應。
雖說如此,仍有不少世人大惑不解:不是說佛菩薩慈悲,都讓我們的好願兌現嗎?為甚麼別人的就兌現,我求的卻不見回應?
近世大德印光大師和妙蓮老和尚等都曾開示此中道理。大德們指出,感應有分顯和冥,顯就是明顯地讓我們現在就知道和獲得的回應,冥就是冥冥之中自有的安排。
現以印光大師在《石印普陀山志序》中的開示為大家清楚解說。印光大師提出,感應有顯有冥,亦有顯冥互動。按此有以下分類。
其一是「顯感顯應」。印光大師說:「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即是說是現生禮敬竭誠,現生得到感應。求佛菩薩者大都希望得到這種感應。
其二是「冥感冥應」。大師說:「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也就是說過去生竭誠禮念佛菩薩,今生不知不覺中得到感應。求佛菩薩者要明白「冥」的道理,也要感恩。
其三是「冥感顯應」。大師指出:「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似乎說明了有些人過去多生種善根,他們不是故意有求於佛菩薩,但到今生自然而然得蒙加被。這類「善信」有別於過去生竭誠禮敬者。
其四是「顯感冥應」。大師稱:「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這很清楚,是說現生竭誠禮念佛菩薩,但沒有特別企求,但得承佛菩薩慈力業消障盡。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不明顯察覺,所以是冥應。
其五是「亦冥亦顯感而顯應」。大師說:「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這就是說過去世種善根,且又竭誠禮念佛菩薩,兩者俱備,今生明明白白得到感應,得到加被。
最後是「亦冥亦顯感而冥應」。大師說:「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大師已說得很清楚,宿世種善根,今世竭誠禮念佛菩薩,今生自然而然得到感應。大師又補充說明,雖然今生不見加被的跡象,這人亦不會心生怨望、放棄禮敬佛菩薩。也即是說,他今生敬佛,並不在意得到感應。但未來生他仍會得到加被。這便是冥應的意思。
印光大師最後說:「感應之道,微妙難思。」因與果,確實是很微妙的事情。
對於感應了解更多後,那究竟我們應以怎樣的理念看待這事情,又可以怎樣實踐?
星雲大師在這方面提供了很有用的開示。
星雲大師說,我們應該從正見中認識感應。大師提到,感應不是用來求的,在因緣和合之下,不用求也會有所感應。在此理解之下,沒有感應的人也不要怪佛菩薩或甚麼人。這就是面對感應首先要有的態度。
星雲大師又提出,可從禮敬中得到感應。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摰地從內心發心發願,雖然不一定會即時得到感應,但必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因緣和合,感應就會出現。
我們也能夠從供養中體會感應。星雲大師認為,誠心正意的供養佛菩薩,有一天自然能夠回報到自己的身上。
大師亦提出,可從慈悲中接觸感應。因為在慈悲之中,彼此融為一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樣,接觸感應和得到感應,是十分自然的事。
星雲大師在他的著作中,屢次談到感應的事。除了上述四點,大師又從感應的 事蹟之中,歸結其他得到感應的實踐和途徑。大師指出,很多人理解感應只是來自求佛、念佛和拜佛等。其實並不盡然!
星雲大師提倡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應 。大師舉例說,從人與人或人與事之中結緣,可以獲得感應;從守信諾之中也可以獲得感應。此外從感恩之中、從布施之中,從忍耐之中,也可以得到感應。
這篇文章的總結十分明顯和容易理解,就是我們應該以正見來理解感應。刻意追求感應並非感應之道。我們在竭誠禮敬佛菩薩中,乃至在生活點滴之中,自然而然地有機會得到感應,不論是顯或者是冥,在因緣和合之下終能體驗得到。
延伸閱讀:慶準提菩薩誕:改變命運的法門
準提信仰,在中國佛教界甚為流行,如寺院中《朝暮課誦儀軌》的〈十小咒〉亦囊括〈準提咒〉在內。而部分佛教徒甚至將〈準提咒〉作為專修的功課,在他們的心目中,準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的菩薩。
持準提咒改變命運
不少書籍記載著以修持佛法來改變命運的故事,《了凡四訓》的袁了凡便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袁了凡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他之所以能夠改變宿命,除了廣行善事之外,多少也與他持誦〈準提咒〉有關。
據記載,剛開始袁了凡的命運完全應驗神算孔老先生的預言。後來,雲谷禪師為他開示了改變命運的方法,並教導他持誦〈準提咒〉。從此袁了凡的命運便突破了那位老先生的預測,而且比他所預測的更好。
以怎樣的心態持誦
要怎樣誦持〈準提咒〉才能靈驗呢?根據雲谷禪師的說法,必須「……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在理解這段話時如果覺得太抽象,我們不妨引用聖嚴法師的開示作為補充。
曾經有位信徒因事業和家庭的不順利,向聖嚴法師請求解決的方法。聖嚴法師遂教他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後來那信徒跑回去跟法師說:「師父!我已經念了〈準提咒〉四十萬遍了,問題還沒有解決,怎麼辦?」法師反問他:「你是怎麼念的?」那位信徒回答:「我念的時候,心裏希望我的問題解決。」
法師解釋那是錯誤的方法,持咒「要『無相』念、『無住』念、『無求』念,你的問題才能解決。你一邊念〈準提咒〉,一邊想:『我的問題解決吧!』根本不是在持咒,是在持你的問題,你把咒語和煩惱合在一起,結果咒也變成了你的煩惱;你一邊念,一邊想著:怎麼咒語還不靈?」這樣的持咒是沒有作用的。簡單來說,法師認為:「只要是為了善修心、發菩提心的目的,大多可以達成。」
佛教不是鼓勵貪心的宗教
袁了凡先生的故事最值得我們借鏡的是:自從持誦咒語後,他的內心便不再像往昔那樣「悠悠放任」,而是「從此而後,終日兢兢……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如以「七佛通戒偈」作對比,這種心態等同「諸惡莫作」。在行為上,袁了凡先生不斷行善,就是「眾善奉行」。而持咒時,做到雲谷禪師教導的「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大概便與「自淨其意」相通了。
祈求現世的感應,為一般人的心態,雖為人之常情,如若能夠逐步淨化自己的內心,培養大悲心及菩提心,應該更能契合準提菩薩的悲願。所以,準提法門雖是「佛為愍念未來諸眾生故」而宣示的法門,但是如果我們將這種方便法門誤當為隨便法門,恐怕就錯解如來真實義了。
延伸閱讀
修智慧的法門:慶祝文殊菩薩聖誕
參考資料
袁了凡:〈立命之學〉,《了凡四訓》
聖嚴法師:《神會禪師悟境》,2005,第63-64頁,法鼓文化 藍吉富:〈準提信仰札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