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 (一)
文:黃首鋼
幾年前看到一位在大學教授佛教的外國學者接受訪問時,表示從來沒有學習禪修,因為自己已經很快樂。這令我十分納悶: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呢?雖然筆者學禪到今只有十多年,仍想將親身的見聞和大家分享,祈拋磚引玉,一齊探討禪修的好處和目的。
當年第一次參加禪七後,我和另一位朋友都十分雀躍,
另外,後來一位老師和我閒談中聊到坐禪,
我也曾試過有肩周炎,每次坐禪,
後來讀了一些大德的書,又知道禪修可帶來氣質的改變。
一行禪師提及他曾因師父找他而太興奮,
繼程法師多次禪修開示提到「粗」和「幼」的階段。他在書中表示:
如果再深入佛法,
[1] 釋繼程:禪門過關〈第七講〉行與知的統一 (台北:法鼓文化,2013,初版) p.143-144
文:黃首鋼
修行是有階段的。雖然學佛的終極目標是成佛,但是要求現代佛教徒一開始就不計較人天福報,只注重精神的得益,不易吸引人學習佛法。因此,談到坐禪的好處,筆者先由身體的感受入手,然後是氣質的改變,當中涉及心的穩定,最後才會提到坐禪如何開啟智慧,體證實相,達到悟境和令人得到真正的解脫。
坐禪可以得到甚麼好處,關鍵在於抱著甚麼目標,另外,
開始坐禪時,我們身心都很粗糙,對身和心都不太清楚。
聖嚴法師曾讚歎「
他引用日本京都大學(KyotoUniversity)
1. 忍耐心的增強。
2. 治療各種過敏性疾病。
3. 意志力的堅固。
4. 思考力的增進。
5. 形成更圓滿的人格。
6. 迅速地使得頭腦冷靜。
7. 情緒的安定。
8. 提高行動的興趣和效率。
9. 使肉體上的種種疾病消失。
10. 達到開悟的境地。
近年備受注意的學者楊定一博士在其作品:〈靜坐的科學、
不過,禪師們都再三提醒大家必須緊記佛教禪修終極的目標:
至於禪修更深入的功能,請容下回分解。
[1]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台北:法鼓文化,2002,三版二刷) p.176
[2] 同書 p.178
[3] 楊定一: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香港:青馬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14,初版) p.135-179
[4]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台北:法鼓文化,2002,三版二刷) p.180
文:黃首鋼
上兩篇文章已提到禪修對身體的好處,現在讓我們開始看禪修對心的幫助。
談起坐禪,大部份人很自然便聯想起「定」。
趙國森校長曾在佛學基礎班介紹「定」學(坐禪)時,指出這是「
「心定」有甚麼好處?
佛陀在《佛遺教經》曾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當代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書中指出 [1]:
「要精通一種藝術,專注是必須的條件,[…]
另外,很多人「誤以為如果專心諦聽,就更會疲倦。
他對「專注」給予定義:「充分的活在現在,活在此時此地。
他有一個很有趣的看法:「做的事情是什麼,沒有多少重要性。[…
日本禪師山田耕雲亦認同「要達成任何事情,
他在著作《禪的正門》列出禪宗致力要達成的三個主要目標 [4]:
磨練定力
體驗至道或說見性
體現至道或說人格的完成
禪師表示 「定力可讓我們發展出兩種重要技能:
由此,我們開始接觸新的問題:
------------------------------
[1] 參考佛洛姆《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重排版)
[2] 山田耕雲《禪的正門》(台北:商周出版,2017,初版)
[3] 同書第100頁。
[4] 同書第73頁
[5] 同書第75至76頁
[6] 同書第76頁
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四):禪修的終極目標
曾寫了三篇討論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的文章,分別從它對身心的好處和幫助入手,但那只算是世間的禪修或定力的訓練,至於介紹佛教禪修的終極目標──見性悟道,轉眼已構想了一年有多,仍未知如何落筆;直至這次在禪修營聽到果醒法師的開示,才算有點眉目。
法師提及當年曾有一位學者帶著一大堆著作上山拜訪聖嚴師父。那位教授學富五車,雖然沒有坐禪的經驗,但是對於禪修的公案或經典,他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一反十。他算是尊重師父,希望師父能夠為他印證。
他問:「我可否教禪修?」
師父回答:「我不知道。」
他仍不死心,繼續發表自己的心得及追問師父的看法。
最後,師父的忠告:「你(還未究竟,因)心中仍有相」。
果醒法師簡要地補充:佛教禪修的終極目標──見性悟道,就是能以無分別的心(無相)去看世間有分別的一切現象。
法師教導話頭禪時,一再強調不要當參話頭是猜謎語,因為大家從未開悟,所以沒有可能冀求自己知道答案,足以表示開悟的境界。一切可用文字或概念形容的東西,都是有相,即不是開悟,一如法師所用的波浪論所說:
「世間事物如波浪,每一刹那生滅無常,世人往往將此不斷變化的現象當真、當實在,不知這種想法是無明、妄念。波浪皆來自海水,兩者不可分離。海水是佛性,也是波浪的『體』,波浪則是海水的『用』。」
禪修營期間,法師很不客氣地指出我們進展緩慢或有退心,關鍵在於:「你們不知為何要開悟!」
開悟者能體證佛性,就不再以「波浪」看世間,亦不會被它愚弄;他是以「海水」與世間無礙地相處,超越了空間和時間。
他們曾訪問一些在禪修達到身心統一的學員,其中一個體驗很有趣:學員不能分辨鳥聲或鐘聲來自何方。一切唯心造,更因為無「我」,沒有了相對點,遂不會產生方向和空間的概念。另外,那位學員的佛性,和禪修場內其他人的佛性,可如海水無隔閡地運轉,他算是有他心通的能力。
法師年輕時,曾欲環遊世界,見識一番。後來學了佛法,讀到《華嚴經》,發覺華嚴世界的殊勝和莊嚴,比所有科幻片更加科幻,那成為了法師終生追尋的目標,亦是他學禪最大的動力。
(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