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徒然屹立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面對成都平原,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去過峨眉山的人,必然會登上過峨眉金頂。金頂為峨眉主峰,海拔三千多米高,山間植被豐茂,古樹參天,沿路上山,茂林修竹,偶見流泉飛瀑,時有靈猴出沒,登山越高,雲霧繚繞,如入仙境。
峨眉金頂有四大奇觀,即日出、雲海、佛光、聖燈也。日出與雲海乃自然景象,只要找對時間,便能容易看見,可是佛光與聖燈,常人難見,可遇不可求,那得要看你是否與佛有緣。
峨眉佛光聽說是在一千九百多年前首次發現。當遊人站於峨眉金頂,背向太陽而立,前下方彌漫著雲霧之時,便能有緣看到外紅內紫的五彩光環,神奇的是,光環中間竟會出現自己的身影,而且人動影隨,人去環空。這就是四川峨眉的佛光奇觀。
至於峨眉聖燈,更是千載難逢,聽說沒有多少遊人見過,只有深居於山間之民才能偶爾遇上。山上有這樣一個傳說,每當月隱之夜,黑沉沉的山間會突然湧現許多奇怪光點,時白時青,時藍時綠,時大時小,時聚時散,忽明忽暗,忽東忽西,或近或遠,或高或低,古人將這些靈光看成是仙佛提燈穿行於天地之間。而山民更加相信,這是普賢菩薩化現之光,只要誠心向菩薩禱告,心誠則靈,便能看到聖燈。
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是大乘佛教的大菩薩,中國佛教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道場,據說在東晉時期已經開始。普賢菩薩的法像一般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白象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而普賢菩薩則是大乘菩薩行的大願大行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
根據佛經記載,普賢在久遠劫前就已經成佛了,因為願力緣故,所以現菩薩身以度化眾生。一切修行都離不開發願,普賢菩薩為十大願的願王,作為佛弟子,普賢十願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華嚴經》中云:「不發大願,魔所攝持;……捨菩薩行,魔所攝持;不化眾生,魔所攝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 很多人總是說而不做,或開空頭支票,令人不敢與他合作共事。如果你也犯了這樣的毛病,該向普賢菩薩學習,他從發下利益眾生的大願開始,便徹徹底底的付出,成為一位實踐者。
早在久遠劫前,普賢菩薩就已發願救度眾生,當時是寶藏如來佛住世的刪提嵐世界,此世界有位國王名叫「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其中第八個兒子叫泯圖。泯圖跟隨寶藏佛學習,並發願要在和娑婆世界一樣的十千不淨國土中修菩薩行,教化無量眾生,令他們身心清淨,未來也要成為幫助他人的種子,播散在各處。
依此願心,寶藏佛便將「泯圖」改號為「普賢」,意為願行普及一切、具足賢德,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佛,佛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當時的無諍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一千個兒子中,除了普賢外,還包括觀音、地藏、和文殊菩薩,他們都曾經是兄弟。
常聽人說,修行做善事等老了退休後再說吧!但是,生命無常,誰能保證明天如何,唯有把握當下。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我們每過一天,壽命就減一天,好比魚賴以為生的水又少了一些,有什麼快樂可言?因此奉勸大家,趕快精進用功,就如要救燒到頭頂上的火一般,千萬不要自恃盛年,放逸度日。
有了這份警惕,就能體會普賢菩薩為何積極實踐行願。普賢菩薩力行十種廣大願行: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或許你認為自己能力有限,怎能廣行善事?當然,多數人都是平凡小人物,那麼就在有限能力內,盡力而為吧,就像賣菜阿嬤陳樹菊,用五元、十元賺來的錢,捐蓋一座圖書館,她的精神感動更多人發心行善,這也是功德無量呀!
【佛法大海】大行普賢菩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