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禪宗初祖達摩大師

 

 菩提達摩(梵文:बोधिधर्म、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于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遊化終身。  

 傳說,達摩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自幼拜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之後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王將相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武帝是一個佛教信徒,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說法,當地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裡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裡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

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麼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去後,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後,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於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

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麼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

於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隻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錶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麼還過不去呢? ”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 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歎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淒非常,懊悔而歸。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西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裡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複逢著,獨自淒淒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祖師與少林寺的傳奇故事

西元495年初秋,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跋陀,隨著長途遷徙的人流,向洛陽進發。跋陀的大半生似乎都在路上度過,他曾經西行到過東羅馬帝國,然後又向東經絲綢之路抵達北魏原先的首都平城。

篤信佛教的孝文帝對這位據說已經悟道的高僧非常敬重,遷都洛陽後,希望他能陪伴在自己身邊,但跋陀卻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個修行的好地方——河南嵩山。隨著越來越多的僧人聚集嵩山坐禪、譯經,孝文帝為他們在嵩山建立了一座寺廟,叫做少林寺。

跋陀開創少林寺後,一時高僧大德,雲集於此,一個叫菩提達摩的印度僧人也來到嵩山。菩提達摩,相傳原為南天竺國王第三子,為護國而出家,證得禪宗秘法,為印度禪宗28祖。後來看到“東土震旦”,也就是中國,有“大乘氣象”,於是從印度渡海來到中國。

達摩率先見到了佛學造詣頗深的梁武帝,不過梁武帝未能悟道,達摩只好離開。他走到梁與北魏的國界線長江,江水滔滔,無船可渡。於是,達摩取江岸蘆葦一枝,自渡過江。這支蘆葦上有五片葉子,預言了後世禪宗興起的五支派別: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

渡過長江的達摩最後在嵩山停留下來,那時,跋陀開創的少林寺正雲集天下高僧,然而達摩並沒有和他們一起常駐寺內,而是獨自一人,隱居在少林寺外的五乳峰上。

打坐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手段。佛學將人的日常生活,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所有姿態都可以通向禪定,但是在修行實踐中,打坐是最為方便的法門,僧人們往往選擇打坐,來獲得禪定的境界。達摩當年離群索居,就是以這樣的姿態一坐九年,屹然不動,鳥兒在他的肩上築巢,蜘蛛在他的手掌上結網,年復一年,他的身影竟然印在石壁上了。

面壁石的傳說,孕育于唐代,到宋代婦孺皆知,達摩洞也成了少林寺的聖地。傳說後來少林寺的僧人將面壁石從達摩洞鑿下,最初供于初祖庵,清乾隆年間移至少林寺內,為歷代景仰。關於達摩面壁石的真偽,從古至今人們總是充滿了好奇,我們暫且將神話色彩擱置一邊。

達摩到底為什麼長達九年獨自修行,而不與近在咫尺的少林高僧們交往呢?原來,達摩所傳習的是大乘禪法,而當時跋陀在少林寺傳授的,屬於印度傳統的止觀禪法,並非一類。據說,當時在嵩山的其他印度高僧,對達摩的禪法,也都不肯認同。

在達摩面壁九年之後,一位名為神光的中國僧人前來叩門拜師了。最初,達摩並不理會,但是在大雪中站了一夜的神光,為表明求法的決心,取來一柄快刀,斬斷左臂。達摩被其誠意感動,收留了神光,並改名叫慧可。在慧可之後,陸陸續續又有不少人跟隨達摩學習禪法。忽然有一天,達摩決定將袈裟傳給慧可,並遞給慧可四卷《楞伽經》,又將禪宗的傳法偈語告知慧可: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衣缽傳承完成,達摩大師這才告知了慧可其中的緣由。一些視達摩為異端的人,頻頻在他的飯食中下毒。達摩將衣缽偈語傳給慧可之前,曾五度中毒,每次都自行將毒藥排出,傳法之際,他已經第六次中毒。如今,慧可已經足以繼承自己的衣缽,本可自救的達摩心願已了,端坐而逝。

在達摩圓寂200多年後,一位修行禪宗的唐朝將軍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向皇帝請求,賜給達摩“圓覺禪師”諡號,並在熊耳山下為達摩建了一座空觀塔。不過,幾十年後,空觀塔在一場空前的滅佛行動中,被夷為廢墟。

達摩身後,中國禪宗歷經磨難,衣缽代代相傳,終於在唐代六祖慧能之後發揚光大。直到宋朝,隨著禪宗的日漸興盛,少林寺才最終成為禪寺。達摩是中國禪宗初祖,因為曾經在少林寺傳法,後人便將少林寺稱為禪宗祖庭。

關於達摩,由於後人的渲染,被披上了太多神秘的色彩,有些故事,經過學者考證大多只能歸為傳說。然而,在這些充滿神跡的故事裡,達摩如影如幻的形跡背後,其實恰恰傳達了中國禪宗最精妙最直接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