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杜思納

杜思納,唐朝京兆城南人,任官潞州銅鍉縣縣尉,考滿之後,已經七十歲了。由於年老氣衰,染上重病,身體日漸虛弱,當時名醫都說 難治,雖藥物治療多時,未見起色。

  這時,他的好友權瓘被派任為漢州司功,前來向他道別,思納神色黯然,語氣悽涼地告訴權瓘說:「我身患重病,此次分離,很有可能成為永別。佛法中有部金剛經,可以消除多生的業障,我想發願讀誦,如果能夠痊癒的話,你我就還能再見面。」

  思納從此發心念誦金剛經,沒過多久,病況漸漸好轉,更加誠懇惕勵,每當他持誦之時,都可看到佛像放出光明,增加他無比的信心。

  後來權瓘返回京師,思納已經痊癒,彼此都讚歎金剛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

  醫藥只能治病不能醫命,倘能發至誠恭敬之心,受持讀誦金剛經,現世中滅無量罪行,消除多生的業障,增長無上福慧,獲最勝福田;若能更加念佛迴向,決定往生西方,未來必證菩提。

十八 聞經病癒

   遊珣貞,唐朝廣平人。久視年間,任桂府戶曹參軍。其女患病多年,身體日漸消瘦,這時珣貞正好考滿返回洪州,其女病況益加沈重, 雖經服藥多時,仍未見起色,就對他說:「女兒記得某年曾經讀金剛經,如今臨死之前,很想在佛堂再讀一遍,若能如此,則死而無憾。」

   珣貞夫婦聽完此話,內心非常哀傷,不禁痛哭流淚,在佛堂裏找出金剛經,然因其女身體虛弱,眼睛無法睜開,口也不能讀誦,珣貞夫婦於是一起為她讀了數 遍。

   一會兒,她的眼睛逐漸睜開,手指著經卷,好像是索取閱讀的樣子,珣貞夫婦見狀,就將經卷放在她手上。這時候,她仍然讀不出聲,只是眼睛看著經卷,似乎是在默念。

   不久,佛堂中忽然放出光明,經卷也放射光芒,所有在佛堂裏的人,見到這種瑞相,無不齊聲讚歎,大家也同時看到她的臉上冒汗,一會兒便汗流浹背,想要睡覺。經過一夜的休息,醒來後告訴家人說:「我全身的痛苦,已經完全消失了。」不到十天,身體完全復原。從此以後,他們全家都勤誦金剛經。  

  世界上有很多疾病,醫藥是無能為力的,這都是多生以來殺生食肉之罪業所感。以佛法來說,凡是遇到疾病,除了延請醫生治療之外,更應廣行善事,戒殺、放生、誦經、禮懺,才能消除業障,如果病情嚴重,無法治癒,更應專心念佛,求願往生,切勿殺生拜神,徒增業障。  

 許添誠  集

道心不可退
 

 明朝時,海鹽漁戶張元和他的弟弟張貞,有一天夜歸,船航行到了青松塘,看到水面上有奇異的光芒,於是潛入水中撈起一個石匣,打 開之後,原來是一本金字所書金剛經。  

 當天晚上,張元夢到金甲神對他說:「你前生是長水法師,講壇作務,由於道心不堅固,所以退墮至此,但是宿因未泯,特別賜你大法,應當精進持誦。」張元回答說不識字,金甲神叫他把嘴張開,拿一粒丸藥投入他的口中。  

 次日,張元醒來後,讀誦金剛經,好像是久讀熟識。張元將這個情形告訴昭慶寺的傳如和尚,傳如勉勵他迴向西方。過了三年,張元告訴親友說:「蓮臺已經出現了。」就端坐而化,這是萬曆丁醜七月間的事。

  二十 乘此福力也可往生
  

房翥,唐朝人,生平崇信佛法,每天念佛,持誦金剛經。   

有一天,房翥突然暴死,到了陰間,冥王告訴他說:「您持誦金剛經,並且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您乘此福力,也可往生。」   

房翥說:「我曾發願持誦金剛經一萬遍,現在還沒誦完。」  

 冥王說:「誦經滿願固然是好,但早點往生淨土更好。」冥王看他非常堅決,就派遣冥吏送他還陽。
 
 二十一 誦經可消互用佛物之罪
  

法藏,唐朝鄜州寶室寺的和尚,戒行高遠淳厚,普行慈悲。他曾在隋朝開皇十三年,於洛交縣葦川城造寺一座,佛殿講堂數座,僧房二 十餘間,所造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倍極莊嚴,觀世音菩薩的聖像也非常精妙,書寫佛經達八百餘卷。   

唐朝武德二年,法藏染患重病,昏迷不省人事,忽然看到金剛神手持一卷佛經,對他說:「你一生造寺寫經的功德雖大,但互用三寶之物,獲罪無量。我現在授你一卷金剛經,如果能夠書寫讀誦,廣為流通,互用之罪就能消滅,身上的疾病也能痊癒了。」   

法藏於是發願,決定書寫金剛經施送。他自知病重,遂交代弟子將他的衣缽變賣,並書寫金剛經百卷,施送一切道俗讀誦,說罷就去世了。   

到了冥府,冥王問他說:「你一生曾作甚麼功德?」   

法藏回答說:「曾修造塔寺佛像、書寫金剛經百卷施與道俗讀誦,兼寫其他經典八百餘卷。」   

冥王聞言,合掌稱讚說:「師父您的功德極大,不可思議。」   

冥王命令左右取來功德簿,親自詳查,與法藏所述相符,說:「師父您的功德圓滿,故放你返陽,盼您多勸大眾讀誦金剛經,廣修一切功德。」   

法藏九十九歲那年的正月十五日,他延請大眾誦妙法蓮華經及金剛經各七卷,陞座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憑空打筋斗。」然後與大眾告別,俄而化去。這時,全寺緇素都看到阿彌陀佛接引法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蓮華開花
 

 朱氏,宋朝霅川人,持誦佛號三十年,兼持金剛經。開卷時,每次都說有眾多聖人駕臨察看,故不敢高坐。有一天忽斷食,之後每天只 喝幾杯水,過了四十天,夢見三位和尚,手持蓮華說:「我為你種的蓮華,今日開花了,所以來迎接你。」醒來之後,朱氏就不停地念佛,端坐而化。   

十五 觀佛三昧   

唐時,明朝湖州人,跟蓮池大師受持念佛法門。他的眷屬也都能背誦金剛經及普門品,白天各自受持,到了晚上,全家人則聚集於佛前 禮誦。唐時更修成觀佛三昧,常常見到佛現瑞相,臨終時正念而逝。   

十六 念佛坐逝   

慧安尼師,宋朝明州人,在小溪楊氏庵修行,專修西方,持誦金剛經,不論寒暑都精勤不懈,常看到燭光中現出佛像。有一天身體不 適,凝神端坐,告誡大家不要喧嘩,過了一會兒說:「佛來了!」叫大家一起念佛,不久就坐逝了。時年九十六。   

十七 跏趺坐化   

沈炳,字敬孚,清朝長州人,二十歲時得了氣喘病,三十歲時病情更重,五十歲越發厲害,就開始念佛並吃長齋。他的朋友楊廣文勸他 持誦金剛經,於是每天念三遍,病情漸漸轉好。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歲末,身體稍感不適,在月底時,早上起來,盥洗沐浴後,就面向西方,結跏趺坐念佛。當時妻子在他身邊,就揮手叫她離開,過了一會兒,便寂然坐化了。   

十八 佛現大身   

王仰泉,清朝杭州人,平日以屠羊為業。有一天生病,看到群羊向他索命,於是就改行,並從此長齋持誦金剛經,滿千遍後,又開始拜 法華經。八十一歲的那一年,忽然看到冥吏來追,他抗聲說:「我等待佛來才去。」到了第五天他果然看到佛現大身,垂手接引,欣然而逝。

不再孤獨

文:傳燈法師

午後的病房顯得格外寧靜。我們輕步走過一張又一張病床,留意到田嫂看似在休息,但雙眼留著一條細細的縫隙,眼皮不停地顫動。下意識告訴我,她並沒有睡。

田嫂平時一天忙到晚,住院期間百無聊賴,許多陳年往事,尤其不愉快的記憶都湧上心頭。最令她心煩的是結婚十年的兒子跟太太離婚了。原以為三代同堂樂也融融,現在不但孫子要托人照顧,兒子每天早出晚歸打一份「牛工」,卻也掙不到幾個錢孝養母親。

「我一生最怕孤獨,最希望一家人熱熱鬧鬧、開開心心過活,萬萬沒想到兒子會離婚,真是氣死我了。」田嫂生了三個女兒,最後才追到一個兒子,對他寄以厚望。

她說:「我自己沒有文化,就是靠一雙手養活整個家。我三歲就死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姐姐。在我十二歲那年姐姐因病走了,剩下我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走後,幸好我有丈夫、有孩子。後來孩子各自成家搬出去住,我跟丈夫就靠種田維生。三年前丈夫死了,我又落得孤伶伶一人。我不喜歡孤獨,我每天拼命用工作來麻醉自己,不去想不開心的事。」說著,她眼眶裏泛起了淚光。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很多磨合,並不是在一起就一定會幸福、快樂。」我說。「或許分開更輕鬆呢。」

「是啊,你說的對。」田嫂像領悟了甚麼似的,「我兒子曾跟太太吵架後離家出走,真把我們嚇死了!」

田嫂突然掙扎著坐起來,一陣喘咳。她撥開頭上的布帽,露出一頭稀疏的華髮,僅剩的幾根髮絲弱不禁風地貼著頭皮,好像隨時都會掉落。田嫂還說十隻手指像握著電掣般麻痺,雙腳乏力,口舌乾澀,吃甚麼都是苦的──這都是化療的部分副作用。
我安撫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讓他們自己作主吧!重要是他沒有學壞,雖然打一份『牛工』,但起碼是靠自己能力掙錢!」

三十年前田嫂被診斷患上乳癌,經治療後病情平穩下來。近年她獨力照顧比自己大近二十歲的丈夫,因過度疲勞令病復發。最近兒子離婚,她激一激後病情再受重挫。

「你現在的病有甚麼治療嗎?」我把焦點轉到病情。

「先前打了三針,還剩五針,不知甚麼時候可以完成?」她好
無奈。「這次是因肺積水入院,幾乎無法呼吸,好辛苦。」

「當時你害怕嗎?」我問。 「怕啊!我不想入院,但實在忍無可忍才叫女兒叫白車。」

「如果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況,怎麼辦?」我順勢問。

田嫂想了想,說,「我會努力好起來。我希望早日出院,自己種點菜吃,外面的菜總有一股怪味。」 「我們祝福你早日康復,可以回家種菜。但如果身體真的不聽話了,器官功能衰退了,怎麼辦?你有想過嗎?」我嘗試再問。

田嫂像似聽不懂我的話,愣在那裏。

談死的話題並非容易啟齒,死後的世界像個無底黑洞,前路怎麼走?會遇到甚麼?沒有人知道。可我深信,我的話像一顆沉沉的石子,掉進了田嫂的心湖,盪起了波波漣漪。

「你有信仰嗎?」 「我丈夫供奉觀音幾十年了。」

「哇!你真有福,觀音菩薩很厲害的,千處祈求千處應,你有甚麼心事或心願都可以跟菩薩說。」

田嫂的眼睛亮起來,認真地問,「不會煩到她嗎?」

「不會,她是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兒子的事你不用煩了,請菩薩指引吧,如果他真有福份,就讓他認識一個好女子,給你一個好媳婦。」

「有那麼容易嗎?他現在已經三十多了。」她有點狐疑。

「你試試看!只要有緣分,天涯海角,早晚還是會遇上的。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不管你在哪裏

,祂都會聽見。」
「千處祈求……千處應……」田嫂口中念著,想令自己記住。本來有一堆煩惱不知從何解決,現在找到了方法,她心裡踏實許多。

跟田嫂的首次見面只是個開始。臨行前,我們送上衍陽師父的隨聲聽,但願她時時心繫觀音菩薩,有日淨化內心的煩惱,開啟本具的財富,不再孤獨。

善用這一生

一般人把因緣果報看成逆境際遇、冤家尋仇、多病纏身等,每每有障礙便喊「業障重」,或責問蒼天「為何是我」。《慈悲地藏菩薩寶懺》中說:「假如百千劫,善惡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善惡業指的固然是過去、現在以至未來,由意志推動而成的身、語、意行為。微細的心念習氣持續地、像播種一般烙印在八識田裏,同時影響著我們下一個行為,除非我們有正知正見、正念正定,否則何以改命?

一次,有個女孩走到我面前說:「師父,謝謝你的一通電話,把我從死角拉出來。」

不記得她為何有抑鬱了,只知道她怕見人,整日躲在家裏甚麼都不想做,經常想死。我跟她在電話中談的不外是人家傷害你,你不該放棄自己;人生那麼難得,人家三言兩語就把你打垮,太傻!你長年累月花時間在追悔過去,對於傷害你的人記恨記仇,死咬不放,不如踏實地活好今日,計劃明天。

相同的勸諫家人朋友不知說過多少遍,她就是聽不進去。我想她是苦到底了,想找出路。

但始終有人站不起來,錯過了重生的機會。

「師父,我想死,連呼吸也覺得累。」婷婷的情緒再次泛起波濤。

女兒生日將近,她想透過網購給她添件新衣,問丈夫借信用卡被拒。她覺得身心俱疲,家人不理睬她,人生沒有方向,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尋死念頭。

本來一家人和樂融融,兩夫妻有工作,一對子女也生性。有一次,弟弟在她不知情之下,以她為擔保人向銀行貸款,終於追數的人找上門,還鬧到公司,結果兩夫妻都被公司解僱,供了一半的房子也被充公。抑鬱病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親朋好友沒有放棄她,特別請中醫開方親自把藥送上門,但她喝一段時間後便不肯再喝。她央求約見師父,但每次都因某種原因而耍約。鼓勵她參加一些課,她出席一次後就因為這個或那個理由而缺席。大家勸她不動,就不再勉強。

她也拿自己沒辦法。每次複診,醫生說全藥庫適合她的藥都用過了,沒有其他法子,她還是要醫生開藥,每天服三四十粒藥。身體肥胖浮腫,她又想藉著減食來瘦身。她自愧沒有做好妻子、母親、女兒的責任,我鼓勵她每天去街市買菜做飯,她試過,但一到下午就全身無力,無法下床。家裏亂七八糟,衣物、碗筷堆積如山,自己經常幾天不沖涼。她很苦惱,但無力作出改變。

十多年來,她的情緒起起落落,很想好,渴望有人關心,可惜缺乏信心和動力,沒有安全感,找不到人生方向和生存意義。漸漸,家人不願搭理她,兒子不跟她說話三年了,丈夫要照顧一家的生計,也顧不了那麼多。還好女兒懂她,在她需要時會送上一個擁抱,但她擔心女兒長大後會嫌棄她。

有一天,婷婷媽媽來電說她昏迷送院,不久便往生了。院方認為她有自殺之嫌,向家人了解她入院前的點滴。

從婷婷身上,我看到了業緣的強力,無論她自己或親友怎樣努力想把她拉起來,她就是無法跳出那莫名的深淵,究竟是方法不對,還是力量不足,抑或她自己根本不想?她帶著大半生的怨鬱走,能夠安穩嗎?她的離開,對家人來說是解脫嗎?在關懷她的工作上,還可以做得更深入嗎?

每個人帶著累世的業緣來到這個世界,經過一番造作以後再往開展另一期生命,無論經歷的是逆境順境,都該好好活著。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這樣寫道──

我們常常懷疑:「我死時會是甚麼樣子呢?」答案是:我們現在有甚麼心態,是甚麼樣的人,如不加以改變,死時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必須利用這一世的時間,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努力淨化心流,從而淨化基本存有和性格。

峨眉金頂有四大奇觀,據說這兩種常人難見,可遇不可求,那得要看你是否與普賢菩薩有緣

峨眉山徒然屹立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面對成都平原,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去過峨眉山的人,必然會登上過峨眉金頂。金頂為峨眉主峰,海拔三千多米高,山間植被豐茂,古樹參天,沿路上山,茂林修竹,偶見流泉飛瀑,時有靈猴出沒,登山越高,雲霧繚繞,如入仙境。

峨眉金頂有四大奇觀,即日出、雲海、佛光、聖燈也。日出與雲海乃自然景象,只要找對時間,便能容易看見,可是佛光與聖燈,常人難見,可遇不可求,那得要看你是否與佛有緣。

峨眉佛光聽說是在一千九百多年前首次發現。當遊人站於峨眉金頂,背向太陽而立,前下方彌漫著雲霧之時,便能有緣看到外紅內紫的五彩光環,神奇的是,光環中間竟會出現自己的身影,而且人動影隨,人去環空。這就是四川峨眉的佛光奇觀。

至於峨眉聖燈,更是千載難逢,聽說沒有多少遊人見過,只有深居於山間之民才能偶爾遇上。山上有這樣一個傳說,每當月隱之夜,黑沉沉的山間會突然湧現許多奇怪光點,時白時青,時藍時綠,時大時小,時聚時散,忽明忽暗,忽東忽西,或近或遠,或高或低,古人將這些靈光看成是仙佛提燈穿行於天地之間。而山民更加相信,這是普賢菩薩化現之光,只要誠心向菩薩禱告,心誠則靈,便能看到聖燈。

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是大乘佛教的大菩薩,中國佛教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道場,據說在東晉時期已經開始。普賢菩薩的法像一般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白象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而普賢菩薩則是大乘菩薩行的大願大行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

根據佛經記載,普賢在久遠劫前就已經成佛了,因為願力緣故,所以現菩薩身以度化眾生。一切修行都離不開發願,普賢菩薩為十大願的願王,作為佛弟子,普賢十願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華嚴經》中云:「不發大願,魔所攝持;……捨菩薩行,魔所攝持;不化眾生,魔所攝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


【佛法大海】大行普賢菩薩

很多人總是說而不做,或開空頭支票,令人不敢與他合作共事。如果你也犯了這樣的毛病,該向普賢菩薩學習,他從發下利益眾生的大願開始,便徹徹底底的付出,成為一位實踐者。

早在久遠劫前,普賢菩薩就已發願救度眾生,當時是寶藏如來佛住世的刪提嵐世界,此世界有位國王名叫「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其中第八個兒子叫泯圖。泯圖跟隨寶藏佛學習,並發願要在和娑婆世界一樣的十千不淨國土中修菩薩行,教化無量眾生,令他們身心清淨,未來也要成為幫助他人的種子,播散在各處。

依此願心,寶藏佛便將「泯圖」改號為「普賢」,意為願行普及一切、具足賢德,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佛,佛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當時的無諍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一千個兒子中,除了普賢外,還包括觀音、地藏、和文殊菩薩,他們都曾經是兄弟。

常聽人說,修行做善事等老了退休後再說吧!但是,生命無常,誰能保證明天如何,唯有把握當下。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我們每過一天,壽命就減一天,好比魚賴以為生的水又少了一些,有什麼快樂可言?因此奉勸大家,趕快精進用功,就如要救燒到頭頂上的火一般,千萬不要自恃盛年,放逸度日。

有了這份警惕,就能體會普賢菩薩為何積極實踐行願。普賢菩薩力行十種廣大願行: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或許你認為自己能力有限,怎能廣行善事?當然,多數人都是平凡小人物,那麼就在有限能力內,盡力而為吧,就像賣菜阿嬤陳樹菊,用五元、十元賺來的錢,捐蓋一座圖書館,她的精神感動更多人發心行善,這也是功德無量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