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忍法師 法性講堂住持
近年,有不少寵物的主 人,在他們的寵物離世後,都 會在社交平台說,小動物「畢 業」了!那麼,往生真的等於 「畢業」嗎?當然,兩者之間 有類似的地方,可讓我們對於 人生的修行有幫助。未進入佛 門或剛學佛的弟子,有時候面 對佛教的「名相」,總會覺得 自己在了解新的星球語言,覺 得十分困難。有時候亦會因為 對「名相」的不透徹了解,難 以把佛法融會貫通起來……以 下先說明一些概念,然後再寫 出一些人生修行需要注意的地 方。 五蘊非有:佛教與世間學 問所理的「假」其實有不同的定 義。佛教所說的「假」是以「緣 起法」作為理論基礎,凡由因緣 和合而生的一切人、事、物、現 象、情感等都是「無常」的,而 且在世間存在極短的時間,就如《金剛經》寫的:「一切有為法 (緣起而生之一切人、事、物、 現象、情感),如夢幻泡影,如 露亦如電。」即是說,緣起而生 的一切存在,佛教之所以定義 為「假」,是因為它們就像夢、 幻、泡、影、露、電那樣無常。 無我:這個觀念對於大部 分人而言,都是很難理解的。 坊間的書本只是說「無我,就 是沒有一個實體的『我』的存 在」,把大家都搞昏了﹗其實 「無我」主要分為「人無我」 和「法無我」。「人無我」, 是說人身不外是色、受、想、 行、識等五蘊即結合而成,沒 有常恆自在的主體。「法無 我」深入指出五蘊之法,亦是 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 遷,也沒有常恆堅實的自體。 舉例說,如果我們前世 不是人類,而是其他動物;今 生卻因福報而投胎成人類。因 此前生的五蘊—色身及精神 作用、思維方式等,與今生的 五蘊有所不同,所以色身及所 認知出來的理解都會隨時間、 因緣而不同了,這就是「無 我」,就是「五蘊非有」。
「往生」與「畢業」的 最大不同
大不同 「畢業」是指一個學習、 實踐的階段圓滿,而且「學有 所成」,並能進一步往前邁 進,繼續人生的下一個回合。 對於畢業的學生之言,畢業以 後,有的人繼續升學,求取更 高深的學問;有的人進入社 會,開始做社會的新鮮人。有 些人在二、三十年後,甚或可 能會成為各行各業的菁英及領 導者。但是,「往生」就是因 為一期生命完結,而且更因煩 惱未盡和業力的推動,使眾生 要「投胎」至六道之中輪迴。我們往往以前生的五蘊及思維 方式等,以及今生的五蘊,與 下一生不同,而把前生的物事 通通忘記。這便說不上向前面 的錦繡前程邁進了。
前世畢不了業, 今生如何自處?
1. 要常懷感恩的心 有不少人學佛之後,只說 今天是還業債,因而對今生的 一切都抱有負面觀感。如從正向 思維出發,應該會有更多機會可 以止惡行善。我們可常以虔敬的 心,感謝養育我們的父母,感謝 教導我們的師長,感謝學校以及 整個社會提供的優良環境與愛 護。我希望各位切記:未來任何 個人的成就都不僅是個人能力所 致—這其中有太多「恩人」 去成就出來。常懷感恩之心是一 個人的基本美德,常懷感恩之心 也會幫助一個人知足、謙虛、不 斷鞭策自己、奮發向前,並活 得自在!
2. 學懂虛心及欣賞別人 接受教育,是人生一件 大事。學無止境,學海無涯, 更是說明了每個人學習,乃是 人生自我充實,連綿不斷追求 理想的長遠過程。我們生活在 21世紀,雖說知識就是力量, 教育才能成長,但大家決不能 以目前的學業為滿足,還要繼 續學習,再求深造,開拓學習 領域,增進學業修養。 其實,在整個人生之中, 做人、處世、為學的道理,父 母、師長們教得很多。由於每 個人的資質及環境不同,所以 日常的表現也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已是人生的勝利組,不要 自滿,應該繼續努力,正所謂 「滿招損,謙受益」;如果是 苦難群,則也不要氣餒。
3. 修行絕不能有 「海豚族」心態 我們絕不能以「海豚族」 心態來修行或處世!在海洋世 界的表演中,常見有海豚表演 吸引小朋友。每當海豚正確地 完成工作人員的指令,便可得 到觀眾的掌聲及食物的賞賜。 漸漸地,海豚習慣掌聲和賞 賜,也會因此更加賣力演出。 有人說「海豚族」是繼「草莓 族」後興起的新族群,需要掌 聲和賞賜,才有動力去完成工 作,乃至於基本的穿衣、吃 飯,都要透過「交易」的方式 來完成。所謂的「交易」,不 外是鼓勵或是得到自己所認為 應得到的獎品。修行也要時時 反省,是否有相同的「海豚心 態」?只是一味為了想得到別 人的肯定和讚歎,才去努力的就是「海豚心態」!
漢傳佛教比丘尼的古與今
文:法忍法師 法性講堂住持
以往一般人認為出家人 全因在現實生活中失意,故以 「逃避」的心態來「長伴青 燈」,這是一種「以偏概全」 的想法。
古代的比丘尼
唐代是佛教在中國最興盛 的時代,唐代的比丘尼亦是歷 朝之中,擁有較高地位。因為 唐代較高地位的比丘尼,大都 為士族婦女。當時士族婦女失 偶後,通常會改嫁。唐代婦女 改嫁之風頗盛,出家成為自誓 不嫁的婦女的最好護身符;出 家為比丘尼是另一個「貞節」 的表現。 另外,有某程度上,成 為比丘尼,可說是中國婦女得 到釋放的渠道。中國古代有一 種偏見,認為「婦人識字即亂 情」,故更不用說作詩了。但在《比丘尼傳》中所記載的比 丘尼,大部分都是很有文化 的,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 女性的文學修養,其中所記錄 的「尼姑詩」就是一個很好的 例證。俗話說「釋子能詩,世 人皆知」,難道女僧就不懂詩 文嗎?因為要看得明白佛教的 經典,就要有某程度的學識。 唐代或以前,女性要經考試才 可以出家,及後不少比丘、比 丘尼都會向初出家的女尼教知 識。從這一點可看出,成為比 丘尼不但可以得到一個獨立的 宗教地位,而且還可以讓當時 的婦女有受教育的機會。 在社會學方面,父權思想 濃厚的社會集體意識,給僧團 中的「性別驕慢」提供了最好 的溫床。因為這些男性僧侶不 但早已被父權思想潛移默化, 而且更因社會的推波助瀾,更 易把壓制女修道人的行為加以 合理化。例如:在女權意識低 落的地區,不但男性僧侶藐視 女修道人,就連「善男信女」 也吝嗇給予她們精神上與物質 上的支持與鼓勵。欠缺社會力 量的奧援,這些女修道者的社 會地位顯得更沒有正當性了。 相對地,倘若一個社會的女性 意識高漲,那麼饒富女性意識 的女修道人,就比較不易臣服 於「性別驕慢」的意識形態。 她們會以實力與學養,給驕慢 的男性僧侶適度的壓力,使他 們不敢肆意發揮「男尊女卑」 之論。另一方面,社會人士與 「善男信女」對她們的肯定與 支持,也使她們可以經濟獨 立、行為自主,不必在現實壓 力下成為男性僧團的附庸。台 灣比丘尼之所以產生卓越的弘 法成績與崇高的社會地位,應 與上述兩項理由有關。
近代的比丘尼
隨着清代末年西潮激盪, 不少革命家都高舉男女平等。 女權運動在中國乘時而興,發 展至今,在香港、台灣等地, 女性基本上已打破了往日的父 權社會。比丘尼基本上可以擁 有與比丘同等的地位,比丘尼 更在不少團體成為領導者。例 如慈濟功德會的主席證嚴法師 便是一位出色的比丘尼,在台 灣被視為成功者。證嚴法師興 辦醫院、醫學院,救濟不少貧 苦大眾,對社會貢獻很大,有 着極大的影響力。 雖然證嚴法師不是刻意經 營台灣的女權運動,但是法師 所做的,卻無意地在女權運動 中作出了貢獻。法師提倡佛教 「家庭化」,又提倡愛是「聲色柔和」,這明顯是女性特 質,對提高女性的地位有利。 法師又改變男性在家的形象, 例如要他們「聲色柔和」、 「回歸家庭」。男廚飯,女辦 事「身體粗勇、氣質高尚」。 在慈濟功德會中,以性別來分工是十分模糊;女性的地位相 於對男性而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代比丘尼的地位相對於古代而言,真的是天淵之別。 古代的比丘尼只能從屬於比丘,如今的比丘尼則已有獨立的地位,而且在佛教組織之中 具有領導地位,在社會中有很 大的影響力。
總結 比丘一直是教團的支柱, 在古代受教育的機會多,加 上社會上瀰漫着男尊女卑的風 氣,比丘尼出家之前又沒有獨 立的社會地位,故古代比丘 尼的地位是從屬於比丘的。但 是,當高舉男女平等,女性受 教育的機會就增加。比丘尼在 教團之中,不再是次第位置, 而是具有領導地位。由此而 知,比丘尼的地位與社會背景 有着密切的關係。從慈濟功德 會思想的發展來看(男廚飯, 女辦事),女性在佛教的發展 又會如何呢?相信這亦與未來 的社會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