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6


佛教的人生觀2

 第六種人是倫理道德的人生觀。儒家有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此行持,小者可以修身齊家,大者可以治國平天下。朱子說︰「父子有情,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在道德學術方面有所成就,就可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苟能保存人格,他們就以為人生問題都解決了。

  第七種人是無為任化的人生觀。道家以為,無為變化,人生來無始,死無終,在此無始無終之中,方生方滅,方滅方生,種種變化,靜觀萬物,任其變化,不加思維。一切無為,故能無不為。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要人經常以觀其妙,這樣,人生的問題就算解決了。

  第八種人是佛教的人生觀。佛教對於以上七種人生觀的看法,並不太滿意。佛教認為生命是屬於有形相的東西,心念是屬於妄想分別,二者都有生滅。用生滅法去修,是無法得到無生之理。《楞嚴經》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由於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人既有生,必有痛苦。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佛教說人生有很多痛苦,簡而言之,有八種苦︰一、生苦。人生下來就要受苦,如小孩一落地便哭,因其肌膚柔嫩,接觸外界冷風,猶如刀刺之苦。二、老苦。從少至壯,由壯至老,年齡漸老,髮白面皺,耳聾眼花,牙齒脫落,行步龍鍾,對於人生,已無樂趣。三、病苦。四大不調,疾病交煎,憂切悲哀,輾轉呻吟。四、死苦。或因疾病壽終而死,或遇水火風災橫死。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五、愛別離苦。自己所愛的人和財物,不得共處,生離死別,終歸於空。六、怨憎會苦。自己所怨憎的人,本不願見面,偏偏遇上,而常共處。七、求不得苦。世間一切人與物,心中所愛樂的,用盡心計,求之不得。八、五陰熾盛苦。即色受想行識,不論在肉體和精神上都有苦楚,熾盛是熱惱,如火焚燒之苦。

  以上八種苦惱,乃由於前世造了惡因,今生一定要受惡果。古德說︰「善惡到頭終有報,祇爭來早與來遲。」欲想不受苦果,首要不作惡因。究竟甚麼是苦的根源?就是渴愛、欲望、貪婪、愛著。苟能徹底滅除渴愛的苦因,放棄它、摒除它、遠離它、止息它,將一切的欲望消滅了。正念起,妄念除,那就永遠不會再受八種痛苦了。欲想斷除八種痛苦的因,必定要以至誠懇切的心徹底訓練淨化自己,始能獲得自由和解脫。

  佛入滅時,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去世後,我等依何而住?」佛答阿難︰「我去世後,汝等應依四念處住。」由此可知,四念處於修道方面,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四念處是︰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因為眾生於色受想行識的五陰中,經常生起四種顛倒,以不淨的色身為淨,以痛苦的感受為樂,以遷流不息的意念和行動為常,以對境生起之善惡心為我。有此四種顛倒妄想,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憂悲苦惱和災難困擾,我佛就為糾正人的不正知見,所以說出四念處的方法,要人審諦觀察,身是不清淨,受是不快樂,心是不常住,法中並非有我。世人果能消除這四種顛倒妄想,一切憂悲苦惱,便不會產生,且可獲得常樂我淨,真正的快樂。


福慧與人生

人生在世間,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便是衣食住行,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壽夭窮通,賢愚好醜,都要依止這四樣事,方能生活。因此,凡人每每經年累月早出晚歸,勞身苦思,東奔西走,無非為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一旦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安度平淡的生活,但又得隴望蜀,不以為足,更求洋樓汽車,錦衣美食。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由此可見,欲無止境,若求之不得,乃苦上加苦。有人想要達到目的,甚至偷盜搶劫,欺世騙人,祭神拜鬼,求籤問卜,看相算命,結果仍舊不能從心所欲而東成西就,因此神喪氣沮,愁容滿面,終日不是怪責自己命途多舛,便是怨天尤人。

  其實,乃因人沒有自知之明,不了解人的力量勝天地鬼神,是超群絕倫,真正可以挽回惡劣命運的,乃是自己本身。因其捨本逐末,走向邪途,猶如砂非飯本,欲成佳饌,縱經塵劫,也不得成。古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由此可知,人之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全在個人把持與操縱,並非如《論語》中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漫無標準。

  人生於世,既要衣食住行,就得依靠天時地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始能獲得華屋厚蓄,飽食足衣。《周書》有云︰「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士不出則三寶絕,商不出則財匱少。」雖然道理如是講,事實上很奇怪,有人生來,不動一毛之勞,便獲美服厚味,富貴逼人;有人終日奔馳,風塵勞苦,竟難禦寒餬口,溫床暖被;如果將此對比「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大同格言,似是不能自圓其說。

  因為我們觸目共見,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誰人不是處於兢兢業業,各盡其力,以謀生計?但是有人金玉滿堂,花天酒地,有人捉襟見肘,無棲身處。由此可見,並非全靠自食其力,都能獲得心滿意足,安居樂業。有云︰「巧者有餘,拙者不足。」但是不能保證巧者決定有餘,拙者必然不足。例如子牙與管仲,均有掀天揭地之才,因少年不得志,飽受困乏之苦。再舉劉禪與晉惠帝,均是笨拙不堪之才,但其能繼承父王為國君主,吃是珍饈百味,住是堂皇宮殿,穿是千金之裘,坐擁宮娥采女,三宮六苑,七十二妃。由此便知,雖然自己能夠操縱一切的善惡命運,但是命運也能支配人的災祥禍福。

  世有人不信命運之說,每舉荀子《天論篇》來抗拒此理,以為荀子是明周孔之教,他既不信天賜地與及神鬼作祟之說,足證一切命運,全是謬論,其實他們祇知其一,不知其二。荀子也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此義豈不是說,不怨天,不尤人,吉凶禍福,全在個人掌持?又說︰「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使之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使之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使之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此義難道不是說,敬勝怠者必吉,義勝欲者必從?「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此義難道不是說,怠勝敬者定滅,欲勝義者定凶?由此段文足證,荀子雖不信有鬼神之說,可是對於善惡報應,命運氣數,全由自作自受,絕信無疑。佛經云︰「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由此可見,古聖先賢,同如此見解,不過後人,各執管見,定要分河飲水吧了。

  然而自作自受之定律,並非粗心浮氣之人,可以窺視於萬一,因為每人所作的善惡業因,有千差萬別,所感的善惡業果,也有萬差千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業果不同,各如其心。有人前生作業,今生受報,有人今生作業,來生受報,也有今生作業,後生受報。須知,前生又有前生,來世又有來世,既有無窮無盡的前生與來世,當然就有無窮無盡的因果與報應。


福慧與人生2

因此,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化戾氣為祥和,就應植福修善,廣積陰德。假使遇見別人貧病交加,或大險臨頭,縱然無力挽救彼之困苦,也要生起同情心、憐愍心、施捨心、救護心,因心生善,福慧日增。世人不明此理,以為既無捨財,又未利人,何來福慧?須知我佛有言,人人本具無量性功德,有修則顯,無修則隱,現在假彼生善,即是自性福顯。若再利用資財救彼生命,彼此皆獲收益,如果有心無力,雖然對彼無補,仍能單自得福,猶如以燈燃燈,自燈燃著之後,與彼燈並無損減。若人能將自性本具之福德智慧,修之又修,顯之又顯,積年累月,行圓果滿,功德法財,自能全部昭彰。此時可以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為黃金,取之不竭,用之無盡。猶如佛陀從無量劫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捨身飼虎,割肉餵鷹,始有今日的百福俱集,萬德莊嚴,從性顯現,表露無遺。

  若心能夠培德植福,身體自會端正強健,趨吉避凶,轉禍為福,衣食住行也隨之而來。心時修善,乃屬道德,若有道德,必有福氣,若有福氣,必行好運。可是僅有鴻福,未有如海智慧作開路先鋒,仍會墮坑落塹,誤入歧途,不是吝嗇不捨,便是奢侈淫逸,不分皂白,輕重倒置,有此作為,均是惡行,仍不受人敬重。因此有福之後,必定還要有智慧,始能尊嚴端正,為人上人。人須福慧兩足,堪稱為尊,智能分析善惡好醜,是非邪正,故要追求智慧,立為根基。此為人生在世,立身處事,必須具備之宗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