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如是說】不亂


文╱星雲大師     

有人說現在社會的秩序很亂,現在政府的人事很亂。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也常在亂裡生起無明、雜念嗎?其實亂並不可怕,只要知道亂源在哪裡,正本清源,就能解決問題。如何將紛亂歸於清淨呢?有四點看法:

第一、不亂說而有誠信:我們在社會上與人交往,須秉持「有幾分則說幾分話」的原則。隨意妄語不實,顛倒是非,即使短時間察覺不出來,但是「日久見人心」,只要讓人聽出虛假、欺騙,就很難再得到別人的信任,尤其在凡事講求實證的文明時代,無法確認的言語,如果信口胡謅,不但給自己惹下禍端,也會對別人造成莫大的影響與傷害。

第二、不亂行而有威容:君子潔身自愛,凡不符合道德的地方,不去;非法的言論,不說;非法的道理,不信;會亂人眼目的,不看,自然能養成浩然正定之氣,進退得宜,行止合度而威儀具足。

第三、不亂交而能保身: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但是交朋友一定要經過審慎選擇,注意對方的品性、道德。古人言:「近芝蘭,則氣味日馨;近惡臭,則汙穢日增。」如果交到壞朋友,整天遊手好閒,吃喝玩樂,甚至為非作歹,跟這樣的人為友,即使不被薰染變壞,也難保有一天,不會因對方做了壞事而牽連受害,所以,不與品性不良的人做朋友,是自保之道。

第四、不亂嫉而能有容:做人,要有「希望別人好」的氣度。社會上有些人見不得別人好,只要看到有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強,就心生嫉妒,甚至打擊、障礙對方,最後弄得同歸於盡。嫉妒猶如一把火,不只是燒毀一個人才,而是燒毀整個社會的成就。人,要能互相助成,互相讚歎,要有「沾光」的心態,對於他人的成就、榮耀,能夠樂見其成,隨喜功德,就是一種心量的修行。

不論修行或待人處事,最高理想是能夠「一心不亂」;鎮日在貪瞋痴裡流轉、追逐,當然無法將心安住在正念之上。如果能夠不當做的不做,不當說的不說,所行所做合於律法、規矩,就能治心不亂,不為誘惑所亂,不為無明所擾。「不亂」的四種方法是:

第一、不亂說而有誠信。
第二、不亂行而有威容。
第三、不亂交而能保身。
第四、不亂嫉而能有容。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4‧星雲法語4》


星雲大師:修行之人

文/星雲大師

修行,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宗教本即有信仰與修行的雙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實現佛陀體驗之境界,而專心精研修養,則稱為「修行」;而實行修行功夫者,則稱之為「行者」。一般來說,我們看到出家人,便說這是修行的人;看到學佛的居士,也說這是修行的人;或者看到吃素的人,甚至看到有道德、有慈悲的聖賢,也稱之為有修行的人。到底什麼是修行之人?有四點看法:

第一、能為眾生說因果:一個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能不信因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善惡因果是非常科學的理則,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就不敢為非作歹;有了因果觀念,就不致於亂了自己的生活,亂了社會的秩序。因此,凡是能為人宣說因果道理的人,就是修行之人。

第二、能為眾生解困厄:當眾生有困難、苦厄時,我能幫他解除,就等於他挑的擔子太重了,我幫他分擔一點;他心中的罣礙太多了,我替他分憂解勞。尤其能用佛法讓人遠離無明,讓人解除心裡的煩惱、束縛,這樣的人也可以稱為修行之人。

第三、能與眾生共患難:有的人有福能同享,有難卻不能同當。一個修行的人,當別人有了困難時,應該立刻給予幫助。例如,當別人需要協助的時候,給他一些助緣,陪他共度難關;當別人傷心、失意時,給他一個笑容、一句鼓勵的話,幫助他跨出心情的谷底。像這樣的人,也是修行之人。

第四、能與眾生共安樂:願意與人共患難的人固然難得,有時當別人歡喜快樂時,也要能隨順眾生,跟著大家一起同樂。如果別人歡喜,你卻哭喪著臉,不但自己痛苦,也破壞別人歡喜的心情。因此,當別人快樂時,不能破壞他、嫉妒他、傷害他,而要懂得隨喜讚歎,懂得助人之興,懂得與大家共安樂,這種人也可稱為修行之人。

所謂「修行」,不一定要每天誦多少經、拜多少佛、做多少功德善事;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時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隨喜隨緣的助人、與人為善,這就是最好的修行。所以,何謂修行之人?有四點意見:

第一、能為眾生說因果,
第二、能為眾生解困厄,
第三、能與眾生共患難,
第四、能與眾生共安樂。


星雲法語 退一步想

文/星雲大師

人生有前面的半個世界,也有後面的半個世界,一般人的眼光只看得到前看,看不到後面,因此每天在前面的半個世界裏,與人爭得頭破血流。其實有時候懂得「退一步想」,眼界會更寬,世界會更廣。「退一步想」蘊含無限的人生哲理,說明如下:

第一、狡辯不如木訥:做人最大的修養,就是無諍。有的人好與人辯,凡事總要爭個高低,辯個輸贏。其實有理不在高聲,理不是狡辯得來的,所以如果無理的話,儘管你再怎麼能言善道,唇槍舌劍,理也不會站在你這一邊。反不如木訥的人,與人無諍,更讓人覺得他通情達理,所以木訥反而能表達道理。

第二、多言不如沈默:俗語說:「多言不如多行」,所謂「多言」,也就是不當言而言、不必言而言,都是多言。有的人好講話,別人講一句,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講個十句、二十句,甚至十幾二十分鐘。其實「言多必失」,多言不但取厭,而且是招怨之由,所以古人惜言如金,所謂「沉默是金」,又說「危莫危於多言」,實乃智慧之語。

第三、妄動不如待機:《佛光菜根譚》說:「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有的人好表現、好出風頭,常常在事情還未定案,機緣尚未成熟時便搶先行動,以致功敗垂成。就如唱歌,如果搶先一拍,必然走調。所以凡事要待機,機就是機緣、機會、機遇;機緣未到不可輕舉妄動,否則功虧一簣,得不償失,因此凡事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四、忙亂不如條理:「有計劃,則不亂;有分工,則不忙。」有的人做事沒有條理,亂忙一通;有的人跟在別人後面窮忙,甚至愈幫愈忙。其實不管做人、做事,理路要清楚,要懂得靈巧,儘管事情再多、再忙、再亂,要懂得從忙亂中理出頭緒來,所謂「亂中有序」,千萬不能盲目的亂忙,如此不但事倍功半,也失去了從工作中學習的機會。

退一步想,就是一種逆向思考;退一步想,才能超越原有的框框;退一步想,世界會更寬廣。「退一步想」有四點:

第一、狡辯不如木訥。
第二、多言不如沈默。
第三、妄動不如待機。
第四、忙亂不如條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