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雲大師
世間是個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保護的世界。父母養育兒女,兒女孝養父母;主管愛護部屬,部屬效忠主管。甚至國家要保障人民,人民也要保護國家,這些都是世間的常態。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有我要保謢他人、我要保護社會、我要保護國家的心,如此一定能建設一個安定詳和的社會。所以「護他正法」,就是自利利人的善舉,有四點說明:
第一、護他不使作惡:我們保護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讓他不作壞事,這才是真正的愛護他。如果只是給他飯吃、給他錢用,讓他吃住無虞,但是他拿了錢去吃喝嫖賭,儘做一些傷風壞俗的事,這就不是保護了。所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導他正確的人生觀,以及明辦是非善惡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讓他懂得珍惜生命,學習自愛愛人,如此才是真正的保護。
第二、護他不使驕慢:一個人如果驕傲、我慢、自大、無禮,不但交不到知心朋友,甚至處處碰壁,凡事難以順利。所以,我們要保護親朋好友,就要勸導他們待人要謙虛,做人要有禮貌,凡事能多為他人設想,這才是真正的保護他。在團體裡,謙虛才能得到人緣;在社會上,謙虛才能得到助緣;在人際往來中,謙虛才能得到善緣。所以,你要保護他人,就應該教導他謙虛不驕慢。
第三、護他不使懶散: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所以保護一個人,就是要教導他勤勞負責,讓他有獨立生存的能力。現代的孩子,大都在父母過份嬌寵中成長,以致失去求生的能力,以及缺乏在艱苦中奮鬥的精神。所以,你要保護孩子,應該從小教導他灑掃應對,凡事讓他自己親身去做,你只是從旁觀察協助,如此才能激勵他勤勞奮發,以及培養他自我克服困難的能力。
第四、護他不使愚昧:一個人的成就大小,能力不是絕對的因素;明理有智慧,更能開創光明的前途。反之,有的人因愚昧邪見而聽信讒言、誤入迷途,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歸結原因,因為不明理而性格怪異,因為沒有智慧而無法接受他人的善言,終而行為無所忌憚、思想乖舛謬誤。所以,我們要保護一個人,要使他明理不愚昧;讓他不受愚痴、邪見之害,才能確實的保護他。
這個世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希望周遭的人都能順利平安的成長,都能過著美滿快樂的日子,就要培養他負責盡責、勤勞務實、謙虛有禮、明理有智慧,如此才是真正愛護他、保護他。所以「護他正法」有四點:
第一、護他不使作惡,
第二、護他不使驕慢,
第三、護他不使懶散,
第四、護他不使愚昧。
星雲大師:懺悔
文/星雲大師 文╱星雲大師
懺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也是一種反省的功夫。六祖惠能大師說:「懺者,懺其前愆,永不復起;悔者,悔其後過,更不復作,故稱懺悔。」意思就是要我們認錯、改過,從反省中,使自己的人格、道德向善。
平時我們的衣服髒了,身體有了汙垢,都需要清洗,才會舒服自在;茶杯髒了,也要洗淨,才能裝水飲用;家裡布滿灰塵,也需要打掃清潔,住起來才會舒適。懺悔能讓人獲得重生的力量,如同陳年的汙垢,於一朝洗滌清淨;如密布的烏云,因陽光出現而消失。身心骯髒了,也須要用懺悔的法水,才可以重獲清淨。
懺悔又如一杯水,把整包鹽巴放進水杯,就會鹹得無法飲用;如果把這杯鹽水倒進大水缸裡,加滿一缸清水,鹹味會沖淡,就能飲用。我們犯了錯,就如水中加了鹽巴,只要我們用懺悔的願力,就能沖淡罪業。
人生在世,雖只有數十寒暑,但是為了事業、家庭,難免會與人爭執計較,因而造作身、口、意的惡業;若能反省懺悔,則善業增長,惡業消除。
懺悔,就如清淨的法水,有認錯懺悔的心情,就會清淨。圖為佛光山大悲殿內一景。圖/資料照片
佛教常講:「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無明煩惱生起現行,只要及時覺悟懺悔,仍然是一個清淨善良的人。就像佛世時,阿闍世王犯下弒父篡位的彌天罪業,後來因為懺悔,終能得救;中國的悟達國師,累劫冤業因一念驕慢而生人面瘡,透過懺悔,最終冰釋多生仇恨。
不過,一般人平常時都不會想到要懺悔,一定要等到病苦折磨、做事不如意、遇到困難了,或是到了年老時回想過去年輕的種種非法,或是感到自己沒有力量了,甚至於進入牢獄裡,才知道自己做錯了而懊悔不已,這時才會生起懺悔之心。
人有過錯,就要懂得懺悔,懺悔要發心,並且要至誠懇切,罪業才能減輕、消除。日常生活中,從行為上來懺悔的法門有很多,譬如︰說好話來懺悔,無論對什麼人事,都抱著慈悲喜捨的心,用好話去讚美,這就是懺悔;捐善款來懺悔,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降伏貪愛,又可惠施眾生,也是一種懺悔;勤服務來懺悔,發心為大眾服務,來懺悔自己罪業,這不但是懺悔的方式,更是廣植福田的妙法,乃至平時多為別人著想,成就他人的好事,也是一種懺悔法門。
發露懺悔 增長改過力量
透過發露懺悔,增長自我改過的力量,藉由這分善美清淨的力量,回饋、服務社會,以行動來奉行佛法,這便是懺悔最大的功德。
總之,藉由禮拜、讚歎、誦經、布施、行善等行為而行懺悔,就如同去除銅器上面的鐵鏽,用一分力量擦拭,就潔淨一分;有一分的懺悔,就減一分的罪業。而最究竟的懺悔,是要能明白一切的罪業,源自於自己的無明妄念,所以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一切的是非、得失、好壞、榮辱都放下了,甚至連真妄也都泯滅了,哪裡還有什麼罪業要懺的呢?──【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星雲大師如是說】 人生一字訣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改變自己人生觀的人事物,有的人因受到一句話的影響,而改變人生的方向,也有人是受到一個「字」的啟示,而改變人生的抉擇。
人生的「一字訣」是什麼呢?有四點說明:
第一、為人之德只一「讓」字: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之德性最重要的就是謙讓。「讓」,是中國固有的禮法,大至帝王的「禪讓」政策,小至家喻戶曉的「孔融讓梨」,都是讓人千古讚揚的德性。《六祖壇經》云:「讓則尊卑和睦。」生活中,如果人人重禮讓,則能減少彼此的磨擦,且能相互尊重,更不會有相忌相爭的行為。如荀子說:「爭則亂,亂則窮。」只要人人禮讓,則社會必能安和,所以「讓」是為人的重要德行。
第二、立身之道只一「正」字:人要立身於天地之間,凡事都應該要本著「正」字,如正知、正見、正思、正派、正念等。「正」,是處事的根本,「正」是領眾的基礎,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人只要凡事「正」直,心胸坦蕩,即使在困難逆境之中,仍能守「正」而行,則其德風,必能讓眾人心悅誠服,其處事之道,必能攝服眾人。
第三、行善之要只一「施」字:你要做善事嗎?做善事要能施,如布施時間、布施體力、布施財務,甚至一個笑容,一聲問好,都是行善之舉。行善如果要求別人感謝你,對你有所回報,甚至希望因此而獲得名聲,那就不叫布施,而稱為「貪」。布施要如《金剛經》所說「三輪體空」,才是真正的布施,就如太陽普照大地,如甘霖潤澤萬物,都是無悔的付出,是不求回饋,沒有利害的往來,這才是真正的善行。
第四、朋友之交只一「淡」字:莎士比亞說:「有良友為伴,路遙不覺遠。」朋友是人生旅途上非常重要的伙伴。但是朋友相交要能生死與共,而不是只在利益上的往來,如歐陽修說:「君子以同道為友,小人以同利為友。」如果朋友往來是在「利」上相交,當利益衝突,或是無利可圖的時候,友誼將因此生疏甚或交惡。因此友誼不在濃情密意裡,而在禮義道德上;朋友之交,要「淡」才能長久。
金錢有用完的時候,道理則能一生受用不盡;能夠讓人受用的道理,即使一句,甚至一字,都是彌足珍貴。人生一字訣有四點:
第一、為人之德只一「讓」字。
第二、立身之道只一「正」字。
第三、行善之要只一「施」字。
第四、朋友之交只一「淡」字。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2‧星雲法語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