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世間上,凡事都有因果關係,要怎麼收成,必先怎麼栽。如果你沒有努力的因,怎麼會有收成的果呢?四種「一定少」,提供參考:
第一、只知讀書的人,活用一定少:我們常聽人譏稱別人是「書呆子」,什麼樣的人稱為書呆子呢?就是只知道讀書、只會死背書,而不能將所學活用於生活中的人。伊川先生說:「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讀書是為了明理,為了讓生活有反省的準則;讀書是為了增加知識,為了讓生活減少錯誤的機會。如果讀書是為了文憑或為了考試,則「雖讀盡古今天下之書,無益也。」所以讀書應以力行活用為主。
第二、只知利己的人,朋友一定少:一個人如果時時刻刻只想到自身的利益,必定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人,那麼他的朋友一定不多。因為,只知利己的人,必定常與朋友勾心鬥角,相爭相奪,終致朋友紛紛遠離。古云:「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之已之好,而忘人之好。」朋友交往,雖不能只在利益上往來,更不能心存自私,應該要用奉獻、付出、真誠的心與人來往,如此才能受人敬重。
第三、只知享樂的人,成就一定少:一個人如果只知享受,而不肯勤勞、不願努力、不懂奮發上進,一定不會有所成就。就如農失如果沒有春天的播種,又怎麼會有秋天的收成呢?程頤說:「懈意一生,即為自棄。」一個只知享樂的人,就等於是一個未戰已降的士兵。所以,安逸享樂是人類的敵人,若不能戰勝他,則永遠不能獲得成功。
第四、只知貪懶的人,財富一定少:《佛光菜根譚》說:「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精進是無盡的能源,懈怠是隱形的危機。」有的人貪圖安逸、懈怠懶惰,這樣的人很難發財致富。因為財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自己努力賺得;財富不是由享樂中得來的,而是靠勤勞儉積成。一個懶惰的人,沒有耕耘,如何能有收成呢?所以只知貪懶的人,財富一定少。
語云:「好馬不需馬鞭,勤人不用督促。」一個懂得自我學習的人,必能視勤奮為快樂之源,一個懂得自我成長的人,必能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之中,唯有如此,才能不斷進步與成功。所以,四種「一定少」足堪吾人引為借鏡:
第一、只知讀書的人,活用一定少;
第二、只知利己的人,朋友一定少;
第三、只知享樂的人,成就一定少;
第四、只知貪懶的人,財富一定少。
星雲大師:耳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人的習氣,耳朵喜歡聽「讚美語」、「祕密語」、「是非語」、「甜言蜜語」,甚至無修養、無意義的話語;唯獨不喜歡聽「勸誡」、「忠告」的逆耳之語,這些都是不會聽話。真正會聽話的人,不但是「非禮勿聽」,而且要能善聽、諦聽、兼聽、全聽。關於耳根的修行,說明如下:
第一、要善聽:人要善於聽話,才會進步。所謂「善聽」,就是能把不好的話都聽成是好話;反之,不善聽的人,有時候好話也會聽成壞話。中國的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騎鰲魚、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大象、地藏王菩薩座下騎的就叫「善聽」。會聽話的人,所謂「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不會聽話的人,左耳入,右耳出,把別人的話當耳邊風,甚至「聞善言不著意」,這就是不會聽話。
第二、要諦聽:「諦聽」就是要認真聽、注意聽,不要聽錯了!有時候下屬對長官報告,長官沒有用心聽,聽錯了;有時候長官吩咐部下,他只聽了前面的一句,後面沒有聽完全,聽錯了,這就是沒有諦聽。所以耳朵的修行要會諦聽,像《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囑咐須菩提要「諦聽!諦聽!」就是不要聽錯了。
第三、要兼聽:兼聽就是不能只聽一面之詞,要採納各方的建言,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懂得兼聽的人,他能「聞一知十」;不會兼聽的人,聽了十句,他只懂得一句、兩句。所以,弘法傳教之人能兼聽,多聽別人的意見,才能觀機逗教;一般人能多聽別人之言,才能善解人意、才能融入群眾。
第四、要全聽:全聽就是不要斷章取義,對於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從頭到尾,我都能聽清楚,都能了解。因為一切事必有它的前因、有它的背景、有它相關的歷史因緣。歷史,不僅記載了先人努力創業的經過,亦為後人留下了祖先永恆的智慧;透過對歷史的認識,可以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根。所以聽話要全聽,沒有全聽,就不能完全了然。
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唯耳能自聞其聲,因此為人應該「慎言語以養其德」,尤其應該學會聽話的藝術,這就是耳根的修行。關於耳根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要善聽,
第二、要諦聽,
第三、要兼聽,
第四、要全聽。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體相用的真義
文/星雲大師
常有人問: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是什麼意義?也有人問:佛教常說「體相用」,這又有什麼意義?
在佛教裡,用「三」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例如:「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再如:「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
現在,我們把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佛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這就是佛陀的真如理體,是「體大」;佛的報身,萬德莊嚴,相好圓滿,讓人尊敬,這就表示「相大」;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不論阿彌陀佛、藥師佛,乃至諸大菩薩、諸大羅漢、諸大聖賢,甚至世間的「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法身」,這不就是「用大」嗎?
所以,佛陀的法身、報身、應身,就是體大、相大、用大。三身雖有差別,雖有層次上的不同,但是合而為一:一個佛陀,一種信仰;一層真理,一種解脫。我想,「體相用」應該用這樣來解釋。
甚至,我們從佛陀,再說到凡夫眾生。根據《大乘起信論》說,我們的心,它的本體、相狀、作用,廣大無限,所以稱為體大、相大、用大。心的「體大」,大如虛空,甚至比虛空還要大,所以佛經裡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個人如果有容納宇宙虛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
在我認為,心的「體大」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了。作為本體的生命,是不增不減,是永恆存在,是絕對的、無限的、真常的;心的「相大」就是生死,是生命的階段性轉換,是有生滅、去來的無常變化,是相對的、有限的、非常的。而心的「用大」,就是生活。我們活在世間上,生命從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舉止、身心活動等等,無一不是生命的作用。
因此,我們既然來到世間「生活」,就有「生命」,雖然生命有「生死」的無常變化,但我們可以利用有生之年,好好發揮生命的本體,把它的精神、意義、能量,隨機、隨緣、隨宜的權巧應用,如此就能發揮生命的價值。
說到生命,人的生命是無法單獨存在的,必須要靠很多的因緣成就,所以宇宙世間是一個大我的生命,是共同的,是同體共生的。例如,我們出生之後,需要父母的照顧,需要師長的教導,需要社會各種人士給我們的緣分,我們才能活下去;沒有他們,我們的生命就沒有辦法維持。因此,生命是彼此相互關聯的,當別人給了我們存在的因緣時,我們也要給人家一些因緣,讓他們的生命也能存活下去。
再說到「生死」,有生必然有死,這是世間最自然的現象,也是最平等、最公平的事情。舉凡是人,不論帝王將相,或是販夫走卒,都有生死。但是有的人好生惡死,也有人活得無趣、無奈,就以自殺來結束生命,這都是過於極端。
其實生死就如同睡覺,睡著了就像死去一般;睡醒後,好比又再重新活過來。生死也好像日出日落,早晨太陽從東邊出來,到了傍晚從西邊落下;明天一早,它又會再度重新升起。所以生死是圓形的,生了就會死,死了又會再生,生命是不死的。所謂「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死亡在佛教稱為「往生」,往生不是死,只是生到別處去。死亡,其實就如衣服破了、房子壞了,要換新的一樣,是值得歡喜的事情。
萬有環環相扣 就是人間佛教
最後談到「生活」。人打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喝奶、走路、被愛;長大以後,學習讀書、交朋友;成年了,開始學習各項技能。為了在這個世間上生存,每個人都要承受許多的壓力。尤其人際之間的相處,彼此的因緣很重要,所以我們都得學習讓人家願意接受我,讓人家認同我,讓別人欣賞我;若我的所行所做,都不能被人接受,只怕生存就會產生障礙了。
所以,生命、生死、生活,都是人間佛教所關心、重視的。我曾經說過:「人間佛教包括生命、生死、生活;生命是人間佛教的體,生死是人間佛教的相,生活是人間佛教的用;乃至人間萬有環環相扣的關係,就是人間佛教。」這就是人間佛教對「體相用」的看法。
說到人間佛教,今天全世界儘管佛陀說法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合而歸一,我們只有一個佛陀。所以,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希望流傳了二千六百年的佛法,大家能夠共同合作,齊聚一起,歸投在佛陀的懷抱裡,以佛陀為中心,再來創造佛教的輝煌時代,讓全世界千百萬化身的諸佛,都能為真理而共同努力,這就是「體相用」的真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