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雲大師
人生最重要的,不但要知人,還要知己;不但要知事,還要知理;不但要知此,還要知彼。因為能知,就不會與人爭;能知,就不會不平,就能自在。所以「有智者不爭」,有四點意見:
第一、勿與積聚人爭富:世間上有很多有錢人,雖然富可敵國,因為只知道積聚財富,而不懂得「錢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成了富有的窮人。因為他們的錢只是存在銀行裡,或是放進撲滿裡,每天只是提心吊膽,害怕財富被人偷盜,結果存了一生的積蓄,自己卻從來沒有享用過。這樣的人,是貪求執著的愚者,因為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所以做人不要只會積聚財富,而要善用財富。
第二、勿與進取人爭貴:有的人每天汲汲於鑽營地位權勢,或許他因此高升榮顯。但是面對這樣的人,我們不必羨慕,也不必計較、不平,因為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不是以官位高低來衡量,而是要有道德,要廣結善緣,要多行善事,如此才能受到他人的肯定。否則「宦海浮沈」,一旦失去權勢時,人生的價值又是何在呢?
第三、勿與矜飾人爭名:有的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斷地掩短飾長,只為爭取功名祿位。荀子說:「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一個人能將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才是正直之人。除此之外,我們鑑古推今,但看漢朝時同輔劉邦奪天下的張良與韓信,一個懂得功成身退,一個誇功爭名,結果隱退者得全身,爭勝者被殺戮,所以,人生以踏實為德,實在不必爭功奪名。
第四、勿與狂傲人爭禮:世間上有一些自視很高的狂傲之人,要求別人對他要畢恭畢敬,不可有一點怠忽。這樣的人,我們無須對他不滿,或是要求他對別人也要禮尚往來。如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一個人只要有高尚的品格,懂得尊重別人,自然會受人尊敬,否則欲得別人的禮遇,往往求榮反辱,所以不必與狂傲者爭禮。
《戰國策》云:「無其實而喜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只知一味的貪圖虛名與權勢,總有一天會從高位榮顯中墮落。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要爭的是道德與人品,而不是爭外在表相的虛華。因此,「有智者不爭」有四點:
第一、勿與積聚人爭富。
第二、勿與進取人爭貴。
第三、勿與矜飾人爭名。
第四、勿與狂傲人爭禮。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5‧星雲法語5》
星雲法語:人我因果
文/星雲大師
俗語說:「敬人者,人恆敬之。」人際相處,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
首先就要如何待人。人與人之間都是相對的,你待人好,別人自會以禮相待;你待人苛刻,別人也不會好顏相向,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我之間的因果,其實正是啟示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自謙的人,人必佩服:謙虛是做人很大的涵養,一個人能力愈高,往往愈謙虛,因為他「學而後知不足」,所以愈懂得虛心求教;反之,一個凡事只略懂皮毛的人,常常自以為了不起,以為天下只有他最博學多聞,所以到處賣弄,此即所謂「滿瓶不動半瓶搖」。其實,一個人的學問有多少,只要一開口,行家便知有沒有?所以真正有學問能力的人,懂得謙虛,別人愈是佩服他;反之,沒有內涵的人,愈是賣弄,愈顯自己膚淺。因此,做人要如稻穗,愈成熟,頭垂得愈低。
第二、自誇的人,人必懷疑:有一些人喜歡自吹自擂,誇大其詞的自我宣傳;過份的誇耀自己,別人反而會對您產生懷疑。因為一個人的好,要由別人來說;如果自己真有學問道德,透過別人交相讚譽,口耳相傳,自然鄰里皆知,何必要你自己來說?所以,人要自我要求、自我含蓄,不要誇大,不要自我宣傳。
第三、自責的人,人必原諒:「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凡夫眾生,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當自己有錯了,能以自責的心、愧疚的心,自我懺悔,必能獲得別人的諒解。反之,有的人做錯事,還一幅理直氣壯的態度為自己辯駁,好像錯得很理所當然,甚至錯不在他;如此態度,自然惹人反感,也就難以獲得別人的原諒了。
第四、自助的人,人必成就:諺云:「天助自助者」;儒家也說:「人必自助,而後人助」。一個人要想獲得別人的幫助,必先自我奮發、自我圖強;你能自立自強、自我要求、自我尊重、自我謙虛,別人必然會樂於協助你、成就你。
人我之間,如果好的事、有利益的事,都讓你一個人佔盡了便宜,別人自然不會繞過你,所以佛光人的信條:「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這是最好的處世之道,也是處人的一大哲學。此外,「人我因果」還應注意如下四點:
第一、自謙的人,人必佩服;
第二、自誇的人,人必懷疑;
第三、自責的人,人必原諒;
第四、自助的人,人必成就。
星雲法語:人生的助緣
文/星雲大師
人生需要很多的助緣,因為人不能單獨存在;
一個人要仰賴社會大眾提供很多的助緣,才能生存。比方說: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社會大眾的幫助,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理想來成功立業,所以人生要為自己尋求很多的助緣。「人生的助緣」有四點:
第一、逆境是磨鍊意志的大洪爐: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很多的助緣。助緣不一定都是好的、順的,有時候逆境也可以成為成功的助緣。例如,梅花愈冷愈芬芳,松柏愈冷愈青翠;破銅爛鐵經過大冶洪爐,可以燒鍊成鋼。所以,人不要害怕不順的逆境,愈是逆境,愈是磨鍊我們意志的大冶洪爐。
第二、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沒有黑暗,哪裡有光明?沒有汙穢,哪裏有潔淨?在人生的旅途上,大石擋路,有的人可能被它絆倒,有的人卻可以把它當成眺高望遠的墊腳石。人的成功與失敗,就看他是否能在困苦中完成人格;能把逆境、挫折化為「增上緣」的人,順因緣固然可以助其成功,不順的因緣也可以激發潛在的力量,成為勵志向上的「逆增上緣」。
第三、信心是到達目標的原動力:人要有信心,有信心不怕路途遙遠,有信心不怕事情艱難,必定可以到達目的地。信心就像能源,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有信心的人就像一部加滿汽油的汽車,必能順利跑完全程,所以每個人要建立信心,讓信心的動力帶領我們實現理想。
第四、理想是建設人生的指南針:人都有理想,有的人希望成聖成賢,有的人希望成佛作祖,有的人希望成功立業,有的人希望成為專家學者,有的人希望犧牲奉獻。人,總要對自己的人生建立一分理想,理想可以成為我們建設人生的指南針;不管任何理想,總要對國家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對大眾有利益,這才是善美的理想。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艱難困苦可以打倒一個普通的人,卻挫敗不了一個有為的青年;一個人如果能把逆境、困苦、信心、理想,都成為自己人生的助緣,必能成功立業。人生的助緣有四點:
第一、逆境是磨鍊意志的大洪爐,
第二、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
第三、信心是到達目標的原動力,
第四、理想是建設人生的指南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