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容人之量

文/星雲大師

語云:「高山不辭土壤,才能成其高;大海不撿細流,才能成其大。」做人處世亦同,唯有寬大容物才能領導他人。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仁者待人,各順乎人情,凡有所使,皆量其長而不苟其短。」所以,容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思想修養,更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有一首詩偈說得好:「將相頂頭堪走馬,公侯肚裡好撐船,受盡天下百般氣,養就胸中一段春。」容人之量,以下有四點說明:


第一、將相頂頭堪走馬:真正做大事業、有大成就的人,都需要有寬大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一個領導者的氣度愈寬大,才能使眾人歸心,為己盡力。史學家班固說:「上不寬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聖位。」當年齊桓公不計管仲一箭之仇,反而用他為相,終而成就霸業;諫議大夫魏徵曾勸李建成早日殺掉秦王李世民,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當了皇帝後,不計前嫌重用魏徵,因此魏徵為李世民出了不少治國安邦的良策,成就了史上的貞觀之治。可見得身為將相領導者,固然要有知識、能力,但他的胸襟、氣度更為重要,所以說將相的頭頂堪走馬。

第二、公侯肚裡好撐船: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高能低,不但能容人之過,且能容人之長。劉邦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安國家,撫百姓,給餉銀,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統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可見得善於用人之長,首先要容人之長;劉邦因為有容人之量,而能統領天下,所以說公侯將相肚裡好撐船。

第三、受盡天下百般氣:一個人的氣度、修養,必須經過各種試煉、考驗才慢慢培養出來的,所以縱使受盡天下百般氣,歷盡了各種的委屈,各種的蹧踏,不但不能有怨恨,反而要能包容他,如此器量自然能日夜增長。秦穆公因不計恨走失的駿馬被人吃了,反而賜美酒招待;楚莊王不怪罪臣下對自己妻妾的調戲,反而命大家扯冠帶以助其脫困,他們的寬宏大量,無形中也救了自己一命。至今「秦穆飲盜馬」、「楚客報絕纓」仍為後世所傳頌。

第四、養就胸中一段春:所謂「心中無事一床寬,眼內有沙三界窄。」一個人若能包容春夏秋冬不同的氣候,那麼四季的美景自然都在你的心中。而一年四季裡,即使是春天的花草,也必須歷經夏日的酷暑,秋風的凋零,冬天的寒霜,最後才能冒出新芽。因此,一個偉大的聖賢,愈是經過磨難,愈能成就其偉大的人格。

孟子說:「仁者無敵。」這個「仁」字包含了「包容」的意思。一個人的包容心愈大,其成就的事業也就愈大,所以一個偉大的人,他必須有容人的雅量;你能容人,別人才能容你。而且不但要能包容各種人,還要能容人之長、容人之短、容人之功、容人之過。所以「容人之量」有四點:

第一、將相頂頭堪走馬,
第二、公侯肚裡好撐船,
第三、受盡天下百般氣,
第四、養就胸中一段春。


星雲大師:己立立人

文/星雲大師

過去儒家主張,大丈夫立身處世,達則兼善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佛教則主張,做人要持守五戒、廣行十善,要自覺覺他、己立立人。如何「己立立人」,有四點看法:


第一、己儉而能施人,是為仁也:所謂「富貴之家修道難,貧賤之家布施更難。」一個真正的仁者,則是「解衣推食」、「守約施博」;不但自己能澹泊自甘,勤儉克己,並且還能將自己節儉後所餘,布施給貧苦、孤獨的人,與人共享,表示自己心中有「人」。這種「仁德」的施予,是仁者所為。

第二、己仁而能寡求,是為義也:自己很仁慈、很慈悲,能夠發心利人而別無所圖,這是聖賢所為。如崔璦的座右銘:「施人甚勿念,受施甚勿忘。」又如佛教講「三輪體空」,能夠體達我法皆空,而無希望福報之心;甚至若受到呵罵、譏諷等,也能起慈心而不絕布施之念。像這樣施人不望報的行為,都是「義」的表現,這種無我無私、捨己為人的仁義道德,更為世間所需要。

第三、己義而能傳家,是為禮也:中國自古以來,便以禮傳家,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自己有道德仁義,而能將此美德傳承給後代子孫,遠比留給子孫萬貫家財更為寶貴。如《古文觀止》中,「馮煖客孟嘗君」一文裡,馮煖為孟嘗君「買義」,終而為其化解危機。所以一個國家社會,寧可少一點錢財,不能缺少道義,「義」才是傳家之寶,才是國家之寶,才是人生之寶。自己有義而傳家,是為禮也。

第四、己禮而能訓子,是為智也:自己懂得禮,還是不夠,更要能把「禮」教導給子孫兒女,是謂「義方之訓」、「詩禮之訓」。意即自己知禮,且能教誨子孫禮義之道,這才是真正的智者。常見有一些人自己奉行道德,奉行慈悲,可是放縱兒女花天酒地、奢侈浪費,結果兒女不學好,如此縱使你爭得了多少的名譽,擁有多少的財富,到最後給許多不肖的兒女盪盡家產,也是划不來。

《孟子‧告子篇》云:有幫助他人的「惻隱之心」,仁也;有知曉廉恥的「羞惡之心」,義也;有尊重他人的「恭敬之心」,禮也;有分辨善惡的「是非之心」,智也。孔孟之所以為後世所景仰,就在於他們主張人人皆可以成聖賢,就如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一樣。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應該仿效聖賢,不但自己本身要做個好模範,更要能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立立人」之道,有四點:

第一、己儉而能施人,是為仁也;
第二、己仁而能寡求,是為義也;
第三、己義而能傳家,是為禮也;
第四、己禮而能訓子,是為智也。


星雲大師:有用的條件

文/星雲大師

人,都希望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除非是自甘墮落、不肯上進,否則沒有人願意做個沒有用的人。但是有用無用,就要看這個人願不願意被用,有的人雖然懷有一技之長,但是他不願意為人服務,不願意以自己的技能貢獻社會、團體,像這樣的人,即使有用也會變成沒用。


反之,有的人雖然沒有特殊的技能或本事,但是他很勤勞,又肯為人服務,所以大家都喜歡他,也覺得缺少不了他,而這樣的人,即使沒用也會變成有用。因此,什麼才是「有用的條件」?有四點意見:

第一、要有高尚的品德:做人的根本,品德第一,所以一個人寧可以不聰明,沒有能力,但不能沒有高尚的品德。例如佛教講慈悲喜捨、慚愧感恩,這是做人的根本;中國儒家講三綱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做人應有的品德。現在的社會,講究守時守信、服務奉獻,這都是美好的品德。乃至現在提倡不抽煙、不喝酒、不吸毒品、不涉足酒家及舞廳等,這些都是做人應該具備的品德。一個人如果光是有學問、才華,而沒有品德,一旦走上歧途,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我們要想做一個有用的人,先要為自己確立高尚的品德。

第二、要有豐富的知識: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豐富的知識是必備的條件之一。有時候成為專家、專才固然好,但是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也不能不接受一般的通識教育;能夠廣博多聞,之後再一門深入,更能發揮長才。所以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對於世間的知識、個人修養上的知識、利眾為人的知識,乃至出世間的知識,都應該博學通達。

第三、要有善良的性格: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就。有的人很有才華、能力,但是性格孤僻,自私自大,難以融入人群大眾,他的成就自然有限。所以做一個有用的人,首先在性格上要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要懂得體貼別人、體諒別人、包容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能夠給人方便、給人空間,讓人歡喜與你親近,自然獲得人望。

第四、要有健康的身體: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健康的身體,是一切成就的基礎;失去了健康,再大的抱負,也難以施展。所以,一個人有了豐富的學問、高尚的品德及善良的人格之外,還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發揮所長,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因此,平時的自我保健,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寧可以無用,但不能無明;能夠明理,而又有用,當然更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就必須:

第一、要有高尚的品德,
第二、要有豐富的知識,
第三、要有善良的性格,
第四、要有健康的身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