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如是說】 四種適意

文╱星雲大師   
 
一般人都希望諸事「稱心如意」,例如物質上的富裕、銀行存款的增加、精神上的滿足、獲得別人的讚美與肯定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上的適意。然而,從外而來的東西,有時候靠不住,因緣條件一變化,情況也就跟著改變了。適意的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怎樣創造適意的生活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無事以當貴:古人說:「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萬般可忘,難忘者名心一段。」人人都有求富貴、地位、榮耀,乃至受人尊重的欲望。《世說新語》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所謂:「樹大招風,名大招忌。」名利之後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種種的毀謗、打擊、煩惱、壓力。「無事以當貴」,貴在什麼?貴在無事,貴在有一顆平常心。當你心中無事,就不會被世間塵勞所惑,內心無所掛礙,則能處處平安,自在而適情。

第二、知足以當富:客家人有一句話很美:「我足了。」意思是:「我飽了、我夠了。」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心更富有?要發財,錢財和煩惱是兄弟,錢財有了,總離不開煩惱;求名利,名利與掛礙是一體,名利來了,難免患得患失。因此,知足才是富樂安穩之處。《佛遺教經》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的人,常為五欲所牽絆,知足的人,以超越昇華為富貴。

第三、安步以當車:時代在進步,交通工具也逐漸改變,人類的欲望也隨之增加。例如有了腳踏車,開始希求摩托車;有了摩托車,覺得要有汽車才好;汽車買了,要進口的才拉風;有了進口車,何不來一架直昇機?什麼都擁有了,內心卻不平安、不快樂,為什麼?因為怕被偷、被搶、被拖吊、被撞壞,苦惱無處停放,擔心惡人恐嚇……其實,生活不在求享受,安步當車,安貧樂道,多一份閒情,少一份奔忙;增一分健康,減一分負擔。

第四、晚食以當肉:《古文觀止》的〈顏斶說齊王〉一文記載:齊王要顏斶做官,給他種種優渥條件,但是顏斶婉謝了。他說,他不要什麼榮華富貴,也不必什麼美食佳肴,只要在家做個老百姓,肚子餓了才吃,味道自然甘甜,與吃肉一樣美味。唐朝張蘊古在他的〈大寶箴〉裡也說:「羅八珍於前,所食不過適口。」叢林裡的「過堂」一語,意思是,吃飯只是滋養色身,經過一下,不在執著菜色如何。果能嘗得這般淡泊滋味,才能維持最長、最久。

天氣冷暖的變化,要適時增減衣服,環境變化了,也要懂得調適身心。人生無論做什麼,總要有一個適合:男女結婚要適齡,穿鞋大小要適足,煮菜鹹淡要適度,應對進退要適宜。遇到學習因緣、種種商機,感謝適逢其會;工作就業全力以赴,就不怕被時代淘汰;甚至人我相處,也要懂得適可而止,否則任性而為、踰矩越分,只會適得其反,破壞情誼。所以,這四種適意的生活,可以提供吾人作一參考:

第一、無事以當貴。
第二、知足以當富。
第三、安步以當車。
第四、晚食以當肉。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6‧星雲法語6》


星雲大師:四得

文/星雲大師

生活中,每個人所想、所求不同;有的人想得到財物,有的人想得到名利、有的人想得到愛情、有的人想得到人緣,有的人想得到信用。如何才能有所得呢?以下人生的「四得」,提供參考:

第一、讀書讓我們得到知識: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世間的學問,即使終其一生也學不完,所以我們每一天都要讀書,以獲取更多的新知。讀書可以讓我們明道理、讀書可以讓我們知未來。書是智慧的來源,書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書是明古鑑今的典藏,書是了解做人處事的圭臬。書可以讓我們增加能力,書是我們獲得知識的來源。

第二、工作讓我們得到經驗:在工作中,要能不怕困難,不懼失敗,才能成功。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是歷經一次、二次,直到第十次革命之後,終於在第十一次革命之後,終於在第十一次革命成功,所以凡事只要有恆心的去做,就能從工作中得到經驗。經驗,有可能是失敗的,也有可能是成功的。有失敗的經驗中,讓你有更多的反思與改善;在成功的經驗中,讓你有更多的規畫與整合,所以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可以讓我們得到寶貴的經驗與技巧。

第三、人緣讓我們得到方便:「結人緣」就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的人做事不順,到處受阻;有的人則能通行無礙,到處受人歡迎,這就是從結緣中得來的。在日常生活裡,一臉親切的笑容、一句鼓勵的讚美、一個舉手之勞的服務、一份真誠關懷的慰問,都能帶給對方莫大的快樂,增進彼此融洽的關係,也是廣結善緣的開始。有了善緣,就是給自己方便,有良好的人緣,才能行事順利。

第四、佛法讓我們得到喜樂:佛陀說法,旨在「示教利喜」,佛法是以利樂眾生為目的。人間因為有生老病死、有階級不平等、有人我鬥爭等種種痛苦,佛陀一直不斷在思索如何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他教導我們如何去除貪瞋痴之苦。首先他告訴我們苦的來源,並教導我們離苦的方法,讓我們透過佛法的開導而覺悟自性,從而找到安心立命的方向,因此佛法可以讓我們得到喜樂。

每個人從小就要讀書,尤其要讀人、讚事、讀物,更要讀懂人際的相處;懂得人際相處之道,就能獲得好的人緣,在工作上也能獲得助益。其實,不論是讀書、工作,都是為了讓生活安定、詳和,而真正能讓心靈提昇的,就要靠佛法的修悟。所以這「四得」,就是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助緣:

第一、讀書讓我們得到知識,

第二、工作讓我們得到經驗,

第三、人緣讓我們得到方便,

第四、佛法讓我們得到喜樂。





星雲大師:世間最大的力量就是忍

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認為最大的修行。無邊的罪過,在於一個嗔字;無量的功德,在於一個忍字。
  佛陀說:“不能忍受譏諷譭謗,如飲甘露者,不能名為有力大人。”平時,一個人忍寒忍熱容易,忍饑忍餓也不算困難;甚至忍貧忍窮、忍譏忍謗,都還容易做到,但是要忍一口氣,就不是人人所能忍得了的了。
  法院裡,每天許多上訴告狀的人,並不完全是為了財利,很多人只是為了要出一口氣,所以要到法院裡去賭個輸贏。其實,人生的氣惱當然難忍,然而正因為難忍,所以才更要忍,如果容易忍,還要你來忍嗎?
  布袋和尚說:“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幹了;他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忍,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包容雅量;忍,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和平動力!
  須菩提尊者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你叫他坐,他就不站;你要他立,他就絕對不坐,這不是懦弱,這是忍的力量。《金剛經》中,佛陀說他自己作忍辱 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割截身體,他都不生氣,他所表現的正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功夫。所以,成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福慧俱全,這就 是佛陀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相好從那裡來呢?都是從忍中修來的啊!
  忍,不是懦弱,不是無用;忍,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忍之一字,是接受,是擔當,是負責,是處理,是化解,是承擔 的意思。正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忍的大勇 大力。
  “忍字頭上一把刀”;一般人在受了欺侮、冤屈的時候,往往痛哭流淚、暴跳如雷。但是,哭過了,跳過了,也就沒有力量了。假如能忍住眼淚,忍住暴怒,保持平和,保持鎮定,這才是涵養力量,這就是忍的功夫了。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我們要透過生命的力量,發揮“生忍”;我們要用佛法的慈悲喜舍、般若智慧,實踐“法忍”;我們要能如如不動、不生不滅,完成“無生法忍”。
  世間上,洪水暴風,槍炮子彈,都不是最大的力量,最大的力量,就是我們的忍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