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宗教,民間的信仰,都流行著“燒頭香”的習慣。
每逢新春,大年初一,人人都想到寺院裡“燒頭香”,表示恭敬。甚至關聖帝君的生日,媽祖娘娘的祭辰,信徒也都以半夜三更前往“燒頭香”為敬。
其實,“燒頭香”並不是在時間上有所規定,也不是搶在別人之前名為“燒頭香”。真正的“頭香”,不論前後,主要在於心誠為是。
在佛教裡,有一次佛陀上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回到人間的時候,蓮花色女搶先迎接佛陀。佛陀告訴蓮花色:“真正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並非是你,而是須菩提。”蓮花色說:“須菩提現在還在室中打坐,叫他前來迎接佛陀,他都如如不動呢!”佛陀說:“蓮花色,須菩提現在正在觀空入定,他與真理相應,就能見到佛陀,這就是迎接佛陀。”
孔子七十二賢人中,顏回最為貧窮,但是孔子卻讚歎他是一個最賢能的人。由此觀之,所謂“燒頭香”,意義不在於時間的前後,而是能與佛心、佛行相應的人,就是“燒頭香”。
由信仰上的“燒頭香”之事為例,現在一般的民眾,對於一些政治人物,用心巴結,趨炎逢迎,以為可以優先獲得賞賜;假如高官厚爵的行儀如佛陀、孔子的話,應該以真正默默行善,默默為民眾服務的人,那才是真正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要只看到燃放鞭炮逢迎,表功擁戴以蒙賞賜的人為忠誠。
頭香不是比較,不是先後,只要自己心真意誠,任何地方,任何時刻,即使在家中的佛堂,也是心香一瓣,也可名之為“燒頭香”。
燒香、敬佛,不可以世俗之心與聖者接觸,例如臺灣每年正月初九,大家拜財神,希望求財寶,得富貴;其實大家都忘失了自己就是財神。你看,社會上有了急難,有心人即刻就會出錢資助,這裡施捨,那裡捐獻,可見自己就是財神,為什麽還要另外去求財神來幫助呢?
燒香是表示恭敬,是表示犧牲,就如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要燒去自己的貪欲,才能得到無求的財富;燒去自己的瞋恨,才能得到無恚的慈悲;要燒去自己的愚癡,才能得到智慧的光明,要把自己的七情六欲,各種憂煩悲苦、嫉妒狐疑、妄想顛倒,都能一起燒除,才能獲得自己的所求。
燒香是人和神、佛的交流,所謂心香一瓣,遍滿十方,我們屆逢即將“燒頭香”的時刻,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我有點燃自己的心香嗎?
《星雲法語》圓滿人生
文/星雲大師
人,都有缺陷,都不夠圓滿,所以人生才有奮鬥的空間。雖然有人說:「殘缺也是美」,但是上弦月、下弦月,總是沒有十五的滿月來得明亮美麗,所以人還是要不斷地追求圓滿。那麼,怎麼樣才有圓滿的人生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有信仰的人最高尚:常聽一些人豪氣干雲地說:「我才不要信仰什麼宗教呢!」也有人說:「心好就好,何必一定要信仰宗教?」其實,宗教如光明,人不能沒有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缺水而生存;宗教如藝術,人在生活中離不開美感。信仰宗教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宗教就是真理,代表真、善、美,他指導我們成就自己,完成自己、圓滿自己。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最圓滿、最高尚。
第二、有道德的人最喜樂:一般人追求歡喜快樂,都是從外在的物質享受去追求聲色的感官之娛,例如看電影、聽音樂,到餐館吃大餐等。這種感官的快樂是一時的,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說:「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樂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世間無常,把快樂寄託於外在的人事物,難免會有「壞苦」與「行苦」;唯有自己修養道德,對人慈悲,從關懷他人中去感受付出的快樂,這種自我性靈的提升與充實,才能得到真實的喜樂。
第三、有修行的人最安心:每個人都懂得建設一個家,以安頓色身,但是很少人想到,我們的心也需要一個安居的處所,因此現在的人大都「不安心」。現代人每天用心在五欲塵勞上面,當然不能安心;用心在人我是非之上,自然擾攘不安;用心在金錢、愛情、財富、名位上,這些都是不實在的東西,又怎麼能安心呢?那麼,我們的心究竟「云何應住」呢?
《華嚴經》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當你懂得「柔和忍辱」、擁有「慈悲喜捨」,那你就找到身心的安住之處了,這才是吾人永遠的故鄉!所以,有修行的人最安心。
第四、有智慧的人最富貴:人生世間,不能不工作賺錢;要工作,才能賺取所需。有的人用勞力賺錢,有的人用時間計薪;有的人出賣身體謀求生活,有的人靠語言賺錢營生。其實,最聰明的做法,是用智慧來賺錢。我們看社會上,有的人一天勞力所得只值一千、二千;有的人一個智慧的計策,可能價值百萬、千萬;智慧的價值,不言而喻。《金剛經》更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其價值比不過一句智慧的偈語;因為財寶有用罄的時候,智慧的偈語則是生生世世受用無窮。智慧,是無形的財富,有智慧的人,心胸包羅萬有,所以有智慧的人最富貴。
圓滿的人生,不是靠成大功、立大業,或是做大官、賺大錢就能實現,而是要靠自己有信仰、有道德、有修行、有智慧,才能慢慢完成。因此,什麼是圓滿的人生,有四點看法:
第一、有信仰的人最高尚,
第二、有道德的人最喜樂,
第三、有修行的人最安心,
第四、有智慧的人最富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