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是人的四端,而以仁為首。慈悲喜捨﹐是佛的四心,而以慈為先。如果沒有仁慈心,雖博學多聞,神通三昧,都是魔業罷了。特錄古人對動物的仁慈故事故則,以供借鑑。
忍苦護鵝
古代有一比丘,向穿珠人乞食。主人停了穿珠取食贈給比丘;而一珠滾墮地下,被鵝吞食去。穿珠人不見一珠,懷疑是比丘偷竊。比丘欲護鵝,故任憑主人捶擊,至於流血,還是不忍說被鵝吞下而鵝又來舐血,主人移怒拼擊鵝,持刀欲殺牠。比丘慈悲不覺流下眼淚。主人奇怪的而問他,比丘詳告主人,主人感悟,懺悔而作禮。
割耳救雉
隋朝釋智舜,趙州人。結茅庵於亭山山中。有獵人追逐雉雞,雉雞逃入智舜茅庵中。智舜勸獵人勿捕殺,獵人不聽。智舜因割了自己耳朵,而給獵人,獵人驚悟,投弓放鷹。由是數村村人,都放棄獵業。智舜每見貧餒的人,常解衣減食而給他們。
救鴨不飲
晉釋僧群,清貧守節,結茅庵於羅江縣的霍山。山在海中,有石盂逕數丈,泉清而水冽。但庵與石盂隔小洞,獨木為橋,過橋才可汲水。某日;一鴨折翅在小木橋上。僧群欲舉錫撥鴨,恐傷害牠,不往汲水數日,如此愛護。
世人的積蓄,有的是別人可以奪去,而最後我們自己也帶不去的。比如金銀財寶、家舍田園,佛家就說是五家所共有。五家指王、賊、火、水、惡子。五家任何一種因素﹐都可以使這類積蓄消失,而臨終時自己也帶不走。又有一種財富是他人奪不去,我們自己也帶不走的
從前有一個人,在園中種了一棵果樹,能結出香而甜美的果子,有一天,來了一位客人。
釋氏視臭皮囊,如夢幻泡影。倘若有利於眾生,則棄如涕唾;餵虎飼鷹,都是仁慈的心腸。古代類此甚多,姑舉一二,以為不知慈物的人們勸勉。 (明倫月刊176期)
吃不飽的羅漢和纓絡披身的大象
從前在迦葉佛的時侯,有兄弟二人,同樣出家為沙門。哥哥持戒坐禪,一心求道,卻捨不得布施。弟弟則喜歡布施修福,卻常常破戒。後來,在釋迦牟尼成道時,哥哥已證得了雇漢果,但是因為不曾修福,而衣常下足,食常不飽。弟弟因為破戒,轉生為大象,然而因為餘福還多,雖然生作畜生,卻力大無比﹐能夠為國家抵擋敵人,所以深為國王所寵愛。象身經常披滿金銀、珍珠、纓絡等寶物。國王又封數百戶的邑郡給這大象,隨大象自由取用。
所以,俗話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就是指上面兩兄弟的故事。佛被尊稱,為兩足尊,就是福慧具足的意思。我們修行人,想得往生淨土,除了念佛修慧,厚植生西的淨緣之外,平常見到善行善事,也當隨分隨繞,或心生歡喜、或口出讚言、或量力助成,護生濟困、廣種善因,這樣一定可以泯除障礎,得眾切念,於一念間,得生彼國。 (明倫月刊161期)
砍樹取果
客人問道:「這樣好的果子,能否給我嚐嚐?」
主人聽了,就叫人把樹砍倒取果。
樹被砍倒了,可是只有摘到幾顆熟果子。
後來又叫人再把樹種起來,然而樹根和莖都斷了,不久樹就枯死,當然不能再結果子了。
偈語:持戒功德似大樹 能生種種殊勝果
毀犯戒律求定慧 無異砍樹求果實 (明倫月刊155期)
瞋恚反自惱害
怨恨像一把鋒利的毒箭,還沒有射到別人時,便先毒死了自己,使自己痛苦無邊。怨恨又像一團猛烈的火﹐先燃燒了自身,然後才能燒到別人。您心中有怨恨嗎?俗語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我們能原諒別人就原諒別人,把心中的憤恨化為「慈悲」的力量,去感化他人,使自己和別人都能蒙受其利,人間便充滿甜蜜與溫馨了。
從前有一個人,不如為什麼,竟整天整夜的怨恨著他的仇人,據他說,因為他的仇人,曾當著眾人的面,不客氣的侮辱他,儘管事情已經過了十幾年,但他永遠記得被人羞辱的情景。他這樣日日月月年年的記者這個尚未還報的仇,搞得自己食不知其味,覺也睡不安穩,整個人每天都生活在憤恨不平的情緒當中,他總是咬牙切齒的發誓說:「此仇不報,何以為人?」
這個被仇恨折磨得精神日益憔悴的人,心神已經幾近瘋狂。鄰人見他快快不快,問及原委,便告訴他一個復仇的方法說:「報復,唯有『毘陀羅咒』的力量,能傷害到仇人,但是有一副作用……。」鄰人吞吞吐吐的說著。「什麼副作用,我都不怕,只要能傷害到我的仇人,達到我復仇的目的,即使天大的副作用,我也不在乎!請快說吧!」鄰人說:「我誠實的告訴你吧!因『毘陀羅咒』是一無上的威力,當一旦用到它時,還沒有傷害到你的仇人,便先傷害到目己,我看還是算了吧!」後來這個被復仇之心」終年纏繞著的人,在尚未復仇之前,便已發狂而死了。
事實上,那個人何止需用毘陀羅咒,既傷自己又傷害別人呢?他這十多年來,每日生活在怨恨無邊的痛苦生涯中,這就已經實實在在的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了,想想看,這樣做值得嗎?聰明的人呀;為什麼要讓瞋恨怨害的魔鬼,在你莊嚴的人生中活躍呢?我們還是化敵為友」「以德報怨」來度化眾生吧! (明倫月刊145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